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由
上古時期,寧陵叫“葛”,此名源於一種植物——葛。據《本草綱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載,葛,別名野葛、葛藤和葛條,其拉丁學名為Puerarialobata(willd)Ohwi,系豆科落葉纏繞植物,三出複葉,總狀花序,花冠蝶形,花色紫紅,莢果線形。葛對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遠古人來說,有塊根可食用裹腹、塊根花序可入藥、莖皮纖維可以紡織用來遮羞禦寒、種子可以食用等功用。故古人甚感神奇,對葛頂禮膜拜以為圖騰,當地人更是以葛為榮,特以“葛”為地名。此為古葛地名之來歷。
歷史沿革
遠古時期,寧陵為葛地,葛天氏部族在此繁衍生息。葛天氏初為部族首領,後襲“三皇”之一伏羲氏名號、帝位,為中原部落聯盟共主,故史稱“古帝王”。因創製“葛天氏之樂”、“葛天穹廬”和葛布等早期人類文明,葛天氏被尊為中國音樂、舞蹈、詩歌、戲劇、建築、紡織和養生的人文始祖。
虞舜時,葛天氏後裔伯益,輔佐禹治水有功,禹禪位於伯益,伯益堅辭不就,避於箕山。禹子啟即位,是為夏朝。夏啟為報伯益讓位之德,封其長子若木為徐伯、次子飛廉於葛地為葛伯,夏朝時葛國被商湯所滅,西周時寧陵又為沙隨國,後為宋國所滅。戰國時,先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信陵君封地,後為其子寧陵君封地,戰國末為寧陵城,秦時仍為寧陵城,西漢時為寧陵縣。
行政區劃
寧陵縣隸屬於商丘市 ,原轄3鎮、12鄉,即城關鎮、柳河鎮、張弓鎮、孔集鄉、石橋鄉、喬樓鄉、劉樓鄉、陽驛鄉、華堡鄉、城郊鄉、趙村鄉、邏崗鄉、黃崗鄉、程樓鄉、楚莊鄉,縣政府駐城關鎮,總面積798.12平方公里。
2005年,寧陵縣區劃調整:撤銷楚莊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華堡鄉管轄,華堡鄉政府駐原楚莊鄉政府駐地楚莊村。2005年末,寧陵縣轄4個鎮、10個鄉:城關鎮、柳河鎮、張弓鎮、邏崗鎮;華堡鄉、孔集鄉、劉樓鄉、黃崗鄉、陽驛鄉、城郊鄉、喬樓鄉、程樓鄉、石橋鄉、趙村鄉。2010年,石橋鄉撤鄉設鎮。
2012年,黃崗鄉撤鄉設鎮,調整後,全縣轄8個鎮、6個鄉:城關鎮、張弓鎮、柳河鎮、邏崗鎮、石橋鎮、黃崗鎮、華堡鎮、孔集鎮、城郊鄉、劉樓鄉、程樓鄉、喬樓鄉、陽驛鄉、趙村鄉。
地理環境
位置
寧陵地理坐標:東經115.31°、北緯34.44°。
寧陵縣隸屬於商丘市,位於河南省東部、東與商丘市區交界、西和睢縣毗連、南同柘城縣為鄰、北枕黃河故道與商丘市、民權縣相連。
寧陵縣東距商丘市37公里、徐州市205公里,西至開封市119公里、鄭州市183公里,南距南京市480公里、上海市770公里。
水文
寧陵縣屬於淮河流域,境內主要河流有大沙河、洮河、上清水河、古宋河等,大沙河源出民權縣城東,在寧陵縣流經邏崗、陽驛等6鎮鄉後,在城區以西2公里處繞行東流,入商丘市,後在安徽省亳州市境內匯入渦河,再隨渦河入淮河,終達江入海,為寧陵縣母親河。上清水亦源出民權縣黃河故道,南流入寧陵縣邏崗、柳河、石橋三鎮,於城郊鄉入大沙河。黃河故堤橫穿縣境東北部,地勢稍高,隴海鐵路以南地勢平坦,海拔50米,大沙河、洮河兩岸有沙丘分布。良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讓寧陵農業、生態旅遊發展迅速,物產豐饒。
氣候
寧陵境內系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2℃,年均降水量為720毫米,屬黃河沖積平原,以沙土和兩合土為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無霜期216天,夏季最熱月份為7月上中旬至八月上中旬,冬季最冷季節為1月初至2月上中旬,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適宜人居。
自然資源
據地質勘探結果顯示,寧陵縣境域地下礦藏豐富,在距地表1000米至2000米處,有兩層煤炭可供開採,還有黃鐵、菱鐵礦藏,有豐富的淺層地下水資源,年均可采量為1億立方米以上。
經濟發展
綜述
初步統計,2017年,寧陵縣生產總值(GDP)118.53億元,增長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6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117.2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億元,增長12.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9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1元,增長9.2%。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7億元,增長15.5%,增幅全市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6億元,增長7%;各項存款餘額130.5億元,較年初增加15.9億元,增長13.9%,增幅全市第四;各項貸款餘額85.1億元,較年初增加13.5億元,增長18.8%,增幅全市第一。
第一產業
