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

新民市

新民市是遼寧省瀋陽市所轄縣級市。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下游平原地區。東連瀋陽市瀋北新區、于洪區;南鄰遼中縣;西與黑山縣接壤;北靠彰武縣、法庫縣;西北一角與阜新縣毗連。距省會瀋陽市區60公里。面積33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萬畝。全市設11個鎮、14個鄉和5個街道,338個行政村。有漢、滿、回、朝鮮等18個民族。總戶數為225,267戶,總人口695,595人。以漢族為主,還有滿、蒙古、回、朝鮮、苗、壯、彝等17個民族。是一座集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於一體的新興城市。遼河以東地區種植水稻,其餘地區種植玉米、高粱、大豆。是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地貌特徵

新民市
新民市
新民市為遼河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北部邊界一帶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漸降低,最低點在金五台子鄉南部一角海拔19米。 依地勢把全境分為各具不同特點的四個地區:一是北部低丘區,海拔35-55米;二是遼河以東平原區,為沖積平原,海拔20-40米;三是柳繞沙鹼區,為沖積傾斜平原,海拔30-50米;四是遼繞低洼區,為繞陽、遼、柳河沖積平原,地面以細粉砂為主。

氣候類型

新民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西伯利亞冷空氣經常侵襲,乾寒時間較長;夏季濕熱;春季風沙大;秋季晴朗。春秋兩季時間較短,氣候多變。年平均氣溫7.6 ℃。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62%。

自然資源

全市地下水天然資源量5.47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0%。林木總蓄積量為231萬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新民市山雖不多,卻盛產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頁岩、龍頭山的花崗石,是建築用優質石料。境內油氣資源豐富,地下油氣分布面積達700多平方公里,儲量達3億噸。

歷史沿革

新民市
新民市
新民縣之名源於清初(後金)的新民屯。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來了許多新的移民於此地進行開墾,遂成村落,俗稱新民屯,建置縣治時便以新民命名。崇偵十四年(1641年)和順治八年(1651年)相繼從山東、河北兩次移撥大批災民來東北墾荒。當時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 “民人”的落腳點便稱“民屯”。現在東郊公社“民屯”就是這樣形成的。以後在遼河東以集居的漢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漢族遷至今新民鎮落戶,為區別“民屯”,扶取新民屯之稱,新民縣是襲用駐地的專稱而得名。新民縣戰國時為燕地。秦屬遼東郡。兩漢時屬幽州遼東郁。魏晉時,西部屬遼東郡,東部屬玄莢郡,境內設望平縣(今安平堡南大古城子)。隋時東北部屬遼東郡,西部屬燕郡。唐時西部屬營州,東部屬安東都護府。遼為遼州之地,屬遼濱縣。金、元時隸瀋州及廣寧府。明屬瀋陽中衛、廣寧衛。清初屬廣寧、承德兩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巨流河巡檢。乾隆初年巡檢移駐新民屯,是新民名稱之始。嘉慶十三年析承德西境、廣寧東北境轄地為新民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新民府,將府境東南、西南之滿都戶、西佛牛錄、八角台、沙嶺各村屯劃為遼中縣。不久又以八角台置台安縣,沙嶺改立盤山廳。同年新設法庫廳,縣邊界以小塔子舊塔基為界標,塔北歸法庫,塔南歸新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隸屬奉天省。民國元年(1912年)改府為縣,隸屬遼寧省。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新民縣,隸屬奉天省。1945年以後,新民縣曾一度被國民黨占領。1948年12月29日建立新民縣人民政府,屬遼北省。1949年4月劃歸遼西省管轄。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管轄。(以上摘自“遼寧地名信息網”)
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民縣,設立新民市。

