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旺鎮](/img/2/fda/nBnauM3X1gTOxITO0ATO1MzNyITMxQDN1YjMwADMwAzMxAzLw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歷史沿革
豫旺鎮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東部山區丁家二溝等地蘊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經專家鑑定,這裡幾千萬年前就生息著大批動物和類人猿。紅城水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表明幾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古代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屬雍州。秦統一六國後歸屬北地郡。漢設三水縣,屬安定郡,唐置安樂州,治所在今韋州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靈武節度使接管安樂州後,改名為威州,即今韋州。宋時李元昊稱帝建西夏國,在今韋州設監軍司,後改為靜塞軍。元滅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築城於今預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冊封為慶王,在韋州修築王府,史稱慶靖王府,後設韋州群牧千戶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馬關設平遠縣,隸屬固原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改平遠縣為鎮戎縣,劃歸寧夏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寧夏建省後,改鎮戎縣為預旺縣。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了預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區,同年10月20日,西征紅軍幫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紅軍撤離後,國民黨又重新進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終結。1938年國民黨預旺縣政府從下馬關遷至同心城(原稱半個城),改名為豫旺鎮。1949年9月12日豫旺鎮獲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豫旺鎮人民政府,縣址設在同心城。1958年縣城由原半個城逐步遷址於今同心新城。由於多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輝燦爛文化。
所在城市介紹
![豫旺鎮](/img/0/c2e/nBnauM3XyEDM0QTO1ATO1MzNyITMxQDN1YjMwADMwAzMxAzLwk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土特產有甘草、髮菜、二毛皮等寧夏“五寶”中的“三寶”,而且同心是這“三寶”的主要產地之一。同心甘草條桿順直,色棕紅,骨重粉足,味純甜,是同類中的佳品;同心的髮菜絲細長,色澤黑亮,堪稱上品;同心的二毛皮毛穗柔軟潔白,波浪彎曲,皮板柔軟,輕便保暖,享譽全國。同心土質適合生長洋芋、紅蔥、豌豆、扁豆、蕎麥、瓜果等作物,尤其紅蔥聞名全區,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儲存。
同心縣轄7個鎮、3個鄉:豫海鎮、河西鎮、韋州鎮、下馬關鎮、豫旺鎮、王團鎮、丁塘鎮、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