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武當山古建築群英文名稱: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批准時間:1994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概況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岳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也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名勝區面積為321平方千米,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主要包括三潭、九泉、九井、九台、十池、十石、十一洞、二十四洞、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構成一幅瑰麗無比的丹青畫卷。武當山不但風景美,而且是中國一座文化寶庫,山上古代建築中規模宏偉、工程浩大的道教宮觀,則更負盛名,稱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山上人文景觀宏偉壯觀,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構築。唐代時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年間(627-649年),在此敕建五龍祠。到宋代,以崇祀真武帝君為根本理義,直接為皇室服務的的武當道教基本形成。至明代成祖朱棣封武當山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為"治世玄岳"。這時武當道教達到鼎盛時期,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全國道教活動中心。
山上現存的大量古建築多為明代所建。據史載,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在建設北京宮殿(今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壇等基本完工後,於永樂十年(1412年)即命人率30萬眾進駐武當山,大興土木,以十三年之功,從筠縣(今丹江口市)城內的淨樂宮到天柱峰金頂之綿延70公里的路旁,建成後來形成的九觀、九宮、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橋樑、七十二岩廟等整套關聯完整而雄偉壯觀的建築群之33處建築,古棧道似銀線串珠,連線著主體建築和點綴性小品建築,計殿堂廟宇2萬多間、400多處,總占地面積160萬平方米,超過故宮一倍以上,構成龐大的道教建築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規模之宏大、技藝之精湛、工程之艱巨,實為世所罕見。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中國名山開發史上可說是僅有絕無。整個建築體系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政治意圖,每一建築單元都建在峰、巒、坡、崖澗的合適位置上,借自然風景的雄偉高大或奇峭幽壑,構成仙山瓊閣的意境。既體現了皇權的威武莊嚴,又體現了神權的玄妙神奇,創造了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觀。
武當山草藥資源豐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所記載的1800多種草藥中,武當山有800多種,且多為名貴藥種,不愧擁有“天然藥庫”的美譽。
道教名山
武當不僅是風景勝地,還是道教名山。而且,武當的武術也非同小可,令武當山真正名揚天下的是一代宗師張三豐,他創立的武當派與嵩山少林派齊名。武當武術與道教淵源極深,道士修煉學道,往往伴以習武,武當武術以養身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自成一派,被稱為“內家拳派”。武當山是唐代以來中國道教的發祥地,有規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築群。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設,元代進一步擴大修建規模,在明朝達到修建的鼎盛時期。明朝永樂皇帝親自主持修建,動用數十萬民工,在武當山大興土木,歷時12年,建成了9宮,9觀,36庵堂,72岩廟的大規模道教建築群,成為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加強思想統治的史證。武當山古建築群是由明代皇帝親自策劃、派人修建、派人管理的。
現存建築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武當山古建築群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現存的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玉龍宮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廟等,共有古建築200餘棟,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其中紫霄宮高18米,寬30米,進深12米,面積為350多平方米。眾多的建築中,用才廣泛,有木構、銅鑄、石雕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技藝水平。
