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結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結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居內臟種瘤前二位,但在亞、非、拉美等地發病率則很低。
結腸癌是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二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0%,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為2:1。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城市結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臨床確診的結腸癌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六十人曾患有結腸炎。有百分之九十三存在各種問題,其中結腸癌四例,非典型增生、管狀腺瘤等癌前病變等占百分之十三。
從結腸炎到結腸癌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結腸炎患者得結腸癌的風險高達百分之四十。因此只有徹底治癒結腸炎,才可能避免結腸癌的發生。
結腸癌在四十至五十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建議從三十五歲開始定期做腸鏡檢查,尤其是患有結腸炎經常腹瀉的人。由於結腸癌發病緩慢,早期症狀通過腸鏡可檢查,不用手術就能治癒。
現狀
結腸癌的高發性
全球每年新發大腸癌病人高達93萬,在我國每年新發病例高達13-16萬人,在消化道腫瘤中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在我國目前大腸癌患病率已經高達46.8/10萬;大腸癌已經成為中國三大癌症之一,其發5年病率正以4.2%的速度螺鏇遞增,遠超2%的國際水平;我國大腸癌發病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發病年齡以40-60歲之間居多,平均發病年齡為48.3歲,比西方人足足早了10-1,在我國青年患者比歐美更為多見,3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並不少見。
結腸癌的嚴重性
腸癌術後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包括:性功能、排泄功能下降,心理障礙增加、社交活動減少;大腸癌如此多見,但是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導致大腸癌患者確診後5年生存率很低;在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大腸癌。
結腸癌早期發現可防可治
大腸癌並非不可防治,實際上大腸癌是最易自我篩查的病症,如能早期發現也是最能治癒的病症。大腸癌生長很慢,潛伏期較長,93%的大腸癌來源於腺瘤(一種癌前病變),從腺瘤發展到癌需5~7年;美國研究表明,每年進行便隱血檢測,可使大腸癌死亡率降低33%。雖然大腸癌可防可治,但是在我國實際上超過80%患者確診時已發展到中晚期,早期診斷率僅10-15%;國內調查顯示,早期大腸癌術後存活率達90-95%以上,而晚期則只有5%。
肥胖人群更易患結腸癌
德國人類營養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結腸癌與體型有很大關係,腰圍與臀圍之比過大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高。調查結果顯示,腰臀比大於0.99的男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比腰臀比小於0.89的男性高51%,腰臀比大於0.85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比腰臀比不足0.73的女性高52%。此外,研究發現,身高也與患結腸癌風險有相當大的關聯,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了結腸癌主要來源於肥胖因素。而在很多醫院結腸癌的病房中,患者幾乎全是胖人,其中絕大多數是重度肥胖,尤其是中段肥胖也就是肚子較大的人患結腸癌的更多。
分類
病例分類
結腸癌(包括直腸癌)是大腸的腺癌,為腸道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病因尚未明確,但本病的發生與多脂肪少纖維的飲食有關,腺瘤狀息肉、結腸血吸蟲、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亦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約40%的結腸癌分布於直腸及直腸乙狀結腸曲,其餘分布於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及肝、脾曲等處。
結腸癌主要為腺癌,其餘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可呈息肉狀、潰瘍型等。結腸癌可沿腸壁環行發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可經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內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變者,發病年齡較輕。
(1)右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瀉、便秘、腹瀉與便秘交替、腹脹、腹痛、腹部壓痛、腹塊及進行性貧血。腹塊的位置取決於癌所在的部位,如盲腸癌位於右下腹,升結腸癌位於右腹部,結腸肝曲癌在右上腹,橫結腸癌在臍部附近。此外,可有發熱、消瘦等。在晚期可有腸穿孔,局限性膿腫等併發症。
(2)左側結腸癌:由於乙狀結腸腸腔最狹小且與直腸形成銳角,而且糞便在左側結腸已經形成固體,因此容易形成狹窄。常常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腸梗阻,患者大多有頑固性遍秘,也可間以排便次數增多。由於梗阻大多在乙狀結腸下段,所以嘔吐較輕或缺如,而腹脹、腹痛、腸鳴及腸型明顯。癌破潰時可使糞塊外面染有鮮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膿液。梗阻近端的腸管可因持久的顯著腫脹、缺血和缺氧而形成潰瘍,甚至引起穿孔,此外,尚可發生腸道大量出血及腹腔內膿腫形成。
