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介紹
德國萊-法州的特里爾(Trier)坐落在狹長的摩澤爾河谷盆地中,是德國最古老的市鎮,已有2000年的歷史,現有人口十萬。特里爾還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甚至曾經是東羅馬帝國(康斯坦丁二世紀)的首都!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將這裡建成後方重鎮,這一年就是特里爾的開始。羅馬帝國時期是特里爾的黃金時代,至今遺蹟尚存,特里爾也因此是德國現存古羅馬時代遺蹟最多的城市。因此這裡有不少羅馬帝國的古蹟.羅馬時期的城門(特里爾人把它稱為大黑門)依然在那裡迎來送往,古樸的羅馬式大教堂在德國堪稱罕見(你在歐洲看見的多半是哥德式或巴洛克式教堂),可惜有一位公爵先生當初要表示自己的信仰堅定,把自己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宮殿跟這個教堂蓋在了一起,搞得不倫不類。古羅馬康斯坦丁大帝被人說成荒淫場的浴宮雖然只剩下了斷坦殘壁,但僅地下那迷宮般的當初奴隸們燒火燒浴湯的通道,就令人嘆為觀止.特里爾往西30公里左右,便是盧森堡爾。
特里爾城外環繞著青山綠水,山坡上種滿了葡萄,自然風景優美。城內教堂林立,還有歷代羅馬皇帝下令修建的豪華宮殿、大浴池、氣勢恢弘的競技場和十幾里長的城垣。身處這些古蹟之中,好象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不得不感嘆時間的流逝。值得一提的是,特里爾還是卡爾•馬克思的故鄉。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就誕生在這座千年古城裡。在特里爾諸多的博物館、紀念館中,以馬克思故居紀念館最為人所熟知。
地理環境
特里爾位於摩澤爾河中遊河谷的一段寬闊處,城市的大部分地區都在摩澤爾河右岸。被樹林覆蓋的山谷坡地上散落著很多葡萄園的梯田,坡地向南部抬高至洪斯呂克山的高地,向北抬高則與艾菲爾山相接。特里爾附近的大城市有東南方向的薩爾布呂肯(80公里)和東北方向的科布倫茨(100公里)以及西面的盧森堡首都盧森堡城(50公里),特里爾距離盧森堡大公國的邊境只有15公里。氣候特點
特里爾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3攝氏度,平均年降水量719毫米。最熱的時間是6月到8月,平均氣溫16.1到17.8攝氏度;最冷的月份是12月到2月,平均氣溫0.6到1.6攝氏度。降水最多的月份是6月到8月,平均降水量70-80毫米;最少的月份是3月,平均降水量37毫米。
人口現狀
特里爾屬於摩澤爾法蘭克方言區。有居民大約10萬人,是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第四大城市,居於美因茨、路德維希港和科布倫茨之後。
歷史文化
公元前16年,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在凱爾特人的發源地“特來佛里”附近建立“奧古斯都特來佛里”。公元293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將這座稱為“特來佛里”的城市劃入羅馬帝國;不久,她被戴克里先的副手、西部帝國的愷撒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選為自己的駐地。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占領特里爾。公元870年加洛林王朝時期,特里爾被劃入東法蘭克王國。公元12世紀,特里爾成為大主教教區兼選帝侯國,他們將特里爾設為選帝侯國都城,直至18世紀和19世紀交替時結束選帝侯的統治。
1815年,法國軍隊短期占領了特里爾,以後又被劃歸到普魯士的統治之下。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特里爾歸屬萊茵蘭-普法爾茨州。
風景名勝
特里爾的羅馬教堂特里爾建於公元前16年奧古斯都(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統治時期,距離最初的凱爾特人聖所不遠。公元3世紀末,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將它作為其宮廷所在地和羅馬帝國西部地區的首府。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特里爾相繼建成了許多歷史性建築。“黑門”是羅馬城的北大門,幾個世紀的風化、菸灰和塵埃使大門變得漆黑,“黑門”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羅馬橋”是阿爾卑斯山北部古老橋建築的代表之作。即使是在今天,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上面依舊川流不息。回顧歷史我們發現,“羅馬橋”總共經歷了3個建造階段。它與特里爾城同期始建於公元前16年,當時用生長了16年的橡膠樹作為橋柱橫亘在摩澤爾河(法國東北部和德國西部河流)上。
