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簡介
讀者
中華精神科雜誌以從事精神疾病預防、醫療和科研的高、中級醫藥衛生人員為讀者。
報導
刊登對精神病學具有導向性、指導性的評論和檔案,報導精神病學領域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診療經驗,反映我國精神病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精神病學研究的學術交流。
收錄
在2012年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一書中,該刊被確定為綜合性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0年12月出版的《1999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前100名》, 該刊位居第78名,影響因子值為0.550。在《1999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進入中國科技引文資料庫排列表》中,該刊分別位於影響因子排行的第26位、被引頻次排行的第48位。2000年度影響因子值上升為0.621。該刊錄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紙載體和光碟版、電子版同時出版。
欄目
設有論著、專家論壇、論著摘要、病例報告、臨床病理(例)討論、新技術、新理論、學術會議紀要、學術討論、綜述、講座、國內外學術動態以及學術活動訊息。
獲獎
1997年獲得中國科協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二等獎
2000年獲中華醫學會優秀期刊銀獎
雜誌歷史
《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自1955年創刊至今已經40年了。40年來,她既是我國神經精神科學事業發展的客觀記錄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國神經精神科學領域中,傳播科學信息,記錄科研成果,開發智力資源,促進人才成長的高級專業學術刊物,對推動我國神經精神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回顧40年來的歷程,總結經驗,將更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發揮更大的作用。
初創
時間:(1955~1966)
解放前,神經精神科學事業未受到當時政府的重視,專業機構很少。因此,從事本專業者寥若晨星,神經精神科學成了我國醫學科學中薄弱的一環。建國後,黨和政府特別關心和重視廣大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經精神科學事業逐步發展起來,並於1951年8月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此期間有少量的神經精神科論文刊登在《中華醫學雜誌》和《中華內科雜誌》上。隨著神經精神科學的發展,專業隊伍的壯大,神經精神科工作者懷著滿腔的熱情,急於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他們渴望獲得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為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於1954年7月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常務委員擴大會議上,決定創刊我國神經精神科專科刊物——《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隨後組成了以許英魁為總編輯,馮應琨、伍正誼、王慰曾、張沅昌為副總編輯的《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一屆編輯委員會,穆懷珠任專職編輯。經過全體編委和專職人員的積極籌備,《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創刊號於1955年3月13日問世,為季刊,每期80頁,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由當時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傅連暲題寫了刊名。
辦刊方針是以神經精神科醫師為主要讀者對象,貫徹衛生工作方針,實行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普及對危害人民健康嚴重的疾病知識,如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腫瘤、癲癇、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防治方法、研究心得,要求醫學研究密切結合實際,以更好地為生產建設服務。
