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中藥名。是一種礦石中藥材,清熱瀉火藥,又稱凝水石、水石、鵲石,本品為天然沉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或三方晶系碳酸鈣礦石。類別:石礦,可提煉出石膏,卻不能直接稱石膏,由於硬度低,只含玉質,不含水晶。產于山西、河北等地,廣泛形成於沉積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沉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岩、紅色頁岩、泥灰岩等成層出現。多發現於鹵地積鹽之下。全年可采,研細用。

基本信息

概述

寒水石 寒水石
出自《吳普本草》。《本草》所載的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 晶體,但近代寒水石藥材的商品,有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用於北方,後者多用於南方。原礦物參見 石膏方解石條。
《名醫別錄》: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
陶弘景:常山屬并州,中水縣屬河間郡,邯鄲即趙郡並屬冀州域, 此處地皆鹹鹵,故云鹽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綱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與水同色,其水凝動可夏月研末煮湯,入瓶倒懸並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水、寒水、凌水諸名。生於積鹽之下,故有鹽精以下諸名膏亦有寒水之名,與此不同。凝水即 鹽精石也,一名泥昔人謂之 鹽枕,今人謂之鹽根。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 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棱,如馬牙消,清瑩如水精,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頌注玄精石謂解池有鹽精石,味更鹹苦,乃玄精之類。男食鹽,謂鹽枕作精塊,有孔竅若蜂 窠窠,可緘封為禮贄者,皆物也。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注,誤矣寒水石有二,一是軟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合。蘇恭、蘇頌、寇宗奭、閻孝忠家所說,皆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石膏之誤近千載,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於絕響矣。
藥材性狀: 多為規則的塊狀結晶,常呈斜方柱形,有稜角白色或黃色,表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透明或不透明。有完全的解理,故晶體可沿三個不同方向劈開。質堅硬而脆, 硬度3,比重2.7,條痕為白色或淡灰色,敲擊時多呈小塊 斜方體碎裂。斷面平坦,用小刀可以刻劃。氣微,味淡。

藥品簡述

寒水石 寒水石

藥名:寒水石
拼 音:HAN SHUI SHI
拉丁名: Calcitum,Gypsum Rubrum
別 名: 凝水石、水石、鵲石。
類 別: 清熱瀉火藥。
科屬分類:鈣化合物類。
來 源: 本品為硫酸鹽類礦物的天然晶體。
藥用部位: 硫酸鹽類礦物。
採收: 全年均可採挖,加工採挖後,除去泥沙及雜石。
性味:辛、鹹,寒。
歸經:歸心經胃經腎經
功 能: 清熱瀉火,利竅,消腫。
主 治: 用於熱病煩渴、丹毒燙傷、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調敷。
生態環境:廣泛形成於沉積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沉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岩、紅色頁岩、泥灰岩等成層出現。
貯藏: 置乾燥處。
資源分布:山西、河北、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藥性

辛、鹹,寒。歸心、胃、腎經。

功效

清熱瀉火。

套用

1.熱病煩渴、癲狂。本品入心經能清瀉心火以除煩,入胃經而清瀉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湯(《溫病條辨》)。取本品清瀉心胃實火而可用治傷寒陽明熱盛之癲狂,多配黃連、甘草用,如鵲石散(《普濟本事方》);若配天竺黃、冰片等藥用,可治痰熱躁狂,如龍腦甘露丸(《姚僧坦集驗方》)。
2.口瘡、熱毒瘡腫、丹毒燙傷。取本品清熱瀉火之功,可用治熱毒瘡瘍等證。若治口瘡,可配黃柏等分為末,撒敷患處,如蛾黃散(《濟生方》);若治熱毒瘡腫,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為末,香油調搽(《普濟方》);若治水火燙傷,可配赤石脂等分為末,菜油調敷,破爛有水者,取藥末撒患處,如水石散(《古方匯精》);若治小兒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
3.枕醫生又稱石頭枕,它是第一款將天然礦石中藥“寒水石”經特殊工藝製造並植入枕芯的新型枕頭,有清熱瀉火、降壓安眠、疏通經絡。緩釋滲透、共振磁療、利用特殊恆定的生物磁場調節人體微循環,降低血壓、促進睡眠的功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現代研究

1.臨床研究:用寒水石配地榆、大黃、冰片研細末,香油調敷,治療帶狀皰疹120例,療效顯著(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2001,6:362);用由寒水石、冰片、熊膽、血竭組成的寒冰痔瘡膠丸納入直腸內,治療痔瘡130例,有效率為95.37%(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2001,2:114)。
2.其他:本品《神農本草經》名凝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結晶體。但近代所用之寒水石,在北方多為紅石膏(主含硫酸鈣),在南方多為方解石(主含碳酸鈣)。