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類就在特里爾地區繁衍生存,而特里爾是阿爾卑斯山北部第一個可以稱之為“城市”的地方,與此同時這裡逐漸發展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特里爾的羅馬教堂不僅是德國最古老的教堂,而且是西方文明最壯觀的歷史見證之一。就像人們如今所看到的那樣,教堂最初就建在離大集市不遠的地方,其裝飾藝術集羅馬時代至19世紀德國雕刻成就之大成,令人讚嘆不絕。
大教堂如今仍完好無損地保存著大片古羅馬建築,這些建築大都建於公元4世紀。大集市附近的“我們的夫人(OurLady)”教堂,將早期哥德式建築的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它被認為是哥德式中心建築最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德國最大的早期複式基督教建築之一。12世紀之前,對教堂的改造一直將南半部分的石造建築兼收並蓄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教堂是建於1235-1260年間的建築。在這裡德國和法國的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聖安東尼教堂是建於15世紀晚期的古老的教堂,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中纖巧華麗的洛可可式講道壇。位於現在市郊的圓形劇場與皇家溫泉浴場相隔不遠,它大約建於公元100年間,經過後來幾個世紀的裝飾,愈加顯得豪華而精美。劇場可以同時容納20,000名觀眾,西半部分建有專供貴族使用的包廂和座椅,主門的正面最初修建得富麗堂皇,三條貫穿南北的寬闊的通道上面均有拱門相稱,在主門的西邊開有兩個小門,由此可以拾級而上。在公元4、5世紀時,該劇場還兼為城市的通路,因此北邊的大門開在城內,南邊的大門則在城牆外。大門的建築構成和城牆遺蹟在中世紀時曾用來採石。
從12世紀開始,特里爾經歷了長期的繁榮興盛,直到18、19世紀之交才敗落下來。特里爾曾有一小段時間控制在法國人手中,1815年,成為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卡爾.馬克思就出生在這期間,並且在特里爾度過了他的童年。
羅馬時代占據著重要政治地位的特里爾,文化上亦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觀。1984年,特里爾迎來了它建城2000周年。在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之後,一直到今天,特里爾宏偉精美的建築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珍藏的雕刻品風采依舊,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那漫漫歷史長河也掩飾不住的昔日輝煌。1世紀時是羅馬的殖民地,2世紀成為貿易中心。在摩澤爾河畔,特里爾在3世紀成為了泰特黑(Tetrachy)的重要城市之一,並被稱作“第二羅馬”。眾多的受保護的歷史古蹟成為羅馬文明史的有力證據。君士坦丁王宮
公元十六年,羅馬人來到特里爾,在摩澤河(Mosel)邊畫出一個兩平方公里的正方形,在四周建設城牆,特里爾城的故事便由這時展開了。到二八五年,西羅馬帝國把特里爾選為首都,君士坦丁大帝在三○六年至三一六年間就在此執政,特里爾亦踏入她的黃金時代,當時更有第二羅馬之稱。
特里爾的所有羅馬遺,可觀性都非常高,但單是看到君士坦丁大殿(KonstantinBasilika),便明白當時特里爾的繁榮程度。顧名思義,大殿便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王宮,原本大殿旁邊還有其餘的建築物,組成一組王宮建築群,現時大殿是僅存的一座建築物,卻保留得出奇地完整,甚至過渡了二次大戰,亦只是損失了原來的屋頂及內部的布置。大殿高三十米、長六十七米、闊二十七米,中央全無間隔,只為一個大堂,站在其中,人顯得分外渺小,更覺得大殿格外宏大。大殿在中世紀曾經是特里爾大主的府第,十九世紀中葉起,輾轉又成為基督堂。
現時於大殿隔壁,還可看到一座洛可可式建築物,外貌恰似貴族的大宅第,奇怪的是,兩座時代相差遠久的建築竟又相連一起,原來華麗的建築物是十七世紀時的選帝侯宮(KurfurstlPalais),由大主教擁有,皆因當時的大主教,同時也是選侯,擁有推選國王的權力。大主原本更把君士坦丁大殿改建,令內部跟府第相通,改建的部分後來於十九世紀拆毀,大殿才還原成完整的建築物;而選帝侯宮現時則由政府部門使用,不作開放。
入場費:免費
開放時間:平日11:00am~12:00pm及3:00pm~4:00pm;周日及假期12:00pm~1:00pm;周一關閉;舉行禮拜時不能進入。
帝王娛樂浴場
貴為帝國的首都,當然少不得羅馬浴場,故君士坦丁大帝也在特里爾興建了一座帝王浴場(Kaiserthermen),不過大帝未等工程完成,便離開了特里爾去完成他的統一大業,未及在大浴場泡個澡。據學者研究,大浴場包括了大浴池、暖浴室、冷浴室及運動場幾個部分,現在的浴場遺則主要是大浴池的牆壁。想了解大浴場全貌,惟有看學者的模擬圖樣,若想了解大浴場的規模,還有別的辦法,就是去鑽一鑽它的地下隧道。兜兜轉轉的隧道,其實是大浴場的熱水和排水系統,在這走極走不完的大迷宮中,必能讓你感受到這大浴場真的超級大啊!
