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司勛

彭司勛

彭司勛,湖南省保靖縣人,土家族。藥物化學家和藥學教育家,中國藥科大學教授,藥物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 1942年國立藥專畢業,1950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藥學組召集人,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領導協調小組顧問等職。1996年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司勛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是我國製藥化學、藥物化學專業早期創建人之一。 2018年12月9日6時50分,彭司勛在南京逝世,享年100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彭司勛 彭司勛

彭司勛,湖南省保靖縣人。土家族。藥物化學專家。歷任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導,藥物化學專家,藥學教育家,中國藥科大學顧問,藥物化學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博導,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中南大學名譽教授。中國藥學會理事、江蘇省藥學會名譽理事長。八屆全國政協常委,七屆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長期從事新藥和藥學教育的研究,主張充分發掘中草藥資源,利用其有效成分作先導物,研製具有特色的創新藥物;倡導建立適合中國“四化”需要的藥學教育體系,為中國藥學教育事業和新藥研究做出了貢獻。

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九三學社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彭司勛出生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的一個土家族知識分子家庭。保靖縣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但交通閉塞,文化落後,當時連一所初級中學都沒有。國小畢業後,為了繼續讀書,他離開家鄉,進入150公里外的沅陵縣朝陽初級中學。該校是一所教會學校,英語和有關課程都是外國傳教士講授,校歌也是英文的,學習英語的氣氛很濃。3年的學習為彭司勛的英語奠定了較好基礎。

1931年入學不久,日寇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國破家亡的慘狀,在彭司勛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創傷,他積極參加抗日遊行和抵制日貨運動。

1937年,彭司勛在長沙兌澤中學高中畢業時,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他長途跋涉來到重慶,當時大部分高校已招生完畢,只報考了四川大學外文系、齊魯大學醫學院和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同時被錄取。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又想學專業技術,他放棄了四川大學和學制7年的齊魯醫學院,選擇了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從此踏上了漫長的醫藥之旅。

1938—1942年是抗日戰爭極其艱苦的時期,也是彭司勛刻苦學習的4年。國立藥專從南京遷至重慶後,教學條件與設備簡陋,學習生活十分艱苦,學習期間還經常要躲避日寇空襲,食宿無法安定,在悽厲的警報聲和隆隆的爆炸聲中堅持學習。但艱苦的環境更能鍛鍊和激勵人的上進意志。

彭司勛國立藥專畢業後,經考核進入中央衛生實驗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前身)任化學藥物組技術員、藥師。當時,化學藥物組主任是加拿大愛國華僑馬基華博士,他只會講廣東方言和英語。彭司勛不懂廣東話,只能以英語應對。6年朝夕相處,彼此建立了深厚情誼。馬基華既是良師又是益友。

1948年,彭司勛以優異成績獲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去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50年6月獲哥倫比亞大學藥學碩士學位,並申請繼續讀博士。新中國成立後,號召海外學子回國參加祖國建設。1950年美國當局採取刁難利誘手段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彭司勛放棄繼續深造和工作的機會,懷著一顆報國之心與其他中國留學生一道,衝破重重阻撓,於1950年10月回國。

1951年初,彭司勛回到母校南京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前身)任教。從此,他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歷程與祖國藥學事業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他曾任南京藥學院副教授、教授、藥物化學教研室、研究室主任、教務長和副院長,兼任江蘇省藥品檢驗所所長。

彭司勛以“誠懇、勤奮、奉獻”為座右銘,數十年如一日,言傳身教、辛勤耕耘,深得同學們尊敬和愛戴。新中國成立初期,藥學教材缺乏,他先後講授藥物化學、有機分析、藥品鑑定、毒物分析等課程,又為研究生開設藥物分子設計、藥物化學選論等,教學任務十分繁重。1958年受衛生部委託,主編我國第一本《藥物化學》教材,後繼續擔任該教材各次修訂本主編,1988年版《藥物化學》於1992年獲國家優秀教材獎。他還主編和參編《藥物化學進展》、《藥物化學回顧與發展》、《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中國藥學年鑑》等多部參考書和工具書。除任《中國藥科大學學報》主編外,還擔任多種學術刊物顧問和編委。由於他對教材建設的貢獻,被聘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發表論文160餘篇。

