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唇鯊

皺唇鯊

皺唇鯊(學名:Triakis scyllium)為皺唇鯊科皺唇鯊屬的魚類。分布於日本、朝鮮以及黃海、東海沿海等海域,主要生活於近海。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半帶皺唇鯊半帶皺唇鯊

皺唇鯊科魚類體型是延長的圓柱型,眼睛為細長的紡錘狀、卵圓形或裂縫狀,長度約為高度的1.5到2.5倍,瞬膜相當發達。前鼻瓣有延長或萎縮兩種類型。唇溝較長,牙齒構造相當多樣,從尖窄的小齒尖、扁平的刀狀齒甚或臼狀齒都有。背鰭兩枚,第一枚背鰭並不會特別聳立,通常長度較尾鰭略短;尾鰭略為狹長,基部有凹槽。

普通魚頭形,眼具瞬膜,橢圓,下眼瞼上部分化為瞬褶,能上閉。牙齒細小而多,三齒頭或多齒頭型,呈帶狀或鋪石狀排列。噴水孔顯著。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一背鰭位於胸鰭與腹鰭之間的上方或較接近腹鰭,尾鰭歪尾形,上葉遠較下葉為長,尾柄無側棱。

0

目前三大洋都能看到皺唇鯊科的蹤影,但它們喜歡溫暖的沿岸海域,極少出現在大洋中間。目前全球計2亞科9屬39種,台灣海域有紀錄的共2亞科4屬5種。

近海棲息,中國沿海一帶有產。主食及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我國有3屬,即星鯊屬Mustelus、麗鯊屬Ca11iscyllium和皺唇鯊屬Triakis。如:皺唇鯊(九道箍、竹鯊) Triakis scyllium Muller et Henle,供藥用的有灰星鯊Mustelusgriseus(Pietschmann)、白斑星鯊(白點鯊、星鯊) M.ManzoBleeker等。

產地

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黃海渤海地區水深1-500米以上處。

生態

本科魚棲息在礁岩或沙泥區,肉食性,以魚類、甲殼動物或軟體動物等為食,較不具攻擊性。

產季

系捕撈其他經濟魚類的兼捕對象、無顯著漁期。

經濟價值

食用魚,紅燒或加工成魚漿、魚丸,或醃製成沙魚煙。各鰭可做成魚翅,大型者肝富含油質,可製成魚肝油。小型者可做成魚粉。

繁殖

皺唇鯊為卵胎生,7-8月民熟後體內受精,雄性性腺成熟明顯表現出:鰭腳增大呈飛躍式的增大,產仔期為5-6月,胚胎在母體內發育時間為9-10月,雌鯊懷胎最多為42尾,仔魚的雌雄比例為1:1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