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滄縣境,春秋、戰國時期為燕、齊、趙三國地。
秦屬巨鹿郡。
西漢置浮陽縣(治所在東關村),屬幽州渤海郡。
東漢、三國、兩晉,浮陽縣屬冀州渤海郡。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分渤海、章武二郡之地置浮陽郡,郡治浮陽,屬瀛州。熙平二年(517),分冀瀛二州之地置滄州。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浮陽為清地,(治所未變)。
唐武德五年(662)於長蘆(今滄州市區)置景州,清池屬之。
五代時,清池縣屬滄州景城郡橫海軍節度。
北宋,清池縣屬河北東路滄州景城軍節度。
元代,清池縣屬中書省河間路滄州景城郡。延祜元年(1314)五月,徒州治於長蘆故縣。
明,滄州屬北平行中書省,後改為北平布政司。洪武二年(1369)徒州治於長蘆鎮(今滄州市區),省清池縣併入滄州。
清初,滄州屬直隸省河間府。雍正三年(1725)升為直隸州。雍正九年(1731)改為散州,由天津府轄。
民國二年(1913)滄州改名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民國二十五(1936)春,滄縣劃屬河北省第七督察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滄縣政區幾經變動,先後建立滄縣,青城縣、四邊縣、建國縣、青滄交縣。1947年,滄縣城解放,城區設滄市。
1949年8月,滄縣劃歸河北省滄縣專區。是年,滄市改為滄鎮。1953年,滄鎮歸滄縣轄。1958年,滄縣屬天津專區轄。是年11 月,滄縣和滄鎮合併稱滄州市。12月,天津專區併入天津市,滄州市屬天津市轄。1959年1月撤銷滄州市,改稱滄縣。1961年6月,滄縣屬滄州地區轄。是年7月,滄縣城關人民公社劃出,設滄州市。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仍轄滄縣。1983年11月,滄縣屬滄州市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滄縣轄4個鎮、15個鄉(其中有4個回族鄉):舊州鎮、興濟鎮、杜生鎮、崔爾莊鎮、薛官屯鄉、捷地回族鄉、張官屯鄉、李天木回族鄉、風化店鄉、姚官屯鄉、杜林回族鄉、汪家鋪鄉、劉家廟鄉、仵龍堂鄉、大官廳鄉、高川鄉、黃遞鋪鄉、大褚村回族鄉、紙房頭鄉。總人口72萬人。
鄉鎮名 | 政府駐地 | 面積 | 轄區 |
舊州鎮 | 東關村 | 79平方千米 | 14個行政村 |
興濟鎮 | 建國街 | 110.4平方千米 | 4個社區、23個行政村 |
杜生鎮 | 西杜生村 | 55平方千米 | 40個行政村 |
崔爾莊鎮 | 崔爾莊東村 | 115平方千米 | 48個行政村 |
薛官屯鄉 | 薛官屯村 | 90平方千米 | 13個行政村 |
張官屯鄉 | 張官屯村 | 73.9平方千米 | 35個行政村 |
紙房頭鄉 | 紙房頭村 | 85平方千米 | 33個行政村 |
汪家鋪鄉 | 汪家鋪村 | 82.7平方千米 | 24個行政村 |
劉家廟鄉 | 劉家廟村 | 61.3平方千米 | 26個行政村 |
黃遞鋪鄉 | 黃遞鋪村 | 43.3平方千米 | 29個行政村 |
仵龍堂鄉 | 後仵龍堂村 | 65.5平方千米 | 19個行政村 |
風化店鄉 | 風化店村 | 131.2平方千米 | 23個行政村 |
姚官屯鄉 | 姚官屯村 | 65.6平方千米 | 13個行政村 |
大官廳鄉 | 大官廳村 | 79.5平方千米 | 41個行政村 |
高川鄉 | 高川村 | 60平方千米 | 33個行政村 |
捷地回族鄉 | 捷地村 | 38.5平方千米 | 16個行政村 |
大褚村回族鄉 | 大褚村 | 52平方千米 | 26個行政村 |
李天木回族鄉 | 李天木村 | 87平方千米 | 14個行政村 |
杜林回族鄉 | 杜林東村 | 60平方千米 | 43個行政村 |
交通
滄縣境內京滬鐵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廊泊公路縱貫南北,神黃鐵路、石港高速公路、307國道、滄河公路、滄鹽橫穿東西。縣政府所在地距天津機場120公里,距黃驊港90公里。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中平原東部,北冀京津,東鄰渤海,地理坐標在北緯38°5′至38°3′,東經116°27′至117°9′之間。
地形地勢
滄縣縣域西部地區地勢較高,土質較好,為衝擊平原向濱海平原過渡地帶;東部地區以望海寺、李天木、北桃杏諸鄉為一線,地貌成部擊---海積混合類型。其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5米以下,澇窪地較多且土質鹽鹼。
氣候
滄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度適中。春旱、夏澇、秋爽、冬乾已成規律。常年降水量在550mm-700mm之間。
水文