為了克服當時藥學教育多頭領導、缺乏巨觀規劃的不利因素,各高等藥學院校聯會成立全國高等藥學教育研究協作組,彭司勛任組長。他主持多次協作組會議,研究藥學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討論制定專業目錄、課程體系和課程基本要求方案等,交流教改經驗,並創辦《藥學教育》季刊,為促進我國藥學教育的改革、發展和巨觀管理髮揮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他先後赴英、法、美、日、挪威、荷蘭、丹麥、芬蘭、土耳其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考察和學術交流。借鑑國外先進辦學經驗,結合我國實際,他認為我國高等藥學教育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襲,應進一步提高質量,建立專業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藥學教育體系。

1981年研究生制度建立後,他被評為藥物化學博士生導師,迄今已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他的學生遍布世界各地。看到一批又一批青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他感到無比欣慰。他常說:“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責任。”由於他做出的貢獻,1989年被評為江蘇省教書育人優秀研究生導師。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一、二屆成員,藥學組召集人,中國醫藥教育學會副會長,衛生部藥典委員會、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彭司勛在教學工作的同時,潛心科研,銳意創新。新藥研究涉及多學科、多環節,投資大、周期長,短期不易取得成果,甚至畢生奮鬥也無所收穫。但為了人民健康和醫藥經濟的發展,彭司勛義無反顧地投入這項艱巨工作。他先後主持1979年全國首次藥物設計及定量構效關係(QSAR)研討會、1981年全國藥物化學學術會議、1988年全國新藥研究與開發討論會、1993年第四屆全國分子力學與藥物分子設計學術會議、1999年亞洲藥物化學學術會議、2001年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全球華人藥物化學學術論壇等。這些會議對我國新藥研發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我國有豐富的中草藥資源,但新藥基礎研究相對滯後。為了加快我國新藥研究和開發的步伐,實現從仿製到創製的轉變,他倡導利用中草藥成分為先導物,結合定量構效關係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理論和技術,設計合成新化合物,進而探索構效關係和作用機理,為後續學科的研究提供物質基礎(候選藥),進而創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

“文革”前,彭司勛主要研究中樞神經抑制劑類藥物,目的是尋找成癮性小的鎮痛藥和能控制情緒緊張、焦慮的安定藥。合成一系列吲哚類化合物,發現化合物I2h,臨床試用,對術後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文革”後,因工作需要,他從事抗腫瘤藥和計畫生育藥物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腦血管藥物,重點為作用於鈣、鉀離子通道的化合物。研究發現某些原小檗鹼衍生物、粉防己鹼裂解產物和關附甲素柔性結構類似物具有心腦血管活性。其中氯苄律定(86017)為多離子(Na、K、Ca)通道阻滯劑,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已獲中國、印度、美國和澳大利亞發明專利;化合物CPU-23為具有降壓活性的新鈣離子阻滯劑,分子模擬分析,可作用於L型鈣通道DHP受體;化合物BTHP為新的鉀離子通道阻滯劑,它與多種關附甲素柔性結構類似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此外還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抗高血壓藥物、苯駢吡喃類化合物鉀通道調控作用的研究。上述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獲山東省(1995)和江蘇省(1998)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鈣調素及其拮抗劑”研究獲國家教委(1993年)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他還從事非甾體抗炎藥研究,發現化合物N14和N22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胃腸道副反應較小。

自發現內源性一氧化氮(NO)具有廣泛生理作用,作為信使物質或效應分子NO調控劑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20世紀90年代末,彭司勛同時從事NO供體型藥物的研究,為心腦血管和抗腫瘤藥物開闢新的領域。

彭司勛先後任“七五”、“八五”新藥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和“1035”工程等項目課題負責人。此外,他還曾任國家發明獎評選委員會特邀審查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領導協調小組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藥監局新藥基金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委員,北京大學天然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藥物研究所所長,江蘇省新藥審評審員會主任委員等。

