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余漢謀(1896年–1981年),字幄奇,廣東高要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
余漢謀早年入讀黃埔陸軍國小,之後到武昌升讀陸軍預備學校。1916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加入中華革命黨。隨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六期步科畢業。之後於北洋軍內任排長、連長。1920年入粵軍,任營長。1925年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余任第11師31團團長,師長為陳濟棠,同年參加粵桂戰爭。北伐時隨第11師與李濟深留守廣州。1931年5月,陳濟棠等反蔣,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余漢謀任廣州政府軍事委員會員委員,兼第一集團軍軍長。廣州政府於九一八事變後取消。1934年至1935年,余率部參加圍剿江西紅軍。
1936年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義,再度反蔣。余漢謀通電各廣東將領支持蔣介石中央。陳手下之空軍司令黃銳光亦帶飛機飛南昌投靠蔣。陳事敗出走香港,余漢謀接任廣東綏靖主任,取代陳濟棠成為廣東軍政首領。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任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所部廣東軍隊參加淞滬、南京等戰役。1938年10月,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入,兩星期後攻陷廣州。余漢謀被革職留任,更被譏諷為“餘漢無謀”。1939年,日軍從廣州向粵北韶關進攻,企圖打開交通線,被余漢謀所擊退,才復職,併兼任第七戰區總司令。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余被任為陸軍總司令。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後,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同年餘部在廣東、海南被解放軍殲滅。余最終於1950年4月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5年晉升一級上將。1981年病逝台北.
大事記
余漢謀,字幄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陸軍總司令。祖籍廣東曲江,後遷至高要縣肇慶鎮城西區。余漢謀1896年9月22日出生於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高要縣,早年就讀於廣東黃埔陸軍國小,之後到武昌升讀陸軍預備學校。
1916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加入中華革命黨。隨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六期步科畢業。之後於北洋軍內任排長、連長。
1920年入粵軍,任營長。先後參加東征、平定劉楊叛亂、北伐、蔣桂戰爭、粵桂戰爭。1925年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余任第11師31團團長,師長為陳濟棠,同年參加粵桂戰爭。北伐時隨第11師與李濟深留守廣州。
1931年5月,陳濟棠等反蔣,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余漢謀任廣州政府軍事委員會員委員,兼第一集團軍軍長。廣州政府於九一八事變後取消。
1934年至1935年,余率部參加圍剿江西紅軍。
1936年7月被蔣介石任命為廣東綏靖主任兼第四路軍總司令,9月加上將銜。
1936年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以抗日名義,再度反蔣。余漢謀通電各廣東將領支持蔣介石中央。陳手下之空軍司令黃銳光亦帶飛機飛南昌投靠蔣。陳事敗出走香港,余漢謀接任廣東綏靖主任,取代陳濟棠成為廣東軍政首領。抗日戰爭爆發後,曾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十二集團軍司令,率部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粵北戰役。其間,以劣勢兵力戰勝當時裝備精良和氣焰囂張的日本侵略軍,取得了第一、第二次粵北大捷,極大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日士氣。
