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榆概況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位於蘇魯兩省交界,是江蘇沿海經濟帶和東隴海產業帶開發的東部交匯點。東濱黃海的海州灣,境內山區、平原、沿海各占1/3,海岸線長62.5千米;北臨山東省日照市;西靠臨沂市,南至西南接江蘇省東海縣與連雲港市海州區、連雲區。
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19°18',北緯 34° 50',轄區面積1427平方公里,耕地6.87萬公頃;下轄15個鎮、424個行政村,人口115.6萬。
境內有山、有海、有平原,面積各占三分之一,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的福地為人稱道。
贛榆歷史文化燦爛豐厚,山海風光秀美奇特,人文薈萃。秦代即建制為縣,歷史上數易其名,南北朝至金朝初期稱懷仁縣,1945年中共為紀念抗日名將符竹庭而更名為竹庭縣,1950年恢復原名。
贛榆人文薈萃。孔子及其高足子貢曾印屐夾谷山,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齊魯夾谷之會;秦始皇兩度蒞境,鞭石成橋登秦山島;千古東渡第一使者——秦代方士徐福從這裡浮海東去;北宋科學家沈括登贛榆之山,東望大海,觀“天地日月之遊動出沒”。
贛榆地處蘇魯交界,與山東省的日照、莒南、臨沭接壤,人際交往密切,語言風俗相近,歷史上受齊魯文化影響深遠,形成了以齊魯文化為母體,兼容淮海、江南文化,歷史積澱厚重而又不乏靈秀。
贛榆地處黃海之濱、海州灣畔、蘇魯交界,總面積1514平方公里,轄15個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15.6萬,境內山區、平原、沿海各占1/3,擁有62.5公里的黃金海岸線。江蘇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創新型城市試點四大國家戰略在這裡交匯融合,2009年以來,我們緊緊圍繞“三年躋身百強區,五年跨入江蘇沿海區市中間行列,十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大力實施“港口牽引,工業主導,創新驅動,城鄉統籌”四大戰略,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贛榆有八張閃亮名片:全國百強縣、深水大港區、蘇魯交界臨港產業高地、黃海之濱宜居城市、海州灣畔幸福農村、全省知名教育強縣、歷史悠久徐福故里。
地區方言
贛榆話通行於贛榆大部及東海縣東北部地區,其歸屬至今仍有爭論。按照聲調演化,應劃入中原官話範疇;但是按照聲母系統,則與膠遼官話相同,似又應劃入膠遼官話。
從語音特徵上看,贛榆話兼具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的某些特點。
分尖團。古精清從心邪五母字今音不分洪細都讀[ts、tsʰ、s],古見溪群曉匣五母字今細音讀[k、kʰ、x],與北京不同。
古日母字今大部分讀Ø聲母。
聲母系統中有[ts、tsʰ、s][tʂ、tʂʰ、ʂ]和[tʃ、tʃʰ、ʃ]三組聲母。
果攝見曉組一等開口、合口兩類字部分同音,或者文讀不同音、白讀同音。
古曾、梗攝“德、麥”韻合口部分入聲字今韻母為[u]或[uei],分別與臻、遇、蟹攝的“沒、暮、賄”等韻的一些字同音。
贛榆話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言區:
1.青口語區,以青口鎮為中心、沿青口河兩岸的鄉鎮,包括城東、城南、贛馬、官河、門河、朱堵、殷莊(范河以北)、土城(東部)、徐山、塔山、宋莊(部分村莊)等。
2.海頭語區,以龍河鄉為中心、沿龍河兩岸的鄉鎮,包括海頭、厲莊、金山、九里(大部分村莊)、石橋(少數村莊)等。
3.沙河語區,以沙河鎮為中心、沿大沙河(新沭河)兩岸的鄉鎮,包括大嶺、殷莊(范河南部)、墩尚鎮等。東海區的石樑鎮東部、黃川鎮也屬於這語區。
4.柘汪語區,以柘汪鎮為中心,包括與北部山東日照接壤的馬站、九里(北部部分村莊)等(語音接近以日照方言)。
5.黑林語區,以黑林鎮為中心,包括。地處贛榆西部的吳山、歡墩、夾山、班莊等(語音接近臨沂方言)。
順便提下,贛榆之“贛”在本地方言中一般讀作“蓋”,而不是“乾”音。
人口統計
連雲港市贛榆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
常住人口:949438人
家庭戶人口: 全區常住人口中,家庭戶308387戶,家庭戶人口為923910人,平均戶均人口為3人,
性別構成:全區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68923人,占49.39%,女性人口為480515人,占50.61%,
年齡構成:0-14歲人口為194915人,占20.53%,15-64歲的人口為658987人,占69.41%,65歲以上人口為95536人,占10.06%,同五普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8.54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6.09個百分點,
教育結構: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專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019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3767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91600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48669人。
同2000年五普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專文化的由1154人上升為423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7329人上升為11983人,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由36437人上升為41245人,具有國小文化程度的由37869人下降為26191人。
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為59374人,同2000年五普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6413人,文盲率由8.22%下降到6.25%,下降1.97個百分點。
轄區內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行政區劃
全區轄15個鎮、2個省級開發區、424個行政村、1個園藝場,區政府駐地在青口鎮。
街道、鎮、級 | 面積 (平方千米) | 人口 (萬人) | 社區 | 行政村 | 自然村 | 村民小組 | 鎮駐地 |
青口鎮 | 95.80 | 18.3 | 42 | 19 | 經濟開發區寧波路1號 | ||
海頭鎮 | 84.00 | 8.2 | 29 | 246 | 海濱大道88號 | ||
贛馬鎮 | 36 | 75 | 170 | 城裡村 | |||
金山鎮 | 66.43 | 4.76 | 21 | 後石堰村 | |||
厲莊鎮 | 64.00 | 3.5 | 16 | 龍泉路8號 | |||
塔山鎮 | 84.12 | 5.8 | 30 | 土城村 | |||
城頭鎮 | 117.50 | 8.8 | 43 | 人民路123號 | |||
黑林鎮 | 88.73 | 4.4 | 21 | 38 | |||
宋莊鎮 | 52.00 | 3.07 | 12 | 24 | 任莊村日照路 | ||
城西鎮 | 45.30 | 4.1 | 21 | 前東村 | |||
班莊鎮 | 175.61 | 9.39 | 44 | 79 | 聖泉路66號 | ||
沙河鎮 | 132.52 | 12.6 | 52 | 82 | 泰和路48號 | ||
柘汪鎮 | 72.3 | 5.1 | 24 | 31 | 柘汪村 | ||
墩尚鎮 | 128.55 | 7.7 | 29 | 羅陽社區 | |||
石橋鎮 | 79 | 7 | 23 | ||||
經濟開發區 | 經濟開發區寧波路開發大廈11樓 | ||||||
海洋經濟開發區 | 20.00 | 海城路 | |||||