他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榮譽證書”,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帶領的中國藥科大學新藥研究中心1995年被國家藥監局授予“全國醫藥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同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2007年獲中國藥學會突出貢獻獎。

培育人才

彭司勛 彭司勛

彭司勛十分重視教材建設。建國初期,由於藥學教材缺乏或內容陳舊,他在講授有機分析、毒物分析和藥品鑑定等課程時,即自編講義,充實新的內容。如1952年擔任全國法醫師資提高班的毒物分析教學任務時,他克服重重困難,自編教材,指導實驗,深受同學們歡迎。隨著教學發展的需要,他深感要培養出合格的藥學專業人才,必須更新教材,要編著適合中國高等醫藥教育的系統教材。他認為教材應根據培養目標,內容精,深、廣度適宜,既要理論聯繫實際,又要能反映學科的發展。1957年,他受衛生部的委託,主編中國第一本藥學專業的《藥物化學》教材。1964年修訂後,該教材內容更加充實,不僅受到國內醫藥院校廣大師生的好評,而且日本、香港、新加坡藥學會曾來函要求交換,在國際上產生了影響。此後,他還擔任教學參考書《藥物化學》(1978年)的修訂、統稿工作。1985年,又主編全國化學製藥專業的《藥物化學》教材(1988年)。根據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藥物化學面臨的任務,這本教材內容作了較大的調整,增加了藥物的構效關係、作用機理、生化代謝和藥物設計等內容,並充實了新藥研究的基本知識。後又主審醫藥函授教材《合成藥物化學》 (1989年)。1988年,被聘為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彭司勛還出任《中國藥學年鑑》主編。該書是逐年連續出版的反映中國藥學事業主要成就和發展概貌的綜合性藥學工具書,已出版七卷,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他還是《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1988年)的常務編委, 《中國醫藥工業雜誌》 、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和《實用醫學詞典》 (1988年)的顧問,《漢英醫學大詞典》(1987年)和《中國藥典》英文版(1988年)、 《藥學學報》 、 《藥理學叢書》 、 《國外醫學——藥學分冊》等雜誌的編委,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1959—1990年)。

自1950年底回國任教以來,除前述的課程外,他還講授《藥物化學》 、 《藥物設計》和《藥化選論》等課程,對待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精益求精,講解清晰,重點突出,能理論聯繫實際,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1956年,他開始招收藥物化學研究生,1981年,中國學位條例施行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他為首批藥物化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他親自講授學位課程,對論文工作嚴格要求,耐心指導。他還緊密結合業務工作,經常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使青年人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受到嚴謹的治學態度、踏實的工作作風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薰陶。彭司勛不論對本科生、研究生,還是對青年教師,一貫嚴格要求,循循善誘。他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廣大師生的稱頌。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彭司勛招收碩士生32名,已畢業獲碩士學位26名。招收博士生5名,已畢業獲博士學位2名。代招出國研究生6名,其中,1人已獲博士學位回國。1989年,彭司勛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導師。

40多年來,彭司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藥學人才,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其中許多人已成為中國藥學事業的骨幹,成為某些領域的專家、學術帶頭人或單位的領導。

主要論著

1 彭司勛主編.藥物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1964:第3版.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2 彭司勛,李明華,盛時.幾種烷基取代的環已醇及苯甲醇氨基甲酸酯類的合成.南京藥學院學報,1963,(12):1—3.

3 彭司勛,楊禎祥,盛時.5,6-取代-3-吲哚乙胺衍生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66,13(1):24—29.

4 朱耀華,楊禎祥,彭司勛.2-甲基-3-(r-氨基丙基)-5,6-次甲二氧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79,14(12):720—724.

5 楊禎祥,王銳,彭司勛.祖師麻甲素類似物的合成和鎮痛作用.南京藥學院學報,1979,(2):1—6.

6 彭司勛.英國、芬蘭和丹麥藥學教育概況.藥學通報,1980,15(8):26—28.