古籍摘要

寒水石 寒水石
1.《神農本草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2.《本經逢原》:“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治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

《金匱》風引湯,《和劑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餘之邪熱也。”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本草經集注》:畏地榆
《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北寒水石。本品為 纖維狀集合體,呈扁平塊狀或厚板狀。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紅色,有的為白色;條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側面呈縱細紋理,具絲絹光澤。質較軟, 指甲可刻劃成痕;易砸碎,斷面顯直立纖維狀,粉紅色。氣微,味淡。以粉紅色、有細絲紋、具光光澤、無雜石者為佳。北寒水石產 山東、新疆、 內蒙古、甘肅、河北、山西。主銷 北京、天津以及山東、 遼寧、內蒙古、山西、甘肅。 南寒水石。本品主為菱面體集合體,呈斜方扁塊狀、斜方柱狀。白色,有的稍帶淺黃或淺紅色調。表面光滑,有棱。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用小刀可刻劃成痕。體較重,質硬而脆,易砸碎,碎片多呈方形或斜長方形。無臭,無味。以色白、透明、玻璃光澤、易砸碎者為佳。本品產 河南、河北、江蘇、 浙江、安徽、江西、四川、湖南、 湖北、廣東、廣西、甘肅、 新疆、貴州、西藏、青海。主銷華東、 中南、華南、西南等地區, 北方地區較少用。

顯微鑑別

北寒水石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呈不規則緻密塊狀。白色;條痕白色,不透明, 光澤弱;有時碎粒呈透明狀;具玻璃樣光澤。

南寒水石。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他形;具假吸收,突起有正有負,正突起糙面顯著;負突起表面光滑。干涉色常呈類似珍珠暈彩的高級白;解理縫對稱消光;聚片雙晶常見。一軸晶,負光性。

化學鑑定

北寒水石

① 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檢查結晶水)。

② 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呈鈣鹽與硫酸鹽的鑑別反應。

③ 紅外光譜定性分析,與石膏圖譜相同。

④ 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分析結果主要為石膏組成。

南寒水石

① 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鹽酸5ml,即泡沸,並產生大量氣體,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產生白色沉澱。(檢查碳酸鹽)

② 取上述反應後的溶液,濾旱災,濾液加甲基約指示液2滴,用氨試液中和,再滴加鹽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銨試液,即生成白色沉澱;分離,沉澱不溶於醋酸,但可溶於鹽酸。(檢查鈣鹽)

③ 取鉑絲,用鹽酸濕潤後,蘸取粉末少許,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磚紅色(檢查鈣鹽)紅外光譜定性分析:IR λKBrmax cm-1:1420,873,708。

化學成份

 北寒水石:主要成分為硫酸鈣(CaSO4·2H2O),尚含有鐵、等雜質。

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尚含、鐵、、鋅等雜質。

炮製方法

寒水石 寒水石
寒水石。《普濟方》:“以溫水飛研如粉。”現行,取原藥材,除去 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打碎。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止痛。

煅寒水石。《聖濟總錄》:“火煅通赤,研為細末。煅赤,黃土內(上四下奄)二宿,取出,研末,用菠薐汁和作餅,陰乾再研,又和又陰三次為度。”《小兒衛生息微論方》:“煅,出火毒。”“煅熟為末。”《扁鵲心書》:“用泥罐上下蓋定,火煅。”《普濟方》:“火煅通赤,合於地上,出火毒一宿。”現行,取淨寒水石,置適宜的耐火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或打碎。

姜寒水石。《雷公炮炙論》:“凡使,先須用生薑自然汁煮,汁盡為度,研成粉用。每修十兩,用薑汁一鎰。”現行,取生薑洗淨,搗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鍋內共煮至汁乾,取出,曬乾,研細。每寒水石100kg,用生薑10kg。

醋寒水石。《局方》:“凡使,並用火煅,醋淬七遍,搗研水飛令極細。”現行,取淨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紅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後取出,晾乾,研細,過篩。每寒水石100kg,用10kg。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乾燥處,防塵。

常用配方

寒水石 寒水石
1、 治五臟六腑積熟,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 白湯調服。 (《方脈正宗》)

2、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牆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

3、除熱癱癇:大黃、乾薑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金匱要略》風引湯)

4、治風熱心躁, 口乾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淨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 (《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5、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斗,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鈐方》)

