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壁畫

中國壁畫

壁畫是以繪製、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製作的畫。可說是最原始的繪畫型式。畫最早的壁畫是在法國一個山洞中發現的,因此有時壁畫也稱洞穴畫。壁畫的歷史發展到最後,變成建築裝飾,和室內裝飾的一種。都市裡面青少年反動性的塗鴉,也算是壁畫之一,戶外廣告如果是用繪畫的型式製作的,也是壁畫。已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壁畫是漢代作品,其分布較廣,河南、山西、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的漢墓都有壁畫。畫的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表現生活場景。

基本信息

藝術特點

中國壁畫中國壁畫
漢代壁畫是漢代美術創作活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大型建築物壁畫和墓室壁畫為主,反映了漢代統治階級提倡孝道盛行厚葬。魏晉以前,壁畫多表現神話與世俗生活。佛教傳入以後,宗教壁畫迅速發展,除墓室壁畫外,還大量出現宣傳佛教內容的壁畫。在甘肅、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著許多美麗的佛教壁畫。

中國壁畫從北魏開始,大規模的鑿窟建洞逐漸興起,唐代形成石窟壁畫的高峰期,莫高窟、克孜爾石窟和陝西許多唐墓,都顯示出中國古代壁畫的風貌與藝術高度。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敦煌壁畫數量巨大,內容豐富,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具色彩的當屬美輪美奐的各種飛天神女像。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此外,唐王朝陵墓建設吸收前代樣式,形成具有自己特殊概念的陵寢形制。墓葬內大量使用壁畫,場面宏偉,內容豐富,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充分顯示出運思之精巧與技藝之卓絕。

歷史沿革

石器時代

中國壁畫中國壁畫

壁畫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石器時代是中國繪畫的萌芽時期,伴隨者石器製作方法的改進,原始的工藝美術有了發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們所掌握的中國繪畫的實例還只是那些描畫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時代的紋飾。但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省份發現了岩畫,使得史學家們將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推前至舊石器時代。在這些眾多的發現中,也包括了許多描繪人的圖像,有些堪稱宏幅巨製。內蒙古陰山岩畫就是最早的岩畫之一。在那裡,我們的先人們在長達一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創作了許多這類圖像,這些互相連線的圖像把整個山體連變成了一條東西長達300公里的畫廊。據推測,是宗教或巫術的感召促使先人們不辭辛勞地創作了這些圖像。類似的圖像還可以在蘇北的連雲港孔望山將軍崖岩畫遺址中見到。

到了新石器時代,我們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處邊遠地區的神秘岩畫。在雲南滄源發現的岩畫反映了人類的活動,包括狩獵、舞蹈、祭祀和戰爭。岩畫的構圖更趨於複雜,所表現的內容也由單個的物體發展為互相關聯的具有動感的人。它們的存在使我們看到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當然,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繪製岩畫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的邊界的限制,岩面也並沒有作任何的處理,它們的創作是無拘無束的。

這一切的改變源自於陶器和木結構建築的出現,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藝術家們馬上就發現這些材料是絕好的作畫之處,於是,繽紛的色彩和豐富的紋樣出現在這些器物上。以質樸明快、絢麗多彩為特色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案,是中國先民的傑出創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彩陶。仰韶類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魚紋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尋味,關於這種圖案具體的含意一直在猜測之中。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的圖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繪製於陶缸上的《鸛鳥石斧圖》,出土於河南臨汝閆村。該圖以寫實手法所描繪的鳥、魚及斧據說代表了鸛氏族兼併魚氏族的歷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彩陶盆,描繪了氏族成員歡快起舞的景象,堪稱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傑作。

