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中

劉毓中

劉毓中(1896-1982),字秀山,陝西臨潼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秦腔“劉派”老生創始人。他從小受父親劉立傑(藝名木匠紅)薰陶,16歲即入易俗社學鬚生,師承秦腔一代宗師李雲亭。經勤學苦練,技藝大進。一次劇社演出《寧武關》,主角因故誤場,他自告奮勇化妝救場,一鳴驚人,並逐步成為易俗社的台柱。代表劇目有《賣畫劈門》、《走雪》、《大報仇》、《烙碗計》、《寧武關》、《三滴血》、《春秋筆》、《游龜山》、《火焰駒》、《出棠邑》、《周仁回府》等。

基本信息

戲曲人生

劉毓中劉毓中

劉毓中,於1928年脫離易俗社擔任秦鍾社社長兼主演。1932年,秦鍾社解體後,另建新聲社。1946年在三意、尚友等社搭班演出。1950年重返易俗社。1952年,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扮演《賣畫劈門》中的白茂林、《游龜山》中的胡彥,獲演員一等獎。生前歷任全國文聯委員,西安文聯副主席。

代表作

他嗓音寬洪深厚,酣暢淋漓,善於用大段唱腔反映人物的內心矛盾;做派大方,身段講究,文武兼備,尤善衰派老生。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稱讚他是“衰派老生中的一絕”。

代表劇目:《賣畫劈門》、《走雪》、《大報仇》、《烙碗計》、《三回頭》、《三滴血》、《周文送女》、《游龜山》、《火焰駒》等。

個人貢獻

劉毓中劉毓中

詳細資訊 :中共黨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省分會顧問、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易俗社藝術顧問。劉毓中同志是秦腔界德高望重、造詣深厚、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七十年來,他在秦腔藝術實踐中汲汲以求,法師諸家,博採眾長,融為一爐,為秦腔藝術的繼承、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直到年逾八旬,仍在為發展秦腔藝術不懈戰鬥,不愧為秦腔藝苑裡一棵不老松。

個人經歷

劉毓中,字秀山,1896年(清光緒22年)10月11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縣區雨金街道粉劉村,自幼務農,十四歲曾在臨潼雨金鎮雜貨鋪當學徒。受其父親劉立傑(藝名木匠紅,著名鬚生)的藝術薰陶,酷愛戲劇,1912年冬,十六歲時考入陝西易俗伶學社學藝,為該社第二期學生。由於他勤學苦練,鍥而不捨,很快成為秦腔鬚生中文武兼備、黑白不擋的著名演員。劉毓中被譽為秦腔鬚生“泰斗”。

個人創作

他曾演出本戲一百多出,為觀眾所稱道的拿手戲不下二十多出,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藝術形象。老生戲有《烙碗計》之劉子明,《賣畫劈門》之白茂林,《走雪》之老曹福,《大報仇》之劉備,《八義圖》之程嬰,《三滴血》之周仁瑞;正生戲有《春秋筆》之吳承恩,《出湯邑》之伍子胥,《串龍珠》之徐達;還有小生戲《周仁回府》之周仁(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劉易平先生表示劉毓中《周仁回府》中的一齣戲,令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特別是易俗社編寫的歷史劇《韓寶英》之石達開,在“兵敗大渡河”一場中他繼承了秦腔傳統靠甲戲的技巧,又吸收了京劇武打的套路,融為一體,為秦腔鬚生的武打技巧創出了新路。在《殷桃娘》中扮演楚霸王項羽時,他運用紅生行當的特點,吸收花臉的唱念及工架,化妝、髯口、服裝都作了較大的改革創新,譽滿西安,曾有“活霸王”之稱。由於他幾十年來不斷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不但發展了秦腔表演藝術,而且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民眾讚賞。我國的許多藝術大師對他的表演給予很高的評價。梅蘭芳為他題詞,歐陽予倩為他題詩,荀慧生為他兩次作畫,馬連良稱他為“衰派老生中一絕”。他的表演風格極大的影響了同行後輩。在秦腔藝術領域裡,可以說是獨領風騷七十年。