沙河子園藝場 | 3.51 | 0.29 |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力度進一步加大。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新增城鎮就業85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建成區職業培訓公共實訓基地。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保險覆蓋率均達95%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達到6.1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0439人,青口宋口村、柘汪西林子村在蘇北率先開展整村推進。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506人納入城鎮低保,30329人納入農村低保,城鎮、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210元、130元,共發放保障金3438.8萬元。發放廉租住房補貼70萬元;籌建廉租住房120套,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353 套。
全年新增企業養老保險參保3650人,發放養老金6500萬元,社會化發放率100%;提供就業崗位10120個,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265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736人。繼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增農村低保2283人,城市低保208人,發放低保金1295萬元。改擴建4所敬老院,2729名五保戶納入供養範圍。
新城建設
贛榆新城區位於青口老縣城東部,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呈現“一核、一港、四片區、十字發展”框架結構。計畫用5年時間,突出濱海特色,引入環城水系,興建繞田環城公園,整治美化沿海大堤,重點發展青口漁港,以港興城,以城促港,建成容納10萬人的現代化濱海新城,著力構建產業配套、行政辦公、商業休閒、濱海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城區,構建藍色生態之島,充分展現功能完善的城市組團、溢彩流光的海岸新城、獨具風情的海濱居住區嶄新風采。
該區全面策應全市“一體兩翼、一心三極”發展方略,緊緊圍繞跨越崛起蘇魯邊界的國際化海濱工業城市這個目標,堅持規劃指引,集聚全區力量,迅速掀起科學建設生態海濱城市新高潮。共完成投資32億元,快速推進14條道路工程,全面拉開總長達30公里的新城區“六橫八縱”路網框架;燃氣、自來水、雨污排等綜合管道按照道路建設進度配套實施。創聯大廈、金玉大廈、疾控中心等標誌性建築交付使用,部分機關單位率先搬入辦公。占地20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占地15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和青龍河、環城水系景觀帶等重點工程同步推進,在建5個小區72棟樓,竣工30萬平方米,已形成6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區。
當前,該區正搶抓《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實施機遇,集聚要素資源,高標準定位發展目標、高效率運作政策資源、高強度推進工作落實,全面拉開50公里路網框架,精心扮靚3條生態景觀河道,重點實施“四館一中心”、“兩廣場一公園”建設,快速推動新城高中、水廠、金苑賓館、住宅小區等配套設施建設,儘快規劃興建占地5.6平方公里的濱海公園,全面拓展14平方公里新城親海空間,跨越崛起“連雲港最適宜人居”城市組團。
2006年,全區城建總投入23億元,實施城鎮建設項目152個,新修城市道路11公里,新增城市綠化面積92萬平方米。
積極策應連雲港市“一心三極”的城市規劃格局,大力推進新城建設,重點實施了21世紀大道、沿河路、環城北路東延、公園路二期等建設工程,形成了“三橫四縱”的框架,區行政中心設計方案基本完成,建設大廈等9幢標誌性建築全面啟動,金海岸等4個居住小區開工建設。
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大力營造優美舒適的城市環境,刷新樓體2萬平方米,新增亮化面積2.4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廁8座,安裝路燈300餘盞。
贛榆歷史
歷史沿革
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
秦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
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郡。
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
280年,晉復置贛榆縣,移治艾不城,後復治郁洲。
470年,南朝劉宋僑置青、冀二州,治於贛榆縣(郁洲)。
530年,梁置懷仁,隸於北青州。
549年,東魏分郡,置義塘郡,領義塘、歸義、懷仁三縣;置東海郡,領贛榆、安流、廣饒、下密四縣;置武陵郡,領洛要、上鮮。
公元583年,隋廢武陵、義塘二郡及上鮮、洛要、義塘、歸義四區,以懷仁縣隸于海州。
自此,隋、唐、宋,贛榆均稱懷仁縣,隸于海州。
金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其地分別隸屬於沂州、海州。
民國23年(1934)屬東海專署,即江蘇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民國28年(1939)侵華日軍置贛榆縣偽政府,隸偽淮海特別區(後改為省)。
民國29年(1940)11月30日,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山東省濱海專署。
民國30年(1941)1月,國民黨贛榆縣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體。
民國33年(1944)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
民國34年(1945)1月,汪偽政權割贛榆、莒南、日照3區邊區置蘆山縣。9月,日本投降,偽縣政府解體;贛榆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青口鎮,自此作為區治;蘆山區撤消,屬區歸還原建制。
民國34年(1945)11月26日,中共將贛榆區改名竹庭縣,但並不為當時官方承認。
民國36(1947)年2月,國民政府贛榆區政府移駐墩尚鎮,
民國37年(1948)贛榆縣國民政府6月14日流亡東海縣新浦(今連雲港市新浦區),11月7日解體。全境悉為中共控制。
1950年10月,竹庭區復名為贛榆縣,隸於臨沂專署。
1953年1月,贛榆縣由山東省劃入江蘇省,隸於徐州專署。
1983年3月,江蘇省撤銷各專區,實行市管區體制,贛榆縣劃歸連雲港市。
2014年7月,國務院批准江蘇省連雲港市行政區劃調整,贛榆縣撤縣制建區。
近代兵事
清鹹豐四年二月,賊陳禿爪大索大沙河、青口。
清鹹豐九年,山東幅匪翟三禿竄青口。
清鹹豐十年九月,捻軍張樂行、劉天祥攻撲區城,知區方鈞與侯補千總蘭山朱范(今屬東海區)人王得勝率勇目王秀廷率團練鄉兵御守,殺敵甚或眾。區人邱世官、周翰儒亦各率團練的御守。二十九日,周翰儒率所部與捻匪戰於鹽倉城一晝夜,全軍覆沒。
清鹹豐十一年,捻軍兵力大增,王得勝、王秀廷率部死守,擊退捻軍,擒斬幅匪高三。王得勝與區人周日森修築青口圩。八、九、十三個月,捻軍精銳大攻區城,區令玉亮督王秀廷部固守。
清同治三年,捻軍兵敗,再至贛榆,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逐走之。
清同治六年八月,捻再至贛榆境,提督劉銘傳率部迎擊,副將張登瀛陣亡。十月,捻首任化邦率眾十餘來寇,劉銘傳、善慶率部迎擊。任柱親信潘新反正,襲任柱,斬之於沙河。捻軍潰回山東。不久,捻軍另一酋帥賴文光於揚州為王得勝生擒。
清光緒21年,甲午戰爭中,海州緝私鹽防營前江西贛州鎮總兵蘭山(山東臨沂轄區)人王得勝(蘭山區西朱范村人),率海勝軍八營駐防青口、墟溝,日寇見防守嚴密而退。
清宣統三年辛亥秋,時局震盪,區西境及西南境匪患日熾,西南境青莊湖(今東海區西青湖鎮)。區令唐運鵬邀蘭山區咨政局議員王佐良率沂州兵防營及其所募鄉勇剿匪。王佐良與其侄王沂華率部至區西境剿匪,九月初一進至磨山,與匪交戰,大勝。次日,進至青莊湖,克復青莊湖鹽防營。
民國元年(1912年),農曆臘月中旬,巨盜孫秩墜與區吏勾結,區令唐運鵬舉措失當,形勢危急。王佐良令駐青莊湖馬隊移守區城。北境匪事起,區隊及練勇進剿於龍王廟。他部土匪趁區城空虛於1月8日夜,占領贛榆城,區令唐運鵬隻身逃至青口。
民國18年(1929年)夏,許鼎馨率蘇魯地區大刀會萬餘人圍攻沙河鎮,擊殺包括區隊中隊長王學典在內的共五名官兵。區隊退守大沙河鎮待援,省政府派二十六師師長陳耀漢率部到贛榆“平叛”。9月5日,大刀會繳刀解散。
民國21年6月26日,土匪血洗范家官莊。
民國23年4月2日,臨沂悍匪劉黑七率軍洗劫贛榆城。