魏晉時期

中國壁畫中國壁畫
在漢代北方,墓葬壁畫依然流行。但是廣闊的中原從漢末就變成戰場,到此時大多已是廢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見。倒是在東北和西北這兩個地處偏僻的區域發現了繪製於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上葉的墓葬壁畫。 當時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到那裡。在朝鮮安岳的3號墓中,其結構、裝飾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來自中國。雖然,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圖,但是儒家題材如勸善故事和祥瑞圖像不見了,畫家更偏重於對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繪。在西北地區的墓葬中,儒家影響的減弱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大量墓葬壁畫是表現這一邊遠地區的現實生活。在嘉峪關附近發現的一系列3世紀建造的磚室墓的裝飾風格極為獨特。墓中的磚上分別有用鮮艷的顏色和流暢的線條描繪的壁畫,各個獨立,連續起來看仿佛是連環畫一樣。甘肅酒泉發現的丁家閘5號墓卻屬於另外一種類型。它的兩個墓室為連續性的大型壁畫所覆蓋,後室中描繪墓葬中的各種擺設,而前室壁畫則描繪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圖景和歌舞伎樂表演。這種與中原及東北墓葬壁畫一脈相承的題材,其產生是由於古代酒泉在絲綢之路上的特殊位置決定的。1979年對位於山西太原的婁睿墓的發掘是近年中國考古界一起引起轟動的事件。墓葬中發現了71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畫,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其藝術水平也超過了已發現的早期或同時期的墓葬壁畫。這座墓的主人是北齊的東齊王,他的生活圖象及出行、歸來圖,門衛儀仗,天象和十二辰圖等被繪製在墓中的牆壁上。構圖的設計、人物形象的刻劃,直至鞍馬、走獸的勾描,無不顯示著北朝末年壁畫藝術開創一個新階段的驚人發展。難怪學者們將它的作者猜測為當時的大畫家楊子華。

先秦時期

中國壁畫中國壁畫
在整個“先秦”時代中,春秋以前屬於奴隸制社會,戰國以後則進入了封建社會。伴隨著社會分工的擴大,各種手工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青銅文明”。統治階級的需要帶動了美術各門類的發展,繪畫當然也不例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先秦繪畫遺蹟少之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被推測為大部分的繪畫都繪製在了易於腐爛的木質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處墓葬中發現了殘存的彩繪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發現了很多的木質品上的漆畫殘留。可見,用漆作為顏料繪製器物在當時已很廣泛了,常用的黑、紅兩種基本色的並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據說,那時的漆繪製品經常是與錚亮的青銅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擺在一起的,極富觀賞性。在殷墟也曾發現過建築壁畫的殘塊,以紅、黑兩色在白灰牆皮上繪出的捲曲對稱的圖案,頗有裝飾趣味。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廟堂壁畫創作的情況被記載下來,楚國屈原著名作品的《天問》就是在觀看了楚先王廟堂的壁畫後有感而作的

秦漢時期

中國壁畫中國壁畫
秦漢時期,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時期,也是中國民族藝術風格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而進行的藝術活動,在事實上促進了繪畫的發展。西漢統治者也同樣重視可以為其政治宣傳和道德說教服務的繪畫,在西漢的武帝昭帝宣帝時期,繪畫變成了褒獎功臣的有效方式,宮殿壁畫建樹非凡。東漢的皇帝們同樣為了鞏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應”論及“符瑞”說,祥瑞圖像及標榜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成為畫家的普遍創作題材。漢代厚葬習俗,使得我們今天可以從陸續發現的壁畫墓、畫像石及畫像磚墓中見到當時繪畫的遺蹟。

秦漢時代的壁畫以宮殿寺觀壁畫墓室壁畫為主。
秦漢時代的宮殿衙署,普遍繪製有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陸續消亡幾乎喪失殆盡。本世紀70年代發現的秦都鹹陽宮壁畫遺蹟第一次使我們領略到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在秦宮遺址3號殿的長廊殘存部分上,發現了一支有七輛馬車組成的行進佇列,每輛車由四匹奔馬牽引;另一處殘存的壁畫則表現的是一位宮女。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繪在牆上的,並沒有事先勾畫輪廓,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中“沒骨”法的最早範例。西漢的壁畫則主要是為了標榜吏治的“清明”而創作的。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中記載了當時一個諸侯王所建宮殿里壁畫的盛況。宣帝時更是在麒麟閣繪製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畫,開了後世繪製功臣圖的先河。東漢明帝時,由於明帝本人的愛好,壁畫創作之風更盛。派使赴西域求來佛法後,在新建的白馬寺繪製了《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這是中國佛教寺院壁畫的肇始。

秦代的墓室壁畫遺蹟,迄今尚未發現。但是漢墓壁畫的發現,則早在本世紀20年代初就開始了。傳出洛陽八里台的那組空心磚壁畫,是有關西漢墓室壁畫的首次重要發現。1931年,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的清理,則揭開了東漢墓室壁畫的面紗。在隨後的數十年間,在全國各地又發現了四十餘座壁畫墓,為探討漢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最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中國壁畫 中國壁畫
這一時期,已發現的最為重要的壁畫墓和墓室壁畫有:屬於西漢時期的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墓壁畫洛陽燒溝61號墓陝西西安的墓室壁畫《天象圖》,屬於新莽時期的洛陽金谷園新莽墓壁畫;屬於東漢時期的山西平陸棗園漢墓壁《山水圖》,河北安平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以及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發現的壁畫墓等。它們分別描繪了有關天、地、陰、陽的天象、五行、神仙鳥獸、一些著名的歷史故事、車馬儀仗、建築及墓主人的肖像等,含意複雜,但大多是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對其死後升天行樂的美好祝願,希望死者在藝人們營造的地下世界裡享受富足的生活。