(3)直腸癌: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糞便變細,帶血液及粘液,伴有里急後重或排便不淨的感覺,當癌蔓延至直腸周圍而侵犯骶叢神經時,可出現巨痛。如癌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則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和血尿等症狀,並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內生殖器的瘺管。直腸癌也可以引起腸梗阻。
組織學分類
1、腺癌大多數結腸癌是腺癌,約占四分之三,腺癌細胞可辨認,排列成腺管狀或腺泡狀,按其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Ⅲ級分化最差,細胞排列為片狀或索條狀。
2、粘液癌癌細胞分泌粘液,在細胞內可將細胞核擠到一邊(狀似戒指,有稱作印戒細胞癌),在細胞外可見間質內有粘液以及纖維組織反應,癌細胞在片狀粘液中似小島狀。分化低,予後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細胞小,形狀與排列不規則,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潤明顯。分化很低,予後最差。
主要病因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道癌的。好發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男女之比為2:1.結腸癌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主要有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顯的關係。一、環境因素結腸癌的發病與生活習慣飲食有關,特別是飲食。高脂肪飲食和食物纖維不足是發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特別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促進肝中膽固醇和膽酸的合成,進入腸腔內增加,結腸細菌作用使之轉變成膽固醇代謝物及次膽酸,有致癌的作用。食物和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纖維素導致糞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使糞便中的致癌物質對腸壁作用時間延長,促進了腸道對致癌物質的吸收。食物中的高纖維素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能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質的濃度下降,在腸道中停留時間縮短,減少腸道致癌物質的作用時間,並且能吸收有害物質,促進排出,從而減少了結腸癌的發病危險性。食物纖維不足是造成結腸癌的發病因素之一。
持續觀察西方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富含動物脂肪的高熱量食物以及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使結腸癌的發病率增高。流行病學研究提示,吃肉,吸菸及飲酒是危險因素。逆關聯因素包括進食蔬菜,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雌激素替代治療和體育鍛鍊。纖維素可能有保護作用,但最近有人提出質疑。
二、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結腸癌的發病原因之一。家族史:一級親屬得過結直腸癌的,其下一代在一生中患此病比普通人群要多。大約1|4的新發病人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三、病史炎症性腸病患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比普通人得結腸癌要高得多,多見於幼年發病病變範圍廣病程長的患者,癌變常發生在扁平黏膜。炎症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 中,常可伴有息肉形成,進一步發展為腸癌;克隆氏(Crohn)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也能引起癌變。克隆氏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會是常人的30倍。
四、血吸蟲病血吸蟲流行區和非流行區的結腸癌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明顯區別,過去認為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因腸壁血吸蟲卵沉積與毒素刺激,導致大腸黏膜慢性潰瘍,炎性 息肉等,進而引起癌變。
五、息肉大部分結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的,發病的主要誘因是不良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樣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癌變得發生率為25%左右;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 率為3%左右。
六、膽囊切除術有關資料報導了膽囊切除術後結腸癌的發病率也在增高,有關學者認為與次級膽酸進入腸腔增加有關係。
臨床表現
早期症狀
最早期可有腹脹、不適、消化不良樣症狀,而後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如便次增多,腹瀉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後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膿性血便。
中毒症狀:由於腫瘤潰爛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導致病人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浮腫等表現,其中尤以貧血、消瘦為著。
腸梗阻表現: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症狀,如腹脹,腹痛(脹痛或絞痛),便秘或便閉。體檢可見腹隆、腸型、局部有壓痛,並可聞及亢強的腸鳴音。
腹部包塊:為瘤體或與網膜、周圍組織侵潤粘結的腫塊,質硬,形體不規則,有的可隨腸管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時腫瘤侵潤較甚,腫塊可固定。
晚期症狀