坎坷之路

歷來的藝術家總是經歷過許多不平坦的道路,總是付出超人的心血和汗水而取得成就的。劉老初學戲,年歲大,筋骨硬,嗓子差,論條件並不算上乘,連他父親也認為他不是塊好料,因而不被人重視,開始多是演院公、衙役等配角。但他有一顆酷愛藝術之心,並未因條件差而灰心喪氣,他刻苦磨練,以勤補拙,攀登藝術之山峰。

人物介紹

劉毓中劉毓中

當時易俗社的課程安排非常繁重,每天黎明即起,練功、排戲,九時早飯上文化課,中午飯後上文化課,中午演日場戲,四時下午飯後再練功,晚上演出,學生自己是沒有自由活動時間的。就在這樣緊張安排下,劉老在課堂上勤勞苦練,一刻不停,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磨練基本功,從不放鬆自己。腿是基本功的基本,腿功不好,是不能練好其它基本功的。特別對他這個十六歲學戲者來說,更是非常困難,他常以“人以十回,已以百回”來告誡自己。他帶給自己出難題、過不去,老師說他身架不好看,夜靜更深,他在月亮下練,審查自己的身架,是否合乎老師的要求。台步缺功力,他出外演出,跟著牛車練台步,跑圓場。眼睛無神、呆板,晚上點著香頭練,中午對著太陽練。靶子功、耍花槍、舞大刀,身上打得青一塊、紅一塊,從不停歇。他學《上煤山》為了練發、擺鬍子、舞劍穗和跪步,整整一個冬天,天不亮就在院子裡跪步甩髮走圓場,膝蓋被磨得幾次脫皮,仍不間斷。非凡的毅力,揮灑的汗水,終於使他在基本功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他後來成為文武不擋的演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基本功取得了成績,但仍未引起老師的重視,仍在“竹根”之列,排演不上重要角色。他不怨天尤人,暗下決心,精心學藝。老師排戲時,他從不離排練場,老師的心傳口授,他牢記心頭,抽空就練。他的父親到易俗社任教,給同學傅醒民排《賣畫劈門》,他在一旁偷經學藝,傅未學會,他卻會了,連他父親都未料到,還叫他給傅說戲。當時名鬚生李雲亭在易俗社主要教鬚生,重點是左醒民、楊啟華、閻振國、田養民等,李的拿手戲《拆書》、《逃國》、《殺驛》、《寧武關》、《探監》都分別教給了這幾個人,輪不到他。但他卻暗地裡把這戲都學會了,不斷勤修深鑽,終於提高了演技。一九一五年,李桐軒新編南宋愛國劇《英雄淚》由李雲亭排演,主角縣官魏俠少由閻振國扮演。劉老很喜愛這個角色,排練中他悉心觀看,從旁看會了。閻演出後,他仍在邊看邊揣摸這個角色。有一次,閻因故不能演出,他就自告奮勇代閻演出,老師、同學都抱著懷凝的心情,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出眾所料,獲得極大的成功,得到各方面的好評。有一次,左醒民的《寧武關》因故誤了場,劉老立即化妝上場,雖未排演過,但早已偷學到手,心中有數,上場後,不慌不亂,熟練自如。教練長陳雨農當時在台下大為驚奇,親自喝彩,並送他一個“膽大紅”的綽號。李雲亭更是讚許,遺憾自己以前沒有發現這個人才,立即把他列為重點,很快給他傳授了《霍光回府》一劇,接著又與陳雨農一起給他傳授了李、陳據碗碗腔移植創作的拿手戲《周仁回府》,經李雲亭等的親自教習,劉老技藝突飛猛進,使人刮目相待。編劇、導演紛紛要他擔任主角,像高培支先生新編《兒女英雄》安學海,《奪錦樓》的徐翰珊,范紫東編的《軟玉屏》的代殷,李桐軒《一字獄》的鄭全貞等等,主角接踵而來,從“竹根”一躍為台柱。特別是《韓寶英》之石達開,《大孝傳》的虞舜,《殷桃娘》之項羽,《雙竺帕》之李白,深受民眾歡迎。一九二一年赴漢口演出,曾得到歐陽予倩先生的好評。一九二四年魯迅來西安講學,曾幾次觀看他演出,對他的演技表示滿意,稱讚他“有前途,有前途。”