在漢代北方,墓葬壁畫依然流行。但是廣闊的中原從漢末就變成戰場,到此時大多已是廢墟一片,昔日的文化繁盛已不可見。倒是在東北和西北這兩個地處偏僻的區域發現了繪製於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上葉的墓葬壁畫。當時許多中原人為躲避戰亂而移居到那裡。在朝鮮安岳的3號墓中,其結構、裝飾以及墓中的文字都表明墓主來自中國。雖然,這座墓中仍有盛大的出行圖,但是儒家題材如勸善故事和祥瑞圖像不見了,畫家更偏重於對世俗生活和女性形象的描繪。在西北地區的墓葬中,儒家影響的減弱也表現得比較明顯,大量墓葬壁畫是表現這一邊遠地區的現實生活。在嘉峪關附近發現的一系列3世紀建造的磚室墓的裝飾風格極為獨特。墓中的磚上分別有用鮮艷的顏色和流暢的線條描繪的壁畫,各個獨立,連續起來看仿佛是連環畫一樣。甘肅酒泉發現的丁家閘5號墓卻屬於另外一種類型。它的兩個墓室為連續性的大型壁畫所覆蓋,後室中描繪墓葬中的各種擺設,而前室壁畫則描繪有神仙世界和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圖景和歌舞伎樂表演。這種與中原及東北墓葬壁畫一脈相承的題材,其產生是由於古代酒泉在絲綢之路上的特殊位置決定的。1979年對位於山西太原的婁睿墓的發掘是近年中國考古界一起引起轟動的事件。墓葬中發現了71幅、共200多平方米壁畫,不僅數量驚人,而且其藝術水平也超過了已發現的早期或同時期的墓葬壁畫。這座墓的主人是北齊的東齊王,他的生活圖象及出行、歸來圖,門衛儀仗,天象和十二辰圖等被繪製在墓中的牆壁上。構圖的設計、人物形象的刻劃,直至鞍馬、走獸的勾描,無不顯示著北朝末年壁畫藝術開創一個新階段的驚人發展。難怪學者們將它的作者猜測為當時的大畫家楊子華。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壁畫隋唐時期壁畫
隋唐時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題材範圍變得更加廣泛,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以及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壁畫的創作中大量出現淨土經變畫,如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如初唐220窟的各種經變壁畫所呈現出的盛大歌舞場面,眾多的人物、繪製精巧的建築物等,使整個洞窟形成一個“淨土世界”。除了經變畫以外,還有說法圖、佛教史跡圖畫、供養人像等。盛唐以後的經變內容逐漸增多,直接取材現實的供養人像身高日漸增加,占據了洞內、甬道的醒目地位。盛唐103窟的維摩變、中唐158窟的涅槃變、晚唐196窟的勞度叉斗聖變等是其中的精彩作品。晚唐156窟的《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更是以特有的長幅形式表現了場面宏大的人馬佇列,堪稱巨製。

近年來發現的年代可考、真實可靠的墓葬壁畫已經成為我們研究唐代繪畫最重要的實物資料,為鑑別和確定傳世作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些發現一個重要意義還在於為了解唐代繪畫的發展以及在某些特定階段所表現出的複雜性提供了大量實例。在西安地區發現的27處唐代高官及皇室成員的墓葬使我們可以看到了唐代繪畫題材的變化。長樂公主和執失奉節的墓葬壁畫證明了七世紀時各種繪畫流派共存的局面;而懿德太子、章懷太子和永泰公主三處皇家墓葬中的壁畫則為研究八世紀初期宮廷繪畫的風格變化提供了最好的例證。章懷太子墓中繪有狩獵出行圖和馬球圖,其繪畫線條自由奔放,猶如書法中的行草。

宋金時期

元代時期壁畫元代時期壁畫
契丹族在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漸使用棺木墓室喪葬制度,壁畫亦隨之在遼墓中不斷出現。位於今天內蒙古巴林右旗的慶陵,包括遼聖宗、遼興宗、道宗的墳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壁畫墓。聖宗的東陵墓室繪有四時山水、群臣肖像及裝飾紋樣,顯示了創作者對自然形象的熟悉和精湛的技巧。近年來在遼寧、吉林、內蒙、河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遼代壁畫墓。早期墓室中多畫遊牧生活和草原風光,中晚期墓室則更多地描繪出行、宴飲、儀仗、散樂及奇花、瑞禽和鬥神等圖像,畫風趨向嚴謹,技巧也有明顯提高。如內蒙古哲里木盟庫倫旗1號墓壁畫、河北宣化張世卿墓壁畫等。