1938年10月,日軍以空軍、海軍優勢火力支援下,在廣東大亞灣登入,兩星期後攻陷廣州。余漢謀被革職留任,更被譏諷為“余漢無謀”。
1939年,日軍從廣州向粵北韶關進攻,企圖打開交通線,被余漢謀所擊退,才復職,併兼任第七戰區總司令。
1948年國共內戰期間,余被任為陸軍總司令。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後,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同年餘部在廣東、海南被解放軍殲滅。余最終於1950年4月到台灣,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1965年晉升一級上將。
1981年病逝台北。
個人生平
余漢謀(1896年-1981年),廣東省高要縣人。余於1910年考入黃埔陸軍國小,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從軍後,余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戰區司令,最後官至中華民國(1984年)陸軍總司令、一級陸軍上將。
靠姐姐資助求學
1896年9月22日,余漢謀出生在高要縣肇慶鎮的一個鹽商家庭。當時,正值清末動亂之年,余漢謀的父親余起鵬明顯地感到生意越來越難做了。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一向殷實的余家開始走下坡路,年少的余漢謀倍感生活的艱辛。余家是一個大家庭,十幾個兄弟叔侄共同生活在一起。從前生活殷實時,人多倒也熱鬧,但現在家道衰落,人多就成了一個大負擔了。到了余漢謀六歲時,他想進學堂讀書,但父親已經拿不出錢來供兒子念書了。余漢謀的四姐余淑賢當時已嫁出家門,當她得知弟弟的情況後,毅然答應出錢供弟弟讀書。此後,余漢謀靠姐姐的資助,讀到高等國小畢業。國小畢業後,余漢謀考上了廣州黃埔陸軍國小,一直讀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
余漢謀從六歲開始讀書,到二十四歲軍校畢業,共念了十八年書,這對於一個來自貧苦家庭的人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而這一切,都靠余漢謀的姐姐的無私幫助。
走上從軍路
1919年秋天,余漢謀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皖系軍隊任少尉排長,從此步入軍界,開始了他長達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雖然余漢謀是在安徽開始從軍的,但他的發跡史卻在廣東書寫的。1920年,余漢謀回到廣東,在粵軍第三師任連長。
1920年的廣東,正是孫中山發動第三次護法運動的基地。當時的粵軍領袖是陳炯明,而這支粵軍也是孫中山在第一次護法運動時的軍政府警衛軍,全體指戰員都是宣誓效忠孫中山的國民黨員。之後,這支訓練有素、頗有戰鬥力的粵系軍隊,就成了陳炯明與孫中山爭奪權力的資本。余漢謀當時只是粵軍的下級軍官,對陳炯明與孫中山的鬥爭知之甚少,在上司的指揮下,率部參加了討伐桂軍陸榮延的戰役。平定兩廣後,余漢謀升任少校營長。
1922年6月16日,余漢謀所在的粵軍,受總司令陳炯明的指使,對孫中山的革命政府發動了軍事政變。由於余漢謀當時只是中下層軍官,他有沒有參加軍事政變都不是主要的,因為他沒有主動參與的動機。1923年1月陳炯明兵敗離開廣州,7月余漢謀調升粵軍第一師第二旅中校主任參謀,應該說余漢謀是忠於孫中山的。
1925年8月,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廣州國民政府決定把在粵的各路軍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統一受國民政府指揮。就在這一月,余漢謀被國民政府委任為國民革命軍上校團長,從此走上了國民革命的道路。
失土有責
1938年6月,日本侵略軍從海上進犯廣東省南澳島。當時,余漢謀是廣東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南澳島最終失守,這是余漢謀在抗戰中失去的第一份國土。同年10月12日,日軍以7萬陸軍、500艘戰船、100架戰機的兵力,強行在大亞灣登入,並向廣州方向進攻。