《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創刊初期編輯室設在中華醫學會內北京東單三條胡同,1957年遷至北京東四西大街新建的中華醫學會辦公大樓,創刊初期,編委會議都是在協和醫院神經科許英魁和馮應琨教授的辦公室內召開,參加者經常有許英魁、馮應琨、魏毓麟、趙葆洵、王芷沅、穆懷珠等。到60年代,則轉到中華醫學會會議室召開,參加人員有許英魁、馮應琨、黃克維、趙葆洵、王芷沅、譚銘勛、伍正誼、沈漁邨、許迪、陳學詩、王忠誠、張繼志等。在50、60年代,在京編委會經常是在星期天或晚上召開。當時編委趙葆洵、譚銘勛、王芷沅、陳學詩、張繼志還經常來學會幫助加工稿件、撰寫編者按語等。外地編委張沅昌、夏鎮夷、陶國泰、於清漢等也很關心雜誌工作,幫助組織稿件。
1958年6月在南京召開全國精神病防治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對精神病人實行三級管理制度,由衛生、公安、民政三個部門組成精神病防治領導小組,並組織實施;提倡對精神病人實行開放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關閉或關鎖在病房內。這次會議對我國精神病學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各地通過各部門的協作成效顯著,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蘇州做得比較好。如上海成立了精神病防治領導小組,辦起了多所精神病工療站,使精神病的復發率下降了3/4以上。外出傷人毀物者也大大減少。這次會議的紀要及會後各地開展工作的經驗介紹,該刊從1958年第4期起陸續報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從1959年起改為雙月刊,第1期84頁,以後每期68頁。從1959年起開始刊登英文目錄,從1959年第三期起刊登主要論著英文摘要。
1960年6月4日根據上級通知,該刊與醫學會辦的所有期刊一起停刊,檢查浮誇、泄密和“修正主義”問題,同時也有紙張困難等原因。至1963年國家經濟情況好轉後,經改選組成以許英魁為總編輯,馮應琨、伍正誼、王慰曾、張沅昌、陳學詩為副總編輯的《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增加11名年富力強的新編委。專職編輯仍由穆懷珠擔任,1965年增加了陳秀華。經積極籌劃於1963年5月25日復刊,為季刊,每期84頁。並改由中華醫學會出版。
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廣州召開了第一屆全國神經精神科學術會議,會議交流了許多有價值的臨床經驗和科研資料,包括套用神經病理、生化、生理等實驗研究方法,對神經病理學、神經外科學和精神病學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原理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學術探討,反映了建國以來我國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和精神病學的成就和進展。本刊從1964年第1期起改為104頁,較詳細地報導了這次大會的內容。重點介紹了有關腦血吸蟲病的病理,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病理及外科治療,顳葉癲癇的臨床、腦電生理,顱內腫瘤快速顯微診斷和手術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腦脊液轉氨酶測定,不典型內因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謝紊亂,精神分裂症的遺傳生物因素調查、生化代謝及心理學的研究,以及神經衰弱的綜合治療等方面的論著。
正當我國神經精神科學及其專業刊物蓬勃發展之際,出現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本刊與幾乎所有的期刊一樣於同年9月又一次被迫停刊。直停至1978年。
從1955年創刊至1966年9月停刊,共刊出10卷、39期,刊登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文章。從1955年至1960年每卷末期附有總目錄,從1963年復刊改為文題索引。每期印數從4030冊上升到7658冊。
本階段特點:
2.1 刊出內容以實用為主,較多地報導常見病的臨床分析和臨床診治經驗總結:建國初期,我國科研機構尚少,科研設備有限,所以回顧性臨床分析文稿較多,也很需要。過去我國的有關教科書和參考書,各種疾病的流行情況、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多引用外國的數據,與我國實際情況常不盡符合。因此,陸續發表大量的臨床分析文稿,頗受廣大讀者歡迎,也為我國撰寫有關教科書、參考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同時,還經常刊出“臨床病理討論”,對鍛鍊臨床思維、準確診斷疾病、妥善地治療護理大有幫助,因此,成為讀者喜讀樂看的欄目之一。