佛教在金的時候頗為盛行,因此,寺廟建築上的壁畫仍具有相當規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卻不多了。保存較好,藝術水平較高的有山西朔縣崇福寺彌勒殿內的說法圖、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傳、鬼子母經變圖等,其中,後者將種種的故事安排於青綠山水界畫之中,描繪出大量的城鄉社會場景,宛若一幅金代風俗畫。

元朝時期

元代的統治者對宗教採取利用保護的政策,喇嘛教受到高度尊崇,道教亦有顯赫的地位,寺觀規模不斷擴大,所以壁畫仍顯示出相當的規模。敦煌及山西一帶尚有不少遺存。重要的有敦煌第3窟等元代窟,山西稷山興化寺、青龍寺,趙城廣勝寺以及原在永濟,今遷芮城的永樂宮等。尤以永樂宮的壁畫最為壯觀,在三清殿壁上繪有《朝元圖》,描繪了280多個神像,純陽殿四壁則描繪有傳說中的道教神仙呂洞賓的故事,其中漢鍾離度呂洞賓一幅對心理狀態的刻劃尤為生動。

元代壁畫比較興盛,分布地區也很廣。在繼承唐宋和遼金壁畫傳統基礎上亦有新的變化。從實物遺存和文獻記載看,有佛教寺廟壁畫、道教宮觀壁畫、墓室壁畫、皇家宮殿和達官貴人府邸廳堂壁畫。寺廟、宮觀壁畫的題材內容以佛道人物為主,殿堂壁畫大都描畫山水、竹石花鳥,墓室壁畫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有人物,也有山水、竹石、花鳥等。參加創作的作者,大多數為民間畫工。也有一部分文人士大夫畫家。寺、觀、墓室壁畫多出民間畫工之手,宮殿及府邸壁畫以文人士大夫畫家為主。山水、竹石、花鳥等題材的增多,是元代壁畫的顯著特點之一,這與文人畫的興盛和當時藝術風尚及審美愛好有密切關係。

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與民間工匠美術家關係更為密切的壁畫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況。壁畫由盛轉衰,壁畫的功用大多已為捲軸畫所替代,所以壁畫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下降。

在明代,繼承唐宋傳統的寺廟壁畫仍是壁畫的主要表現形式,較之前代,明代的壁畫顯得更為規範化和世俗化,也顯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間的融合。這一時期的壁畫遺存尚多,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四川、雲南、西藏、青海等地。其代表為完成於1444年的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在性格描繪上頗具匠心,畫法亦沿用唐宋遺法,瀝粉貼金,風格精密富麗。這幅壁畫的作者是工部營繕所的畫士官宛福清、王恕及畫士,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現了宮廷畫風的特點。民間畫工所作的壁畫的代表作為河北石家莊毗盧寺後殿壁畫,內容為元代以來流行的“水陸畫”,佛、道、儒三教混而為一。位於雲南、青海等多民族聚居區的佛寺壁畫,題材往往具有顯密合一的特點,畫法則融合了漢藏兩族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品有雲南麗江白沙、束河的大寶積宮與大覺宮的壁畫、青海西寧塔爾寺壁畫等。

清代寺廟壁畫與宮廷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關現實重大題材的描繪以及民間小說與文學名著的表現。西藏布達拉宮靈塔殿東的集會大殿內,畫有《五世達賴見順治圖》,記載了五世達賴率領3000人的使團進京朝見順治的史實,以連環畫的手法成功處理了眾多的人物和豐富的活動,堪稱清代壁畫的傑作。此外,山西定襄關帝廟壁畫取材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北京故宮長春宮迴廊上的《紅樓夢》壁畫則參以西洋畫法描繪了這部千古名作里的部分情節。

已發現的最早的壁畫是漢代作品,其分布較廣,河南、山西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等地的漢墓都有壁畫。畫的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表現生活場景。

漢代壁畫是漢代美術創作活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大型建築物壁畫和墓室壁畫為主,反映了漢代統治階級提倡孝道盛行厚葬。魏晉以前,壁畫多表現神話與世俗生活。佛教傳入以後,宗教壁畫迅速發展,除墓室壁畫外,還大量出現宣傳佛教內容的壁畫。在甘肅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著許多美麗的佛教壁畫。

