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鎮

河西鎮

河西鎮位於通海縣西北部,總面積188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河西村委會距縣城12公里,是歷代縣治所在地,為玉溪市四大古城之一。古有“儒學名邦”之譽稱。該鎮東與四街鎮、興蒙鄉接壤,南連九街鎮,西與峨山縣、紅塔區交界,北與江川縣毗鄰。2002年轄區人口為4.8萬人,少數民族(回、彝、哈尼、蒙古等)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3%。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河西鎮河西鎮
河西,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設河西州,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降為縣,河西作為縣一級行政區自此始(轄今河西鎮、興蒙鄉四街鎮納古鎮九街鎮九街村大部及峨山縣小街鎮等地)。建國後,縣屬滇中(玉溪)地區,1956年12月22日,與通海縣合併稱西城公社(含今河西鎮、興蒙鄉)。1982年7月26日更名為河西公社,1984年1月改稱河西區,1987年10月撤區建河西鎮至今,同年原鎮轄興蒙鄉劃出為縣轄鄉。2002年,轄區內共有83個自然村,15個村民委員會,108個村民小組,其中3個回族村委會,3個山區村委會(其中2個彝族村委會)。·

自然狀況

河西鎮全年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山區、半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70%。地勢西高東低,形成了以紅旗河為主的排灌系統。公路縱橫交錯,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主要有石英砂、花崗岩。鏡內有全縣最高峰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大水庫甸基壩水庫,最長河流紅旗河。森林覆蓋率54.7%。全年無霜期約265天。主產水稻小麥蠶豆;盛產烤蘿蔔蔬菜

經濟狀況

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發達,尤其是手工副業,明清以來,便產生了棉紡織業,建國前土布生產交易遍及城

河西鎮河西鎮工廠
鄉,河西土布享譽一時,各種工匠聞名全省。但由於封建的生產關係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地主、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賦役繁重,匪患頻繁,因而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建國後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鐵皮日雜、五金、食品加工業等行業興起,並逐步發展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逐步形成一個以瑪鋼、軸承、水泥、農機配件等為骨幹,鐵雜農具、白鐵皮製品、石材石雕、釀酒、農特產品等“一村一品”產業結構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2002年底,境內鎮辦、村辦、私營及引進各類行業1143家,完成現價總產值61209萬元,從業人員6528人。農業以糧食、烤菸、蔬菜、畜牧為重點,形成糧食高產穩產,烤菸優質、優作,蔬菜產業區域化、規模化,養殖專業村,花、果、林、油料、漁業協調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在第一、二產業的帶動下,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商飲、服務、交通運輸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1988年興蒙鄉劃出建立縣屬民族鄉後,全鎮工業總產值1019萬元,農業生產總值1950.8萬元;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6787.95萬元,工業總產值2169萬元,農業總產值3802.7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057.35萬元;2002年全鎮實現經濟總收入58067萬元,人均總收入123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0元;現價農村社會總產值7557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占19%,農村工業產值占60.8%,建築業占0.4%,交通運輸業占13.8%,商飲業占4.7%;實現財政總收入79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9.83萬元。

第一產業

河西鎮河西鎮
第一產業解放初糧食單產量155公斤,經濟作物由曬煙、蔬菜、油料等構成。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轄區內農業生產主要以糧豆為主,烤菸面積4702畝,糧食單產437公斤。1981年,在農業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調整了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比例,烤菸面積不斷增加,到1988年建鎮後,達14032畝,比1978年翻了3.4翻,糧食單產265公斤,農業產值1010.4萬元。
1990年後,針對人多地少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小的實際,該鎮大力進行了農業科技措施的推廣和落實,糧食、油料生產樣板,穩產高產,進行集團聯產承包。特別是近年來著重實施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合理安排種植面積,努力提高經濟作物種植比例和複種指數,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加快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逐步形成了糧食、烤菸、蔬菜、畜牧四大支柱產業,花、果、林、油料、漁業協調發展多元化農業生產格局。出現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逐步走上了“一村一品”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糧食生產堅持“良種良法為主,其他措施為輔”的嚴則,在穩定糧食單產的基礎上,播種總面積、總產量逐年下調,引進示範推廣先進成果項目和優良品種;烤菸生產以“穩定種植面積,優質優作,增加經濟效益”為指導,發展了名特新優蔬菜產業。2002年,優質糧作品種達98%,優質煙種植面積12670畝,優質主料煙中上等比例77.9%,產值1875萬元,占農業總產的18.5%,蔬菜種植面積10724畝,以蘿蔔為主的蔬菜生產得到全面提升,出現了以上片蘿蔔為主,下片豆類和葉菜為主的區域產業化。上片的清水河、漢邑、東渠(今大回)、曲陀關等村成為了蘿蔔絲(條)生產加工重要基地。而且產銷一條龍,形成以漢邑為中心的蘿蔔絲專業集散市場,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年創產值3340多萬元,輻射帶動了周邊縣市的蘿蔔種植(曲陀關村還發展了高產玉米,產量從1988年的單產280公斤上升到2002年的787公斤,為雲南省前列,面積達2500畝)。以寸村為龍頭的蔬菜新品種實驗示範推廣基地建設和琉璃河片區農業綜合農藝措施項目成效顯著。2002年,全鎮孢子甘藍、食莢小豌豆日本南瓜、花椰菜等名特優新品種種植達到了總面積的92%,糧經種植比例為4.6:5.4,農民人均蔬菜收入1216元。
河西鎮河西鎮