2.2 在初期,譯文和譯文摘要(文摘)所占比例較大:在50年代,每期譯文1~4篇,譯文摘要1~14篇;譯文和文摘多來自蘇聯,部分文摘來自英美。從1958年開始設“綜述”欄,對國外的有關進展予以綜合報導。由於我國神經精神科學基礎很薄弱,50年代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較多地引進外國的經驗和成就來充實自己,還是很有必要的。
2.3 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文章較少。本階段共刊出論著605篇,其中基礎研究15篇(占2.5%),臨床研究95篇(15.7%),該兩類文章絕大多數在60年代前期刊出的。50年代的基礎研究以大體解剖學、病理學研究較多,而生化、生理學研究在60年代開始增多。
2.4 神經外科論著較少:在50年代刊出很少,60年代開始逐漸增多,但所占比例仍較少,在此階段刊出的605篇論文中有關神經外科者僅44篇(占7.3%),其原因是我國神經外科起步較晚。本刊編委會對神經外科的發展一直很重視,經常優先刊出神經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2.5 充分報導有關學術會議的資料:本刊編輯委員會十分重視學術會議的報導,認為學術會議是展示各地有關經驗總結和科研成就的大課堂,是溝通信息、開闊眼界、啟迪思想、切磋學術,促進科學發展、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本刊編委、編輯積極參與並組織稿件加以報導,使未參加學術會議的廣大讀者也從中受益。
2.6 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受當時政治影響,特別是1966年,本刊登了不少政治性文章,有時每期占一半版面。兩次停刊(1960年和1966年)均受到當時政治運動的影響,1966年停刊長達12年之久,對神經精神科學事業的發展影響很大。此期間各地神經精神科工作者科學研究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刊登在文革後期復刊的《中華醫學雜誌》和《中華內科雜誌》上,專職編輯陳秀華先後參加上述兩雜誌的編輯工作。
發展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1978年春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大會發出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偉大號召,並在改革開放、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的影響下,激勵我國廣大神經精神科學工作者奮起追趕國際神經精神科學發展水平,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形成興旺發達的繁榮局面。為迎接這一局面,1978年初衛生部同意上報經國家科委批准復刊《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從《中華內科雜誌》編輯部調出陳秀華負責籌備復刊事宜。在京原編委馮應琨、黃克維、陳學詩、趙葆洵、譚銘勛、王芷沅、沈漁邨、王忠誠、張繼志等多次召開籌備會,討論編委會人選和復刊計畫。復刊後的編委人選原則上是上屆編委中身體狀況較好者建議繼續聘用,有的省缺少編委請當地醫學會推薦人選,最後由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後聘任。組成以馮應琨為總編輯,伍正誼、王忠誠、張沅昌、黃克維、夏鎮夷、陶國泰、陳學詩為副總編輯的《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三屆編輯委員會。適逢當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開第二屆全國神經精神科大會,會議期間召開了《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三屆編輯委員會全體會議,由馮應琨、陳秀華在會上分別介紹了雜誌籌備情況和提請審議的編委會工作條例草案、審稿原則草案和組稿計畫。會上討論熱烈,各地編委表示將努力為雜誌組審有關稿件。隨後,在同年9月5日雜誌正式復刊,仍為季刊,每期64頁,並開始在論文參考文獻前刊登論文英文摘要。從1983年起改為雙月刊,每期64頁。1988年起論文英文摘要改在每期後部集中刊登並取消論文英文目次。1993年起則將論文英文摘要放在中文摘要之下,並恢復論文英文目次。本刊從1980年起被納入美國的《醫學索引》,亦被納入我國《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中國醫學文摘》。編輯室專職人員由1名編輯增加到3名編輯,1名編輯幹事。
復刊後,本刊除針對當前防病治病的需要,組織相應稿件外,特別注意報導有關學術會議的內容以滿足廣大讀者的渴求。
1984年4月10日國家科委批准創辦《中華神經外科雜誌》。1985年《中華神經外科雜誌》正式創刊後,該刊不再刊登神經外科稿件。