民國24年7月,江蘇、山東兩省保全部隊會剿土匪。
民國26年(1937)至民國29年,國共合作,共同對抗侵略贛榆的日本飛機及路面部隊。
民國2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二旅發動青口戰役。
民國34年,山東解放軍二師和獨立三旅發動全面反擊,贛榆區全境解放。
著名人物
▲徐福
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琅琊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於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東巡,登泰山勒石頌德。然後經黃區、(月垂)區,攀成山,登芝罘(今煙臺)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個月。在此期間,秦始皇看到海州灣內出現海市蜃樓,認為是仙人所顯,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尋求長生不死之藥。徐福入海數年求藥不得。
9年以後(前210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又找來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詐稱海中的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藥,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藥。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攜帶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藥。
徐福東渡沒有獲得“不老藥”,卻在熊野浦登入後,發現了“平原廣澤”(即日本九洲)。長生不死之藥沒找到,返回恐遭殺身之禍,便長居於此,不再復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製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促進了社會發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
日本尊徐福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和歌山區、佐賀區、廣島區、愛知區、秋田區、富士山地區都有徐福活動的遺蹟。佐賀、新宮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為神來大會奉祀,每年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為了弘揚徐福精神,中國、日本成立了全國徐福會,連雲港、龍口、膠南、滄州、蘇州、慈谿和新宮、佐賀、大阪、富士吉田、鹿兒島、東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會。近幾年,有關徐福論著和文藝作品不斷出版,有關徐福的劇目亦搬上了舞台。
▲胡松年
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今贛榆)人。他憂國憂民,為官清正。
在出任平江(今蘇州)知府時,人還未到任所,貪官污吏、土豪劣紳便聞風斂跡。他到任以後,在大街上張榜公布興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讓廣大百姓獻計獻策,監督執行,深受人民擁護愛戴。
他曾多次上書朝廷,建議堅決抗金,大造戰船,建立水軍,加強長江防線,得到朝廷的賞識。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國,不少人人感到疑慮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國的任命。在金國朝廷上,不顧個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因主戰有功,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權參知政事。朝廷每次給予他的賞賜,都以“軍興費廣”為由拒受。有人勸他積蓄點錢財,留給子孫,他都以“兒孫自有兒孫福”、“給子孫留財產,會助長子孫懶惰”的道理,婉言謝絕。他的高風亮節、優良品質,備受時人的尊敬和後代的讚譽。
秦檜當政時.胡松年從不“曲意阿附”。宋紹興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訐而引疾辭職,改任宣州知州。
紹興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後遷葬故里。
▲裴天祐,
字順之,號鶴州,明贛榆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進士,歷任建安區(今福建建甌)令、監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祿寺正卿等官職。他清正廉明,執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讚譽。
後因朝廷腐敗,棄官還鄉後,撰寫《鬻兒行》長詩,著成《拙逸亭稿》,並校正張峰所撰的《隆慶海州志》。去世後,其墓誌由御史何寬撰文,潘季馴書寫。
▲倪長犀
1631一1688年,字六通,贛榆縣倪家林村(今贛榆土城鄉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舉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試中進士。歷任河南儀封(今蘭考區)、湖北谷城知區。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8.5級地震,倪長犀作《地震記》一篇,記述較蒲松齡等有關詩文至為詳備。曾受知區俞廷瑞之聘總纂《康熙贛榆區志》。《中國方誌大辭典》稱該志“採集社會現實材料,文獻價值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於知區任所,年58歲。倪長犀善書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詩,著有《櫟天閣詩存》一輯。
▲許鼎霖
1857一1915年,字九香,贛榆縣人。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受命為內閣中書,充本衙門撰文。光緒十九年(1893年)為秘魯領事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皖先後任鹽運使、廬州知府、署理風陽知府、大通稅監、安徽道員,代理蕪湖道署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浙江省任洋務局總辦。宣統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鐵公司督辦、鹽政正監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蘇北盪營墾務督辦、江北販務主辦。
許鼎霖曾參加“君主立憲”運動,光緒二十二年(1906年)他組織項備立憲公會任會董。宣統元年(1909年)9月籌辦江蘇省咨議局任總會辦,宣統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任資政院總裁數日。1913年初加入國民黨,為江蘇省議會議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許鼎霖和南通的張謇創辦耀徐玻璃公司,和嚴信厚等在海州創辦海豐麵粉公司。宣統二年(1910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此外,又分別與張謇、嚴信厚合夥經營鎮江開成鉛筆罐廠、贛榆海贛墾牧公司、上海同利機器紡織洋線麻袋公司、上海大達外江輪船公司,並向北京博利呢革廠、景德鎮江西瓷業公司等企業投資,被譽為實業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獎。
▲周藩西
1884—1953年,名元屏,贛榆縣人。博學多才,長於金石、醫藥,成年後專攻中醫。擅長傷寒、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1916年,周藩西參加中醫師考核,獲得行醫執照,在哈爾濱市懸壺開診。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醫,精心治癒許多疑難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亂流行,周藩西用針刺和黑錫丹治療,救活了不少病人。其醫著有:《中醫初學捷徑》、《遼東藥物粗識》,批註《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周藩西對金石、書法也頗有造詣,其作品編為《周藩西先生遺墨》出版。
