兒女帖

兒女帖

《兒女帖》又名《同生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十九通尺牘。草書,5行,50字。王羲之在《兒女帖》敘及一待小兒王獻之辦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見老朋友周撫,並遊歷蜀地。

法帖簡介

【名稱】兒女帖
《兒女帖》《兒女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東晉
【書體】草書
【材質】紙本墨拓
【字數】5行,50字。
《兒女帖》又名《同生帖》,為《十七帖》第十九通尺牘。《右軍書記》著錄,《宣和書譜》錄有帖目,入刻《十七帖》、《淳化閣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等。

法帖內容

原文
《兒女帖》多種拓本(3張)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①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②,故具示。

註解

①唯一小者:指王獻之。
②委曲:殷勤周至。

大意

我有七個兒子一個女兒,都是同母所生。現在孩子們婚嫁的事情基本完成,就差一小兒還沒有完婚了。等到小兒辦完這樁婚事,我就可以放心去你那邊遊玩了。現在我的孫輩和外孫輩共有十六個孩子,足可以讓我感到眼前欣慰了。足下你對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這些情況一一都告訴給你。
《兒女帖》墨拓《兒女帖》墨拓

書法賞析

書風
《兒女帖》多以單字為主,連帶不多,但氣勢仍暢達貫通,這主要是靠字與字之間字勢的“暗連”,即以筆勢的連署映帶。與《思想帖》、《頻有哀禍帖》這些字勢、行氣比較跳宕縱意的作品相比較,《兒女帖》則顯得勁斂、朴茂,“含質”甚於“耀文”。具有王羲之“趣長筆短”、“備八分氣度”的書風特點。

字組

《兒女帖》雖以單字造型、行氣疏朗作為基調,但也以字勢相連來增加作品的節奏:例如“小者”、“至彼”和“內外”等。字與字點畫之間相連且將字距拉近,形成茂密效果,從而與其它疏闊的字距形成開合之勢。其中“小者”的“者”字上部承接“小”末筆,下部點畫則留有空白再書寫。如果將“小者”二字單獨抽出識讀,容易視為一字,字與字形成了一個新的造型風格。這種現象,劉濤稱之為“字群結構”(2002年《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張天弓稱為“字組”(2005年《論“字組”》)。劉濤認為:“由兩個或三個單字的形態集約為一個造型單位,形成了大於單字結構‘字群結構’”,張天弓認為:
《兒女帖》局部《兒女帖》局部
“字組”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點畫連線的字組,二是點畫造型的字組。前者是指上字與下字的書寫沒有間斷,點畫連線在一起。後者是指上字與下字形成了一個新的造型整體。”

相關閱讀

七兒之數,《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傳中有記載,而具名者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另二子,據《王氏譜》載,為第三子渙之,第四子肅之。一女,適南陽劉暢,《世說新語》品藻第九注引劉瑾《集敘》曰:“瑾字仲璋,南陽人,祖遐,父暢。暢娶王羲之女,生瑾。”王羲之娶郗鑒女郗璿(子房)為妻,“皆同生”,乃指七兒一女都出之於郗璿。王羲之寫此帖時,獻之尚未婚娶,故《兒女帖》中雲“唯一小者尚未婚”。羲之卒時,獻之年方十八,根據這一點來看,獻之婚娶時,羲之已不在世。帖文內有“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晉書·王羲之傳》傳中有“率諸子,抱弱孫”的記載,正可相互參照。內外孫著名者,有孫王楨之,外孫劉瑾。王楨之歷侍中、大司馬長史。劉瑾為桓玄平西長史、尚書。王羲之和郗夫人生了七兒一女:王玄之早夭;王渙之終身未仕;王凝之任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王肅之任中書郎、驃騎咨議;王徽之任黃門侍郎;王操之任秘書監,豫章太守;王獻之任中書令。一女嫁南陽劉暢。一女之名,據王汝濤考證叫孟姜,即王羲之信札書語中多次出現的“姜”。

參考文獻

01、《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劉濤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9;
02、張天弓《論“字組”》,載張傑主編《“岳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作品展暨國際書法論壇”獲獎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03.《中國法帖全集》第16卷第142頁,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3
04.《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377頁,榮寶齋出版社,1991.11
05.《中國書法全集》第19卷377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