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十三日,四川都督尹昌衡開辦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將原四川陸軍國小堂第四、五期學生全部轉入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為了在軍閥角逐中,立於有利地位,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往往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繫,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
建立
1927年,軍官生李家鈺由川軍第一師師長升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駐遂寧,占據樂至、安岳、簡陽等七縣建立了自己的防區,時號“遂寧王”。1927年,羅澤洲被委任為28軍第十一師師長,駐順慶,占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李家鈺與羅澤洲在成都組織群益社,以聯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及蜀軍將弁學堂速成隊的同學,不斷接收來自各方面的軍官學堂同學,兩人遂成為軍官系的首腦。1927年,四川省邊防軍總司令賴心輝被劉文輝、鄧錫侯等人合謀扣留,被迫通電辭職。李家鈺遂接任四川省邊防總司令一職,成為川軍中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的同學關係而結成的“軍官系”的首領,與川軍中的“保定系”、“武備系”、“速成系”等封建軍閥集團齊名。
首腦
“遂寧王“李家鈺簡歷:李家鈺(1892-1944年) 字其相,蒲江縣人。1909年入四川陸軍國小,未畢業即投入辛亥革命 。次年入南京陸軍第四中學,投入“二次革命”,參加柏文蔚將校團,又赴上 海與陳其美部攻打製造局。回川後入四川陸軍軍官學堂。1915年初,畢業 分發到鄧錫侯部見習,後升排、連、營、團、旅長。1924年初任川軍第一 師師長,3月北京政府授為將軍府將軍。1927年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占 遂寧、安岳、樂至、潼南及射洪、華陽等縣,擁兵自重,稱“遂寧王”,成為 四川“軍官系”的首領。1932年後依附劉湘,參加“二劉大戰”。1935年10 月,任104師師長兼第一綏靖區司令官,率部進駐西昌地區。1936年任 第四十七軍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率部出川抗戰,所部編入第二十二集團軍(鄧錫侯為總司令),孫震、李家鈺任第二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在晉東南與八路軍協同對 日作戰。1939冬,升任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入河南省擔任守衛黃河河防 的任務。1944年5月21日,李家鈺在督師河南陝縣秦家坡的戰鬥中,不幸壯烈殉職,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準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1984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順慶王” 羅澤洲簡歷: 羅澤洲(1888-1950)原名鼎臣,字平章,蒲江縣人。1912年考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1914年畢業,分發在川軍第二師任排長。1916年參加護國之役,任連長。1920年調鄧錫侯部李家鈺部任營長,隨部參加歷次軍閥混戰,升任團長、旅長。1925年,率部參加倒楊森之戰,楊森敗退棄成都時,羅澤洲派先遣部隊潛入城內,搶先占據成都市政公所和東門統捐處等重要部門,因而得以兼任成都市政督辦,是年8月,被委任為四川28軍第十一師師長。1927年由廣安移駐順慶(今南充),占據廣安、蓬安、營山等7縣,擁兵自重,稱“順慶王”。 繼投入上川東及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投靠劉湘部,由劉湘電請蔣介石委任為第二十三師師長。1933年10月,羅澤洲被任命為第三路副總指揮,率部參加由劉湘任“剿匪”總司令的“六路圍攻”川陝蘇區的戰鬥,被紅軍擊潰。1937年抗戰爆發後,升任李家鈺的第四十七軍副軍長,奉命出川開赴晉東南前線,協助軍長李家鈺指揮部隊與日軍作戰。1941年,利用壯丁販賣鴉片煙,被告發,受撤職處分。後返回四川,閒居成都。1946年被推為蒲江縣參議會議長。1950年秋,吞服煙膏身亡。
衰落
下川東之戰。1928年7月,楊森和劉湘兩軍發生衝突。11月,國民政府任命劉文輝為四川省長,又命劉湘、鄧錫侯、劉存厚、楊森、郭汝棟為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劉湘為委員長,劉文輝、鄧錫侯為副委員長。這次會議將川軍其他各部屏之於外,激起各軍怨恨。10月10日,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聯合成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主席,李家鈺、陳書農為副主席。八部同盟決定聯合向重慶劉湘進攻,發動了下川東之戰。劉湘聞訊後,即拉攏劉文輝,讓劉文輝等牽制同盟各部,致使真正能向重慶進攻的僅得楊森、羅澤洲兩部。楊、羅原計畫聯契約時進攻,不料羅澤洲為搶占重慶,於10月中旬率先出兵,以至孤軍突進。10月17日,劉湘集結主力,親自督戰,在江北一碗水地區迎戰羅澤洲,激戰兩日,羅部潰敗。10月19日,劉湘揮師東下,截擊來犯的楊森部。10月20日,劉湘在長壽鐵山坪發起猛攻,楊森部大敗,逃入李家鈺防區。劉湘連克梁山、忠州、萬縣等二十三縣,盡收楊森下川東防區,收編了楊森近三萬人以及郭汝棟部,勢力大振。國民政府下令免去楊森本兼各職,聽候查辦。
上川東之戰。八部同盟在反劉湘的下川東之戰失敗後,深怨劉文輝支持劉湘,牽制李家鈺等部不敢動作,導致戰爭失敗,決心報復。同時,羅澤洲、楊森在下川東之戰失去防地後,與李家鈺部同處一隅,僧多粥少,也必須往外發展。1929年4月,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四部在順慶組織同盟軍,推李家鈺為總指揮,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劉文輝的資中、內江防區,發動了上川東之戰。4月16日,同盟軍出動,由遂寧經寧至向資中、內江發起進攻。4月19日,兩軍交戰,劉文輝部守將向傳義先收縮兵力,後發制人。激戰兩天后,突然全軍出擊,同盟軍敗北,退出遂寧。經鄧錫侯、田頌堯調停(李羅是鄧的舊部),同盟軍撤回原防,戰爭暫告平息。
北道之戰。1930年11月,羅澤洲師內部譁變,羅澤洲被扣,羅部隸屬鄧錫侯第二十八軍,鄧早有去羅之心,即升陳鴻文為師長,到順慶接管該師。1931年2月,羅澤洲逃到李家鈺部,李、羅聯合楊森,向順慶進攻,企圖以武力強迫陳鴻文交出該師,挑起了北道之戰。結果,陳鴻文敗退成都。3月,鄧錫侯率兵進攻李、羅,劉文輝、田頌堯亦派兵助戰。李家鈺兵敗,求劉湘援助,於是,劉湘出兵援李。5月間,在順慶城周圍,全川大小軍閥隊伍雲集,形成互相對峙和牽制的局面,被迫罷戰言和。北道之戰,李家鈺退據營山、蓬安兩縣,實際已依附劉湘。
經此三戰,李、羅軍官系逐漸衰落。
教官名錄
塗永,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總教官。
文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特別教官。
羅煒,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堂長。
曾承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堂長。
李家鈺(1892-1944),蒲江縣人,1915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四十七軍軍長。
羅澤洲(1888-1950),蒲江縣人,1914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四十軍副軍長。
張俊夫(~-1930),蒲江人,李家鈺同學,第三師師長。
李宗肪(1891-1954),彭州市人。李家鈺同學。一七八師師長。
陳離(1892-1977),安岳縣人,1915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鄧錫侯部一二七師師長。
王銘章(1893-1938),新都縣人,1914年畢業於陸軍軍官學堂,田頌堯部一二二師師長。
趙渭賓(1894-1938),成都市人 。1914年,畢業於軍官學堂,一二二師參謀長。
余中英(1898-1983),郫縣人。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校。成都市市長。
冷寅東(1894-1982),大邑人。劉文輝部第十二師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