▲朱愛周
1902—1940年,名秉蓮,字愛周,贛榆縣羅陽人。
1918年考入江蘇省立第十一中學,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學校畢業後歷任國民黨灌雲、鹽城區公安局長,贛榆區常備大隊長,江蘇省第三水警區區長,贛榆區長等職,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下,他號召全區各階層人民團結對日,共赴國難。他聘請師資籌建贛榆中學,號召青年一面學習文化知識,一面進行抗日救亡宣傳。
1938年4月,朱愛周領導地方武裝,配合萬毅指揮的五十七軍六六七、六六八團,粉碎了偽軍劉桂棠、張宗元部的進攻。1936年2月,日軍進犯海州,贛榆形勢危急,朱愛周果斷開獄釋囚,並親為訓話,後來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隊伍。2月27日,贛榆失守後,朱愛周採納共產黨人的建議,依託魯南丘陵地帶,開展全區抗日游擊戰爭,組建贛榆區常備總隊,自任總隊長。是年,區常備總隊擴編成擁有3000人武裝的常備旅,朱愛周任旅長。他和八路軍配合作戰,多次重創敵人。
朱愛周非常重視同共產黨的合作,學習宣傳中共統戰政策和游擊戰爭思想,甚至在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監視他時,仍堅持國共合作,使中共在贛榆的抗戰工作未受影響。
1940年3月21日夜,日軍偷襲贛榆區政府和保全旅駐地韋家嶺時,朱愛周壯烈殉國,時年39歲。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追認朱愛周為革命烈士。
▲朱智賢
1908一1991年,字伯愚,贛榆縣贛馬人。教育、心理學家。1930年,中央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赴日留學,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大學院教育學系研究員。抗日戰爭開始後,他回國在高校任教。先後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教務長兼中山學院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兼教育組長,全國著名心理學雜誌《心理學報》編委,《心理發展與教育》雜誌主編,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主任、兒童心理研究所所長。他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導師。
朱智賢一生髮表重要論文有《兒童教養之實際入》、《國小學生出席與缺席問題》、《國小行政新論》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眾教育實施法》、《通告講波實施法》、《國小研究工作實施法》、《心理學常識漫話》、《表年心理》、《兒童心理學》等18部。其中《兒童心理學》被公認是中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吸收國內兒童心理學成果、體現中國當代學術水平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他曾負責國家重點項目《心理學大詞典》、《中國心理學發展特點及教育》的主編工作,還翻譯了日本、蘇聯有關心理學的著作。
▲符竹庭
1912一1943年,江西省廣昌區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參加紅軍,並轉為中共黨員。
1929年後,歷任中央紅軍獨立二團大隊政委、紅三軍第七師特務團政委、七師二十一團政委、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治處主任等職。參加舉世聞名的長征和平型關大戰。
1939年秋,符竹庭與肖華等率部轉入魯西,與楊勇、肖華一起創建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轉入魯南,任一一五師教導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調任一一五師教導二旅政治委員,兼魯南區黨委書記。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導二旅進入山東濱海地區;3月,率教導二旅及山東縱隊二旅一部,成功的發動了青口奔襲戰,建立了濱海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符竹庭與曾國華率教導二旅,攻克日冠在魯南的重要據點郯城,徹底粉碎日寇對我濱海區的掃蕩。1942年4月,符竹庭任濱海軍區政委、濱海區黨委書記。11月19日在羅榮桓領導下,符竹庭與陳士榘率部攻克贛榆區城,獲贛榆戰鬥大捷。
贛榆城被攻克後,我軍區機關迅速轉移到贛榆區西北部山區。1943年11月26日晨,符竹庭在馬旦頭村南遭道敵人伏擊偷襲,壯烈犧牲,年僅31歲。符竹庭犧牲後,遺體安葬於贛榆區抗日山(馬鞍山)烈士陵園。為紀念符竹庭,1945—1950年贛榆區曾改名竹庭區。
▲王玖興
1916年1月24日出生於江蘇省贛榆縣,因病於2003年1月4日下午14時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早年他曾在東海師範學校學習,1935年獲江蘇省師範院校會考第一名,1937年至1941年,他先後考入南京中大(南京大學前身)和武漢大學哲學系。
1944年至1946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部學習哲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48年,他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前往歐洲留學。1948年至1957年,王玖興在瑞士弗萊堡大學學習,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教授中國哲學。
在這期間,王先生對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還旁聽了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和海德格爾的課程。這些寶貴的訪學經歷都為他日後在西方哲學史領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56年,馮友蘭和任華先生去瑞士參加學術會議,曾動員王先生回國服務。
1957年6月,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王玖興舉家返回祖國,到中國科學院哲學所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76年,王玖興任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副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並先後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國、德國召開的國際康德哲學協會國際會和國際黑格爾聯合會國際大會。當選為“國際辯證哲學協會”理事會理事,榮任第七屆國際康德哲學大會名譽主席。至1987年退休,他在哲學所工作了整整30年。
王玖興的學術專長是德國古典哲學,其治學特點是翻譯與研究相結合。早在60年代,王玖興就與賀麟先生合作翻譯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獲得了1982年哲學所科研成果一等獎。1986年,王玖興翻譯了費希特的《全部知識學的基礎》。他還撰寫了《黑格爾論同一、差別、矛盾》、《德國古典哲學在中國》、《費希特哲學與法國大革命》等相關論文。1965年,王玖興翻譯出版了盧卡奇的《青年黑格爾》一書的節選本;80年代後,又譯出了盧卡奇《理性毀滅》、雅斯貝斯《生存哲學》。
王玖興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西方哲學史副主編,中華全國西方哲學史學會理事、顧問,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導師,《德國哲學》雜誌編委、《黑格爾全集》副主編、《康德哲學》(六卷本)主編。
退休以後,仍以極大的熱情和嚴謹的態度從事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翻譯校對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王玖興曾多次隨哲學所代表團出國進行學術訪問,參加了國際黑格爾及康德大會,與國外同仁就德國古典哲學及其在中國的研究和發展等問題進行過廣泛的交流和討論。當選“國際辯證哲學學會”榮譽會員及理事,榮任第七屆國際康德哲學大會名譽主席。