7 彭司勛,王爾華.中國新藥研製的回顧和展望(綜述).藥學通報,1981,16(4):27—34.

8 彭司勛.法國藥學教育概況.藥學通報,1981,16(6):47—48.

9 張奕華,曹觀坤,彭司勛.馬兜鈴次酸開環衍生物的合成和抗生育作用.南京藥學院學報,1983,(1):67—74.

10 彭司勛,王爾華.藥物定量構效關係,中國藥學年鑑(1980—82).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74—77.

11 黃文龍,楊禎祥,彭司勛.3-[P-(ω-取代氨基烴氧基)-苯甲醯]-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5,20(10):737—746.

12 楊禎樣,沈向東,彭司勛等.2-烴醯氨基-3-(3′-吲哚基/3′-咔唑基)-丙烯酸衍生物的合成.南京藥學院學報,1985,16(3):1—6.

13 彭司勛主編.中國藥學年鑑(1980—1982).首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至1991年已出版7卷).

14 張寅生,曹觀坤,彭司勛.非甾體抗炎藥:4-羥基-3-胺甲基-聯苯及4(2)-環已基-2(4)胺甲基-苯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藥學學報,1986,21(5):346—355.

15 靳立人,王銳,彭司勛.吡喹酮類似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6,21(3):170.

16 陳佩林,楊禎祥,彭司勛.N-(2-疏基苯甲醯)-N-烴基甘氨酸及其雙硫化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87,22(9):662—670.

17 彭司勛.中國高等藥學教育對醫藥工業的促進和影響(中、英文).工業展望,1987,(6):25—28.

18 夏志南,曹觀坤,彭司勛.4-芳雜環單/雙氨基酚衍生物的合成和量化計算.藥學學報,1988,23,(8):574—583.

19 黃文龍,黃枕亞,彭司勛等.漢防己鹼還原裂解及裂解產物的活性.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8,19(2):81—85.

20 黃枕亞,馮玫華,彭司勛等.四氫原小檗鹼型季銨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某些參數的測定.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8,19(4):249—252.

21 彭司勛.加強新藥研究是關係人民健康的一件大事.藥學進展,1988,12(3):137—138.

22 許國友,俞正威,彭司勛.硫脲基乙酸衍生物的合成與鎮痛作用.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89,20(2):89—91.

23 彭司勛.美國藥學研究生教育一瞥.中國藥學雜誌,1989,24(1):54—56.

24 羅婭林,楊禎祥,彭司勛.N-(2-巰基吡啶-3-甲醯)-N-烴基甘氨酸及其雙硫化合物的合成.藥學學報,1990,25(4):374-378.

25 陸濤,陳文浩,彭司勛等.巰基苯甲醯-甘氨酸-甘氨酸衍生物的合成.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0,21(1):1.

26 周桑琪,朱崇泉,吳國沛,彭司勛.1-取代?基喹啉酮酸衍生物的合成與抗菌活性.藥學學報,1990,25(9):670.

27 黃文龍,宋學勤,彭司勛等.取代四氫異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藥學學報,1990,25(11):815—823.

社會任職

彭司勛 彭司勛

1942年國立藥學專科學校(四年制)畢業。195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藥學碩士,曾任南京藥學院教務長、副院長,江蘇省藥物研究所所長,江蘇省藥品內檢驗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藥學組召集人;國家發明獎評選委會特邀審查員,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領導協調小組顧問;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副會長;衛生部藥典委員會、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醫藥局新藥基金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教材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科大學天然與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醫科大學名譽教授;江蘇省新藥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2—1946年 任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前身)技術員、藥師。

1947—1948年 任上海藥物食品檢驗局技士、代理室主任。

1948—1950年 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獲藥學碩士學位。

1950年 任華東藥學專科學校(現名為中國藥科大學)副教授教授。

1952—1954年 任華東藥學院藥學專修科主任。

1954—1966年 兼任江蘇省藥品檢驗所所長。

1956年 任南京藥學院教務長、藥物化學教研室主任。

1963年 任江蘇省及南京市藥學會副理事長。

1974—1978年 任南京藥學院化學製藥專業教學辦公室副主任。

1979—1983年 任南京藥學院教授、副院長,藥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兼任南京藥物研究所所長。

