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歷史悠久的潮州木雕,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統藝術,與浙江東陽及安徽木雕並列為中國三大木雕流派,流行於舊潮州府粵東地區,始於唐,興於宋,至明清兩代,潮州木雕技藝臻於完美,現潮州開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裝飾的斗拱為唐代遺物,而懸掛銅鐘的木龍則為宋代遺物。潮州許駙馬府建於北宋治平年間,其建築裝飾木雕亦以"草尾"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時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鄭仲重做計時器"漏"時已有"指工繩木,卯金塗漆"的記載.潮州木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唐昭宗年間任職廣州的劉恂,在其《嶺表異錄》中,有三則有關潮州雕刻藝術的記載:廣之屬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紅,最堪作笏。(卷上);枹木產江溪中,葉細如檜,身堅類柏,惟根軟不勝刀鋸。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為履。當未乾時,刻削易如割瓜;既乾之後,柔韌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輕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濕地氣,有力如杉木。今廣州賓從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畫枕木履也。(卷中);枸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愛其香氣,京輦豪貴家仃盤筵,憐其遠方異果。肉甚厚,白如蘿蔔。南中女子競取其肉雕鏤花鳥,浸之蜂蜜,點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讓湘中人鏤木瓜也。(卷中)
這三則記載,說明在中唐時期,粵東潮循二州地方已有牙雕、木雕和瓜果雕的物品藝術,其中的“油畫枹木履”,已是當年到廣東當官者穿著的名產。以後歷代志乘雜著均有記到潮州木履,而唐代的“油畫木履”,可說是以後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的萌芽。
潮州金漆木雕的正式出現,有文獻可查的,始於北宋至和元年甲午(1054)。《永樂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記》,記載了當年的潮州郡守鄭伸,在先一年蒞任修好城垣之後,第二年鑒於州城計時用的木製漏滴“歲久水蝕椌腐”,“乃議新刻漏”,有人獻議說,臨汀郡的蓮花漏“最為精密”,鄭伸“乃擇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繩木,丱金塗漆。歷四旬,凡總六十事件,而漏刻成。”“丱”,音摜,原指兒童束髮成兩角之乳,這裡引申為裝飾之義。”“丱金塗漆”,指的正是在木刻構件完成之後飾金塗漆,這就是金漆木雕。在未再發現有更早於這件蓮花漏刻之時,這件作品,可說是潮州最早的金漆木雕。
北宋時期,雖然出現這樣精細的金漆木雕,但未普遍用於民居建築和套用物,包括一些官宦人家府第。興建於北宋英宗年間(1064年-1067)潮州城“許駙馬府”,被專家譽為“國內罕見的宋代府第建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代屢有修繕,至今仍保存著宋代的建築格局和大量建築遺物,如門簪,駝峰、捲雲托等,均未發現有金漆痕跡。及至100年後的南宋乾道元年(1165),才傳出了佛門寺廟有“金碧照耀,爭務壯麗”的信息。事見《永樂大典》“潮”宇,卷5345陳餘慶《重修州學記》。該文記當年潮州太守曾造在重修州學前,對郡丞姚某及其屬吏說:“夫瞿曇(指佛門——筆者)以禍福渺茫之說,恐動流俗。其徒之居,金碧照耀,爭務壯麗。陋則增修,壞則易置,若無其難者”。這段話在於指斥僧徒的奢侈,但“金碧照耀,爭務壯麗”之語,可以理解為指包括金漆木雕在內的建築裝飾。唐末時期,除了曾出現如上述的精雕細刻和金油漆的木雕作品外,現仍可見的如開元寺里的唐代木魚的雕飾,宋代銅鐘懸樑“木龍”雕飾以及“許駙馬府”的雕飾,都是簡樸的。