▲朱月華
1922一2008,贛榆縣歡墩鎮朱孟村人。自幼進私塾學習,16歲當了塾師,教書不到一年,投奔八路軍,成為二隊二營機槍連戰士。曾任班長、排長、連長、副營長、團參謀長等職,參加過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戰役。1949年9月調任三三八團副團長,1950年7月被任命為三三八團團長,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被授予朝鮮三級國旗勳章。
1951年5月後,調任三三七團團長。1953年任師副參謀長,同年5月,任一一三師參謀長。1954年冬,升任副師長。1965年3月,升任一一三師師長,授予上校軍銜。1968年7月,任三十八軍參謀長,1969年7月,升任副軍長。1973年5月,升任三十八軍軍長,同年8月,當選為黨代表,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976年3月,調到中央軍政大學學習至年底結業。
1978年6月調任五十五軍軍長。1980年下半年調中央黨校學習,結業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1987年1月離職休養。2008年10月23日副大軍區職離休幹部、廣州軍區原副司令員朱月華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23日在廣州逝世,享年87歲。
▲王輝
(1924一),贛榆縣土城人。1938年8月參加抗日同盟會,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淮河大隊戰士。歷任獨立三中隊政治宣傳委員,長安大隊警衛團中隊政治指導員、連長、營長,宿遷順河區區長,淮海大隊副大隊長,豫皖蘇獨立三團副團長兼參謀長,48師作戰科長,第五兵團工程兵總隊參謀長。1952年5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機械工程兵第六團團工。1953年至1958年留學於蘇聯(古比雪夫)
1959年回國任工程兵軍訓處處長。1964年任工程兵五十三師師長,是年12月任二炮通化基地副司令員兼五十三師師長。1967年8月,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8年任武漢軍區工程兵主任,同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鄭州市委第一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1975年任武漢軍區副參謀長。1977年10月任中共鄭州鐵路局黨委書記。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1979年11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85年離休。
▲王輔一
1929一,贛榆縣城頭鎮東大坊村人。青少年時代一面讀書、一面參加抗日活動,當過兒童團團長、青抗先隊長。1944年8月,到山東濱海學習,畢業後參加八路軍,先後在山東濱海軍區政治部、山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工作,參加過宿北、魯南、洛陽、開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在華東軍區、南京軍區政治部任秘書、二級秘書(團職)、科長,主要從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歷任南京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軍區百科編審室主任,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百科研究部副部長等職,組織編撰了《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有關新四軍、第三野戰軍的歷史、戰史、人物和宋、元、明、清歷史條目,參加組織編纂了達1000多萬字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主要著作有《羅炳輝將軍傳》、《羅炳輝的故事》和《項英傳略》等;主編了《新四軍事件人物錄》、《簡明軍事百科手冊》等。
▲侯勇
(1967—)男,江蘇贛榆青口鎮人,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副師級待遇。因主演《大染坊》而成名,後出演多部優秀影視作品,曾獲得過華表獎、金鷹獎、飛天獎等獎項。
地理條件
氣候屬暖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贛榆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214天,全年平均日照2532.9小時,年降雨量976.4毫米。
夏季屬海洋性氣候,盛行來自低緯度太平洋的偏南北風,氣候炎熱多雨;冬季帶有大陸性氣候特徵,盛行來自高緯度大陸內部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形成了全年寒暑變化顯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徵。
因東臨黃海,受海洋的影響,和同緯度內陸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溫度較低,氣溫回升緩慢,冬夏溫度變化平緩,年降水量比較豐富等特點,但分布季節差異較大,一般春秋兩季往往乾旱少雨。
土壤植被
全區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鹽土4個土類、9個亞類,16個土屬、33個土種。
植被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端,以人為植被為主,自然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為輔,植物有169科、657屬、1062種,動物有16綱,以水生動物與家畜禽為主。
地質水系
贛榆海岸線南起臨洪口,北至荻水口,長46.6千米,總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徵以興莊河口為界,分為南北兩種類型,北部為沙質海岸,南部為粉沙淤泥質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為沖刷後退型海岸,興莊口至臨洪口是沉積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興莊口之間則是兩種類型海岸的交變段。荻水口至興莊口海岸長約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積平原為主,問有風化基岩和海相沉積,地面高程2米~3.7米。
沖刷侵蝕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間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間,紀鄣城在海岸西數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淪為潮間帶,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蝕23米;其次為九里鄉木套村東,後退約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東0.4千米;較輕者在朱篷口附近,後退約500餘米,平均每年被蝕11米左右。48年間,北部海岸損失土地1333.33餘公頃。
物產礦藏
贛榆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饒,受漁鹽之利”而得天獨厚。物產豐富。
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鮮珍品,也是海產品乾貨的加工製作、流通的集散地。
贛榆是全國水產品生產先進區和江蘇省科技興海示範縣,是全國商品糧油基地區和江蘇省雜果生產基地,水稻、小麥年總產50萬噸,花生、蠶桑、果品、茶葉、蔬菜等已形成規模優勢,擁有全國著名的“蘆筍之鄉”、“板栗之鄉”、“苗木之鄉”、“泥鰍之鄉”、“鵪鶉之鄉”。
礦產以非金屬礦產為主,花崗石、大理石、蛇紋石、黃沙、礦泉水、滷水儲量豐富。其中地下有50億立方米花崗石(儲量居全省首位),1億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億立方米優質黃砂,以及蛇紋石、白雲石、石英石、瓷石、陶土、優質礦泉水等30多種礦藏,極具開發潛力。
綜合實力
