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應祿

郭應祿

郭應祿,男,主任醫師,教授,現任北京大學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泌尿外科醫師培訓學院院長、中國計畫生育協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泌尿外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專科醫師培訓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男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泌尿外科和男科新一代學科帶頭人。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體外衝擊波碎石(ESWL)樣機並用於臨床治療腎結石;首創俯臥位行ESWL治療輸尿管結石,是中國ESWL領域的開拓者。他率先開展經尿道、輸尿管鏡、經皮腎鏡和腹腔鏡的微創手術,主編了第一部《腔內泌尿外科學》,為我國該領域的奠基人。曾參與國內首例屍體腎移植,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腎移植專著《腎移植》,完成了首例同卵雙生者之間的腎移植。他提出的腔內熱療3個溫度段的概念及其臨床套用標準。他還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泌尿外科研究所;創建了腔內泌尿外科和體外衝擊波碎石學組;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郭應祿 郭應祿

郭應祿,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一代泌尿外科和男科學學科帶頭人。主持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體外衝擊波碎石(ESWL)樣機並用於臨床治療腎結石;首創俯臥位行ESWL治療輸尿管結石,是中國ESWL領域的開拓者。他率先開展經尿道、輸尿管鏡、經皮腎鏡和腹腔鏡的微創手術,主編了第一部《腔內泌尿外科學》,為我國該領域的奠基人。曾參與國內首例屍體腎移植,主編了國內第一部腎移植專著《腎移植》,完成了首例同卵雙生者之間的腎移植。他提出的腔內熱療3個溫度段的概念及其臨床套用標準。他還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泌尿外科研究所;創建了腔內泌尿外科和體外衝擊波碎石學組;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 。

人物經歷

1951.9~1956.9 北京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1956.9~1959.9 北京醫學院第一醫院外科住院醫師。

郭應祿院士 郭應祿院士

1959.9~1963.2 北京醫學院醫學系(泌尿外科專業研究生)畢業。

1963.3~1985.4 北京醫學院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講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導師,博士生導師,科副主任。

1981.4~1981.6 美國、英國七家醫院參觀考察。

1983.4~1983.10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院移植科研修。

1985.5~1991.3 北醫大第一醫院、泌尿所科主任、副院長、副所長。

1992.1 北醫大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

1995.4 北京大學泌尿外科培訓中心主任。

1995.6~1999.7 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主任委員。

1995.6~2002.3 吳階平泌尿外科醫學基金會理事長。

1996.9 中華泌尿外科學會主任委員。

1999.7 北京大學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

1999.11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9 《中華泌尿外科雜誌》總編輯。

2000.11 北大醫院生殖與遺傳醫療中心主任。

學習經歷

童年

郭應祿,1930年出生在山西省定襄縣,他的童年是在社會動盪,戰亂頻仍的歲月中渡過的。父親郭時中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天津行醫。1942年是郭應祿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他隨母親北上天津與父親團聚。他跟隨從醫的父親,耳濡目染,從小立下了做一個好醫生的志願。

大學階段

郭應祿(中) 郭應祿(中)

1951 年,郭應祿考入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醫學院。大學生活是郭應祿人生道路中世界觀形成的主要時期,與所有新中國的大學生一樣,共同經歷了那個時代的磨礪而具有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曾說:“大學期間我明白了一個青年怎樣做才是對國家有利”。1958年,即大學畢業的第二年,郭應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事業發展

郭應祿 郭應祿

1956.7 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59.9-1963.2 北京醫學院醫療系泌尿外科專業(研究生畢業)

1981.4-1981.6 美國.英國七家醫院(參觀考察)

1983.4-1983.10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醫院移植科(研修)

事業進程

1956年郭應祿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吳階平教授領導的系統外科教研組工作,這又是一個影響了他一生的重大轉折。當時的吳階平教授以他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在中國泌尿外科界的地位。在與吳階平老師的直接接觸中,郭應祿不僅在學術和臨床經驗上獲益匪淺,使他對泌尿外科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在醫德、醫道、為人和對待學生的寬厚慈惠、責善之法等方面,都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9年他考上了吳階平教授的泌尿外科專業研究生,自此與中國的泌尿外科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郭應祿從北大醫院的一名住院醫師做起,歷任泌尿外科主任、北大醫院副院長、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他前進中的每一步,都與新中國泌尿外科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熱愛的事業。

屍體腎移植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

1960年郭應祿參與了國內第一例屍體腎移植。1974年受衛生部指派,郭應祿組團赴國外考察腎移植技術,回國後他致力於腎移植的研究工作,先後編寫了《血液透析與腎移植》、《腎移植》等專著,當時國內尚無此類書籍和資料,這兩本書的出版對國內開展腎移植研究和臨床實踐,起到了很大的推動和指導作用。20世紀80年代,他致力於腔內泌尿外科學在國內的建立和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經尿道手術、經皮腎鏡、輸尿管鏡、腹腔鏡、前列腺增生的熱療、雷射、支架等多項新技術的套用,並開始研究體外衝擊波碎石技術。1984年他主持研製和開發了我國第一台碎石機,在全國首先推廣碎石機的臨床技術並加以提高。1987年郭應祿帶著他在國際上首創的用俯臥位行體外衝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成果參加了中德衛星遠程學術交流會議,備受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郭應祿教授主編了《腔內泌尿外科學》,明確了腔內泌尿外科的概念和範疇,再版時補充了關於前列腺熱療的三個溫度段概念和體外衝擊波碎石技術的內容。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系統介紹腔內泌尿外科技術的專著。《腔內泌尿外科學》和吳階平主編的《泌尿外科學》成為我國泌尿外科醫師的必讀書目。