6、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

7、治牙齒內血出,並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硃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乾摻有竅處。(《普濟方》)

8、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 (《衛生易簡方》)

考證

寒水石 寒水石
出自《吳普本草》。《本草》所載的 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晶體,
但近代寒水石 藥材的商品,有 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 用於北方 ,後者多用於南方。原礦物參見石膏及方 解石條。 1.《名醫別錄》: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
2.陶弘景:常山 屬並 州 ,中水縣屬河間郡,邯鄲即趙郡並屬冀州域, 此處地皆 鹹鹵,故 雲鹽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3.《綱目》:寒水石拆片投水中,與水同色,其水凝動可夏月研末煮湯,入瓶倒懸並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水、寒水、凌水諸名。生於積鹽之下,故有鹽精以下諸 名膏亦有寒水之名,與此不同。凝水 即鹽精石也,一名泥昔人謂之鹽枕,今人謂之鹽根。生於鹵地積鹽之下,精液滲 入土中,年久至泉,結而成石,大塊有齒棱,如馬牙消,清瑩如水精 ,亦有帶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潤,入水浸久亦化頌注玄精石謂解 池有鹽精石,味更 鹹苦,乃玄精之類。男食鹽,謂鹽枕作精塊,有孔竅若蜂窠窠,可緘封為禮贄者,皆物也。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 解石為注,誤矣寒水石有二,一是軟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凝水之寒水石,與本文相合。蘇恭、蘇頌、寇宗?#93;、閻孝忠家所說,皆軟石膏之寒水石。王隱君所說,則是方解石。家不詳本文鹽精之說,不得其說,遂以石膏、方解石指為水石。唐、宋以來,相承其誤,通以二石為用,而鹽精之水,絕不知用,此千載之誤也。石膏之誤近千載,朱震亨始明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於絕響矣。
科屬分 類
鈣化合物類
拉丁 文名
Gypsum Ru brum;Calcitum
主治
時行熱病;壯 熱煩 渴 ;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

套用配伍

寒水石 寒水石
用於溫熱病 熱在氣分,壯熱煩渴。寒水石性寒降泄,有清熱降火之功,常與石膏、滑石等配用以增強療效,如《溫病條辨》三石湯。若熱病高熱煩躁,口乾 狂言,可與 天竺黃龍腦清熱化痰藥同用,如《姚僧垣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用於濕熱內蘊之水腫,小便不利,尿閉。寒水石能清熱利尿消腫,可與滑石、冬葵子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此外,用於咽喉腫痛及 口舌生瘡,寒水石可配冰片、硼砂等外用,以清熱瀉火;用於乳癰初起,纏腰火丹及燙傷,可單用或配 梔子、大黃等外用,以清熱解毒。

用於熱病煩渴
寒水石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溫熱病邪在氣份,壯熱煩渴、脈洪大者,常與石膏同用,如三石湯。

用於丹毒燙傷
寒水石有清熱瀉火,緩解赤熱疼痛之效,故又用於小兒丹毒,皮膚熱赤以及水火燙傷,可鍛研細末調敷患處。

治濕熱水腫
寒水石還能利竅消腫,配滑石冬葵子車前子等同用,治濕熱水腫。

文獻論述

寒水石 寒水石

1、《綱目》: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2、《本草經疏》:凝水石,《本經》味辛氣寒,《別錄》加甘,大寒無毒。《經》曰,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也,易飢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陽明之邪熱,故能止渴不飢。水腫者濕熱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氣上溢於腹,而成腹痹,辛鹹走散之性,故能除熱利竅消腫也。療腹中積聚者亦取其辛散鹹軟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雲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雲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鹹,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餘邪熱。《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宜之,諸濕腫滿屬脾士者忌之,大宜詳審,慎勿有誤。

3、《本經逢原》 ;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餘之邪熱也、如無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鹹寒降泄之用耳。
4、《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5、《本草經集注》:解巴豆毒。

6、《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痛。

7、《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8、《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

9、《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10、《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11、《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生態環境

1.廣泛形成於 沉 積作用, 如海 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沉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岩、紅色頁岩、泥灰岩等成層出現。
2.方解石 Ca lcite 參見 “方解石”條

中草藥第二季

中藥材中國是中草藥的發源地,目前中國大約有12000種藥用植物,這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在中藥資源上我們占據壟斷優勢。古代先賢對中草藥和中醫藥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和總結,使得中草藥得到了最廣泛的認同與套用。讓我們一起完善中草藥的詞條,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這中國的瑰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