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石

田黃石

田黃石,是出產於中國福建省壽山鄉壽山村的一種著名珍稀篆刻名石,莫氏硬度為2.3~3度,與其它產自壽山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田黃為壽山石中最優良的品種之一。田黃石因其產量稀少,而顯彌足珍貴,清朝時曾受到皇帝的寵愛,早有易金三倍之說,如今在拍賣市場上更是價格火爆,最高價達每克15萬之眾。田黃石中最高檔的品種是田黃凍石。辯識田黃的三要素是皮、格、絲,三要素。皮就是天然形成的一層石皮,格是田黃在遷徙中留下的裂痕,呈紅色或者黃色,絲就是一種天然的貌似切開的新鮮蘿蔔的紋路,只有具備這三要素才能夠確定為田黃石。

基本信息

理化性質

黃金黃魚籽田原石黃金黃魚籽田原石

英文名稱:larderite(tianhuang)主要礦物為:地開石、高嶺石、珍珠陶土、伊利石、葉蠟石等。

主要化學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地開石:Al(Si4O10)(OH)8。

常見的顏色: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於中坂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為“田黃”。

它的光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解理:無,具貝殼狀斷口。

多色性:無。

雙折射率:無。

田黃石田黃石

紫外螢光:通常無。

放大檢查:緻密塊狀構造,隱晶質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蘿蔔紋”狀條紋構造。

特殊光學效應:無。

身為“印石三寶”之一的田黃石,呈現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質地 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隱約可見蘿蔔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其石質來說,仍以純淨為貴。田黃石,是壽山石品種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並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鹹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連章”縫在棉衣里。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

田黃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歷來 有“萬石之王”的稱號,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田坑。田黃的母石是產於高山的優質壽山石,在數百萬年前經地震或風雨的剝蝕滾到了山下,被土壤、溪水及有機酸蘊藏浸泡。天長日久,表面上所含的三氧化二鐵受周圍土壤水分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漸漸酸化使石塊改變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田黃石。田黃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歷來 有“萬石之王”的稱號,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田坑。田黃的母石是產於高山的優質壽山石,在數百萬年前經地震或風雨的剝蝕滾到了山下,被土壤、溪水及有機酸蘊藏浸泡。天長日久,表面上所含的三氧化二鐵受周圍土壤水分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漸漸酸化使石塊改變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田黃石。

 田黃雖然金貴,因工作原因,還是常常得見芳容,友人處,客戶處,不一而足。但手捧王定雕田黃石博古鈕對章時,竟有盪氣迴腸之感。難得竟是一對田黃方章,每方重達70多克,想原石該多大,該浪費多少邊角料;難得竟是出於明末清初年間,想田黃也是在乾隆年間才被封“石帝”;難得竟是頂級名家王定所做,想此人與漳海楊玉璇(璣)、毘陵張鶴千(日中)齊名,其作品流傳至今,少之又少。更難得王定匠心獨具,將“王定”款嵌入回文中,令人拍案叫絕。如此珍品,誰與爭鋒。
另一方引人注目的是田黃石素方章,為原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兼高教廳廳長陶白先生舊藏,由其家屬提供。關於此田黃方章陶白先生之女謝舒曾作文《家藏的田黃》,講述收藏故事,其情意拳拳切切,引人唏噓。此田黃通透緻密,質地極其純淨細膩。在亮光的照射下,田黃應有的蘿蔔絲紋、紅經絡,無一或缺,而且外黃內淺。其形體碩大,重達215克,亦是難得一見。
其中還有不少篆刻名家作品,如吳昌碩刻獅鈕田黃石張均衡自用印。張均衡是清末巨賈,南潯四象之一,更是著名的藏書家,其他收藏亦豐厚。吳昌碩與張均衡私交甚篤,屢次為其治印治硯。此田黃印質地細潤通透,印文渾厚蒼勁,田黃特質顯著,缶老的個人特色鮮明,可謂相得益彰。
與吳昌碩一樣,趙之琛也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之一,更為西泠八大家之一,其治印章法整穩而內含姿態,刀法滯重而蘊藏輕峻。趙之琛的作品傳世不過千餘枚,其中田黃者甚為稀少。而此次則有兩方田黃石章。一是閒章“浩氣橫秋宅”,一是方章“伯魯翰墨”均為其作品。後者見著於《丁丑劫餘印存》。
郭懋介雕田黃石薄意章也有兩方。其中“竹林七賢”薄意章為難得一見的橘紅皮,且純淨無比,入手可親,手感脂潤,不燥不變,一經撫摸便覺得油光欲滴,可謂細、結、潤、膩、溫、凝六德兼具,寶光燦爛。又有郭懋介的精工雕琢,集色佳、質嫩、刻工精妙於一體,實為罕見。而“風雨牧歸”薄意章立意高遠,構圖精妙,生動傳神,且印文祥瑞,是收藏把握之良品。
不得不說80個標的,件件是精品,個個有看點,如龔照瑗自用田黃是石章二方、田黃石“福壽無量”薄意章、林文舉雕田黃石“飛流問津”薄意章、田黃石松鶴延年薄意章、林清卿雕田黃凍石梅石薄意章、清初•朱舜水等刻田黃石章二方、田黃石梅竹雙清薄意章、田黃石梅雀報春薄意章、陳祓溪刻田黃石山水薄意章等等,不足以一一贅述。