金殿是一座明代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端一個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石築平台正中,其餘全部構件在北京用銅鑄成後,於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經運河轉長江、漢水運至天柱峰組裝而成。高5.5米,面闊4.4米,進深3.15米,遍體鎦金,經歷了數百年風雨侵蝕仍輝 煌如新。此外,武當山還保存著大量銅、鐵、木、石造像1486件,多為明代以前作品,碑刻400多通,以及一批圖書、經文,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道教是發源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本土宗教,當時中國有多座道教名山,而武當山的宮觀為何舉世無雙?其中緣由與明成祖朱棣密切相關。
武當宮觀始建於唐代,宋元時又陸續有建置,到了明代,藩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的皇位。為了使這種違背封建倫理綱常的行為名正言順,天下歸心,他的理論依據之一便是皇權神授,得到了武當真武大帝的陰佑。他在功成即位後大興土木,北修故宮,南修武當,後者便是為了酬謝神靈,鞏固統治。朱棣還把真武欽定為皇室的主要保護神,這些舉動為武當道教的鼎盛拉開了序幕。以後明朝諸帝一直把武當作為專為朝廷祈福禳災的朝廷家廟,扶持武當道教,加封武當,擴建宮觀,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中國的道教活動中心,在明朝,其政治地位,如日中天,眾名山不可同日而語。幾百年來,武當信徒不僅廣及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而且遠及台灣、香港和東南亞。
武當建築
使武當獨領風騷的,當論它的建築。武當有著中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建築群。據記載,當年朱棣修武當前後共動用了三十萬工匠,歷時十二年,修成宮觀大約有八千餘間,武當山各宮觀中神像、供器、法器及寶幡、神帳等設施多為皇室欽降,富麗無比。當時盛傳武當山道場是“富甲天下”的“黃金白銀”世界。後來,由於不斷的擴建,武當的道教建築達到了2萬間之多。武當山建築是根據真武帝修仙神話來安排布點的,並且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建設,體現皇權和道教所需要的“莊嚴”、“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圍。從山腳下到山巔天柱峰金殿,用一色青石鋪盛成一條70公里長的“神道”,沿神道兩旁修建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樑、十二亭台等龐大的建築群。在十二年里,朱棣始終關切殷殷,前後共發60多道上諭,其內容大到調譴人力,小至設計圖紙審批,建築余料處理,事無巨細。朱棣再三叮嚀順從自然,對山體不要有分毫修動,這也是武當道教建築群的又一個特點,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當建築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將每個宮觀都建造在峰巒岩洞間的合適位置,使它們與周圍林木、岩石、溪流和諧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作為一座道教名山,武當山今日香火依然,那歷經滄桑的宮觀,悠揚的道家音樂,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古老的文化氣息。
現在雖然許多宮觀已成瓦礫, 然而現存的建築仍透著宏偉和精美,而且有許多絕妙之處令人稱奇。如復真
觀一座五層高樓中,有一柱支撐十二根梁枋的結構奇特的傑作;九曲黃河牆可傳遞聲音,與北京天壇回音壁異曲同工;轉身殿里的大鐘在撞擊時殿內幾無聲息,而殿外卻分明聽到鐘聲裊裊;山巔那座銅鑄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藝珍品,圍繞著它有幾大奇觀,其中之一為“雷火煉殿”:古時金殿未有避雷設施,雷雨天時,金殿四周往往電光閃爍,火球翻滾,景象絢麗萬千,而每次雷擊過後金殿不僅分毫未損,而且燦然如新……凡此種種使人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發出由衷讚嘆。從唐代貞觀年間開始,武當山上道教逐漸繁盛,建了不少道觀,但到元朝末年,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已毀於兵亂。目前山上的宮殿多為明代所建。明永樂年間用了將近十年時間,建成了玉虛宮、紫霄宮、遇真宮、太和宮等33處大建築群,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布局巧妙,各具特點又互相呼應。
主要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宮
道教著名宮觀。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門外。建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時有殿堂道舍等建築五百一十間;現僅存正殿、朝拜殿、鐘鼓樓、銅殿等。
正殿額題“大岳太和宮”,殿內僅存真武大帝銅鑄像及四大元帥、水火二將、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門兩側各置銅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蒼龍嶺雷壇設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陸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鐘鼓樓,鐘樓內懸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造銅鐘一口;殿前一岩,形如寶蓮,故名“小蓮峰”,上刻“一柱擎天”四字,並嵌有李宗仁游武當山之題詩碑刻,岩頂崇台之上置有銅殿一座,其高2.9米,寬2.7米,深2.6米,鑄造於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原在天柱峰巔,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移置於此,故名“轉運殿”、“轉展殿”。朝拜殿右下有清代改建的皇經堂。