潮州木雕的成熟期在明代。建於明初洪武二年的潮州府衙譙樓(鎮海樓),其外走廊108個柱頭雕飾有108隻神態各異的木猴,是潮州木雕走向成熟期的標誌。該樓在辛亥革命時毀於炮火,但保留下來,現收藏於該市博物館的三隻木猴,其狀物傳神之功,可見一斑。上一輩人傳說下來的人們講述這108隻木猴,繪聲繪影,一隻只像活的一樣,民間通稱為“府樓猴”。如果說,明初的府樓猴是潮州木雕中圓雕的最高藝術品,那么明末出現的現仍保存於開元寺的2.58米高的六角形七層千佛塔,則是綜合運用浮雕和圓雕手法向多層次鏤通的精細通雕的開端或始期。該塔每層每面刻拱門,內供佛像,門口左右各刻金剛護法神,其塔基刻有唐僧取經故事,塔頂又另置一五層小塔。又因金塔聚漆貼金,故稱金千佛塔。現仍保存於開元寺的龕桌和保存在潮州市博物館的掛筒《仙姬送子》也都是聚漆貼金,這也說明在明代末年金漆木雕已在一些重要建築物和家用品中出現。其他各地遺存下來的一些明代建築物的木雕裝飾,有的雖然不是金漆木雕而是素雕(如建於明天啟年間的潮安縣庵埠鎮文祠后座的木雕裝飾),但其造型稚拙質樸,又誇張幽默,很有藝術感染力,則說明明代潮州木雕已趨於成熟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辛丑)更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擴建的揭陽城北門關帝廟,前廳頂上的八卦形藻井,鑲嵌著琳琅滿目的人物動植木雕群,其手法之多樣、技法之精練、造型之精美已達到完美的境界,如能確認是明代中期的作品,則潮州木雕的純熟程度,應提前予以確認。
清代是潮州木雕的完美和全盛期。在清代的前中期建造許多祠堂寺廟,仍保存較為完好的,如揭陽古溪大宗祠、揭西錢坑鳴鸞公祠、揭西棉湖永昌古廟等的梁架木雕裝飾、神龕、屏風裝飾,已經綜合運用沉雕、浮雕、圓雕、通雕等形式和技法表現複雜的內容。到清代末期的光緒年間,為今代馳名於世的多層鏤通的木雕龍蝦蟹簍的罕世精品奠下基礎的半片蟹簍面世了。它是被譽為“木雕狀元”的黃開賢的創作。同一時期興建於汕頭的大峰祖師廟(存心善堂),梁架上的木雕蟹簍也是他的創作。黃開賢是揭陽榕城人,他與林西科、謝國強同是清末民國初年潮汕地區著名木雕藝人。黃開賢與謝國強等人合作製作的揭西棉湖鳳湖祠堂的木雕“七賢上京”等作品,人物生動,栩栩如生,牡丹多層鏤面,玲瓏剔透,俱稱精品。上述諸人,是當時潮汕地區木雕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們使潮州木雕藝術走向完美境界。
清代中後期,潮州府所屬各邑陸續興建許多高牆大屋。乾隆府志載:“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尤為壯麗。……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樑畫棟,綴以池台竹樹。”嘉慶澄海縣誌載:“望族喜營屋宇,雕樑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夸壯麗,不惜貲費。”民國三十三年(1944)《廣東年鑑》載:“粵有華僑,喜建造大屋大廈,以誇耀鄉里。潮汕此風也甚,惟房屋之規模,較之他地尤為宏偉。富貴之家,住屋必有家廟及書齋。”志乘所記述的潮汕地區建大屋大廈爭夸壯麗這一風氣,為潮州木雕藝術的全盛期創造了條件。興建於清同治至光緒初年曆十四年始完成的海陽縣金砂鄉(今屬潮安縣彩塘鎮)叢熙公祠和建於光緒年間的潮州城己略黃公祠,其木、石雕刻的精緻,手法的多種多樣,可謂是潮汕地區木、石雕刻的集大成者。民國時期,也還有此類建築,如潮陽深洋村的梅祖祠等。這些建築物的木雕,真教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而村村競建祠堂、書齋以及廟宇的結果,又使潮汕處處都有建築藝術之鄉。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在考察潮汕農村民居後,著文說:“在一些木雕比較集中的地方,令人感到村村都像木雕藝術博物館,家家都像雕刻陳列室。”(見《美術》1960年12月號《潮州木雕》)。建成於清光緒二十年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藝術明珠”的廣州陳家祠的木雕裝飾,多是潮州木雕,也說明潮州木雕的聲譽。
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頻仍,經濟衰落,民間建造祠堂廟宇減少,木雕用場不如清代廣泛,木雕藝人生活困難,木雕藝術沒有多大發展。
