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寶豐

葛寶豐

葛寶豐,骨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專業組奠基人之一。在1951年即在我國成功地開展了帶血管骨移植,引進了髓管內穿針術。對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發生機制、骨牽引、內外固定、促進骨癒合、修復骨缺損、合併症的防治等,進行了系統研究,發明創新20餘項。出版專著7部,發表論文300餘篇。現任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後研究生導師。 2014年7月10日15時20分,新中國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全軍著名骨科專家、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專家組名譽組長葛寶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蘭州與世長辭,享年95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葛寶豐 葛寶豐

葛寶豐,中國工程院院士,專業為骨外科學,河北省樂亭縣人。1945年畢業於國立中正醫學院。是我國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骨科專業組奠基人之一。1998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軍區總醫院骨科研究所所長、博士後研究生導師。曾任蘭州軍區總醫院全軍骨科中心主任、專家組組長,蘭州軍區醫學專家組組長,全軍骨科專業組組長。國家和全軍醫學成果評審會會員,全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顧問,中華醫學會甘肅分會副會長,國際骨科組織和華盛頓骨科學會名譽會員。從事骨科專業50餘年,早在50年代初即在國內開展了帶血循環的骨移植,引進了髓管內穿針內固定術。對四肢和脊柱骨折,自發生機制、內外固定、促進骨癒合以至合併症的預防進行了系列研究,發明創造20餘項。1989年首先將異種骨形成蛋白套用於臨床修復骨缺損,確定了其單獨套用的成骨性能。2004年在骨質疏鬆症的研究中,確定了西北地區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先後獲國家發明、進步獎和部隊省級二等獎以上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共千萬餘言。

人物經歷

葛寶豐(右) 葛寶豐(右)

葛寶豐,世業農,7歲入鄉塾。1944年霍亂流行,全村94戶,病死104 人。家中二嫂亦罹病,縣中延來“名醫”,到後手抓食鹽一把,放入菜碗中,以沸水溶解後注入血管,俄頃病人死。當時居民對霍亂傳染途徑一無所知,病人糞便隨地拋棄,蒼蠅成群,官方無人過問。兩年後其母患重病,延醫求治,未明診斷,臥床半年而終。為償還藥債,賣去僅有的薄田數畝,此後父兄完全以耕種租田度日。葛寶豐在悲痛之餘,遂立志學醫,冀使他人之母和全國貧窮人有病都得到治療。1936 年畢業於昌黎匯文中學後,以特考獎學金人燕京大學醫預系。在校期間,經濟來源主要靠“工讀”和獎學金。一年後七七事變,與同學數人偽裝成學徒經上海、香港、海防流亡昆明,以全國統考第一名入中正醫學院,適逢我國醫學教育家王子玕,偕師生數百人,由贛遷此,依山傍水,建茅屋數百間於白龍潭畔,一時名師俱至,眾生鹹集,與上海醫學院聯合辦學。抗日國軍節節敗退,昆明告急,學校經滇、黔、閩、贛數度搬遷,每至一地,即利用廟宇祠堂,開校授課,學業未受到嚴重的影響。抗日勝利,學校遷返南昌,遇師E.J.薩飛(Sypher),骨科名專家,原籍加拿大,由救濟總署派我國工作。1947年薩飛回國,乃隻身來到蘭州中央醫院,投師張查理,從事骨科專業,兼任蘭州大學講師、副教授,開設了骨科專科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任隊長,在西安、蘭州等地辦戰傷和骨科訓練班數期,培訓學員300餘名,遍布於西北各地,成為專業技術骨幹。1953~1954年從師方先之和楊克勤教授。在軍區總醫院建立了骨科專業,1982年成為全軍骨科中心,1993年建立了創傷外科研究所。

葛院士工作兢兢業業,勇於創新,遍走絲綢之路,海拔數千米,五同軍營地,送醫農牧家,50年如一日,在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成就。

