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概述 

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主要是拱券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古羅馬建築在公元1~3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類型和形制

http://www.ikepu.com/architectural/genre/roman_architecture_total.htm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寺宗教建築,也有皇宮(見古羅馬皇宮)、劇場、角斗場(見羅馬角斗場)、浴場(見古羅馬浴場)以及廣場(見古羅馬城市廣場羅馬凱鏇門)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結構特點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1世紀中葉,出現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310~313)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2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1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98~112),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1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5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公元 2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 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獨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神廟後牆上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重約 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藝術成就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①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②發展了古希臘柱式(見古典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鏇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③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 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影響

公元4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漸趨衰落。15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19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30年代。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17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裡有過 3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當時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世界主要建築風格及流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