成就

劉老不僅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還是秦腔藝術教育事業中辛勤的園丁。他早年未離開易俗社時,就開始了培養學生的工作。比他班次晚的鬚生大部分都得到他教誨和影響,如孟光華、徐正國、高希中、趙柱國、耿善民。雒秉華的《周仁回府》、《斬經堂》、姜能易的《祭靈》、《二啟箭》都受過劉老的具體指導。

榮譽

在他領導秦鍾社、新聲社時期,先後培養了兩班學生,約一百多人,秦鍾社如劉裕秦(即劉易平)、姜望秦、王斌秦、張振秦、姜瑤鍾、李瓊鍾、崔曉鍾等,新聲社如張新華、張新康、黨新國等。後又曾在陝西省戲曲專修班、曉鍾劇社任教,任哲中、栗懷印、栗成印、王定乾、劉亘天等,還有閻更平、喬新賢、焦曉春等都曾得到劉老的具體指導。劉易平的《逃國》、《燕子箋》,任哲中的《周仁回府》,閻更平的《打李撅》,焦曉春的《祭靈》都是劉老在解放前親授的。

解放後,劉老擔任易俗社社長和許多社會職務,工作繁忙,仍然堅持教學工作,易俗社的楊天易、張建、王保易、郭保華、劉偉民、惠焜華、高信民、桑梓,西安市秦一團王君秋,秦二團的劉養民,秦三團的廖勝利、馬桂英、孫東紀、李玉琴等都曾得到他的培養。他在藝術上從不保守,總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戲傳授給學生。

創作

一九二八年劉老來到他父親創辦的秦鍾社,擔任了社長兼主演。他效法易俗社,對劇社的管理制度、藝術要求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排演易俗社的優秀劇本,如《軟玉屏》、《燕子箋》、《雙詩帕》、《奪錦樓》、《三滴血》、《韓寶英》、《一字獄》、《三回頭》、《櫃中緣》等。聘請一些知識分子呂贊襄、淡棲山等編演新戲如《紅樓夢》。為抨擊當時的社會弊病,還演了社會戲,如《捕蛇者》、《英石峰》、《一袋米》等。他親自擔任導演,按照易俗社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唐虎臣等老師的排戲方法、創作要求,講究戲情戲理,紅花綠葉,陣容整齊,使劇社在藝術實踐中,他深深感到易俗社的老先生非常重視演員的文化知識,這對藝術創作是十分必要的,他力排眾議,為演員請了文化教員,楊雪崖、劉尚達、李瑞陽、呂贊襄等都曾應聘給劇社演員上課。演員有了文化,藝術上進行了改革,劇社面目一新,深受各界人士的讚許,對其它戲班起了良好的影響。

一九四六年劉老回到闊別十多年的西安,景物依舊,他卻已年過半百,兩鬢斑白。先在三意、尚友、明正等社搭班演折子戲。一九四七年到陝西省戲曲專修班(即舊戲曲學校)與曉鍾、上林學社任教,不料這三個團體都相繼解散。正在這時,劉老的唯一愛子,不幸患了骨結核,職業無定,生計艱難,孩子的病屢醫無效,劉老陷入了十分艱苦的境地。他咬緊牙關,奔波於涇陽、三原、渭南一帶的村鎮,臨時搭班演天天戲,混碗飯吃。若遇天陰下雨不能演出,只好投親靠友,借貸度日。