行政區劃

新民市
新民市
新民市轄4個街道、11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537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新柳街道 23758 東城街道 23375 遼濱街道 29609 西城街道 20119 大紅旗鎮 23869 梁山鎮 25545 公主屯鎮37145 興隆鎮 27565 前當堡鎮 23140 大民屯鎮 33543 大柳屯鎮 27671 興隆堡鎮 15408 胡台鎮 28948 法哈牛鎮 29548 柳河溝鎮 26038 城郊鄉 32472 高台子鄉 14016 金五台子鄉 17422 紅旗鄉 13303 盧家屯鄉 13768 姚堡鄉 17226 周坨子鄉 14812 於家窩堡鄉 10577 新農村鄉 12794 東蛇山子鄉 24376 陶家屯鄉 10433 羅家房鄉 26566 三道崗子鄉 20561 大喇嘛鄉 14581 張家屯鄉 15531 
2001年,新民市轄4個街道、11個鎮、15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胡台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城郊鄉、高台子鄉、金五台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周坨子鄉、於家窩堡鄉、新農村鄉、東蛇山子鄉、陶屯鄉羅家房子鄉、三道崗子鄉、大喇嘛鄉、張屯鄉。
2002年12月13日,遼政[2002]323號批覆:撤銷大喇嘛鄉、興隆堡鎮,合併設立興隆堡鎮。區劃調整後,興隆堡鎮政府駐地興隆堡村,區域面積151.4平方千米,轄26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遼政[2004]116號批覆,撤銷新民市城郊鄉,將其所轄的原北山、巨流河、北張3個村劃入東城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民屯、後營子、前營子3個村劃入新柳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范屯、柴屯、梁家燒鍋3個村劃入西城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新建、瓦房、東崗3個村劃入遼濱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蘇家崗、茶棚庵、頓家窩堡、邢家甸、門家網、前長新、魏林子、李子溝、後長溝沿、前長溝沿10個村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新城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為新民市中央大道8號。
2004年,新民市轄5個街道、11個鎮、13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新城街道、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胡台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高台子鄉、金五台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周坨子鄉、於家窩堡鄉、新農村鄉、東蛇山子鄉、陶屯鄉、羅家房子鄉、三道崗子鄉、張屯鄉。

經濟狀況

新民市
新民市一農業大棚
新民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1993年撤縣設市。是瀋陽市副食品生產基地和國家商品糧、優質米、瘦肉型豬生產、淡水魚開發基地。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6條河流通過,有256萬畝耕地,7萬畝養殖水面,45萬畝草原,有林地面積110萬畝,其中速生豐產林面積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生豬、肉雞禽蛋、牛羊等產量位居遼寧省前列。瀋陽仙子湖、棲鶴湖、雁沙湖,遼濱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園等景觀自然天成,景色秀麗。
交通通訊便捷。境內有6條國省級公路、11條縣級公路和2條交通動脈京哈鐵路、高新鐵路縱橫交錯。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大連和營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訊設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國電話市。
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變電站21座,60千伏輸變電線路253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2000公里,低壓線路3800公里,日供電量高峰時可達14O萬千瓦/小時。城市日供水能力為5萬噸。石油儲量3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
全市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稅源增加,融資充足,人民增收,全市經濟成長迅速。農業初步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形成了糧食、優質米、蔬菜、林果、兩瓜、菜籽、生豬、牛羊、禽蛋、淡水魚十大生產基地,被遼寧省確立為現代化農業示範市。工業以化工、輕工、機械配套加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四大產業為支柱,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76%。形成了以胡台新民兩個經濟開發區為龍頭,以102線的法哈牛、張屯、大民屯為支撐的工業帶,實現了新民工業的跨躍發展。全市工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地區貿易業的平衡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上升。到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億元,新民貿易業已全部進入網點化和民營經濟運營時期,城區商業街和餐飲街網點密布,主要城鎮集貿市場繁榮,枊河溝的西瓜市場、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場、大民屯的蔬菜市場等幾大專業市場遠近聞名。

社會事業

新民市
新民市西瓜
“十五”期間,我市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52項,其中國家級6項,瀋陽市級40項;榮獲各種科技獎勵項36項,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3項。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九五”時期的48%提高到55%。農業新品種覆蓋率達到了99%;新技術普及率達到了98%。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598人,有各類科技學會、協會、研究會80個。教育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基礎教育快速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推進。新民市高中易地重建並投入使用。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水平。在04年05年建成使用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基礎上,06年又開工建設6所,總建築面積18.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1.98億元,其中地方自籌6,111萬元;目前已購進接送中國小生上下學專用車151輛,距學校3公里以外的中國小生上下學全部能夠接送到村屯。
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到2005年底,全市城鄉共有衛生機構36個,衛生人員2871人,市民人均壽命達到71歲;成功地控制了“非典”疫情;完善了醫療設施,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改善。2005年6月起實施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從2006年6月1日起對醫療補償標準做了進一步調整,住院補償封頂線由3,000元、4,000元上調到1萬元。農民參合率由05年的88%提高到06年的93%,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文化、體育、新聞、計畫生育、檔案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成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

