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達

李連達

李連達,男,遼寧省瀋陽市人,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基礎室主任、研究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基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員及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2018年10月18日,李連達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

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研究員及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

1934年7月24日,李連達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

1956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後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工作。

1956-1974年,在西苑醫院從事中醫兒科臨床工作,

1974年,開始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工作。先後擔任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室主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老師、著名中醫藥學專家、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年,因論文造假,被浙江大學解聘藥學院院長職務。

2009年2月5日,李連達第一次對天士力複方丹參滴丸的安全性提出了批評意見。他表示,自己在研究中發現複方丹參滴丸存在嚴重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3.1%,且天士力未作長期毒性試驗等。

2017年9月4日至9月15日,李連達在部落格上連載三篇文章炮轟複方丹參滴丸在美國三期臨床慘遭失敗,其原因在於藥品安全性有效性不符合註冊要求,藥品本身療效不佳。

2017年9月19日,天士力集團在報刊上刊登了整版說明,稱複方丹參滴丸三期臨床研究順利,李連達院士發表上述文章是出於個人恩怨。李連達與天士力關於複方丹參滴丸的爭論至今沒有結論。不過,複方丹參滴丸還未在美國完成註冊,仍處於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階段。

研究成果

評價標準

首次建立中國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範,得到學術界及官方認可,並在全國推廣套用;建立一些新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成為全國套用的標準方法,使中藥研究與新藥審評走上標準化、規範化及現代化新的發展階段;為推動中藥藥理學的學科發展及中醫藥研究的科技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血瘀證

揭示“血瘀證”科學內涵,闡明“活血化瘀”治療的基本規律與作用機理。提高療效、擴大適應症,自主或合作研製了冠心Ⅱ號等70種新藥(其中活血化瘀新藥30種),為繼承發揚中醫藥學、推動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現代化起到帶頭作用,在國內外掀起活血化瘀研究的新高潮,促進了中醫事業的發展。“活血化瘀”藥物的研製,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治冠心病

首創“中藥與自體骨髓幹細胞經心導管移植治療冠心病”新療法,解決了供體困難、排異反應、開胸手術風險、費用昂貴及倫理道德等難題。方法簡便、安全有效、易於推廣,為冠心病治療開拓了新領域,為幹細胞移植建立了新途徑、新方法。該項研究,已獲得中華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個人貢獻

李連達 李連達

李連達是中國中藥藥理學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專家之一,他建立中國中藥藥效學評價標準及技術規範,在國內首先建立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並在全國推廣套用。闡明“血瘀證”的科學內涵及“活血化瘀”治療的基本規律與作用機理,該項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首創中藥與自體骨髓幹細胞經心導管輸入冠狀動脈移植於心臟治療冠心病的新方法。

李連達曾多次質疑上市公司天士力旗下的明星中成藥產品複方丹參滴丸在申請美國上市的過程中存在隱瞞和欺騙公眾的行為。複方丹參滴丸在國內被作為“中藥國際化的標桿”,在國內也連續13年問鼎中成藥單品年銷量冠軍。

個人觀點

中醫偽論

李連達 李連達

“烤鴨”VS“偽科學” 學術上有各種看法、爭論,這個很正常,對中醫的看法有兩種極端看法,我覺得都不太妥當。一種看法,中醫學在秦漢時代已經到了頂峰,這種科學不太準確,應該說老祖宗的中醫學是偉大的,但是還需要繼續發展。那種認為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完美無缺,不要再發展了,甚至有的人提出來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都能治,這種說法也不太科學。同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中醫不太了解,認為中醫是偽科學,他們的看法也有一些西方的根據,用西方的一些條條框框和醫學定義來靠。他們覺得科學的東西一定得能講清道理,講不清道理就是偽科學。所以有的人說中醫能治好病,但講不清道理,所以是偽科學。西方能講清道理,治不好病,就說是科學。這種說法不太準確,是把講清道理放在首位,還是治好病放在首位?