名稱由來

田黃石田黃石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田黃是產於福建壽山鄉壽山村田裡的一種黃色篆刻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里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目前已開採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田黃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歷來有“萬石之王”的稱號,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田坑。田黃的母石是產於高山的優質壽山石,在數百萬年前經地震或風雨的剝蝕滾到了山下,被土壤、溪水及有機酸蘊藏浸泡。天長日久,表面上所含的三氧化二鐵受周圍土壤水分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漸漸酸化使石塊改變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田黃石。

田黃石田黃石

田黃鑑賞

糖稞黃田原石糖稞黃田原石

所謂田黃,顧名思義,就是產於壽山田坑中的黃顏色石材。籠統地說,田黃的產量並不低,留在民間的舊田黃件和印章也不少。但值得提醒的是,田黃的質地優劣懸殊,價值高低差異大,不能一概而論。而值得收藏、高價投資的也僅是田黃中少部分特徵明顯,各方面俱佳而無可挑剔的上品。要品鑑一枚上品田黃石材或田黃印章至少得掌握以下幾點:

既然是田黃,直觀的第一眼就應當是它的顏色——“黃”,這必須放在首位。因為黃顏色是中華民族的正色,是國色,“黃”和“皇”又是諧言,和封建社會的皇帝沾邊。 這無疑會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所以,田黃的“黃”,就要求黃得濃艷俏麗,黃得嬌美醒目,黃得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燦爛。如果外面有包裹著的皮質層,如“銀包金”、“金包銀”、“烏鴉皮”等品種,也應當要求色差大,黃白分明,黑黃清晰。而某些顏色黯淡、混濁,偏雜色或模糊色的田黃,即便質地不錯,塊頭再大,也稱不了上品田黃。

飯糝田原石飯糝田原石

田黃的品質高低優劣一般以“六德”作為欣賞、品判的標準,即細、潔、溫、潤、凝、膩。上品的田黃,可集凝結、脂潤、通透、純淨、細膩為一身,寶光四溢。握於手中,如同嬰幼兒的肌膚,溫嫩細潤無比。平時即使不加養護,也能保持濕潤,無乾燥之感。同時,上品的田黃,紋理要美,格路要少而淺淡,如生有皮質層,應求薄而質細者為佳。

石材或印章以高大方正為優。但田黃“無根而璞”,出土時均為橢圓狀,一般人不忍取方正。那么,如果是橢圓形,則應儘量取飽滿、渾圓、規矩,長、寬、厚比例協調的為好。那些矮、小、仄、薄,稜角尖凸,未加取捨,純為湊重量的則不值得高價入藏或投資。在形的方面,寧要小巧而別致的,不要選擇大而平庸者。

除上述三點外,上品田黃玩件、印章還必須要有製作工藝。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田黃亦然。即便是質優的田黃,如未雕未琢,無鈕無工,充其量也僅是一塊上等石材,一方美石而已。