畜牧方面,甸高村的釀酒育肥豬專業村,解家營,石山嘴、代文、甸心等村的仔豬養殖,清水河、大灣、曲陀關的牛羊以及改水溝的土雞和牛羊養殖漸成規模。2002年,全年畜牧不變價總產值2222萬元,比1990年的864.57萬元增162%,占農業總產的49.7%,成了該鎮農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另外,該鎮的花卉、林果、水產業也在進一步發展中,農副產品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轄區內的鄉鎮工業在建國之初處於萌芽狀態。1982年以前,主要以“四坊”、“五匠”、“三窯”為

河西鎮建設中的河西鎮
主,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農機修理,生產一些鐵木竹皮具,少數村社興辦了些小加工廠、建築隊、水泥廠等,但數量少,規模小。由於強調“以糧為綱”、“割資本主義尾巴”,發展比較緩慢。1984年後,在中央及省、市、縣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戶辦、聯辦企業蓬勃興起,逐步發展起來,形成一批專業村。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傳統手工業進一步發展。1988年建鎮時,共有各類鄉鎮企業1013個,集體骨幹項目有水泥、制磚、化工、製鞋、建材等。88年後針對鎮內資源不足,能源緊張,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等諸多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業發展戰略和規劃,重點發展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1990年後再次調整產業結構,開始引導建設“一村一業(品)”規模化生產,出現了如解家營、石山嘴的石材石雕,羅吉的炊具、五金,小回村的白鐵皮製品,石山咀的匠作工具,甸高村的釀酒等效應明顯的專業村。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推行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了個私企業,至2002年底,全鎮共有鄉鎮企業1143個,從業人員6528人,其中個私企業1142個,實現營業收入63913萬元,占鄉鎮企業收入的98.9%,完成現價總產值60474萬元,占98.8%,實現利稅總額3330萬元,個私企業的快速發展,使非公經濟成為該鎮經濟新的亮點。

第三產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集體和私營商業、服務業興起,到1990年全鎮共有個體工商戶1033戶,實現總收入908萬元,其中鎮級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211個,從業人員410個。1990年後該鎮重點抓了以市場建設為龍頭,改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及創造優良環境,並以小城鎮建設為契機,對鎮容村貌進行了改造,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重點,強化市場管理及服務,大力發展了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以鎮集貿市場為中心,南門到北門商業一條街,各種商業購銷點遍及各村,以距鎮政府15公里的漢邑為中心的老通玉公路一帶還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羅卜絲(條)分揀、加工、行銷的專業市場。2002年,全鎮共有商飲服務等各類服務網點1724個,從業人員2536人,年創產值798.4萬元,第三產業總收入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8.9%。

科教文衛

河西鎮河西鎮
河西鎮文化昌盛,明清兩代科甲稱盛,有文武進士13人,舉人279人,清代有書院3所,義學7館,私塾林立。民間文藝活動代代相繼,曾有“儒學名邦”之譽。民國後期,有初級中學、簡易師範、幼稚園一所,國小遍及城鄉。衛生、醫療條件較差,1938年始設衛生所於河西縣城。當時境內僅有20餘名散居各地的鄉間草醫,中藥和藥堂主要集中在城鎮。建國前,縣城有4家中藥堂和5個西醫診所。農村普遍缺醫少藥,天花瘧疾麻疹傷寒、霍亂等疾病流行,死亡率高。
建國後,文教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普及了國小教育,幼兒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該鎮堅持把“科教興鎮”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多方投入,先後建起能容納全鎮中學生的高標準公立中學2所,建黨校1處,其後於2002年起對通海八中(原鎮一中)逐步進行整體搬遷。2002年境內共有各類學校19所,其中:縣屬高中1所,國中2所,國小15所,機關幼稚園1所,共有在校學生9009人,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普九”標準。
自1981年以來,畜牧養殖配套技術、抗旱節能技術、烤菸提質增效等先適用技術的推廣套用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得到充分體現。2002年全鎮共有鎮級農業科技部門8個,科技人員33人,農業科技普及率達95%以上。
文化方面,全面開展文學音樂攝影戲曲書法等創作活動,民眾文化活躍繁榮。1961年6月建成影劇院1座,1972年建文化館,19891992年修復了文廟,並於1999年在此成立了玉溪市圖書分館,擁有圖書1萬5千多冊,1998年起先後,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寨”、“無毒社區”等的創建活動,2002年全鎮共有詩書畫協會1個,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13個,電影院1個,新華書店1個。民族文化、民眾文化,娛樂體育活動日益豐富,廣播電視覆蓋率100%。
衛生方面,1951~1956年期間,相繼成立了衛生院、衛生工作者協會、聯合診所,1956年建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90年,全鎮以河西中心衛生院為主,對全鎮40多個衛生所進行改革,恢復了集體辦醫,建立起以農村社區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醫療網站15個,2002年共有醫務人員45人,鄉村衛生員、防疫員24人,根除了鼠疫、天花、霍亂、瘧疾等疾病的流行,新法接生98%以上,中心衛生院還先後被認定為“一等甲級醫院”和“愛嬰醫院”,全鎮實現了農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