2013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巨觀形勢,全區上下緊緊圍繞“改革創新啟新程,攻堅克難攀新高”年度主題,弘揚實幹作風,大力實施“經濟成長、生態創建、和安建設”三大行動,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1億元,增長2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萬元,分別增長13.7%、14.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93億元,增長19.6%,稅收占比達85.3%。位列“全國百強縣”第93位,躍居中國中小城市百強縣第86位,躋身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第33位,被評為全國區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區。
2014年目標
2014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8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1%和10%以上。
農業經濟
2007年,全縣糧食、蔬菜總產分別達48.8萬噸和98萬噸;新增高效農業10萬畝,累計達34.7萬畝;全年水產品總量達33.5萬噸,同比增長5.5%。新發展規模養殖場66個,規模化養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工廠化養殖面積達35萬平方米,淺海域養殖25萬畝。
贛榆的海產品經濟得天獨厚,相關產業發達,盛產黃魚、梭子蟹、東方對蝦、紫菜、貝類等30多種海鮮珍品,海產品乾貨初步製作、深加工、流通等正逐步成熟。現已形成遠洋捕撈、批發販運、深度加工等完整產業鏈。
全區62.5公里的黃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灣漁場,中外合資、個體私營興辦的海產品育苗、養殖、加工企業配套成龍,優勢互補。
其下轄海頭鎮已成為成為蘇北、魯南地區重要的海產品集散地,擁有全國中心漁港海頭港,蘇北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省一級民眾性漁港,遠洋捕撈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已發展遠洋捕撈船隻700餘艘,年水產品捕撈量1.15萬噸。
2009年,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新增設施農業4.5萬畝、工廠化養殖5萬平方米。新建海州灣現代漁業園區、石橋生態果蔬園區、贛馬八十一灣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等基地,設施蔬菜、泥鰍養殖、花卉苗木等產業規模效益均有提升。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9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45家、帶動農戶3.4萬戶。建成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和全省區級首家水生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投入1.2億元,建成農村公路198.6公里。投入8658萬元,新建、改擴建農村水廠17座,解決16.8萬農民飲水問題。新增省級環境整治示範村5個、綠化示範村10個、綠化合格村280個、市級康居示範村5個。發放扶貧小額貸款3120萬元,實施幫扶項目949個,2.5萬農村人口實現脫貧。
工業經濟
工業門類齊全,已形成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機械製造、紡織服裝、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等十大工業體系。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6.4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2.5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6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萬元,財政總收入74.1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93億元,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第86位、“全國百強縣”第93位,競爭力等級為A+,成為連雲港首個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縣。
園區發展
贛榆全區上下牢固確立了工業向園區集中及園區共建理念,不斷加大經濟開發區、海洋經濟開發區、柘汪臨港產業區、海洲灣生物科技園等四大重點園區基礎設施投入,增強園區承載重大項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園區累計投入3.2億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7.9萬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園區共有項目82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80億元。其中,近七成的項目均已竣工達產。
重大項目
2007年,全區在庫在建工業項目277個,計畫總投資134.35億元,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投入66.77億元,同比增長51.8%。其中,總投資15億元的新海石化、6.18億元的嘉寶制管等億元以上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億元的瑞邦藥業、1.1億元的業事板業等26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
全年投入50億元,實施城建項目175個,銷售商品房72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化面積120萬平方米。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8%。濱海新城展露新姿,“六橫八縱”環形路網框架全面拉開,6平方公里核心區功能逐步完善。教育大廈、農林大廈、海洋科技大廈、行政中心、文化“四館一中心”等12幢公共建築建成啟用或主體竣工。老城功能日益提升,投資1.4億元的義塘路投入使用,投入4000萬元的青口生態公園二期工程竣工。啟動建設總投資3億元的金陵國際廣場。開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的五里墅果蔬批發市場。加強城市管理,市容市貌、城市秩序明顯改觀。
民營經濟
2007年,全區民營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8132戶,增長5.9%,總數達20321戶;新增私營企業921家,增長2.3%,總數達3232家;新增註冊資本26.4億元,增長49.2%,總額達67.1億元。
服務產業
2009年,服務業經濟穩步提升。實現服務業增加值65.38億元,增長18.5%。投融資平台加快建設,新成立金東方等3家公司,金玉公司總資產達到50億元。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改組為農村商業銀行。榮豐農村小額貸款公司成立運營。鼎力擔保公司為78家中小企業擔保貸款2.1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較年初增加21億元、31億元,存款餘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貸款總量和增量均居全市四區第一。落實政銀企合作項目198個,到位資金25億元。新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1家,總數位居全省區級首位,被評為“全省發展鄉村旅遊工作先進區”。
招商引資
2007年,贛榆著力開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堅”、“衝刺四季度、確保再奪冠”等主題招商活動,招商成果纍纍。全年引進內聯項目188個,其中過億元項目29個,內聯到位資金43億元。新批外資項目32個,註冊外資實際到帳在全市率先突破1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完成自營出口4500萬美元,外經營業額395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8.9%、27.4%。