當代,潮州木雕藝術步入一個新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行業走集體生產道路,有的辦手工業合作社,有的辦廠,有的還成立工藝研究所,政府倡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政策,一些新文藝工作者參與工藝行業的工作,一些美術家給予指導,一些藝人被派參加進修,接受培訓,開闊藝術視野。自50年代至70年代,祠堂寺廟雖不興建,但木雕、石雕等藝術品都有出口生產任務,還有修復文物古蹟,需要這些藝術,因此木雕藝術水平仍得到提高,甚至有重大突破。1954年,潮州著名木雕藝人張鑒軒、陳舜羌師徒2人應廣東省文化局之請,到廣州從事木雕創作,他們繼承並發展了黃開賢木雕“蟹簍”,創造出第一個面面可觀的木雕蟹簍。這件作品於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銅質獎章,潮州木雕藝術開始為國際注目。這段時間,廣東文化部門也撥專款收購大量潮州木雕精品(約2萬件)供廣東民間工藝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美院等收藏。
1958年至60年代初,為適應國家和省市堂館會所的需要,一些大型木雕出現。1958年張鑒軒、陳舜羌等人製作的《三羊開泰》《雉梅五福》《荷塘秋色》《龍蝦蟹簍》和1962年揭陽縣郭映騰、林應足製作的《梅花喜鵲》等大型木雕掛屏(每件都在3平方米以上)被選送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
在經歷了“文革”一段時間的禁錮之後,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國際市場的需要和接著而來的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酒樓賓館的裝飾,文物古蹟和宗祠寺廟的修復,個人欣賞與收藏的需求,又為木雕的生產和藝術的進展造成契機。木雕擺件,尤其是仿古作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港澳和國內各省市。不少原來沒有潮州木雕裝飾的文物古蹟,如佛山祖廟,廣州六榕寺等,也求之潮州木雕作裝飾。新建築物,如廣州東方賓館、白天鵝賓館、港、澳的一些酒店等等也以配套潮州木雕裝飾為貴。這些木雕在藝術上也有很大突破,取得特殊效果。如汕頭市木雕廠張維懷等設計製作的取材於《紅樓夢》的《大觀園慶元宵》大型掛壁木雕長12米,寬4.5米,厚0.9米,總面積為54平方米。這件場面恢宏、場景繁雜、人物眾多、金碧輝煌的4層通雕巨製,現陳列於廣州東方賓館。取材於《紅樓夢》的《賈元春省親》巨型木雕,是揭陽工藝廠陳保國等人的作品,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現陳列於九龍某酒家。汕頭市木雕廠何長清工藝師創製的7層通雕《百萬雄師過大江》等新題材巨製也陸續出現,在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中獲得轟動效應。再如潮陽市葉錫永工藝師製作的《飛奪瀘定橋》,栩栩如生地刻劃了紅軍戰士在搖搖擺擺的鐵索橋上浴血奮戰的情景——將鐵索橋的一環扣一環的鐵鏈皆刻為活動的;橋上火光接天,橋下河水險惡;加上炸彈落在河面上隆起的水柱,使人感到氣勢磅礴,如臨戰鬥現場。
蜚聲海內外的“龍蝦蟹簍”木雕,在80年代又有新發展。潮州市“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陳舜羌於1987年病逝前數年裡,在他兒子陳培臣的輔助下,完成了最後的另一巨構。這件作品直徑70厘米,高1.83米,比1985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的另一巨構還高出10多厘米。工藝更為艱巨,造型藝術更加成熟。這件作品,簍內簍外,盤繞著7對龍蝦、24隻螃蟹、9尾游魚。有的掙扎於簍內,有的嬉戲於簍外,有的“交頭接耳”,有的爪足怒張……千姿百態,加上座下浪花飛濺,水草搖曳,煞有天趣。作品造型雄奇兀突,立體幽深,玲瓏剔透。這件作品重50公斤,是用一塊直徑1米、高2米、重800公斤的樟木鏤通刻成的,它集浮雕、圓雕、通雕三大成,歷四五個春秋之時間。該作品是大師的最後創作,是稀世珍品,現被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藝術特色
