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及先秦時期

進入奴隸社會,壁畫被利用來裝飾宮殿,作為觀賞玩樂和宣揚禮制的手段。春秋時代的學者墨翟在回答禽滑厘怎樣使用錦繡等工藝美術品的時候,就曾說到商紂時“宮牆文畫”。這是有關宮廷壁畫的最早記載。周代祭祀與會見諸侯的明堂也繪有大型壁畫,當時,奴隸主掌握了祭祀天地、祖宗的權利,也就掌握著政權。郊社等祭祀之禮,是政權、族權、神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奴隸主專政的重要禮制。因此,用於祭祀明堂里的壁畫是直接為維護政權服務的。春秋時,孔子在周王室祭祀的明堂,“睹四門牖,有堯舜之容、桀紂之象,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引自《孔子家語》)孔子對於在明堂繪宣揚周公功德、記錄國家興亡教訓的圖畫,極為欣賞讚嘆,他不僅感懷奴隸制盛期的“周公之治”,也讚賞西周善於利用壁畫等文藝來宣揚禮制,他感慨地說“此周之所以盛也”。
秦代以前,文獻記載中所談到的宮室壁畫,由於年代久遠以及戰爭和政治的變革,早已蕩然無存。近年先後在陝西鹹陽秦代鹹陽宮遺址發現了壁畫殘片,這些壁畫有圖案紋飾,也有台榭建築,人物車騎。秦鹹陽宮三號宮殿遺址,曾發現七套車馬壁畫,其中一組作四馬單轅車,車有大小二窗,馬作賓士狀。侍立人物著褐色袍,大袖長裙,衣裾外揚。畫雖漫漶,卻為現存最早的宮殿壁畫遺存。儘管是少量的壁畫片斷,但是聯西安等地出土的秦石刻畫象以及銅鏡上的車騎人物,已能較具體地了解秦代壁畫藝術的成就。
漢晉六朝時期

隋唐時期

漢魏文化傳統和兩晉以後活躍的學術思想,是藝術發展的深厚基礎,邊遠地區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域外(印度、波斯等)文化的交流,孕育了更為燦爛的藝術成就。唐代寺觀壁畫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時代的需要,經濟的發展,加上無數藝術家的世代努力,壁畫藝術出現了多種宏偉的構圖與樣式,塑造了豐富感人的形象與境界。隨著唐代政治影響的擴大,寺院壁畫藝術廣泛地傳播到鄰近的亞洲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五代、宋各民族寺觀壁畫

宋王朝積極倡導佛道,大肆興建寺觀。寺觀壁畫也隨之有所發展。山西省高平縣開化寺大雄寶殿是宋代遺構,殿內還保存有宋代壁畫。描繪精麗端嚴,在唐代的傳統基礎上有所變革。佛前的善男信女均為宋代裝束。全畫無論形象塑造,構圖布局,用筆傅彩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是宋代寺院佛畫的精品,代表了這一時期宗教畫家所具有的傑出水平。
遼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政權,文化上多受漢民族影響,對繪畫藝術十分重視。遼代重佛教,佛寺規模很大,遼代佛寺尚有留存,其中天津薊縣獨樂寺,遼寧省義縣奉國寺,山西省大同市華嚴寺等,還保存有遼代精美的造像,山西省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也存有遼代的壁畫。近年在遼寧省沈市遼代無垢淨光舍利塔地宮內又發現了壁畫。這些作品對於了解遼代寺觀壁畫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滅遼稱帝,定國號為“金”,在北方立國近一百二十年。金代還修建了不少寺院。至今尚存的有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和朔州崇福寺彌陀、觀音兩殿。金承襲宋、遼重視佛事,在寺觀藻繪上也沿襲舊制,保持著原來的傳統。五代、宋、遼、金時期,各民族、各地區的畫師雖然都繼承了唐代豐富的繪畫遺產,但是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社會基礎和文化素養,加之當地藝術家們的生動創造,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寺觀壁畫藝術,這就大大充實了中國宗教藝術的傳統。
元明清殿堂壁畫

永樂宮三清殿壁畫有著完整的構思和統一的設計。殿內所繪《朝元圖》,以八個主像為中心,把眾多的形象組合在一起,既對稱又有變化,既嚴整又極生動,既複雜又統一。圖中形象眾多而不雷同,有類型化,理想化的特點,但卻不失性格特徵和生動的表情。畫面動作與節奏的掌握,人物與人物間的關係,冠冕服飾與人物姿態的結合,都達到了微妙的境界。經過唐、五代、宋的流傳,水陸畫形成完整的體系。寺觀《水陸法會圖》壁畫到明代普遍流行,雖然基本內容變化不大,而組合樣式則更加多樣。河北省石家莊市毗盧寺後殿有明代繪製的水陸會壁畫一堂。諸神上下交錯分成三層,共畫有五百多不同的形象。全圖保存基本完整,又都具有榜題,因此毗盧寺壁畫是圖像豐富,構圖宏偉,具有重要數據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也是研究水陸畫內容和藝術的重要依據。
元、明、清時期,戲曲等民間文藝得到發展。由於寺觀既是宗教場所,也是市集和文化交流之地,這就促進了其中的壁畫與其它民間藝術的結合。在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就直接表現了“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表演場面,體現了兩種藝術的結合。民間文藝對於繪畫藝術的影響,不只是表現在直接繪製戲曲場面和人物上,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在對繪畫題材的選擇,情節的處理,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一些描繪歷史傳說或神話人物的神祠,更為畫家提供了廣泛吸取民間藝術營養,進而從事創造的天地。
太平天國期間,也曾出現壁畫,是為晚期殿堂壁畫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新鮮事物,雖然沒有人物故事情節,而清新的畫面仍富革命氣息。殿堂壁畫是歷史的產物,是封建社會和宗教宣傳品。由於這些美術品是直接以民眾為宣傳對象,又大多產生於民間畫家之手,因而許多壁畫又是畫家以來自生活的藝術形象解釋歷史和宗教的產物。孕育在美術中的現實因素,往往使傑出的壁畫作品具有不朽的價值,給人們以歷史的認識與美的感受。某些宗教藝術在宣傳宗教信仰的同時,有可能用藝術形象不同程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某些側面,甚至在客觀上揭示人民痛苦與產生痛苦的某些社會原因。它們所產生的社會效果,則仍是統治者所未能預料到的。
地位及影響

壁畫藝術家大多是來自民間的匠師,他們從事藝術創作既是為了謀生,也是精神寄託。迫於生活的煎熬,他們必須遵從統治者的願望。但發自內心的激勵,又使他們有表達自己意念的欲求。因此,民間藝術家把基於生活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用於宗教藝術品的創作中,從而使他們的作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民眾的感情與願望。除在各類形象中表現人民的情感外,民間畫家還善於選擇社會中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具有詩意或戲劇性場面來加以表現。在許多民間畫師的筆下,神話被人世化,歷史被現實化,從而使殿堂壁畫所反映的內容更加接近人們的世俗生活。
中國古代殿堂壁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各地區的藝術交流,師資傳授,在技術經驗、創作方法、表現手段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綜合形成了優秀而深厚的傳統。壁畫造型的優美生動、構圖的宏偉壯麗、線條的虛實變化、色彩的豐富明快,為壁畫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各種類型人物的形象與表情、姿勢與動態,表現得極為豐富生動。這無疑是世代藝術家生活感受與聰明才智的集中體現,是千百年來畫家技藝與心靈的創造。中國古代殿堂壁畫為當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鑑,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的藝術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