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自然狀況
河西鎮全年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山區、半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0%。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了以紅旗河為主的排灌系統。公路縱橫交錯,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主要有石英砂、花崗岩。鏡內有全縣最高峰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大水庫甸基壩水庫,最長河流紅旗河。森林覆蓋率54.7%。全年無霜期約265天。主產水稻、小麥、蠶豆;盛產烤煙、蘿蔔、蔬菜。經濟狀況
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發達,尤其是手工副業,明清以來,便產生了棉紡織業,建國前土布生產交易遍及城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一個以瑪鋼、軸承、水泥、農機配件等為骨幹,鐵雜農具、白鐵皮製品、石材石雕、釀酒、農特產品等“一村一品”產業結構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2002年底,境內鎮辦、村辦、私營及引進各類行業1143家,完成現價總產值61209萬元,從業人員6528人。農業以糧食、烤菸、蔬菜、畜牧為重點,形成糧食高產穩產,烤菸優質、優作,蔬菜產業區域化、規模化,養殖專業村,花、果、林、油料、漁業協調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在第一、二產業的帶動下,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商飲、服務、交通運輸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1988年興蒙鄉劃出建立縣屬民族鄉後,全鎮工業總產值1019萬元,農業生產總值1950.8萬元;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6787.95萬元,工業總產值2169萬元,農業總產值3802.7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057.35萬元;2002年全鎮實現經濟總收入58067萬元,人均總收入123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現價農村社會總產值7557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占19%,農村工業產值占60.8%,建築業占0.4%,交通運輸業占13.8%,商飲業占4.7%;實現財政總收入79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9.83萬元。
第一產業

1990年後,針對人多地少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小的實際,該鎮大力進行了農業科技措施的推廣和落實,糧食、油料生產樣板,穩產高產,進行集團聯產承包。特別是近年來著重實施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合理安排種植面積,努力提高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和複種指數,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加快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逐步形成了糧食、烤菸、蔬菜、畜牧四大支柱產業,花、果、林、油料、漁業協調發展多元化農業生產格局。出現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逐步走上了“一村一品”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糧食生產堅持“良種良法為主,其他措施為輔”的嚴則,在穩定糧食單產的基礎上,播種總面積、總產量逐年下調,引進示範推廣先進成果項目和優良品種;烤菸生產以“穩定種植面積,優質優作,增加經濟效益”為指導,發展了名特新優蔬菜產業。2002年,優質糧作品種達98%,優質煙種植面積12670畝,優質主料煙中上等比例77.9%,產值1875萬元,占農業總產的18.5%,蔬菜種植面積10724畝,以蘿蔔為主的蔬菜生產得到全面提升,出現了以上片蘿蔔為主,下片豆類和葉菜為主的區域產業化。上片的清水河、漢邑、東渠(今大回)、曲陀關等村成為了蘿蔔絲(條)生產加工重要基地。而且產銷一條龍,形成以漢邑為中心的蘿蔔絲專業集散市場,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年創產值3340多萬元,輻射帶動了周邊縣市的蘿蔔種植(曲陀關村還發展了高產玉米,產量從1988年的單產280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787公斤,為雲南省前列,面積達2500畝)。以寸村為龍頭的蔬菜新品種實驗示範推廣基地建設和琉璃河片區農業綜合農藝措施項目成效顯著。2002年,全鎮孢子甘藍、食莢小豌豆、日本南瓜、花椰菜等名特優新品種種植達到了總面積的92%,糧經種植比例為4.6:5.4,農民人均蔬菜收入1216元。

畜牧方面,甸高村的釀酒育肥豬專業村,解家營,石山嘴、代文、甸心等村的仔豬養殖,清水河、大灣、曲陀關的牛羊以及改水溝的土雞和牛羊養殖漸成規模。2002年,全年畜牧不變價總產值2222萬元,比1990年的864.57萬元增162%,占農業總產的49.7%,成了該鎮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另外,該鎮的花卉、林果、水產業也在進一步發展中,農副產品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轄區內的鄉鎮工業在建國之初處於萌芽狀態。1982年以前,主要以“四坊”、“五匠”、“三窯”為