羅馬帝國的“國技”除了泡浴,當然還有鬥獸競技,特里爾的羅馬競技場跟君士坦丁大殿一樣,都保留得出奇地完整。這全因競技場巧妙地順應天然山勢而建,猶如鑲嵌在山,到千多年後的今天,幾近完整無缺,就連圓形表演場後面的通道都仍然四通八達,只是原本能容納二萬人的觀眾席,則變成草坡而已。
入場費:約$22
開放時間:9:00am~5:00pm
馬克思故居
位於德國古城特里爾市布呂肯街10號的馬克思故居,是一座灰白色的3層樓房,淡黃的粉牆、棕色的門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當時德國萊茵地區的典型建築,始建於1727年。1818年,馬克思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律師租用了這所房子。同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在這裡。當年,樓上是馬克思一家的住室,樓下是律師事務所。馬克思一家在這裡住了一年半時間。
1928年,德國社會民主黨以近10萬帝國馬克從私人手中買下了這座當時已改為鐵器店的馬克思故居。以後將其改建成馬克思、恩格斯紀念館。1933年,德國納粹上台,故居被沒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馬克思故居被闢為紀念館開放。
紀念館的第一層有4個展室:第一室,裡面為接待室、問訊處;第二、三室,專門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第四室,為電視錄像放映室。在第二展室中展出有馬克思的出生證書、馬克思與燕妮的結婚盟約和結婚證書,還有馬克思家庭成員的照片、馬克思的英文死亡證書等。
第二層上的第一展室是馬克思父母的臥室,馬克思就是在臥室後的小套間裡出生的。牆上掛著許多照片、檔案、手稿,玻璃展台里陳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和有關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馬克思的畢業論文、博士證書等。第二展室介紹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建立友誼到逝世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情況。第四、五、六室介紹了馬、恩與同時代革命家們的交往、建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各國工人政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歷史。在第五展室里陳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身銅像。他們肩並肩地站在一起,深邃的眼神凝視著前方。
故居第三層上第一展室介紹了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玻璃櫥里陳列著《共產黨宣言》的各種版本。其中德文版《共產黨宣言》目前在世界上只有3本,還有陳望道根據日文版翻譯的最早的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第二展室的展櫥里陳列著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在漢堡出版,總共印刷了1000本。第三展室收集了馬克思許多著作的第一版,馬、恩贈給友人的書籍,馬、恩照片原版,手稿,書信,馬克思贈給父親的詩集的手抄本和馬克思為燕妮收集的民歌等珍貴文物。馬克思故居的展覽,系統地展示了馬克思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業績。1981年,在離故居不遠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大樓,成立了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1983年3月14日,馬克思逝世100周年之際,馬克思故居研究中心還舉辦了關於馬克思故居的特別展覽。