從北魏開始,大規模的鑿窟建洞逐漸興起,唐代形成石窟壁畫的高峰期,莫高窟克孜爾石窟和陝西許多唐墓,都顯示出中國古代壁畫的風貌與藝術高度。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敦煌壁畫數量巨大,內容豐富,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最具色彩的當屬美侖美幻的各種飛天神女像。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此外,唐王朝陵墓建設吸收前代樣式,形成具有自己特殊概念的陵寢形制。墓葬內大量使用壁畫,場面宏偉,內容豐富,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充分顯示出運思之精巧與技藝之卓絕。

宋代之後,就全國而言,壁畫開始走下坡路,但在部分地區,壁畫仍有較大發展。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元代壁畫場面宏大,筆意流暢,內容豐富,雖為道教內容,但是表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元代戲劇壁畫演出場面的人物神態各異,極為傳神。

中國的壁畫藝術發展到明代,雖與唐宋時期的盛況不能相比,但是明代統治階級仍然重視利用宗教藝術維持其封建剝削制度,寺觀的興建,佛道經典的刻印仍屢見不鮮。山西地區留存的明代壁畫,以數量眾多,題材多樣,藝術性強著稱。北京市法海寺大雄寶殿中保留了具有重要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明代壁畫。佛教.道教人物交相輝映,別有一番趣味。法海寺壁畫在中國現存壁畫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明代壁畫的典範。

至於清代,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壁畫已趨衰落,從事壁畫的民間畫工的數量和藝術素質也空前低落。辛亥革命以後,大規模的宮殿、寺觀和墓室建築基本停止,使傳統壁畫失去了依存的空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壁畫開始受到重視,壁畫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現代壁畫的內容範圍,比傳統壁畫更為豐富。除了表現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題材範圍占著主要數量以外,又出現了民族風情、山河壯麗、人類文明和科學技術等新的題材。這四類題材在傳統壁畫中是沒有的。壁畫領域兼容並蓄的特色,足以使各種主義、觀念、形式、手段自由出入。正統的、古典的、現代的、抽象的、工藝的、雕塑的、組裝綜合的、構成的都能找到實踐和試驗的機遇。這也是“壁畫熱”積極效應的表現。

縱觀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的繁榮與壁畫的發展淵源甚深,有了開放的社會文化,才有中國壁畫,乃至整箇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

製作方法

以繪製、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製作的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現存史前繪畫多為洞窟和摩崖壁畫,最早的距今已約2萬年。中國陝西鹹陽秦宮壁畫殘片,距今有2300年。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壁畫也很繁榮,20世紀以來出土者甚多。唐代形成壁畫興盛期,如敦煌壁畫、克孜爾石窟等,為當時壁畫藝術的高峰。宋代以後,壁畫逐漸衰落。1949年後,壁畫得到恢復與發展。1979年北京首都機場壁畫群體完成。之後,不斷在一些新建築中增設壁畫,許多作品在藝術表現力、製作技法以及繼承傳統、借鑑外國經驗方面,都有所創新與發展。壁畫以技法區分,有繪畫型與繪畫工藝型兩類。繪畫型指以繪畫手段尤其是手繪方法直接完成於壁面上。

中國壁畫浙江永康發現神秘壁畫

具體畫法有:①乾壁畫,在粗泥、細泥、石灰漿處理後的乾燥牆面上繪製;②濕壁畫,基底半乾時,以清石灰水調和顏料繪製,須一次完成,難度較大;③蛋彩畫,以蛋黃或蛋清為主要調和劑的水溶顏料,在乾壁上作畫,不透明、易乾、有堅硬感;④蠟畫,蠟與顏料混合畫在木板或石質上,再加熱處理;⑤油畫,畫於亞麻布或木板上;⑥丙烯畫,以丙烯酸為主要調和劑,快乾,無光澤,現代壁畫常用。以上畫法有時混用,或與工藝製作、浮雕結合。繪畫工藝型是指以工藝製作手段來完成最後效果的壁畫。由於手工工藝或現代工藝的製作,加上各種材料的質感、肌理性能,能達到其他繪畫手段所不能達到的特殊藝術效果,故被現代壁畫廣泛採用,分:①壁雕,介於雕刻和壁畫之間,傾向平面化構圖,不以體積造型為主,故仍接近壁畫,有淺浮雕、深浮雕及陰刻線等手法,材料有石質、水泥、陶瓷、木雕、青銅等;②壁刻,用水泥摻和白堊土、石灰、石英砂,再調進顏料,做出壁面,未乾時,剝刻出不同色層,做成壁畫;③鑲嵌壁畫,主要以水泥調入粘合劑,用色石子、陶瓷片、色玻璃、貝殼、琺瑯、寶石等顆粒拼嵌而成;④陶瓷壁畫,便於製作,堅固耐久,有良好的視覺效果,為現代壁畫廣泛使用的手段。另外,還可利用各種工藝製作壁畫,如磨漆、漆畫、織毯、印染、人造樹脂、合成纖維等。現代壁畫涉及門類較多,已成為繪畫、雕刻、工藝、建築和現代工業技術等學科間的一種邊緣藝術。