當時,廣東是全國剩下的唯一出海口,其餘都淪為敵占區。所以,廣東在全國抗戰的大局上顯得特別重要。據史書證實,當時國民黨駐粵軍隊有13萬多人,加上地方武裝,槍枝在50萬以上。應該說,在軍隊數上我方是占很大優勢的。但是,余漢謀在戰前同意抽調近5萬兵力北調參加武漢保衛戰,嚴重削弱了廣東的防務力量。而且,在大敵當前,余漢謀與廣東省長吳鐵城、廣州市長曾養甫帶領廣東省的黨政軍機關撤離廣州,最終因諸多原因導致廣州等地陷落日本鬼子手中。對於余漢謀等人是否有失責之說,當時流傳於廣州的一首民謠是這樣唱的:“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無譜”。
守土光榮
余漢謀帶領駐粵的黨政軍機關撤退至連縣後,在英德至河源一帶設定防線,開始積極的抵抗。1939年底和1940年夏進行的兩次粵北會戰,是余漢謀在抗戰期間的雪恥傑作。1939年12月,日軍為了配合對廣西南部的攻勢,以近七萬人的兵力,從廣州向粵北進犯,企圖一舉殲滅駐守在那裡的余漢謀的十二集團軍。當時,余漢謀有12萬兵力,雖然武器方面比不上日軍,但依託粵北的大山大嶺,加上失守廣州一年來帶來的恥辱,使余漢謀和他的戰士們鬥志沖天,決心以此一役來報仇雪恥。
戰鬥開始後的頭幾天,雙方激戰呈膠著狀態,打得異常艱苦。不幾天,余漢謀打聽到日軍的一部奉命支援桂南會戰而撤出粵北戰場。余漢謀當機立斷,遂於12月26日率部開始全線反攻,至次年1月,終於把日軍趕回戰前的陣地,徹底粉碎了日寇第一次進犯粵北的戰略企圖,贏得了廣東軍民自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大勝利。
但日寇並不就此罷休,他們於5月又派出4萬精兵捲土重來,第二次向粵北防線撲來。這一次,余漢謀集中優勢兵力,誘敵深入山地,然後分割圍殲日軍,打得相當激烈。到6月5日,日軍全線撤退,第二次粵北會戰又以余漢謀的十二集團獲勝而結束。
兩次粵北會戰的勝利,挫敗了日寇利用廣東切斷粵漢鐵路,威脅湘桂後方,最終迫使南方各省投降的戰略,並且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桂南會戰,振奮了兩廣軍民的人心。客觀地說,此二役為余漢謀雪了恥辱,使他重拾了一名軍人的信心和榮譽。
與共產黨對陣
抗日戰爭結束後,余漢謀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委,半年後出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從此離開他紮根多年的廣東家鄉,在中原戰場上開始了與中國共產黨的對決。在這段血雨腥風的年月,余漢謀率部與人民解放軍交戰無數,總是輸多贏少,蔣介石對他愛恨交加。進入1948年後,國民黨大勢已去,共產黨開始全面反攻。就在這個特殊的年頭,余漢謀臨危受命,升任國民黨軍隊的陸軍總司令。蔣介石希望余漢謀能重振軍威,與共產党進行最後的決戰。無奈時勢已去,余漢謀在共產黨面前一敗再敗。
1949年1月,國民黨已經失去大部分中原大地。蔣介石為了挽救危局,決定調余漢謀回廣東出任廣州綏靖公署主任,守住事關大局的南粵大地。但是,回粵後三個月,余漢謀的正規軍與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南人民武裝進行過幾次戰鬥,都沒有取得勝利。當年8月下旬,葉劍英率領解放軍南下部隊,兵分三路向廣東進軍。余漢謀也以三層防線與葉劍英對應,企圖背水一戰。葉、余兩人均為廣東人,這兩隻華南虎終於在歷史關頭拉開了決戰的架勢。
10月上旬,解放軍推垮了余漢謀的三層防線,攻克了廣州。至12月21日止,廣東全境除海南島外全部解放。余漢謀只好率殘部敗逃海南,降職為海南特區行政公署副長官。之後,解放軍又一鼓作氣攻克海南島,兵敗的余漢謀只好來到台灣,出任閒職的“總統府”戰略顧問。在台灣的日子,余漢謀幾無大事可做,常讀書題字,晚年皈依基督。
個人軼事
余漢謀失廣東
10月11日黃昏,日軍約4萬人乘幾十艘軍艦,在10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突入南海大亞灣口,強行登入。是時,中國軍隊主力北調,廣東方面駐軍為余漢謀的第十二集團軍,所部尚有8個師,一個獨立旅和其他部隊,共約10萬餘人,但余漢謀事前忙於同日軍苟合,親自到香港圖謀與日聯絡,沒做任何防衛,日軍驟然進攻,他慌了手腳,一邊罵娘,一邊倉促阻擊,但因兵力分散,戒備鬆弛,尤其是大亞灣地區防禦力量極為薄弱。10月12日凌晨,日軍幾乎未受抵抗,即於大亞灣登入。是日,蔣介石電令余漢謀從中山、瓊崖、花縣等地調兵,保衛廣州。日軍登入後,連續攻陷淡水,稔山、惠陽,爾後主力沿廣州惠陽公路進攻,相繼占領博羅、增城和從化,一部沿樟木頭至東莞公路進攻。日軍在惠陽縣飛鵝嶺四出劫掠,強姦婦女;沿途拉得民夫,到廣州後槍殺。日軍在淡水一帶擄獲婦女600餘人,每日輪姦,稍不遂意,即遭槍殺。10月17日,廣州各界人民7萬多人舉行遊行,決心保衛廣州。蔣介石從第九戰區抽調第64、第66軍馳援廣東,以遲滯日軍前進,但援軍未到達戰場,余漢謀奉命放棄廣州。