田黃閣

景福堂珠寶景福堂珠寶

中國田黃石印社

成立2009年,是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註冊的國家一級社團組織。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雕刻分社、書法篆刻分社、工藝美術分社、雕刻分社、在歐洲各國設有10家分社。印社的宗旨:弘揚我國傳統藝術,研究篆刻理論與技法,開展藝術交流與創作,堅持定期活動,不斷挖掘新人,提高印社同仁的藝術修養,推動全國印壇的健康發展。中國田黃石印社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開展印學研究,積極從事篆刻創作,大力培養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提倡不同風格、流派和不同藝術觀點的共存與發展,追求藝術的高層次、高格調、高品位,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共同推動世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印社的宗旨:弘揚我國傳統藝術,研究篆刻理論與技法,開展藝術交流與創作,堅持定期活動,不斷挖掘新人,提高印社同仁的藝術修養,推動全國印壇的健康發展。 中國田黃石印社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開展印學研究,積極從事篆刻創作,大力培養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提倡不同風格、流派和不同藝術觀點的共存與發展,追求藝術的高層次、高格調、高品位,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共同推動世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貢獻。印社的宗旨:弘揚我國傳統藝術,研究篆刻理論與技法,開展藝術交流與創作,堅持定期活動,不斷挖掘新人,提高印社同仁的藝術修養,推動全國印壇的健康發展。 中國田黃石印社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開展印學研究,積極從事篆刻創作,大力培養優秀青年藝術人才,提倡不同風格、流派和不同藝術觀點的共存與發展,追求藝術的高層次、高格調、高品位,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共同推動世界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景福堂珠寶的前身是福州大學珠寶中心,十幾年來,依託福州大學地質資源系強大的技術力量, 在施滿堂教授、黃維新教授等國內著名地質、珠寶專家潛心經營下,以最專業的形象、最有保障的商品質量、最實惠的商品價格贏得廣大顧客的良好口碑。“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之一”的三坊七巷,在衣錦坊口,景福堂以全新的形象,在南后街這個福州最古老的商業街區全力打造專業的翡翠、壽山石、鑽石文化店,為廣大愛好者提供貨真價實的玉石商品和文化交流平台。景福堂所有商品都有唯一條形碼,並可上網查詢。景福堂珠寶 長年展示大量海外、 台灣等回流壽山石精品。

背景價值

田黃田黃

在明朝田黃石被稱為“黃石”,未被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至明末才引起當地名流的注意。據施鴻寶《閩雜記》記載:“明末時有擔谷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憨公見而賞之,遂著於時。”田黃石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身價陡增是進入清朝的事。自清朝統治入關,滅了明王朝以後,建立了清朝政權,為了鞏固其統治,清政府一方面鎮壓反清力量,另一面大力恢復經濟,並在全國採取了以漢文化為特徵的一系列文化統治措施,利用有一定文化基礎的歷史人物、各地有文化背景的物產,與上天聯繫起來,與朝廷統治者有機的聯繫起來,從而達到統治人心的目的。如康熙皇帝夢與關羽對話的故事轟動全國,並下旨在關羽的原籍山西解州按皇宮規格修建關帝廟,一時關帝廟遍布全國。這一舉動,利用了人們崇尚正統的心理,大大削減了人們的反清心態。田黃石就是在這種政治措施逐步完善的形勢下交上了好運,被尊為“石帝”、“石中王”的。乾隆皇帝夢見玉皇大帝賜他田黃石,並賜書“福、壽、田”三字,元旦以田黃祭天的故事,在文人達貴中流為美談,以福建壽山所產的田黃石,喻上天所賜“多福多壽,王土廣袤”,意味著大清江山為上天所賜,以宣揚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全國臣民必須忠於大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意識。為此,乾隆皇帝大量收藏田黃石,多用田黃石治以印章。有名的“三希堂”、“長春書屋”印和以一塊田黃石鐫成的“惟一精惟”白文方印、“樂天”朱文圓印、“乾隆宸翰”朱文方印的三連章都是乾隆皇帝以田黃石制的印章,現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樣一來,朝野上下竟相購以田黃石制印,以炫身份,或為祈福、祈壽、祈田(田喻土地、喻產業)而收藏田黃石。或以田黃石制印。為此,田黃石的身價,一發而不可收拾。有鄭洛英無題》詩可證:“別有連城價,此石名田黃”。

當時,田黃的價值以重計價,與黃金等值,所謂“一兩田黃一兩金”或“易金數倍”,“黃金易得,田黃難求”。至清末,普通田黃價已漲到“三倍黃金”,史樹青先生《清怡親王田黃對章》謂:“田石產于田中,無脈可尋,呈天然塊狀,沉積田底,採掘極難,多為當地農民掘田偶然發現。得者視為至寶,故稀有而見珍。……今則田坑久絕,黃金有價,田黃可以無價矣”。可知田黃石極難開採,是田黃絕少的原因之一,再者,筆者所見收藏家之舊田黃印章,多為數分高之矮印,從紐式可知原為盈寸之石,(多為薄意形鈕),均為得之者磨去印文,刻已名號,碾轉數人,已成“侏儒”,若再磨則無法制印。由此可知不少田黃印多因履磨而消失,此為田黃印絕少的原因之二;田黃產於“壽山溪”旁水田底之砂層中,產石地總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清代末已遍挖一百餘年,今石農挖之數月而不得一石,舊日石農偶而尋得,亦被台灣人購運國外,此為田黃印絕少的原因之三。其價格已無法以黃金而計,數年前,筆者見朵雲軒在日本東京分店之石章價目表,其中有一方不定形無皮田黃,印面為1.4×0.9、高為6.2厘米,重量約27克左右,定價為2720000日元,近國際黃金價的百倍,由此可知田黃在日本的習慣價格,此為不定形印,若是方印,則不可估量。在1999年6月福州市舉辦的“精品拍賣會”上一塊500克左右的不定形田黃起叫價2100萬元人民幣,合國際黃金價的600倍。這個喊價,創下了國內田黃價格史上的最高記錄。至於此價是否合理或能否成交,並不重要也不在這裡探討,重要的是更加說明了“今則田黃久絕,黃金有價,田黃可以無價矣。”