該宮整個建築處於孤峰峻岭之上,殿字樓堂依山傍岩,結構精巧,布局巧妙,四周峰巒迭嶂,起伏連綿,煙樹雲海,氣象萬千。是武當山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
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
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
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武當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金殿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內,是中國的名山之一,方圓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風景名勝,它同時也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山中有很多宮觀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之稱,是中國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武當山金殿俗稱“金頂”,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建築物。金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是銅鑄燙金、仿木構建築,重檐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造型生動逼真。下設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檐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雲、鏇子等裝飾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岩砌築的石台,周繞石雕欄桿,益顯莊嚴凝重。殿內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側立有金童、玉女,拘謹恭順,素雅俊逸,“水火”二將,列立兩廂,威嚴勇猛,是全山銅鑄造像藝術精華所在。
金殿是分件鑄造,榫鉚拼焊,連線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雖經歷五百餘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絢麗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
殿下的山峰腰繞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長1.5公里,臨崖面險,懸空熊峙,四門石闕巍然屹立,極其險峻。
登上金頂,遠眺群峰環峙,蒼翠如屏,丹江水庫碧平如鏡,俯瞰太和、南岩、五龍諸宮,層疊有致,布局嚴謹,美不勝收。晨觀日出,晚看雲海,遊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當山的小蓮峰有一座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從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造的銅殿,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建築物。
古銅殿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銅殿元代置放在天柱峰頂,也被稱為金殿。在明永樂大修武當時,明成祖朱棣因其規模小而另鑄了一座金殿,下旨將元代銅殿轉運至小蓮峰保存。
這座銅殿完成於元大德十一年,在武昌鑄造。造型古樸凝重,瓦棱、檐牙、棟柱、門隔、窗欞、門限等諸形畢具。殿體鏤刻有銘文,記述化緣道士姓名和各地捐資造殿信士的姓名及地址。
這座元代古銅殿是因為是從天柱峰轉運下來的,所以叫轉運殿。從字面上看,轉運,有“時來運轉”的意思。有意無意之中,武當金頂就又增加了一個神秘的景觀,人們沿著銅殿轉上一圈,據說能夠解除厄運,轉來好運、官運、財運等等人生運氣。所以,來武當金頂的人,許多都願意在這裡轉上一圈。
紫禁城
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紫”取自“紫氣東來”,表祥瑞,“禁”指皇家禁地,由此可見紫禁城除保護金殿外,還有政治寓意。再者,金頂位於天柱峰巔,無屏障,無靠山,更無左右砂山,為了聚氣,風水先生沿峰巒建立這道城牆,用以“藏風聚氣”。紫禁城有四道城門,只有南門是真門,其它均為虛設。在南門的一側並列有神門、鬼門,供以告誡人們,“人鬼神”各行其道。
紫禁城,亦名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永樂十七年(1419)敕建,高達數丈,周長344米多,環繞天柱峰巔,由每塊重達千斤的條石依岩砌成。紫禁城有一奇妙之處,即從裡向外看牆體向外斜,而從外朝里望牆體卻向里倒,遠看美如燦爛的光圍繞金殿,十分玄妙壯觀。紫禁城四方設四座石質精雕石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創造。
進入南天門,就是靈官殿長廊,幽暗陰森,石冷襲人。登上一段石級,是一塊小平場,上有錫鑄的靈官殿,玲瓏古樸,為稀世之文物。殿右有明代御碑數通,殿前置碗口粗鋼鞭數根。相傳,凡是不虔誠的朝山進香者,到此都要受到靈官的嚴厲懲罰,上不了金殿。這一傳說,竟把一些人嚇得心驚肉麻,兩腿發軟,甚至昏厥倒地。出靈官殿長廊,手拉鐵索,攀登“九連蹬”,九轉而登一百數十級飾欄石梯,便是金光熠熠、名揚古今中外的金殿了。
