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腸病性關節炎”(enteropathic arthritis)是指與Crohn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關節病。這些病變是由腸管的臨床和組織學炎症、腸通透性改變和外周與中軸性關節炎症等聯繫在一起的約20%病例有外周關節炎,10%~15%病人有中軸關節炎。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外周關節病更多見於有腸外證候(如結節性紅斑)的人。男女發生率相等。任何年齡皆可受累,但成人的關節炎一般是在腸管已有炎症切實發生後出現的兒童情況則與此相反。有時起病前先有低燒、疼痛性口腔潰瘍眼與皮膚證候(如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或起止點炎。少數病人可以原因不明性高熱、貧血或體重減輕出現。外周關節炎表現為非侵蝕性、非對稱性少或單關節炎累及膝、踝、肘等大關節。關節病最初可為遊走性,常與腸內炎症平行故控制結腸炎的措施,外周關節炎亦可受惠。病情轉為慢性的外周關節炎,可能誤診為血清陰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特別是以對稱關節病出現或腸管炎症已趨靜止時。
與此相反,中軸骨病可能先於或與結腸炎同時出現,男子更為常見。中軸關節病無論在臨床還是放射線像上都與關節強硬性脊椎炎無異骶髂關節炎和脊椎炎病程與腸內炎症活動性無關雖然尚未發現HLA-B27與結腸炎性外周關節炎有何相關性但脊椎炎性結腸炎病人中,約50%有HLA-B27。因此HLA-B27-關節強硬性脊椎炎時應考慮炎症性腸病。
各種脊椎關節病時,如由迴腸結腸鏡檢查發現亞臨床性腸管炎症,也是對腸炎和關節炎相關性的支持。檢查時常能發現“急性”結腸炎(類似細菌性腸炎)或“慢性”結腸炎(類似慢性特發性炎症性腸病)的組織學徵象。急性腸炎改變常見於痢疾後反應性關節炎病人,慢性損害則更多見於關節強硬性脊椎炎和最終診斷為腸病性關節炎的病例。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病,病變主要在結腸黏膜,以潰瘍為主,多累及遠端結腸。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便中帶血、帶膿和黏液。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有緩解和反覆發作的傾向。本病由Wilks(1859)首先描述此後對它的認識也不斷提高。過去一直認為本病只發生在歐洲北美洲,現在發現南美和中美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高,世界各地均有病例報告。在20世紀30年代,Crohn發現節段性腸炎,初步將潰瘍性結腸炎與小腸肉芽腫性疾病加以澄清。這兩種疾病有不同的病理特徵,累及的器官系統也有所不同,在病理上和解剖部位上有明顯重疊現象兩種疾病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原因只是由於組織對有害因子反應不同而引起兩種不同表現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發病率有增高。孕婦潰瘍性結腸炎;國外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高峰期在20~35歲,與生育旺期相一致。因此,研究孕婦潰瘍性結腸炎對受孕孕婦及胎兒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小兒潰瘍性結腸炎與成年患者相比,小兒具有某些不同的臨床特點。

流行病學

潰瘍性結腸炎在歐美發病率較高,一般為3/10萬~7/10萬人,據報導,白種人較其他人種高2~4倍,黑人發病僅為白人的1/5。中國發病率較低,近年報導有增多趨勢,但尚無明確統計。湖南醫科大學二附院報告本病占慢性腹瀉的1.6%;華東醫院在2600例纖維結腸鏡檢中檢出率為4.54%潰瘍性結腸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30~50歲為高峰。
1.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情況 根據國內10218例患者的統計,國內潰瘍性結腸炎好發於30~49歲的人群,但任何年齡均可發病(6~80歲均有報導),平均發病年齡是40.7歲,而西方國家高發年齡在30歲。某醫院最近20年診治的270患者中,60歲以上的患者有29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6例。因此老年人中的潰瘍性結腸炎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師所重視,並且與年輕患者相比,具有某些不同的臨床特點。國外潰瘍性結腸炎患病率為7%~10%,沒有性別差異。資料表明,60歲以後炎症性腸病的發生率是有一種第二次輕度升高的趨勢。這種雙峰分布,一方面是由於早年炎症性腸病發作而得以生存下來的患者,此時已進了老年年齡組;另一方面在60~70歲這一組中新發生的病例也確實是一個小的發病高峰。症狀發作的年齡30~50歲之間呈一個高峰,60~70歲是第二個高峰,而50~60歲之間下降非常顯著另一方面,流行率在50歲是最高的,女性高於男性。來自Cardiff的研究發現,1968~1977年間潰瘍性結腸炎的整個發生率為7.2/10萬。20~30歲組為11.5/10萬;而60~70歲組為15/10萬。在這兩個高峰之間的年齡組中下降為8.5/10萬。目前文獻認為,60歲以上患者,占炎症性腸病患者總人數的5%~10%。國內關於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未有詳細研究和報導但有文獻報導發病年齡最大者80歲。
2.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情況 據國外有資料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在20歲以前患病者占15%。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在歐美報導3/10萬~7/10萬人,其中小兒占5%。目前中國尚無明確的數字,但認為小兒潰瘍性結腸炎在我國非常少見。某醫院最近20年診治的270患者中,14歲以下的患者有9例,占3.3%男女比為4∶5。1979年國內朱世簪報導37例,其中兒童7例,占18.9%。1991年劉里紅報導下消化道出血283例嬰幼兒(3個月~3歲)中經內鏡檢出潰瘍性結腸炎5例(1.7%)。據現有的國內資料分析發病最小年齡在1個月,常見發病年齡3~13歲男女孩比例報導不一。

病因

本病的病因迄今尚不明確,有下列各種學說:
1.感染因素 本病的結腸黏膜炎症性改變與許多感染性結腸炎相似但未能在本病中鑑定出細菌、病毒或真菌而且人群間也無傳染本病的證據。也有人認為本病是由痢疾桿菌或溶組織阿米巴引起,漫長的病程也可能是由於一般無致病的腸內細菌所致,有待進一步證實。
2.精神神經因素 有人認為大腦皮質活動障礙可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腸道運動亢進、腸血管平滑肌痙攣收縮、組織缺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從而形成腸黏膜炎症糜爛和潰瘍。目前多認為該因素可能是本病反覆發作所致的繼發表現。
3.遺傳因素 現已確定本病病人HLA-B27的陽性率顯著高於對照組人群。在許多家族中,本病的發病率較高。
4.免疫因素 近年來在本病免疫學基礎方面的重要發現有:病人血清中存在非特異性抗結腸抗體,其中已鑑定的有,抗腸上皮的黏多糖抗體和抗大腸桿菌多糖成分的抗體。在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組織中分離出可與IgG結合的40kD器官特異性蛋白,支持本病是自身免疫病的很強的證據。
5.過敏學說 由於少數病人對某種食物過敏,排除食物的過敏或脫敏後,病情即好轉或痊癒故有人提出本病為過敏所致。 
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和年輕人一樣,至今也不十分明確。主要原因可能仍是腸壁對不同刺激的異常免疫反應,同時與細菌、病毒、原蟲感染以及遺傳、精神、代謝等各種因素有關沒有任何特殊的病因學因素證實與老年人有關。但最近的研究提示,發病前有三種因素可能對本病發生起部分作用即吸菸,過度食用精緻的糖類,低纖維以及水果和蔬菜攝入過少
兒童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多數人認為與免疫功能障礙、感染、精神以及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中自身免疫功能失調備受人們關注炎症介質的作用也是受到人們重視的重要課題。
西歐等國家研究認為,遺傳因素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有5%~15%患兒的親屬患有本病。其組織相關抗原(HLA)的HLA-B11、B7發生率增高。患兒血中淋巴細胞抗體查出率高達51%,提示免疫功能的減弱可能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發病機制

本病的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相關。
1.研究發現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和強直性脊柱炎均有家族關係,而且這三種病都與HLA-B27有一定關係,但外顯率並不高近年來資料證明腸黏膜的黏液分泌異常與遺傳素質有關。
2.所有結腸炎結腸組織中都存有可與IgG結合的40kD器官特異性蛋白抗原,而克羅恩病的血清中只有抗小腸或大腸組織的糖蛋白抗體。病人的淋巴細胞在組織培養中可損傷結腸上皮細胞。病人的血清中常含有一種或幾種抑制巨噬細胞移動因子。常伴有免疫性疾病,如虹膜睫狀體炎、眼色素層炎、結節性紅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利用免疫學方法已經複製出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因此,可以認為本病是由自身免疫機制所引起的。
3.溶菌酶的破壞作用 有人認為腸壁分泌過多的溶菌酶破壞了黏液的保護作用,因而招致細菌侵入,發生黏膜壞死。但病人的溶菌酶分泌過多可能是炎症刺激的後果,而且用抗溶菌酶治療無效。
4.氧自由基損傷 本病的病變過程受腸腔內壓增高、交感神經活動加強、內源程式性縮血管物質活性遞升等因素影響,因而使腸血流量降低,或暫時性缺血後出現再灌流現象,引起供氧不足,特別是在腸內黃嘌呤氧化酶等的作用下,可導致大量氧自由基形成損傷腸黏膜。此時細胞磷脂釋放出花生四烯酸產物,特別是白三烯B4趨化中性粒細胞因其中有豐富的NADPH氧化酶,可進一步形成氧自由基,加重腸黏膜損傷。
5.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和年輕人一樣,至今也不十分明確。最近的研究提示,發病前有三種因素可能對本病發生起部分作用即吸菸,過度食用精緻的糖類,低纖維以及水果和蔬菜攝入過少。
6.兒童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近年,有學者從患兒血清中已查出有抗自身結腸上皮細胞的抗體。其抗原物質繫結腸上皮細胞的一種黏多糖,通過自身抗原抗體反應,導致外周淋巴細胞對結腸及直腸黏膜上皮細胞損傷,引起充血潰瘍等炎症反應兒童正值生長發育期,腸黏膜屏障尚未發育完全,細菌及抗原物質可通過腸黏膜屏障和黏膜層淋巴組織接觸後致敏。隨著兒童生長發育完成腸黏膜屏障功能日趨完善,隔絕了這種接觸但在食物過敏腸道細菌濃度增高,以及腸道糞便瀦留等情況下,或腸道細菌與腸黏膜接觸時間過長時,均可造成腸黏膜損傷。如淋巴細胞仍保持高度致敏狀態,腸菌抗原有可通過腸黏膜產生變態反應損傷含有靶抗原的組織器官而發生潰瘍性結腸炎。
炎性介質在潰瘍性結腸炎發生的作用,是近年來國外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有人認為潰瘍性結腸炎與炎性介質,如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細胞激活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增多有關此外,神經多肽、P物質、血管活性腸肽等亦與潰瘍性結腸炎炎症反應發病機制的某一環節有關。
食物過敏和精神因素均可引起腸壁黏膜過敏、肥大細胞脫顆粒反應增多,以及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起的結腸運動功能及血供異常,造成腸平滑肌痙攣腸壁充血、水腫甚至形成潰瘍。
7.病理 腸道病理改變 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也可延伸到降結腸和整個結腸。
(1)黏膜:黏膜改變程度取決於炎症程度和病程的長短。一般可分為5期:
①早期黏膜充血腫脹,繼之出現杯狀細胞減少,損傷的黏膜因細菌感染可進一步形成隱窩膿腫和局灶性中性粒細胞浸潤淋巴細胞、漿細胞成團分布並伴有腸壁淋巴組織增生,可能是一種早期免疫反應
②活動期:黏膜毛細血管明顯充血、擴張,伴有腸壁出血,可有不同程度的上皮細胞壞死,杯狀細胞數減少,嚴重時可消失。固有層內淋巴細胞、漿細胞聚集,伴有隱窩內的局灶性中性粒細胞浸潤,可形成隱窩膿腫。黏膜輪廓不規則,表面覆有膿血和剝脫的上皮細胞。
③消散期:黏膜充血、腫脹減輕中性粒細胞和隱窩膿腫逐漸消失。上皮細胞重新增生。杯狀細胞數可恢復正常固有層內淋巴細胞、漿細胞數逐漸減少。隨著炎症過程的消失,可逐漸變成,局灶性浸潤。
④緩解期:病人發作1~2次後就進入緩解期,有時可持久性緩解用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接近正常,但X線異常可持續存在鏡下可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萎縮有時僅有單層柱狀上皮,並有很小且短的隱窩。另外,還有很少的淋巴細胞、漿細胞局灶性浸潤隱窩基底部可有上皮增生。而杯狀細胞無明顯減少
⑤靜止期:有些病人表現為無明顯緩解和惡化的持續型結腸炎。這些病人的黏膜炎僅限於固有層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增加的部位,偶可見隱窩膿腫。上皮可有輕度杯狀細胞減少,黏膜內淋巴濾泡數增加。
(2)肌層:肌層異常為本病常見的特徵之一,主要表現為結腸縮短,結腸袋消失乙狀結腸襻長度減短,結腸壁增厚,腸腔狹窄。這些改變是由於肌層異常引起的。肌層異常的性質是平滑肌收縮而不是痙攣。
(3)肛門:本病可有急性肛裂,急性肛周或坐骨肛門窩膿腫,有時也可有低位肛瘺和直腸陰道瘺。
(4)腸道外病理改變:關節滑膜活檢,在顯微鏡下顯示為滑膜增生,成纖維細胞增殖,血管增生,滑膜表面纖維素沉著,伴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有些部位有明顯軟骨侵蝕現象。其他器官系統病理改變與克羅恩病關節炎相同。
(5)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病理組織學特點和年輕人大致相似,二者也可能存在某些免疫反應的差別Gebber和Ottc在病變活動的炎症區域中發現,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漿細胞/淋巴細胞比率較低。這種差別提示,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可能存在有某些免疫反應的差別
(6)兒童潰瘍性結腸炎同成人病理組織學改變基本相似病變多數發生於直腸和乙狀結腸。有時可向上蔓延至左半結腸、橫結腸,甚至全結腸,極少累及迴腸末端。病理變化分二期,急性期,首先是黏膜充血水腫散在細小表淺的潰瘍,附膿、血及黏液,伴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亦可有嗜酸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浸潤。慢性期充血水腫消退,潰瘍癒合,黏膜再生,大量新生肉芽組織形成假性息肉並可見嗜酸粒細胞浸潤及脫顆粒現象等。

臨床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男女發病之比為1.4∶1~2.3∶1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以20~50歲多見。一般起病緩慢,少數病人可起病急驟,病情輕重不一。本病有反覆發作的趨勢。發病因素有情緒激動、精神創傷、過度疲勞飲食失調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全身症狀包括厭食體重下降.體溫正常或升高,急性期可有發熱、脈速及脫水。
1.消化系統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腹部表現為腹瀉和腸道失血。腹瀉幾乎總是存在而發熱和體重下降少見。潰瘍性結腸炎黏膜受累廣泛而連續,包括淺表潰瘍、水腫,易碎和微小膿腫的病變則局限於結腸黏膜。雖然克羅恩病以迴腸末端和結腸受累為主,但病變可見於整個胃腸道,此病變常為潰瘍性呈小塊狀分布。這些病變可以是淺表的,但常為透壁性和肉芽腫性其中阿弗它潰瘍假性幽門化生和肉瘤樣肉芽腫具有診斷價值。有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難以區別;病變局限於結腸時,組織學表現將有利於鑑別診斷。
(1)症狀:主要症狀是糞便內有膿血或黏液。可表現腹瀉與便秘交替,一般每天腹瀉2~4次為混有血和黏液的糊狀軟便,嚴重者每天腹瀉10~30次,為血水樣便。腹部可出現陣發性結腸痙攣性絞痛多局限於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後即有便意,排便後疼痛可暫時緩解。還可有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和下背部疼痛。腹部除壓痛外,還可伴有腹肌緊張腸鳴音亢進,可觸及硬管狀的降結腸或乙狀結腸。直腸指檢常有觸痛肛門括約肌痙攣。
(2)臨床類型:
①病程過程可分4個類型:A.初髮型;B.慢性復髮型:最多見,本型病變範圍小,症狀較輕,往往有緩解期,但易復發;C.慢性持續型:病變範圍廣,症狀持續半年以上;D.急性暴髮型:本型最少見起病急驟,全身和局部症狀嚴重,易發生下消化道大出血和其他併發症,如急性結腸擴張、腸梗阻及腸穿孔等。除初髮型外,其餘三型均可互相轉化。
②按病變程度分輕、中、重三度:A.輕度:最常見僅累及結腸遠端部分,病變呈節段性分布一般起病緩慢腹瀉較輕大便每天3次以下,糞便多成形含血、膿和黏液較少,出血量少,呈間歇性,可有輕度腹痛,無全身症狀和體徵B.重度:起病急驟,有顯著的腹瀉(每天6次以上)、便血、貧血發熱、心動過速和體重減輕,甚至可發生失水和虛脫等毒血症徵象。白細胞增多,血沉加速,低蛋白血症持續性腹痛及腹脹。C.中度: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但無截然的分界線。
③病變範圍:根據受累結腸的病變範圍,可有直腸炎直腸乙狀結腸炎、右半結腸炎、左半結腸炎、區域性結腸炎及全結腸炎
④併發症:多發於病程長、病情嚴重的病人。常見併發症有:A.急性結腸擴張與潰瘍穿孔。急性暴髮型可波及結腸肌層使腸壁平滑肌張力減低而引起結腸擴張。在結腸擴張的基礎上易引起結腸潰瘍穿孔和瀰漫性腹膜炎。B.肛裂、肛瘺、直腸脫垂直腸或肛門周圍膿腫、坐骨肛門窩膿腫、直腸陰道瘺直腸肛門瘺和結腸小腸瘺。C.在急性活動期可並髮結腸大出血。D.腸梗阻
⑤如並發痔瘡,可使便血加重。