治學為人

葛寶豐 葛寶豐

葛院士學識淵博,基礎理論紮實,經過多年的勤奮苦練,學得一手出血少、創傷小、顯露清晰、下刀穩準的手術操作方法,代代相傳。他在每次手術前都對手術步驟思考一遍,術後總是親自包紮傷口,用手托住手術部位,放在推床上,送入病房,把肢體或脊背墊好才放心,正如他在詩文中所寫“病房勤巡視,心繫傷病員,每逢手術日,臨床遇危難,如履薄冰上,如臨深淵間,直至病情穩,心中始得安”。由於工作認真,醫療中很少發生問題。對發生的問題能很好地總結教訓,在他的詩文中有這樣的語句:“昔在南昌時,我為住院醫,袁家有幼兒,右膝患癆疾,久治不能愈,為其截肢體,不知除病骨,關節融為一,其姊守床旁,無語常哭泣”。“村女下肢痛,脛骨新生物,病理做活檢,診斷骨肉瘤,瘤生脛骨幹,邊緣甚清晰,骨膜無反應,周圍未波及,多為良性灶,不做細分析,只憑顯微鏡,截去一肢體”。“為此二三事,鬱郁數十年,一上我心頭,徹夜不入眠,良醫如良相,庸醫致疾殘,終生引為憾,心靈受責遣,教學帶徒弟,術業貴以專,德才相併重,兩者須得兼”。一個醫生的責任感,老知識分子的拳拳之心躍然紙上。科研工作選題總是以根據臨床需要為目的,從不因為取得某項資料而在病人身上進行不必要的、增加痛苦的檢查或治療。1957年一農民因炸傷致右股總動脈連同股動脈和股深動脈缺損14厘米,當地醫院要行截肢手術,於傷後36小時入院,下肢循環斷絕,肢體已趨於不救,葛院士大膽取出其在酒精中存貯了半年的一段相應部位三叉形同種異體血管,修復了缺損,取得成功,使面臨截肢的肢體恢復了正常功能。一年後將病人請來做隨訪,見病人已完全恢復了正常勞動力,本擬進行血管造影檢查,但考慮到肢體已完全恢復正常,如果進行造影穿刺,不僅會增加病人痛苦,而且萬一出現併發症,豈不是又會造成不良後果。葛院士考慮再三,決定放棄取得這一資料的機會,並為病人負擔了往返路費。

葛院士治學嚴謹,以身作則,對下級醫生要求嚴格,但當他們掌握了一項技術後,即使其充當術者,而自己充當助手,或在手術台前注視指導,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病例討論會、讀書報告會不曾間斷,甘當人梯,使骨科專業後繼有人,一代勝似一代。

1985年,葛寶豐應國際骨科組織(HealthyOrthopaedics Overseas)邀請赴美訪問,在七所院校進行了學術交流,講題為“絲綢之路上的骨醫學”,在國外講台上,驗證了他的骨科理論水平,在華盛頓骨科學會報告後,當場被該會主席宣布為該會榮譽會員。1987年受該組織委託,在蘭州召開了國際骨科討論會,有康布爾醫學院教授,國際權威性著作《康布爾骨科手術學》第六版主編A.S.埃德門森(Edmonson)博士等十餘名國際著名骨科專家參加,使我國絲綢之路上的骨醫學,得以知名國外。又一年後,在加拿大召開的一次國際骨科會議上,有人在大會上說東方沒有像樣的骨科,美國著名脊柱外科專家G.F.雷朴(Rapp)馬上晃著手反駁說:“我去過蘭州,在古絲綢之路上有一所像樣的骨科中心,無論是科研或臨床都很有成就。”1992年被國際骨科組織吸收為榮譽會員。1997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一位教授來蘭州講學時,對當年葛老訪美時所做報告內容記憶猶新,盛讚絲綢之路上的骨醫學。

醫學成就

修復大段戰傷骨缺損

葛寶豐院士 葛寶豐院士

早在1950年,即在國內首先開展了帶血管骨移植,成功地修復了下頜大段戰傷骨缺損。1951年首先引進了髓管內穿針術,並研製了“v”形釘和梅花形髓管內針,研製發明了梯形加壓鋼板,有效地解決了在骨科領域所存在的股骨嚴重粉碎性骨折的內固定問題。1988年獲國家醫療成果發明獎;和同志們一起研製了內固定鋼板和骶髂關節骨折脫位復位器等,填補了國內空白;接活了熱缺血59小時的斷指和49小時的下肢,打破了所見國內外斷肢(指)再植缺血時限最長的記錄;在斷指再生後淋巴管的再生實驗中,首先發現了淋巴管的再生時間,並將再生淋巴管分為亂麻、麥穗和念珠三個類型。其中,有6項成果屬全國首創,4項成果屬世界獨創。“十五”期間首先在國內外將異種骨形態形成蛋白套用臨床修復骨缺損,確定了其單獨套用的成骨性能,該成果於2005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葛寶豐院士指導工作 葛寶豐院士指導工作