向以精雕細刻著稱,在其製作過程中,首先要擬好圖稿,即做好設計,然後根據雕刻對象的實際需要選好木材,其工藝流程大體要經過鑿粗坯、細雕刻、髹漆貼金三道工序,有些木雕還要繪上金漆畫,髹漆貼金和金漆畫工藝是其突出特點,金漆畫寫意、工精細,由較高水平的工匠製作。潮州木雕藝人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藝術處理手法,其雕刻技巧有浮雕、沉雕、鋸通雕、通雕、圓雕五種工藝形式。工藝形式的選擇由雕刻對象的題材、用途、部位等具體要求而定,有時是單獨,有時是交叉,有時是綜合靈活的使用,其中通雕,特別是吸取了圓雕、浮雕、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法長處的多層次鏤通更是潮州木雕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潮州木雕講究因材施藝,對內容龐雜豐富的作品,構圖上多採用“之”字形排徑,徑路清晰,層次分明,使有限的空間容納更多的內容。如對複雜的故事情節,在處理眾多的人物、景物時,通過前與後、左與右、上與下、動與靜、遠與近合理有序的安排,使人物或出沒於山巒曲徑,或穿插在亭台樓閣,或行走在舟橋木石,或活躍在廳堂庭院之間,統一協調,飽滿繁複,氣氛熱鬧,但互相掩映,不露痕跡。對處於動態的物象的細微之處也絕不含糊和馬虎,人物的髮絲、鬚眉、衣紋和面部表情,士兵手持的刀槍劍戟、身上的冠袍盔甲,戰馬的韁繩,禽、獸的飛、走形態,魚蝦蟹的游弋攀爬姿勢等都被細膩地刻劃了出來。對花鳥蟲魚、圖案花紋等細部刻劃則達到勾勒工細、毫髮畢現、形態畢肖的藝術效果。
在完成潮州木雕的製作過程中,每道工序、各種工藝形式都是那樣的精細,作品又是那樣的精巧,髹漆貼金作品熠熠生輝、光彩奪目,貼金木雕再配以金漆畫、金漆字,文化內涵更為豐富,藝術表現形式上更顯華貴莊重,從而形成了細膩、精緻、纖巧、瑰麗、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和藝術風格,可謂集匠心於一體,賦玲瓏於全身。
潮州木雕多以堅韌度適中的樟木為材質,鏤刻形式豐富多樣,有浮雕、沉雕、圓雕、鏤雕、通雕等多種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瓏,層次豐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構圖,利用山水亭閣將曲折、連續的故事巧妙地分割為不同畫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亂,情節生動有序。因考慮觀者的視線,置於櫞梁高端的木雕裝飾往往將人物某些部位適當誇張,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頭一看,恰到好處。在構圖處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國畫,就是仿照戲曲舞台,其特點是在一個木雕面上將不同時空中發生的故事同時表達出來,其敘述方式有所謂的“徑路”(用特殊的構圖方式處理人物活動的脈絡)。潮州木雕的裝飾設計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門,門被分出頂橫肚、枋欄、門窗、企肚、中橫肚、大肚和下橫肚等裝飾部位,各部位裝飾所用題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築裝飾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製作神亭、神轎、進盒、宣爐罩、燭台、果碟等神器裝飾。其雕刻形式大體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圓雕幾種。
潮州木雕廣泛運用裝飾於建築、家具及祭祀器之上,貼金效果光彩奪目,蘊含著濃郁的嶺南風情,刻飾題材豐富,以繁而不亂,精而不膩獨具一格的雕刻手法,常將複雜的故事情節,透過前後左右,上下重疊,在有限的空間裡,排列出山巒曲徑、亭台樓閣遠近的合理布局,人物比例刻劃寫實,面部表情生動,氣氛熱鬧,藝術表現形式上顯得華麗莊重,玲瓏瑰麗。
雕刻技法
潮州木雕用的是當地出產的普通的木材;建築裝飾雕刻比較粗大,一般採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飾則多採用樟木。樟木的質地並不堅密,藝人取其有一定的韌性和易於奏刀的優點,刻得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刻後再予以髹漆貼金,不僅輝煌燦爛,且能抗潮避蛀,經久不致崩裂變形或腐朽。
就其雕刻技法分類,有沉(凹)雕,浮(凸)雕,圓(立體)雕,通雕(多層)和鋸通雕(單層)五種,其中通雕最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圓雕等技法而融匯成一鍾玲瓏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現,在木雕藝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雕刻技法上則依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裝飾,把浮雕、通雕、線刻或單獨或綜合地靈活運用,以表現不同的形式美。