沿海開發
2009年6月1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這將給連雲港帶來更為直接的政策導向上的重視、項目布點上的傾斜、輿論環境上的支持,連雲港真正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贛榆作為全市“T”型產業帶的北沿、“一體兩翼”的北翼、“一心三極”的北極,贛榆的發展隨之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同樣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未來經濟
2009年全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2.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5.1%。年內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呈現逐季加快的發展態勢,全年增速分別較上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較1-3季度提高0.9個百分點。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8718元,增長16.4%。2009年地區生產總值是2000年的3.7倍,經濟總量提升較快。2012年12月10日躋身第十二屆全國區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簡稱百強縣),比上一屆躍進13位,競爭力等級為A+,成為連雲港市首個進入全國百強縣的區。2012年12月25日,連雲港贛榆港開港試通航,首艘來自印度尼西亞滿載紅礦土的“金澤”號外輪徐徐進港靠岸,邊檢官兵迅速辦完手續,使該輪快速進入卸貨程式。贛榆港是連雲港港區的組成部分,這是江蘇繼連雲港港、大豐港之後的第三個沿海對外開放港口。贛榆港一期工程總投資42億元,包括一個15萬噸級的液體化工碼頭,三個15萬噸級的通用散貨碼頭及配套設施。
改革開放以來,贛榆已建成對蝦、紫菜、蘆筍、草柳編織等10大出口創匯基地,
與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關係,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贛榆投資興辦了400多個合作項目。全區有13大類100多個產品出口,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規劃建設了省級贛榆經濟開發區、省級海洋經濟開發區、海州灣生物科技園、柘汪臨港產業區等沿海擺布的四大園區,構建起沿海百里工業長廊。堅持以優惠的政策、優良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做到“尊商、愛商、安商、富商”,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贛榆,這顆璀璨的黃海明珠,以其燦爛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富饒而獨特的物產資源,優惠而寬鬆的投資環境,熱情而誠信的百萬人民,營造出發展的勃勃商機,創造著文明美好的未來。
科教文衛
贛榆是江蘇省教育名縣,是蘇北唯一一個擁有4所四星級高中的縣區,贛榆職業教育發達,贛榆中專創建為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金山中專通過省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驗收。2012年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級評估,被評為省教育人才工作先進區。新增省優質幼稚園6所,中考綜合評估位居全市前列,高考連續14年位居全市首位,各類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不斷深化教育改革,2011年在全市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15年,創成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著力打造蘇北領先、全省知名、全國一流的教育強縣。
教育
至2006年末,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56所,其中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5所,初級中學3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職業中學4所,普通國小10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
學齡兒童入學率、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均達到100%,年末在校學生數為20.23萬人。
2006年高考成績再創輝煌,全區各類本科達線4023人,高考均分列全省第三,連續8年蟬聯全市第一,有5名學生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2007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保持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2%,高考本科上線3476人,實現全市“九連冠”,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4514萬元。
2009年,全縣學前教育毛入學率95%,國小、國中入學率100%,高中段毛入學率達94%以上。完成黃海路國小新校區主體工程。建成新特教校。高考實現量質齊飛。
外國語、華傑雙語學校被評為“全國優秀民辦中國小校”。贛榆高級中學為知名四星級高中院校,升學率在連雲港市遙遙領先。金山職中晉升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縣職教中心創建為省重點技工學校、全省首批“四星級”和“高水平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
科技
2007年,投入780萬元,實施科技項目13個;引進各類人才548名,其中碩士13名;2009年,科教事業協調發展。申報國家、省科技項目35個,爭取科技扶持資金2000萬元,完成專利申請277件。
衛生
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78.2萬人,參合率達97%,全年共發放合作醫療基金補助4980萬元。
2009年,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紮實推進農民健康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到80.6萬人。新建、改擴建260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開工建設中醫院綜合樓和婦幼保健所病房樓。開發區醫院、傳染病醫院建成投用。
疾病防控和衛生監督能力不斷增強,傳染病發病率低於省平均水平,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為重點人群免費接種疫苗4.7萬份。人口自然增長率6.4‰,計畫生育率94%,創建為“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
文體
2006年,贛榆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了第六屆中國贛榆徐福文化節,邀請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欄目組來贛榆,通過“美麗海州灣?贛榆”大型主體演唱會、大型仿古京劇《徐福東渡》等民俗民藝表演,讓“徐福故里”品牌走向了全國和世界。
舉辦了全民健身月啟動儀式,開展體育下鄉進社區6次,成功申報了27戶家庭為“江蘇省健身家庭”,區女子拔河隊代表江蘇省在全國職工體育大會暨第三屆體育大會選拔賽中,分獲三、四名和“體育道德風尚獎”,並在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決賽中獲得亞軍。
旅遊景點
