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學名:Apristurusplatyrhynchus
命名者:(Tanaka,1909)
中文名:扁吻篦鯊
科中文名:貓鯊科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俗名:沙魚、扁吻篦鮫、扁吻光尾鯊
模式種產地:Misaki,SagamiPref.,Japan
食用魚類:否
經濟性:否
觀賞魚類:否
有毒魚類:否
最大體長:80cm
棲息環境:深海 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400-900公尺
同種異名:Apristurusverweyi,Pentanchusverweyi,Scyliorhinusplatyrhynchus
典藏標本:ASIZP0060205.ASIZP0061466.ASIZP0066206.ASIZP0801566.ASIZP0911566.
瀕危狀態:IUCN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中長,寬而扁,不及眶間隔的1.5倍;口前吻長約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臉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齒數多達60餘。噴水孔中大,位於眼后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及臀鰭基底間;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後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體一致為黑褐色,腹面較淡,各鰭緣和鰓孔均黑色。
棲所生態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了。
世界分布
地理分布
魚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