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曾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對幼發拉底河防務進行監督。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05年其父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成為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皇帝)。君士坦丁隨父轉戰於不列顛。306年父死,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奧古斯都。312年侵入義大利。後與東羅馬皇帝V.L.李錫尼結盟。316年奪取李錫尼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 。324年在亞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大敗李錫尼,從而最終戰勝了所有帝位競爭者,成為帝國的獨裁統治者。
即位前的事跡
君士坦丁出生於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他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參見四帝共治制)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據說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是一家小旅店的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私生子。但這種說法受到英國歷史學者愛德華·吉本的懷疑。吉本認為,海倫娜是這家小旅店的主人,她與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婚姻是合法的。不論如何,當293年君士坦提烏斯被西部帝國的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努斯任命為愷撒後,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努斯之女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在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里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里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君士坦丁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布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306年7月25日)。
四奧古斯都之戰
戴克里先的繼承者`東部奧古斯都伽列里烏斯死後,4位奧古斯都: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於311年展開奪權鬥爭。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占領義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台伯河上穆爾維( Milvian )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
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是,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政治活動
君士坦丁在許多方面繼承了戴克里先的政策 ,進一步強化官僚機構,實行文武分治,徵收土地稅和人頭稅,建立起有嚴格等級區別的官僚體系,和更加繁複的宮廷禮儀。他允許大批“蠻族”在帝國境內定居,吸收他們入伍,允其擔任要職。332年頒布法令,嚴禁隸農自由遷徙。他還禁止城市手工業者脫離手工業公會,禁止市議員離開所屬城市。鑒於帝國經濟、文化重心東移,330年遷都拜占庭模進行擴建,改名君士坦丁堡。在宗教政策方面,他與戴克里先不同,推行支持基督教的政策。313年他與東部的統治者李錫尼共同頒布了“米蘭敕令” ,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25年他在尼西亞主持召開基督教主教會議,制定了基督教的信條。卒於337年5月22日,臨終前受洗為基督教徒。
君士坦丁一世試圖取消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但帝國局勢的混亂迫使他任命自己的親信為共治者。君士坦丁一世最初任命長子克里斯普斯為愷撒,但後者由於受到繼母法烏斯塔(君士坦丁的第二個妻子)的誣陷被處死(326年)。君士坦丁不久以通姦罪把法烏斯塔也處死,但任命她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愷撒: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亞洲和埃及;君士坦斯一世統治義大利和北非。君士坦丁一世實際上是繼承了戴克里先的做法。
在君士坦丁一世時代,羅馬帝國變成了軍事官僚國家。專橫跋扈的近衛軍被取消,代之以大量蠻族士兵加入帝國的軍隊。普通平民為逃避兵役竟採取自殘的辦法。臃腫的官僚系統更加龐大。頒布過一些保護貧民的法令,但由於普遍的目無法紀而很少得以實行。對奴隸的懲罰變本加厲:根據君士坦丁的法令,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主人殺死奴隸的權力(曾被哈德良皇帝廢除)。各階層的依附性加大,農民被束縛於土地(332年法令),手工業者被束縛於城市,元老被固定在元老院裡。君士坦丁一世繼續提倡戴克里先引入的東方專制君主的禮節(戴皇冠,臣民須向皇帝行跪拜禮等)。總而言之,君士坦丁完善了戴克里先的專制君主制度(多米那特製),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以公開的強制手段克服羅馬的經濟危機。