贛榆環境優美,風光獨特。這裡黃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 花,四季長青,東有被譽為“江蘇的北戴河”海州灣旅遊度假區,南有羅陽休閒垂釣中心,西有抗日山風景區和夾谷山歷史文化風景區,北有徐福祠,中有門河銀杏翠竹風情園,塔山水庫等美麗怡人風光,“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旅遊者的選擇。我們正在開發東城區,引海進城,規劃建設總面積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貿、人居、旅遊為一體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東方的“維多利亞”小城。
2006年末,全區有三星級旅遊涉外賓館1家,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家。全年共接待遊客145.1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3億元。徐福泊船山景區、羅陽休閒垂釣中心被評定為國家AA級風景區。
境內環境優美,風光旖旎,三季有花,四季長青,黃金海岸,山海相擁,水天相接,城傍海建。
山、海、湖、島、園、祠、塔等景點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山:境內有全國唯一以“抗日”命名、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重點紅色旅遊景區——抗日山;2000多年前孔子相魯會齊侯地——夾谷山;江蘇省第二高峰——大吳山森林公園和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的二龍山風景區。
海:全區擁有62.5公里的黃金海岸以及被譽為“江蘇北戴河”的海州灣旅遊度區。
湖:境內有塔山湖、海陵湖和柘汪三姐妹湖等風景區。
島:境內有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藥的“秦山島”和獨具風情的“桃花島”。
園:境內有門河鎮銀杏翠竹風情園及萬畝藥用植物觀光園、厲莊鎮謝湖有機茶果觀光園、沙河子植物觀光園、羅陽休閒垂釣園和金龜山世紀園。
祠:在中國東渡第一人徐福故里——金山鎮,有古色古香的徐福祠,每年都有日韓朋友 來此朝拜。
塔:境內有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文峰塔。
“觀黃海風光,探秦山神路,訪徐福故里,游紅色勝地”,正成為國內外遊客旅遊觀光的新興佳選。
寺:金山鎮的興會寺2010年5月26號奠基開始承建。
文物古蹟
贛榆區考古發現4000年前的重要文物。1997年7月,贛榆區文化局組織考古人員對位於贛馬中學院內的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大堂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遺址再次進行搶救性發掘,出土鬼臉式鼎足、竹節型豆柄、掛紅衣陶片鬲足、繩紋板瓦和筒瓦等重要文物,並出土一完整的黑陶罐。這一發現,在江蘇考古史上尚為首次。
徐福鎮大港頭出土文物:1983年3月出土斧形器(又名“石核石器”)。石質為燧石,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從事勞動、生產的工具,距今約1萬年,系贛榆區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原始石器。該村還出土石船錨。小的75公斤、大的125公斤,系秦漢延用到唐宋的石船錨。(又叫“碇石”)。
徐福鎮下莊漢墓出土文物:1979年,在下莊三里墩漢墓出土漢畫像石32塊。有圖像39幅,其中有人物故事和禽獸、人猿戲舞等畫幅,邊飾主要是寬頻,次為連弧紋、垂幛紋及“S”形紋等,為東漢晚期作品。還出土青灰色漢印紋磚兩種:一為邊飾同心園紋及隔線紋;二為紋飾印於磚的頂端,中心為1樹,樹下有對稱2羊,樹上有兩隻對稱三足鳥。為東漢晚期遺物。
徐福鎮周莊出土文物:1980年,周莊漢墓出土1漢畫像石。長方形(1.7米X0.64米X0.31米),上刻陰線圖像,上半部為兩隻人多人身,下半部是蛇形動物以兩尾相交。據考,此為伏羲女媧交尾圖。
班莊鄉新東村出土文物:1986年5月,在班莊鄉新東村北住宅區發現4個陶傭坑,共出土各式侍俑80餘個,馬傭16匹,車傭4輛。為秦漢時代陪葬車馬儀仗傭坑,主墓尚未發現。傭坑附近出土漢畫像磚1塊(110厘米X26厘米X7厘米)。左邊為狩獵圖,右邊為類似龍的圖案。狩獵圖中,1人身後立1犬,人手持弓箭,向樹上發射;樹上有兩隻鳥,1隻被射翻,正在墜落,另1隻沖天逃去;樹下拴著1匹馬,有1婦女似在採桑。畫面古樸精緻,較為罕見。
徐福鎮徐福村出土文物:1982年徐福村出土漢代鐵釜;1983年出土西周的筒瓦、秦漢的圓瓦當;1984年出土新石器時代的帶槽石斧;1985年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磨棒、石鐮刀和石祖(象徵男性生殖器)。石祖為園柱形,通長146厘米,通體雕琢簡單粗糙。為原始母系氏族過渡時期象形的人類生殖崇拜物,為龍山文化遺物。
朱堵鄉寺後村出土文物:1979年冬在寺後村1口繩紋陶井圈的水井中出土秦代鐵石權1隻。形如覆盂,上有橋兄紐,重21.7公斤(現存連雲港市博物館)。同時出土漢代玉璜、玉劍飾等。1988年該村1古墓出土秦代青銅壺、陶盤、陶方磚等遺物。
徐福鎮董溝村出土文物:1983年12月,董溝村東嶺漢木槨墓中出土西漢四乳四螭銅鏡、昭明銅鏡,同時出土新石器時期的陶紡輪和商周時代的半瓦當。
交通運輸
贛榆南下35公里是隴海鐵路,北上50公里還有兗石鐵路。贛榆距離國際4D級標準的連雲港機場30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鹽城南洋機場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2億噸,貨櫃過300萬標箱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樞紐港-------連雲港港口40多公里。
全國沿海大動脈——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貫穿全境,204、310、327三條國道和242省道在境內交匯,形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快捷交通網。2005年建設農村公路362.8公里,全區已實現區鄉道路灰黑化與村村通公路目標。2005年末全區公路通車裡程達2269公里,內河航道里程達118.07公里。6路公車運轉正常。全區公路客、貨運車輛年末達到9737輛。全社會完成客運量66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1億人公里;完成貨運量773萬噸,
處於中國沿海南北過渡和海陸東西連線的樞紐部位,正逐步形成集公路、鐵路、內河航運於一體的沿海“大通道”。沿海鐵路的規劃實施、通榆運河和連臨高速的通車將使贛榆交通網路更趨完善。
2006年,完成204國道城區段改造,建成環城東路、黃海西路、環城北路等6條綠化景觀大道,安裝護欄14.6公里;建設東關北路交叉口等3個綠地廣場;投資2.8億元,完成厲大線、青殷線等總里程230公里區道改造工程,建成公路通車總里程418.8公里;完成海堤護坡31公里,71.2公里海堤公路實現簡易通車。
2009年,橫貫縣城南北的又一大通道------義塘路,竣工通車,完善了縣城西部交通路網。
連雲港至鹽城鐵路位於長江以北、山東以南,東瀕黃海,西靠江蘇中部腹地,是規劃沿海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線路北起連雲港市贛榆北,南接新長鐵路鹽城北站,途經連雲港市的贛榆區、東海、灌雲、灌南縣、海州區(包括原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開發區、科教園區、徐圩新區,南接鹽城市的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區、鹽城市區。新建正線長度234.03km(雙線),相關線長度74.973km(單線),其中連雲港市境內正線129.148km,相關線67.109km;鹽城市境內正線104.882km,相關線7.864km。
連鹽鐵路贛榆段已經完成現場定測、地質勘探和初步設計,贛榆港區鐵路專用線規劃報告評審完成,並開始征地,開工建設。
204國道贛榆段是貫穿我區東部沿海地區的交通主動脈,全長約53公里,途經柘汪、石橋、海頭、贛馬、青口、宋莊及羅陽7個鎮,全線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工程於2008年開工建設,2010年9月底建成通車,連臨高速、242省道加快推進步伐。臨海高等級公路奠基啟動。
2012年12月24日下午15時25分,滿載56155噸紅土鎳礦的中國香港籍“金澤”輪,在兩名高級引航員引航、三艘大馬力拖輪伴航、三艘海巡艇維護和連雲港VTS的全程監控下,從連雲港三號錨地起錨,歷時約4個小時的航行後,安全靠妥新建連雲港港贛榆港區通用散貨203號泊位,成為連雲港港贛榆港區建成開港後接靠的第一艘船舶,也從此結束了贛榆有海無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