2009年縣域河流屬海河水系。市級以上河道:南運河、捷地減河、黑龍港河、南排河、老鹽河、滄浪渠、大浪淀排水渠,縣級河道:建國溝、馬蘭鹼河、朱家河、新陳圩河、老陳圩河、張家溝、策白渠、小流津排水渠、好漢墳乾渠、滄石路南邊溝、黃浪渠、廖家窪排水渠、開沽乾渠、曹莊子乾渠、石碑河、龍池口溝、小元排水渠、棗園排水渠、東馬排水乾渠、仁和村乾渠、機場排水渠、餘慶屯乾渠、梅官屯排水渠、王家溝子、京滬鐵路東邊溝、滹沱河故道、鹽滹渠、汪家鋪引水渠。縣內坑塘916個;較大的窪淀是大浪淀、狼窪。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滄縣地下蘊藏著石油天然氣資源,是大港油田的主採區,年產原油140萬噸,占油田產量的40%。
土地資源
根據土地資源詳查及動態資料,2000 年滄縣縣土地面積154448.17 公頃,其中耕地93278.00公頃,占60.4 %;園地2477.68公頃,占1. 6 %;林地6997.33公頃,占4.5 %,牧草地1.99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599.89 公頃,占12 %;交通用地5513.07公頃,占3.6 %;水域19078.77 公頃,占12.4%;未利用土地8501.51公頃,占 5.5%。
人口
滄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零時,滄縣總人口669019人,占滄州市總人口的9.38%。
政治概況
職務 | 姓名 |
縣委書記 | 薛擇鄰 |
縣長 | 毛長軍 |
副縣長 | 吳向東、王靜、樊中鋒、張鴻冰、劉文剛、代輝 |
縣政府黨組成員 | 婁錫文、李曉峰、孫鴻祥 |
經濟概況
總述
2013年滄縣生產總值實現218億元,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3.6億元,增長10%;全部 財政收入完成13.8億元,占預算的10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7.5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1970元和9928.6元,分別增長10%和12.2%。
農業
2013年全年共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惠農資金1.44億元。糧食總產穩中有升,達到56.4萬噸,榮獲了“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特色種植髮展較好,瓜菜種植面積達到5.48萬畝;小棗和肉、蛋、奶產量保持平穩。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達到44家,其中省級達到7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433家,年內新增200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54.1%。
工業
2013年滄縣有98家企業獲批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石油鑽采及裝備製造、線路板、食品、包裝、汽車配件、化工等六大產業在最佳化升級中穩步發展,實現營業收入277.7億元、增加值70.2億元、利稅3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9.4%和9.3%。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了171家,新增規上企業25家,淨增23家,新增、淨增數量連續兩年居全市前列,規上企業完成增加值66億元,同比增長15%。新增市場主體1766家,增長22.6 %,全民創業的氛圍進一步濃厚。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全縣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2.38%。全縣省級著名商標新增4件,達到了26件。
風景名勝
鐵獅子
滄縣鐵獅子當地又稱作“鎮海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滄州市東南20公里,滄縣舊州鎮東關村西500米,坐落在原開元寺前。滄州鐵獅子鑄造於公元953年(後周廣順三年)。據《滄縣誌》記載,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所鑄,“以鎮州城”。
滄州古城
滄州舊城位於滄縣東南20公里的東關村西,時代漢至元、明,城牆基寬約30-40米,周長7345米,城內面積5平方公里,因形似臥牛又稱臥牛城。該城系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所建浮陽縣城區與渤海郡同治一城,到明永樂二年(1404年)州治遷長蘆,該城便為歷史上的古遺址,城內地下文化層豐富,現有文物鐵獅子、鐵錢庫、鐵爐、密雲寺碑等。
杜林登瀛橋
杜林登瀛橋又名杜林橋。位於滄州滄縣杜林鎮中心,為橫跨滹沱河故道的三孔敞肩拱形石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耗白銀2萬兩。清光緒二十年,滹沱河水大發,衝陷西畔大小二孔。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橋由石料砌成,造型為三孔拱橋,下部為石墩台。全長66米,寬7.8米。高9米,每孔跨直徑11.3米。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曉嵐墓