2.皮膚黏膜表現 常見的皮膚損害包括斑丘疹、紫癜、多形紅斑、口瘡性潰瘍、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病。皮損常隨腸道炎症緩解而消失口瘡性潰瘍和結節性紅斑一般在腸道症狀急性發作後24小時出現。多形紅斑也往往發生於腸道症狀出現之後。壞疽性膿皮病為一種反覆發作性皮膚潰瘍此種皮損容易對碘和溴過敏。一旦出現過敏皮損便可惡化或泛發至全身,多分布於下肢和下半身,其發作一般是先出現一個或多個膿皰,以後即形成並融合成為較大的潰瘍。有時也可先出現帶紅色的結節爾後再發展成潰瘍。壞疽性膿皮病的潰瘍一般為多發性,也可為全身性。

3.關節病變表現 有研究報告的79例有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中,49例(62%)有關節受累。關節炎為少關節型,且大多為非對稱性的;常呈一過性和遊走性大小關節均可受累,以下肢關節受累為主;通常為非破壞性的,多在6周內緩解,但復發常見可出現臘腸指(趾)肌腱端病,尤其是跟腱或足底筋膜附著點的炎症,也可累及膝關節或其他部位。克羅恩病可出現杵狀指,而骨膜炎罕見。一些病例外周關節炎可轉為慢性。小關節和髖關節的破壞性損害已有報導。

大多數病例腸道症狀先於關節表現或同時出現,但關節症狀可能先於腸道症狀數年。有資料表明在一些脊柱關節病中,關節和肌腱炎症為其惟一的臨床表現而克羅恩病的臨床症狀並不明顯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節炎發作與腸病發生有較明顯的時相聯繫手術切除病變的結腸部分能緩解外周關節炎。在克羅恩病中,結腸受累增加了外周關節炎的易感性,但手術切除病變結腸對關節病變幾乎沒有影響

血清炎症標記物增高(尤其是C-反應蛋白)、血小板增高和低色素性貧血是常見的實驗室表現滑液分析為非特異性的,和炎性關節炎相一致。細胞計數為1500~50000/mm3;培養陰性。滑膜活檢少見報導,但發現在某些克羅恩病患者有肉芽腫形成。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可能存在遺傳基礎,因為它們都在同一家族內出現,但與HLA抗原無明顯相關性,在僅有外周關節炎的患者中HLA-B27頻率處於正常範圍內。

(1)周圍性關節炎:周圍性關節炎的患病率約為10%,男女兩性相似。通常在結腸炎的開始和結腸炎之後發生關節腫痛,多累及大的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關節腔內有少量積液。很少累及4個以上的關節,但有時也可多達10處以上的遊走性關節痛。兒童的發病情況和成人相仿。兒童的關節炎可以出現在腹瀉之前。成人常有炎性腸病的併發症,如腹膜膿腫形成和假膜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常並髮結節性紅斑、口腔炎、虹膜睫狀體炎或壞疽性膿皮病。關節炎起病突然,常在一天內達高峰,半數在一個月內消失,通常在6周內好轉,也可持續數年主要見於慢性間歇性或慢性持續性病人。多數關節炎發生在結腸炎發病的第1年,結腸切除術後可緩解,很少有軟骨或骨質破壞的證據。

(2)中軸關節受累: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中軸關節受累非常相似,因為常為隱匿性發病,所以難以估計骶髂關節炎的真正發生率。已觀察到的骶髂關節炎發生率為10%~20%,脊柱炎為7%~12%,真正的發生率可能高一些。最近發現,79例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34例有強直性脊柱炎(20例)和分類未定的脊柱關節炎(14例)。男性發展為這些疾病的可能性是女性的3倍。

臨床表現常與單獨的強直性脊柱炎難以區分。患者訴有下背部炎症性疼痛、胸椎或頸椎疼痛、臀部疼痛或胸痛。特徵性的臨床體徵有腰部和頸部活動受限、擴胸度減小,可能合併有外周關節炎。中軸關節受累的發作和腸道疾病的發生不相平行,常常是腸病先發生;中軸關節受累的病程也完全不依賴於腸病病程。腸道的外科手術不能改變任何相關的骶髂關節炎或脊柱炎的病程

中軸關節受累與無併發症的強直性脊柱炎在X線上難以區分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頻率可能比特發性強直性脊柱炎高。

骶髂關節炎和脊柱炎與HLA-B27的相關程度比無併發症的強直性脊柱炎小,波動在50%~60%之間,雖然當僅有骶髂關節炎存在時,HLA-B27的出現率較低。不攜帶HLA-B27抗原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比HLA-B27陽性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發展為炎性腸病的危險性高。在腸道活檢有克羅恩病樣損害的脊柱關節病患者,其HLA-Bw62的頻率明顯增高。HLA-B27-B44表現型可能使患者更易出現克羅恩病和強直性脊柱炎的共同臨床表現。有人推測外周關節炎是炎性腸病的一種表現而中軸關節受累是一種炎性腸病相關性疾病

脊柱炎:多發生在結腸炎症狀出現之前數年。據英國報導,在234例非選擇的病例中,6.4%有明顯的強直性脊柱炎,另外還有14%的無症狀性骶髂關節炎。反之強直性脊柱炎常並發隱匿性結腸炎,其病情發展與潰瘍性結腸炎的活動性、病變程度和併發症的有無無關,但與葡萄膜炎的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除去與特發性強直性脊柱炎難以區別的病例之外,結腸炎並發脊柱炎的男女之比為1.75∶1。
4.其他 眼部可有結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層炎等。肝臟可出現脂肪肝膽管周圍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壞死性肝硬化和硬化性膽管炎。腎臟可發生。腎盂腎炎、腎結石和腎小球腎炎還可有缺鐵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栓栓塞等。本病還可與舍格倫綜合徵、系統性硬化症、結節性多動脈炎、類風濕關節炎、混合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相重疊。一旦與其他風濕病重疊,則病情很快惡化。另外本病還可與其他自身免疫病如多發性硬化症、特發性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特發性愛迪生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相重疊。
5.腸道外和關節外的特徵 炎性腸病可出現許多的皮膚、黏膜、漿膜和眼部表現,其中以皮膚損害最多見占10%~25%結節性紅斑和腸道疾病活動相平行,且在活動性外周關節炎患者更易出現可能是一種疾病相關性表現。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更嚴重但少見的關節外表現,與腸道和關節疾病不相關也許是一種並發的疾病。有時也可能並發腿部潰瘍和血栓性靜脈炎。

眼部表現常並發於炎性腸病(3%~11%)主要為前葡萄膜炎葡萄膜炎常為急性發病,呈非對稱性和短暫性,但常反覆出現。脈絡膜和視網膜常不受累,但可有眼後部的慢性炎症。肉芽腫性葡萄膜炎罕見,但可能出現於克羅恩病。急性前葡萄膜炎、中軸關節受累與HLA-B27關係比較密切。結膜炎和外層鞏膜炎也有報導
心包炎是一種不常見的併發症,但在克羅恩病能見到伴有主要器官受累的繼發性澱粉樣變性。
6.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血便及血性腹瀉。Zimmerman等報導51歲以上中老年患者比21~30歲患者腹瀉次數增多,臨床症狀持續時間久大多數學者認為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臨床表現以及病程與青年人相似Zimmerman認為老年人遲發潰瘍性結腸炎暴髮型者較高,但這包括了部分60歲以前發病的再發病例及延遲診斷導致治療亦延遲者。Evans和Acheson發現,本病的臨床表現在老年人與年輕人大致相似,但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較年輕人可以有一種更為突然的發作趨向。某醫院29例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中重度患者13例,較年輕人中重度患者比例顯著增高。其他的區別在於老年人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腹瀉,而年輕人常見的症狀則是腸出血這種臨床表現的差別至今原因尚不清楚,但其提示對長期反覆腹瀉而無便血的老年患者應注意潰瘍性結腸炎的存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可以避免誤診誤治。此外老年人與年輕人相比疾病復發和腸外併發症較低。全身併發症如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葡萄膜炎、壞疽性膿皮病以及棍棒樣手指非常罕見。
7.兒童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有黏液血便以及排便時下腹部絞痛。根據大便次數腹部絞痛次數、發熱、血紅蛋白以及白蛋白水平,臨床分輕型、中型和重型。輕型起病緩慢無明顯腹瀉,一般每天大便3~5次,稀便混有黏液和血便。發展至中重型時,每天可增至10~30次,明顯的血樣稀水便或黏液血便伴里急後重。Mir-Madjltssi報導,兒童患者全結腸炎的發生率較高,有時病變可能擴展至遠端,結腸切除術的危險性較成年人患者大。此型在嬰幼兒多見,腹痛常見於左下腹或下腹部。重症患兒多有腹肌緊張及明顯腹脹,有時腹部還可捫肌痙攣或腸壁增厚的乙狀結腸或降結腸。最近Gry-bosky報導一組38例小於10歲年齡的潰瘍性結腸炎患兒,雖然其中71%的人患有全結腸炎(由內鏡或X線診斷),但大部分臨床屬輕型(53%)或中型(37%),在平均隨訪6~7年,期間僅有2例進行了結腸切除術。隨著醫療手段的改進,靜脈營養的支持,廣譜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的套用,人們逐漸用結腸鏡監測其復發取代預防性結腸切除術,使得近年行結腸切除術的患兒越來越少。
全身性及胃腸外表現:兒童炎症性腸病常引起生長延緩及性成熟延遲。青春期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兒有生長延遲者可達60%~80%腕部攝片顯示骨骼成熟延遲。關節痛、關節炎是患兒另一重要表現可累及大關節如膝、踝、髖關節等,很少出現關節變形。
查體時大多數患兒除了病變部位明顯不適及壓痛外,甚至可能觸及包塊,在直腸指檢時可有肛門括約肌痙攣及直腸黏膜呈粗糙顆粒感小兒炎症性腸病時,體重下降是最重要的體徵之一有報導68%潰瘍性結腸炎平均下降4.1kg。
生長和性發育推遲是小兒炎症性腸病的又一臨床特徵。許多研究表明小兒潰瘍性結腸炎中6%~8%患者有生長和性發育推遲現象,常見缺鐵性貧血,口腔Aphtoid潰瘍也是炎症性腸病常見的皮膚黏膜病變。病變常常呈多發性,在疾病的活動期加重,反覆發作。大約6%患兒,可發生腎鈣化此外腎臟併發症包括輸尿管積水、腎盂積水、或Crohn病性腎盂腎炎,原因可能由於炎症包塊壓迫輸尿管或腸-膀胱瘺所致。罕見的腎功能不全可繼發於澱粉樣變。
國外報導大約有4%患兒出現肝臟和膽管系統病變,可發生硬化性膽管炎,除潰瘍性結腸炎患兒外,在結腸明顯症狀出現之前,幾乎大多數已存在有肝臟併發症。
8.潰瘍性結腸炎對受孕的影響 曾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女性患者生育率下降,但近幾年來多數學者認為與正常人相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生育率並無影響。而克羅恩病患者的受孕率者受到影響,這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譬如,克羅恩病累及卵巢及輸卵管時,自覺控制生育;接受醫生的勸告控制生育;腹痛導致對性交的恐懼;性慾減退,伴隨發熱、腹瀉、營養不良均可導致其生育率下降,但藥物治療使克羅恩病活動性控制後又可使生育率恢復正常。
(1)潰瘍性結腸炎與妊娠的相互影響懷孕與潰瘍性結腸炎相互間有一定的影響,有關資料表明,大約1/3的非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病人,或2/3的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在妊娠期內或分娩後早期,結腸炎可加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病人孕期結腸炎的加重多發生在懷孕後第1~3個月。約有10%的孕婦因繼發和自發性流產而終止妊娠。
(2)妊娠發生於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時,25%~52%病例在妊娠頭3個月之內復發較多,在產後期復發較少。自發性流產率較高。嚴重遷延的病情常見於引產以後。
妊娠發生於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時使結腸炎症狀加重(占30%~100%)尤以妊娠頭3個月為甚但有少數病例也可好轉。
急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生於妊娠期,首發症狀一般出現於妊娠頭3個月內。分娩期及其產後期病情常中度或極度嚴重。病死率高達40%~80%。
妊娠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在我國還缺乏系統的研究一般認為,病變的範圍、活動性及內科治療不會影響病人的生育能力,絕大多數產婦會正常分娩出胎兒,但也有資料表明本病的早產率和流產率略高於正常人群。國外研究認為,病變活動期的病人妊娠期和產褥期病情可加重。所以,病情活動期應儘可能推遲妊娠最好在病情緩解期停用藥物,或將藥物減少到最低限度結腸炎得到控制至少1年以上再懷孕據此提倡在病變活動期嚴格避孕,但是,非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孕婦,一般不終止妊娠。