有黃疸、腹水、浮腫等肝轉移徵象,以及惡病質,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左半與右半結腸癌腫,由於二者在生理、解剖及病理方面的差異,其臨床特點也表現不同。右半結腸癌右半結腸腸腔較寬大,糞便在此較稀,結腸血運及淋巴豐富,吸收能力強,癌腫多為軟癌,易潰爛、壞死致出血感染,故臨床表現以中毒症狀為主。但在病情加重時也可出現腸梗阻表現。左半結腸癌左半結腸腸腔相對狹小,糞便至此已粘稠成形,且該部多為侵潤型癌,腸腔常為環狀狹窄,故臨床上較早出現腸梗阻症狀,有的甚至可出現急性梗阻。中毒症狀表現輕,出現晚。
形態分型
1、腫塊型(菜花型、軟癌) 腫瘤向腸腔內生長、瘤體較大,呈半球狀或球狀隆起,易潰爛出血並繼發感染、壞死。該型多數分化較高,侵潤性小,生長較慢,好發於右半結腸。
2、侵潤型(縮窄型、硬癌) 腫瘤環繞腸壁侵潤,有顯著的纖維組織反應,沿黏膜下生長,質地較硬,易引起腸腔狹窄和梗阻。該型細胞分化程度較低,惡性程度高,出現轉移早。好發右半結腸以遠的大腸。
3、潰瘍型 腫瘤向腸壁深層生長並向腸壁外侵潤,早期即可出現潰瘍,邊緣隆起,底部深陷,易發生出血、感染,並易穿透腸壁。細胞分化程度低,轉移早。是結腸癌中最常見的類型,好發於左半結腸、直腸。
臨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於腸壁內A0期:癌局限於黏膜
A1期:癌局限於黏膜下層
A2期:癌侵及腸壁肌層未穿透漿膜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轉移
C1期:近處淋巴轉移(腸旁)
C2期:遠處淋巴轉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遠髒轉移
擴散轉移
1、大腸癌擴散的特點 一般沿腸管橫軸呈環狀侵潤,並向腸壁深層發展,沿縱軸上下擴散較慢,且累及腸段一般不超過10公分。癌侵及漿膜後,常與周圍組織、鄰近臟器及腹膜粘連。
2、結腸癌的淋巴轉移 淋巴轉移一般依下列順序由近而遠擴散,但也有不依順序的跨越轉移。
(2)結腸旁淋巴結 位鄰近結腸壁的系膜內。
(3)系膜血管淋巴結 位結腸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間淋巴結組。
(4)系膜根部淋巴結 位結腸系膜根部。
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後淋巴轉移的機率增多,如漿膜下淋巴管受侵,則淋巴轉移機會更大。
3、血行轉移 一般癌細胞或癌栓子沿門靜脈系統先達肝臟,後到肺、腦、骨等其它組織臟器。血行轉移一般是癌腫侵犯至毛細血管小靜脈內,但也有由於體檢時按壓瘤塊、手術時擠壓瘤體所致,甚至梗阻時的強烈蠕動皆可促使癌細胞進入血行。
4、侵潤與種植 癌腫可直接侵潤周圍組織與臟器。癌細胞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脫落在腹腔內,可種植在腹膜上,轉移灶呈結節狀或粟粒狀,白色或灰白色,質硬。播散全腹腔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水等。
診斷
結腸癌的早期症狀多不為病人注意,就醫時也常以“痢疾”、“腸炎”等病處理,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或梗阻症狀以及觸及腹塊時已非早期,因此,如果病人出現貧血、消瘦、大便潛血陽性以及前述早期症狀時,需作進一步檢查。
(一)X線檢查 包括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對結腸腫瘤病人以後者為宜。其病變徵象最初可出現腸壁僵硬、黏膜破壞,隨之可見恆定的充盈缺損、腸管腔狹窄等。對較小病灶的發現還可腸腔注氣作鋇氣雙重對比造影檢查效果更佳。
對有結腸梗阻症狀的病人,不宜做全消化道鋇餐檢查,因鋇劑在結腸內乾結後排出困難,可加重梗阻。
(二)結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直筒式,最長30公分,檢查方便,可直視下活檢,適合乙狀結腸以下的病變。
纖維結腸鏡長120—180公分,可以彎曲,可以觀察全結腸,能作電切,電凝及活檢,可發現早期病變。當前述檢查難以確診時可作此項檢查。
(三)B型超聲掃描、CT掃描檢查 雖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四)血清癌胚抗原(CEA) 對結腸癌無特異性,其陽性率不肯定。值高時常與腫瘤增大有關,結腸腫瘤徹底切除後月余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周可以升高故對判定預後意義較大。
(五)便隱血檢測:定期進行便隱血檢測,了解消化道出血情況,尤其是腸道出血情況。
鑑別診斷(一)結腸良性腫物 病程較長,症狀較輕,X線表現為局部充盈缺損,形態規則,表面光滑,邊緣銳利,腸腔不狹窄,未受累的結腸袋完整。
(二)結腸炎性疾患(包括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 腸道炎症性病變病史方面各有其特點,大便鏡檢都可能有其特殊發現,如蟲卵、吞噬細胞等,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X線檢查病變受累腸管較長,而癌腫一般很少超過10公分。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可進一步確診。
(三)其它 結腸痙攣: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為可復性。闌尾膿腫;有腹部包塊,但X線檢查包塊位盲腸外,病人有闌尾炎病史。
自我診斷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好發部位為直腸及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占65%發病多在40歲以後,男女之比為2-3:1。
結腸癌患者大多已中年以上,其中位數年齡為45歲,約有5%患者的年齡在30歲以下。結腸癌的臨床表現隨其病灶大小所在部位及病理類型而有所不同。不少早期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可毫無症狀,但隨著病程的發展和病灶的不斷增大,可以產生一系列結腸癌的常見症狀,諸如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帶血和粘液、腹痛、腹瀉或便秘、腸梗阻以及全身乏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症狀。
結腸癌早期症狀多較輕或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也易漏診。故對中年以上患者有下列表現時應提高警惕,考慮有無結腸癌的可能:
①糞便變稀,或帶有血液和粘液;
②近期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排便不暢)、持續腹部不適、隱痛或腹脹;
③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④腹部可捫及腫塊;
⑤原因不明的貧血、乏力或體重減輕等.
