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權的象徵

自唐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鍾、樂鍾,並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和政權的結合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佛教法器
銅鐘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始,銅鐘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鐘。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手+耳打動之意)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鍾。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鐘聲迴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形狀構造
形制
鐘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是帶高的筒形紐,鐘的下口兩邊突出如月牙形;另一種上端的紐是扁的,有的紐作伏獸形,鐘下口是平的。
花紋
一般鐘的花紋兩邊相同,每邊大率有六排(每排三個)共十八個突出的乳。乳的形狀有突出如柱的,有突出作螺鏇形的。有“乳”的點綴,是鍾區別於鉦、饒、鐸、鈴等的特點。
種類
鐘有特鍾和編鐘之別,特別人的鐘叫特鍾,能單獨的懸在架上。成組依大小次序懸在一個架上的是編鐘,大小和它的高低音有關係,有的十六個為一組。現存的鐘有西周初期以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較盛行。鍾用木槌敲擊演奏,考古發現的編鐘,有槌同時出土。
銅鐘歷史
開始用以振軍威
鐘的節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樂器。《詩經》中有不少詩篇都記載了鐘的演奏。如:《關睢》:“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
銅鐘的製作逐漸精緻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音階、音律的認識日漸完美,作為樂器的銅鐘的製作也越來越精緻,鐘的家族逐漸發展出鐃、鉦、鎛、鐸、鈴等種類,它們的傑出代表的將若干個不同振動頻率的扁鍾組合在一起的編鐘。
價值
寶貴而豐富的史料
古代鑄鐘,除了雕鑄一些圖案,還有文字,或吉祥用語,或紀時記事。因此,古銅鐘不僅在文字發展史上,更在古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學、經濟等各方面的研究一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史料。
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
中國是鐘的故鄉,流傳於世、難以盡數的古銅鐘作為中國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優美、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側面,對研究中國的斷代史、禮樂制度、思想史、音樂史等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並且由於薈萃了我國古代工藝技術之精華,代表了當時的鑄造、聲學、樂律學、力學等高超技術水平,更是研究我國傳統科技的寶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