我們對中醫的要求可以說有三步。第一,中藥能不能治病救人,這是關鍵的;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成分能治好病人,這個要研究清楚;第三,為什麼能治好病人,就是作用機制。三個問題都回答了,就認為這是一個科學的醫學,中醫由於歷史條件的原因,我們首先重第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治好病人,能治好病人,又能說清是什麼成分,什麼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可以慢慢研究。

中西醫合作,各頂起一半天。

中國有13億人口,13億人口的醫療、保健、防病、治病是一個非常沉重的包袱。到今天為止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背不起這個包袱。但是在我們國家必須背,光靠西藥力量不夠,光靠中醫力量也不夠,所以必須中西醫合作,各頂起一半天,這樣才能把13億人口的醫療、保健、防病、治病的沉重包袱背起來,這是中醫學的最大優點。目前將近有6、7億的人口都接受過中醫藥的治療和服務,全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中醫藥網路。

李連達 李連達

中醫學的未來發展,或者說中國醫學的未來發展,現在也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西醫應該吃掉中醫,因為西醫是科學的,中醫是不科學的,所以就提出來要廢除中醫藥。第二類看法,認為中醫把西醫給熔化了,因為中醫是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應該成為主流。第三種看法,認為中西醫結合優勢互補,這是中國醫學發展唯一正確的道路。我的看法,中國醫學發展的道路應該是多樣化的,應該是兩個學術體系,三種類型長期共存,優勢互補,有分有合,共同發展。因為中醫有中醫的優勢,西醫有西醫的優勢,兩者合起來更有優勢。所以需要長期共存。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也要有分有合,不要一刀切。

現在有人出於商業目的,誇大吹噓中藥的療效,這個不好,中醫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缺陷,它在治病救人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不能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所以無論是對中藥還是西藥,需要一個積極的看法,不贊成誇大吹噓,也不贊成貶低它。

轉基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做客科學網訪談時認為,美國科研機構在中國兒童群體中進行的轉基因大米試驗,從科學上說合理且有意義,進行程式符合中國法規法律,也符合國際慣例。

針對美國項目利用中國湖南的國小生做轉基因大米試驗一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表示,這項測試的目的明確,為解決兒童攝入維生素A的不足,針對缺乏症高發人群,補充維生素A,科研設計合理,試驗結果也達到預期目的,從科學角度看不存在原則性錯誤,也不存在追究責任的問題。

李連達提到,試驗中的“黃金大米”,不是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應屬保健食品範疇,可定為“強化食品”,其與普通大米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只是β-胡蘿蔔素含量稍高,不含有毒有害物質,不會引起化學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慢性蓄積性中毒。

他表示,轉基因大米是否安全,需進一步研究。但在這一試驗中,受試兒童攝入量為普通大米的食入量,食入周期為35日,非長期大劑量食入,達不到中毒量,不會發生急性中毒、慢性蓄積性中毒。

回應網友

臨床試驗已證明安全

網友質疑,如果轉基因實驗的風險在幾百年之後才顯示出來,我們如何評估論證目前有關試驗的安全性?

李連達表示,對受試兒童的遠期影響沒有可靠數據,尚難作出判斷,但按保健食品的要求,除作急性毒性、長期毒性試驗,還要作致畸、致突變、致癌試驗,未發現異常,是遠期安全性的一個保證。

他提到,據相關論文介紹,用做試驗的“黃金大米”,已經過大量臨床前試驗(包括實驗毒理學研究)和Ⅰ期臨床(人體安全性研究)證明安全,即已用美國人做了“人體試驗”,在中國試驗前經過中美雙方主管單位倫理委員會批准,受試兒童家屬同意並簽字,且整個試驗過程有毒理學專家進行監控,有異常表現可隨時終止,及時處理,保護受試者的安全與合法權益,因此符合中國法規法律,也符合國際慣例。

研究對中美雙方有利

網友質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只承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試驗,否認與轉基因試驗有關,用基金項目轉換實驗安排是否不妥?