紫霄宮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
紫霄宮創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元代重修,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賜額“太玄紫霄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增修擴建,共有廟宇806間。建築布局充分利用地勢,在縱向陡峭橫向寬敞的地形上,構築軸線建築,層層遞進,逐次升高,形成三進院落。由下而上依次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兩側為配殿、東西宮和東西道院,主次分明,莊嚴肅穆,極具皇家道場氣派。
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宮殿,其主體建築至今已歷590餘年。進宮第一座殿堂為龍虎殿,殿內兩側供奉的青龍、白虎塑像,高達丈余,塑造手法細膩,技藝高超,有元代遺風。出龍虎殿,拾級而上,為朝拜殿,亦名十方堂,殿後是一青石墁地大院,正中即為該宮正殿——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是全山最大、現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築,坐落在三層飾欄丹墀崇台之上,巧妙利用地形落差,更顯其雄偉壯觀,氣勢軒然。大殿為九脊重檐歇山式頂,孔雀藍琉璃瓦屋面。整座殿堂碧瓦重檐,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堂內陳設考究,供奉著道教神仙和各類供器、法器,工藝精湛,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紫霄宮不僅是武當山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還是武當山道教活動中心,每逢道教傳統節日,都在這裡設壇建礁,祈福禳災。
紫霄宮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槓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鏤空雕花,裝飾豐富多彩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
南岩宮坐落在武當山南岩(又名紫霄岩、獨陽岩)絕壁之上,上接碧霄,下臨絕壑,周圍峰嶺奇峭,林木蒼翠,是武當山三十六岩中景色最美之處。南岩宮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宋、元均有較大規模建築。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賜額“大聖南岩宮”。嘉靖三十一年增修擴建,共有殿宇640餘間。南岩宮建築群在總體布局上匠心獨運,巧借地勢,依山傍岩;在手法上打破了傳統的完全對稱的布局和模式,座座宮室鑲嵌於懸崖峭壁,雖系人工,宛若天成,使其與環境風貌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營造了“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
南岩宮現存山門、龍虎殿、大殿、東西配殿、兩儀殿、皇經堂、石殿、八卦亭、御碑亭等建築90餘間,其主體建築玄帝殿民國十五年毀於火災,200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修復後的玄帝殿重檐歇山,丹牆碧瓦,崇台高舉,巍峨壯觀,宛如天宮。大殿丹墀之下為青石墁地院落,中有一口古井,名甘露井,井台以青石雕制,六角飾欄,水質清洌甘甜,猶如甘露。從皇經堂到兩儀殿之間的
長廊,遍布摩崖石刻,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明嘉靖初年內閣首輔夏言和其弟子王顒所題“壽福康寧”四字。兩儀殿前有一石雕龍首,長2.9米,寬僅0.3米,從懸崖峭壁上橫空出世,面對金頂,下臨深澗,頂端置一香爐,這便是號稱“天下第一香”的龍頭香。過藏經樓,即為建於元代的“天乙真慶宮”石殿,整體為石作仿木結構。南岩西側一峰突兀,名梳妝岩,上建“梳妝檯”,相傳為真武大帝修道成功飛升之處。南岩宮周圍還有滴水岩、仙侶岩、黑虎岩、洪鈞洞、雷神洞等景觀,移步換景,變幻無窮,讓無數中外遊客陶醉其間,流連往返。
磨陣井
磨陣井又名純陽宮,建於清康熙年間,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布局精巧,結構緊湊,現存山門、大殿、配殿、姥姆亭、北道院等建築52間,大殿內壁畫《真武修真圖》形象地敘述了真武修真,得道成仙的故事,畫風古樸。院內一口古井,旁立一根鐵杵,傳說當年真武太子在此受紫元君化身姥姆以“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哲理點化,最終修道成仙。
磨針井之名,取自真武大帝刻苦修煉,最後得道成功的故事,故事說:淨樂國太子得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啟示,到武當山學道修煉,但意志不堅,欲下山還俗。走到這裡,遇見紫元君變成的一姥姆在井邊磨鐵杵。太子感到奇怪,上前問道:“磨鐵杵做什麼?”姥姆回答:“磨針。”太子驚問道:“那不太難了嗎?”姥姆偏過頭,笑容慈祥地點化太子道:“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太子聞言頓時大悟,遂轉身回山修煉,最後終於得道升天。後來,人們稱這裡為磨針井,並修建了磨針井和回心庵。
又名“磨針井”。從武當山鎮(老營)乘車南行7.5公里,緊挨登山道旁,有一座纖巧玲瓏,布局緊湊的道院,這便是磨針井。它周圍峰巒拱擁,翠林環繞,竹鋪涼雲,梅送暗香,被譽為“竹月梅風巧相映”的勝境。
