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

湯釗猷

湯釗猷,男,廣東新會(今江門市新會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原國際癌症大會腫癌會主席。他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復旦大學肝瘤研究所所長、教授,從事肝癌臨床診治和基礎性研究,使我國肝癌臨床診治水平長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2018年11月,被授予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證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湯釗猷1954年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教授。曾任國際抗癌聯盟理事。60年代末從事肝癌研究,特別在肝癌臨床診治和相關基礎方面成就顯著。最早對小肝癌進行了系統研究,使小肝癌手術切除後5年生存率達到60~70%,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對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的病人,其5年生存率可達68.4%,這些重大成果使肝癌“不治之症”可望向“可治之症”轉化,使我國肝癌臨床診治水平長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亞臨床肝癌”概念和理論的建立,被國際權威稱為“是人類認識和治療肝癌的巨大進展”。主編肝癌、腫瘤專著8本。現任原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所長。在肝癌早期發現、診斷和治療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首先提出了“亞臨床肝癌”的概念。現代肝病學奠基人漢斯·珀波認為這一新概念是人類對肝癌的認識與治療的巨大進展。這個原理進一步引申又提出了“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1990和1994年,湯釗猷兩次擔任國際癌症大會腫癌會主席;1986,1991,1996年,他三次組織並主持了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和三等獎各一項。1979年,榮獲美國紐約癌症研究所頒發的金牌獎,主編書4本,論文440篇。

廣東新會人。腫瘤外科教授,小肝癌研究奠基人。1954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即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曾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國際抗癌聯盟(UICC)理事,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副主任、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腫瘤學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主委。現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9年獲美國紐約癌症研究所“早治早愈”金牌。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和三等獎2項、部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中國醫學科學獎、中國工程科技獎和吳階平醫學獎。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白求恩獎章。2次擔任國際癌症大會肝癌會議主席、共同主席,90次在國際會議作特邀演講,組辦7次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並任主席。擔任9本國際雜誌編委,2本任亞太區主編。2005年當選為美國外科學會名譽院士,2006年當選為日本外科學會名譽院士。主編肝癌、腫瘤專著共8本,參編國際著名專著10本。發表論文600餘篇,SCI收錄20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中4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人物榮譽

2018年11月,被授予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證書。

個人履歷

湯釗猷(照片1) 湯釗猷(照片1)

1954年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任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醫生。

1968年起,領導肝癌研究。

1988年任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

1988~1994年任上海醫科大學校長。

1990年為全國重點學科腫瘤學帶頭人。

1989年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1990年任國際抗癌聯盟(UICC)理事。

1994年入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研情況

代表性著作: 現代腫瘤學

代表性論文: 肝細胞癌門靜脈癌栓形成相關的血清蛋白質分子標記物研究

所教課程: 腫瘤學

研究方向: 從事肝癌研究

主要貢獻

湯釗猷(照片3) 湯釗猷(照片3)

主要貢獻為小肝癌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並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亞臨床肝癌”的理論,其英文專著是世界上第一本敘述早期肝癌的作品。國際肝病學奠基人HansPopper為此書所寫前言指出,“亞臨床肝癌這一新概念是人類對肝癌的認識與治療的巨大進展”。任1990年和1994年國際癌症大會肝癌會主席,1986年、1990年和1996年上海國際肝癌肝炎會議主席。1979年獲美國癌症研究所金牌,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小肝癌的理論還引申到“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除”,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6年獲中國醫學科學獎。2012年獲陳嘉庚生命科學獎。主編書4本,發表論文400篇。

湯釗猷1987年曾受到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他領導的肝癌研究所在肝癌早診早治、復發轉移的研究居世界領先。

代表著作

肝癌漫話

書名:肝癌漫話

作(譯)者:湯釗猷

出版單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1999-08

獲獎情況:2001年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二等獎

內容介紹:本書是《中國科普佳作精選》叢書之一。本書將湯釗猷院士的主要科普文章分成兩個方面。第一部分是癌症科普著作選,第二部分為科研方法與思維。本書不只局限於對科學知識的闡述,而是注重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本書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做到了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的統一。 專家為你出診:20餘種常見病的專家解讀