併發症

1.局部併發症
(1)大量便血:便血是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之一。大量便血是指在短時間內腸道大量出血,伴有脈搏增快、血壓下降和血紅蛋白降低需要輸血治療來緩解病情者。便血量的多少有時雖然難以確切估計,但卻是評估病情輕重的指標。在有發熱、心動過速、血容量下降時血細胞比容不能反映貧血程度引起出血的原因,主要由於潰瘍累及血管,此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國外有人統計因出血而行結腸切除的58例中,有37例呈低凝血酶原血症。
文獻報告,大量出血的發生率小於5%(1.1%~4.0%),多見於重症病例,繼發於潰瘍性結腸炎後的下消化道大出血國內並非罕見。出血後可導致重度貧血急性出血患者中50%合併有中毒性巨結腸因此,當潰瘍性結腸炎出現大出血時,也應考慮存在中毒性巨結腸的可能性。一般經積極強化內科治療,可以止血危及生命者需急診外科手術。
(2)中毒性巨結腸:中毒性巨結腸是潰瘍性結腸炎的一個嚴重併發症多發生在重型、暴髮型、全結腸炎的患者。據報告,國外發生率為1.6%~13.0%;國內則少見,有報告為2.6%。其死亡率可高達11%~50%
這是由於嚴重的炎症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破壞了正常腸道的神經與肌肉調節機制以致腸壁張力低下,呈節段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變薄。各種促使腸腔內壓升高或腸肌張力降低的因素均可致結腸擴張。多累及乙狀結腸和橫結腸因臥位時橫結腸的位置靠前氣體容易積聚之故。結腸擴張腸壁壓力增加細菌和腸內容物經潰瘍進入腸壁和血流,造成菌血症和膿毒血症,也可使結腸進一步擴張脈管炎、腸肌叢或黏膜下叢的受累可能是擴張不可逆的原因。
有些藥物如抗膽鹼能藥(阿托品等)或鴉片類藥物,能降低腸肌張力、抑制腸運動,可誘發或加重中毒性結腸擴張,故應慎用。止瀉劑(如複方苯乙哌啶)及腸道準備時使用瀉劑都可能誘發。鋇灌腸(與灌腸前的準備)或結腸鏡檢查時,注氣和導管操作均可干擾血運或造成創傷,所以重型患者不應該做上述檢查。低血鉀也是常見的誘因。但也可能是自發性發病中毒性巨結腸的其他病因包括感染病原菌有空腸彎曲菌、志賀菌、沙門菌以及梭狀芽孢桿菌。
臨床表現取決於發生的速度、結腸擴張程度中毒的程度及穿孔的存在與否等。患者常有不同程度脫水、發熱、心動過速、貧血白細胞增高、甚至休克。原有的腹瀉、便血、腹痛症狀有時反而減輕。電解質紊亂、貧血、低蛋白血症及中毒性神經精神症狀等可不同程度存在。嚴重的腹瀉每天大便次數多達10次以上。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有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部膨脹明顯,特別是當橫結腸擴張時常有上腹膨脹,上腹部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橫結腸直徑達5~6cm以上易並發腸穿孔並引發急性瀰漫性腹膜炎。中毒性巨結腸的臨床診斷標準,需符合以下幾點:
①腹部平片示結腸明顯擴張,橫徑超過5~6cm
②下列表現中至少有3種:A.體溫>38.6℃;B.心率>120次/分;C.白細胞明顯增高;D.貧血。
③以下中毒症狀中必須有一種:①意識障礙;②血壓降低;③脫水和(或)電解質紊亂。
對病程短的初次就診者,應做直腸鏡檢觀察局部有無潰瘍性結腸炎徵象。直腸以上的檢查有一定的危險應予避免。糖皮質類固醇激素使用時可能掩蓋結腸擴張的症狀使診斷被忽略。應注意選擇手術時機,延遲手術可能提高病死率。本併發症預後較差。
(3)腸穿孔:多為中毒性結腸擴張的嚴重併發症由於其快速擴張腸壁變薄,血循環障礙,缺血壞死而致急性腸穿孔,也可見於重型患者,發生率國外報告約2.5%~3.5%,多發生於左半結腸引起瀰漫性腹膜炎。無巨結腸的游離穿孔極其少見重症者休克、腹膜炎及敗血症為其主要死因。套用皮質激素是誘發該併發症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由於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使用,常使臨床症狀不典型X線腹部平片檢查才發現膈下游離氣體。因此,應予特別警惕
(4)息肉:本病的息肉並發率為10%~40%,稱這種息肉為假性息肉。所謂假息肉是由於晚期有大量的、新生的肉芽組織增生,正常黏膜組織水腫,致使正常黏膜表面突起而形成息肉,這種息肉在病理上是一種炎性息肉Dikes與Caunsell進一步分為黏膜下垂型、炎性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以炎性息肉型居多多見於長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部位與炎症範圍有關,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見,向上依次減少,部分可隨結腸炎症而消失腺瘤性息肉有的可由炎性息肉轉變而來,有的直接源於正常黏膜,也是多見於長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率較一般人群高3~5倍。一般都伴不同程度異型增生,如屬輕度異型增生,可按常規1年左右腸鏡複查;中度異型增生視為癌前病變,予以隨訪;如屬重度異型增生,經再度檢查證實,則主張手術摘除。一旦查見腺瘤,應特別注視全結腸檢查,觀察有否多發性腺瘤及伴隨的癌腫存在。由於電凝摘除的普及,凡有可能摘除者,均可經結腸鏡摘除以除後患,因為癌變主要來自腺瘤型息肉。
息肉轉歸可主要有:①部分隨炎症的痊癒而消失;②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③長期存留;④癌變。
(5)癌變:目前已公認潰瘍性結腸炎並髮結直腸癌的機會,要比同年齡和同性別組的一般人群為高。原因至今仍不太清楚,黏膜內在的缺陷或來自長期慢性炎症的結果,可能是最重要的誘因,而環境、營養以及遺傳可能同樣是重要的因素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潰瘍性結腸炎向結腸癌演變過程,是結腸上皮細胞中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複合突變的累積過程。
一般認為,癌變趨勢和病程長短及結腸炎解剖範圍有關。病程15~20年後,癌變的危險性大約每年增加1%,全結腸炎患者及病期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比普通人群高10~20倍,西方國家報告結、直腸癌的並發率為3%~5%有的高達10%。
癌變多見於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慢性持續性並髮結腸癌多見,發作的年齡也曾被認為是重要的因素。但近幾年來的研究表明,這些因素可能不增加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Deroede報告兒童病史在10年以上者,此後10年中有20%發生癌變兒童患者一般多為全結腸受累而成年患者多位於遠端結腸。無論兒童還是成人,可能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相同在假息肉基礎上也可發生癌變,主要來自腺瘤樣息肉型。但有的病人在其結腸癌變部位並沒有息肉。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發生結腸癌多在病變靜止期由於易將出血或腹瀉視為結腸炎復發,潰瘍性結腸炎和結腸直腸癌的臨床症狀相重疊,因此明確癌腫診斷時多已為晚期潰瘍性結腸炎基礎上發生的腫瘤可以呈一種息肉結節或斑樣的外觀,可能呈扁平狀且體積小,即使有經驗的內鏡與放射科醫生也往往不易診斷出來。潰瘍性結腸炎發生腸腔狹窄少見,但可以合併腫瘤的浸潤。
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症狀有時和潰瘍直腸癌臨床症狀相重疊,結果推遲了對患者癌症的診斷。有的報導在剖腹探查期間,這些病例中60%以上已有淋巴結和遠處癌腫的轉移因此早期診斷是很重要的。
潰瘍性結腸炎時發生的結腸直腸癌比無結腸炎時發生的結腸癌預後更差,惡性程度也較高有以下幾方面特點:①多為分泌黏液的癌;②多為原發癌;③可均勻地見於結腸任何腸段潰瘍性結腸炎並發直腸或乙狀結腸癌者僅為1/4左右,而普通結腸癌70%~80%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④肉眼形態進展癌多為瀰漫浸潤癌;早期癌多呈粗大顆粒,低乳頭狀不規則隆起,甚或是不平坦的。
潰瘍性結腸炎如出現不典型增生,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應視為癌前期病變。而且組織學上肯定為不典型增生者,50%可同時合併有結腸癌。1983年由10位病理學專家組成的炎症性腸病形態學研究組,提出了對不典型增生的分類評價和標準,將其分為陰性、不明確性或陽性。對不明確的不典型增生再進一步分類(可能陰性或可能是陽性),同時對不典型增生陽性分輕度和重度。無法確定從重度不典型增生髮展到癌症究竟需要多少時間。但不典型增生的發展過程可能是相當緩慢的;在一定時間內,病變可以是相對穩定的,有時甚至有自行消退的傾向;這種病理改變並不是不可逆轉的。
在炎症性腸病時,其潰瘍邊緣上皮與炎性息肉出現化生與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狀態,其嚴重程度與癌危險性有關。對有廣泛結腸炎,病程持續超過10年以上,或左側結腸炎持續活動超過20年的患者,應每年進行內鏡檢查,如所見黏膜正常則每塊活檢相隔10cm當發現可疑性病變,例如黏膜隆起、潰瘍斑塊等,應追加活檢,並作細胞塗片組織學檢查。由於癌症具有浸潤的特點,對黏膜下腫瘤有時內鏡檢查可能失敗。發現各種等級的確定性發育異常是結腸切除的指征。
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特點歸納如下:①發病年齡比一般人群早②常平均地分布於結腸各部位,但具有近端分布較多的傾向僅約1/4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而且可為多中心性。③病理類型以膠樣癌、低分化癌較多,呈浸潤型,如皮革狀腸增厚,所致狹窄與良性者不易區分較一般結腸癌惡性程度高預後差
因此,病程10年以上,慢性反覆發作,尤其慢性持續型患者,如有腹痛加重、出血、貧血及低蛋白血症等,應注意癌變可能,及時、定期的結腸鏡或鋇灌檢查仍為最有價值的檢查。鏡檢時多處活檢,尋找癌灶或癌前病灶,對診斷甚有裨益。Riddell曾提出各種異型增生的處理方案由於判斷困難,使其推廣受限至今多數作者仍沿用Morson異型增生分級方案。
(6)腸狹窄:在一部分進行鋇灌腸檢查或結腸鏡檢查的患者中,可能見有結腸狹窄。發生率為6%~10%,多發生在病變廣泛病程持續、長達5~25年的患者,部位多見於左半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造成狹窄的原因,常常並不是由於纖維組織增生,而是由於炎性息肉形成,黏膜肌層增厚,阻塞腸腔所致。
臨床上一般沒有症狀,腹絞痛可能為重要徵兆,嚴重時可引起部分腸阻塞。在潰瘍性結腸炎出現腸狹窄時要警惕腫瘤鑑別其良、惡性明顯的結腸狹窄偶爾也可由於結腸痙攣引起,靜脈注射胰高血糖素後縮窄消失。結腸鏡檢查有時很難依靠活檢與細胞學檢查排除深部的浸潤性癌。如果對結腸癌的診斷有任何懷疑時應考慮結腸切除術的可能性。若能排除腫瘤則用水囊擴張可消除狹窄,而無需手術;若不能排除則需手術切除。有時,在炎性活動階段的狹窄可由腸管痙攣所致隨炎症控制而減輕。
(7)直腸及肛周病變:潰瘍性結腸炎的局部併發症包括痔、肛裂、肛周或坐骨肛門窩膿腫、直腸陰道瘺和直腸脫垂等。在腹瀉嚴重的患者中,這些併發症最易發生。肛門裂在結腸炎症得到控制時,可得到改善。直腸周圍膿腫及直腸瘺管則在作膿腫切開引流或瘺管開窗後才能得到癒合痔占10%的患者,直腸脫垂常伴隨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長期腹瀉的病例。全結腸炎者較多,與腹瀉嚴重程度有關。肛周病變見於約20%以下患者,如肛瘺、肛周膿腫,遠不如克羅恩病常見。膿腫常需保守的外科治療,如引流,重症病例有時需全結腸切除。
2.全身併發症
(1)肝臟病變:15%的潰瘍性結腸炎有不同程度肝功能異常但僅有2%~5%的患者有病變。膽管周圍炎占肝膽病變50%~70%,實為門脈區淋巴細胞性炎症多數肝功能正常,而活檢時膽管周圍顯示炎症,可反覆發作膽汁淤滯,少數有上升性膽管炎表現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agitis,PSC)是由於肝內外膽管炎性纖維化和硬化性損害,引起膽管阻塞及反覆炎症發作表現有膽汁淤滯性黃疸及瘙癢、上腹痛、肝脾大等。約有10%潰瘍性結腸炎並發PSC有50%~70%PSC患者有炎症性腸病,部分患者先有PSC後發現炎症性腸病增加了診斷的困難。枯枝狀的膽管分支可行ERCP確定,皮質激素套用可抑制炎症,抗生素套用可治療逆行感染少數可並發膽汁性肝硬化及膽管癌
(2)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並發關節炎率為11.5%左右,其特點是多在腸炎病變嚴重階段並發。以大關節受累較多見,且常為單個關節病變關節腫脹、滑膜積液而骨關節無損害。無風濕病血清學方面的改變,且常與眼部及皮膚特異性併發症同時存在。
(3)皮膚損害:結節性紅斑多見於結腸炎急性期發生率為4.7%~6.2%。可同時有關節炎,女性多見壞疽性膿皮病國內尚未見報導口腔黏膜頑固性潰瘍亦不少見,有時為鵝口瘡,治療效果不佳
(4)眼病:有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等。以前者最多,見於5%~10%的患者,潰瘍性結腸炎較克羅恩病多見。多伴有嚴重結腸炎、關節炎、皮膚病變口腔阿弗他潰瘍等,亦隨結腸炎控制而消失。虹膜炎可威脅患者視力
(5)血栓栓塞性併發症:約占5%病例,可發生於腹腔、肺部腦內等全身各處,或表現為遊走性血栓性靜脈炎,女性多見,且多與疾病活動性有關可能因潰瘍性結腸炎形成一種高凝狀態,血小板及Ⅱ、Ⅴ、Ⅷ等因子增多所致,結腸切除後可自行消失。重症者可由於DIC並發所致。血管炎尚可導致多個臟器缺血性梗死。此外,潰瘍性結腸炎可出現高凝狀態,合併有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也可有血小板增多、動脈炎。
(6)生長遲滯:約見於15%以上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矮小、消瘦,青春期患者第二性徵缺乏,主要與營養不良、疾病消耗等因素有關。
(7)小腸炎:並發小腸炎的病變主要在迴腸遠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水樣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進度加速
(8)藥物治療本身帶來的併發症:如硫唑嘌呤、巰嘌呤抑制骨髓造成血小板減少症,偶可引起藥物性胰腺炎;柳氮磺吡啶並發急性胰腺炎等;皮質激素並發敗血症、消化性潰瘍、糖尿病以及白內障等也應引起重視
3.老年人遲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並發中毒性巨結腸的發生率比老年人早發潰瘍性結腸炎者高;腫瘤的發生率與病程有關病程越長,並發腫瘤的危險性越高。
4.生長和性發育推遲是小兒炎症性腸病的又一臨床特徵。許多研究表明小兒潰瘍性結腸炎中6%~8%患者有生長和性發育推遲現象常見缺鐵性貧血,口腔Aphtoid潰瘍也是炎症性腸病常見的皮膚黏膜病變。病變常常呈多發性,在疾病的活動期加重,反覆發作。大約6%患兒可發生腎鈣化。此外腎臟併發症包括輸尿管積水腎盂積水、或Crohn病性腎盂腎炎原因可能由於炎症包塊壓迫輸尿管或腸-膀胱瘺所致。罕見的腎功能不全可繼發於澱粉樣變。
國外報導大約有4%患兒出現肝臟和膽管系統病變,可發生硬化性膽管炎,除潰瘍性結腸炎患兒外,在結腸明顯症狀出現之前,幾乎大多數已存在有肝臟併發症。

診斷

1.診斷依據 本病的主要診斷依據為慢性腹瀉,糞便帶血、帶膿和黏液,可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或其他系統症狀,但多次培養無病原體發現,再結合X線檢查、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便可做出診斷。對已確定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若再有關節炎表現及X線特徵表現,即可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2.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有時是較困難的,首先因為本病常不易為臨床醫師所認識,其次同其他老年性腸道疾病極易混淆,且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因此往往延誤了對本病的及時診斷。對反覆腹瀉而無便血的老年患者,也應注意潰瘍性結腸炎的存在,避免誤診誤治。如腸道憩室病、結腸癌、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老年肉芽腫性直腸炎等,都應和本病相鑑別。

鑑別診斷:
1.本病除老年潰瘍性結腸炎外,其他各型都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慢性細菌性痢疾:有明確的急性細菌性痢疾病史。大便常規可查到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並在糞便、直腸拭子或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所取的滲出物中,可培養分離出痢疾桿菌。
(2)慢性阿米巴痢疾:病變以近端結腸為主,潰瘍的邊緣為潛行性,介於潰瘍之間的結腸黏膜正常,在糞便中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包囊或滋養體,抗阿米巴治療有效。
(3)血吸蟲病:病人在流行區內有疫水接觸史,糞便檢查血吸蟲卵和孵化毛蚴陽性。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下黃色顆粒等病變直腸黏膜活檢壓片可找到蟲卵。可有肝脾大,血中嗜酸粒細胞增多等其他臨床表現。抗血吸蟲治療後好轉
(4)結腸癌X線檢查顯示為腫瘤病變,病變部位有充盈缺損及黏膜皺襞破壞。直腸乙狀結腸鏡檢可發現癌腫,活檢可找到癌細胞。但必須指出,有的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也可並髮結腸癌。
(5)結腸過敏:糞便中可有大量黏液,但無膿血X線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除腸道症狀外,病人往往同時有頭痛、精力不集中、焦慮不安、失眠等神經官能症症狀。
(6)克羅恩病:可發生於自食管到肛門的任何消化道部位,但以小腸和結腸為多見國內所見主要限於小腸或同時累及盲腸和升結腸,其臨床表現與潰瘍性結腸炎相似,二者的鑑別要點見表1
2.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鑑別 老年人發病如有便血首先要和大腸癌或缺血性結腸炎鑑別很多腸道疾病的臨床表現與老年人炎症性腸病相似因而早期確診較困難。缺血性腸炎雖然其臨床表現類似於炎症性腸病,但常具有自限性及復發率低的特點,炎症性腸病急性期與憩室炎的表現相似,其鑑別依據在於繼發臨床病程及組織學檢查。
另外,炎症性腸病需與感染性腸炎、自身免疫性腸炎、放射性腸炎、腫瘤等鑑別。
本病首先要與結腸癌鑑別。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症狀和腸癌有重疊,可能使本病更易有一種誤診傾向,特別是二者同時存在時,應定期作內鏡檢查,並反覆做多塊活檢以便確診。
潰瘍性結腸炎需同老年常見的腸道憩室病進行鑑別診斷因為兩者有許多相似的臨床表現,可以有腹痛腹瀉、腹塊以及直腸出血和內瘺。憩室病往往間歇性發作病情相對嚴重,對腸道憩室用X線鋇劑灌腸和纖維結腸鏡檢查通常能加以區別由於部分老年人患有憩室病,應注意兩者並存的情況
老年潰瘍性結腸炎尚需與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包括假膜性結腸炎相鑑別。由Rod-dis描述的15例患者當中,1例臨床症狀為大量水樣腹瀉有黏膜碎片排出,合併腸出血鋇劑灌腸X線片為非特異性所見。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發紅,酷似潰瘍性結腸炎黃敏等報導30例抗生素相關性結腸炎,全部病歷均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經停用抗生素後,大多症狀迅速改善,預後較好,可資與老年潰瘍性結腸炎鑑別。
老年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見到一種潰瘍性結腸炎的變種形式稱之為老年肉芽腫性直腸炎本病臨床症狀較輕,預後多數良好。對局部套用皮質激素治療反應迅速十分有效。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及血沉 貧血為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在病情活動期,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
2.大便常規 糞便中有血、膿和黏液。大便培養和孵化,無痢疾桿菌、溶組織阿米巴血吸蟲卵和毛蚴等特異性結腸炎的病原體。
3.生化學檢查 由於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加速了凝血活酶的生成,可致高凝血狀態,血小板數可明顯升高。嚴重者血清白蛋白降低,a1和a2球蛋白明顯升高。在緩解期,a2球蛋白增加,常為病情復發的信號。本病發作時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預後不良。嚴重病人可有明顯的水電解質紊亂,可出現低血鉀症。
4.免疫學檢查 類風濕因子陰性但當與類風濕關節炎等其他風濕病相重疊時類風濕因子LE細胞抗核抗體或其他自身抗體均可為陽性。IgG可正常,也可降低;IgA可升高,也可降低。約半數病人E-玫瑰花結形成數降低,PHA試驗降低,HLA-B27為陽性
5.小兒潰瘍性結腸炎實驗室檢查 包括大便常規和培養以及完整的血常規。小兒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時,可出現血沉增快、白細胞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明顯增高、γ-球蛋白下降、免疫球蛋白ige減少、T細胞及T細胞亞群數目下降,提示患兒病變部位有免疫複合物存在。急性期反應物(血沉、C反應蛋白、血清類黏蛋白水平)在克羅恩病患兒中90%升高,而在潰瘍性結腸炎相對少見。在炎症性腸病的活動期,可見到多形核粒細胞在炎症的腸段區域有積聚現象。