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此宮占地面積5千平方米,計有廟房52間。其主體建築祖師殿,為三開間殿堂,殿內原供有真武青年時塑像。四壁繪《真武修真圖》壁畫,線條古樸高雅,色彩陳淡蒼然,山水雲樹有致,各種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地方民間畫風,生動地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煉的曲折故事。殿前埋著兩根碗口粗的鐵針,烏黑光亮,象徵姥姆當年所磨鐵杵。殿旁欄台高舉,拱擁井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飛,婷婷秀立,輕俏典雅。
亭中有井,亭內有一眼井泉,水質清洌,甘甜如飴,據說品嘗後,能增智開慧。其上神龕內置鐵飾金姥姆磨針像,據說這尊像是供奉的紫氣元君像,手捧鐵杵,頭微側偏,笑迎過往遊客,以相當高的藝術造型,渲染了這個道教故事。離磨針井不遠的山巔上建有關帝廟,從前供奉關公像,現僅存一把銅製青龍偃月大刀,重達30多公斤,明萬曆年間造,亦為歷史文物。
復真觀
復真觀,這座在武當山獅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築,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復真觀,這座在武當山獅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築,被當今建築學家讚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築的經典之作。復真觀背依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猶如富麗城池。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不僅創造出1.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而且建造殿宇200餘間,結構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觀。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餘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後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門等殿宇。後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公元1982年經國家投資,對復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用獅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築大師們順依山勢的迴轉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牆,被稱九曲黃河牆。進二道山門豁然顯出一寬闊院落,漫步走進,只見小院重疊、幽靜雅適,前有依岩而建的“五雲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體布局左右參差,高低錯落,諧調而完美,充分體現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內涵。置身復真觀的最高處,俯視深壑,曲澗流碧;縱覽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陽西下,還可見武當“太和剪影”的奇觀。數百年間,復真觀的人文景觀被世人廣為讚頌。
太子坡景區包括回龍觀、磨針井(純陽宮)、老君堂、八仙觀等景點。這一景區雖然路線較長,但大都緊依上山旅遊的公路,所以交通非常方便。
太子坡古建築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古代建築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牆,被稱九曲黃河牆。進入二道山門,豁然顯出一寬闊院落,漫步走進,只見小院重疊、幽靜雅適,前有依岩而建的“五雲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太子坡整體布局左右參差、高低錯落、協調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置身復真觀的最高處,俯視深壑,曲澗流碧;縱覽群山,千峰竟秀;每逢夕陽西下,還可見武當“太和剪影”的奇觀。
這一景區的主要勝景,有磨針井造型玲瓏剔透的井亭、古生代海洋無脊椎動物“直角石”、“真武修真”壁畫;太子坡有一瀉百丈的天池瀑布、滴淚池、五雲樓中的一柱十二梁、桂花樹、九曲黃河牆;有如彩帶飄揚的上下十八盤故道,有九渡澗中的千姿百態的怪石,有陡險奇絕的玉虛岩等等。
走進復真觀的山門,看到在古道上依山勢起伏建有71米長的紅色夾牆,這就是九曲黃河牆。九曲黃河牆構思布局及用意都十分巧妙,流暢的弧形牆體,似波浪起伏,氣勢非凡;彎曲高大的紅牆,對初來乍到的虔誠香客,無疑是一次“誠信”的考驗。
九曲黃河牆的牆體厚1.5米,高2.5米,渾圓平整,弧線流暢悅目;配以綠色琉璃瓦頂,猶如兩條巨龍盤鏇飛騰,無論從什麼角度欣賞,都給人以美感,體現出皇家建築的氣派和豪華。
關於九曲黃河牆名稱的來歷,見仁見智。道教思想認為,給道教廟宇布施的道衣、經書、造像、建築、法器、燈燭、鐘磬、齋食、香表者,都可以得到神靈的佑護,稱為“九種功德”。應該說,九曲黃河牆也是體現道教思想的一種建築。
復真觀大殿,又名“祖師殿”,是復真觀神靈區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個建築群的高潮部位。通過九曲黃河牆、照壁、龍虎殿等建築物的鋪墊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復真觀大殿,富麗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莊嚴、肅穆,頓生虔誠之感。