城鎮建設

新民市
新民市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區改造力度加大,城市總體功能增強。 “十五”期間,累計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年均增長15%。新民火車站、汽車站改建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向陽新村富康花園、東城家園等一批現代風格小區拔地而起。
加強了城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綠化、亮化、美化了城市。新建了新華園廣場,改造了102線南出口;城區鋪設路面1.25萬延長米、排水管道1.3萬延長米。
交通建設取得新成果。完成了102國道改擴建工程、繞城公路工程,完成了1000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304線改造前期工程,形成了結構合理、設施先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前當堡鎮、胡台鎮、興隆堡鎮、梁山鎮、大民屯鎮和法哈牛鎮6個鄉鎮被瀋陽市政府列為重點鄉鎮。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帶動和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名勝古蹟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處,市內有南寺北寺,農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現在的大紅旗寺)。其中南寺最具

新民市新民市清真寺
代表性,該寺1997年被瀋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民清真寺南寺位於新民市遼濱街回族聚居地區。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為遼寧省四大清真寺之一。
寺的方位座西朝東,共分四組建築,總占地面積為2673平方米。西廳為正廳(亦稱大殿)共五間,跨度為10米,面積為240平方米。正廳前面有抱廈(亦稱前廊),共3間,面積為74平方米。抱廈門額懸掛古匾四方,正匾題為“萬古獨一”,左側匾題為“惟精惟一”,右側匾題“誠意敬心”。其中右側匾系清朝愛國名將盛京總兵左寶貴送,上款書欽命頭品頂戴賞穿黃馬兵掛簡放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總理奉天營翼長統奉軍馬兵等營銼色巴圖魯左寶貴,下款寫光緒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為珍貴,已列入中國名匾並被《中國宗教文化大觀》收錄,是新民一寶。
前廊為卷棚歇山式,飛檐高翹,特製10對寶瓶插花分列前後左右,顯得雅致端莊。驚鳥鈴高懸於套獸頂端,前廊雕樑畫棟,突出民族特色。大殿三間正門16扇花格木柚門,對襯排列整齊,南北兩側半截花格窗欞渾然一體,紅門檻、綠雀檐配套成形。
大殿後身有望月樓(亦稱遙殿),樓高23米,三層四角,正中飛檐高翹,雕樑畫棟,質樸無華,色調和諧,典雅大方,樓頂鑲嵌1.5米高的風磨銅寶頂,光耀奪目。
南北講堂都是硬山起脊,青磚到頂,各為三間,北上房門額有匾曰“講經堂”,東裡間為阿訇起居室,西裡間管委會辦公室及阿訇給學員講經的地方,南配房門額有匾曰“經義學”,平日作宗教活動的場所,冬天禮拜作暖殿
這四組建築外圍有方牆,牆高1.8米,石頭基座,上部青磚成脊背式。
寺的整體坐落成方形,是一組極為完整的四合院宮殿式建築,風格和諧、莊重高雅、清靜肅穆、古香古色,體現了回漢兩個民族高超的建築工藝和精彩絕倫的民族藝術。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公主屯鎮遼濱塔村,西傍秀水河,南臨遼河。塔高41.7米、直徑12.5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磚
新民市遼濱塔
塔。該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構成。塔座高約4米,八角形,每邊長4.5米,周長36米,由於經年風雨剝蝕,青磚脫落多層,現已修復。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轉角處為磚砌圓柱,每面下部正中辟有券形佛龕,龕高2.4米、寬1.3米、進深O.4米。每個龕內凸起的蓮花寶座置盤膝端坐、雙手交叉合於胸前、目視遠方的佛像一尊。佛像兩邊立二脅體僧拱手侍。佛像頭頂上雕垂幔式傘蓋,再上左右兩角雕“飛天”,舞姿婆娑盤鏇於上。佛像均用泥土燒制。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脫落,只有南側的寶生佛、等觀佛較為完整。佛座下與塔基連線處有磚砌橫枋。枋下轉角處各雕金剛力士一尊,頭頂枋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兩側雕小型羅漢18尊,手持器械羅列兩旁。塔檐高約26米,共十三層。每層迭澀出檐,層層上收,直至塔剎。塔剎高約4米。現只剩剎身露盤,剎桿和寶珠等早已無存。原在露盤和檐角處懸掛著許多風鈴(俗稱驚雀鈴)。每當夜深人靜,微風吹過,風鈴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數里之外,能聞其聲。當地流傳著一首詩:“遼濱夕陽映霞天,低雲蒼穹看倪端。乳燕盤鏇塔中戲,銅鈴驚飛走角檐。”民國15年夏建築遼濱塔校舍時,遼濱塔國小教師在掘土中發現一驚雀鈴,上鑄有“瀋州遼濱縣主薄溫迪罕”字樣。遼時遼濱縣為遼州之地,金時撤廢遼州,遼濱縣屬瀋州。由此可知,遼濱塔應為金代所築。
遼濱塔於1961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瀋陽市政府撥款用當地燒制的仿古磚維修了塔基座。
碑碣
新民市
碑碣
1926年(民國15年)《新民縣誌》記載:《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縣署前。光緒三十一年,縣人為 知府增公韞立。一張文典撰文、一韓國賓撰文,皆王振鐸書。民國四年,柳河橫溢,縣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內,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剝落殆盡,幾番摩挲,終難辨識。1988年,新民師範拆除北樓時,從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