在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領導下,進行了第四屆編委會改選籌備工作,經過反覆醞釀,1986年5月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會批准組成以陳學詩為總編輯,夏鎮夷、周孝達、陶國泰、史玉泉、譚銘勛、沈漁邨為副總編輯的《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四屆編輯委員會,調整了1/3編委,遴選50歲左右、專業水平較高的專家取代身體不好的65歲以上的老編委,並保留部分身體尚好的老編委作諮詢編委。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慶召開第三屆全國神經精神科學術會議期間,召開了《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四屆編輯委員會全體會議,會上由陳學詩總編輯介紹編委會改選經過,陳秀華匯報了本刊1978~1986年工作報告以及編委會工作條例(修訂草案)、審稿辦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通過。並圍繞如何辦好雜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和建議,特別是要求把神經科和精神科分開辦刊物的呼聲較高。
為了使讀者了解本專業的最新信息,從1986年開闢了“精防動向”欄目,介紹國際學術會議情況,國外神經精神科發展狀況。為了加強思想導向,開闢了“人物述林”欄目,介紹老一輩神經精神科專業工作者艱苦創業、刻苦鑽研、治學育人的業績。
1991年初進行第五屆編委會改選籌備工作,經過反覆醞釀於1991年4月組成了以陳學詩為總編輯,沈漁邨、郭玉璞、姜佐寧、江德華、張明園、陸雪芬為副總編輯的《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五屆編輯委員會。1991年5月在吉林市召開《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第五屆編輯委員會全體會議,陳學詩總編輯報告編委會改選經過和1986~1990年雜誌工作總結。會議重點討論了如何解決雜誌壓稿時間長和脫期問題;部分編委再次提出本刊應分辦神經科和精神科兩本雜誌的建議。
由於本學科專業的雜誌在各地相繼創辦,如《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等20餘種,同時這期間,紙張、印刷、郵局發行費用不斷漲價,本刊每期的定價從1986年開始突破了多年的每冊0.50元,逐漸上漲,以致發行量逐年下降。從1980~1993年每年平均每期印數為22294、20066、19297、19617、20445、18193、17876、17330、13569、13593、13485、13270冊。到1988年,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下,經濟狀況陷於低谷,於1988年7月1日起停付作者稿費1年,9月1日起收取稿件處理費(1991年1月1日起對中華醫學會會員停收稿件處理費)及發表費。
自1991年開始封面加印中華醫學會會徽。根據出版署的規定,從1993年第2期起停用傅連暲會長題寫的繁體字刊名,改為簡體字刊名。
從1978年復刊到1994年底共刊出17卷,90期,刊登文章3106篇,平均每期34.5篇。
本階段特點:
2.1 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增多:自本刊1978年到1994年底,發表的論著共1379篇,其中基礎研究82篇(5.9%),臨床研究541篇(39.2%)。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所占的百分比為50~60年代(基礎研究2.5%、臨床研究15.7%)的1倍多。這是可喜的改變,是這些年來各單位加強科研工作、推行研究生制度的結果。基礎研究論文對我國醫學科學有促進作用。多數臨床研究有利於基層專業人才的成長,促進神經科和精神科防治工作的開展。
2.2 神經外科論文迅速增多:這階段神經外科發展迅速,從1978年復刊至1984年底,共刊出論著472篇,其中神經外科162篇,占34.3%,與50年代神經外科僅占1.7%(5/292)、60年代占12.5%(39/313)相比,有了長足的進步,表明我國神經外科的蓬勃發展,已能用手術方法根治或明顯改善多種顱腦、神經疾病,同時也表明已有可能創刊神經外科專業雜誌。
2.3 重點號和專輯增多:重點號和專輯的專題是編委會根據來稿和有計畫地組稿,尤其是結合專題座談會和有關學術會議組編的。本階段刊登45個重點號和13個專輯,兩者共58個,平均每年3~4個。這是由於自1978~1993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已成立14個專業學組,專業學組均舉辦各種專業學術會議,加上本刊組織的專題座談會,總計有29個(不包括本刊編輯部未參加的會議),其中神經科19個,精神科10個。本刊除了報導這些學術會議水平較高的論文外,多數專業學術會議和專題座談會都寫了富有指導意義的會議紀要及相關的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療效判定標準等。這些紀要和方案標準(詳見附表)較充分地反映了會議各種內容和各種見解,並發揮了學術導向作用,頗受讀者歡迎。