其它輔助檢查:
1.X線檢查鋇劑灌腸可見受累段結腸袋變淺、消失,邊緣光滑或毛糙不齊。多數淺小潰瘍可使腸邊緣顯示有很多細毛刺狀突出。較大的潰瘍可使結腸邊緣出現一連串大小相仿、形似撳扣底的潰瘍小龕,但較少見。多見黏膜排列紊亂,粗細不一或模糊不清。亦可出現較深的潰瘍這種潰瘍周圍有一小圈透亮的黏膜水腫,中央有細點狀鋇劑存留為潰瘍所在的小龕雙重對比顯示潰瘍更為清楚,多數細小潰瘍可使結腸邊緣失去正常的光滑細線狀態,而顯得粗糙不平,如同一層細皺紋紙細小突出的部位即為龕影。較大的潰瘍可呈一排不透光的細小憩室狀突至腸腔之外,正面觀看呈密度較高的圓碟形,鋇劑外圍有一細圈透亮的水腫區。
慢性期主要為結腸黏膜增生的顆粒樣改變並伴隨著潰瘍一同出現。鋇劑充盈像顯示腸管邊緣毛糙或高低不平,有深淺不一的小乳頭狀突起突起大小一般為2~3mm,猶如腸壁內緣鋪了一層小石頭排鋇後的黏膜像顯示為黏膜紊亂,有多數赤豆般大小不等的息肉狀充盈缺損
慢性晚期病例主要表現為腸壁纖維化在鋇灌腸中無論充盈像或黏膜像,狹窄腸管的輪廓多光滑而僵硬,腸腔舒張或收縮均不佳如水管狀,充氣亦不能使之擴大。
周圍性關節炎X線檢查正常或呈輕至中度骨質疏鬆,偶見骨膜炎骨侵蝕和軟骨破壞,關節強直少見。強直性脊柱炎之X線表現見本章第一節。
2.乙狀結腸鏡檢查 急性期黏膜呈瀰漫性充血、水腫、出血、糜爛和呈細顆粒狀並有多數形狀大小不規則、深淺程度不同的潰瘍,覆蓋有黃白色或血性滲出物。晚期病人可有腸壁增厚、腸腔狹窄假息肉形成。活檢顯示有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和纖維瘢痕,同時可見糜爛、隱窩膿腫、腺體排列異常和上皮變化等。
3.小兒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鏡及X線檢查:
(1)腸鏡檢查: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進行腸鏡和活檢,根據直接觀察和活檢結果可確定病變的類型、部位和範圍。兒童行直腸鏡檢表現焦慮不安時可用鎮靜劑。據國內283例嬰幼兒內鏡檢查經驗,該檢查是相對安全的對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正確性為83.3%。早期內鏡特點有腸黏膜血管紋理消失,黏膜表現為充血、水腫、糜爛及細小潰瘍形成,或黏膜粗糙質脆易出血晚期可見黏膜增厚假息肉形成,腸壁有較大潰瘍和狹窄。但需注意與克羅恩病腸鏡下表現鑑別。小兒克羅恩病內鏡下見腸壁有節段性增厚黏膜早期病變呈多發性、邊界清晰、隆起性小紅斑,逐漸變成口瘡樣小淺潰瘍,單發或多發縱形潰瘍其周邊黏膜正常。後期可形成節段、跳躍性腸狹窄及黏膜卵石樣變有時與潰瘍性結腸炎不易鑑別。但若見瘺管和肛裂。則有利於克羅恩病診斷。
(2)X線檢查:X線在潰瘍性結腸炎早期一般可顯示腸袋邊緣有小鋸齒狀突起,晚期腸袋消失,腸管變形。鋇劑雙重造影可顯示黏膜細微結構的改變及淺小潰瘍當重度潰瘍活動時,應警惕鋇劑灌腸有誘髮結腸擴張、穿孔的可能。需要注意與克羅恩病鑑別國外小兒胃腸病專家提倡對炎症性腸病兒童使用上消化道X線檢查,先觀察胃、十二指腸,然後小腸、結腸,有助確定病變範圍,區別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克羅恩病X線可見有腸黏膜不規則結節狀增厚鵝卵石樣變,或結腸袋增大,多發縱形潰瘍或裂隙狀潰瘍,非對稱性腸腔狹窄,腸壁僵硬或瘺管形成。
4.孕婦潰瘍性結腸炎檢查 一般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措施,均適用於妊娠病人,但應儘量減少X線檢查,妊娠期如果為了制定治療方案認為必須檢查時,應確保全全地實施乙狀結腸鏡檢查,但禁忌全結腸鏡檢查。直腸鏡檢查也只是在必要時才考慮使用,尤其是在懷孕3個月內更應慎重。

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性關節炎

1.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藥物及治療方法
(1)常用藥物:
柳氮磺吡啶類:柳氮磺吡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已多年,口服4~6g/d,64%~77%患者療效好,症狀緩解後以2g/d維持至少1年,89%的患者可保持無症狀。柳氮磺吡啶用量大時療效提高但副作用亦增加柳氮磺吡啶到結腸後被腸內細菌偶氮還原酶裂解為美沙拉秦(5-氨基水楊酸)和磺胺吡啶,前者為有效治療部分,後者是引起副作用的主要因素。若僅服美沙拉秦因被上消化道吸收無足量藥物到達結腸,而難生療效近年研製了美沙拉秦口服新劑型如潘他沙(Pentase)、Ascol、奧沙拉嗪(Olsalazine)、Poly-美沙拉秦、Balsalazide等,由於不含磺胺吡啶,副作用降低。近年不少學者注意到局部給藥能減少副作用,如套用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秦肛栓或灌腸劑,局部藥物濃度提高並維持時間較久使療效提高。尚有報告局部用藥與全身治療,有協同作用,可減少柳氮磺吡啶口服量。其治療機制與抑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產生亦可抑制氧自由基等的反應但有皮疹粒細胞減少、肝腎損害及胰腺炎等,其發生率與用量成正相關。
②4-氨基水楊酸(4-ASA):又稱PAS,系一抗結核藥以2g溶於100ml水中,每天保留灌腸1次治療8周有效率達83%Ginsberg等報導4-ASA每天分次口服4g,經12周治療,55%患者療效良好4-ASA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機制尚不明。
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穩定細胞及溶酶體膜,調節免疫功能,減少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進入炎症區能阻滯白三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形成,降低炎症反應,而使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症狀迅速改善。一般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口服潑尼松(強的松)40~60mg/d;病情重口服療效不佳者可靜脈滴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00~300mg/d或以琥珀酸氫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0ml液體中直腸滴注,優於保留灌腸。
糖皮質激素長期套用易生副作用,故待症狀好轉後應漸減量,經2~3個月停藥對潰瘍性結腸炎緩解率為55.7%~88.2%,長期持續套用糖皮質激素維持治療,並不能防止復發。近年一些新型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丁地去炎松)巰氫可的松(Tixocorto pivalate)等,無全身副作用,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優於其他皮質激素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 propionate)系一口服後全身生物利用度低的含氟皮質類固醇,具有不易被吸收,大部分到達結腸的特點以每次5mg,4次/d口服,共4周,其療效因用量小而較潑尼松稍差,如提高用量療效亦提高但很少有副作用。尚有糖皮質激素泡沫劑(Foam)小劑量直腸注入與大劑量氫化可的松保留灌腸療效相等,較灌腸方便。
④免疫抑制和免疫調節劑:當糖皮質激素治療不佳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時,可選用硫唑嘌呤、環磷醯胺、巰嘌呤等;近年套用甲氨蝶呤(氨甲蝶呤)、環孢素-A(Cyclosporin-A)10mg/kg有時獲良好療效,但這類藥均有一定副作用應慎用。亦有報導套用青黴胺、左鏇咪唑、干擾素、7S-γ球蛋白等,有一定療效。
⑤魚油(Fish oil):為白三烯合成抑制劑口服魚油輔助治療輕、中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可獲臨床改善。有報導在用糖皮質激素、柳氮磺吡啶治療的同時,輔以口服魚油5.4g/d,可提高療效。
⑥甲硝唑(滅滴靈):可抑制腸內厭氧菌、減輕潰瘍性結腸炎症狀。另外,甲硝唑有影響白細胞趨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作用,對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療效。但用量大、用時較久,易發生胃腸反應
⑦色甘酸:能穩定肥大細胞膜,阻止脫顆粒抑制組織胺5-羥色胺、慢反應物質等介質釋放,減輕抗原一抗體反應對腸壁損傷。200mg/次每天3次餐前服;或600mg保留灌腸,有報導與潑尼松20mg療效相似。
⑧抗感染藥:對有並發感染者,應有針對性選用抗生素但不宜作為常規用藥,以免改變患者對柳氮磺吡啶的療效和反應。
⑨其他藥物:A.可樂定(Clonidine)有抑制腎素及一些神經介質釋放作用,口服0.15~0.225mg/次,3次/d,對潰瘍性結腸炎有療效。B.鈣通道阻滯藥如維拉帕米(異搏定)、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具有止瀉、止痛和抑制分泌等作用。桂利嗪50mg每天口服4次,亦有較好療效C. 西咪替丁(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H2受體阻滯藥,通過抑制腸壁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減少潰瘍性結腸炎便次等症狀。D.氯喹可能減慢抗原反應,促使腸上皮細胞功能正常,可使潰瘍性結腸炎症狀減輕。此外自由基清除劑奧古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5-脂氧合酶抑制劑Zileuton(A-64077)、酮替芬(Ketotifen)等,均可使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緩解。
(2)常用治療方法:
①中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應屬於“泄瀉”、“腸澼”、“休息痢”等範疇。其治療則為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的“整體觀念”為指導。因此,治宜攻補兼施祛邪為主,兼顧培土扶正以健運脾胃,利濕熱為主。祛邪應清熱消炎,可選用黃連、黃芩、白頭翁、馬齒莧蒲公英敗醬草等;扶正健脾、利濕,可選用黨參、黃芪茯苓、山藥、扁豆、苡仁、白朮等。再根據患者具體症狀,進行加減。有報導參苓白朮散合連理湯加減、白頭翁合霍朴夏苓湯加減或痛瀉要方合白頭翁湯加減,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均取得較好效果。
②中藥灌腸治療:A.濕熱實證者以黃芩15g、黃連10g、秦皮10g、白皮翁30g白芍15g、白芨15g、石榴皮15g。B.脾虛夾濕證者以黃芪30g、黃連10g、黃芩10g、馬齒莧30g白芨10g蒼朮50g、五倍子5g。上二方均為水煎50~100ml,待冷,每晚睡前保留灌腸1次,半個月為1個療程。也可用錫類散、黃連素、苦參、雲南白藥保留灌腸者。
亦有用中成藥如結腸寧、補脾益腸丸、結腸炎丸等與西藥配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良好效果。
③潰瘍性結腸炎的營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營養障礙的發生率很高,因而治療上應全面糾正營養障礙。營養治療是根據病理與患者心理生理基本特點,用恰當方式給恰當的營養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組織的修復。營養治療作為潰瘍性結腸炎的支持和輔助治療措施,近幾年來逐漸引起人們重視,對重症活動期不能進食或以飲食方式不能提供營養的病人,營養治療具有症狀緩解、機體狀態改善、合成代謝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等優點。它是治療的手段之一,與藥物、手術等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營養療法包括腸內、腸外營養治療。腸內營養治療多套用合成胺基酸糖類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給予口服或鼻飼。腸外營養治療主要用於不能進食的病人,也可用於活動期或重型病人,或伴有併發症及手術後患者。
A.營養評估: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營養治療之前,進行營養評估非常重要。可全面衡量患者的營養狀況,採取合理的營養措施。通過營養狀態的評估,可以了解到患者疾病狀態對其攝食及營養利用的概況,從而可制定出營養治療的目標營養治療的目標是在對胃腸道基礎病變,如炎症或梗阻等治療的基礎上,提供與補充並滿足患者的營養需要。評估的內容可採用較簡便的主觀綜合評估方法進行(表2)。

病人的病史和體檢可提示對營養支持的需要。一旦營養不良確診則需要進行更準確的營養狀態的測定病史可提供體重減少的速度和程度及營養攝取的數量和質量,新近體重減少>10%(在3個月期間),則標誌著嚴重的蛋白熱量營養不良。在西方國家肥胖者更多見,體重減少的百分率可能比與理想體重標準的比較更可靠。病人的病史還可提供飲食特點的信息,以及味覺、咀嚼、吞咽改變、食物過敏、藥物和酒精攝入及厭食等情況。體檢可能發現皮膚乾燥、鱗屑及萎縮肌肉消耗、凹陷性水腫肌肉強度喪失由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獲得一份完整的病史和體檢,也許是最簡單、最好的營養評估方法
B.營養需求與實施:
a.營養需求:患者每天營養的需要量,一般根據病情和患者的年齡、體重計算,視病情而有變動營養的供應包括熱量、胺基酸電解質及微量元素。
b.供熱能物質:供熱能物質主要是葡萄糖和脂肪熱量需要量應以維持理想體重(IBW)和氮平衡為標準一般每天給予125.4~146.3 kJ/kg即可維持IBW每天給167kJ/kg可使體重輕度增加有其他高代謝狀態時則需要更多的熱量。為提供足夠熱量,常需用高濃度(20%~40%)的葡萄糖溶液。用5%~10%的葡萄糖會使液體供給量超過需要高滲糖因其滲透壓高,且為避免局部血管刺激,應從中心靜脈進入。輸糖的同時需補充胰島素以避免發生高血糖。胰島素的用量,一般為每4~20g葡萄糖給1U(可從10∶1左右開始,再按血糖值調整)。人體利用糖的能力為每小時0.5g/kg,在應激狀態下,糖的利用率降低。脂肪的含熱量高(產熱量37.7kJ)。常用脂肪乳劑除提供熱量外,還供給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胺基酸。脂肪氧化供能不需胺基酸參與。脂肪乳劑為等滲液,可經外周靜脈輸入,輸入後不會從尿、糞中排出。近來有含中鏈三醯甘油的脂肪劑供應。中鏈三醯甘油在人體內水解為甘油和中鏈脂肪酸,後者進入人體細胞線粒體,再次氧化。脂肪乳劑的脂肪顆粒一般與乳糜微粒大小相似,穩定性好。成人常用量為每天1~2g/kg,如用於防止必需胺基酸缺乏症,每周1~2次即可應激狀態時機體脂肪利用率提高。
c.供氮物質:供氮物質主要是各種複方胺基酸溶液。輸注的胺基酸溶液應滿足胺基酸及正氮平衡的需要,每天給予1.0~1.5g/kg的蛋白質可維持IBD患者的正氮平衡。目前常用的胺基酸溶液是按照人體的必需胺基酸比例配置而成。各種複方胺基酸溶液除含全部必需胺基酸的比例以1∶1~1∶3為宜。另有一些調整配方的胺基酸溶液,適用於肝衰竭、腎衰竭及創傷病例
d.水與電解質:補液量以30ml/kg為宜(每418kJ熱量消耗約需100ml水,即每天1ml/4.81kJ)。成人水的入量大致每天以2000ml為基礎尿量每天以1000ml為基礎。沒有一種統一的電解質溶液可用於所有的病人。一般供量為:鉀30~40mmol/d、鈉150mmol/d、磷20mmol/d、鎂10mmol/d以“量出為入”的原則其供給量可根據病情和血清生化檢測結果及時調整。鉀鈉是主要電解質但多數胃腸病患者也需要一定量的磷和鎂。鎂是許多酶中間代謝所必需的協同元素,鎂缺乏嚴重時,人體不能動員鈣和儲存的鉀。鎂的需要量取決於胃腸道和尿中丟失量幾乎所有病人在套用結晶胺基酸溶液作營養液治療後,血清磷明顯下降,故應當適量補充磷
e.微量元素:現已明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鐵、鋅、銅、錳、鉻、鉬、氟、硒、碘、鈷。長期療法中,較常見的微量元素缺乏是鐵、鋅銅、硒和鉻缺乏原因不外是攝入減少,吸收障礙、丟失增加、利用減少以及高代謝狀態的過度需求等。
f.治療實施:營養配方的確定每天的熱量、氮基本需要量為:熱量104.6kJ/kg,氮量為0.15g/kg中度應激狀態下需要熱量167.4~209.2kJ,氮量>0.4g/kg。熱量與氮量之比通常為627.6~753.1。如用脂肪乳劑供熱,脂肪供熱宜為非蛋白熱量的1/3一般根據病情確定當天補給的總熱量和總氮量,再按當天計畫的補液量和可得到的各種營養製劑的規格、品種算出各種輸注營養成分的具體劑量。
C.潰瘍性結腸炎的營養障礙及其後果營養障礙的原因: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由於腹痛、腹瀉致進食減少,或限制飲食致營養攝入減少或即使進食也消化吸收不良,同時由於炎症、潰瘍、腹瀉等致蛋白質維生素、水、電解質、微量元素丟失,從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障礙。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發生多方面的營養障礙,如體重減輕、低蛋白血症、貧血生長發育遲緩成熟期推遲、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Driscoll等報導,潰瘍性結腸炎營養障礙的發生率如表3所示。