出土文物

新民市
石刀
石刀
石刀,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採集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殘長13.2厘米、寬4.7厘米、厚0.9厘米,中部有兩個對穿孔,通體磨製。石鏟
1981年高台子208增音站出土的長條形石鏟,體扁平而長,制光滑。長30.2厘米、寬5.5厘米、厚1.4厘米。屬高台山類型。
石劍
石劍於1980年高台山墓葬出土,劍身扁平,尖部雙刃鋒利,頁岩質,通體磨製。長32.2厘米、寬4.3厘米、厚1厘米。應屬武器類,做為墓主人的使用兵器隨葬。屬高台山類型,為青銅器早期文物。
棍棒頭
棍棒頭是一種工具或原始武器,為青銅器早期和春秋時期文物。青銅器早期的棍棒頭是1974年高台山墓葬出土,球狀。直徑6厘米、高5厘米,中有一圓孔,通體磨製光滑。屬高台山類型。
新民市
銅錢
石獅茵鎮
石獅茵鎮是50年代公主屯鎮遼濱塔村出土的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石獅為灰色細沙岩雕造,左 右相向的一對,長19厘米、通高12.5厘米、座高3厘米,重約5公斤。在半圓形的石座上,一獅軀體蜷曲伏臥,獅首轉向一側,口微啟而露齒,成束的頭毛披垂頭頸之上,長尾盤於體側,它平穩地伏在那裡,凝視對面的同伴,神態安祥,姿勢自然,造型優美,比例勻稱,雕刻刀法洗鍊精緻。茵鎮是我國古代貴族室內用以壓在茵席邊角的飾物。我國中原地區,從遠古起,直至五代以前,室內地面廣敷大席。人們的一切起居活動全在室內的席上,就是所謂席地而坐的方式。五代以後,室內改設桌椅、臥榻等,茵鎮也隨之消失。但北方的契丹族仍席地而坐,使用茵鎮。
從石獅的造型、技法上看,與遼代雕刻作品的風格相去甚遠。遼的雕刻品常常是比例勻稱,造型呆板,刀功粗糙。據此推斷該雕刻精美的石獅茵鎮是由中原傳入的。
石龜硯
石龜硯在50年代,出土於遼濱塔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該硯長18.5厘米、寬18厘米、高9.3厘米,淺綠色沙質岩雕造。龜首高昂,轉向一側。背橫負簸箕形硯池。硯底部為橢圓形石板。龜身平穩臥於石板之上。龜首雕功精細,雙目圓睜。龜頸部有三道凹帶弦紋,形象生動。
最早的龜硯見於漢代,漢代的龜形硯有直頸單龜陶硯、屈頸單龜陶硯、交頸交尾雙龜陶硯。到了隋唐時期則流行箕形硯,也稱風字硯,形狀象簸箕,前低後高,有兩足或三足:前為硯池,後為硯面。石龜硯出土於遼代遼州州治窖藏之中,說明漢代文化對契丹族的影響。
瀋州站印
瀋州站印於1970年在張家屯鄉出土。印為銅質。印面正方形,邊長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長方形板鈕,鈕高3.6厘米。印面陽刻漢字篆體“瀋州站印”。印背左陰刻“尚書禮部造,至元七年三月”,印背右陰刻“瀋州站印”。鈕頂端上刻“上”字。這顆印的年代為元代。
元代在全國開闢很多驛站。當時瀋州地區屬遼陽行中書省所轄,共有驛站120處,瀋州站是其中之一。驛站是通達邊情、宣布號令的重要設施。旱路用馬車,水路用船。這顆瀋州站印是當時瀋州設定驛站的物證。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銅錢