寧陵縣盛產小麥、棉花、花生、玉米、大豆、白臘條桿等農特產品。花生同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譽為“寧陵三寶”。全縣常年糧食作物穩定在2億公斤以上,被國家評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棉花種植面積25萬畝,總產量達到1740萬公斤,被國家評為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花生種植面積20萬畝,總產量達到6000萬公斤,位居全國油料百強縣第38位。白蠟條種植面積20萬畝,年產白蠟桿1000萬根、白蠟條1200萬公斤,被授予“全國最大的白蠟條生產基地”,以白蠟條為原料的工藝家具獲國家林業部第一屆林產品博覽會銀獎。
寧陵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棉繁育基地、全國油料百強縣、全國最大的白蠟條(桿)生產基地、全國唯一的優質酥梨基地、全國山羊板皮基地縣、全國第二批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無公害果蔬十強縣、全省林業生態縣,是河南省遠近聞名的酥梨之鄉、溫棚黃瓜之鄉,並獲評“中國最具特色文化生態旅遊縣”。
金頂謝花酥梨、白蠟條(桿)、張弓酒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寧陵槓子饃”為明清朝廷御膳;“寧陵垛子羊肉”為全國風味名吃;“ 張弓酒”源於商初,興於兩漢,東漢光武帝敕封“皇封”御酒 。“金頂謝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明弘治年間封為貢品,1958年曾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
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每年都會舉辦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至2015年,已成功舉辦了12屆梨花節和9屆酥梨採摘節,依託萬畝梨園,寧陵縣著力“一人一景一文化”的旅遊格局,生態旅遊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第二產業
寧陵縣形成以張弓酒業、福潤食品、金鑫麵粉、富堂製革、藍蝴蝶工藝、龍源紙業、馳野紡織、宇森木業、天瑞水泥等為代表的釀酒、食品、麵粉、皮革、工藝品、紙張、紡紗、木材加工等多元化的工業體系,並規劃了面積近17平方公里的工業集聚區。“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38°張弓酒1975年填補中國低度白酒空白,蟬聯全國白酒評比銀獎、國際博覽會金獎;張弓酒業年產麯酒5萬餘噸,為國家大型一檔企業、國家二級計量單位、河南省一級先進企業,河南中華老字號。初步形成了複合肥、家居製造等主導產業。
寧陵縣產業集聚區位於城區以北區域,南連城區、北靠連雲港至新疆高速公路,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高速寧陵縣出口位於區內,南北向的國道220線(縣城至寧陵縣火車站所在地柳河鎮)穿區而過,連線起寧陵縣城區、柳河鎮,距隴海鐵路線上的寧陵縣火車站(現為三等客貨聯運站,全天共有25趟列車)、寧陵縣鐵路貨運場(寧陵縣火車站以西一公里處)、國道310線僅10公里,是全省首批180個產業集聚區之一。
2012年通過規劃修編,產業集聚區新增面積7.21平方公里,總規劃達到16.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 8平方公里。2012年以來,集聚區把農資化工和家居用品製造確定為主導產業招大引強、重點培育,已落地投資10億元以上複合肥企業5家、投資3億元以上的複合肥及鏈條企業7家,落地複合肥企業設計產能達到650萬噸,實現了從弱到強的聚變,到2015年產能將超過1000萬噸,形成全國最大的優質複合肥特色產業基地。
截至2014年6月30日,寧陵縣產業集聚區建成面積8平方公里,已入駐企業109家,從業人員4萬人。2013年,寧陵縣產業集聚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1億元、創稅收4.96億元,被評為全省“最具產業競爭力集聚區”。
城鄉建設
寧陵縣按照“組團發展、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思路,實施“北移東擴、東向發展”戰略,走集約、融合、生態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城區建設如火如荼。已建成新天地商住廣場、寧陵商貿城、龍鳳家俱廣場、物資商城、清水河花園、市民廣場、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第二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重大市政工程項目,新修了永樂路、建設路、人民路、迎賓大道、萬壽路等重要城市街道,政治文化和商業文化“兩大”中心初步形成。
2012年,寧陵縣進一步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投資11億元實施了“兩院三館”、“一場四館”、“一校四站”、“一園四區”、“一氣四中心”等25個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了金色華府、法姬娜、清華銘居等27個商住小區,總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