基礎設施

河西鎮在建國前為河西縣,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緩慢,縣容鎮貌殘破陳舊,境內自然災害頻繁。建國後進行了大規

河西鎮河西鎮長壽老人
模的農田水利建設,興修水利,治理河道,蓄、提、引並舉,修壩建塘,變水害為水利,1957~1950年間建成了全縣最大的甸基壩水庫,興建了寸村等一批抽水站,1965年昆明至通海電路通後實現了抽水電氣化。20世紀70年代後,進行了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規劃,確定了農田水利建設的主攻方向。先後修通了幾個山區村、寨道路和壩區路面的柏油鋪設,並結合農田抗旱、防洪、排澇,完善水利設施配套建設,逐步解決部分山區人畜飲水及水澆地問題,建設三結合沼氣池,改善了村容村貌。1990年後,該鎮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及小城鎮建設作為重點,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拓寬集市街道,安裝上自來水,新建、擴建、整修、綠化公共場所,集市場地,鎮容面貌煥然一新。建成並投入使用配套設施齊全的總投資960萬元,占地2.5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改造了環城路,完成了西代路、文明路和寸村路的基本建設,配套完善了公共衛生設施,對集鎮面山、琉璃河水庫、圓明水庫徑流區和部分村委會進行了退耕還林,順利改造了農村電網,郵電、通訊建設發展迅速。到2002年底,實現了全鎮自然村村村通路,水利化程度達84.4%,通電率100%,固定電話用戶達4583戶,電話普及率和每百人9.4部,下回村成為全縣首家市級行動電話村,一個覆蓋全鎮、日臻完善的數據網路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

建國前,各族人民經濟上貧富不均突出,富者資財巨萬,貧者生計艱難,精神上受封建禮教、迷信的影響,陳規

河西鎮河西鎮
陋習較多。兵禍、匪患頻繁,糧食供應遇豐年能基本自足,一遇災荒,斷炊者不計其數,廣大農村勞動人民生活較為貧困。衣著單一,多以本地土布自製,住戶簡陋,物資短缺。建國後,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56年併入通海時,人均產糧230公斤,人均純收入44元。人均儲蓄1.18元;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工農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生活水平相當困難;1966~1976年,社會不安定,生產不正常,生活水平並未得到提高;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有了提高,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巨變,1988年,人均儲蓄339.68元、年人均食肉13.83公斤、人均純收入726.24元、人均住房18.73平米、人均占有糧食312公斤;衣著絢麗、款式新穎,電視洗衣機冰櫃摩托dvd等高檔商品已大量進入尋常人家。截止2002年底,全鎮70%以上的人家都蓋起新住宅,超過15%的人家建有二層以上複式結構的樓房,人均占有住戶面積3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占農戶的30.52%,閉路電視普及率達98%,摩托、三輪車拖拉機、農用車等的擁有量占農戶的52%;交通便利,通玉高等級公路貫穿全境,全鎮已基本實現水、電、路、電話、電視“五通”。集市繁榮、商品豐富、街天趕集人數近萬人,2002年集市貿易總額達798.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總額20994萬元,人均儲蓄4313萬元,人均純收入2450元。
隨著經濟的振興,全鎮社會保障事業得到很大發展,1986年12月,鎮政府投資58.75萬元,建成1所高標準功能齊全的敬老院,2002年,13位老人在此安亨晚年。1995年起有15個村實行了社會養老保險

風景名勝


名人

葛中選王善量蘇心谷高應美李瑞蘭李景三羅樹昌楊玉川馬克昌戴學孔柏松雲解瑄

廣東省陸豐市河西鎮

河西鎮位於陸豐市西部,螺河西岸,隔河東望陸豐市區,與城東、河東、潭西、西南和星都經濟試驗區相鄰交

河西鎮河西鎮風景區
界。地理位置優越,廣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螺河自北而南傍鎮而過。全鎮總面積54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轄13個村(居)委會。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685萬元。

河西鎮以工、農業為主,果林業、養殖業並舉發展。該鎮發揮地理上的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加強工業開發,促進商貿繁榮。全鎮現有糧食高產基地、水產養殖基地、水果基地、甲魚養殖場和養牛場等,工業擁有以集體企業為主的東窯陶瓷廠、大務機磚廠、玻璃製品廠等。

河西鎮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於夏隴山、法留山和新陸等山的花崗岩石料,以紋幼、質優、堅硬且韌、加工後光滑美觀而蜚聲,銷售海、陸、惠等粵東地區,並出口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河西鎮境內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名勝古蹟頗多。清雲山定光寺,素有“嶺南一枝獨秀”之美稱。定光寺建於明崇禎四年,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名剎和名勝風景區。年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此外,湖口紫竹觀,是道教的活動場所,樹木成蔭,風光秀麗。

同心縣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