有上述可疑現象時,除作進一步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外,應即進行下列系統檢查,以期確定診斷。
2,結腸癌需早期提高預防意識:用家用型便隱血檢測試紙定期檢測出血情況,一旦出現出血狀況,就要及時就診。
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結腸癌的方法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然而有些對中醫治療結腸癌的方法不是很了解人們就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那么,中醫治療結腸癌的優勢有哪些?
1、結腸癌中醫治療往往能從患者全身的特點加以考慮,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症病灶本身。中醫調理能糾正機體的某些失調,去除腫瘤的復發因素,減少轉移的機會;其次,中藥對健康細胞的傷害比較小,一般不會因治療本身的原因對體力產生新的破壞,在癌症好轉的同時,體力也會逐漸得到恢復,逐步增強免疫力。
2、中醫可扶正祛邪。採用中醫治療結腸癌,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所採用的西醫治療手段、不同的治療階段以及患者病後的氣血盛衰、臟腑功能的陰陽虛實等進行綜合分析,再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這是結腸癌中醫治療的優勢之一。
3 、中藥減輕手術、放化療的副作用。結腸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後如能及時配合中醫治療,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飲食與睡眠狀況,增強患者的體質,那么對防止結腸癌的復發和轉移會大有幫助。倘若在結腸癌化療的同時或在化療後配合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益肝腎、軟堅化瘀等中醫藥治療,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化療反應,有助於化療的順利進行,結腸癌中醫治療的優勢是有些抗癌中藥還可以提高化療的療效;如果在結腸癌放療期間及放療後配合補益氣血等中醫治療,對增加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效果,從而保證放療順利進行。
4、注重對患者全身臟器功能失調的調整,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為主要研究方向,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中醫藥的配合可在減輕這三板斧毒副作用上產生特殊的療效,大幅提高結腸癌患者的存活期及生存質量。結腸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後如能及時配合中醫治療,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飲食與睡眠狀況,增強患者的體質,那么對防止結腸癌的復發和轉移會大有益處。5、倘若在結腸癌化療的同時或在化療後配合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益肝腎、軟堅化瘀等中醫藥治療,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化療反應,有助於化療的順利進行。
預防措施
一、專家指出,結腸癌的預防要從飲食習慣開始。每天應攝食高纖維素食物,例如冬菇、木耳、紫菜、蕎麥、紅薯、黃豆、青豆、玉米和各種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黏膜的接觸時間。
二、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的。
三、結腸癌的預防還需要防治血吸蟲病。
四、防治結腸癌的癌前期病變。對結腸腺瘤性息肉,特別是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病,須及早切除病灶。積極治療慢性結腸炎。
五、給有結腸、直腸癌家族史和有高度結腸、直腸癌發病趨勢的人口服鈣劑,可使癌症發病率下降。化學預防目前套用最多的藥物是維生素ae和β-胡蘿蔔素,以及4-hpr,也常用大劑量的維生素c預防息肉形成。
六、做好身體鍛鍊,最好每天有30分鐘活動身體。研究發現,工作時活動量大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比坐著辦公的人低40%到50%。由於在絕大部分時間裡結腸記憶體有糞便,大活動量有助於糞便快速通過結腸。糞便里有致癌物,它在結腸里停留的時間越長,致癌物接觸腸內壁的機會就越多,患結腸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增加活動量可以減少腸內類激素含量,從而減少患結腸癌的可能性。所以結腸癌的預防還需要每天堅持活動30分鐘。
七、定期進行便隱血檢測,可用試紙自查,或在醫院進行化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