進行了“動與靜對骨折癒合影響的動物實驗”,提出骨折端的牢靠固定,使肢體能在早期運動而不影響骨折端的復位和制動,有利於骨折的癒合。在此原則指導下,葛院士將國內外沿用了百餘年,Hansman於1886所發明的,容易折斷和拔釘的單鋼板,改進為有雙臂和數道橫樑的梯形接骨板。用於橫斷骨折和短斜形股骨幹骨折,術後不需用石膏或夾板等做外固定,一周后下地運動。對於嚴重的股骨幹和上下端粉碎性骨折,國內外迄今無滿意的療法。所用傳統單鋼板、大而厚的接骨板、雙鋼板、髓管內針加鋼絲纏綁和內鎖性髓管針等,也只適用於橫斷性和短斜形等穩定性骨折以及Ⅰ-Ⅲ度的股骨幹粉碎骨折,而對Ⅲ度以上的粉碎性骨折,國內外公認為尚未解決的問題。關鍵在於所有這些內固定物都不能使散碎的骨折片獲得復位和保持固定。歷經20餘年的鑽研,經過力學分析、抗彎、抗扭轉等試驗所發明的梯形鋼板,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可使散碎而有用的骨折片,緊密地環繞於半籠狀鋼板之中,幾乎達到解剖復位,直至骨癒合。於1997年獲得了國家發明三等獎,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權,生產許可證和國際科學信息中心的國際推廣套用證書。1986 年研製了空心加壓小螺釘,1997年為了防止髓內針轉動,改進了下端分葉型髓內針。在促進骨癒合方面,於1993年研製了微型全植入脈衝電流刺激器,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簡化了骨形態形成蛋白(BMP)的提純程式,首先將BMP套用於臨床,對進一步確定其成骨性能,取得了臨床依據。研製了BMP人造骨、纖維蛋白複合載體,並在分子生物學研究中,已使骨髓幹細胞轉化為成骨細胞,加入複合載體中,用於修復骨缺損。在防治骨折合併症中,創用了帶血管神經的腓腸肌內側頭游離移植代替前臂屈肌,治療迄今尚無滿意療效的缺血性攣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對骨盆骨折,針對其不同部位、不同形狀的特點,研製了一系列內固定鋼板和手術器械,填補了國內空白。對骨盆骨折內出血,開展了髂內動脈栓塞療法,臨床套用185例,無一例死亡。

對外傷性截癱的探索

早在1964年,葛寶豐即開始對脊髓傷進行實驗和臨床研究,與常文忠,張生和聶敏清等人,成立了研究小組和實驗室。重複了Allen百餘年前的重錘懸吊衝擊脊髓實驗,並在7隻狗中進行了將脊髓切斷後再縫合實驗,結果3隻狗在術後3個月即可搖尾,但一個月後搖尾動作完全消失。1隻狗,術後6個月可以搖尾和用後足站立和行走。適值“文化大革命”失去隨訪,運動過後,1隻狗於下水道中尋得。經過對2隻狗的病理檢查,啟示脊髓橫斷後神經纖維和細胞可以再生,但再生纖維雜亂,不能進入遠端複雜的束道,而且數周后即被斷面增殖的瘢痕組織所擠壓而失去作用。脊髓橫斷是一個比癌瘤還難以攻破的難題,研究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葛寶豐又在臨床進行了肋間神經轉位與腰神經根吻合手術6例,結果4例無效,2例術後發生頑固的下肢痛,病人痛苦萬分,多次來函求治。後來1例疼痛漸漸消失,1例葛寶豐準備去遼寧探望或寄路費來蘭,未果,斷絕了聯繫。在他的動物實驗中,數隻狗只顯露和剝離了脊髓,因麻醉和出血多未能進行脊髓切斷手術,遂關閉了傷口,但術後有3隻狗也發放生了不完全性截癱,1隻經半年而未能恢復。鑒於已斷裂的脊髓神經,在實驗中經修復而無效,並可產生頑固性下肢痛,有的狗只經截除椎板和剝離脊髓的干擾,也可發生截癱。因此他在經驗總結中提出,對於脊髓損傷病人,不可輕易地進行脊髓手術,一是因為對已斷的或受到嚴重挫傷的脊髓組織手術無效,二是更可造成對脊髓的進一步人為的干擾和損傷。臨床上未斷裂而僅僅受到壓迫的脊髓,多可經骨折復位解除壓迫而有不同程度的恢復。故他著書立說,發表論文,主張對外傷性脊髓損傷,除有手術適應證如因血腫壓迫而使症狀繼續加重者外,只可及時用非手術療法整復骨折和脫位,維持脊柱穩定,或僅僅進行脊椎復位內固定,不必切除椎板探查脊髓。1976年唐山地震後,他曾去河北和陝西一帶巡迴治療,1978年參加了在石家莊召開的唐山地震外傷性截癱全國討論會,在大會上報告了以上自己的觀點,在南京等地也作了報告。對有手術適應證的脊柱脊髓傷,只進行脊椎復位內固定而不切除椎板探查脊髓,已為不少學者所共同採用的治療原則。