安裝改造城區路燈2000盞,消除了夜晚光照盲區,對城市總體規划進行完善修編,完成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舊城改造規劃、城區排水專項規劃和村鎮體系規劃,加快了產城融合步伐。
該縣正在推進長江路北延、葛天大道西延、建設路西延、黃河路南延、珠江路南延、黃山路中段、昌江路改造等道路工程建設及長江中路、信陵中路、永樂南路排水管網鋪設;加快推進巴比倫星城、巴黎春天、凱達王朝、深港第一城等商住小區建設,加快組建以崑崙路、漢江路、珠江路為中心的綜合商貿區,推進以“四湖”為中心的舊城區改造。
寧陵縣不斷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27個市縣級示範點重點扶持,陽驛陽光社區、城郊東方港灣、華堡幸福里等社區已跨入全市先進行列。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農排“井井通電”工程,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和50畝地一眼井的目標。
交通情況
概況
寧陵縣區位優越,交通便捷。隴海鐵路、鄭徐高鐵(未設站)、連霍高速、310國道、325省道橫貫東西;國道220線(省道210線已於2015年底改造升級為國道220線)縱穿南北;東距京九鐵路和即將開工建設的商杭高鐵30公里;距徐州觀音機場和鄭州國際機場均在2個半小時車程,距規劃中的商丘機場10多公里。
寧陵火車站
寧陵縣站位於隴海鐵路線上,離連雲港東站391公里,離蘭州站1355公里,建於1915年,原名柳河鎮站,1930年代蔣介石曾在此指揮中原大戰,現為三等站,日均傳送旅客近千人,共有25趟圖定列車,2014年暑運期間又增停3趟臨客。
鐵路貨運場
寧陵縣貨運場在寧陵縣火車站西側1公里處,貨運發展迅速,對寧陵縣及鄰近各縣、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鄭徐高鐵
高鐵對一個地區的意義和影響深遠,長期以來寧陵縣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和犧牲,然經濟發展長期滯後,在河南全省甚至豫東地區都屬於相對滯後地區,現仍為國家集中成片貧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寧陵縣人民殷切盼望鄭徐高鐵設站,方便民眾出行,然鄭徐高建成在即,並穿越寧陵縣火車站所在的柳河鎮及該縣的孔集鄉等鄉鎮,卻並未設站,不能不說是為憾事。
寧陵縣火車站為普速鐵路客運站,在隴海鐵路線上,該站東距商丘市35公里,現日均傳送旅客近千人,客流仍在平穩增長,參考全國其他地區較普遍做法,不管從客流還是與商丘市距離來說,鄭徐高鐵在寧陵縣柳河鎮設站,以在將來形成普速與高鐵聯運,都順理成章,但終究未能設站,不能不令人遺憾。
公路成網
寧陵縣公路成網,國道310線在2012年完成改造,現為雙向4車道瀝青路面一級公路,路況良好;省道210線已於2015年底改造升級為國道220線,與國道310在柳河鎮區交匯,並與連新高速在寧陵縣城北邊緣交匯;連雲港至新疆高速公里在縣城北緣穿境而過,設寧陵縣出口;全縣村村通公路率達100%。
人口
截至2014年底,寧陵全縣戶籍總人口65.12萬人,常住人口為51.08萬人。
現任領導
主要領導:
姓名 | 職位 |
李振興 | 中共寧陵縣委書記 |
馬同和 | 中共寧陵縣委常委、寧陵縣政府縣長 |
李彩雲 | 中共寧陵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
林鴻順 | 中共寧陵縣委常委、寧陵縣政府副縣長(掛職) |
翟登傑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何玉明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朱韶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陳雷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陶明星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馬超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級幹部 |
韓玉東 | 寧陵縣人民政府副縣級幹部 |
社會事業
文化
寧陵縣大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葛天大劇院、圖書館、群藝館、文物館、檔案館等文化基礎設施項目後續管理工作正在推進。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惠民工程建設步伐。寧陵縣縣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支持“百年老字號”劉騰龍筆莊、歐瑞工藝、藍蝴蝶工藝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
葛天文化之鄉
2010年4月6日在成功舉辦首屆葛天文化藝術節暨第7屆梨花節開幕式上,中國民協授予寧陵縣 “中國葛天文化之鄉”、“葛天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匾,寧陵縣正式獲評葛天文化之鄉。