題材範圍
潮州木雕題材內容豐富,從花鳥蟲魚、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獸到民間神話傳說、古代戲曲無所不有。就常見的作品,人致可以分為圖案、博古、禽獸花果草蟲、山水、仙佛人物五類。人物題材多取自《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等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故事。這些為人民所喜愛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匠師們反覆地表現著。此外,讚美韓愈來潮州作刺史的"藍關雪",表現明代潮州七賢進京應試的"七賢進京"等,更是獨具地方特色的題材。無限豐富的題材,促使木雕匠師們去探求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與手法,根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而單獨、交錯或綜合地靈活運用。潮州木雕密切聯繫著民眾實用生活的各個方面,更適應著民眾的思想感情和審美上的需要。它的題材內容,多數來自民間為人們所喜愛和熟知的神話、傳說、戲曲和歷史故事,如頌揚勇敢和機智的《苦肉計》;追懷先賢的《蘭關雪》;讚美純真愛情的《陳三五娘》等;也有些直接反映了社會生活:《漁樵耕讀》、《修房蓋屋》描寫了普通勞動,《洋鬼子燭台》表露了人民對帝國主義者的嘲諷。還有種種珍禽瑞獸花果蟲魚,而對於江海中的水族、亞熱帶的植物的表現,尤為出色。至於千變萬化的幾何紋樣,也同樣表現出無窮的智慧和豐富的美感。
分布區域
潮州木雕是廣東潮州地區的一項民間雕刻藝術,主要用以裝飾建築、家具和祭祀器具。這項技藝主要流行於潮州市湘橋區意溪鎮蓮上村、西都村,同時波及饒平、汕頭、潮陽區、揭陽、揭西、普寧、陸豐、大埔、五華、興寧、梅州市梅縣區等縣市區和福建東南部沿海一帶。由於分布地區廣泛,出現了地方性的風格差異。僅就潮汕、興梅地區而論,潮汕地區木雕布局繁複、結構嚴密、精細纖巧,以表現連續性情節見長;梅州地區木雕刀法簡練、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節為特徵。
傳承意義
潮州木雕,是中國的一項寶貴的藝術遺產,對於建築、工藝、雕刻、繪畫的發展,都將提供出許多有益的經驗。潮州木雕在裝飾與寫實的結合、美觀與實用的統一、精美雕鏤與統一單純的處理、一目了然與經久耐看的兼顧以及構圖的經營、形象的刻劃、刀法的運用、髹漆貼金等等,都有著獨到而卓越的創造,是熔雕刻與繪畫於一爐的藝術。在潮州地區,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飾以灰批、嵌磁、磚雕或石雕;木雕則被安置在門、窗、前廊的梁架、柱頭等顯眼而又不受日曬雨淋的地方;家具方面,大則屏風、几案、床榻,次則櫥櫃、椅凳,小至放燈芯、盛紙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飾;與祭祀有關的神龕神轎,饌盒、爐罩、燭台等,更是木雕藝人們的用武之地。由於現代居住環境的改變,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條件,加之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神龕、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漸減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藝精細,創作難度大,加工程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經濟效益差,因此從事木雕加工生產的人愈來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願從事這項工作,這導致潮州木雕陷入後繼乏人的境地,亟待搶救、扶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潮州市的李得濃、陳培臣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繼承人
陳培臣、李得濃、郭少俊、賴沛鈿、陳樹東。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