《腔內泌尿外科雜誌》

1988年,由 郭應祿發起在國內成立了男科學組,在他的領導下,還成立了腔內泌尿外科學組,創辦了《腔內泌尿外科雜誌》。1992年,郭應祿出任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該研究所是國內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為一體的國內首屈一指的專業基地,曾是我國該專業唯一的國家教委重點學科點,它還是首批進入211工程的重點學科點,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基金、國家教委基金等研究課題幾十項,不僅在醫療、科研水平上居國內領先地位,還為帶動我國泌尿外科事業的進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至今,郭應祿連續擔任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並擔任教科文衛體專門委員會委員。他積極參加專題調研工作,並提出多項有意義的提案。他曾在第九屆第一次全國政協會議上代表醫藥衛生界在人民大會堂作大會發言,就我國的醫療制度改革提出建議。1995年4月郭應祿院士創辦了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培訓中心,中心設立了專家委員會,負責全國的泌尿外科繼續教育計畫的制定與執行。同時聘請了海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授課,使青年醫師及時獲得泌尿外科領域最前沿的知識信息,中心成立以來,已有2萬多人分別接受了各個層次的培訓,為提高我國泌尿外科的整體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郭應祿因此被評為衛生部繼續教育先進個人……。

已入耄耋之年的郭應祿院士僅在北京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中心和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有專家門診。北京軍區總醫院泌尿外科中心是在每周三上午,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則是在每周一下午。

主要論著

1 《腎移植》北京出版社,1980年.

2 《腔內泌尿外科學》(第二版)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年.

3 《前列腺熱療及相關療法》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年.

4 《臨床男科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5 《泌尿外科手術圖解》海天出版社,1998年.

6 《現代泌尿外科診療手冊》北醫大、協和醫大聯合出版社,1998 年.

7 《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8 《陰莖勃起功能障礙》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年.

9 《泌尿男生殖系腫瘤》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

10 《泌尿系超聲診斷治療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11 《男生殖系常見病》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年.

12 《勃起功能障礙的外科學治療》北醫大出版社,2000年.

13 輸尿管膀胱吻合的手術方法(實驗研究).中華外科雜誌,1964,增刊:281.

14 陰莖轉位.中華外科雜誌,1965,13(5):443.

15 精囊腫瘤.中華外科雜誌,1965,13(2):150.

16 利用腹直肌鞘修補破裂之供腎.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82,3(1):23.

17 認真總結經驗提高同種腎移植效果.中華器官移植雜誌,1983,4(3):49~50.

18 水中聚焦衝擊波非接觸式粉碎腎結石模型實驗.中華泌尿外科雜誌,1983,4(5):282~283.

19 輸尿管腎盂鏡的初步臨床套用報告.中華泌尿外科雜誌,1986,7(1):34.

20 經皮穿刺腎盂鏡取石術.中華外科雜誌,1986,24(1):34~35.

21 體外衝擊波碎石臨床初步報告.中華泌尿外科雜誌,1986,7(1):47~48.

22 俯臥位體外震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中華外科雜誌,1988,26 (5):285~286.

主要貢獻

開展前列腺微創手術

泌尿外科的歷史悠久,但只有在內腔鏡出現之後,才進入現代泌尿外科時代。腔內泌尿外科是近代泌尿外科領域內新發展起來的學科,專門研究在泌尿系統腔道內和泌尿、男生殖系統血管腔道內及腹腔和腹膜後腔隙內用特殊器械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技術。它的形成不僅使診斷和治療水平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對傳統開放手術的重大變革,手術的創面小,對患者的打擊小,恢復快。1978年郭應祿率先在國內開展經尿道前列腺和膀胱微創手術,1984年在國內率先使用輸尿管鏡和經皮腎鏡開展碎石、取石等微創手術。對這樣一門涉及相關學科較多的嶄新學科,當時國內外尚無一本系統的教科書或參考書,已出版的有關書籍也只是涉及其中某些專門技術。人們對腔內泌尿外科概念的認識往往不全面,甚至模糊不清,急需一本比較全面和系統介紹腔內泌尿外科的專著,以加速它在我國甚至國際範圍內的推廣和提高。1991年郭應祿主編出版了第一部《腔內泌尿外科學》,對其定義、內容都進行了系統地介紹。同時,在各地主持舉辦腔內技術學習班,向全國推廣腔內技術,使我國腔內技術在非常短的時間裡達到了較高水平。