特徵

田黃石田黃石

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可依此來鑑定。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儘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糖稞黃田原石糖稞黃田原石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蔔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田黃石的真偽鑑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還可以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評價

田黃田黃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

田黃鑑別

地質生成

引用亞洲寶石協會(GIG)地方玉石研究報告:田黃石的礦物成份,目前地礦學界認為是由高嶺石族礦物組成,其中以地開石、高嶺石為主,還含有石英、黃鐵礦、輝銻礦等。它與壽山石的礦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壽山石“進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學術界基本達到了共識,即認為屬壽山村南面礦系的原生壽山石因受長期的風雨剝蝕,自礦床分離散落於山坡下,經溪水沖刷搬運至溪旁及附近,逐漸被砂土層復蓋,在田中沉積下來,埋藏於田底,形成了“沖積型壽山石砂礦藏⑧”。該砂礦受周圍土壤、水份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表生作用下,輝銻礦便會轉化為銻的氧化物。這種銻的氧化物和氧化鐵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對地開石浸潤,使地開石集合體染色。使其顏色往往顯得外濃而向內漸淡。質地變得格外的晶瑩、溫潤,並在表面產生了石皮,肌理出現了隱約有致的蘿蔔紋,紅格紋等特徵,仿佛能散發出光彩。這些田黃石的化學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蘿蔔紋、石皮、格紋等特徵,都是田石鑑賞者普遍應掌握的基礎知識。

鑑定的三個概念

田黃石田黃石
在田黃石實際的鑑定當中,人們往往不採用地質鑑定的方法去細究它的化學成份,而是通過眼學來解決問題。所謂眼學,即直觀、感悟的方法。通過直觀、感悟迅速得出結論:是或非,真或偽,優或劣。

在中,有一種本來是它坑之石,前人誤定為田坑石;或在市場上遇到的印石,石賈含糊其詞當田石以售;或有人持而求鑒;另一種是以它石經過人為的作造,如染色、做皮、鑿形、鑲嵌等手段偽造的假田坑石,從田坑石鑑定而言,前者屬明是非概念,後者屬辨真偽概念,當然明是非在某種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辨真偽。

明是非的鑑定步驟有二:界定是田坑石還是它坑之石,這是明是非的第一步。在這個界定的概念基礎上,進一步建立鑑定田坑石與接近田坑石的其它掘性石的概念體系,通過“比較”二石的外相特徵,進一步認識田石的質性。這是明是非的第二步,兩步合一,以達到田坑石鑑定明是非的目的。

辨真偽的方法是在把握田坑石天然生成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田坑石辨真偽概念體系。鑑定步驟也有二:一是從識真入手,在一堆鑒品中,將真田石撿出,剩下的就是假田石。或一件鑒品,先確定是否真田石,如果不是,那就假田石。二是從辨偽入手,將偽田石撿出,剩下的即為真田石。或遇到一塊“田石”,看是否有假,主要是看是否有偽作的痕跡,是否他石假冒。總之,以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在鑑定田石當中,有時明事非和辨真偽是摻在一起的。曾見過有一種真假摻半的田黃,1972年冬,有太原古董商小老高攜一塊大田黃石雕來售。高約15厘米,寬約18厘米,厚約8厘米,不定形,高浮雕山水人物《牧歸》。從外表包裝及雕工可判斷為清中期作工,小老高言稱是徐溝王氏家舊物,匣為木製,軟緞裝里,已破,露出綿絮,匣蓋上有王端臣題“田黃巨山”四字簽。枇杷黃色,初觀之有做舊痕跡,從山頂部,山腰前後凸部、底部露亮處,身部,牛身部凡屬亮處共有十餘處看均為田石無疑,色澤各略有差別,其餘處被人造石皮與人造包漿作雕刻掩蓋觀察不清。但掌中感覺總覺不對,似略輕又不知所以,後細察之,發現在一山坡亮部失掉一小塊石皮,致細觀察,乃以膠粘合而成,遂順藤摸瓜,方知凡亮處均為拼接粘合而成,接縫全由雕刻掩映不易發現,後經細審,整體以黃高山石坯而制。此種鑒例,既是辨真偽概念,又是明是非概念。若是該鑒品已確定為田石,則根據色澤、質地及用途評其優劣。即田石鑑定的評優劣概念。評定田石優劣的概念體系則是在確定田坑石標準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個問題在談田石的種類時已闡明,不再贅述。