斷肢再植

1965年,繼上海陳中偉之後,和同志們一起接活完全離斷的上臂,為全國第二例。1988、1990年斷手54小時和斷指59小時再植成功,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接活熱缺血59小時的斷指和49小時的下肢,打破了所見國內外斷肢(指)再植缺血時限最長的記錄。1973年進行了斷肢再植後淋巴管再生的動物實驗,在淋巴管造影中,首先發現淋巴管的再生時間為術後第六天,並將再生淋巴管分為亂麻、麥穗和念珠三個類型。發現在再植手術中,將皮膚等軟組織仔細對位縫合者,新生淋巴管為多串念珠型,瓣膜清晰可見,術後腫脹消退早,功能恢復好。只注意了血管神經的吻合,而對皮膚和肌肉等縫合粗糙者,則新生淋巴管為麥穗或亂麻型,術後再植肢體腫脹明顯,有的動物一年後仍有足下垂,甚至形成慢性潰瘍,足底爛去大半,肢體雖已成活,但幾乎完全喪失了功能。用此實驗結果指導臨床,提出在再植手術中,不但要注意吻合血管和神經,對皮膚、肌肉和其他軟組織也要對端仔細縫合,以利於斷肢的成活和功能恢復。1985年,對1例因乳腺徹底手術而並發上肢淋巴腫的病人,成功地進行了淋巴管靜脈吻合術。

醫學建議

用中醫正骨技術:救治災區創傷骨折。葛寶豐院士四項建議如下:一.創傷骨折處理:除有手術適應徵的開放性骨折以及合併大血管、神經損傷的四肢骨折,或擠壓綜合徵,或合併脊髓損傷的脊柱骨折等外,其餘的骨折均可採用中醫正骨復位、小夾板外固定或石膏外固定或結合骨牽引(下肢),懸吊復位(脊柱)等中醫療法。二。準備充足的祛腐生肌散及生肌膏應對開放創傷術後感染、潰瘍問題。三。準備接骨膏及中藥內治應對骨折手術後骨折遲緩癒合或骨不連的臨床問題。四。發揮針灸推拿技術及內外用藥技術,應對脊髓損傷並癱瘓的康復問題。

感人事跡

悉心栽培學生

一位女性患者住到了骨科,需要實施淋巴管靜脈吻合術。 這個手術機會,葛寶豐已整整等了15年。葛寶豐在中國率先完成淋巴管再生研究。這個手術做成功了,將填補中國淋巴管顯微外科技術的空白。可是,劉興炎醫生說啥也沒想到,葛寶豐把這個手術機會讓給了他。這一年,葛寶豐57歲,劉興炎27歲。 就是這個在醫學界產生轟動效應的手術,奠定了劉興炎攀登醫學高峰的第一塊基石。如今,他已經是“全軍科技重大貢獻獎”和“中國首屆百名優秀醫生獎 ”獲得者。關鍵時候把年輕人推上手術台,在葛寶豐身上還有許多佳話。一位左手完全離斷的女孩被送進醫院,斷手已經與身體分離54小時。葛寶豐和其他專家仔細會診,認為完全可以再植,又一項值得載入史冊的醫學創舉即將誕生。 誰有把握做這個手術?首推葛寶豐。早在1950年,葛寶豐就在中國首次進行了帶血循環的骨移植手術。此後,他的斷肢再植技術一直走在中國前列。葛寶豐帶領手術組詳細制定了手術預案,可臨上手術台,葛寶豐卻讓學生蘇增貴這個手術你來主刀,自己當助手。葛寶豐幹事業最糟糕的,不是沒有科研成果,而是後繼無人。對於青年人來說,給他們成功的機會,比什麼都重要。77歲的葛寶豐已帶出了500餘名骨科骨幹和研究生,其中產生了一大批知名骨科專家。