1984年 任南京藥學院顧問,南京藥物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6年 任中國藥科大學顧問,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

1987年 任中國藥學會江蘇分會理事長,九三學社七屆中央委員。

1988年 任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1年 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1996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榮譽成就

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五十餘年,是我國藥物化學、化學製藥專業創建人之一。先後講授《藥品鑑定》、《有機分析》、《藥物化學》。1959年主編我國第一本《藥物化學》教材,後繼續擔任各次修訂本的主編, 1988 年版《藥物化學》評為國家優秀教材,1980年擔任國家高等藥學教育考察團團長赴法國訪問,後又赴英、美、荷蘭、北歐、土耳其和日本考察藥學教育進行和學術交流。1985年任國家高等藥學教育研究協作組組長,主持了多次藥學教育研究學術會議,並創辦《藥學教育》,1933年創辦《江蘇藥學與臨床研究》。主編教材和專著五部,擔任多種學術刊物的編委和顧問。發表論文150餘篇,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50餘名,1989年被評為江蘇省教書育人優秀碩士生導師。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先後任“七五”攻關“雙苄基喹啉鈣拮抗劑蝙蝠葛酚鹼”、“八五”公關“計算機輔助藥物分子設計”,醫藥技術創新1035工程“氯苄律定臨床前研究”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異喹啉類化合物的合成與生物活性研究)等課題組負責人。現從事心腦血管藥物的研究,重點為作用於鈣、鉀離子通道的化合物和一氧化氮(NO)的調控劑。“異喹啉類化合物心血管活性研究”,“關附甲素結構改造和構效關係”等研究,發現多種具有開發前景的心血管活性物質,其中氯苄律定(86017)阻滯鈉、鈣和鉀離子通道,具有心律失常作用己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申請國內外專利。化合物CPU-23是具有降壓活性的新鈣拮抗劑,分子模擬提示可能作用於L-鈣通道DHP受體,BTHP為一種新的鉀通道阻滯劑,它與多種關附甲素衍生物均具有較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上述階段性研究成果和“鈣調素及其拮抗劑”分別獲山東省(1995.、江蘇省(1998)、和國家教育部(1993)科技進步獎。近發現化合物ZX-5能促進細胞內NO的釋放,選擇性地增加眼脈絡膜血流,並能阻滯新生血管形成,已申請中國專利(2002年)。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行獎,同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學科帶頭人。

藥學教育體系

彭司勛 彭司勛

彭司勛在承擔教學和新藥研究任務的同時,積極從事教育改革的實踐。他參加了藥學院校本科的專業設定、專業目錄修訂、教學計畫的討論和審訂,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目錄的論證。他曾多次出國考察國外藥學教育及改革情況。1979年,參加“中國高等醫學教育考察組”赴英國、荷蘭、芬蘭、挪威和丹麥等國訪問;1980年,任中國藥學教育考察團”團長去法國訪問;1984年,赴日本岐阜藥科大學講學,並訪問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城大學藥學部和有關藥廠。回國後,他都專文報導了這些國家高等藥學教育的現狀、課程設定、學位授予、組織管理、規模特點等。例如日本、北歐國家的藥學教育較偏重化學學科,美國、加拿大的一些學校側重於臨床藥學,而法國較側重於生物學科。1987年,他又應邀去美國訪問,主要考察藥學研究生教育。回國後,他就對美國研究生教育比較靈活,針對性和適應性較強,注重培養多種類型的研究生,研究內容多是具有套用前景的基礎研究,可為新藥研究或新劑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等特點作了報導。1990年,出訪土耳其,考察了開發中國家的藥學教育。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彭司勛提出中國高等藥學教育除與臨床醫學密切配合外,有些專業應與醫藥工業協作,以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更好地為“四化”服務的建議和措施,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他認為,各國的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工業水平都不盡相同;中國藥學教育既不能因循守舊,不思改革,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抄襲,而應實事求是地結合國情,探索創立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藥學教育體系。

