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圓柱狀,體後方側扁。眼退化為皮膚所覆蓋。無上下頜。口腔外緣具四對須;口腔外側左右各有兩列齒,其內列齒之2-3顆齒之基部癒合,齒列式(6-8)+3/2+(7-9)。鰓孔每側5個,彼此間距小,聚集成群而呈不規則分布,左側最後一個大於其餘鰓孔。體側各有一列黏液孔,可依位置區分為鰓前區、鰓區、鰓肛區及肛後區等四區,本種魚之鰓區不具黏液孔,故黏液孔數分別為(16-23)+0+(42-47)+(8-11),總數為66-78。無鱗。肛門位於體後端。無背、臀、胸及腹鰭,僅有尾鰭。體色呈灰褐色,背部中央無白帶,腹部淡色。本種為1958年由鄧火土博士發表於台灣的新種。Quadratusyangi及Paramyxineyangi為其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在較淺海域,營寄生生活,一般吸附於其它魚類的鰓上或峽部,亦可由鰓部咬穿體壁,食內臟及肌肉,僅留皮骨;有時會吸附並咬食落網的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台灣的西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捕獲,全年皆產。早先盲鰻並無人食用,皆以下雜魚處理,近來才有餐廳特別烹調,價格昂貴。食用時需先剝皮,去除內臟後方可食用,以辣炒九層塔來食用,味道不錯。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
盲鰻綱列表
盲鰻綱在分類上為1目1科6屬 | |
粘盲鰻屬 | 阿氏黏盲鰻 | 比氏黏盲鰻 | 蒲氏粘盲鰻 | 加勒比海黏盲鰻 | 赫氏黏盲鰻 | 中國粘盲鰻 | 紐西蘭粘盲鰻 | 黑粘盲鰻 | 塔斯曼海黏盲鰻 | 弗氏黏盲鰻 | 六鰓粘盲鰻 | 勞拉黏盲鰻 | 長鰭粘盲鰻 | 麥氏黏盲鰻 | 門氏黏盲鰻 | 小黏盲鰻 | 多齒黏盲鰻 | 八鰓粘盲鰻 | 紫粘盲鰻 | 多孔粘盲鰻 | 五鰓粘盲鰻 | 海灣黏盲鰻 | 史氏粘盲鰻 | 太平洋粘盲鰻 | 斯氏黏盲鰻 | 懷氏粘盲鰻 | 楊氏黏盲鰻 |
盲鰻屬 | 安芬盲鰻 | 澳洲盲鰻 | 南非盲鰻 | 圓身盲鰻 | 德布氏盲鰻 | 長背盲鰻 | 費氏盲鰻 | 台灣盲鰻 | 紫盲鰻 | 大西洋盲鰻 | 赫氏盲鰻 | 似赫氏盲鰻 | 白頭盲鰻 | 克氏盲鰻 | 郭氏盲鰻 | 濘盲鰻 | 麥氏盲鰻 | 麥克米倫盲鰻 | 少牙盲鰻 | 佩氏盲鰻 | 羅氏盲鰻 |
線盲鰻屬 | 長體線盲鰻 |
新盲䲁屬 | 新盲䲁 |
副盲鰻屬 | 陳氏副盲鰻 | 費氏副盲鰻 | 紐氏副盲鰻 | 沈氏副盲鰻 | 台灣副盲鰻 | 懷氏副盲鰻 | 楊氏副盲鰻 |
多孔盲鰻屬 | 多孔盲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