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遺址
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成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解放後發掘出的侯馬晉國遺址,為我們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一九六一年,“侯馬晉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已在侯馬發現的古城遺址有5座。位於牛村的一座古城稱牛村古城,位於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稱平望古城。古城遺址現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平望古城遺址的東南角和牛村古城遺址的西北角疊壓在一起。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牆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寬6米、深4米的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蹟,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約0.8米,長寬各52米。平望古城的宮殿遺蹟,在城中偏南,分為三級,最下一級是正方形,長寬各7.5米,第二級高出地面4米,第三級位於第二級的北半部,南北35米,東西45米。兩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築坍塌物。同時發現的還有百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在古城。從古城遺址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的國都建築是何等宏偉。
建築文物
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面積約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現僅存宮殿台基殘跡。經大規模的鑽探發掘,發現兩組古城遺址,早期有白店古城
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馬莊、呈王等古城址。位於牛村的一座古城稱牛村古城,位於牛村附近的一座古城稱平望古城。古城遺址現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平望古城遺址的東南角和牛村古城遺址的西北角疊壓在一起。其中牛村古城,位於侯馬市西北,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牆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寬6米、深4米的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蹟,位居城中北部。殿基成正方形,高約0.8米,長寬各52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鑄造青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業作坊。鑄銅作坊遺址,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塊銅錠、鋁錠、鑄銅生產工具及三萬餘件陶范。其中能辨認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這些范鑄造的青銅禮器有鼎、豆、壺、簋、鑒、敦等,兵器有劍、鏃等,此外尚有車馬飾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環帶紋、垂葉紋、人紋、魚紋、首紋等。構圖勻稱新穎,線條流暢細膩。從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經過選泥、制模、翻范、熔銅、澆鑄和修整這一整套工藝流程。相關背景
平望古城的宮殿遺蹟,在城中偏南,分為三級,最下一級是正方形,長寬各7.5米,第二級高出地面4米,第三級位於第二級的北半部,南北35米,東西45米。兩座古城都有一米多厚的建築坍塌物。同時發現的還有百店古城、台神古城、馬在古城。從古城遺址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的國都建築是何等
宏偉。
在牛村古城東南有盟誓遺址,面積約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遺址中發現四百多坑,坑內埋葬著牛、馬、羊和玉幣等犧牲。其中四十一個坑內出土了約數千件盟書,多數為朱書盟書,少數的為墨書詛辭,書法精美,內容記載了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各派貴族集團之間的鬥爭,由此人們可以看到東周的盟誓禮儀和制度
牛村古城南、澮河南岸的上馬村是墓葬區,面積約五十萬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號墓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長方形堅穴木郭墓,墓內的隨葬品,除銅貝、包金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約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銅器如鼎、鑒、方壺、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裝飾品,及編鐘、編磐等。墓中出土兩件銘文相同的徐王庚兒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裡,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成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解放後發掘出的侯馬晉國遺址,為我們研究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一九六一年,“侯馬晉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