“質”與“相”

在田石鑑定中,要解決明是非、辨真偽的問題,就必須下“識真”功夫,認識真田石。真田石是由它的質性因素與相性因素構成。質性因素是田石的質性,是守恆而不變的,是田黃石的內因,它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相性因素具有可變性,是在本質因素的作用下顯現給人們的一種表相,不是一層不變的,在質性因素起作用時,顯相因素可起印證作用。

田石作為宇宙中的一種物質,在特殊的環境中生存了數百萬年,其質性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已經形成了它的本質規律,這就是田黃石的質性。這種質性是一種不可見的非線性的高級物質構成,不是能以現代科學儀器所能測到的可見物質。如同人的經絡,是以任何儀器也測不到,而客觀存在的光導系統是同一道理。但是這種高物質卻能作用物體分子的運動:“在北京的隆冬季節,印泥常常凍結,如果把田黃石立於其上就可立即解凍。郭柏蒼《閩產錄異》所稱田石“蓋地氣挾土力所結者,故隆冬不泐”即有此意。還有人說,長期服用田黃石粉末,可以延年益壽⑨”。正是由於它這種高物質作用人體,使人體細胞發生變化的原因。為此,如不從它的質性去把握而是將由質性反映出來的外表特徵去鑑定,往往會自生干擾因素。如將田黃的共同特徵:呈卵形的塊狀獨石為鑑定田石的入手依據,則只限於原石與隨形雕件。若經加工為印章之後,這一特徵業已破壞,將無據可依。如將田黃的所謂三大特徵:石皮、蘿蔔紋、紅筋作為鑑定田石的重要依據,則只能作為鑑定部份好田黃的重要依據,如作為鑑定一切田石的依據,必出差錯。因為有的田石,這些特徵並不明顯,亦使無據可依。如將田石呈透明或半透明狀作為鑑定依據,但有的濃度高的田石都呈不透明狀。可見這些顯相因素,都具有可變性,只能是輔助因素,在主要因素起作用時,它將起推波助瀾作用。在鑑定田石明是非、辨真偽目的達到之後,有的因素可以轉換為田石優劣鑑定的主要依據。對於鑑定田石的主要因素,前人已經認識到,雖然反映在他們的著作中只有隻言半語,卻已道破真諦。如近人章鴻釗《石雅》中說:“首德而次符”。這裡所說的“德”並不是指質地,質地仍然是“符”,質地為可見之物,皆為相,相皆為“符”。何為之“德”,所謂“德”者,乃“道”也,道是以語言闡述不清楚的本質規律。誠如老子如云:“道可道,非常道”。這就是說,可以說的“道”,已經不是所指的“道”,而是由道反映出來的質相,可見章鴻釗已深知真諦,卻點到為止。鑑賞家們天天手中揣摩著田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逐步由表及里地認識到質性的存在,但由於無法以語言論明白,不得不再退出來,再由田石的質性所反映出來的各種質相特徵如溫、潤、凝、膩、細、結等方面去入手,將之稱為“六德”,這裡所說的“德”,已經不是不可言之“德”,而是假名之德,但又不是完全的表相,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質相。其中溫、潤、膩是通過直觀與感悟來實現的,而且感悟的成份更大。從這三個特徵來說,更屬質的範疇。所謂“溫”,即“久經蘊藏在土裡,有出土之氣,或曰為寶氣,即使是新出的田石也宛如舊石⑩,這點,能憑感悟而得出。近年來,有田石鑑賞家林文舉先生用可見性光源測試法,檢驗出田石六德中“溫”的存在:“各色田石,即使是白田或黑田,燈下透照石心皆泛黃泛紅之光,寶氣燦爛”⑾。從而大大提高了田石鑑定的準確性。這是他多年實踐而發現的。所謂“潤”即久浸水中,有如“露之欲滴”,“石里生泉⑿。所謂“膩”,即如久經泡入油中,肌里油溢。細、凝結也是直觀感覺,還是以直觀分辨來實現的成份大。所謂“細”,即指組成的分子極微,極小,如嬰膚。所謂“凝”即凝靈成凍狀,清澈如鏡。所謂“結”,即指分子結構緊密,結實如鐵。在六德中,“溫”是最主要的。它接近田石質性,有了它,田石便可寶氣燦爛。