同時發熱、感染時對營養的需求增加,部分治療藥物對營養吸收利用的影響,也是潰瘍性結腸炎出現營養障礙的重要原因。具體原因如下:
攝入減少: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時伴有胃結腸反射亢進,進食後出現腹痛、腹瀉排便後腹痛症狀緩解,為避免這一狀況,而致進食減少;或出於善意的限制飲食致營養攝入減少。雖然許多患者飲食中的營養成分是豐富的,但對體內的營養需求來講,可能還不足。近年有文獻表明,患者厭食也可繼發於惡病質或腸道炎症釋放的腫瘤壞死因子,以及胃腸道功能紊亂。機械性腸梗阻促發了厭食、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也可導致患者攝入量減少。臨床症狀較重的患者,因發熱、炎症導致患者味覺的改變或明顯厭食。在疾病的治療進程中,有些藥物對胃腸道產生不良反應從而使營養攝入減少。
吸收不良:由於消化酶的減少使食物消化不完全,或病變累及迴腸,如倒灌性迴腸炎或伴有膽道阻塞性疾病如硬化性膽管炎使膽鹽缺乏,以及短腸綜合徵,有效吸收面積減少等引起吸收不良。吸收不良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a.病理性丟失:如嚴重的炎症、腹瀉、黏膜出血、分泌過多等引起蛋白質、水和電解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丟失。經51Cr白蛋白和α-抗胰蛋白酶廓清試驗,證實患者存在蛋白丟失性腸病。腸肝循環的中斷、活動期便血、嘔吐腹瀉或造瘺排泄物可引起胃腸道體液和電解質丟失,這些因素同樣使蛋白質血液、膽鹽及微量元素從胃腸道丟失,造成鉀鎂、鋅的缺乏。此時即使攝入足夠需要量的蛋白質因胃腸道丟失蛋白質的速度超過了肝臟合成蛋白質的能力,最終仍可出現低蛋白及營養不良。
b.需要增加:在發熱、感染和黏膜細胞更新加快時,對營養的需要增加。
患者因炎症發熱、感染、應激、膿腫和瘺管的形成,基礎代謝率升高對營養需要量增加。另外使用類固醇皮質激素後,蛋白質分解代謝加快,促進了人體內負氮平衡的形成,但有文獻報導在營養不良的發生因素中,需求量的增加不起主要作用,需要量的增加不是由於慢性炎症的結果,而是由於營養不良造成的。
c.治療藥物對營養吸收和利用的影響:如柳氮磺吡啶減少葉酸的吸收,皮質類固醇減少鈣的吸收及影響蛋白質代謝,考來烯胺(消膽胺)減少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抗生素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使用營養療法而忽視補充時,極易引起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等。
d.營養不良的後果:營養不良的發生不但可延緩腸道病變的恢復與癒合,使病情進一步發展;還可能使幼童或青少年患者生長與發育延遲,使與維生素D吸收不良有關的代謝性骨病發生;或使女性患者發生閉經與生育障礙等;由於營養不良所致的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機會增加耐受性降低,使外科手術的併發症和死亡率增加;各種營養,尤其是蛋白質的缺乏使腸道炎症創面及瘺管經久不愈;患者抵抗力下降從而對失血耐受性降低;葉酸吸收不良可能與結腸黏膜的不典型增生有關而使結、直腸癌變危險性增高。
D.完全胃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a.概述:TPN指完全不經胃腸道而經靜脈輸注給患者所需各種營養素的過程。自靜脈輸入胺基酸、葡萄糖、各種無機鹽、微量元素與維生素,並給脂肪乳。TPN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主要是通過改善營養腸道休息,促進病變進入緩解期。對迅速減輕重症潰瘍性結腸炎的腹瀉,改善全身狀況和恢復機體的正氮平衡有很好的效果。因病情加重而住院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發生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者可高達50%往往同時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素缺乏。此時單純的補充液體與電解質治療,已遠不能滿足機體的營養需要,必須給予一定方式的營養支持療法,包括完全性腸道休息療法和完全性胃腸外營養療法強化性營養支持療法不僅僅只是保證營養供應,更重要的是其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避免經口攝食可使腹瀉、腹痛減輕;胃腸道與胰腺分泌明顯降低,以及腸道細菌數明顯減少;減輕或去除食物因素對炎性黏膜的損傷和激惹作用,促進黏膜損傷的癒合與再生。
b.套用TPN的主要目的:控制急性炎症,使症狀緩解;用以治療併發症如腸梗阻、腸瘺;改善營養狀況,促進患者的發育與正常生長;作為圍手術期的治療用以降低手術死亡率與術後併發症,提高手術成功率;維持病變廣泛或短腸患者的營養。
c.TPN的主要適應證:不能經口攝食者,如並發腸梗阻、腸瘺、病變急性發作期、手術後胃腸道需完全休息者;經口攝食不能滿足需要者,需結合經口、管飼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以及合併營養不良的手術治療患者,手術前後需大量補充營養者。包括重症或病情惡化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或內科治療無效需手術治療者,術前必須先予糾正營養及代謝障礙等。
d.注意事項:由於TPN療法輸注的營養溶液系高滲性,平均每天輸入溶質可高達25%~80%因此,必須在24小時內以均勻速度輸注,才能避免超過患者對水、糖、胺基酸與維生素及礦物質的最大代謝能力,從而保證患者能最有效地對這些營養成分進行同化代謝。由於溶液的高滲性(1800~2400mmol/L),應經大血管(如上腔靜脈)輸注。靜脈營養溶液輸注開始後逐步增加到耐受水平(如2000~2500ml/d),即相當於上述30ml/kg體重的液體需要量,可按每補充418kJ熱量消耗約需100ml水(1ml/kcal)的標準補充液體量一般情況下,非蛋白質熱量(即由糖類或脂肪產生的熱量)與氮(g)之比推薦為150∶1,以滿足最佳的氮利用,並獲得正氮平衡。如成人中心靜脈輸注TPN液可配製下列三種溶液分別滴注,最後通過Y型管混合入體:胺基酸液加無機鹽與微量元素;乳化脂肪加脂溶性維生素,每1000ml TPN液中可用20%脂肪乳劑200ml同時輸入;高滲葡萄糖液加水溶性維生素。混合液中非蛋白熱能與氮之比要在627~836kJ(150~200kcal)∶1g氮的範圍內。液體量至少每天2000ml長期用TPN者,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量一定要充足,以防其缺乏。不能每天輸入乳化脂肪者每周應輸入1次,以防必需脂肪酸缺乏。有的營養液中已備齊無機鹽與維生素,但有的不全或量不足,要注意補充。
E.部分性胃腸外營養:與TPN療法相對而言的是,經靜脈途徑(經周圍或中心靜脈均可)輸註上述溶液進行部分性的營養支持療法被稱之為部分性經胃腸外營養療法,即所謂的PPN療法,或稱維持性經胃腸外營養支持療法(maintenance parenteral nutrition,MPn)PPN對許多胃腸道疾病患者,特別是僅需進行短期(<2周)治療者尤為適用,並可獲較佳療效因此,PPN可能對某些包括消化系疾病在內的多種內科疾病有更為廣泛的適應證。
a.中心靜脈TPN療法:系指經中心靜脈(一般為鎖骨下靜脈)插管輸注高張葡萄糖、胺基酸脂肪乳,及其他營養的治療輸注的糖類濃度為10%~25%,甚至高達50%。
b.經周圍靜脈胺基酸溶液輸注療法又稱蛋白質節省營養療法是指主要以等張胺基酸濃度(3%或5%)與其他一些無糖類液體、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混合後經周圍靜脈輸注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一般可提供熱量1674~2510kJ/d及一些微量營養素這一療法雖可使某些患者保留瘦體組織(lean body mass,或稱無脂肉質),但並不能滿足其能量需要這種療法一般並不能滿足胃腸道疾病患者的需要隨著等滲脂肪乳劑的發展高營養溶液已可通過周圍靜脈進行輸注。因此,周圍靜脈TPN療法系一種將胺基酸溶液與5%~7.55%葡萄糖電解質及維生素與脂肪乳混合後進行靜脈輸注的治療。這種治療可提供熱量5858~8368kJ/d,其主要熱量來源為脂肪。雖然這種治療不能長期維持熱量與蛋白質的正平衡,但可為輕度營養缺乏患者提供一定的支持治療如前所述,這種療法適用於短期(1~2周)治療可免除中心靜脈插管帶來一定併發症的危險,但患者必須有良好的周圍靜脈,並能耐受必須輸注的一定容量液體。周圍靜脈可以耐受600~700mmol/L的溶液。濃度高於此滲透壓的溶液可刺激並損傷周圍靜脈,引起靜脈硬化與靜脈炎
TPN溶液可能介於1200~12200mmol/L之間。為了達到既有最佳的非蛋白質熱量與氮質克數的比值,又能使輸注液的滲透壓低於700mmol/L,必須同時使用葡萄糖溶液與脂肪乳劑。10%脂肪乳劑(280mmol/L;20%intralipid為350mmol/L)可稀釋高滲葡萄糖溶液並可能在靜脈內形成保護膜。通過採用傳統使用的“Y”管連線各溶液裝置,或通過所謂的“全合一”(all-in-one)方式配製溶液後,其滲透壓接近周圍靜脈可耐受的範圍,而進行周圍靜脈輸注同時應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與微量元素目前,市售的微量元素注射液(安達美)維他利匹特(Vitalipida)及水樂維他(Soluvit)分別為含有各種微量元素脂溶性(4種)及水溶性(9種)維生素的供胃腸外營養療法時靜脈輸注用的商品化製劑。每天在一定量的溶液中加入各一支,即可滿足正常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此外,靜脈營養時,常易發生低磷血症。因此,在TPN溶液中一般尚需添加格里福斯(Glycophous,系含有水甘油磷酸鈉的有機磷製劑)。
F.從腸外營養過渡到腸內營養(EN):TPN套用於潰瘍性結腸炎效果尚不肯定併發症較多,管理上要求嚴格,且費用較高,而EN併發症較少,管理上安全性高,其營養要素符合生理要求,藥物價廉,便於普通病房及家庭廣泛套用,故TPN僅作為EN真正禁忌時的後盾,或者患者的營養需要不能單由EN來滿足時。一旦患者的消化道功能恢復,應儘快過渡到EN。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長期套用腸外營養支持後,腸黏膜有萎縮,腸道形態和功能有異常現象,可伴有膽道機能障礙,也可能損及免疫系統單純輸入高濃度的大量胺基酸,對肝臟是有害的因此,腸內營養受到重視。
腸內營養(EN)療法是指通過經口攝食或管飼的途徑補充營養素的支持性治療方法。EN療法雖然對於促進胃腸道休息的功效可能不如TPN療法更佳,但對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來說,仍可取得與TPN療法同樣滿意的療效,且具有更符合生理學要求更為安全與費用較低廉等優點。EN療法的最大特點是能保持胃腸功能的正常延續性,可防止靜脈營養療法可能發生的腸道黏膜萎縮而有利於保持與改善腸黏膜的屏障與免疫功能保持腸道菌群的正常分布與平衡維持各種腸道與體內重要激素的平衡,從而促進腸道病變與功能以及全身營養狀態的恢復。隨著EN療法中套用的各種營養製劑,以及管飼導管的改良與商品化,EN療法的套用日趨廣泛目前,可供臨床使用的商品化腸內營養製劑(腸內營養膳),有聚合物膳(如安素、能全素、及能全力等,適用於絕大多數胃腸道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預先消化膳或要素膳等。臨床套用時,應根據患者年齡、營養素需要量、不同的疾病狀態與胃腸道功能,以及擬用腸內營養膳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如滲透壓)等進行適當選擇套用。當套用聚氯乙烯(PVC)導管時,可留置體內10天左右,而聚氯酯PUR)導管則可留置更久(可長達6個月)長期TPN者,胃腸道功能衰退,故從TPN過渡到腸內營養必須逐漸進行,否則,勢必加重腸道的負擔而不利於恢復其進行大致可分為四階段:①腸外營養與管飼結合;②單純管飼;③管飼與經口攝食結合;④正常膳食。
G.完全胃腸內營養
a.概念:完全胃腸內營養(TEN)是指完全禁食天然食物,輸入已消化好的營養液,使之在近端小腸內完全吸收,而遠端小腸得以休息,從而使症狀逐步緩解的一種營養治療方法。近年來,人們更加重視研究和套用接近生理狀態的腸內營養這種營養充分發揮了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轉運及轉化、處理能力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克服腸道菌群移位,避免肝膽系統淤膽。目前,腸內營養支持在國際上已普遍使用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使用更加廣泛。
b.適應證:病變較輕的病例或在病情嚴重時,採取TPN使病情緩解,小腸功能適當恢復後即應過渡到TEN來繼續供給營養;經口攝食不足以滿足需要,如胃腸道功能允許又可耐受時,應先考慮採用腸內營養。
c.禁忌證:腸多處穿孔、高輸出腸瘺(特別是高位者)、機械性腸梗阻;小腸廣泛切除後,宜採用TPN 4~6周以後採用逐步增量的腸內營養。
d.TEN的膳食配製與用法: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商品膳食,有非要素膳和要素膳。所謂要素膳又叫化學配製膳,是按一定配方將各種營養素放在一起的粉狀物加水後可形成懸浮液,也可製成懸浮液以避免配製時污染,也有將粉劑與脂肪乳液分裝其內容殘渣很少,不需消化或經輕微水解即可全部在小腸上部吸收。要素飲食含氨作為氮質的來源,可引起腹瀉。使用前,應了解任何一種膳食的組成及配製法。複方營養要素可根據需要的濃度稱出一定量,加溫水(60~70℃)至一定體積,充分攪勻
膳食可以口服或管飼用,如鼻管、口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我國多用外徑1~2mm的矽膠管。可一次投給或間隙滴注,或連續滴注,臨床上認為連續滴注的膳食濃度開始時宜用等滲的(10%),速率宜慢(40~60ml/h),以後每天增加25ml/h,至液體量能滿足需要,再每天增加濃度5%直至可耐受及能滿足營養的需要。在一般治療內容中膳食剔除牛奶、奶製品或其他含乳糖的食物可能有助於乳糖不耐受患者症狀的緩解。對於具有脂肪瀉的患者,在其脂肪攝入量減至低於60~70g/d時症狀可得到明顯改善。對於具有腹部絞痛與腹瀉的患者,如減少攝食含纖維性食物則也可能使症狀得到緩解有時,在開始套用口服配方膳時,可能發生或加重腹瀉與腹痛。如果開始階段採用等張濃度的配方膳,以後逐步緩慢增加配方膳的滲透性,並以較細及帶孔管飼導管恆速輸注則可能避免這些不良反應。口服補液的原則是利用小腸上皮刷毛緣存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體的優點,來刺激鈉與水分的吸收,因為葡萄糖可促進鈉的吸收(通過主動轉運)也促進水的吸收。在發生腹瀉性疾病時,這種轉運機制仍保留,從而提供了口服鈉與水替代療法的基礎。
e.併發症及防治:管飼的併發症有3方面:機械方面:如餵養管誤入呼吸道而致氣胸、肺炎、肺膿腫等,以及損傷鼻咽、食管黏膜等,故操作時應注意;胃腸方面:如噁心、嘔吐、腹瀉等需調整滴入速度或濃度,工作相應處理;代謝方面:如高血糖、低血糖、高血鉀、低血鉀等,應密切監測代謝和營養方面的變化。一般說來,TEN併發症較少,管理上安全性高,營養要素符合生理要求價廉,便於變通病房及家庭廣泛套用,TEN套用有禁忌或病人的營養需要不能單由EN滿足時,可用TPN一旦病人的消化道功能恢復,TPN快過渡到TEN。
H.膳食治療原則:潰瘍性結腸炎膳食治療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注意要點:
a.急性發作時可給沒有蛋白質的要素膳,以避免變態反應嚴重者禁食,用全胃腸外營養。
b.緩解後病情多為慢性,膳食治療很重要應供給足量的熱能、優質蛋白質、無機鹽與維生素,忌刺激性食物。膳食應自流質、半流質逐步過渡到軟飯、普通飯
c.患者多缺乏葉酸,維生素A、B6、B12、DK、鈣、鐵、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素在不引起變態反應情況下需根據血液生化檢查,結合具體情況逐漸給予。
d.患者要留意進食哪些或哪種食物可加重病情,從而避免該種食物以減輕症狀。並可通過過敏試驗查清有無食物引起的變態反應以儘可能避免
④潰瘍性結腸炎的維持療法
A.維持治療的時間:維持治療的時間尚無定論。國外Dissanayake與Truelove早年(1973)的研究曾建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美沙拉秦維持療法應無限期地持續下去。但最近Ardizzone等人(1996)進行的隨機研究發現凡是採用美沙拉秦維持療法持續緩解達2年以上的患者如果繼續保持安慰劑治療的話,也並不比繼續保持美沙拉秦治療有更大的復發危險。1997年加拿大國際消化病學術會議專題討論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通過19篇活動期及16篇緩解期治療研究的回歸分析,達成一些共識原則上對活動期治療不應少於4周緩解期治療至少6個月。國外有學者套用美沙拉秦 1g灌腸治療左側潰瘍性結腸炎隨訪1年治療組12例中3例復發安慰劑組13例中11例復發。根據我們的經驗,維持治療的時間一般不應少於1年。至於病情較重或反覆發作的病人,多主張長期用藥維持但由於患者依從性差、經濟條件無法承受、醫師對此認識不足藥物副反應多等多種原因維持治療在國內沒有很好落實特別是長期(>1年)維持治療沒有引起重視導致病情反覆國內患者維持治療的時間普遍過短,這是造成患者復發的主要原因。
B.維持治療的病例選擇:
a.初髮型患者:經治療達到臨床完全緩解後可停藥觀察暫不維持治療。如再次發作則需要維持治療
b.慢性反覆發作型患者:對該型病變則強調維持治療的重要性當急性發作得到控制後,必須進行維持治療。根據我們的統計,我國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以慢性反覆發作型為主(占52.6%),92.7%病變在左半結腸(直腸乙狀結腸炎或直腸炎占70.2%,左半結腸炎占22.5%),而且大部分患者(75.5%)病程小於5年,若能堅持維持治療,有望降低復發。
c.手術後患者:國外重度患者經皮質類固醇激素和環孢素治療無效後多行全結腸切除術,術後繼續給一短期療程維持治療。目前國內一些外科同道對重症潰瘍性結腸炎的手術較為保守,只作左半或右半結腸切除,對這些患者必須給予維持治療。如果復發,根據病情輕重按活動期治療方法治療,無效者需再次手術
C.維持治療的藥物選擇:
a.皮質類固醇激素無維持治療效果在症狀緩解後應逐漸減量,儘可能過渡到氨基水楊酸類藥物維持。
但在減量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套用皮質激素出現療效後,應根據病變類型和程度維持一段時間再開始減量。原則是緩慢、逐漸減量。如病情穩定,7~10天減2.5~5mg,或2~4周減5mg。每天20mg以後減量要緩慢,減到一定量要用一段時間維持劑量。維持劑量的大小和用藥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病情和治療反應因人而異最小維持量能達到10mg/d以下為理想的劑量。一些反覆發作的病人一旦減到小劑量,很容易復發。減量復發時,皮質激素的用量要迅速恢復到原來的治療劑量
b.美沙拉秦類藥物:柳氮磺吡啶推薦維持治療套用相對小劑量(2g/d)美沙拉秦局部維持治療(灌腸、泡沫療法、凝膠)對左半結腸病變有效,副反應發生率低。對患者而言,可能比口服美沙拉秦更有效。
儘管美沙拉秦的新製劑耐受性更好,但也可導致少見而嚴重的過敏性反應,如肺炎心包炎、間質性腎炎等。部分患者還可發生過敏性結腸炎,表現為服用美沙拉秦後腹瀉症狀加重。
總之,只要條件許可,儘量採用美沙拉秦類藥物,局部或全身套用美沙拉秦對維持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有效大約只有小於10%的患者對美沙拉秦不能耐受。
c.柳氮磺吡啶:柳氮磺吡啶對減少復發也有較好效果有報導其療效和美沙拉秦製劑類似,但是美沙拉秦製劑耐受性較好。單用柳氮磺吡啶口服對維持緩解有效,其有效性決定於其劑量,3~4g/d的效果優於2g/d,但劑量越大,其副反應越多耐受性越差其復發率與維持用藥的劑量、療程和病情有關。長期用藥必須定期監測肝腎功能。
d.免疫抑制劑:大部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對美沙拉秦和短期激素治療有效,若患者對藥物治療無效則應行結腸切除術,因為若長期套用免疫抑制療法則將來手術治療的幾率下降且隨著時間延長,發生結腸癌的危險增大。
嘌呤類抗代謝物:嘌呤類抗代謝物是臨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劑。目前尚無評價巰嘌呤的RCT,因此支持嘌呤類抗代謝物作為維持治療用藥的臨床證據數量極少。不過,在患者對美沙拉秦和激素治療無效後仍可選用嘌呤類抗代謝物。
甲氨蝶呤:目前僅有一項RCT評估了甲氨蝶呤對慢性活動性結腸炎的療效。Oren將67例已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4~12個月的患者分為試驗組(甲氨蝶呤口服12.5mg/kg)和對照組9個月後發現兩組在緩解率、獲得緩解所需時間緩解後復發率等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因此,除了對照研究以外甲氨蝶呤不應作為誘導緩解或維持治療的用藥。今後應進一步研究甲氨蝶呤劑量大於12.5mg/kg的效果。
環孢素:幾項小規模RCT和一項大規模病例觀察的結果認為,環孢素對嚴重結腸炎有誘導緩解作用。迄今尚未對靜滴環孢素有效的患者進行口服環孢素以維持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由於腎毒性損害,口服環孢素不應>5mg/(kg·d)。目前環孢素尚未作為維持治療的用藥
因福利美:隨機對照研究未能發現因福利美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誘導緩解或維持治療有效。因福利美僅限於試驗研究使用。
總之,對於類固醇無效或依賴性病例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可用於緩解期維持治療。雖然潰瘍性結腸炎使用硫唑嘌呤治療的證據不如克羅恩病充分,但最近的一項調查確認了該藥已被英國的胃腸醫生廣泛使用。硫唑嘌呤或巰嘌呤可用做激素依賴性患者需減少激素劑量時的配合用藥,也可用於不能長期以氨基水楊酸鹽類進行維持療法的患者,也可用激素治療無效者的維持治療免疫調節劑硫唑嘌呤與巰嘌呤也證明有預防作用。
D.維持治療的給藥途徑:
a.遠端結腸炎:遠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採用局部療法來維持與鞏固療效國外經驗報導指出,以美沙拉秦製劑灌腸進行每隔一天灌腸方式治療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療法。但長期使用灌腸方式治療仍有較大困難。因此,只要患者能配合,套用肛門栓劑可能是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法。口服柳氮磺吡啶(2~4g/d)也有維持緩解的療效。局部套用的皮質類固醇製劑則未證明對遠端結腸炎維持緩解有效。
b.泛發性結腸炎:如果患者是泛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多數研究均肯定套用口服美沙拉秦療法可具較好的維持療效。柳氮磺吡啶也具有使復發減少的療效,但美沙拉秦製劑不良反應明顯減少,尤其是胃腸道不良反應減少更為明顯。美沙拉秦的最適維持劑量為2g/d除奧柳氮外其他各種美沙拉秦製劑或柳氮磺吡啶製劑均未證明有明顯的劑量效應作用。
總之本病需要維持治療。急性發作期經過治療後,臨床症狀好轉或基本消失,急性期所用藥物逐漸遞減,直至找到一個最小維持量。在緩解期用小量藥物進行較長時期(1年以上)的維持治療。此期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皮質激素和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應較多應儘可能過渡到美沙拉秦製劑。對需長期套用激素治療病人在觀察不良反應的同時,應儘量減少激素的用量或用其他藥品代替激素。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應,可由於病人對藥物過敏或中毒引起,後者較多見並常與劑量較大(>4g/d)或與肝臟的慢乙醯化有關停藥換用美沙拉秦後可漸好轉。
⑤潰瘍性結腸炎的手術治療:根據我們的統計國內1021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對6859例患者治療進行了描述只有87例患者手術治療(1.3%)。國內手術治療少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內重症患者較歐美等國家少見二是國內同行對手術治療態度非常保守,不認為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可治癒性疾病,結腸切除術加迴腸-肛門貯袋吻合術是治療慢性活動性或難治性結腸病變的一種重要的替代內科治療的方法。有20%~30%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併發症需手術治療。
A.手術適應證:潰瘍性結腸炎病情複雜而多變,其手術時機和指徵選擇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般國外指徵選擇較寬,國內較嚴,但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和效果的提高,國內手術指征亦有逐漸放寬的趨勢。以下情況應行手術:a.結腸穿孔或疑有穿孔。b.大量血便。c.中毒性巨結腸症。d.暴髮型重症病例,經內科治療5~7天無效,病情急劇惡化e.慢性反覆發作,內科治療效果不佳,難以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f.全結腸型病例結腸已形成纖維狹窄管狀物,失去功能。g.有局部合併症,如梗阻、狹窄、腸瘺等。h.癌變或疑有癌變。i.有嚴重的腸道外合併症,如關節炎、皮膚黏膜病變、結膜炎、硬化性膽管炎等。切除病變結腸後對緩解和控制腸症狀很有價值。j.青少年患者,出現生長發育障礙。參見表4。
B.術前準備: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術前應進行充分準備,除一般術前準備外有兩個問題應特別重視。一是營養問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反覆發作消耗增加、營養攝入不足、消化道吸收障礙,多伴有營養不良,故術前應給予充分的營養支持。一般可選擇腸外營養和(或)腸內營養。二是抗炎藥物套用。急性期病人手術時,術前應使用抗炎藥物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及激素等,以控制症狀,從而有利於手術進行。但長期套用激素會產生許多副作用對手術不利因此應選擇合適劑量和療程。一般選用最小劑量,時間1~2周為宜。
C.手術方式及選擇:潰瘍性結腸炎的根治術主要是全結腸切除加迴腸造瘺手術可以一次或分二期完成。二期術式是先切除結腸並做迴腸造瘺而保留直腸,以後分期切除直腸。選擇性手術的死亡率約3%。術後絕大多數病人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一般不會復發。如只作次全結腸切除,則12%病人的殘留腸段會繼續出血。
當病人病情危重,如患中毒性腸擴張時,多行分期手術。當直腸周圍的炎症較重不易滿意地分離時,也多採用這種術式值得注意的是手術的選擇還需根據病人的條件、病變的性質和範圍來做決定,不應強求對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情況做同樣的手術。
採用全結腸切除和迴腸肛門吻合術治療本病避免了迴腸造瘺的缺點。這一手術的特點是把直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剝離,保留其肌層和腸管,同時迴腸末端做成囊袋狀在肛管的齒狀線處與肌層縫合,這樣病人既可得到全結腸切除的效果,又可以經肛門排便,手術後一段時期內病人可有排便失禁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好轉。小於50歲的病人,手術效果比年齡大者好。對於急症手術後遺留下的問題,可待全身情況改善後再作進一步處理。
a.急診手術:緊急手術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重度暴髮型病例,特別是伴有高熱出汗、心動過速、血壓下降等全身症狀,有生命體徵危險時;急性腸穿孔;反覆大量出血,內科治療無效;中毒性腸擴張。
目的是控制病情惡化挽救生命此類患者病情重、全身情況差,故手術應力求簡單有效。可選用的方法有:結腸大部切除迴腸及乙狀結腸造口;迴腸斷端造口及橫結腸或乙狀結腸造口適用於中毒性巨結腸症不能耐受結腸大部切除者;迴腸斷端造口。適用於因全身或局部原因不能行以上兩種手術者。經急診手術者,待患者病情穩定、一般情況改善後應行擇期根治性手術。
b.擇期手術適用於以下情況:活動性病變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有以下幾種情況時:病情持續活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經傳統、積極的內科治療不緩解;經激素治療,病情未控制,而激素的副作用較大,不能耐受者;病情雖能控制但需要大劑量皮質激素維持副作用的危險性較大者;青少年病人病情活動,經積極內科治療控制不滿意,影響生長發育者;本病後期併發症,如結腸癌;結腸外併發症。結腸活檢見有高度發育異常者,平坦黏膜見有低度發育異常者,腫塊性病變見有低度發育異常或腸鏡不能通過的狹窄者。
目的是徹底治癒潰瘍性結腸炎。可選術式有以下幾種:乙狀結腸直腸切除、結腸肛管吻合;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造口;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貯袋造口;全結腸切除、回直腸吻合;全結腸直腸切除、回肛吻合(IAA);全結腸直腸切除迴腸貯袋肛管吻合(IPAA)。
e.術後處理應注意以下幾點:繼續進行營養支持,可選擇深靜脈置管行腸外營養。如術中已行空腸造口,可進行早期腸內營養;對有迴腸造口者,應及早開放造口,配用合適的造口袋。造口袋應為透明,易於觀察造口黏膜的血運及排泄腸液的顏色,記錄排泄液的量同時要加強造口周圍皮膚的護理工作。為減少消化液的分泌,減輕腹瀉,可套用生長抑素類藥物如奧曲肽(善寧)、生長抑素(施他寧)等能明顯減少吻合口瘺的發生率;盆腔或骶前放置的引流管應在7~9天后拔除;定期擴肛,每天2次持續3個月,以防止吻合口狹窄;對於沒有切除全部病變腸管者術後應繼續套用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秦等抗炎藥物但IPAA術後一般無需套用。
f.手術併發症及防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擇期手術死亡率為1%,但手術併發症可達30%~57.7%常見併發症有盆腔感染和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貯袋炎肛瘺迴腸陰道瘺、性功能障礙、腎結石等
g.盆腔感染和吻合口瘺:是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一旦發生,對IAA和IPAA來講,常意味著手術失敗,可能最終需行迴腸造口,故必需十分注意防治。預防的關鍵在於手術時保證迴腸的血運無張力及妥善縫合,另外保留的肌鞘不要過長過緊,避免肌鞘腸壁間積液。對高危病人應行暫時性迴腸造口。術後套用善寧等藥物亦起一定作用。引流要保持通暢,不要拔除過早。發生吻合口瘺後,應給予禁食、充分引流套用善寧及腸外營養。2周后如仍不能治癒應行迴腸造口。
袋炎(囊室炎):是迴腸貯藏腔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症而且是潰瘍性結腸炎行迴腸囊室肛管吻合術後最為常見的長期併發症。高達1/3的患者在術後5年內可能出現這種難以解釋的炎症,且伴有2/3的患者復發雖然人們多用糞便淤積解釋囊室炎的原因,但在有和無囊室炎的兩組患者之間糞便中的細菌、膽酸和短鏈脂肪酸濃度沒有差異。免疫易感黏膜、糞便淤積和細菌叢之間複雜的相互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有些類型貯袋的輸出腸管過長也可導致貯袋炎有關。
隨著貯袋建立後的時間遷延袋內的小腸黏膜可發生明顯的結腸化生性變化,不但影響到上皮細胞,也涉及杯狀細胞,幾乎總伴有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數目的增加。因此急性貯袋炎發生率較高且往往帶來諸多困擾患者的症狀如腹瀉與出血等,有時尚可伴有發熱及一些腸外症狀。這種貯袋炎一般幾乎僅發生於因潰瘍性結腸炎而行手術,且核周型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即PANCA陽性的患者中;此外潰瘍性結腸炎伴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的患者也具有發生貯袋炎的高危險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接受迴腸肛門貯袋(ileoanal pouch)手術者中,有20%~30%患者可能發生這一併發症其中有8%~12%可能成為慢性貯袋炎患者。
急性貯袋炎大多對抗生素有較好的治療反應,尤其是甲硝唑與環丙沙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需進行較長期的抗生素治療。也有一些對治療有耐受性的患者可能在套用抗生素同時,需合併使用美沙拉秦或糖皮質類固醇激素製劑;而有些患者則僅在套用硫唑嘌呤後才能得到控制如藥物久治不愈,則需切除貯袋方能消除症狀。如果因克羅恩病被誤診為潰瘍性結腸炎,而行貯袋-肛門吻合術者,約有50%患者需行貯袋切除術。
2.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1)皮質類固醇激素的選擇與套用:對於重度左半結腸炎或廣泛性結腸炎病變患者而言,給予激素治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些患者大多需要住院治療。
①未用過口服類固醇激素患者的處理:可口服潑尼松龍(強的松龍)40~60mg/d,觀察7~10天,亦可直接靜脈給藥。靜脈滴注ACTH(120U/d),療效較氫化可的松、潑尼松龍、甲潑尼龍(甲基強的松龍)或地塞米松等藥物更佳,48小時內症狀可明顯改善一旦症狀得到控制即可開始遞減激素的劑量,最好進行直腸鏡檢查監控病變活動性變化,以指導激素療法。如果7~10天症狀未緩解,則根據病情選用環孢素或手術治療。
②使用過口服類固醇激素而療效不佳者的治療:靜脈激素治療列為首選,應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300mg/d(100mg,3次/d),或甲潑尼龍48mg/d(16mg,3次/d)潑尼松龍30mg,2次/d,皆可選擇劑量增加並不增加療效,一般在48小時內症狀有所改善。一旦症狀得到控制即可開始遞減激素的劑量,但必須監控病變活動性變化以指導激素療法。在輸注激素的同時,配合套用美沙拉秦並不一定更有效但配合美沙拉秦或氫化可的松灌腸可有助於肛門症狀改善。
③療效預測指標:最近一項研究,對一些被用來進行預測性判斷靜脈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重度結腸炎3天療效的指標進行了重新評估。其結果表明,這些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預測需進行結腸切除術的患者高達85%其預測指標為24h內腹瀉8次以上或24h內雖腹瀉4~5次,但C-反應蛋白>45mg/L。根據這些指標可對患者做出進行靜脈給予環孢黴素或進行結腸切除的決定
④轉歸:部分病人經上述治療無改善,懷疑有穿孔者應在72h內行結腸切除術,因為穿孔死亡率可達50%。對於中毒症狀消失出血停止、腹痛腹瀉緩解,可以逐漸進食者改口服潑尼松(同靜脈注射劑量),病情穩定者應逐漸減量。對於中毒症狀消失,但水樣便或血性便持續存在者,可考慮再延續治療1周或2周不要超過2周,仍無改善者應及時行結腸切除術。有報告激素治療7~10小時無改善者,也可考慮手術治療或採用免疫調節劑環孢素可使1/3~2/3患者誘導緩解至少半年內避免了結腸切除術。
⑤環孢素的套用:靜脈類固醇激素使用7~10天后無效者可考慮環孢素靜滴每天2~4mg/kg。由於藥物免疫抑制作用、腎臟毒性及其他不良反應,應嚴格監測血藥濃度因此,從醫院監測條件綜合考慮,主張在少數醫學中心使用而且在決定是否延長內科治療時,必須要考慮到外科治療的有效性,以及它所產生的極好結果。
現認為環孢素靜滴可作為手術前過渡的措施。國外有採用環胞素靜滴4mg/kg治療,59.8%(39/67)達到緩解,免除了病者在極度危重的情況下施行手術但其中6例停藥後復發,最後仍行手術治療;另28例則作結腸切除。總的近期有效率為44%目前流行的是用環孢素誘導緩解,再用一種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維持治療。通過這種療法,半數以上的患者可以長期避免行結腸切除術即使在短期內避免行結腸切除術對於一些患者也是有益的,使他們有時間考慮是選擇外科手術還是別的非緊急處置的方案。
(2)肝素類藥物的套用:國外報導(累計報導約1000例),通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未分離的肝素進行治療,患者臨床的狀況明顯改善。由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液處於高凝狀態,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明顯升高,我們採用霧化吸入肝素,避免了長期注射給藥帶來的不方便同時肝素進入肺內被內皮細胞攝取,逐漸釋放可延長藥物t1/2保持持續有效的血液濃度,安全、方便,效果好。因肝素的抗凝、抗血栓和抗炎作用,便血常常是首先獲得緩解的症狀。
套用肝素類藥物要嚴格選擇適應證符合以下情況的可試用:①經檢測(如血小板等)伴有顯著高凝狀態的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②激素依賴型或抵抗型頑固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③DIC早期。
(3)抗生素的套用:在靜脈使用激素同時加入抗生素並無任何治療價值,但對有腹膜刺激征、高熱、白細胞增加者推薦使用廣譜抗生素,如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加甲硝唑等。抗生素在嚴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直接作用不清楚但部分病例可有助改善症狀
(4)營養支持和對症治療:
①監測生命指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徵及腹部體徵變化,及早發現和處理併發症。
②臥床休息適當輸液、補充電解質以防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③便血量大、血紅蛋白(Hb)90g/L以下和持續出血不止者應考慮輸血
④營養不良病情較重者可用要素飲食,病情嚴重者應予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
腸道外營養對潰瘍性結腸炎雖無直接治療作用,但對保持腸道完全休息改善營養、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有益。若能耐受早期恢復無渣飲食也很重要。目前一般傾向,對於重度結腸炎患者均常規給予完全腸道外營養療法。也有對照性研究的結果並未證明TPN的好處,甚至反而認為由於進行了TPN療法可能使結腸內的腸細胞被停止供應其代謝及修復所必需的短鏈脂肪酸。但是,當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存在嚴重的營養缺陷時,TPN作為營養輔助治療仍屬必要。
⑤對症治療:已發生巨結腸者應經鼻胃管胃腸減壓,肛管也有減壓作用,變換體位有助於結腸氣體排出。止瀉劑、鎮靜劑和抗膽鹼藥物有誘發巨結腸或腸梗阻的可能,應避免。
⑥手術治療:如上述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或合併中毒性巨結腸時,應及時內外科會診,確定結腸切除手術的時機與方式
皮質激素或環孢素等內科治療無效時只有在短時間(1~2個月)內靜脈高能營養,抓住時機作全結腸切除及迴腸造口,年輕者保留直腸7~8cm,以備疾病靜止後作回-直腸吻合;大於50歲者特別是病期10年以上腸鏡活檢有不典型增生者宜將直腸一併切除,作永久性迴腸造口。潰瘍性結腸炎在切除全結腸後能痊癒。
手術應當是根治性的。保留直腸殘段有炎症者可予氫化可的松灌注,緩解後用Pentasa肛栓,1g 2次/d,以後改1次/d或隔天1次,根據需要而定炎症完全消除後作回-直腸吻合。
國外較多的外科醫師目前均傾向於進行三步式手術,即首先做結腸切除術,將存留的較短的直腸殘段封閉;然後建立迴腸肛門貯袋(ileoanal pouch)及暫時性迴腸造口術;最後關閉造瘺口
總之,雖然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是臨床上的難點,但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措施,大部分患者可以獲得緩解。
3.遠端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病變累及結腸遠端30~40cm稱遠端潰瘍性結腸炎也稱直乙狀結腸炎。多有血性大便,輕中度患者一般無全身症狀或輕微。
輕-中度遠端結腸炎的治療:對表現為直腸炎或遠端結腸炎的患者來說,採用口服或局部作用的治療方式一般均可奏效,其治療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患者本身的選擇(如是否願意經口服藥,是否能適應局部給藥,或經濟承受力如何等)。
(1)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常用的美沙拉秦製劑有:
局部作用劑:美沙拉秦肛栓或局部灌腸方法簡單實用。由於局部藥物濃度高,並維持較長時間,所以療效明顯提高,而全身不良反應降低。用美沙拉秦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並與磺胺嘧啶及磺胺吡嗪進行對照。結果發現用美沙拉秦或磺胺吡嗪灌腸的患者,75%有臨床和乙狀結腸鏡的改善,而磺胺嘧啶組反應率僅為35%我們用美沙拉秦 4g灌腸治療輕-中度左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10例臨床及腸鏡好轉率為90%,組織學緩解率達80%。其療效高於氫化可的松。灌腸的藥物一般僅為20%在結腸吸收,乙醯化後從尿中排出。肛門用藥的劑量較小(500mg)可2~3次/d通常對潰瘍性直腸炎的療效較好。
美沙拉秦栓劑特有的蠟狀載體方式可提高藥物的穩定性栓劑使用方便每天給藥數次,保證了末端結腸局部藥物持續性高濃度釋放。0.2~1.0g/d,治療活動性末端結腸炎和直腸炎效果良好。
口服製劑:美沙拉秦口服後吸收良好52%~93%從尿中排出。缺點是藥物到達結腸濃度低。通過改變藥物新的釋放方式,即可提高美沙拉秦在結腸中的藥物濃度,達到良好的治療目的。
美沙拉嗪(Asacol)為外罩丙烯酸鹼樹脂(acryhc-based resin)緩慢釋放形式的美沙拉秦。在pH>6時溶解,可使美沙拉秦在末端迴腸及結腸中釋放。此藥作用好,不良反應少。
潘太沙(Pentasa)為另一緩慢釋放形式的美沙拉秦膠囊。在乙基纖維素(Ethylcellulose)半透明包衣中能根據pH及時間,在小腸或末端迴腸中釋放局部或口服形式的美沙拉秦膠囊,在美國稱為Mesalamine,但相同作用製劑在歐洲叫做Mesalazine。
偶氮水楊酸(Olsalazine),如用重氮鍵連線2個美沙拉秦分子。藥物到達結腸時需通過細菌的重氮還原酶,破壞重氮鍵後分解出美沙拉秦。因此該藥在結腸中藥物濃度高,療效確切。
上述各種美沙拉秦製劑,以偶氮水楊酸較常使用它同近年來歐美國家套用的偶氮水楊酸具有相同的分子結構。
輕中度遠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宜首選局部治療方式,其優點是起效快,不用經口多次服藥。至於選擇何種局部治療劑,也取決於患者本身及病變範圍。對於控制活動性遠端病變而言美沙拉秦製劑至少可獲得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同等的療效。以左半結腸炎表現為主的患者,採用灌腸療法是最佳的選擇,因為藥液可逆向擴散直達結腸脾曲部位直腸泡沫劑可能比灌腸法(可達到脾曲)更易為患者所耐受,可達肛門內15~20cm,但應注意給藥時局部插入硬管可能造成的損傷使用1g 美沙拉秦是最低有效劑量但加大劑量直到4g以內,並無明顯的劑量效應的差別。肛門栓劑是治療直腸炎的有效劑型,而且藥物尚可進一步深抵直腸乙狀結腸區域(肛門內10cm範圍)如果患者條件允許,可選美沙拉秦栓劑,塞肛500mg,2次/d夜間睡前1次,晨起排空大便後再用1次。大多數可在2~4周內完全緩解,經4周治療僅獲部分緩解者,可繼續治療4~6周,仍可完全緩解少數仍不緩解者可改用美沙拉秦灌腸,如美沙拉嗪鈉每晚1~4g,可使80%以上的患者病變完全緩解。尚有少數患者依然無效應重新估計病變範圍,並可考慮口服美沙拉秦製劑治療,如奧沙拉嗪鈉0.5g,3~4次/d飯後即服。有些患者可能在口服與局部療法聯合套用下取得更好療效。傳統的柳氮磺吡啶因不良反應多,用於治療本病時,最好採用栓劑或灌腸方法,如灌腸劑內含柳氮磺吡啶 2~4g,每晚睡前保留灌腸,持續15~30天,能使70%~80%的患者疾病緩解不良反應減少。