日軍由從化、東莞進占廣州。另一路日軍由珠江口溯江而上,並先後占領中山、順德、佛山、三水及深圳等地,又向廣州方向突進,占領虎門要塞。日軍控制了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地區。
日寇進入廣州後,就在西堤大馬路迄十三行、漢民路、惠愛路一帶縱火焚燒。偌大一個廣州城市,市內大火3晝夜不熄,市街被焚40餘條。財產損失不可數計,實是廣州有史以來未有的浩劫。日軍在縱火之前,沿街擄掠貨物,各大商店和公司被劫一空。日軍將沙基平民住宅焚毀,並在市內構築工事,在黃花岡附近日兵槍殺外僑,陳屍路旁,無人過問。
對余漢謀不戰而輕棄廣州,中外各界人士反應強烈。國民黨文武官員,尤其是廣東籍官員,聞此噩耗,無不傷心落淚。在軍委會會議上,不少人向蔣介石提出一連串問題,要求查辦不戰而退的將領。蔣介石無言回答,一籌莫展,只是籠統地說,對失職人員一定查辦不怠。但此話也只是說說而已。
個人貢獻
余漢謀的抗戰部隊:華南抗戰史不應忘卻的一頁
抗戰時期,在先後任第四路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的余漢謀的部隊,有不少中共黨員在其中工作,他們對抗日戰爭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講華南抗戰史,不應遺忘這一頁。
抗戰時期,余漢謀將軍先後任第四路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共產黨員之加入余漢謀的部隊,主要是出於余漢謀等人的主動引進和吸納。
廣東省委提出“到軍隊、自衛團中去”
抗戰爆發後,余氏要求增強軍事力量,振興部隊,激勵士氣,以盡抗日守土之責。他希望在廣東的抗日、新進青年中尋求支持者。當時廣東共產黨組織雖未公開,但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到處都有共產黨人活動的身影。黨領導的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擁有一萬多名隊員,在各種抗日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余漢謀願意起用這些人,希望將這些人引進他的部隊。在這種情況下,遵照中共中央“最普遍地推動友黨友軍進步”的方針,廣東省委乃在黨內提出“到軍隊、自衛團中去”的口號,決定派黨員和進步青年到余漢謀部工作。
中共黨員到余漢謀部工作,早在他擔任四路軍總司令時就開始了。1937年10月四路軍看護幹部訓練班(護乾班)成立,李守純(1925年入黨,曾任中共西江特委書記)、李雲等奉省委之命到護乾班工作。該班後改編為廣東省振濟委員會救濟總隊,在總隊部的13名視察員中,有10名是共產黨員。先後加入護乾班、救濟總隊的共產黨員,目前可以列出姓名的有78人。
1938年6月,第四戰區政治部成立,左恭任政治部主任秘書。廣東省委派黨員尚仲衣(留美博士,中山大學教授,1939年初入黨)、石辟瀾(1936年入黨,全國救國會執委)、孫大光、劉向東、司馬文森、郁風、黃新波等,到政治部第三組工作,尚仲衣任上校組長。省委安排了一批黨員投考四戰區政治大隊(四政大),開始時有12名黨員被錄取,後增加到29人,占全隊人數的一半。還派區夢覺等到四戰區民眾動員委員會工作,並發動各地黨員及抗日青年參加“動委會”所設之“戰時工作隊”。
共產黨員投身抗戰成為骨幹
1938年10月,日軍進攻廣州。第四路軍護乾班急赴增城,參加抗擊日軍,50多名隊員英勇犧牲在戰地上,當中有共產黨員、區隊長黃金龍等。在這一戰役中,余漢謀部之151師被日軍擊潰,師長莫希德被撤查,部隊於戰事結束後集中新豐整訓。“四政大”部分隊員奉命到該師參加整訓工作。他們向部隊講解抗戰形勢,與官兵廣交朋友,幫助部隊解決實際困難,改善內部關係和軍民關係,因而有效地恢復和增強了151師的戰鬥力,使之以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粵北會戰。
廣州失守後,余漢謀退守粵北,因失敗而備受各方責難。為洗刷作戰不力的恥辱,他決心厲行整軍,組建政工總隊,舉辦政工幹部訓練班,以期通過加強部隊政治工作的途徑而振興第十二集團軍。余漢謀此時曾經向八路軍駐粵辦事處主任雲廣英提出,請給他輸送一些“有能力”的人才,以“幫助他整頓部隊、訓練幹部”。廣東省委於是決定“大量幫助之”,派中共黨員廖錦濤(曾任中共澳門工委委員)、陳中夫(“抗大”學員)、陳長源率200多名黨員,並發動600多名進步青年加入政工總隊。四政大隊員也集中參與組建政工總隊。當時應邀到“十二集”工作的還有不少第三黨(農工民主黨前身)和非黨人士。1939年3月,政工總隊訓練班在翁源開學,這可以稱得上是一所由各抗日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合作舉辦的抗日幹部學校。