《史記·司馬相如傳》載有“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理想社會景象。葛天氏是中國音樂、歌舞始祖,《呂氏春秋》、《竹書紀年》、《史記》等文獻記載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音樂、詩歌、舞蹈、劇目、農牧業和養生學的重要源頭,葛天文化是炎黃文化、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寧陵也因此而成為了中國音樂之鄉、歌舞之鄉。
教育
寧陵縣高級中學,創辦於1934年,是河南省示範性高中,前身是寧陵縣國中班。建校以來,篳路藍縷、風雨滄桑,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學校已從一個只有幾十人的縣國中班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在校生5000多人的省級示範性高中,校園占地300餘畝,建築面積30062平方米,綠化面積6570平方米。
改革開放以來,寧陵高中相繼獲評“河南省優質高中”、“河南省安全管理先進學校”、“河南省依法制校示範校”等稱號,並被省教育廳確定為“高中研究性學習實驗學校”和“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實驗學校”。
70多年的輾轉興替鑄就了寧陵高中艱苦拼搏、底蘊深厚的人文精神和辦學特色,眾多的傑出校友,華采星馳,遍及海內外。
2006年12月跨入河南省示範性高中行列。
寧陵縣第二高級中學,又稱寧陵縣城關鎮高級中學,位於寧陵縣東關居民區內,在校師生學生4000多人。
中國長壽之鄉
寧陵縣現有人口65萬人,其中百歲老人就有56人,成為中國又一個長壽之鄉, 這是2011年12日從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健康城市發展論壇上傳來的訊息。由論壇主辦單位組成的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委員會認定:河南省寧陵縣為“中國長壽之鄉”,寧陵縣也由此成為中國12個長壽鄉之一。
由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編委、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詹國樞一行四人組成的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委員會考察團深入到寧陵,圍繞長壽之鄉的各項指標對寧陵縣的城建面貌、高壽老人健康狀況、勞動保障、衛生防疫、綠化環保等各項社會經濟指標等進行了認真實地考查。在進行認真評審後,專家組一致認為:寧陵縣人口結構、自然生態環境、醫療衛生條件、經濟發展、社會養老保障、文化體育等各項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中國長壽之鄉評審標準。批准河南省寧陵縣為中國長壽之鄉,這是我省繼夏邑縣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市。
隨著寧陵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百歲老人不斷增加,全縣有60歲以上老人59933人,70歲以上老人29239人,80歲以上老人10802人,百歲以上的老人56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10.07%、4.91%、1.43%、0.0094%。寧陵縣有百歲老人56人,占總人口的9/10萬,全縣人口平均壽命75歲,比全國縣級水平高5歲,長壽性、整體性、持續性都比較突出。
據了解,中國的長壽之鄉多位於南方,沿江河分布,寧陵是現有長壽之鄉中為數不多的北方城市,其長壽現象的形成與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飲食結構、生活習俗、敬老風尚及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都有密切的關係。
特產
金蟬
酥梨和白拉桿種植面積不斷增大,使金蟬的生長和繁殖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金蟬,又名知了猴、知了龜),素有唐僧肉之美譽,之所以叫唐僧肉,除了其營養價值極高之外,更富含了深厚的文化韻味。
金蟬若蟲具有豐富獨特的營養價值,據中國食品營養學院理化分析與研究發現:每100g黃金蟬若蟲富含蛋白質72g、脂肪15g、灰分1.8g;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經科學分析,它體內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蛋白質及微量元素。寧陵縣的石橋、柳河等鎮梨園、白辣條林內已經形成了種、養、收、銷一條龍金蟬產業鏈逐步形成,僅此一項每年可給該縣帶來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張弓酒
以“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享譽全國的張弓酒暢銷大江南北,對寧陵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張弓酒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大麥混合制曲為糖化發酵劑,通過固體發酵,精工釀造出優質基礎酒,然後加漿降度,冷凍過濾,酒體澄清透明,窖香濃郁,諸味協調,綿軟適口,尾淨味長。