(2)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套用氨基水楊酸類藥物治療4~6周后仍無療效或對美沙拉秦不耐受或過敏者應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氫化可的松(100mg/d)保留灌腸,每次用藥不要超過3周。國外已經有多種糖皮質激素的新劑型上市,如代謝迅速的tixocortol pivalate灌腸液,效果優於傳統的皮質激素,且全身不良反應很少也可用布地奈德(Budesonide商品名為Entocort,即鹽酸丁地松灌腸劑)保留灌腸。具有極高的首過效應因此幾乎無全身作用。當套用2mg劑量時,可相當於20~30mg潑尼松(或100mg氫化可的松)的作用。反覆多個療程使用布地奈德灌腸劑治療後並不具有抑制機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不良作用。因此,長期使用布地奈德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其標準劑量為9mg加大至15mg並不增加療效,且有抑制腎上腺皮質的作用,出現晨間血漿皮質醇濃度減低。18mg的劑量不良反應增多但仍低於全身用藥。此外,另一種局部套用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泡沫劑,即直腸氫化可的松泡沫栓劑亦已用於治療本病。直腸每次注入5ml,與氫化可的松100mg灌腸效果相同,且較灌腸方便,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從而為本病患者提供了又一種治療方式。以上藥物治療多可使病變迅速緩解但停藥易復發。對症狀嚴重者經口服或靜脈給予可的松類藥物治療也是可取的一旦緩解應及時減量。
4.難治性遠端結腸炎的治療 如果患者其遠端活動性結腸炎經局部使用的美沙拉秦或皮質激素製劑治療,或與口服氨基水楊酸或柳氮磺吡啶製劑配合治療達4~6周無效的話則這類患者應歸入“難治性遠端結腸炎”(refractory distal colitis)可適當延長給藥時間進行進一步治療與觀察或換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一部分對美沙拉秦無效的直腸炎患者,卻對皮質類固醇激素灌腸液產生療效或對皮質類固醇激素灌腸治療無效,而對美沙拉秦製劑有效另一值得考慮的方法,是在灌腸中聯合使用美沙拉秦與皮質類固醇激素。Mulder等人報告,採用丙酸倍氯米松(又稱倍克米松二丙酸鹽,beclomethasondipropionate)3mg與美沙拉秦 1g聯合灌腸對一些抵抗性病變產生較好療效。
(1)是否採用環孢素(cyclosporin)灌腸目前尚有爭議。以尼古丁酒石酸鹽溶液進行灌腸治療的研究結果表明先以尼古丁鹼3mg/d的劑量進行灌腸1周,然後以6mg/d的劑量灌腸3周,在對第一線療效無效的輕-中度活動性左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有一部分獲得臨床改善的效果。
(2)維持治療:國內初髮型患者治療緩解後可停藥觀察。而對於治療取效緩慢、常規治療不敏感或停止治療幾周內復發者則應維持治療。美沙拉秦栓劑每晚1次是維持緩解最有效的方案,也有隔天甚至3~4天1次維持緩解者,54%~80%可維持緩解1年但因灌腸維持治療用藥不方便許多患者喜歡口服藥物,也可維持緩解。柳氮磺吡啶4g/d比2g/d更有效些但低劑量可改善患者依從性,減少副作用。一般不用巰嘌呤或硫唑嘌呤維持治療,除非患者為對激素無效或對激素依賴
(3)手術治療:除非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懷疑有癌變時,極少採用手術治療。
(4)左半結腸炎和全結腸炎的治療:炎症累及到結腸脾曲者稱左半結腸炎,累及超過肝曲者稱全結腸炎。因病變範圍超過了局部療法可到達的部位(如降結腸中段-脾曲)一般需採用口服藥物治療或結合局部藥物治療。
5.輕-中度患者的治療
(1)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傳統療法仍為口服較大劑量(4~6g/d)的柳氮磺吡啶。約有80%的患者均可在4周內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或明顯改善;約有半數患者則可達到內鏡表現的緩解。如患者經濟條件許可,或對柳氮磺吡啶治療產生不良反應或療效不好則可使用美沙拉秦製劑進行治療。也可採用口服美沙拉秦與局部性美沙拉秦製劑聯合的方法進行治療,其不良反應較少,而且配合局部治療肛門症狀可能緩解較快。一旦緩解,口服藥應減半維持局部治療可中斷。對高度復發危險的患者可用灌腸2次/周,配合口服藥維持緩解。但尚無隨機化研究的結論。與安慰劑進行對照研究表明,口服氨基水楊酸類藥物超過2g/d時可更有效地控制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的發作。一般認為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在3.8g/d的劑量之內,存在劑量反應性效應,進一步增加劑量療效並不顯著增加,而不良反應有可能增多,但有關量效反應的關係還需要在各種情況下進行研究的證明。奧沙拉嗪鈉膠囊巴柳氮、奧柳氮,或以Eudragit-S或乙基纖維素包裹的美沙拉嗪(Pentasa,頗得斯安)同樣可達到與柳氮磺吡啶相當的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少。特別在患者對柳氮磺吡啶過敏的情況下,則更具有優越性。
(2)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對口服氨基水楊酸鹽類(合併或未合併使用局部療法)治療無效或某些症狀複雜需及時得到控制的患者可採用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常用口服潑尼松治療劑量為20~60mg/d時,療效與劑量呈相關性。採用劑量為60mg/d時比40mg/d的療效有所提高,但不良反應也相應增多因此多採用劑量遞減方案,一般先用40~60mg/d的劑量,使症狀改善然後每周遞減5~10mg,直到每天為20mg為止。然後可每周遞減2.5mg但常用方案的科學性尚缺乏隨機試驗證明。
對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不能耐受或不良反應較多,可試用以下表中局部套用的皮質類固醇激素製劑(表5)。
(3)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1.5~2.5mg/kg)可用於激素治療無效而並不急需使用激素靜脈製劑的患者,或無法使用激素治療者。但硫唑嘌呤發揮作用較慢。有時直到用藥3~6個月時才能發揮較好作用對照性藥物撤除試驗表明,硫唑嘌呤用於維持療法也有效回顧性研究表明,巰嘌呤(6-巰基嘌呤)對維持長期緩解具有重要價值
6.重度患者的治療 對口服潑尼松,口服氨基水楊酸鹽類藥物,或局部治療無效,或出現中毒症狀的重度患者,應採用靜脈皮質類固醇激素輸注治療7~10天如無效,則應考慮做作全結腸切除術或進行環孢素靜脈注射療法(1~4mg/kg)。對有腹膜刺激征、高熱、白細胞增加者推薦使用廣譜抗生素如第三代頭孢類抗生素加甲硝唑等。同時應密切監測生命體徵,加強營養支持和對症治療。
7.併發症的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早期的併發症有水與電解質紊亂大量便血中毒性結腸擴張、敗血症、腸菌群失調等。後期可發生腸瘺、腸梗阻癌變等。重度併發症一般見於重症病人,是潰瘍性結腸炎死亡的重要原因。以下是幾種主要併發症的診斷處理原則。
(1)中毒性腸擴張:對該併發症應注意早期發現,病人如有腹部脹氣、腸鳴音少、低鉀血症,特別是當伴有全身毒性症狀(如發熱≥38.6℃,心率≥120次/分,白細胞增高等)或意識障礙時要考慮到這種可能。低血鉀或套用抗膽鹼能或含有鴉片類止瀉劑均可誘發中毒性腸擴張。在重症病人,為減少腸道負荷,通常需禁食由於腹瀉次數多病人往往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此時應及時給予水、電解質,特別是鉀的補充。對重症潰瘍性結腸炎,要慎用上述止瀉藥或抗膽鹼能藥物以免誘發中毒性腸擴張。發生腸擴張的部位多在橫結腸,因該處易有氣體聚積,應密切注意觀察。在腹部平片上,如腸管的橫徑>6cm,提示有腸擴張。
中毒性腸擴張的內科治療措施為:①立即禁食並積極行胃腸減壓,以減少腸內氣體②大量輸液,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由於低鉀,還可能有鹼中毒,所以要大量補充鉀、氯等離子。③靜脈大劑量給予速效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鹽,300mg/d。雖然皮質激素有助於減輕炎症和中毒反應控制50%以上病人的中毒症狀,但病人可能早已用過皮質激素治療,而且大劑量的使用可增加傷口的感染率及並發敗血症所以要強調皮質激素的使用劑量問題隨時預防發生腎上腺皮質危象。④在可能有感染存在的情況下,要加用廣譜抗生素,包括對厭氧菌及需氧革蘭陰性菌的治療。⑤套用靜脈營養療法,改善病人的全身營養狀態以上措施套用24~28h,如病情不見好轉,及時考慮手術治療。
(2)腸穿孔:急性發作期重症病人,有腹痛伴有明顯腹壁壓痛、肌緊張和反跳痛時,要考慮此種可能性腹部平片顯示膈下游離氣體或診斷性穿刺抽出膿性液體時可以肯定診斷重症病人禁忌進行詳細地腸鏡或鋇灌腸檢查以免誘發穿孔。腸穿孔發生後,一般應予手術處理。
(3)大量出血:大量出血的標準為心率增快(≥120次/分)伴有血壓下降(≤90/60mmHg)。此時,應積極補充血容量,輸液、輸血,維持有效循環血量一般24~48h輸血1200~1600ml,而病人仍有持續活動出血時,應考慮外科手術止血。
(4)息肉:炎性息肉一般不需切除,除非肉眼觀察不能與真的腺瘤相區別時。腺瘤性息肉一旦肯定,即應在進行結腸鏡檢查時摘除。對於患結腸炎的病人來說腺瘤同結腸癌的關係尤為重要,必須審慎地注意這些病人的結腸有無其他腺瘤或癌的存在。
(5)大腸癌:重症或全結腸炎病人,尤其病程10年以上,內鏡多次隨訪活檢證實不典型增生時,應行預防性結腸切除術治療。這一方法似乎是根治的方法,也適用於病變較為廣泛的年輕病人。因為這種病人如不進行手術治療的話,則將進行長期內鏡監測但是病人往往不願意接受這種手術治療,尤其是對結腸炎症狀較輕或藥物治療不良反應較小者來說更是這樣。有學者認為,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約1/3~2/3病例已有侵襲性癌,應及時作全結腸切除;輕度不典型增生者約10%有癌,也可作結腸切除;可疑不典型增生者,則不到3%有癌,應每3~6個月複查腸鏡並作多部位活檢;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者每年也應複查腸鏡一次。如臨床懷疑癌症儘管腸鏡反覆活檢陰性,仍應立即進行結腸切除術
8.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特點,要注意維持營養平衡。治療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與一般的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相似治療方面和年輕人大致相同,用潑尼松和柳氮磺吡啶維持治療儘量套用新型美沙拉秦製劑,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劑量應根據老年人體重及病情嚴重情況而定一般潑尼松每天20~40mg,美沙拉秦 1~4g/d,維持劑量推薦為1~2g/d;柳氮磺吡啶每次1g2次/d柳氮磺吡啶的維持劑量推薦為1~2g/d。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並非老年人的禁忌證但套用時應慎重,儘量避免其副作用。應注意老年人常見的伴發病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症等,老年人套用磺胺類可產生抑鬱症,套用糖皮質激素易致骨折。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全身套用糖皮質激素率高,woolrich研究發現老年人潰瘍性結腸炎需口服潑尼松者為58%,靜脈注射者為30%,而青年人口服潑尼松為29%,靜脈注射的為11%。Zimmerman也認為老年患者需要糖皮質激素治療切記皮質激素的套用更容易誘發一些老年性併發症,如心力衰竭、高血壓糖尿病或骨質疏鬆症所以,對老年病人如病情許可不長期套用激素,否則會帶來不良後果,由於病人病情比較兇險,故施行緊急手術後的死亡率可高達50%。有時腸穿孔併發症比較隱蔽而不易被發現。
9.兒童潰瘍性結腸炎治療 治療目的是控制胃腸道症狀,緩解腸外症狀(如關節痛和關節不適等),使患兒恢復最佳營養狀態(生長線、體重增加),改善患兒的營養狀況減少併發症。如成人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一樣,強調應根據患兒疾病嚴重性、腸道病變部位、範圍以及腸外併發症而制訂方案。治療上包括一般治療(一般治療包括臥床休息合理飲食補充鐵劑、鋅,糾正水電解質酸鹼紊亂,加強支持療法及對症處理等)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對輕度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患兒,通常口服柳氮磺吡啶或美沙拉秦有效,也可以套用皮質激素或美沙拉秦夜間灌腸治療。提倡使用皮質激素泡沫栓劑,因其使用方便,無直腸擴張感覺。柳氮磺吡啶可從小劑量25mg/(kg·d)開始,逐漸遞增量,這樣可減少SAPS的副作用。最初柳氮磺吡啶劑量為25~40mg/(kg·d)。如需要,可增加到50~70mg/(kg·d)。對柳氮磺吡啶治療無反應或過敏者,可用美沙拉秦治療。在患兒中使用柳氮磺吡啶的不良反應有:頭痛胃腸不適(尤其是噁心),過敏反應包括皮疹、溶血性貧血肝臟毒性反應、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症,甚至可使血性腹瀉加重。中醫中藥對潰瘍性結腸炎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且無不良反應。有人用新鮮白蘿蔔汁80~100ml保留灌腸,1次/d,對輕型幼小病兒療效較好。菊花浸出液400ml,乙狀結腸內滴注2h以上10天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0%
中重度的潰瘍性結腸炎套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口服或靜脈給藥,其緩解率依疾病嚴重程度不同。一般重型約56%可獲緩解,而輕型最少有92%得到緩解。對腹部痙攣嚴重、腹瀉血便較多,貧血及低蛋白血症的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兒,可口服潑尼松或靜脈給予甲潑尼龍可氫化可的松,劑量為1.0~2.0mg/(kg·d)。為減少胃腸道運動,限制飲食攝入,給予靜脈高營養,同時給予白蛋白1g/(kg·d)及新鮮血液,以及糾正水、電解質(鉀、鈣、鎂)、酸鹼平衡紊亂。皮質激素治療雖然可使病情得到暫時緩解,以減輕臨床症狀,但可致腸穿孔、感染骨質疏鬆、生長發育停滯等不良反應。為了避免這一不良反應可使用激素隔天治療方案。有關皮質激素的維持治療,宜在腹部痙攣性疼痛緩解及血便消失後再逐漸減量,每1~2周減量2.5~5mg。有人推薦隔天計畫逐步減量。潑尼松40~50mg隔天1次單劑量早上頓服。可維持疾病的緩解,不影響生長發育。新型的皮質激素製劑(如Budesonide)具有首次迅速通過肝臟的作用,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基本無抑制作用,對減少激素引起兒童生長停滯是有益的。
對70%有激素依賴或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患兒,可以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一般硫唑嘌呤2mg/(kg·d)或巰嘌呤劑量為1.0~1.5mg/(kg·d)。環孢素(Cyclosporine)對嚴重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患兒無論口服或腸外給藥,60%~70%患兒可在用藥7~10天后症狀改善。其副作用發生率低,但復發率高,本藥的不良反應有高血壓、震顫、多毛症以及癲癇樣發作。
需要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患兒因抵抗力下降,使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劑等有時易合併感染。Cryboski記錄到炎症性腸病加重惡化的患兒中難辨梭狀芽孢菌毒素頻數較預期的高16%。口服萬古黴素或甲硝唑25~30mg/(kg·d),3~6天內出現臨床反應7~10天毒素消失。許多兒科胃腸病專家推薦中度-重度炎症性腸病患兒用萬古黴素0.5~2.0g/d,治療10~14天,或用甲硝唑20mg/(kg·d)(最大1.5g/d)。
(2)手術治療:兒童潰瘍性結腸炎外科治療應及時,可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其手術適應證包括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頑固性體重減輕、中毒性巨結腸、出血、穿孔等。有研究表明,潑尼松的持續用量達到每天10mg就會影響生長。因此,兒童期病人急性症狀一旦控制後,皮質激素效果不好,從兒童生長發育這一點考慮應採取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一期全結腸、直腸切除術但這種手術創傷大。近年來採用直腸黏膜剝脫加全結腸切除術再行迴腸肛管吻合。在吻合口方(相當於盆腔位置)建立迴腸貯糞袋此種手術方式對促進排便反射的建立和恢復排便的自控功能是一種理想的方法。二期為結腸切除術適用於極度衰竭或嚴重中毒的患兒,先行迴腸造瘺術。待病情穩定好轉後再行其他手術。嬰幼兒僅作部分性結腸病變的切除為改良的Soave手術。有直腸或乙狀結腸以上結腸嚴重病變時通常適宜作全結腸切除及迴腸直腸吻合術。
10.孕婦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孕婦炎症性腸病的治療與一般成人相似,孕期可套用糖皮質激素、柳氮磺吡啶5-SAS等治療。
柳氮磺吡啶的套用對母嬰來說一般是安全的,有人擔心磺胺藥物會通過胎盤屏障和非結合性膽紅素競爭性地與白蛋白結合,從而使新生兒黃疸的發病率增加。然而研究表明,磺胺吡啶與膽紅素在白蛋白上的結合位點不同,只有當血液中出現高濃度的磺胺吡啶時才能妨礙膽紅素與白蛋白的結合。因此,治療劑量的磺胺吡啶及5-SAS尚屬安全。但有可能影響到葉酸的吸收,所以用藥期間同時應補充適量葉酸,每次1mg2次/d。糖皮質激素一般也可以安全套用於孕期及泌乳期,當出現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時,也可套用免疫抑制劑。套用硫唑嘌呤及巰嘌呤後可導致胎兒體重減輕,但新生兒一般是健康的。套用免疫抑制劑時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雖然未見硫唑嘌呤對胎兒有任何不良反應的報導但這類免疫抑制劑有可能致胎兒畸變故在妊娠期不主張套用。
抗生素中,已知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及頭孢菌素在孕期使用是安全的萬古黴素也未見對胎兒有毒性的報導動物實驗表明,甲硝唑有致癌與致畸作用。該藥可通過胎盤並可進入乳汁,曾有報導在患阿米巴病孕婦的頭3個月孕期中,用甲硝唑治療後嬰兒發生顱面異常。因此,懷孕及哺乳期婦女最好避免使用該藥。
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適應證同樣適用於孕婦。但手術會給孕婦及胎兒帶來危險性,並增加術後併發症因此在疾病的活動期應避孕。
因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病,故其症狀緩解不是療效的惟一指標。必須經乙狀結腸鏡和X線檢查,方可判定療效。
(1)一般治療:急性發作期和嚴重病例應臥床休息,一般病例也應注意勞逸結合。病人若出現神經過敏、情緒緊張,可套用氯氮卓(利眠寧)、苯巴比妥(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飲食以柔軟易消化、富於營養、有足夠熱量為原則,宜少食多餐,並補充各種維生素。對急性發作期和暴髮型病例,應給無渣半流質飲食,避免冷飲、水果、多纖維素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要忌食牛奶和乳製品。
(2)對症治療:對腹痛和腹瀉病人,可用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山莨菪鹼等。套用時必須謹慎,因大劑量可引起急性結腸擴張。除嚴重腹瀉外,可小心使用抗蠕動藥,如複方苯乙呱啶,儘量不用麻醉劑對貧血病人,可少量多次輸血,補充鐵劑,口服不能耐受時可肌注右鏇糖酐鐵。急性發作病人常有嚴重水、電解質紊亂,尤其是低血鉀,應予糾正腹瀉嚴重時結腸黏膜吸收鈉但也分泌出等量的鉀隨糞便排出,可導致嚴重低血鉀,故應根據血鉀水平予以糾正當病變長期活動,表現消瘦或病情嚴重伴低蛋白血症、毒血症、腸梗阻、腸瘺或在手術前後以及有大面積腸切除所致的短腸綜合徵時,可通過靜脈給予高營養。
(3)全身治療:糖皮質激素及柳氮磺吡啶,是目前控制本病症狀的最有效藥物,且有時可迅速緩解關節症狀。
①糖皮質激素:ACTH和氫化可的松是誘導緩解症狀的有效藥物,適用於嚴重病例ACTH每天20~40U,加於5%葡萄糖溶液500ml靜滴,約8h滴完,或用乳劑80~100U皮下注射。氫化可的松每天100~300mg加於5%葡萄糖溶液500ml緩解靜滴也可口服潑尼松或潑尼松龍每天20~80mg。取得理想療效以後,劑量可逐漸減少或改用潑尼松等口服藥物維持,然後根據病情於1~3個月之內逐漸減量以至停藥
為了避免全身套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對病變局限於直腸和乙狀結腸者可局部給藥。通常用琥珀酸鈉氫化可的松100mg或潑尼松龍25mg,加於100ml生理鹽水中,緩慢滴入直腸,每晚一次,或保留灌肛,1~2次/d。
②抗感染藥:首選柳氮磺吡啶,此藥可減少與減輕本病的發作。發作期每天4~6g,分4次口服如用藥數周后病情好轉,可減為每天3~4g,連續用藥1~2個月。病情緩解後改為每天2g,持續服藥1年本藥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頭痛,偶可引起粒細胞減少和皮疹
③免疫抑制劑:對柳氮磺吡啶過敏或治療效果不滿意者,可改用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也可用氯喹或羥氯喹等治療。
④手術治療:並發癌變、腸穿孔、膿腫與瘺管形成、頑固性全結腸炎或中毒性結腸張,內科治療無效者,可以採取手術治療。一般採用迴腸造瘺術或全結腸切除術