共產黨員在政訓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有的任訓育室幹事,有的任各中隊指導員,大多數為政訓班的骨幹。他們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尊師守紀,處處起模範作用。中共黨員、特別區隊指導員李見心曾到延安學習過,他大力宣傳“抗大”校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八個大字因此被寫到政訓班的牆壁上。廖錦濤等人還到澳門、香港,將大批抗日青年帶到政工總隊,為“十二集”增添了新生力量。這個班共辦了8個月,一支生龍活虎的抗日政工隊伍在這裡誕生。
出入槍林彈雨協助指揮鼓舞士氣
政訓班結業之後,政工隊員被分派“十二集”所屬各師、旅、團,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其中可以列出名單的共產黨員共有260多名。他們將中共的軍隊政治工作的新風引進了“十二集”,通過一系列艱苦深入的工作,努力堅定部隊的抗日信心,活躍部隊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氣,振作官兵的精神面貌。同時還開展了深入的民眾工作,在各地建立“軍民合作站”,為適應對日作戰的需要而將民眾組織起來,使之在戰時主動配合作戰。1939年底和1940年夏,日軍兩次進攻粵北,“十二集”各部奮起抗擊。政工隊員紛紛走上第一線,出入於槍林彈雨之中,或在陣地上鼓舞士氣,或協助官長指揮作戰。中共黨員、157師政工隊員陳兆佳在第一次粵北會戰中英勇犧牲。中共黨員、152師政工隊員姜渭康,在從化良口的一次狙擊戰中炸傷了三名日軍,完成了掩護部隊撤出陣地的任務,自己
則負了重傷。當年政工總隊的《隊報》發表了《敬禮!姜渭康同志》一文,讚揚了他英勇打擊日軍的事跡。當時受到表揚的中共黨員還有伍兆輝、陳學勤、許暄廣等。
“十二集”官兵曾經充分肯定和讚揚政工總隊的成績。參加過粵北大戰的186師某團團長黃植虞說:當年在部隊的中共黨員“無論在平時和戰時,都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地忘我工作,在提高官兵的抗戰情緒和取得這次戰鬥勝利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余漢謀甚至表示:只要這些政工隊員願帶兵,可給他們當連、排長。余漢謀還於1940年2月為中共黨員廖錦濤、李信、張釗出具“證書”,稱讚廖、李、張等“到部隊服務以來努力盡責殊堪嘉許”。
團結抗戰共赴國難精神永存
由於在粵北的兩次對日作戰中顯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威力,十二集團軍決定擴大政工總隊,於1940年秋又招收了數百名青年,在始興縣東湖坪再辦政訓班。於是又有許多共產黨員參加了其中的工作。在第七戰區政治部和政治大隊,也有共產黨員參與。然而,不久卻發生了皖南事變,頑固派在粵北也掀起了反共逆流,於1941年夏逮捕了廖錦濤等,並迫害致死。
抗日時期共產黨員加入余漢謀部隊,在其中推動和參加抗日戰爭,前後介入的人數不少,涉及的部隊較多,堅持的時間也較長,在抗日戰爭中起了積極的作用。故從全民族抗戰的眼光看,這一段歷史是有意義的。雖然當中有曲折,發生過反共逆流,但當事者雙方在民族危難到來時積極謀求合作、想方設法打通合作渠道的行為,是有益於歷史的發展進步的;他們當時團結一致、共赴國難、英勇抗日的精神是應當肯定的。
個人評價
余漢謀先生一生戎馬,盡忠竭智,其秉性仁厚,器量恢宏。治事能識大體,治軍恩威並施。余在戰場上英勇善戰,在社會公益事業上,盡顯菩薩心腸。當年駐軍贛南時,但凡興學、築路、修水利、建醫院皆悉力協助;同時崇尚科學,興辦教育:1934年在肇慶鎮修繕高要縣立第一國小,創建雲樵科學館;風光旖旎、名聞遐邇的七星岩,在抗戰勝利後的一段時間大肆開採,被弄得傷痕片片。余漢謀知道後,乃下令禁止炸石,遂使秀如陽朔的七堆山得以保存。
余漢謀先生雖大半生戎馬倥傯,仍好整以暇,雅喜臨池。余最為推崇孔子和孫中山的思想,亦能寫一手遒勁的楷書。平時極喜登山運動,認為既可鍛鍊身體,又能錘鍊人的意志,更可登高遠眺祖國河山。余漢謀先生曾親書座右銘: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由此,足見其為人風骨之浩然正氣。
近代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史中的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及國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