主要分類

佛寺、道觀壁畫

 中國壁畫 中國壁畫
元朝政府為了利用宗教維護其統治,採取了保護宗教的政策,從而使佛教和道教頗為盛行。為了鼓勵宗教的發展,元政府還下令全國興修佛寺、道觀,佛寺、道觀壁畫也隨之應運而生,並多邀民間高手繪製。甘肅敦煌莫高窟第3窟和第465窟佛教密宗壁畫,山西稷山縣興化寺、青龍寺佛教壁畫,山西芮城縣永樂宮、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道教壁畫,均屬於元代壁畫代表作。特別是永樂宮壁畫,規模宏大,描繪人物眾多,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為存世古代道教壁畫之最佳作品。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戲劇人物圖和描寫明應王宮廷生活的畫面,線條蒼勁,色彩豐富,人物形象真實生動,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亦堪稱元代壁畫中的珍品。此外,像西藏的拉當寺夏魯寺,內蒙古、遼寧、甘肅、四川和華南許多地區的佛寺、道觀中,當時都繪有佛道壁畫。

墓室壁畫
元代墓室壁畫,據考古發現,最具代表性的有山西大同馮道真墓壁畫和北京密雲縣元代墓壁畫,均繪製於元代初期。馮道真墓中的《論道圖》、《觀魚圖》、《道童圖》和《疏林晚照圖》等水墨畫似乎出自同一位作者手筆,其內容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這位道教官員的生前生活、情趣和愛好。圖中人物意態生動,景致優美,筆法流暢而蒼勁,有南宋人遺規;其章法結構又頗受北宋和金代畫法的影響,並且具有文人畫的某些特色。北京密雲縣元墓壁畫,人物衣紋勾描嫻熟,花卉竹石線條洗鍊,尤其梅花、竹石作為單幅畫面的出現,在前代壁畫中極為罕見。上述兩墓壁畫的發現,對於研究元代早期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的畫法和藝術風格的演變有重要價值。其他尚有山西長治市捉馬村、遼寧凌源縣富家屯、內蒙赤峰市三眼井元墓壁畫等。

宮殿、廳堂壁畫
元代皇家宮殿和貴族達官府邸,曾盛行用壁畫進行裝飾。據文獻記載,元代宮中建嘉熙殿,一些著名畫家如李□、商琦、唐棣等人曾應召為該殿畫壁。蒙古族道士畫家張彥輔曾奉□畫欽天殿壁。一些貴族、達官為附庸風雅,也請名畫家在府邸廳堂內畫一些山水、竹石、花鳥一類題材的壁畫。但隨著建築物的毀滅,這類壁畫已不復存在。上述這些情況,在袁桷、范槨、趙孟頫等人的詩集中均有反映。

元代壁畫的盛行,給一大批民間畫工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唐宋以來吳道子武宗元等人的優秀壁畫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在中國繪畫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古埃及壁畫古埃及繪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們是用線條造型,填色,在這方面有點像中國畫;構圖有的是平面展開,有的是在一條橫線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視局限,可能這樣處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繪各種對象。在一條橫線上構圖,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畫得大,遠者、沒有地位的人畫得小;畫面飽滿,疏密均勻,空白處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所以說,古埃及的繪畫是遠古文明的一顆明珠。

代表作品

寧城護烏桓校尉幕府圖

壁畫繪滿全部墓壁及墓頂,共46組,總面積百餘平方米,是已發現漢墓中壁畫最多的。墓中還有墨書題榜240多條。壁畫以出行圖的形式,表現墓主從舉孝廉到為郎而進入仕途,直至最後官至使持節護烏桓校尉。畫面連車列騎,冠蓋相望,聲勢煊赫。其中寧城護烏桓校尉幕府圖描繪了墓主接見烏桓首領的壯觀場面。此外,還有墓主日常生活、莊園財富、庖廚宴飲、樂舞百戲、農耕放牧等圖畫,以及雲氣、仙人、四神等圖像。壁畫對研究東漢晚期的社會生活、莊園經濟、邊疆地區生產、東漢王朝與烏桓等北方民族的關係等有重要意義

