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金殿和太和殿都是採用最高規格的重檐廡殿頂。朱棣將“太和”二字用於武當山,名為“大岳太和山”,山頂金殿命名為“大岳太和宮”,意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宮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即奉上天之意,北京奉天殿與武當山大岳太和宮同為一體,意味著朱棣坐鎮的江山穩固。這些建築的修建不僅達到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目的,而且也符合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簡介

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1961年03月0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在湖北丹江口市境內,是中國的名山之一,方圓400多公里,有72峰,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山中有二十四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風景名勝,它同時也是著名的道教勝地,山中有很多宮觀亭殿,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之稱,是中國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來歷

相傳,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有一次和元軍交鋒,全軍覆沒,他拚命逃到武當山下的一座小茅庵里,求裡面的道士救命。道士說:“救了你,追兵來燒了我的茅庵,我到哪裡去住呢?” 朱元璋說:“以後我就賠你一座金殿。”於是道士讓朱元璋站在柏樹下,給他施了個隱身法。元軍追來後找不到朱元璋,便放火燒了茅庵。朱元璋等元兵走遠後,發現那名道士也已經不見了。朱元璋得了天下後,就命他的四兒子朱棣在武當山天柱峰上為真武神建了一座宏偉的金殿。

建築特色

金殿圖片 金殿圖片

武當山金殿俗稱“金頂”, 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始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建築物。金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高5.54米,寬4.40米,深3.15米,是銅鑄鎏金、仿木構建築,重檐疊脊,翼角飛翹,殿脊裝飾有仙人禽獸,造型生動逼真。下設圓柱十二根,寶裝蓮花柱礎,斗拱檐椽,結構靈巧精美。額枋及天花板上,雕鑄流雲、旋子等裝飾圖案,線條柔和流暢。殿基為花崗岩砌築的石台,周繞石雕欄桿,益顯莊嚴凝重。

武當山金殿由九種金屬冶煉鑄造的合金銅殿,俗稱九花銅,是中國現存元、明、清幾座鑄銅殿堂中最華麗、製作技藝最精的一座,具有極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殿內神像

殿內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銅鑄的,中供奉著真武帝君,著袍襯鎧,披髮跣足,丰姿魁偉,是武當山上現存最美的一尊真武神像,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相傳這尊真武神像是按照朱棣的樣子造的,所以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的說法。側立有金童、玉女,拘謹恭順,素雅俊逸,“水火”二將,列立兩廂,威嚴勇猛,是全山銅鑄造像藝術精華所在。

金殿是分件鑄造,榫鉚拼焊,連線精密,渾然一體,毫無鑄鑿之痕,雖經歷五百餘年風霜雪雨和雷電的侵襲,至今仍金碧輝煌,絢麗如初,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明珠。

殿外山峰

景區圖片 景區圖片

殿下的山峰腰繞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長1.5公里,臨崖面險,懸空熊峙,四門石闕巍然屹立,極其險峻。

登上金頂,遠眺群峰環峙,蒼翠如屏,丹江水庫碧平如鏡,俯瞰太和、南岩、五龍諸宮,層疊有致,布局嚴謹,美不勝收。晨觀日出,晚看雲海,遊人至此,如至仙境一般。

在武當山的小蓮峰有一座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從主峰天柱峰移到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鑄造的銅殿,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建築物。

傳說

金殿雷火煉殿

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金殿經受多次雷擊後,不僅豪無損傷,無痕無跡,反而其上的煙塵銹垢被燒去,雨水一洗,輝煌如初。這一奇觀被稱為“雷火煉殿”。金殿造了已經有六七百年了,但還是完好如初,仍然光彩奪目。 【原因: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金殿本身就是一座龐大的導電體,雷雨前夕,帶電荷的積雨雲向金殿移動,當達到一定距離時,雲層與金殿的電位差增大,使空氣電離,金殿上的電荷與雲中的電荷間頻頻閃擊,火球滾動,於是產生了“雷火煉殿”奇觀。

平地驚雷

夏秋雷雨季節,有時,金頂上空晴朗無雲,烈日當空;天柱峰四周烏雲滾滾,千山萬壑沉沒在雲海之中,八百里武當如銀鋪平地

海馬吐霧

這座純銅打造的宮殿。這個金殿大概用了20萬斤銅,幾千兩黃金製作而成,應該說在這種建築物當中的規智非常高的,首先使用的是重檐廡殿制的建築,再有,在它這個上面還有仙人、獸頭,一共是五個,第一個是龍,第二是鳳,第三個是獅,第四個是天馬,第五個是海馬,今天的故事就說說這個海馬。這個海馬實在是太奇怪了,據說每到夏季下雨的時候,這個海馬就會口吐雲霧,這個雲霧升華到空中,馬上就變成了紫色的煙霞,非常非常的美麗,

其實,這與燒水時水壺嘴噴出白霧是一個道理。海馬本身是銅製的,內部中空,當溫度過高,造成內部溫度也很高,當溫度下降的時候,形成汽化現象,使海馬內部空氣形成水蒸氣,,然後從海馬的嘴裡散發出去

避風珠

相傳,殿內藻井上,曾懸掛一顆銅質鎏金寶珠,能鎮住山風,確保神燈長期不滅,故名“避風珠”。 實則金殿設計精確,構築科學,無論春夏秋冬,金殿各構件之間均嚴絲合縫,沒有任何空隙。這樣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神燈卻紋絲不動,所以金殿內不進風,並非是“避風仙珠”的神力。然而,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頂,氣溫溫差大,金屬構件會產生嚴重的熱脹冷縮,明代工匠們是怎樣完成這些既讓金屬嚴絲合縫,又不留焊接痕跡的技術難題?我們現還是個謎,只能反映我國明代鑄造技藝的高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