張弓酒業為國家大型一檔企業、國家二級計量單位、河南省一級先進企業,河南中華老字號。
金頂謝花醉梨
寧陵縣是金頂謝花酥梨原產地,已有700多年的栽培歷史,寧陵酥梨色澤金黃,皮薄、質脆,素有“果宗”、“蜜父”之稱,是上佳果品,明孝宗年間曾被列為皇家貢品,1958年還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
寧陵縣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遠銷國內外,知名度越來越高,價格上揚,已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收入來源。
重大節日
梨花節
每年清明節期間,均舉辦著名的梨花節。
中國寧陵梨花節,是河南省寧陵縣主辦的一個以宣傳該縣所產金頂謝花酥梨為目的的節會,是以花為媒,展現當地風采,傳播豫東文化,廣交各地朋友,促進寧陵發展的文化活動,主要賞花地點在該縣縣石橋鎮萬畝梨園景區,該景區地處石橋鎮區以南、寧陵縣城區以北,北距寧陵縣火車站、310國道8公里,南距寧陵縣城區和連霍高速寧陵縣出口2公里。
乘車路線:火車:一:寧陵縣站下車,站前廣場乘坐公車直達萬畝梨園下車,票價4元。二:民權火車站下車,對面民權汽車站坐車到寧陵縣柳河鎮省道210路口下車,再乘公交前往;三:商丘火車站下車,對面商丘客運中心坐車到寧陵縣城區或寧陵縣柳河鎮,再轉公交前往。寧陵縣站目前有25趟列車,民權站60趟、商丘站170趟。
汽車:一:310國道柳河鎮路口下車,公交直達萬畝梨園景區,票價3元;二:連霍高速寧陵縣出口下車,往北2公里即萬畝梨園景區;三:寧陵縣汽車站下車,沿省道210(寧陵縣至柳河鎮)往北4公里即萬畝梨園景區。
自駕游在連霍高速寧陵縣出口北轉或310國道柳河鎮路口南轉即可。
桃花節
3月6日,我縣召開首屆桃花節暨第十四屆梨花節籌備會。縣領導馬同和、李彩雲、洪峰、侯公濤、韓玉東、侯傳民出席會議,縣直相關單位、鄉鎮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上,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為首先宣讀了《中國·寧陵首屆桃花節暨第十四屆梨花節實施方案(草案)》,與會人員就(草案)進行了討論發言,並結合實際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
縣長馬同和指出,做好首屆桃花節暨第十四屆梨花節的籌備工作意義非常重大,各單位一定要對這項工作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加大工作力度,採取有力措施,把首屆桃花節暨第十四屆梨花節辦成功,辦出特色。要進一步加強梨花節系列活動的創新,做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管理創新,讓遊客耳目一新。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的責任分工,把這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好、做實,把首屆桃花節暨第十四屆中國寧陵梨花節辦成一次提升寧陵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水平的盛會。
旅遊
葛天氏陵
上古部落首領的名號無不跟他的發明創造有關。伏羲氏發明捕魚狩獵、神農氏發明種植五穀、有巢氏發明建造廬舍、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他們的發明創造都隱含在名號里。唯被後人尊為樂神的葛天氏名號來源一直是困惑人們的一個話題。如果說葛天氏單單是發明樂舞的話,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對舞樂沒有絲毫含義。讀《詩經》,使人猛有所悟。原來,葛天氏部落不僅是樂舞的發明者,也是織布、穿衣的發明者。由於葛天氏部落首領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造福部落之民,後人才將其尊稱為葛天氏。
葛天公園
葛天文化公園是寧陵縣人民政府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著力打造的一個以發生在寧陵縣的歷史文化事件為背景,以葛天氏、呂坤等數十位歷史名人為基點建設的一座集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具有濃郁人文特色的濕地生態公園。
呂坤墓
呂坤墓位於寧陵縣陽驛鄉呂墳村西北300米。史載呂坤墓地北依大沙河,周圍柏樹數百畝,墓址占地5公頃(75畝),墓區36公頃(540畝),墓為青磚砌築,上覆圓形土丘,周長30米,高3米多,整個陵園呈南北向長方形。墓前有石碑、石條幾、石桌、石凳、石蠟台、神道,神道長200多米,兩旁有石人、石馬、石羊、大小兩隊石獅子、石牌坊等。2002年7月,呂坤墓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畝梨園
寧陵縣是金頂謝花酥梨原產地,酥梨面積穩定在20萬畝以上,金頂謝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明弘治年間被列為皇家貢品,1958年還被作為禮品敬獻給毛澤東主席。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寧陵建立的酥梨示範基地已正式揭牌。