遼陽漢壁畫墓

中國東漢末和漢魏之際的石室壁畫墓群。最晚的延續至西晉。集中分布在遼寧遼陽太子河兩岸。20世紀初發現,50年代後發掘20多座。墓主多數是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的達官顯貴。墓室用石板支築,平面略成方形,為多室墓。一般大型墓邊長7米左右,小型墓邊長4~5米左右。壁畫直接繪在石壁上,主要以墓主仕宦經歷和日常生活為題材。有車騎出行、百戲樂舞、宴飲、庖廚、門閥、宅院和門卒、門犬等。墨彩平塗、色澤鮮艷,形象生動。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奇葩。它位於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其藝術價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畫,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製。永樂宮壁畫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整個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分別畫在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里。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內壁畫總計403.34平方米。畫面高4.26米,全長94.68米。

中國壁畫雲南模板《永樂宮壁畫》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子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這人物繁雜的場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

純陽殿內,壁畫繪製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純陽殿內對扇後壁的“鍾、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出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壁畫《朝元圖》,共畫天神289身,是大型儀仗朝拜陣容。帝後主像高達2.85米,玉女的身高也在1.95米以上,超過了一般真人的高度。整個畫面氣勢雄偉,眾神男女老幼形態各異,衣冠服飾各不相同。人物的神情面貌極富變化,有鬚髮巍立、橫眉怒目的神王,也有持花微笑、凝眸欲語的玉女,有神態恭謹的仙侯,也有恂恂儒雅的學士。種種情態雜居一畫,使人感到變幻而無窮。當真是生動逼真,富有韻味。

在藝術上巧妙地利用了寓動於靜的構圖方法,組成宏闊的構圖,形象之間顧盼有神,表現出傳統線描藝術的高度成就。線條圓渾有力,豪放灑脫,各種質地的服飾器物,各種自然景觀,都得到絕妙動人的表現。尤值一提的是壁畫輝煌燦爛的色彩效果。在富麗堂皇的青綠色基調下,有層次地以少量紅、紫、藍等色,加強了畫面的主次和素描的盥洗,構成了節奏的變化,使得畫面更為活潑跳躍。其色方法以平填為主,色塊並列,或深淺一動,除雲彩暈染外,其它暈染很少。畫中的石青、石綠,到近700年的今天依然艷麗奪目。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 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現代壁畫

著名壁畫

中國現代新興壁畫運動始於1979年北京國際機場壁畫群的落成,迄今,壁畫在中國已完成了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演變過程。創造了許多具有濃郁時代生活氣息,鮮明民族藝術特色,獨特個性風格的現代壁畫。這些壁畫的位置和幅面納入了建築物的整體設計規劃之中。為適應陳設的環境氣氛,著重強調作品的裝飾性和視覺的愉悅感。使用的材料有聚丙烯顏料、陶瓷釉上彩繪、陶板等。張仃的《哪吒鬧海》,袁運甫的《巴山蜀水》,祝大年的《森林之歌》,肖惠祥的《科學的春天》,李化吉和權正環的《白蛇傳》,袁運生的《生命的讚歌》等。之後,大型公共建築的設計者開始把壁畫考慮在設計方案之中,壁畫藝術的專業隊伍也逐漸形成。在短短的幾年中,各城市賓館、飯店等公共建築中至少有五百幅作品問世,其中有許多突破性的出色力作。他們在借鑑傳統壁畫,學習西方壁畫,吸收民間美術,探求不同材料的特色和處理壁畫與建築的視覺諧調等方面各有不同建樹。當今新一代壁畫家力圖使中國壁畫有更深的精神內涵和更新的形式,使壁畫藝術走向更廣闊的公共場所。

陶瓷壁畫

景德鎮

景德鎮市壁畫藝術瓷景德鎮市壁畫藝術瓷
1700多年來,中國景德鎮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窯火從未間斷,為陶瓷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令景德鎮登上了陶瓷藝術的聖殿,從古至今不斷演繹著博大精深的藝術傳奇。世界各地沒有哪一區域象景德鎮這樣,具有豐厚的陶瓷藝術文化底蘊,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藝術氛圍,嫻熟而全面的工藝技術,豐富多樣的陶瓷材料。陶瓷彩繪壁畫、陶瓷色釉壁畫、陶瓷刻雕、浮雕、捏雕、鏤雕壁畫以及綜合裝飾壁畫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景德鎮陶瓷壁畫

