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畢家寺古城,位於縣城南2.5公里的河陰鎮大史家村下畢家社南側。古城略呈正方形,南北長90米,東西寬80米,牆基厚3米,城頂寬0.5米,設南門,圍牆基本完好。古城系元代寧河縣古城遺址。《西寧府新志》記載:“寧河縣古城,在所(指貴德守御千戶所)南,元屬河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廢,六年復,十二年復廢”。從地理位置講,正好與該城吻合。明洪武三年,明徵虜大將軍徐達在甘肅定西擊敗元皇族擴廓貼木兒之後,遣征西將軍鄧愈西攻河州。這時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何瑣南普降明,而鄧愈又率兵占領循化、貴德後,遂廢寧河古城,又因洪武七年(1774年),鄧愈委河州左衛指揮築貴德城(現存)時,於六年復寧河古城,十二年,貴德城竣工前夕,於是又廢此又與貴德歷史和民間傳說“先有畢家寺(城),後有貴德城”,的說法相吻合。
清順治六年(1649年),利用廢城址建成畢家寺。亦稱“慶善寺”,藏語稱“畢家扎倉”或“貢德吉哇”。門前有牌樓、校場,現已毀。
1962年10月18日朱輯吾撰《貴德縣續志》(修改稿)中說:“畢家寺即慶善寺,按遺老稱畢氏系貴德土著羌族,處貴德最早,該寺距城南四里,明時未經築城,先有此寺(即城堡),晨之守御所,活佛管理民事。牌坊猶存,予親往該寺,搭梯細閱字記。頭門牌架上刻有“我佛垂慈”四字,清順治六年建修,……二門牌架懸木匾一塊上刻“望佛普照”四字,嘉慶二十一年(1815年)特受貴德撫番分府侯補正堂稽承裕,甘肅西寧貴德營游擊馬,……”
說明
上述記載也與元朝行政管理相符。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貴德州,屬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治河州)而隸中央宣政院。元朝的宣政院職責是“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以及“軍民通攝”、“僧俗並用”。因此,在今甘青藏族地區設定的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轄區內是“政教合一”的,即附“活佛管理民事”,又附“先有畢家寺(城),後有貴德城”的說法。故畢家寺古城為元寧河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