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清明果其學名為鼠鞠草,也有叫鼠麴草、鼠麴草的,音都相同,只是“鞠”字寫法各異。鼠鞠草,俗稱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綿菜、米菜、薺菜、地菜、香芹娘。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如菊葉而小,開絮狀小黃花,一年生草木,清明時節,萌生綿綿白毛細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壓、去風功效。《本草綱目》中有段記載的文字:「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該草遍布我國各地,先人歷來有摘其嫩苗食用或加入米粉做糕團的記錄。
由來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里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艾草特性
清明果在三明,人們又叫成青青裹,選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兩種。用鼠鞠草做的清明果為淡綠色,隱隱有股子清香氣,用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有股濃郁的艾香味。艾草同樣是我國廣泛用於製作清明果的原料。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為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背則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辨認艾草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艾草葉子的兩面顏色明顯不同,還有就是它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艾草。
艾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一般用於針灸術的“灸”。所謂針灸其實分成兩個部分。“針”就是拿針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熏、燙穴道,穴道受熱固然有刺激,但並不是任何紙或草點燃了都能作為“灸”使用。艾草的氣味肯定也同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中國民間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療風濕病時,以艾草作為燃料效果更佳。
做法
材料:
鼠鞠草(清明草)、春筍、豆腐乾、肥肉、糯米粉、酸菜(或者雪菜)
做法:
2、燒熱炒鍋,下肥肉丁慢慢煸炒出油
3、等肥肉丁縮小成油渣即可,此時肥肉丁的油都逼出了。油渣不用撈出,一起炒在餡料里非常香
4、放春筍丁下去煸炒至熟
5、放豆腐乾丁和雪菜入鍋中煸炒透,加適量鹽和雞精調味。(雪菜是鹹的,鹽的量控制好,按我們家的口味,雪菜中的鹽分就夠整個餡料的鹹味了,所以這裡沒加鹽只加了少量雞精)
6、出鍋待涼後包入糯米麵團中即成鹹味的清明糰子
7、鼠鞠草(清明草)用清水洗淨,鍋中水煮開,加一勺鹽,把鼠鞠草(清明草)放入焯水。焯好水的鼠鞠草(清明草)立刻撈出,用冷水沖涼
8、焯過水的鼠鞠草(清明草)加少量涼水,放入攪拌機中攪打成糊
9、糯米粉500g,米粉100g混合,用量杯兜起半杯放旁邊(以免等下水加的過多,可以補救)
10、把鼠鞠草(清明草)糊加入粉中,加熱水,邊加邊攪拌,麵粉成塊狀後,用手揉成光滑麵團。揉好的麵團入微波爐叮一分鐘,取出(原因見後面的烹飪小技巧)
11、把麵團分割成小塊,取一塊搓圓壓扁,包入餡料,收口搓圓
12、包好的糰子下面墊棕葉,上鍋大火蒸15分鐘即可
原料
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後包入豆沙餡,這時候還需要一個有圓形刻花的木質模子,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再拿出來時就會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紋。一般一塊木板上會有三個不同花紋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會各有特色。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
得名
清明果因為主要原料野艾在清明時節長勢最旺,也最易採得,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此果過去用於清明時節紀念和懷念逝者。這種野艾有一種濃郁的味道,看起來像蔥,吃起來也像蔥。果皮有韌勁和嚼頭,而且不會吸收菜餡里的油,一口咬下去時,鹹香滿口。用捏花邊與否來區分豆腐餡和蘿蔔餡的清明果。
製作方法
武夷山傳統工藝的清明果需要採摘帶有黃色花團的清明草,葉子帶有白霜毛絨,採摘清明草最好用竹籃,這樣方便在河道兩旁清洗,只要將竹籃放入水中,水會自動滲入籃子中,這樣方便清洗清明草。清明草的生長環境主要在田中,山田上。
採摘完清明草要先把水份曬乾,然後放入石臼中用粗大的木棍進行敲打,將其打爛成為草泥。
製作清明果的材料除了清明草之外還有米粉(糯米+大米)、香菇、醃菜、臘肉、芋頭絲、蘿蔔絲等等材料。
材料準備齊全之後將清明草的草泥放入米粉中加入清水進行揉捻直至草泥和米粉混合成翠綠色,之後將米粉揉成包子般大小放入飯篜上蒸,一層熟了再加入另一層,一般5分鐘一層,放十層。而在等待米粉成熟的時候就可以把香菇、醃菜、臘肉、芋頭絲等等材料下鍋翻炒。
待米粉蒸熟之後繼續放入石臼中擊打,大概需要擊打15分鐘左右,擊打完的皮是直接可以食用的。之後就是包餡了,將菜餡放入清明果(米粉皮)中,清明果一圓形進行包裹(程式和包水餃類似),之後成為“元寶狀”,包好之後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食用方式
清明果做法分甜、鹹兩種。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乾、醃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鹹清明果。
三明人做清明果,是用清明草、大米、糯米鹹清明果 磨成粉後做成皮子,白色的米粉加上清明草的綠色汁液立刻就變成了碧綠色,然後包入豆沙餡,這時候還需要一個有圓形刻花的木質模子,將包好的清明果壓入模子中,再拿出來時就會有一面印上了漂亮的花紋。一般一塊木板上會有三個不同花紋的模子,做好的清明果也會各有特色。上鍋蒸好後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沒有印花的那一面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小小的點心透著股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裡更是清香滑糯。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滬一帶。清明果也被人稱作清明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