萬畝梨園位於寧陵縣城以北,國道220線兩側。自連新高速寧陵縣出口沿國道220線北上或者自國道310線柳河鎮處沿國道220線南下都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自寧陵縣火車站下車亦可到達萬畝梨園景區。
城市榮譽
寧陵縣為中國葛天文化之鄉、中國酒文化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酒文化之鄉、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優質棉基地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中國十強果蔬基地縣、中國十大無公害果蔬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蔬菜)生產示範基地、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市區。
名人
古代
葛天氏
葛天氏,是中國上古傳說中一位賢能的部落首領,在位時人民生活安定,被後人尊為樂神,其部落駐地先後在今河南省寧陵縣和長葛市,後世將他的統治視為理想社會。《路史》有這樣的記載:葛天氏,葛天者,權天也。爰擬旋穹,作權象,故以葛天為號。其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湯湯乎無能名之,其及樂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亂之而歌八終。塊柎瓦缶,武喿從之,是謂廣樂。於是封泰山,興貨幣,以制數會,故沈滯通、而天下泰矣。
信陵君
魏無忌(?-公元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異母弟,戰國時期魏國著名軍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前243年因傷於酒色而死,十八年後秦滅魏。
典韋
典韋(?-197),寧陵己吾城人。韋形貌魁梧,膂力過人,少有大志,尚氣節,性格任俠,東漢末年權臣曹操部將。建安二年(197年),張繡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繡軍,擊殺多人,後因寡不敵眾,力戰而死。
程迥
程迥,字可久,寧陵人,生卒年月不詳,約於南宋孝宗幹道(公元1173年)前後在世。迥少年失怙,年二十餘,始知讀書,隆興元年(1163年)舉進士第。歷宰泰興、德興、進賢、上饒諸縣,政寬令簡,有異績,官終朝奉郎。曾受學於王葆聞人茂德、喻樗,學者稱沙隨先生。
呂坤
呂坤(1536-1618),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寧陵己吾城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時與沈鯉、郭正域並稱“三大賢”,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等。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等十餘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多個方面。
近現代
主要有辛亥革命志士李心梅,當代著名獸醫學家侯從遠,山東快書藝術一代宗師高元均,北京市人大副主任侯君舒 、空軍少將張世傑、李秀興,中央研究室農村局局長李天資,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呂世傑,為張弓酒作出過突出貢獻的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模呂信貽等,祖籍寧陵縣的全國美展獲獎者、著名油畫家劉曉光等。
李心梅(1874-1951),字藏修,喬樓鄉李新廟村人。出身書香世家,清末秀才,中國同盟會會員。
呂宜園(1907.3—2001.11),當代著名的教育家、書法家、革命先行者,寧陵縣第一位共產黨員,曾隨齊白石學習繪畫並被收為弟子;著有《聽雨齋詩草》,世人稱之為"豫東才子"。
高元均(1916-1993),中國最負盛名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山東快書創始人,中國曲藝家協會原副主席。
侯從遠(1915—1985),畜牧獸醫學家。曾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陝西省畜牧獸醫學術研究會會長。
李斯忠(1921—1996),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曾用名銀忠,字海清,藝名暑龍,柳河鎮人。曾為河南省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河南分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張世傑(1933年-),少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副部長。
李秀興,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營房部主任,武漢空軍雷達學院副院長,空軍後勤部少將。