摩澤爾河是德意志的母親河,位於德國西部邊境的坐落於河畔的小城:特里爾城。它的名字是從上古時代當地部落稱呼演變而來的。這個舉世聞名的小城市:因為它曾徑有過輝瘤的歷史:它曾是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又是西方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它比羅馬城早建1`300多年,歷經戰爭風雲,於公元287年才成為西羅馬的首都。特里爾現有人口十多萬,而遠在1600多年前,它就己徑擁有八萬多人口!當年的特里爾面積比現在更大,羅馬人為了使這座城永恆,建築了無數的巨石建築和雕塑,歷徑2000多年風塵歲月,千百年仍照耀著當年羅馬征服者特有宏大氣勢和風格,吸引了無從汁數的考古者、獵奇者、旅遊者……而更有深一層意義的是這座羅馬古城不僅誕生了,也誕生了一個偉人:卡爾馬克思。
沿著摩澤爾河旁一條避靜的街道走去,就可以看到青銅雕塑的馬克思側面頭像,它位立在遠離塵囂偏遠的一角,似乎在默默沉思……馬克思故居是一幢典型的18世紀德國巴洛克式民居:桔紅色的三層建築,它如此樸實,就象一戶普通人家。1818年4月卡爾馬克思之父,一位猶太齋律師租賃了這所住宅。1個月以後,在這裡誕生了一個嬰孩,他叫卡爾馬克思。馬克思在這幢桔紅色的樓房裡度過愉快的童年,直到1835年高中畢業。馬克思與少年女友燕妮在此留下了“青梅竹馬”的佳話,他們後來成為相濡以沫的終生伴旅己是人們熟知的故事。17歲的少年馬克思離開了故鄉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在德國人民看來:中國人比德國人更崇拜馬克思,在中國人的意識里馬克思己近乎於‘神化’,作為一種信仰:中國人就象懷著朝聖的心情的信徒,萬里迢迢來朝拜……但是我在馬克思的故鄉分明看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一面: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在這座簡樸的樓房裡:我看到了一個普通的孩子努力勤奮,為堅定的信含而奮鬥終身的並成為一代偉人的成長過程。帶著紛繁的思緒,我慢慢走出馬克思的故居,不期然,天空飄起了細雨,早就聽說過一句順口溜:“特里爾,不是下雨就是打鐘。”果然如此!小城籠罩在蒙蒙雨霧中,可是街頭依然喧鬧,打著雨傘的遊客正步履匆匆、絡繹不絕地湧向那些古羅馬遺蹟:古城堡、古城牆、古羅馬博物館、古羅馬鬥獸場、公共溫泉浴室廢墟……我走過被雨水沖刷過的潔淨的街道,穿行漫遊於那些用羅馬人命名的、用古羅馬時期的碎石塊、古錢幣或各種出土文物裝點得古色古香酒家店客堂之間:欣賞這羅馬古都的景色;更為了體驗和品味羅馬古都淳厚凝重的歷史。
教育事業
特里爾大學位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特里爾,老大學創始於1473年,至1798年關閉,新大學於1970年重建。歷史老大學1455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授權特里爾大主教JakobI.vonSierck建立大學,但是Sierck卻因為經濟原因沒有能力將創建大學的計畫付之實施。經過曠日持久的談判,特里爾市政府最終在1472年用2000金馬克換得了建立大學的許可證,並於1473年3月16日創辦了特里爾大學。創建之初,大都由神父和兼職講師教授神學、哲學、醫學和法學。特里爾大學創辦得非常成功,但是特里爾為此也花費了約10%的市政預算,驚人的支出使得特里爾市不得不節省開支,教師的工資尤其受到節減,大學從一開始就處於嚴重的經濟困境中。當校長AmbrosiusPelargus在1554年去世後,竟沒有人能夠接替他的職位,因為除了他以外大學已經沒有了其它的講師[。在選帝侯JohannVI.vonderLeyen的支持下,耶穌會在1560年接管了大學,並且重建了神學和哲學系,但同時卻忽視了其它專業。因為地理位置偏僻,又爆發了鼠疫,特里爾的人口從1363年的約10000人降到了1542年的約8500人,經濟狀況跌也落到了最谷底,市政府捉襟見肘,資金短缺始終困擾著特里爾大學,不能確保固定的教師資源。直到選帝侯FranzLudwigvonPfalz-Neuburg時才以國家資助的形式確保了教師的收入,眾多知名人士來到特里爾講學。18世紀後半葉,越來越多的保守勢力開始反對耶穌會,並陰謀擴大勢力,1764年特里爾出現了不受修會管轄的第二個神學系,由一群本篤會成員發起,而在其它院系也相繼設立了非修會的教學機構。1773年,耶穌會被教皇所禁止,耶穌會在特里爾大學的神學和哲學系被迫解散,教學課程由本篤會接替。1794年特里爾被法國大革命軍隊占領,1798年4月6日,特里爾大學被法國管理當局下令關閉,同時被關閉的德國大學還有科隆大學、美因茨大學和波恩大學。