李連達說,根據有關規定,基金項目不允許擅自更改研究內容,但此試驗並非更改內容,而是在完成原計畫基礎上增加有關聯的內容,原計畫是用菠菜補充β-胡蘿蔔素,新增內容是用轉基因大米補充β-胡蘿蔔素,目的相同,方法相同,只是菠菜之外,增加“黃金大米”,並不矛盾,當然應該得到基金委的同意。

“我們也可以在美國用美國人做試驗”,他表示,此試驗是中美雙方合作研究項目,研究成果不僅對中美雙方有利,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兒童維生素A缺乏症高發地區有幫助。按照國際慣例,合作研究項目可用多個國家、地區、民族進行人體試驗。

人物事件

論文造假

事件起因

浙大校長收到兩封信 “李連達院士論文造假”。

第一封信: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學術造假。

2008年11月18日,全歐中醫藥聯合會中藥特別專家小組的祝國光教授在芬蘭給浙江大學的楊衛校長發去了一封題為《提倡嚴謹治學,反對學術造假》的信。

信中祝國光告訴楊衛:有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連達署名的三篇論文有學術造假問題。

李連達 李連達

經全歐中醫藥聯合會中藥特別專家小組認真研究認為,論文作者不僅一稿多投,而且還存在嚴重造假。曾經刊登該研究小組論文的德國《NSA藥理學雜誌》、荷蘭《人種藥理學雜誌》、英國《本草療法研究》、波蘭《藥理通報》等先後公開發表聲明,稱這是“科學的欺詐行為”,並將這些已發表“學術論文”刪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第二封信:一稿多投,損害中國中醫藥在歐洲聲譽。

2008年12月6日晚,祝國光教授又給浙大楊衛校長發去一封信。

信中說,我們又發現李連院士以第一作者名義發表的兩篇文章,先以英文發表在國外期刊,然後隔數月或年余,又在國內以變換第一作者為李連達院士的名義發表,並且中文的論文沒有提及任何該文已經用英文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甚至在其參考文獻中也未列上。“說明作者是有意避開已經發表的相同文章!”

媒體調查

共有十三篇論文被指造假。

此外,據人民網報導,一些專家、學者在網際網路上揭發,近兩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連達領銜的研究小組,在國際、國內多家著名醫學雜誌上採取剽竊、編造實驗數據、一稿多投等手段,發表“學術論文”13篇,以騙取國家科研經費。這些由浙江大學藥學院多名研究人員聯合發表的論文都有李連達署名,其中,李連達作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兩篇。研究小組以這些“論文”立項,分別得到國家博士後資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要基礎研究973計畫以及浙江省教育廳、科技廳、中醫藥局等項目經費資助。

各方反應

浙大回應

論文造假是其所帶的博士後所為。

浙江大學新聞發言人以書面的形式就此事對媒體公布了學校的調查結果和處理決定。稱“論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連達院士所帶的博士後賀海波個人行為,其他作者並不知情。

文中說,“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學藥學院常務副院長收到某教授的郵件,投訴他已經畢業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後、時任浙大副教授賀海波在論文中末經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組的數據,屬剽竊行為。浙江大學藥學院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十分重視,當即開始了調查。賀海波已向學院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並向他的博士導師當面作了檢討。

部分專家

調查結果有疑點,有專家認為:幾篇論文中,其科研設計、思路、檢測方法及項目,實驗選擇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一人之手。而且,一個如此多項目的藥學試驗,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而且,論文立項必須通過層層審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獲科研經費也不可能被某個人所用。而前三篇論文的中心課題,是李院士近幾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課題,“不知情”有點說不過去。

不少專家認為,從學術規範來說,只要論文的作者對用自己的署名沒有異議,一旦論文出問題任何人都難逃其責,而非一人承擔。

知情人士

與高校教授考核體系有關。

事實上,有知情人士稱,之所以造成這樣的不良後果,是高校對旗下老師的考核體系造成的,老師發表論文數量直接跟收入、晉升等有關。

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體系上看見,申報正教授要求的論文基數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權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類刊物的發表都被分別記分。此外,主持完成國家級科研課題、省、部級科研課題等也被分別記分。最後的總分將決定該教授在學校里的升遷。

名譽侵權

2014年9月16日,天士力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侵犯名譽權一案,經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和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兩審法院審理,作出終審判決:李連達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人民幣30萬元。這起涉及上市公司與工程院院士的名譽侵權之爭歷經5年終於塵埃落定 。

人物逝世

2018年10月18日11時55分,中國著名中藥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