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萍[人物]

柳萍[人物]

柳萍,女,漢族,1967年9月生,寧夏隆德人,民進會員,1983年10月參加工作,2015年4月加入民進。大學,國家一級演員。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副主委,八屆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寧夏文聯副主席,自治區政協常委。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柳萍柳萍
1978.08-1983.09寧夏固原戲訓班學習表演;

1983.10-1991.03寧夏固原秦腔劇團演員;

1991.04-2001.06寧夏銀川市秦腔劇團業務主任;

2001.07-2003.01寧夏銀川市秦腔劇團副團長;

2003.02-2011.04寧夏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2005.10寧夏銀川市政府任命為副處級幹部,2009.01-2011.05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副局長);

2011.05-2014.12寧夏演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經理;

2015.01-2017.05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

2017.05-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副主委。

任免信息

2017年5月18日至19日,民進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銀川召開,民進寧夏區八屆一次全會選舉柳萍為副主委。

人物經歷

柳萍柳萍
11歲離家,考入當時的固原中等秦腔表演專科培訓學校。在5年的專業培養中,“天生一塊秦腔‘好坯子’”的小柳萍師從康濟民、王巧雲等優秀秦腔藝術家,專工小旦,兼攻花旦和武旦,12歲便開始登台表演。1983年16歲的柳萍如願以償成為當時固原地區秦腔劇團的專業演員。1985年,柳萍參加寧夏首屆中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獲一等獎,1987年獲西北5省區秦腔優秀中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二等獎,隨著她塑造的一系列舞台形象深入人心,柳萍的名字也為越來越多的戲迷所關注。1991年調入銀川市秦腔劇團。十幾年來,在銀川市秦腔劇團西塔戲苑裡,柳萍擔綱主演了幾十個劇目中的主要人物,演活了蘇三、芸香、劉妃、穆桂英、潘金蓮、林娘子等一批角色,銀川市秦腔劇團因為她這個“台柱子”,戲唱得更紅火了。

“唱腔優雅婉轉、表演細膩活潑、技巧嫻熟自如、角色形神兼備”,戲迷和行家的溢美之詞反映出柳萍功底和技藝的日臻成熟。她不為一個個榮譽和光環所動,繼續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勤學苦練、探索創新。2000年,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柳萍領銜主演《狸貓換太子》中的劉妃,以其超群表現奪得個人最高獎項—秀表演獎。2001年5月,“柳萍申評‘梅花獎’專場演出”在自治區和銀川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舉行,她在《武松殺嫂》、《月下來遲》等折子戲中的高難度、高水準表演打動了專程前來觀評的中國劇協主席李默然及梅花獎部分評審一行。2002年2月,正值梅花競香的隆冬季節,柳萍正式衝刺梅花獎,2個月後的春天,她實現了夙願。

2002年秋天,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為柳萍錄製了4輯唱段在《名段欣賞》欄目中向全國滾動播放。2004年9月柳萍赴日本松江市訪問演化;10月她參加北京寧夏文化周活動,為北大、清華師生做《魅力永存的大秦腔》演示講座;2005年,柳萍在“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爭霸賽”中成功折桂,成為除陝西之外其他省區惟一一個獲得“中國秦腔四大名”桂冠的演員

人物榮譽

1978年柳萍以出色的成績考入寧夏固原地區戲訓班。

1983年柳萍分配到寧夏固原地區秦腔劇團擔任演員。

1985年榮獲寧夏首屆中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一等獎。

1987年榮獲“鹹陽杯”西北五省(區)秦腔優秀中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二等獎。

1991年柳萍調入銀川市秦腔劇團。

1992年寧夏青年戲曲演員大獎賽一等獎。

1996年榮獲第二屆銀川地區專業青年演員展演比賽一等獎。

1998年榮獲第三屆銀川地區青年演員展演比賽特別獎。

2000年在西安舉辦的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大賽中榮獲優秀表演獎。

2002年,柳萍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實現了寧夏“梅花獎”零的突破。

2002年秋天,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為柳萍錄製了4輯唱段在《名段欣賞》欄目中向全國滾動播出。

2003年2月,柳萍被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批准擔任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

2004年1月,擔任自治區文聯副主席、寧夏劇協副主席;5月,榮獲寧夏“313”人才工程獎及寧夏“五四”青年獎章;9月,代表銀川市赴日本松江市作訪問演出;9月28日,在北京—寧夏文化周系列宣傳活動中應邀為北京大學師生作《魅力永存的大秦腔》專題秦腔演示報告。

2005年2月,成功摘取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桂冠,她是除陝西之外唯一獲此殊榮的其他省區的優秀秦腔演員,這一成果的取得,再一次為寧夏戲曲藝術事業的發展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2006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四個一批”人才獎;2007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

2008年3月,榮獲寧夏“三八”紅旗手。

2008年8月,榮獲第四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大賽優秀表演獎。

2010年5月,榮獲第十三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

2013年,柳萍憑藉《花兒聲聲》,榮獲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

戲劇家百科

戲劇家是指在舞台表演藝術方面有過傑出貢獻的人。
安娥 | 奧斯卡· 王爾德 |白淑賢 | 白燕升 | 陳大悲 | 曹未風 | 陳學希 | 陳彥 |陳素珍 | 陳巧茹 | 陳霖蒼 ||陳軍 | 陳智林 | 常劍鈞 | 陳湧泉 | 遲小秋 | 陳少雲 | 陳立華 | 丁凡 |竇鳳琴 | 段明 | 馮詠梅 | 馮玉萍 | 谷文月 | 郭躍進 | 顧薌 | 高靜 | 賡續華 | 胡雪樺 | 亨利·高爾比 | 洪影 | 胡導 | 韓再芬 | 侯露 | 黃新德 | 胡嫦娥 | 侯丹梅| 韓寧 | 胡和顏 | 韓國慶 | 韓生 | 黃先鋼 | 黃定山 | 何冀平 | 戒日王 | 久保榮 | 季國平| 孔三傳 | 李健吾 | 洛卜·德·維加 | 劉厚生 | 李東橋 | 劉彥君 | 李龍雲 | 李維康 | 李政成 | 柳萍 | 李梅 | 梁偉平 | 林瑛 | 李純博 | 李春喜 | 李鵬 | 李亭 | 李龍吟 |劉星 | 龍紅 | 李潔 | 劉寧 | 李靜文 | 劉禎 | 劉衛紅 | 林為林 |李樹建 | 李仙花 | 羅懷臻 | 林戈爾 |劉秀榮 |劉玉玲 |孟冰 | 馬惠民 | 孟廣祿 | 茅善玉 | 倪惠英 | 倪茂才 | 錢惠麗 | 任鳴 |任跟心 | 蘇民 |沈虹光 | 孫潔 | 沈鐵梅 | 宋官林 | 尚長榮 | 文彬彬 | 吳光煜 | 萬山紅 | 王福義 | 王陽娟 | 王華瑩 | 王筱頔 | 王景珊 | 謝玉蘭 | 謝濤 | 徐翔 | 熊小平 | 夏平 | 謝群英 | 楊紹林 | 于魁智 | 袁慧琴 | 楊鳳一 | 楊乾武 | 楊長春 | 楊麗娟 | 張慧[戲劇評論家] | 曾傑 | 張曼君 | 張建國 | 趙志剛 |周予援 | 朱世慧 | 張火丁 | 周志強 | 周東亮 | 張幼麟 | 趙建新 | 張輝 | 朱彤 | 周正平 | 趙德 | 張靜嫻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