紀曉嵐墓地坐落在滄縣崔爾莊鎮北村村南約300米處。墓地東、南、西南側是茂密的棗林,北、西北側是打穀場。數株高大的椿、榆、槐樹下有一丘封土,即為紀曉嵐墳塋。墳塋向口朝東,往東約3米處豎立墓碑。墓碑為紀曉嵐下葬時所立原物。墓碑上刻有嘉慶皇帝御製碑文。墓碑再往東15.6米處豎一通神道碑。神道碑為紀曉嵐六代孫紀鉅臣於民國九年(1920)重立。 此外,在墓碑北側2.56米處,立一文保碑,上刻“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
其他文物古蹟
名稱 | 地址 | 簡介 |
捷地清真寺 | 捷地 | 始建明代後期。滄州市重點保護文物。 |
毛公甘泉 | 滄州舊城 | 當代孝子毛公為母尋甜水所挖,2002年發掘,出土文物數件。 |
杜林將軍墓 | 杜林鎮張家營村 | 古代有將軍名杜林,故地名杜林墓。滄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劉場古墓 | 大褚村鄉劉場村 | 漢墓,共七座。 |
倪楊屯遺址 | 杜林鎮倪楊屯村 | 文化層相當豐富,上自商周,下至唐宋。歷史價值很大。 |
乾隆碑 | 捷地減河閘口北岸 | 乾隆帝下江南時在此下船觀看分水河閘,留下碑文。 |
袁紹墓 | 高川鄉前高龍華村 | 前高龍華古墓,漢墓,傳為袁紹墓。被盜嚴重。 |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雜技“鑽木桶”
雜技“鑽木桶”為著名雜技藝人李增孚所創。李增孚系紙房頭鄉李三橋村人, 1927 年生,自幼習少林武術,15歲粗通少林 門的踢腳、打拳、扎槍、舞劍。1956 年入滄縣馬戲團後創出了全國獨特節目《鑽木桶》,成為當時絕無僅有的雜技之花。後來,《鑽木桶》成為上海雜技團出訪國外時的保留節目。
民間獅子舞
滄縣獅子舞屬於北獅,是北方舞蹈的一種,從明代開始在民間流行。傳統獅舞火爆、熱烈、節奏快。現代型的獅子舞,在傳統型基礎上又柔進了雜技,武術造型及各種舞蹈動作,增強了技術性和藝術表演成分。 尤其是滄縣獅舞為爭創名牌,吸收了雜技、舞蹈、武術中的一些高難動作和造型,如高台翻滾、水中望月、巧走立繩、荷花怒放等。滄縣民間獅舞以劉吉舞獅隊為代表,多次在全國各類比賽中榮獲金獎。
民間工藝美術核雕
滄縣民間工藝美術核桃雕以吳明智為代表。吳明智為捷地農民,從 16 歲開始鑽研桃核雕刻技術,創作了多種作品,如“美 猴食蜜桃”、“狐狸”、“蛐蛐”、“葉上娃”、“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麻姑上壽”、“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品等,形象逼真、小巧玲瓏,刀工細膩、紋理自然。 1982 年他的作品參加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作品展,獲省優秀作品創作鼓勵獎。 1984 年獲滄州市民間美術創作獎,他被稱為核桃雕奇人。
民間工藝美術秫桿編
滄縣秫桿編的代表是魏清發。魏清發系姚官屯鄉高屯村民。受其姑父薰陶,從小就對秫桿編有極濃厚的興趣,後潛心鑽研, 20 歲時,他不但能仿製一般民間秫桿編工藝作品,又先後設計編制了筆筒、表罩、寶塔,小轎、鳥籠、佛龕、六角如意宮燈等百餘件作品,多次參加縣,市,省級工藝美術展。尤其是六角如意燈、鳥籠、佛龕的製作,工藝精細、造型優美、構思新穎、設計別致、手法細膩、巧奪天工,榮獲 1982 年河北省民間工藝美展優秀作品獎、 1984 年滄州市迎春花燈展優秀花燈獎,他的部分作品還選送到日本參加展覽,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
名優特產
滄州金絲小棗又名河西紅棗,入口甜香適口,風味獨特,因成熟乾棗時有金黃絲相連,故稱金絲小棗。是滄州市的傳統優勢產品,在滄州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金絲小棗在滄州經過了漫長的栽培馴化和良種選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名優特產。截止2011年,全市紅棗種植面積達到185萬畝,其中金絲小棗140萬畝,冬棗面積32萬畝,全市紅棗產量達到13.6億斤,其中金絲小棗11億斤,冬棗產量2億斤,全市紅棗產值35億元。2009年6月,“滄州金絲小棗”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授予地理標誌產品。在2009年10月,滄州市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棗都”的稱號。
著名人物
姓名 | 簡介 |
白方禮 | 感動中國人物,滄縣白賈村人。 |
紀曉嵐 | 清代官員,滄縣崔爾莊鎮人。 |
張岱年 | 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郭鳳娟 | 書法藝術家。 |
於世海 | 著名河北梆子老藝人,滄縣於莊子人。 |
曹晏海 | 民國武術家,滄縣蘆家園村人。 |
佟忠義 | 武術家,著有《武術之道》、《中國摔角法》等書。 |
劉德寬 | 人稱“大槍劉”,槍法名震中原無對手。 |
王正誼 | 即大刀王五。 |
孫悅 | 職業籃球員動員,滄縣汪家鋪鄉七里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