一九四九年,西安解放,劉老被選為西安人民代表,一九五O年西北文代會他是特邀代表,接著,對他的生活、工作作了周到的安排。又回到了易俗社,為劉老大展宏圖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他精神振奮,開始了新的生活。在新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他對自己演出的劇目從劇本到表演作了淨化、修改工作。如《賣畫劈門》“劈門”一段重場戲,原來演出許多“亮相”動作都離不開椅子,他為了淨化舞台,合乎劇情,毅然取掉椅子,重新創造了“亮相”動作,既合情合理,又加強了戲的節奏氣氛。《烙碗計》最後收場,有見到劉子忠陰魂一段戲,非常感人,但有迷信色彩,他毫不猶豫地刪去。

他積極參加排演工作。解放初期演出的新編歷史劇《江漢漁歌》、《廉頗藺相如》、《新討漁稅》等,後來改編整理的傳統劇目如《三滴血》、《火焰駒》、《徐州革命》、《游龜山》、《空城計》、《八義圖》、《一字獄》等,在這些戲裡他擔任導演、主演。他和同志們按照“推陳出新”的精神,共同研究討論,不斷探索、實踐,使這些劇目得到了提高。對所擔任的角色總是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如《三滴血》,他從民國初年就開始演出,解放後,從老本到新本,從舞台到電影,音樂唱腔、台詞表演,反覆修改,不厭其煩,使該劇更加完美。他扮演的周仁瑞,演技高超,形象逼真,以情動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劉毓中劉毓中
黨號召大演現代戲,他以古稀之年,不甘落後,積極演出現代戲,認真學、刻苦練。一九六三年他在《紅梅嶺》中扮演冷大爺,曾獲西安市會演演員獎。一九**年陝西省會演,他在《山村新風》中扮演常老漢,由於時間緊迫,他和青年一樣經常排戲到深更半夜,從不叫苦喊累。有些現代戲,沒有適合他的角色,讓他休息,但他卻不答應,那怕是民眾角色,他也要參加,令人崇敬。

解放後,易俗社上山下鄉演出,他從不倚賣老、以名角自居,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到本省的地方市縣和公社的生產隊,或遠至西北邊疆、東南沿海的農村、工礦、部隊,他都從不計較條件優劣,總是積極參加。

粉碎“四人幫”後,他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又一次向黨組織寫了申請書,並以實際行動來實現多年的夙願。一九八一年十一月,經黨組織討論批准,他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他激動地表示:生我者父母;知我、教我者是黨。願以有生之年為秦腔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存世音像

錄像資料

(1)《祭靈》(全折)(1982年錄像,伍敏中合演)
(2)《賣畫劈門》(片段)(1982年錄像,樊新民等合演)
(3)《韓寶英》(片段)(1982錄像,肖若蘭合演)
(4)《三滴血》(全本)(1960年易俗社演出電影版)
(5)《火焰駒》(全本)(1958年易俗社、三意社演出電影版)

錄音資料

(1)《八義圖-掛畫》(全折)(孟小雲、趙桂蘭合演錄音)
(2)《祭靈》(全折)(李可易合演錄音)
(3)《烙碗計》(孟小雲、樊新民等合演錄音)
(4)《賣畫劈門》(全折)(雷震中等合演錄音)
(5)《游龜山-回船》(全折)(肖若蘭合演錄音)
(6)《回荊州》(全本)(何振中、張建民、姚裕國等合演錄音)
(7)《黃鶴樓》(全折)(沈和中、王秉中合演錄音)
(8)《放飯》(全折)(高符中合演錄音)
(9)《殺驛》(全折)(孟小雲合演錄音)
(10)《三回頭》(孟遏雲、蘇育民合演錄音)
(11)《五典坡-趕坡》(李正敏合演錄音)
(12)《打金枝-背舌》(肖若蘭、張隆華合演錄音)
(13)《春秋筆-釋放》(李正華、楊金聲合演錄音)
(15)《八義圖-掛畫》(全折)(吳西民、趙桂蘭合演錄音)
(15)《空城計》(選段)
(16)《周仁回府-悔路》(選段)