復真觀大殿敕建於明永樂十年,嘉靖年間擴建,明末毀壞嚴重,清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因清代維修為地方官吏和民間信士捐資,雖難以保持原有建築的皇家等級,反而增加了許多民間建築做法。故通過大殿,可以同時看到明、清兩代的建築技術和藝術的遺存。
大殿內供奉真武神像和侍從金童玉女。更值得一說的是,這一組巨大的塑像為武當山全山最大的彩繪木雕像,歷600年,仍燦美如新。
復真觀的五雲樓,也叫五層樓,高15.8米,是現存武當山最高的木構建築。古代勞動人民在不開挖山體的情況下,完全依山勢變化而建,取得了整體布局和實用性的雙重最佳效果。
五雲樓採用了民族傳統的營造工藝,牆體、隔間、門窗均為木構,各層內部廳堂房間因地制宜,各有變化。五雲樓最有名之處就是它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說,在一根主體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鑿在上,交叉疊擱,計算周密。這一純建築學上的構架,是古代木結構建築的傑作,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譽,因而也成了復真觀里的一大觀
在復真觀建築群的最高處,聳立著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緻,又不失皇家建築的氣魄。太子讀書殿里,布置得獨具匠心,少年真武讀書的壁畫、石案、筆墨、古籍等,所營造的刻苦讀書的氛圍,讓人聯想到當年幼年太子生活學習的艱辛、信心和恆心。殿內供奉有銅鑄太子讀書像,是武當山唯一求學祈福之地。遊客至此,仔細觀察太子讀書像的神態,認真領悟太子讀書的專心,或許使自己對學習有新的啟發和認識。
建太子讀書殿,旨在突出幼年真武苦讀經書的事跡。據傳,莘莘學子來此瞻仰,可使學業有成。古往今來,有無數少年學子親臨觀瞻,以建樹學業的恆心和信心,現在,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常來此地,以求事如意願,子女成材。
“治世玄岳”牌坊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撥款對牌坊進行了維修。玄岳門正中坊額上刻著明嘉靖皇帝御筆書寫的“治世玄岳”四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整座牌坊非常壯觀,牌坊的坊額、檐椽、欄柱上,刻有仙鶴游雲、八仙祝壽等圖案,坊下鰲魚相對,卷尾支撐,坊頂有鴟吻吞脊的裝飾,檐下坊間綴以各種花鳥圖案,做工精細,堪稱中國石雕藝術精品。1988年,國務院公布玄岳門石坊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地域名稱 | 批准時間 | 遺產種類 |
北京故宮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長城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甘肅敦煌莫高窟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 198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東泰山 | 1987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安徽黃山 | 1990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西藏布達拉宮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 1994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 1996年12月 | 文化景觀 |
四川峨眉山─樂山大佛 | 1996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雲南麗江古城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平遙古城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 1997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頤和園 | 1998年11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天壇 | 1998年11月 | 文化遺產 |
重慶大足石刻 | 1999年12月 | 文化遺產 |
福建武夷山 | 1999年12月 |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皖南古村落 | 2000年11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 2001年12月 | 文化遺產 |
北京十三陵長陵、南京明孝陵 | 2003年7月 | 文化遺產 |
高句麗壁畫墓、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 2004年7月 | 文化遺產 |
澳門歷史城區 | 2005年7月 | 文化遺產 |
河南安陽殷墟 | 2006年7月 | 歷史文化遺產 |
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 | 2007年6月 | 文化遺產 |
福建土樓 | 2008年7月 | 文化遺產 |
山西五台山 | 2009年6月 | 文化景觀遺產 |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2010年8月 | 文化遺產 |
元上都遺址 | 2012年6月 | 文化遺產 |
哈尼梯田 | 2013年6月 | 文化遺產 |
中國最美的地方
罕見的山水奇景與獨特的民俗民情、失落的古文明與珍貴的文明遺存,世界的多種極致之美在這裡匯聚、碰撞出一首自然與人文的交響詩。帶你一起去領略絕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