新大學1969年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政府決定建立聯邦州內除美因茨大學外的的第二所大學,一個月後選定在特里爾和凱澤斯勞滕建立一所地跨兩個城市的大學,1970年“特里爾-凱澤斯勞滕大學”成立,凱澤斯勞滕校區以自然科學為特色,而在特里爾則成立了人文科學系。按照當初的計畫,兩個校區在1975年各自獨立,而兩校的傳統得以保留,發展成為以工程學科為特色的凱澤斯勞滕工業大學和以人文學科為特色的特里爾大學。1977年特里爾大學確立了校園,開始建造了一批教學樓和配套設施。20世紀90年代中法國軍隊撤出特里爾後,特里爾大學開展了校園的二期工程。特里爾大學的學生會曾提議將大學改名為“特里爾卡爾•馬克思大學”,以紀念特里爾最著名的兒子馬克思,被校務委員會否決,但學生會仍舊堅持在自己組織內和網站上使用“特里爾卡爾•馬克思大學”作為大學的名字,並在校徽上添加了“馬克思”的字樣。院系設定特里爾大學共有6個專業領域:*教育學、哲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學、媒體學、語言數據處理*古埃及學、歷史學、經典考古學、藝術史學、莎草紙文字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經濟計算機科學*法學*地理學、地球科學另有神學系由特里爾大主教管轄,獨立於特里爾大學,但兩者之間聯繫緊密。
特里爾大學成立於1473年。該校的重點學科有語言學、文化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數學/信息學和地理學,該校現約有11000名學生。由於該校地處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四國交接地帶,所以它的教學和研究方向更多地著眼於歐洲研究、學科套用以及跨學科研究。曾有人提議該校更名為卡爾·馬克思大學,被校方否定。儘管如此,從特里爾大學學生會仍能購買到印有馬克思頭像以及卡爾·馬克思大學名稱的服裝。
特里爾大學校區分為兩個:CampusI以及CampusII。CampusI為主校區,設定有絕大多數的專業科目及教學樓;二號校區CampusII的前身為一棟法國戰地醫院,其中專業學科為信息學、經濟信息學、地理學等。特里爾大學的中國合作院校或科研機構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武漢大學等。
溫馨提示
洗手間之禮儀洗水間是我們日常使用極為頻繁的地方,也由於公共場所的洗手間是眾人共享的,所以在使用時就必須格外小心,以免影響了下一位使用者的情緒,而國外使用洗手間與國內有些地方是不太相同的。排隊不論男生或是女生,如果在洗手間均被占用的情況上,後來者必須排隊使用,而排隊的方法是在整排的洗手間最靠外處依序先來後到的排成一排,一旦有其中有某一間空出來時,排在第一位之人自然擁有優先使用權,這與國內各個排在某一間門外,有點賭必定會遭其它人怒目相視、甚至指責,而你都可能弄不清楚何以後咎呢?使用洗手間最忌諱骯髒,所以在使用時請儘量小心,若有污染也儘可能的加以清潔,有些人如廁習慣不良,又不去善後,保證下一位使用者必須鄒著冒頭,心中不停咒罵下繼續使用。婦女用品也千萬別順手扔入馬桶中,以免造成馬桶堵塞,其它如蹲在馬桶上使用,大量浪費衛生紙以致後來者無紙可用等都是相當不妥的行為,只要心中為下一位使用者想一想,自然而然很多事你都會考慮後再做了。
沖水有些地方的沖水把位置與一般不同,大多是在水箱旁,有的在頭頂用拉繩來拉的,也有在馬桶後方用手拉的,更有一些是在地面上用腳來踩的,事實上用腳踩的方式是最符含衛生原則的,若你是被沖水時手被污染則不妨可用衛生紙包住沖水把再按沖水,當然你得迅速把最後一張給丟下去才來的及。用完後若在無人排隊的情況下,不必把廁所門關好,應該留下一些縫細,讓後來者不需猜疑就可以知道其中一定是空的,否則一定門會關好,這點與我們的習慣也不太相同。在飛機、輪船、遊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上,洗手間是不分男女的,也就是大家共享,男女一起排隊是很正常的,此時也不必講究「女士優先」了。
標示每個地方的標記的各不相同,一般除了用客國不同的文字書明外,也有不少地方是用圖案來代替的,男廁所多是:菸斗、鬍子、帽子、拐仗;而女士則多以高跟鞋、裙子、洋傘、嘴唇等來表示。
稚齡兒童一般是可以和父親或母親一起使用洗手間的,但是不成文的規定是,母親可以帶著小男孩一起上女廁,沒有人會介意,而父親則不可以帶女孩上男廁的。
在歐洲諸國,上洗手間是須付費的,客氣一點是在出口處的桌子上擺著放置一些銅板、角子等當做清潔費。嚴格一點的則在入門處清楚標示每人的如廁費用若干,有些要事先付費的,你若不付費,看守者就不替你打開鎖著的廁門。