活動年表

2005年10月,農曆乙酉年:中國秦腔音配像工程首批作品出版

陝西文化音像出版社把眾多秦腔名家的優美唱腔挖掘整理,將之與青年演員的表演相結合,中國秦腔音配像工程的首批作品已面世,從而為保護秦腔這一古老文化遺產闖出一條新路。

首批推出的五個秦腔折子戲包括由秦腔界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劉毓中孟遏雲蘇育民原唱的《三回頭》,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郭明霞、王玉琴、楊天易、張詠華、康正緒、何振中、傅鳳琴等擔當原唱的《殺廟》、《四郎探母》、《鎮台念書》、《打金枝》。他們的唱腔清亮淳厚,高亢優雅,婉轉動聽、氣韻生動,在藝術上達到相當高的境界。優秀演員張濤、馮永安、王榮華、趙陽武韓麗霞王宏義等為之配像,他們扮相青春亮麗,表演瀟灑大方,音像相得益彰。

2006年1月15日,農曆乙酉年十二月十六日:首屆秦腔名人堂評選活動揭曉

由陝西電視台、西北五省(區)劇協、陝西省秦腔藝術協會等共同主辦的首屆“秦腔名人堂”評選活動揭曉。魏長生、劉毓中、王天民、李正敏、蘇育民、任哲中、肖若蘭入選。魏長生等7人是在100多名候選人中由專家和民眾共同投票產生的,他們都是在秦腔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已故著名演員,在唱腔、表演、人物塑造上自成一派或有獨創性,在秦腔界和廣大民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和聲譽 。

秦腔明星

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陳妙華 | 陳仁義 | 陳淑玲 | 丁良生 | 高登雲 | 高廣傑 | 郝全林 | 靖正恭 | 康健海 | 康正緒 | 雷開元 | 李愛琴 | 李東鋒 | 李東橋 | 李小鋒 | 李正斌 | 劉化鵬 | 劉茹惠 | 劉易平 | 劉毓中 | 馬全祿 | 蒲虎勤 | 喬新賢 | 任哲中 | 沈和中 | 蘇育民 | 蘇哲民 | 譚建勛 | 陶金麗 | 田正武 | 王藹民 | 王景旗 | 王文鵬 | 楊覺民 | 袁克勤 | 常小紅 | 陳雨農 | 戴春榮 | 黨甘亭 | 竇鳳琴 | 竇鳳霞 | 段桂珍 | 傅鳳琴 | 郭明霞 | 郝彩鳳 | 侯紅琴 | 惠敏莉 | 雷通霞 | 李愛雲 | 李君梅 | 李正敏 | 李箴民 | 劉美麗 | 劉穎 | 柳萍 | 馬桂芬 | 馬蘭魚 | 馬友仙 | 孟遏雲 | 齊愛雲 | 秦等梅 | 屈巧哲 | 全巧民 | 任小蕾 | 蘇蕊娥 | 王天民 | 王曉玲 | 王玉琴 | 魏長生 | 肖若蘭 | 肖玉玲 | 熊小玲 | 熊月玲 | 楊鳳蘭 | 楊金鳳 | 余巧雲 | 袁丫丫 | 李志翔 | 田德年 | 溫軍海 | 張健民 | 張蘭秦 | 周輔國 | 樊新民 | 晉福長 | 孫存蝶 | 王輔生 | 閻振俗 | 張武宏 | 邊霄 | 范紫東 | 封至模 | 高培支 | 李桐軒 | 馬健翎 | 孫仁玉 | 王伯明 | 楊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