提出三個溫度段

前列腺疾病的發病率很高,是中老年男性的多發病和常見病。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利用微波、射頻、雷射等技術進行腔內熱療治療前列腺疾病,使廣大患者受益。但由於相關概念不清,使用溫度過低影響了療效,致使該項技術走入低谷。1995年,郭應祿提出了三個溫度段的概念,即把溫熱療法分成60℃以下,60℃~100℃及100℃以上三段。60℃以下對組織的影響為可逆的改變,相當於理療;60~100℃可使組織凝固、壞死、脫落,為不可逆改變;100℃以上為碳化和汽化段。提出臨床套用標準:第一段為43℃~50℃,第二段為70℃~90℃,第三段為300℃以上,澄清了國際上在局部熱療操作中模糊不清的概念,減少了合併症,提高了療效。

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學系本科,是我國泌尿外科和男科學新一代學科帶頭人,主編著作32部,論文300餘篇,成果20餘項。曾獲第一屆吳階平楊森醫yao學獎一等獎,榮獲香港外科學院榮譽院士稱號。1982年主持研製國內ESWL樣機,1984年用於臨床治療腎結石,1987年首創俯臥位治療輸尿管結石,是國內ESWL領域的開拓者。80年代率先開展經尿道手術、輸尿管鏡、經皮腎鏡和腹腔鏡的微創手術,1991年主編第一部《腔內泌尿外科學》,為我國這一領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編第一部腎移植專著《腎移植》,1995年提出腔內熱療3個溫度段的觀點,澄清了國際上模糊概念。1991年創建腔內泌尿外科和ESWL學組,1995年創建中華醫學會男科學會。同年組建北京醫科大學泌尿外科培訓學院。為我國泌尿外科事業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最新成果

在郭應祿院士的主導下,經過山東姜漢勝醫師長期鑽研探索,一項名為“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開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技術在2011年取得新突破,成為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理想方法。

20世紀80年代,經尿道球囊擴張治療前列腺增生曾經因“遠期療效不佳”而被棄用。在全球泌尿外科領域對此項技術都予以棄用不顧的情況下,姜漢勝醫師卻一直堅持此類治療的探索,對此治療技術的不懈探索以至於被人開玩笑稱其為“瘋子”。

郭應祿院士在對此項治療技術進行實地考察和遠期病例觀察後,認為有深入研究的價值,在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下,郭應祿院士派博士研究生進行系列研究,通過對大量遠期病例的隨訪,老年雄性犬(因犬的前列腺機理和人類相似)的動物實驗,再對手術所使用導管進行改進定型,以及臨床實踐,最終基本闡明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治療機理,使得此項治療術走向成熟。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治療機理已經明確,導管改定定型並已經獲得技術專利,整個手術的操作流程也得到了規範,並在山東、江蘇、北京、天津和江西等地的多家醫院推廣,患者對療效甚為滿意。

“這項技術符合醫改把重點放在基層的精神,可以惠及廣大民眾,可大大縮減醫療開支,有利於推動醫改進程。它的治療效果並不亞於現在的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所以適合各層醫院推廣使用。”郭應祿院士介紹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意義說。

整個手術的步驟很簡單,有條件的醫院都可以做,普通縣醫院都可以實現。但是需要有醫生和患者觀念的改變。掌握開放手術、微創手術技術的醫生可能會對這種簡單的方法持不重視態度,因為相比較開放手術、微創手術,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掌握門檻非常低。“只要是會插導尿管的醫生,都能掌握此項技術。”郭應祿院士說。也正因為如此,需要醫生對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機理認可,這樣才會使得此項技術得以推廣。

事實上,通過長期的跟蹤觀察,經尿道柱狀水囊前列腺擴張術的療效甚佳。有經過此項手術治療的患者在9年之後依舊享受著手術帶來的方便和實惠。通過對這些術後患者的長期跟蹤,經過投影的觀察,發現治療效果穩定,說明此項技術的可靠性是很高的。

普通百姓也要破除對一些高科技的迷信,不見得採用了先進的治療設備和治療措施,就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既然能花費很少的錢,達到先進設備和技術都不一定能實現的治療效果,為什麼非得花巨資去折騰一下身體呢?

在郭應祿院士的大力推動下,正在免費和一些地方醫院進行合作,推廣此項技術,以達到這項成熟的新技術普惠大眾的目的。“你看這四本關於泌尿外科技術的大書里,談到這項技術的時候說,因為‘療效不好,爭論太大,所以這本書不寫’,但是我們現在把技術突破了,所以將來我們會把這一項技術補上。”郭應祿院士指著辦公室里的四本醫學著作說。

歐美一些專家聽聞中國取得此項技術突破之後,在研究如何實現機器人操作。但是機器人操作和醫生親自操作有一個根本區別是,機器人操作有很多不確定性,風險要大很多,並且治療費用可能會高昂。“隨著時間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這項技術還會更加成熟,還有進一步簡化的可能,這就需要我們醫生髮揮姜漢勝醫師的精神,開拓創新了。”郭應祿院士滿懷信心和希望的說。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