患者高於一切

55年從醫路,葛寶豐先後有6項成果屬中國首創,4項成果屬世界獨創。但他那項未能“成功”的研究,更令人肅然起敬。一位甘肅籍農民大腿負重傷,總動脈血管下的股動脈徹底斷開。葛寶豐望著這位農民兄弟的傷口,心裡發顫:一個農民,不能沒有這條腿。為了盡力挽回這條腿,葛寶豐用異體血管,連線這位農民兄弟斷裂的血管。誰知,這條血管竟奇蹟般地“成活”了,一條無望行走的腿恢復了功能。葛寶豐很高興,決心把這項課題繼續研究下去。他開始收集資料,跟蹤調查,並建立了專項研究檔案。漸漸地,這項研究課題“開花結果”的時機成熟了。最後一步,要對這位農民進行動脈穿刺,提取有關數據。那位樸實的農民兄弟一口答應,然而葛寶豐的心卻變沉重了:這位農民兄弟年事已高,穿刺一旦發生意外,很可能因動脈穿刺失敗使他再歸殘疾人的行列。最終,葛寶豐毅然放棄了這項極有希望獲得大獎的研究。 提起這“功虧一簣”的研究,醫學研究是為了更好地給人治病。脫離了這個前提,研究成果再多,也不是一名稱職的醫生。

人物評價

葛寶豐至今發表醫學論文300篇,著書立說7部,總計1000餘萬字。葛寶豐的專著獲過大獎。他的《實用骨科學》已6次再版,一位醫學界權威人士稱這部專著“ 代表當代中國骨科醫學最高水平”。但是,葛寶豐不為著書而著書,不為名利而著書,不為時髦而著書。一家出版社希望他總結一生從醫經驗,為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樹碑立傳”。葛寶豐說,書可以出,但這部書不是那種“大部頭”,而是能隨身攜帶的“袖珍小冊子” 。在葛寶豐的眼裡,“自己做了某一方面的工作,客觀總結經驗非常必要,但首先是實用性,沒有實用性的東西就沒有價值。” 為了編這本小冊子,葛寶豐傾注了全部心血。為了核對一個數據,他搬出幾十年前的病例檔案,戴著老花鏡逐頁逐行查找;為了集中精力,他甚至謝絕了國際骨科會議的邀請。有人勸他說編這本小冊子,交給研究生乾就行了,最後你審稿把關。葛寶堅持自己乾過的事,還是自己給自己把關比較妥當。 書稿呈人們面前,大家被深深地感動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院士、中國骨科的“學術泰斗”,在總結自己一生成就的時候,沒有向世人展示自己傲立醫學巔峰的雄厚資本,而是為後人留下了自己跋涉時的清晰足跡。

主要論著

1 葛寶豐.下頜骨骨質缺損之複雜管狀植骨術.中華新醫學報,1950,1(6):448~452.

2 陶甫,葛寶豐,張天澤.髓管內穿針術.中華醫學雜誌,1951,37(1):29~34.

3 葛寶豐.脊髓前外側束切斷術對脊柱戰傷後遺頑固性疼痛的治療.中華醫學雜誌,1952,38(1):23~27.

4 葛寶豐.脊椎離解和脊椎滑脫症.中華外科雜誌,1962,234~236.

5 葛寶豐,劉明華.落馬骨折.人民軍醫雜誌,1963,9:14~17.

6 葛寶豐,張繼增,李芹等.動與靜對骨折癒合影響的實驗研究.醫學資料選編,蘭州軍區醫學科學委員會,1964,4:50~53.

7 葛寶豐,李芹,朱玉恩.梯形鋼板內固定的力學分析和臨床套用.醫學資料選編,蘭州軍區醫學科學委員會,1964,4:45~50.

