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簡介
【名稱】旦夕帖【作者】王羲之
【書體】草書
【時代】東晉
【材質】紙本墨拓
【規格】5行,52字
《十七帖》第十六通尺牘。又名《都邑帖》,《右軍書記》著錄此帖全文。帖中首行有“清和”二字,《宣和書譜》著錄《清和帖》有四本,此帖底本或許為其中之一本。《淳化閣帖》、《澄清堂帖》、《鼎帖》、《二王帖》皆收刻
法帖釋文
原文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一一。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
考釋
此帖第二句,《右軍書記》為“想足下使還一一”,而《淳化閣帖》卷六釋“一一”為“具”,或以“具”字連屬下句。帖中提及三人。桓公,桓溫與桓沖皆有此別稱,聯繫到下文提及的“謝無奕外任”和“仁祖日往”,則當指在公元356年(晉永和十一年)平定洛陽的桓溫。謝無奕,乃謝奕,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其女謝道韞嫁給王羲之第二子凝之為妻。羲之與謝奕乃兒女親家。仁祖,謝尚之字,他是謝鯤之子,謝奕從兄。帖中說:“謝奕外任後,幾次來函訊問,沒有異常情況。謝尚前些時候逝世,說及此事令人悲酸傷感”。謝奕外任,指其於公元357年(晉昇平元年)六月以安西司馬遷都督豫司冀並四州軍事、安西將軍、豫州刺史、假節一事。次年八月謝奕卒。謝尚逝於昇平元年五月。那么,王羲之寫此帖當不會早於昇平元年六月,考慮到帖中稱謝奕上任後幾次致書羲之,尚無他事,而次年三月謝奕受命北伐,此帖下限不逾昇平二年三月間。從帖文對謝尚辭世的哀傷之情視之,又去謝尚辭世未久,那么,此帖寫於昇平元年下半年較合情理。書法欣賞
《旦夕帖》作為《十七帖》叢帖的一種,它的風格也體現了《十七帖》的整體面貌。《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與字之間偶有牽帶,但以斷為主,形斷神續,行氣貫通;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真所謂“狀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沖融而內含清剛,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關於十七帖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寫給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因為第一封信開頭是“十七”二字,於是統稱為《十七帖》。《十七帖》叢帖共二十九帖,目錄如下: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游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此目錄主要依據孔氏岳雪樓本《十七帖》,藏香港中文大學。此本為“僧權”全本,摹刻於南朝梁內府所藏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