2.4 增闢欄目,活躍版面:本刊原有欄目有述評、論著、論著摘要、病例報告、講座、綜述、臨床病理(例)討論、學術動態、書訊,本階段增闢了學術討論、技術改革、國際學術交流、精防動向、讀者*作者*編者、人物述林等,以充實內容,活躍版面。
2.5 加強編輯規範化:從1986年起,加強編輯規範化工作,嚴格實行法定計量單位,同時加強對圖表、統計學符號、參考文獻、名詞術語及版面設計等的規範化,貫徹各種有關編輯出版的國家標準。
貢獻
3.1 該刊創刊40年來,貫徹衛生工作方針,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實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努力不懈地工作,因而不論在提高防病治病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方面,還是在促進學科發展和專業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重要貢獻,茲簡要分述於下。
3.2 普及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建國初期,我國神經精神專業隊伍很小,隨著各地專業醫療防治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專業人員迅速增多,但多系從內科隊伍分流出來,專業知識不足,且有關專業參考書缺乏,為適應這一需要,本刊創刊後,特別注意針對這些需要進行組稿,除了通過論著介紹我國各地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外,用較多的篇幅以譯文、文摘形式,繼之採用文獻綜述形式及時介紹國外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起到沒有圍牆的全國專業性繼續教育大學的作用。
3.3 促進各種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的診療規範化工作:為了統一各種神經精神科疾病的診斷、治療、療效判定的依據和標準,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及其14個專業學組和本刊召開的學術會議、專題座談會都十分注意分別就有關疾病制定“分類”、“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療效評定標準”,本刊均及時在有關重點號、專輯中予以報導,以便各醫療防治單位推行套用。對於加強醫療機構的管理、建立健全醫療質量和科學研究的規範化,均起到了促進作用,受到廣大神經精神科工作者的熱烈歡迎。
3.4 反映我國神經精神學科的新成就,推動學科發展:本刊是我國第一本專業高級學術期刊,肩負著反映我國這一專業的先進水平的重任。建國後,我國神經精神科工作者意氣風發,越來越多地開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大量投寄本刊,本刊總是力爭及時地嚴密審查後擇優刊出,尤其是1980年召開了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后,研究報告迅猛湧現,多種先進的診斷手段和新技術的套用,如CT掃描、數字減影、磁共振成像、都卜勒超聲檢測、核素造影、紅外熱圖、腦地形圖、誘發電位等;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等基因工程技術的套用以及神經化學、精神藥物藥代動力學等的研究工作;各種實驗性腦血管病、癲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等動物模型的建立;神經組織移植,如垂體移植、胎腦組織移植、腎上腺組織腦內移植等;各種常見的神經和精神疾病的流動病學調查報告等;眾多的新成就的報導傳播,推動著學科的迅速前進。
3.5 促進臨床醫生的診療思維鍛鍊:本刊創刊不久就設立了“臨床病理討論”欄,先後刊出了59篇。由於其內容與讀者日常工作密切相關,可以啟發讀者從臨床難題中獨立思考,有力地進行診斷思維鍛鍊。
經驗
4.1 該刊創刊40年來,編委會和編輯部一直努力貫徹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併側重提高,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服務的方針,做出了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
4.2 充分發揮編輯委員和審稿人的作用,做好審稿和組稿工作:本刊的編輯委員和審稿人大都是我國神經科和精神科界有名望的學術水平較高的專家,是本學科各地的帶頭人,在審稿和組稿工作中能夠嚴格篩選把關,提供恰當有力的組稿線索,促證了雜誌質量。特別是在創刊初期,老一輩編委曾犧牲個人大量休息時間,為本刊審閱和修改稿件,經常星期日或夜晚參加在京編委會,不管颳風下雨,酷暑寒冬,他們都按時出席,認真討論每一篇文稿。繼續充分發揮這樣一支有無私奉獻精神的有權威的專業編審隊伍的作用,是搞好雜誌的根本保證。