質性因素

極品田黃凍原石極品田黃凍原石
要把握田石的質性因素,須靠觀相與感知的結合,觀相是常規思維完成的步驟,感知是靈感思維完成的結論。兩種思維本來是格格不入的,常規思維是人們習慣的邏輯思維推理法,是一種量變思維,它的表現形式是,不管對待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過程,如認識過程、做的過程。具體到鑑定上,須從表相入手,逐步深入,羅列出許多表相特點,用這些特點比較鑑別,最後推出結論。一步錯了,步步錯。有時條件不具備,依據不充足,只能存疑待考,其優點是一步一個腳印,有根有據;缺點是永遠也推不到不可見性的本質上。感知是靈感思維作用下的一種質變的判斷,人們對鑑定例證無數次的體驗、認識中,積累了雄厚的量變信息,由量變到質變,量變因素多了即會產生質變的、潛在的物質能量,在運用熟練時,大腦的思維就調動這種能量,這種能量就在舜間,自動化地完成鑑定任務。當一接觸到鑑定物品時,即與鑒品的質性能量信息發生共振,免去邏輯推理的過程,直接得出結論。鑑定的結果正確與否是一剎那間的事,它的速度與思維同步。然而,有時鑑定卻是錯誤的,原因就是平時積累的量變信息本身發生自身干擾,使錯誤的信息干擾了正確的信息,使提煉錯了的信息與其它不同質性的信息發生了共振,導致了鑑定的錯誤。由於量變信息常規思維的自身干擾,不能上升為質變信息,不能與物體的質性信息發生共振,憑主觀推理法推出結果,有時也是不能避免錯誤的。所以說,能否把握鑑定質性因素,關鍵在於能否將平時在常規思維作用下積累的量變信息是否準確,量變到質變信息轉換是否熟練。換句話說,即平時能否運用靈感思維,也就是直觀思維(常規思維下的反思維)去思維問題。

田黃石的質性信息和其他鑒品的質性信息是客觀存在的一種潛在信息,在常規思維作用下,則需要一層一層去剝,剝在最後,非以靈感思維捕捉不可,否則不能避免錯。如靈感思維運用的熟練時,就能自如地把這個潛在的質變信息轉換為顯信息調動出來,發生共振,從而達到鑑定正確的目的。

假冒與辨別

用“掘性坑頭石”冒充。掘性抗頭石俗稱坑頭田,因屬獨石,又產於坑頭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種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蘊藏在泥土中的溫潤,細度也極近田黃,潤度與亮度與田石無異,由於酸化較透,極似下坂田黃。蘿蔔紋略顯齊直,呈水流紋狀,或牛毛紋狀。可見石質比較結脆。優秀者“價值與三坂田等同⒀”。較差的坑頭田,人們通常稱掘性坑頭石,外形稜角突出、多無皮、酸化層薄,色外黃而內淡,燈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無蘿蔔紋或似棉花團狀紋,山石氣重且含砂礫者。因無地熱養之,缺少氧化作用,溫潤度自然也差,不能作為田石價而購之。

田黃田黃

用“掘性高山石”(鱟箕田)冒充:該石為掘於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種,一為淡枇杷黃,多為民國二年產,一為熟栗黃,前者光澤似田,後者色相似田。外有淡黃色的薄皮層,因山地乾燥表皮的鐵質酸化程度無法與田石相比,質地大多膩而通明,但鬆軟溫潤度遠不及田黃,亮麗度亦差,無寶氣溢出感,蘿蔔紋呈粽粒狀,但田黃的粽粒狀比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卻呈未溶化狀,且粗而顯露,如橘囊紋。偶有綿砂或紅點。色澤外表一層似田石,內則泛白,有紅格,色鮮如血縷⒁,且乾燥,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不若田石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且較沉穩而濕潤。雖有一定收藏價值但遠不及田黃。

用“鹿目格”冒充。鹿目格俗稱鹿目田,產於壽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遠。為塊狀獨石,比重大。多色暗如桐油黃,少數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質粗而乾澀。常裹黃皮,多薄,亦有帶乳白色皮者,不透明。皮下的帶霜紅粉狀色暈,且多含砂釘。裂格多為縱橫交錯之大格,也有材大而無格的。唯質溫、潤可混田石。三十年代曾開採,一一批鹿目格間有蘿蔔紋,但為牛毛狀紋,與田石各種蘿蔔紋都不似⒂,不難辨。藏家購買鹿目保值者,多與雕工聯繫起來,如有林清卿,周寶庭,林文舉等名師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將比值於中等田黃。