為了貫徹黨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加強藥學教育的研究,克服藥學教育多元領導體制的不利因素,1986年,他和其他藥學界同志發起成立了“全國高等藥學教育研究協作組”,得到國家教委和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並被選為協作組組長。協作組成立後,創辦了《藥學教育》 (季刊)。他主持召開了3次藥學教育研究論文報告會,使各系統的藥學教育工作者匯聚一堂,就如何建立專業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規模適宜、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藥學教育體系進行深入的探討,並交流了各校的改革經驗,為促進中國藥學教育的巨觀管理、改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的參謀作用。

1988年,彭司勛受衛生部委託,對中國的高等藥學教育的結構及其變革趨勢這一軟科學課題進行專題的研究。

40多年來,彭司勛為中國藥科大學的建設,為中國藥學教育和藥物研究做出了貢獻。現在他雖年屆古稀,仍幹勁百倍,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為國家多培養一些人才,為中國藥學事業多做些工作,在實現祖國“四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中,貢獻自己的餘熱。

創新藥物

彭司勛 彭司勛

彭司勛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十分重視新藥的研究開發工作。早年,他主要從事藥物分析和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究,重點研究安定藥和鎮痛藥,曾創製多種具有鎮痛或降壓作用的吲哚類化合物,其中如I2h臨床試用對術後止痛效果較好。他結合中藥麻醉的研究合成的祖師麻甲素類似物,有較好的麻醉鎮痛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科研中斷,資料散失,1975年,才又重新開始新藥研究。不久,他試製成功了抗癌藥六甲嘧胺(HMM),此藥獲得1980年江蘇省科技成果獎,並已鑑定投產。

1979年,他又承擔了難度較大的抗生育藥物的研究工作。他考慮到現有甾體避孕藥對人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便從非甾體化合物入手進行研究。他充分挖掘中草藥資源,以天然活性成分為先導物,先後合成了對-羥基苯丙烯酸衍生物,白花素衍生物及馬兜鈴次酸開環衍生物等。這些藥物經避孕活性篩選,雖未獲得滿意的效果,但這項工作卻積累了不少科研經驗。

新藥研究是涉及多學科、多環節的創造性工作,難度大,周期長。“藥物設計”是為了適應新藥研究的需要而建立的一門新學科。彭司勛於1979年夏主持了全國首次《藥物設計》討論會,對《藥物設計》的內容、現狀和進展進行了交流,為中國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起了推動作用。

中國新藥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差距。彭司勛和許多藥學界老專家早就呼籲要重視新藥研究,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並建議就如何改變新藥研究的落後狀態,儘快創製出於中國獨特的新藥進行研討。這一倡議得到了領導部門的支持,經彭司勛與有關部門積極配合,1988年6月,在南京召開了“全國新藥研究與開發討論會”。參加會議的代表中有畢生從事新藥研究的老一輩專家教授,也有目前肩負研究、開發、生產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會議對新藥研究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提出了有關政策和措施,供領導部門參考。彭司勛從新藥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艱巨性出發作了發言。這次會議對中國新藥研究起了促進作用。

近年來,他結合指導研究生,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藥物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目前,重點研究作用於鈣或鉀通道的化合物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其分子模型。他曾分別以黃連素、漢防己鹼為原型物,通過結構改造,在合成的許多化合物中,發現具有較好的降壓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化合物各一種,此外,還發現另一化合物具有抗炎鎮痛活性。這些研究均獲得國家醫藥管理局新藥研究基金的資助,正進行臨床前藥效學和毒理學的研究。為了加速研究工作的進展,他積極倡導和組織與國內外高校及製藥企業進行廣泛協作。他是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化學的學術帶頭人,1989年,經國家教委評審,該校的藥物化學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1986年,被聘為北京醫科大學“天然藥物和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任國家醫藥管理局新藥研究基金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衛生部第二屆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

人物逝世

2018年12月9日,彭司勛逝世 。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