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2年2月5日,范上達出生地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原籍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
1971年9月,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學習(至1976年5月)。
1976年5月,獲得首個學位——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7年,獲香港醫生執照後一直是香港政府衛生署的醫生。
1978年1月,進入香港瑪麗醫院外科工作,並接受醫學訓練(至1986年12月)。
1981年,成為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外科及內科醫學院院士。
1987年1月,進入香港大學外科學系,開始其教學事業,先後擔任講師(1987年-1988年)、高級講師(1988年-1990年)、教授(1990年-1993年)、講座教授(1993年-)。
1988年1月,擔任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部主管(至2008年6月)。
1990年,成為美國外科醫學院院士。
1992年,考獲香港大學外科碩士(博士銜),同年成為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1994年,成為香港醫學院(外科)院士 。
1998年,考獲香港大學醫學博士後。
2001年,獲得香港大學頒發的卓越研究成就獎 。
2002年,復考獲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醫藥衛生學部(外科學)。同年獲得香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2006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銀紫荊星章。
2008年7月,擔任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至2011年6月)。同年獲得器官移植學會頒發TTS-Genzyme外科及科技創新獎。
2010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91年,范上達施行了香港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1996年,他領導的團隊施行了世界首例成功的成人活體右半肝移植手術,該手術突破了活體供肝的體積限制,有助於緩解成人患者持續器官短缺的問題,被世界多個移植中心廣泛採用,被認為是肝移植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
•學術論著
截至2015年,范上達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和臨床報告,文章累計共800多篇,深入探討肝臟移植及各種亞洲常見的肝膽胰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B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胰腺炎等。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以文章被引用次數排名,范上達名列全球頂尖1%臨床醫學科學家 。
•成果獎勵
2005年,范上達和他的團隊完成的項目《成人右葉活體肝移植》獲得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人才培養
截至2010年,范上達在香港大學培養了18位碩士、23位博士的導師,又訓練了數十位外國及大陸和香港的外科人才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截至2002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信息如下 :
年度 | 論文名稱 | 作者 | 授予單位 |
1997年 | 反轉錄病毒介導的直接體內基因轉移在大鼠輔助肝移植中的研究 | 王一農 |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
2002年 | 邊緣性體積移植肝臟的保護性治療及其相關基因研究 | 徐驍 | 浙江大學 |
2002年 | 大鼠小體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移植物早期損傷機理及FK409的移植物保護作用研究 | 梁廷波 | 浙江大學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來源 |
1981年 | 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外科院士 | |
1992年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
2001年 | 香港大學頒發卓越研究成就獎 | |
2005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 | |
2006年 | 香港特區政府授予銀紫荊星章 | |
2008年 | 器官移植學會頒發TTS-Genzyme外科及科技創新獎 | |
2010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
2015年 |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1990年08月至1998年12月 | 國際消化外科執行理事會地區代表 |
1990年08月至1994年05月 | 國際肝膽胰學會委員 |
1994年04月至1999年05月 | 國際胃外科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
參考資料來源: |
人物評價
范上達對香港的肝臟移植服務提供了學術領導能力,並做出了重要貢獻 。 (銀紫荊星章評)
范上達持有四個博士學位,並是四間外科學院的院士。他不單是一位卓越的學者,還是一位好醫生、好老師。他以父母之心,醫治了不少病人;以樹人之志,育才無數 。 ( 何梁何利基金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