書名:專家為你出診:20餘種常見病的專家解讀

作(譯)者:湯釗猷吳孟超陳灝珠等著

出版單位: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06

內容介紹:哪些人易患肝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有哪些?高血壓為何被稱做“無形殺手”?結核菌有哪些傳播方式?潰瘍病患者需要手術治療嗎?胃癌患者有無食療驗方?有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嗎?帕金森病有哪些診斷要領?女性過早開始性生活易患宮頸癌嗎?小葉增生是乳腺癌前期病變嗎?慢性前列腺炎會傳染嗎?罹患性傳播疾病會影響生育能力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怎樣防止關節畸形?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如何科學呵護寶寶健康?抑鬱症患者為何有自殺傾向?本書將為您全面講述。

本書分二十三個部分,包括從“癌中之王”到“可治之症”——肝癌;肝癌的二級預防——小肝癌的診斷與治療;精心保護“生命的發動機”——冠心病的防治;生死安危一瞬間——心肌梗死常識談;謹防“無形殺下”——高血壓的防治;早期容易被誤診的惡疾——肺癌;不讓“白色瘟疫”捲土重來——結核病的防治;不可忽視的死亡威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抵禦侵襲保護屏障——潰瘍病防治知識;人體首惡——胃癌;防治病理老化——帕金森病;警惕紅顏殺手——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關愛乳房健美——乳腺癌的防治;困擾男性的難言之隱——前列腺疾病;沐浴健康陽光——遠離性傳播疾病;引起關節畸形的終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靜悄悄的流行病——骨質疏鬆症的防治;科學呵護宋寶健康——小兒常見病防治;擺脫陰影,走進陽光——防治抑鬱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癌症可以預防;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手段——腫瘤患者的中藥治療;21世紀人類的飲食科學——體質食養。全面解讀20餘種常見病。 征戰癌王

書名:征戰癌王(院士科普書系)

作(譯)者:湯釗猷著

出版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0-06(相關年度圖書列表)

獲獎情況: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內容介紹:世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一變化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革命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看來,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革命性力量。從生產力發展的階段看,人類走過了農業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取代土地或資本成為生產力構成的第一要素。知識不同於土地或資本,不僅僅是一種物質的形態,知識同時還是一種精神的形態。知識,首先是科學技術知識,將不僅滲透到生產過程、流通過程等經濟領域,同時還將滲透到政治、法律、外交、軍事、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一切領域。可以說,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掌握當代最先進的科技知識以及這些科技知識在國民中普及的程度將決定其國力的強弱與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科技創新與科普工作是關係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興衰的大事。

對於我們科技工作者來說,我們的工作應當包含兩個方面:發展科技與普及科技;或者說應當貫穿於知識的生產、傳播及套用的全過程。我們所說的科普工作,不僅是普及科學知識,更應包括普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

我們的黨和政府歷來都十分重視科普工作。黨的十五大更是把樹立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普及科技知識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到了全黨、全國人民和全體科學工作者的面前。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春由科學時報社(當時叫“中國科學報社”)提出創意,暨南大學出版社和清華大學出版社積極籌劃,會同中國科學院學部聯合辦公室和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部,共同發起《院士科普書系》這一重大科普工程。

1998年6月,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改選各學部領導班子,《院士科普書系》編委會正式成立,各學部主任均為編委會委員。編委會辦公室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擬出150個“提議書目”,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向1000多名院士發出題為《請科學家為21世紀寫科普書》的“約稿信”,得到了院士們的熱烈回響。在此後的半年多時間裡,有176名院士同編委會辦公室和出版社簽訂了175本書的寫作出版協定,開始了《院士科普書系》艱辛的創作過程。

《院士科普書系》的定位是結合當代學科前沿和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普及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是編寫的總要求。