至於世界瓷都——景德鎮的陶瓷壁畫,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著稱。那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在康家鍾等陶瓷藝術家的支持配合下,創製了以《井岡山》為題材的陶瓷浮雕加彩壁畫,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的《西江月》的詞意,用於裝飾當地政府禮堂,這可算是世界瓷都——景德鎮解放後最早問世的一幅大型陶瓷壁畫,這也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幅陶瓷壁畫;而用於裝飾我國首都人民大會堂江西廳的以《井岡之春》為題的陶瓷壁畫,則為另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松茂所創作,其繪製也是出自世界瓷都——景德鎮陶瓷彩繪名人集體之手,都是以其雋永的藝術魅力,在壁畫家族和陶瓷藝苑中獨領風騷。從此,創製和複製陶瓷壁畫在世界瓷都——景德鎮形成一股熱,並影響到全國各地陶瓷產區都來創製和複製陶瓷壁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座落在中國瓷都——景德鎮的我國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大興創製陶瓷壁畫之風,一次展出大小陶瓷壁畫競達二十幅之多,使陶瓷壁畫創製進入旺盛時期。被譽為“瓷國明珠”的景德鎮市藝術瓷廠,是一家兼營創製和複製陶瓷壁畫的企業,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祝大年製作的《森林之歌》就曾得到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複製成陶瓷畫,高3米3,寬21米,它是由景德鎮24位工藝師費時3個月在3000片瓷板上用新彩精緻的描繪,燒制而成。那宏大幽深的意境,貼近生活自然氣息,以及清新雅致的藝術風格,寫實中帶裝飾意味的藝術表現手法,均體現了設計者的藝術追求和創造能力,作者根據有名風景“小鳥天堂”,並集中灕江、瀾滄江等名勝創作,很好地表現了亞熱帶雨林、萬木叢生、百花爭榮、百鳥喧譁、生意盎然的景象,奏響了一曲生命之歌,鑲嵌在首都國際機場,受到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賞。王學仲設計的,也是該廠一批陶瓷彩繪高手複製成的,我國首次出口日本的《四季繁榮圖》大型新彩陶瓷壁畫,色彩柔和,清秀雅致,畫面上呈現出中日人民在美麗的櫻花盛開時,遊覽壯觀的日本古典式上野村,歡快的大熊貓在大口地吃翠竹,象徵吉祥的騰龍飛鳳在富士山前舞盪。這幅壁畫鑲嵌在上野火車站的廳壁上,與環境非常和諧,顯得氣勢格外雄偉,使人頓生“人在廳前立,身在畫中游”之感。

余工陶瓷壁畫

余工陶瓷壁畫是一支集陶藝師、建築師、景觀師、室內設計師和工藝師、工程師為一體的環境陶藝團隊,由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藝術設計一流,技術力量雄厚,製作工藝精湛,陶瓷材質獨特、豐富、精良,設有業務部、設計部、製作一室、製作二室、工藝材料研究室及施工隊,門下有陶瓷壁畫有限公司、景觀瓷廠等。
僅2011年重點工程有:由張婧婧教授設計、余炳鋒教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集旅遊購物為一體的陶瓷古街——景德鎮紅店街設計製作的世界上首幅106平方米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紅店街》,已成為紅店街最亮麗的景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一江兩岸設計製作的高8米、長542米的4336平方米的高溫(1320攝氏度)燒成巨幅釉下彩陶瓷壁畫《景德鎮瓷與茶》,以一幅長卷的形勢倘佯在世界瓷都的昌江河畔,為家鄉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政府工程,景德鎮沿江西路設計製作的陶瓷景觀《瓷源》鑲嵌在昌江兩岸十八渡的山體上,“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陶瓷壁畫與實物相結合,古代工匠挖掘瓷礦石,釉果的勞動場景以壁畫形式描繪,而山體上的瓷石、坯房、窯房、窯爐、窯材、匣缽、青花瓷均以實物再現了古代制瓷過程,受到陶藝界的一致讚賞;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景鷹高速設計製作的世界上最大(高4.7米、肚徑1.5米)的青花梅瓶(已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證書)和最大(直徑4.5米)的鏤空青花八角瓷盤,成為高速上獨特的景觀;由余炳鋒教授設計、擔任藝術總監,為湖南科技學院美術樓設計製作的1377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高溫(1220攝氏度)快燒釉中彩陶瓷壁畫《陽明山》(正在申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紀錄)。相信余工陶瓷壁畫能創製和複製越來越多的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的陶瓷壁畫來;祝願余工陶瓷壁畫朝著洋溢時代精神,弘揚陶瓷文化,堅持藝術品味,擁有觀念效應的目標,繼續走下去,再上新台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