4.3 充分反映國內外神經精神科研究新成果和新動向:本刊始終將反映國內外神經精神科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動向放在首位,通過良好的總體設計與導向,使廣大專業人員獲得新知識,擴大其眼界,提高其醫療水平和科研層次,進而促進我國神經精神科事業的發展。
4.4 充分報導學術會議的內容,擴大其社會效益: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及其後來的14個學組,早年每隔幾年召開一次學術會議,後期每年總要召開2~3個專科學術會議或專業學術討論會。並就有關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專業學術討論會是針對本專業中各有關方面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組織的學術討論會,除公開徵文外,根據主要議題特邀專題報告和綜述報告,這些會議結束之前,會議領導小組總要根據報告的論文和廣泛討論的情況以及與會人員對會議的評價意見,認真總結,指出主要的收穫、學術爭鳴情況,取得一致認識的意見和尚有不同認識的幾種意見,以及今後應努力探索的課題等,委託一位主持人向大會作總結報告。本刊為了充分發揮學術會議的效益,除了選登有代表性的重要論文外,組織有關專家寫出會議紀要。會議紀要要求不要套話、空話,要求在會議總結報告的基礎上,把會議的重點議題所涉及的問題充分反映出來,紀要應達到使未參加會議的讀者讀後感到象參加會議一樣真正有所收穫。有關這些學術會議的重要論文、會議紀要、綜述,加上述評,形成一個重點號或專輯,以使廣大讀者全面了解會議內容,獲得效益。
4.5 有計畫地組織專題座談會和重點號:舉辦專題座談會是一種重要的組稿形式。選題是由編委會制定下年度編輯計畫時確定的。選擇當前急待討論的問題,並提出各有關分題的中心發言人、特邀綜述報告人以及擬約請參加討論的專家或單位名單。對於一些涉及多學科的問題,可邀請多學科專家參加討論。座談會一般以50~100人的規模最好,討論範圍明確,人數少,但均是專家,便於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交流和爭論,達到討論深入。會後將座談內容整理,寫成充分反映會議內容的紀要刊出,可使讀者增長知識,開闊思路,提高認識和診治水平,促進研究的深入。同時選登一些有關研究報告和綜述,約請對該專題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撰寫一二篇指導性述評,對有關問題提出看法,指出方向,集中刊出這些文章,就可形成一個很受歡迎的重點號。
4.6 加強讀者、作者和編者的聯繫:本刊1992年、1993年兩次在雜誌上刊出啟事徵求讀者對本刊的意見,有不少讀者和作者就本刊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批評和希望。這些意見很定貴,我們經過反覆研究對策,並認真改進、落實,對雜誌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好處,今後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讀者、作者的聯繫,除不定期公開徵求讀者意見外,還要通過編委、座談會多方收集讀者的要求、希望、批評、建議,及時改進雜誌工作。
4.61 由於作者、讀者、編輯的密切配合。《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從1978年復刊後,認真抓好編輯工作規範化、科學化。雜誌社主管社長、總編輯、編江部主任對每期稿件認真核查及簽發。刊出稿件質量是較高的,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以來本刊發表的1379篇論文,有101篇獲國家、部、全軍科技獎,58篇獲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科技獎,31篇獲優秀論文獎(附屬檔案2),共有190篇獲獎,獲獎率達13.8%,我們衷心感謝全國廣大作者對《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的大力支持。
4.7 處理好神經科和精神科的關係:創刊以來,該刊在處理兩個學科的稿件上是基本協調的,基本按1∶1的比例編輯的,1990年一度出現的精神科稿偏少的現象已得到糾正。儘管如此,由於近幾年來神經科和精神科事業發展迅速,隊伍不斷壯大,縣級醫院已有專科醫生,兩科均有上萬名專業醫務工作者,來稿逐年有較多的增長,稿件積壓日趨嚴重,雖曾採用增加頁數、出版增刊、部分論著改為論著摘要等措施加以緩解,仍存在壓稿時間較長現象,今後將更進一步加強這些努力,力爭1年內刊出率達到70%,消滅來稿2年登不出的現象。鑒於1994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已分成兩個學會,分別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學會和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將本刊分成《中華神經科雜誌》和《中華精神科雜誌》已提上了議程,可望在1996年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