8 葛寶豐,骺生骨軟骨瘤,天津醫學雜誌骨科附刊,1964,8(1):57~58.

9 葛寶豐.髖關節坐骨直腸窩脫位.中華外科雜誌,1981,19 (10):617~619.

10 葛寶豐,劉淑賢,斷肢再植後靜脈和淋巴管再生的實驗研究,中華醫學雜誌,1973,6:353~354.

11 Ge Baofen, Wang Yong, Chang Wenzhong, A screw-springTractionApparatus for Fracture of the shaft of Femur, Chin Med J 1980, 93 (4): 275~278.

12 葛寶豐,劉扣有,王虎.梯形加壓鋼板的設計和臨床套用.解放軍醫學雜誌,1983,3(5):287~288.

13 張功林,葛寶豐,丘躍元等.59小時斷指再植成功一例報告.中華骨科雜誌,1988,8(5):369~370.

14 陳東安,葛寶豐,微動疲勞的生物力學機理與試驗方法振動與衝擊,1996;(5):37~43.

15 Ge Baofeng, Liu Keyu, Zhang Gonglin, A Trapezoid compression Plate for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Femoral shaft, China's New Achievement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First Edition, 1993,95~103, New World Press.

16 白孟海,葛寶豐,楊超.牛骨形態形成蛋白複合物的臨床套用.中華骨科雜誌,1995,15(1):20~21.

17 劉興炎,葛寶豐,文益民.半環狀梯形加壓鋼板治療股骨幹粉碎性骨折.中華骨科雜誌,1996,16(9):544~546.

18 Wen Yimin, Ge Baofeng, Liu Xingyan, ANewerPlate SystemforInternalFixationofunstablepelvicFrxaetures, InternationalSurgery,1997, 761 : 1.

19 葛寶豐,杜東鵬.腰椎的疲勞骨折與疲勞性質.腰腿痛雜誌,1997,18(1):3~5.

20 張功林,葛寶豐.新型脊柱滑脫固定器械的研製與套用.中國骨傷,2000,13(3):133~135.

21 葛寶豐.矯形外科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組,1953.

22 葛寶豐譯.椎間盤與椎間組織損害.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3.

23 葛寶豐.腰腿痛.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76.

24 過幫輔,凌歷立,葛寶豐.骨與關節腫瘤.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

25 葛寶豐主編.創傷外科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26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

27 葛寶豐,盧世壁主編.手術學全集矯形外科卷.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

28 葛寶豐主編.現代創傷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出版專著

《矯形外科學》、《創傷外科學》、《腰腿痛》、《骨與關節腫瘤》、《實用骨科學》等7部,約千餘萬字。其中《實用骨科學》代表著中國骨科醫學的高水平,已再版6次。所主編《手術學全集·矯形外科卷》獲國家圖書二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譯著有《椎間盤與椎間盤組織損害》等。

人物逝世

2014年7月10日15時20分,新中國骨科醫學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區骨科專業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全軍著名骨科專家、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專家組名譽組長葛寶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蘭州與世長辭,享年95歲。

葛寶豐院士是河北樂亭人,專業技術一級,文職特級。1919年12月出生,1949年8月參加工作,1956年9月入伍,1978年9月入黨,歷任西北軍區第一陸軍醫院主治醫師、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創傷骨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專家組組長、專家組名譽組長等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後3次榮立三等功,1987年出席了全軍第二次英模大會,1989年被表彰為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並參加建國40周年國慶觀禮,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葛寶豐院士從醫近70年來,累計救治患者17萬餘人。1951年,他在國內探索開展淋巴管外研究;1965年,他指導學生接活冷缺血54小時斷掌和59小時斷指,成為建國60年來最重要的60項醫學成果之一;1997年,他成功完成的十指斷指再植手術,成為亞洲第一例成功手術病例;1998年,他發明的內固定半環式梯形加壓鋼板大大提高了粉碎性骨折的治癒率,被人民民眾譽為“百年良醫”。

葛寶豐院士以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破解骨科醫學難題,先後自主創新完成57項重大醫學成果,獲得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科研獎勵20項,其中6項國內首創,4項屬世界獨創,先後編著《實用骨科學》、《創傷外科學》、《矯形外科學》等8部論著,發表論文近500篇,被稱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醫學大樹’”。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