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螺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後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兩天,然後夾去尾端,放點蔥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有的就用醃菜滷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鮮美。有的煮熟了挑出螺肉炒韭菜,那是打嘴巴也捨不得丟的美味。

簡介

清明螺清明螺

田螺,又稱中國圓田螺、黃螺、田中螺。它是中國城鄉居民普遍喜歡食用的貝殼類的小水產。田螺屬貝殼類水產品,它生長在土質柔軟、餌料豐富的稻田、湖泊、沼澤和河流水網地區。營養豐富,素有“盤中珍珠”之譽。田螺一般清明節前和中秋節後的最佳(仔少)。在田螺上市的春天裡民間流傳著'清明螺,賽過鵝‘的諺語。“三月田螺滿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前後,人們喜食炒田螺,這是由來已久的習俗。田螺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煙酸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故此民間視田螺為“補物”。

田螺肉營養豐富,其中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維生素A、B2、D及多種礦物元素等。民間有“清明螺,勝似鵝”之說。因立春至清明時節,正是田螺“懷胎期”。

療效

清明螺清明螺

田螺每百克肉含維生素A130國際單位,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為明目佳品。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明代龔延賢《藥性歌括四百味》說:“田螺性寒,利大小便,消食除熱,醒酒立見。”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說:“利濕熱,治黃疸”。據現代醫學研究,田螺可治療細菌性痢疾、中耳炎、脫肛、疔、婦女子宮下垂、狐臭等,實是一味治療多種疾病的良藥。如治濕熱黃疸,在腸胃功能未恢復時,可將田螺煮熟喝湯,腸胃功能恢復後既可喝湯又可吃肉,療效明顯。治中耳炎、痔瘡,可將田螺洗淨,在殼中加入少許冰片,化成汁(名為冰螺散),滴耳或痔部外搽,起到顯著效果。田螺肉搗爛還可進行各種疾病的敷治,如小便不通、腹脹,可用“田螺二枚、鹽半匙、生搗敷臍部一寸三分”(《醫鈔類編》)。

南宋時,杭州名醫熊彥誠大小便團結、腹脹如鼓,束手無策,一異客聞知,在西湖摸回田螺,即以此方治好了熊彥誠的玻螺殼也有散結、斂瘡、止痛功效,主治濕疹、胃痛及小兒驚風等症。

田螺有“盤中明珠”之美譽,田螺肉質豐腴細膩,味道鮮美,清淡爽口,既是宴席佳肴,又是街頭攤擋別有風味的地方小吃,深受城鄉居民的喜愛。據行家說,中國田螺是可與法國蝸牛平分秋色的美食。中國各地有不少田螺名吃。廣州一些大酒家已將“炒田螺”列為席上佳肴。

淵源

清明前後,春暖花開,大地復甦,潛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土。此時,正值螺肉肥美,且殼中尚無小螺螄,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故有“清明螺,賽過鵝”之說。

螺有海螺和江河螺之分,下文說的主要是產自江河湖泊的小型螺螄。用這些小螺螄烹製成菜,肉質肥嫩,味道鮮美,啜起來很方便。螺螄價廉物美,營養豐富,其肉質中鈣的含量是牛、羊、豬肉的10多倍,磷、鐵和維生素的含量也比雞、鴨、鵝要高。

清明螺清明螺

各地吃螺螄的方法不同,據說湖南人吃螺螄不會啜,只好用針將螺肉挑出,用油炒食。滬杭一帶人吃螺螄自然是用啜的方法。螺尾用剪刀剪去,經燒煮的湯汁浸透,吃起來格外香美。兩廣人炒螺螄時,喜歡用蒜頭和鮮紫蘇葉作佐料,這不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鮮美,而且還有一定的 殺菌作用。滬上夜排檔,炒螺螄是看家菜,有趣的是,春後夜排檔同螺螄一同復甦,若沒有一盆螺螄襯底,可能海派風味也要遜色不少。紹興人則號稱“炒螺螄過老酒,強盜來了不肯走”,嗜食螺螄,不言而喻。蘇北鄉里人喜用“螺螄炒韭菜”招待客人,其味美也能讓人垂涎三尺。蘇東坡是美食家,可惜蘇東坡先生不會吮螺螄,相傳蘇東坡用盡內功,卻無法吮出螺肉,原來此翁沒有將螺尾剪去,只好用竹針挑著吃,不諳食螺之道,落得個“東坡食螺——慢慢挑”的笑柄。

螺螄不僅是席上佳肴,而且也是治病良藥。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寒,可以清熱、明目,能治黃疸、水腫、淋濁、消渴等症。《本草匯言》稱:“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據文獻報導,螺螄中還有抗癌物質,因此螺螄成了理想的營養食物。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應。若食用得法,真可稱得有“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之感覺。

清明前的江南細雨斜織,猶如霧一般地裊裊冉冉,如夢如幻。透過這清新的雨氣撲面而來的還有油菜花的香味和滿眼的綠,此時正是螺螄最為肥美的時候。故有“清明時節螺螄賽肥鵝“的說法。

螺螄又名石螺,有清肝明目的功效。記得小時候家裡炒螺螄是老爸的專利。全套程式是這樣的:將買的螺螄養在水缸里(因為家人都愛吃媽媽每次都會買10斤以上),滴上香油,讓它們吐盡腸胃裡的泥沙,每天再換水,滴香油,如此重複三天之後,螺螄就乾淨了。再之後一個重要而且繁瑣的程式就是剪螺螄尾,只有剪掉螺螄尾才能炒時才能入味。

因為幾乎前期的工作都是一樣,只有後來的炒法才能將口味區別開來。首先是在炒鍋里加油,油一定要多擱,等油旺以後放蔥姜爆炒出香味,倒入剪好的螺螄,迅速翻炒,這時基本上螺獅已經熟了,你可以看到螺螄的褐色吸盤都脫落,再加入生抽、鹽、乾辣椒和料酒大火燜炒(注意再加點開水)。喜歡吃辣的可以多放一些乾辣椒,記得每次吃的時候全家人都是大汗淋漓的,爽快之極。家是正宗的南方人,平常吃的菜都很清淡,唯此例外。之後,最重要的是在快要起鍋的時候加入一勺豬油,也不知此法有何功用,不過,不要的話,味道真的會差別很遠啊。

吃螺螄也是個享受的過程,不會吃的人只能用牙籤將肉一一從殼裡剔出來,而我們卻不,都是將肉從殼裡用嘴撮出來,鮮美的湯汁和螺螄肉一塊兒進入嘴裡,那味道真的是無與倫比,現在想起來依然饞涎欲滴。

俗語

清明螺抵只鵝,是經典的水鄉俗語,這種簡潔的形容能使人咽著口水,急切地想尋一個晴日享受鄉村的風味了。

過去,只要蹲在水邊沿青石板隨手一摸,便是盈盈可握的一把螺螄,寶貝似的放進竹籃中。 炒螺螄放入姜、蔥、花椒、八角之類,炒時嘩嘩有聲。用細尖之物挑螺螄肉是絕配,邊挑邊食,邊食邊說,只是不小心碰個空殼,又是一笑。食過肉後殼別急著扔,裡面的湯汁很鮮美,顧不上文雅了,小口一啜,吸進。俗話說,三擔螺螄四擔殼。

所以就又有了“剁螺螄過酒,神仙來了勿肯走”的紹興經典諺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