用“碓下黃石”冒充碓下坂田。碓下黃石當地石農為商業的需要,稱其為碓下坂田,它確實產於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種不甚透明、質硬而澀的石材,無皮,無蘿蔔紋,亦無裂格,質色如糖粿黃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質中含有虱卵狀白泡點。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掘性都成生於土中,亦有蘿蔔紋,石賈每用以充下坂黃,有的黃金黃都成偶有紅格,質地細膩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分辨這類石材時,一是看溫潤度,掘性都成溫潤度差於田黃。二是看紋路,掘性都成之紋為曲而細之水流狀、綿絮狀紋,與蘿蔔紋不同。掘性都成皮黃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黃質里泛紅。掘性都成的特點是山石氣重,質結而堅,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有細小的白雜點,不難分辨。

用“貼岩都成坑”冒充。貼岩都成坑其貼岩石的一面極凝靈潤澤,但溫潤及凝膩度不夠,局部有疏網狀蘿蔔紋,由於其處於貼岩,僅一面凝靈似田石,漸向里色澤漸渾。不難辯認。但以都成坑論價,高於鹿目格,與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蛇匏為近似掘性都成的獨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靈度差,質地多不純,含有雜色渣點,或白砂點,山石氣重,比重大於白田,其里泛灰白,不難辨認。

用“貼石黃高山”冒充。四十年代產者甚佳。該石亦如貼岩都成坑然,貼石一面較凝靈,色栗黃而明朗,似田石,深入一、二公分則近米糠黃,無蘿蔔紋,背面反而有蘿蔔紋,但顏色不一,是其破綻,一見即知。

用“蘆蔭”冒充。蘆蔭為掘性獨石,酷似田黃,但色澤灰暗,質地燥結而微堅。

用“溪蛋”冒充。溪蛋產月洋溪中,外觀略似田石,無皮,無紅格,無蘿蔔紋,質地屬芙蓉石性,其里泛白。與田石有明顯區別,不難辨認。

用“善伯洞”冒充。善伯洞本為礦洞名稱,有部份結晶體,溫潤通靈,似田黃凍,故有以將其加工雕刻後冒充田黃石者,該石無石皮,屬山石,致細觀察,肌里多含金屬細砂點及粉白色渾點,俗稱“花生糕”不難辨認。

用“牛旦黃”冒充。牛旦黃俗稱牛旦田,塊狀。主要產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質地略明潤,但粗糙,外裹黃色或黑色的石皮,這點略似田石。肌里無蘿蔔紋,不通靈,隱有細白點,比重大,易辨識。

用“黃凍”冒充。黃凍本為水坑凍石,如枇杷黃,質地通靈,易與上坂田黃相混,鑑別的主要根據是黃凍無石皮,色澤表里一致。溫潤度遜之。細辨即知。

用“老坑黃高山石”冒充。在老坑高山有栗黃色者,亦有紋,但與蘿蔔紋不似,較松而寬。久經油浸,亦潤。但質松而粗。凝、潤、膩不夠。

用“白水黃”冒充。白水黃為高山石,質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黃有黑皮者,肌里也有層紋,卻不似蘿蔔紋,有碎裂紋,卻不似格紋。當地石賈騙極外行人用之,極易辨。

用“白高山凍”冒充白田。白高山凍有的有蘿蔔紋,多作粽粒狀,或水流紋狀,質松,乏溫、膩結,可辨。

用“民國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該石有蘿蔔紋者,極似田石之不規則網狀紋。用黃連或藤黃水煮之,能似桂花黃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塊,質堅。同時缺溫潤、膩度。易辨。

用“太極頭石”冒充。該石質晶瑩透澈。有紅、黃、白諸色。往往以黃、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蘿蔔紋狀的紋路騙人。

用“高山荔枝凍”冒充。荔枝有蘿蔔紋,將白荔枝染色,然堅脆,溫、凝、膩度不夠,近年在廣交會上見有冒充者,售數萬元一條。

用“高山牛角凍”冒充黑田。牛角凍本屬水坑石,色黑中帶赭,通明而有光澤,偶然肌里有格,也有水流狀的蘿蔔紋,較密而直,黑田的蘿蔔紋彎曲而較松。質乏溫、潤、膩度,細審之也不難辨認。