預後預防

預後:
國外資料指出,大多數(約80%)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程經過呈反覆間斷性發作,緩解時間差異很大,從數周到數年不等。有10%~15%患者的病程可呈慢性持續性經過,而其餘少部分患者則呈嚴重發作型表現,並需進行緊急結腸切除術治療。極少數患者僅呈一次發作的病程,根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一項研究指出,18歲以上成人患者中,約有1%患者發病後不再復發。根據作者統計,在10218例中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初髮型占34.8%,慢性反覆發作型占52.6%,慢性持續型占10.7%,急性暴髮型占1.9%。上述資料說明,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以慢性反覆發作型為主,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以不斷復發緩解為特點的疾病,其特徵是結腸直腸黏膜的急性非感染性炎症。直腸黏膜始終受累,融合性炎症和淺潰瘍由肛門邊緣向近端擴展。患者可以是直腸炎、左半結腸炎(近端界限在脾曲以下)、廣泛性結腸炎(包括橫結腸)或全結腸炎。
在整個病程的任一時間點,50%的患者沒有症狀,30%有輕度症狀,20%有中重度症狀。許多患者可以長期完全緩解,但累計保持兩年不復發的可能性只有20%,10年不復發的不到5%。復發部位一般仍在以前的結腸病變區域。
潰瘍性結腸炎時結腸炎症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疾病的嚴重性及病程,即結腸炎為泛發性或全結腸炎的患者,比病變範圍比較局限者的病情來得重,以後可能需要進行結腸切除術治療的比例也相對較多。如上述丹麥的研究中發現,發病時表現為全結腸炎者中,在病程第一年中,約有1/3患者進行了結腸切除術治療而病變較為局限者中,僅有不到8%的患者進行了上述手術治療。但發病後一旦得以經過第一年,則病變範圍不同患者以後的病程基本相似。而中國患者因為病程短,腸外併發症少等原因手術患者只占1.3%。
國內關於潰瘍性結腸炎的惡變率還沒有大病例統計報告,國外報告認為病程超過8年,病變範圍接近乙狀結腸,是增加結腸直腸癌危險的兩個主要因素。同時,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也增加這一危險。通過結腸鏡檢查定期(1~2年)進行腸道異常的篩查是監測腫瘤惟一可行的方法。患者在進入監測過程之前,必須清楚此過程的終點,如外科手術。
慢性復發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性增高。在廣泛性或全結腸炎中結腸癌的危險性最高,而僅在病程超過10年以上者中,這種危險性(每年約為0.5%~1%)才受到重視。如果發生癌腫則結腸各部位均可發生,也可能為多發性癌腫。在結腸炎發生於青年期以後呈慢性經過的患者中,其癌腫危險性也較高,但並不一定成為獨立性危險因素。
罹患直腸炎患者其癌腫危險性並不增高,左半結腸炎者的危險性也極小,但各研究結論並不一致。目前進行的有關研究,大多均取自住院患者的資料,一般病情較重。在群體中,潰瘍性結腸炎相對來說並不常見,且癌腫發生率較低。因此,開展群體研究有一定的困難,可能至少要隨訪20年才能得到一定的前瞻性研究結論。
迄今為止雖有多種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預防結腸、直腸癌的監測方案的研究結果的報導,但均為非隨機性研究。目前,最為實用的可推薦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決定其是否應行結腸切除術的方案應根據每年1次的結腸鏡檢查明確有無不典型增生的結果來決定。但應注意,腸鏡檢查應儘可能在無臨床復發的時間內進行,並宜每隔10cm間距,進行多部位活檢每隔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費用可能有所減少,但有可能冒早期癌檢測陽性機會減少的風險任何理論上可行的監測方案均應結合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考慮。
美國“炎症性腸病不典型增生形態學研究組”已制定並發表不典型增生的診斷標準,包括低度或高度的界限,被作為更嚴格地診斷不典型增生的標準供臨床參考套用。根據這一監測方案來診斷癌前病變或癌腫本身的花費在美國約需93000美元與其他情況下對具有結腸直腸癌高危險性的個體,採用可屈性乙狀結腸鏡進行群體篩選檢查的費用相當。如果不典型增生這一診斷確立則無論低度或高度患者均應及時進行結腸切除術。但應強調的是,必須首先對肯定的新生物性不典型增生與因炎症或修復所致的非典型性再生進行鑑別,以證實為病理學上正確與嚴格的不典型增生的診斷。如果可靠的不典型增生診斷已確立,則無必要再次反覆檢查後再做出是否手術的決定但活檢報告為“不肯定”不典型增生時,則應由專業性胃腸病理學醫師重複閱片或在無症狀期重複結腸鏡檢查後進一步明確診斷。確認不典型增生是指由權威性胃腸病理醫生複閱切片肯定,而不是重複做監測檢查來重新肯定不典型增生位點。
本病可多次緩解和復發,但因多數病例屬於輕型,經內科治療可長期緩解,恢復工作暴髮型有併發症或年齡超過60歲者,預後差
如果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就能做出明確的診斷,並予積極治療,老年潰瘍性結腸炎預後比較樂觀事實上嚴重發作的潰瘍性結腸炎,對任何年齡的患者來說都是比較危險的。一組對269例患者(20%的患者年齡是60歲或大於60歲)的研究表明,隨訪10年,發現28%需進行手術治療。28%的患者病變明確位於直腸,22%有廣泛的結腸病變。在有結腸廣泛病變的患者中(10年或更長時間),發現結腸直腸癌的危險性增高隨後每隔10年本病癌症發生的危險性遞增大約20%。在一個35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直腸癌研究中表明,癌症的5年生存率33.5%診斷癌症的中位年齡為45~49歲。由於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始終是在有規律的觀察隨訪之下的,故其惡性病變的早期診斷可能較一般人群要更早一些預後相對較好。

預防: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改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
2.注意鍛鍊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菸戒酒
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

“腸病性關節炎”(enteropathicarthritis)是指與Crohn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的關節病。這些病變是由腸管的臨床和組織學炎症、腸通透性改變和外周與中軸性關節炎症等聯繫在一起的。約20%病例有外周關節炎,10%~15%病人有中軸關節炎。外周關節病更多見於有腸外證候(如結節性紅斑)的人。
男女發生率相等。任何年齡皆可受累,但成人的關節炎一般是在腸管已有炎症切實發生後出現的,兒童情況則與此相反。有時起病前先有低燒、疼痛性口腔潰瘍、眼與皮膚證候(如結節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病)或起止點炎。少數病人可以原因不明性高熱、貧血或體重減輕出現。外周關節炎表現為非侵蝕性、非對稱性少或單關節炎,累及膝、踝、肘等大關節。關節病最初可為遊走性,常與腸內炎症平行。故控制結腸炎的措施,外周關節炎亦可受惠。病情轉為慢性的外周關節炎,可能誤診為血清陰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特別是以對稱關節病出現或腸管炎症已趨靜止時。與此相反,中軸骨病可能先於或與結腸炎同時出現,男子更為常見。中軸關節病無論在臨床還是放射線像上,都與關節強硬性脊椎炎無異。骶髂關節炎和脊椎炎病程與腸內炎症活動性無關。雖然尚未發現HLA-B27與結腸炎性外周關節炎有何相關性,但脊椎炎性結腸炎病人中,約50%有HLA-B27。因此HLA-B27-關節強硬性脊椎炎時應考慮炎症性腸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