君士坦丁一世在313年和332年分別在西部邊境和多瑙河沿岸擊退了法蘭克人和哥特人的入侵。
宗教政策
“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政治生涯中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他正式皈依基督教。在他皈依基督教之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東部的勢力一直強於在西部的勢力,君士坦丁就是在東方行省的經歷中接觸到基督教的。君士坦丁被軍隊立為皇帝後,隨即投入一連串情勢險惡、錯綜複雜的內戰。在這一時期,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繼續維護羅馬舊教的地位,另一方面積極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312年米爾維亞橋之戰的勝利,使君士坦丁成為羅馬帝國西部的霸主。到313年,整個羅馬世界由兩個皇帝統治,西部由君士坦丁統治,東部由李錫尼統治。在這個時期,君士坦丁的基督教政策有重大的發展。
“313年是早期基督教發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 君士坦丁和李錫尼在米蘭會面同意一項共同的宗教政策,幾個月後的一道敕令中載明了這項內容,一般人稱這道敕令為“米蘭敕令”。
“米蘭敕令”的主要內容:承認基督教徒同其他異教徒一樣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權,歸還給他們被沒收的教堂和教會財產,免除了基督教僧侶個人對國家的徭役義務,規定主教有權審判教會案件。
敕令並沒有把基督教“確立為帝國的官方宗教”,但是敕令對基督教採取了同情和寬容的態度,這顯然反映了君士坦丁的宗教態度。敕令允許民眾自由選擇宗教信仰,要求歸還迫害時期沒收的教會財產,某些有利於基督教的重要態度在這個官方檔案中確定了下來。
“米蘭敕令”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對基督教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米蘭敕令”是君士坦丁和李錫尼共同制定的宗教政策。在君士坦丁統治的西部,基督徒已經受到保護,事實上已經處於合法地位。
“米蘭敕令”只是把西部基督徒的地位延伸到東部的基督徒身上,實際上就是把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擴大到東部,這說明了君士坦丁對基督徒的保護從西部開始擴大到東部。當然,這也透露出在羅馬帝國二帝並治的政治格局中,西部皇帝君士坦丁的政治影響力正在超越東部的某些跡象。
其他政策
君士坦丁312年統治整個西部後,進一步推行扶植基督教的政策, 使基督教的勢力和影響迅猛發展。
313年君士坦丁致信給一些省督,要求他們在自己的轄區內保護基督教。公元317年後,他將國內錢幣上異教徒的雕像逐個的除去,直到公元323年,貨幣上只剩下一些無關宗教的銘刻了。公元319年,君士坦丁下令非洲行省長官豁免神職人員賦稅, 同時授予主教釋奴權。公元321年,他又規定教會可以接受人們所捐贈的遺產和遺物,同年發布禮拜日停工的命令,並規定城市居民在禮拜日不得照常工作,必須到教堂做禮拜。324年,當君士坦丁戰勝李錫尼而統一羅馬全境後,更大力扶植基督教, 政府官員大部被改為由基督徒擔任,同時規定凡信奉其他宗教的官員不得參加神廟活動,並且禁止強迫基督徒參加異教祭祀。
尼西亞會議
324年君士坦丁戰勝東部皇帝李錫尼之後,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成為真正的羅馬皇帝。戰勝李錫尼以後,他首先鞏固東部各行省,然後涉足宗教事務。“也就在324年秋天,他給各省傳送一封信,內容大幅超越所謂的米蘭敕令。 他不再保持宗教中立;他不再掩飾他的宗教傾向;他強調基督教是真理,異教是錯誤的。他寫道,上帝的力量使他獲得勝利,終止異端邪說者的暴政。他下令釋放所有強制勞動的基督徒,讓所有被流放的基督徒重返家園,歸還所有基督徒被沒收的財產,不論是個人的,或是團體的財產。他鼓勵主教整修損壞的教堂,有必要的話,就建造新教堂。後來他更進一步禁止向異教諸神獻祭,詢問神諭,或供奉新的異教神像。……基督教不但在帝國里地位最高,也是國教”
宗教政策原因
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既不是單純出自宗教動機,也不是純粹出自政治動機,而是宗教信仰和政治動機的有機統一。割裂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既不能對他的宗教政策做出合理的解釋,也不能對他的政治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
《尼西亞信經》
全文如下:
“我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主。我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為父所生,是獨生的,即由父的本質所生的。從神出來的神,從光出來的光,從真神出來的真神;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質,天上、地上的萬物都是藉著他而受造的。他為拯救我們世人而降臨,成了肉身的人,受難,第三日復活,升天。將來必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們)也信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