第三產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集體和私營商業、服務業興起,到1990年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1033戶,實現總收入908萬元,其中鎮級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211個,從業人員410個。1990年後該鎮重點抓了以市場建設為龍頭,改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及創造優良環境,並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對鎮容村貌進行了改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重點,強化市場管理及服務,大力發展了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以鎮集貿市場為中心,南門到北門商業一條街,各種商業購銷點遍及各村,以距鎮政府15公里的漢邑為中心的老通玉公路一帶還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羅卜絲(條)分揀、加工、行銷的專業市場。2002年,全鎮共有商飲服務等各類服務網點1724個,從業人員2536人,年創產值798.4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9%。
科教文衛

建國後,文教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普及了國小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鎮堅持把“科教興鎮”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多方投入,先後建起能容納全鎮中學生的高標準公立中學2所,建黨校1處,其後於2002年起對通海八中(原鎮一中)逐步進行整體搬遷。2002年境內共有各類學校19所,其中:縣屬高中1所,國中2所,國小15所,機關幼稚園1所,共有在校學生9009人,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普九”標準。
自1981年以來,畜牧養殖配套技術、抗旱節能技術、烤菸提質增效等先適用技術的推廣套用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得到充分體現。2002年全鎮共有鎮級農業科技部門8個,科技人員33人,農業科技普及率達95%以上。
文化方面,全面開展文學、音樂、攝影、戲曲、書法等創作活動,民眾文化活躍繁榮。1961年6月建成影劇院1座,1972年建文化館,19891992年修復了文廟,並於1999年在此成立了玉溪市圖書分館,擁有圖書1萬5千多冊,1998年起先後,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寨”、“無毒社區”等的創建活動,2002年全鎮共有詩書畫協會1個,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13個,電影院1個,新華書店1個。民族文化、民眾文化,娛樂體育活動日益豐富,廣播電視覆蓋率100%。
衛生方面,1951~1956年期間,相繼成立了衛生院、衛生工作者協會、聯合診所,1956年建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0年,全鎮以河西中心衛生院為主,對全鎮40多個衛生所進行改革,恢復了集體辦醫,建立起以農村社區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醫療網站15個,2002年共有醫務人員45人,鄉村衛生員、防疫員24人,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亂、瘧疾等疾病的流行,新法接生98%以上,中心衛生院還先後被認定為“一等甲級醫院”和“愛嬰醫院”,全鎮實現了農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基礎設施
河西鎮在建國前為河西縣,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緩慢,縣容鎮貌殘破陳舊,境內自然災害頻繁。建國後進行了大規

人民生活
建國前,各族人民經濟上貧富不均突出,富者資財巨萬,貧者生計艱難,精神上受封建禮教、迷信的影響,陳規

隨著經濟的振興,全鎮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很大發展,1986年12月,鎮政府投資58.75萬元,建成1所高標準功能齊全的敬老院,2002年,13位老人在此安亨晚年。1995年起有15個村實行了社會養老保險。
風景名勝
名人
葛中選,王善量,蘇心谷,高應美,李瑞蘭,李景三,羅樹昌,楊玉川,馬克昌,戴學孔,柏松雲,解瑄。
廣東省陸豐市河西鎮
河西鎮位於陸豐市西部,螺河西岸,隔河東望陸豐市區,與城東、河東、潭西、西南和星都經濟試驗區相鄰交

河西鎮以工、農業為主,果林業、養殖業並舉發展。該鎮發揮地理上的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加強工業開發,促進商貿繁榮。全鎮現有糧食高產基地、水產養殖基地、水果基地、甲魚養殖場和養牛場等,工業擁有以集體企業為主的東窯陶瓷廠、大務機磚廠、玻璃製品廠等。
河西鎮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於夏隴山、法留山和新陸等山的花崗岩石料,以紋幼、質優、堅硬且韌、加工後光滑美觀而蜚聲,銷售海、陸、惠等粵東地區,並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河西鎮境內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名勝古蹟頗多。清雲山定光寺,素有“嶺南一枝獨秀”之美稱。定光寺建於明崇禎四年,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名剎和名勝風景區。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此外,湖口紫竹觀,是道教的活動場所,樹木成蔭,風光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