侯君舒(1963年-),歷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北京市延慶縣縣長、縣委書記,昌平區區委書記,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副部長級) 、昌平區區委書記。
呂世傑(1963-)經濟學教授,現任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國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長 ,兼任中金普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天資 (1937-2010),歷任國務院原副總理紀登奎秘書、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農村局局長、中國西部時報社社長等。
申振君(1955-),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管理學博士。現任河南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副主任、省委組織部副部長。
鮑常勇(1966年-),現任河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
劉連玉(1964年-),國電集團計畫部副主任、核電辦主任。
呂華強(1955-),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軍樂專業暨解放軍軍樂團教學隊隊長,大校軍銜。著名書法家、詩人、音樂家、軍樂教育家、藝術策劃人和禮儀專家 。
呂信貽(1949年-),全國勞模,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歷任張弓酒廠廠長、寧陵縣委副書記、寧陵縣常務副縣長、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師程(1931年-),歷任湖北大學副校長、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高洪勝 海政文工團現役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是山東快書藝術大師高元鈞之子,高派山東快書傳人,著名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著名主持人 。
喬傳令,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3年出生於河南省寧陵縣。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抗性分子遺傳學學組組長,中國毒理學會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賈兼善,字達夫(1918—1942),號達甫,寧陵縣小賈樓村人。1938年在省立淮陽師範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中共豫東特委派他到沈丘縣開展工作,並隨之建立縣委,時任沈丘首任縣委書記。1940年調任中共永城縣委副書記。7月,奉豫皖蘇區委指示,到寧商柘一帶開展革命活動,並組建了中共寧陵縣委,先後任寧陵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和寧商柘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務。1941年春,因叛徒告密被捕。1942年秋壯烈犧牲,時年24歲。為中共商丘黨史上犧牲時最年輕的縣委書記。
潘從正(1902—1989),石橋鄉萬莊人,著名林業勞動模範。穆青筆下的“老堅決”。
呂傑(1963年-)國家大劇院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訾紅旗(1964年-),新華社河南分社記者、農村辦主任。
鄧天志(1962年-),北京富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道乾(1965年-),河南電力公司運維部主任 。
劉曉光(1963年-),著名油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油畫作品《俺們那旮旯一條街》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併入選中國美術獎獲獎提名。油畫作品《小城正月里》入選“油畫藝術與當代社會”中國油畫展。
潘成鑫,柳河鎮人,澳大利亞訪問學者,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為寧陵縣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學生。
劉濟良(1963年-),寧陵人,現為河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教育學原理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韓連元,寧陵人,鄭州大學數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