用“連江黃”冒充。連江黃產壽山東北部之金山頂,外地人稱乾黃,連江人及青田人稱山黃,色黃質硬多裂,肌里顯現有直紋,不通透。清時便有北京商賈常贗田黃石販售。其屬脈狀礦石,無砂礦共有特徵,石質存在根本差別。易辨。

用“金獅峰獨石”冒充。該石產於金獅峰,有黑色裹皮,較之田石的烏雅皮更加烏黑、厚密、無蘿蔔紋,不通透,質地粗糙乾澀,山石氣重,易於辨識。

用“房山石”冒充。產於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賈取之以色料泡煮後,以冒田黃石。質松,無紋,乏溫、潤、膩度,易辨認。

用“黃色朝鮮石”冒充。近二十餘年以該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灣香港市場,近見在廣州、北京出現。該石細嫩,而凝潤,半透明,色艷而迷人。朝鮮有網狀蘿蔔紋,也有牛毛紋者作平行狀,即一方印章者兩面有平行紋,另兩面則無紋,也不似田石的蘿蔔紋。易辨識。

用“富礦石”冒充。近年來多以青海富礦石冒充者不少,富礦石為黃色的軟石,色艷迷人,但較薄,不到二厘米厚,兩面為平面,夾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約在1.5度,用指甲能划動。

成因

綠田照片綠田照片

石皮形成過程

田黃石的母礦在生成時,由於地開石和輝銻礦原共生於低熱礦液礦,而後輝銻礦在長期表生作用下,轉化為銻的氧化物。自從田黃石由礦床分離埋藏水田中,這種銻的氧化物在這個特定的環境中,因地下水的作用,對其長期浸潤,使石表染色形成石皮。同時,田黃石中所含的氧化鐵也對自身浸潤,促其形成特有的色澤變化,因此田黃石不僅有特有的石皮,而且其質地與壽山石的質地也是有區別的。

格紋形成過程

田黃石是從山上母礦中分離出來的壽山石,從山巔經漫長的雨水和溪水衝擊,沿溝溪經無數次滾落,最後流至田中,在這運動過程中,外表難免會受到損傷,出現一些裂紋。而這些裂紋在埋藏土壤里,受氧化鐵滲透形成了特有的格紋、因此格與無菱角是田黃石重要的特徵。

雕刻“度”

“格”與“皮”是田黃石的重要特徵,也是辨別真偽的依據之一,所以在加工時要注意適當保留。但是格紋過多、石皮過厚,畢竟會影響田黃石的品質,因此雕刻高手都巧妙地狩其加以利用,既保留它的特色,又可化弊為利。

銀裹金田黃銀裹金田黃

真偽問題

近些年有人採用各種辦法,試圖以人工合成等辦法仿造“田黃石”,引起了鑑藏家們的關切,怕真假難分,影響田黃的身價。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田黃石”雖來源於壽山凍石母岩,但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下,經過百萬年漫長歲月的浸潤變化才形成的,它所具備的天然光彩和觀賞收藏價值,絕非人工模仿所能替代的,也是可以鑑別的。所以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溪管獨石”是指散落壽山溪中的田坑石,因為主要出自中吸溪管屋附近而得名。這種田坑石人蘊水中,石質倍加瑩澈,向為鑑藏家青睞。

“溪蛋石”是指散落月洋溪的芙蓉或半山礦石碎塊,由於溪水的沖盪,使石塊是印蛋形,外表泛淡黃薄色層,而石質則仍保留月洋礦區的特徵,與“溪管獨石”有明顯差異。

傳說

傳說一:據民間傳說,女媧補天之後,還剩下許多大小不一的靈石。於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視,最後發現福州壽山的山川嵐氣藏納,林壑清幽,景致絕美,就把這些曾經用於補天的靈石撒向了壽山的大地,這就是蘊藏於壽山水田中的“田黃石”。

傳說二:相傳乾隆皇帝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受玉皇大帝的召見,玉皇大帝賜給他一塊黃色的石頭,還賜給他“福壽田”三個大字。乾隆召集群臣給自己“圓夢”,一位閩籍大臣聽後連忙跪倒稟告,玉皇大帝賜給皇上的一定是產於福州壽山的田黃石,因為這正合玉皇大帝賜書的“福壽田”三字。乾隆皇帝聽後極為高興,從此就在行祭天大禮的時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黃石。

傳說三、清慈禧太后常將田黃石璽印藏於肚兜之內。某年寒冬臘月,太后取璽印置結凍印泥之上,不久即可鈐用。因之田黃石可化凍印泥之說流傳。

中國觀賞奇石

觀賞石的產出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獨具風格。

印石三寶

田黃石 | 芙蓉石 | 雞血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