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河

螺河

螺河實為羅河,是因為發源地螺溪螺(羅溪)的原住民都是豫章羅氏。河在廣東東部。因原來認為發源地在螺溪鎮葵頭嶂,故名。發源於汕尾市陸河縣與河源市紫金縣交界的三神凸山,從北部山區向南經中部丘陵、河口平原注入南海。全長102公里,寬30-40米,一般深度0.5-0.9米,屬質石底河床。流域面積1356平方千米,為陸河縣內最大河流。

基本信息

螺河

螺河發源於陸豐縣與紫金縣交界的三神凸山,從北部山區向南經中部丘陵、河口平原注入南海。全長102公里,寬30-40米,一般深度0.5-0.9米,屬質石底河床。流域面積1356平方千米,為陸河縣內最大河流。沿河匯入5條支流,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一級支流有螺溪、南北溪、新田河等。據蕉坑水文站觀測資料;最高水位10.5米,出現在1970 年9月15日;最低水位7.47米,出現在1978年6月7日;最高洪峰流量3370立方米 /秒,出現在1960年6月6日;最枯流量0.15立方米/秒,出現在1963年4月30日。除洪水期外,常年水清如鏡,符合飲用水標準。解放後,經三次整治,將兩條支流東河、西河併入,裁彎取直,疏寬河道,加固河堤,1967年興建了長253米,51孔大橋閘(最大過水量4740立方米 / 秒,使兩岸九萬畝農田得到自流灌溉。河中產鯉、鯇、鯽、鰻、鯰等魚。中下游可通航舢舨船。

幹流概況

螺河是廣東省海豐、陸豐革命老區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陸豐與紫金兩縣交界的三神凸山,在陸豐縣碣石灣的煙港注入南海。流域跨陸豐、揭西、紫金和海豐4個縣,面積1356平方公里,97%在陸豐縣境,是陸豐縣最大的河流。螺河上游屬山區,河槽多在深谷,間隔有小盆地,沿河多有集中落差。幹流至牛牯頭山後,河谷逐漸開闊,河道坡度轉緩,河床出現淤積,兩岸地勢平坦,大安一帶形成洪泛區。下游原分東、中、西三河,東河經烏坎港出海,中河及西河在豐盛閘前匯合後至高螺渡再與海豐縣流沖河匯合,然後由煙港出海。

河道變遷

三河河道彎曲淤淺,排洪困難,常泛濫成災。1962年冬開始實施“三河歸一”整治工程,堵塞中河及西河,在東河口建閘限流,另闢一條直線出海的新河,從此,螺河幹流河長由120公里縮短為102公里。螺河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原有螺溪、南北溪及新田河3條,三河歸一後又增加了一條潭西水。

水文特徵

螺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2189毫米,1957年河口站出現最大年雨量3422毫米,1963年菻投站測得最小年雨量800毫米。暴雨中心在上游山區,但也曾出現特殊情況,1977年5月30日,下游白石門水庫附近出現最大24小時降雨884毫米,最大3天降雨1331毫米。蕉坑站(集水面積1104平方公里)1956-1979年實測平均年徑流深1671毫米,年徑流量18.45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3370立方米每秒(1960年6月10日),最小流量0.15立方米每秒(1963年4月30日),下游老三河斷流。蕉坑站1956-1981年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17公斤,後10年的平均含沙量比全系列的增加13.3%,比前16年的增加21.4%,顯示出水土流失在加劇。

水利概況

螺河流域建國前水旱災害頻繁,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建國後努力興修水利,情況有顯著改善,但仍有待繼續提高抗災能力。本流域已建最大的水電站為南告水電站,水庫總庫容7870萬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4.5萬千瓦。

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