還有一些用機械投幣式的,在進口設有一自助動投幣柵門,投下一個銅板門就可以開一次,但也常可見在外國觀光客一人卡住柵門以利其它人免費通過的情形,旁觀者均為之側目。洗手原則上上完洗手間者必定會去洗手,洗手台旁也會有擦手紙與吹手機,一般習慣是先用擦手紙擦乾手,把用完之紙扔入垃圾桶後再用吹手機把手吹乾,而吹手機多為自動感應式並有自動定時裝置,所以不用考慮如何關閉電源的問題。
停用由於清潔工人會不斷的巡視各洗手間並清潔之,在清潔時有時會拖地,此時可能會把洗手間暫停使用,以免有人因此而滑倒受傷,因此會放上「wetfloor」等黃色顯用的告示牌。若遇此情形,不可堅持使用以免影響他的正常工作,但可以向其詢門最近的洗手間在何處。
飲食習慣
菜以酸、鹹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一筐麵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特里爾麵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一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里,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據說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樸,水煮香腸,一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醃製酸菜和麵包,一頓飯便打發了。此外,特里爾美食還有著名的德式清豆湯、德式生魚片、德式烤雜肉、德式肉腸、酸菜、德式蘋果酥、煎甜餅等。一日三餐
特里爾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特里爾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在旅館或政府機構的餐廳,早餐大都是自助形式,有主食、肉類、蔬菜、飲料、水果等,不僅品種豐富,且色香味俱佳。而在普通百姓家,不論其家境窮富,其早餐的內容一般般都大同小異:首先是飲料,包括咖啡、茶、各種果汁、牛奶等,主食為各種麵包,以及與麵包相配的奶油、乾酪和果醬,外加香腸和火腿。德國人吃飯的效率很高,他們可以在短短的10分鐘內把這些豐盛的食品搭配完畢並吃完,為其一上午緊張的工作提供能量。
特里爾的午餐一般多在單位食堂或快餐館就餐,是名副其實的快餐,如一個由土豆、色拉生菜和幾塊肉組成的拼盤,外加一杯飲料。在有家庭主婦和未成年孩子的家庭,午餐也較簡單,如一塊熟肉、肉餅配煮菜和麵包,或燉牛肉配米飯和生菜,再簡單的就像中國的打滷面一樣,用肉汁拌意大利麵條,飯後喝一杯咖啡或吃一個冰淇淋。德國人簡化午餐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省時間。
特里爾人的家庭晚餐通常是冷餐,內容是很豐盛的:一盤肉食的拼盤;鮮嫩可口的蔬菜,如小蘿蔔、西紅柿、黃瓜;新鮮的水果,如葡萄、櫻桃。有的家庭主婦還擺出各種風味的於酪,主食是麵包。晚餐時間比較寬餘,一家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
除了一日三餐外,有些特里爾人習慣在下午四五點鐘“加餐”,即喝杯咖啡或茶、吃塊蛋糕或幾塊餅乾。中上層家庭喜歡在此時邀請朋友來家裡品茗聊天。在這樣的聚會上,客人可以品嘗到飲譽四海的德國糕點,德國婦女一般都練就一手烤制點心的手藝。不過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這種午後清閒的享受也只有在周未、假期或休假時才有可能。
大餐菜譜
特里爾大餐的典型菜譜是:
冷盤:奶油、乾酪、鮮魚或罐頭魚、灌腸製品、火腿、魚(肉)凍配鬼子姜、魚或肉拼盤、煮的或烤的家禽、蒜烤豬裡脊、紅燒肉、煮舌頭、色拉、稀奶油、優酪乳、雞蛋色拉、半烹雞蛋。
第一道菜:肉、魚、蔬菜、米或豆類等做的濃湯,家禽或野味湯,各種肉、米、通心粉和蔬菜等做的清湯,有攤雞蛋和餡餅的雞蛋清湯,家常麵條雞湯,肉或魚做的稠辣湯,農民湯,酸黃瓜湯。
第二道菜:煮的或烤的魚配土豆和蔬菜,燜或烤的牛肉,烤家禽或野禽,肉餅炸豬排,煎薄豬排、雞肉餅、肉餅或炸肉餅;小香腸和短粗香腸配熬白菜、荷包蛋、攤雞蛋以及焦烤菜餚。
甜食:新鮮水果和草莓;新鮮水果或罐頭水果,煮草莓或果凍、果酸、乳脂果汁凍,加水果汁和甜汁的露酒、布丁、蘋果泥,冰淇淋;各色各樣的點心。
每個人進餐時,桌上必須備有奶油,午餐一定要以黑咖啡或牛奶咖啡結束。午餐和晚餐則用啤酒。水果冷盤必須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