編寫科普書對我國大多數院士來說是一個新課題。他們慣於撰寫學術論文。如何把專業的知識和方法寫成生動、有趣、有文采的科普讀物,於科技知識中融入人文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院士反映:寫科普書比寫學術專著還難。但院士們還是以感人的精神完成自己的書稿。在此過程中,科學時報社和中國科學院學部聯合辦公室、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部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也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院士科普書系》首輯終於出版了。這是人民交給科學家課題,科學家向人民交出答卷。江澤民總書記專門為《院士科普書系》撰寫了序言,指出科普是科教興國的基礎工程,勉勵科學家、教育家“在全社會帶頭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充分表達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科普的重視,對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質的殷殷期望。

《院士科普書系》將採取滾動出版的模式。一方面隨著院士們的創作進程,成熟一批出版一批;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不斷有新的題材由新的院士作者撰寫。因此,《院士科普書系》將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科普工程。

這一龐大的工程,不但需要院士們積極投入,還需要各界人士和廣大讀者的支持—一對我們的選題和內容提出修訂、完善的建議,幫助我們不斷提高《院士科普書系》的水平與質量,使之成為國民科技素質教育的系統而經典的讀本。在科學家群體撰寫科普書方面,我們也要以此為起點為開端,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勇攀世界科普創作的高峰。

步入21世紀的今天,人類的健康面臨著前所未來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戰勝癌症惡魔,怎樣更有效地防治“癌王”——肝癌,湯釗猷院士的《征戰癌王》將為您提供最權威的答案。

人物事跡

曾推兩具患者屍體

湯釗猷進行抗肝癌研究38載。“過去肝癌患者是走著進來抬著出去,現在是走著進來走著出去。”湯釗猷回憶起最初抗癌研究時的情形,一臉沉重,“記得有一個晚上,五分鐘內有兩位病人死去,我用一部推車推兩具屍體。”正是“死亡”促使他下決心終生從事抗癌研究。 推陳出新挽救病人

上世紀70年代,湯釗猷把肝癌由原來的“不治之症”變為“部分可治之症”。他提出“亞臨床肝癌”概念,實現了肝癌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一創新被國際肝病權威漢斯·珀波認為“人類對肝癌認識與治療的巨大進展”。上世紀80年代,湯釗猷又一次革新肝癌治療理論,提出“縮小切除”概念,使過去不能手術切除的較大肝癌,變成可能切除的較小肝癌,進一步提高了肝癌病人的存活率。上世紀90年代,在他的帶領下,“人肝轉移模型體系”建立,為防治肝癌復發轉移、最終攻克癌症難關,提供了研究基礎。 創新意味著風險壓力

湯釗猷(照片4) 湯釗猷(照片4)

湯釗猷不僅面臨著打破教科書和權威所帶來的壓力,更承擔著“早診斷、早發現、早治療”的手術風險。

“當時這個研究具有極大的風險。”湯釗猷告訴記者,因為“早期診斷”意味著在病人沒有任何症狀的時候判斷其患有肝癌,並需要開刀進行確認,“很有可能開刀以後發現什麼也沒有。”

幸運的是,在湯釗猷手上開刀的患者,沒有一例發生事故。

“所有的創新都有風險,越是大的創新風險越大。”湯釗猷告訴記者,沒有風險的創新是不存在的,而降低風險的唯一途徑就是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創新不能害怕承擔風險,但是負責可降低風險。

湯釗猷更有一套創新哲學:“創新要有符合國情的明確目標。中國底子薄、肝炎患者多,用多、快、好、省的辦法為最普通的老百姓治好病情,是最關鍵的。”年逾古稀的湯釗猷並不服老,“醫生不僅要學會技術開好刀,更要琢磨怎么決定開刀、用什麼樣的方法對病人更有效”。他透露,下階段自己將把全部重心放在肝癌轉移復發的研究上,努力完成剩下的“半件事”。

湯釗猷常常告誡自己的弟子,敢於提出逆反觀點,技術上精益求精,只有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