銅錢,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紅花崗子村。窖藏唐宋年號的銅錢達一千餘斤。反映了金兵南侵,社會動亂的史實。
鐵鏵鐵鏵於1975年在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呈長三角形,前尖扁平,尾部內凹,兩側外弧長49厘米,尾部兩端間 距27厘米,厚3.8厘米。身上部有一半圓形大開孔。正面有一深窩,其表面漫圓無脊,俯視呈半月形,一次鑄成。此鏵應為遼金時期破土農具。
新民市
鐵鋤
鐵鋤
鐵鋤於1957年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長70.5厘米、寬15.1厘米。長把,鋤刃為弧形,有曲形圓筒長銎,與現代所用鋤頭相差不多,是遼金時期鋤草農具。
深腹罐
深腹罐,1974年於高台山遺址出土。紅褐陶,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飾有附加堆紋、三角紋、幾何劃紋。這種深腹罐是新石器時期的偏堡子類型的典型器物。
高足缽
高足缽,1973年於高台山墓葬出土。可分四式:一式斂口,折腹偏於下部,腹部有四個對稱豎盲耳,圈足內乳突較大;一式折腹移於中部,圈足增高,凸底縮小成瘤形,個別圈足裝飾有四個對稱長方形孔;一式直壁折腹在下部,腹有四個盲耳;一式圓腹緩收,無折腰,腹徑在中部,腹有六個瘤耳,圈足近於垂直。均屬隨葬品,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器早期的文物,屬高台山類型。
陶鬲
陶鬲,袋形空足鬲,1976年於高台山遺址出土。口徑32厘米,高41.1厘米。紅褐陶,直口,三個空袋足,靠口沿部有四個扳耳,腹部有四個豎橋耳。屬高台山類型。
陶壺
陶壺,1973年於高台山墓葬出土。壺多為夾砂紅陶,火候較高,部分呈褐色。有的器表施紅色陶衣,並多磨光。器口內有一周抹斜,可分三式:一式直口、高領、平底、鼓腹,最大腹徑居中部,光素無裝飾,個別在頸的中部飾一圈附加堆紋;一式高領、口微斂、鼓腹,的頸底部飾一圈刺點紋,腹部有對稱的豎橋耳和瘤耳,底較小;一式喇叭形高圈足,足與頸幾乎同高,頸中部飾一周指甲壓的附加堆紋。為新石器晚期、春秋戰國、漢代文物。屬高台山類型。
綠釉雞冠壺
綠釉雞冠壺,1956年於巴圖營子遼墓出土。壺為圓身環梁式,高29.5厘米,腹徑13.7厘米,底徑8.3厘米。高身圈足、拉坯圓壺捏扁上部,加長狀壺嘴及環狀提梁,提樑上加指捏紋。胎質粗松呈白色,外掛綠釉,釉不到底,有淚痕。器身光素無皮條裝飾。是容器,為遼代典型器物之一。
白瓷粉盒
白瓷粉盒,50年代於遼濱塔村出土。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占大隊。盒直徑16.4厘米,高7厘米,形制呈扁圓。上下盒有子母口,釉為乳白色,釉澤光潤明亮。蓋上有褐色點彩。底有矮圈足。為高溫細胎白瓷。此器系遼白瓷,仿定窖瓷器,製作較精。為遼代的梳妝用具
新民市
白瓷大碗
白瓷大碗
白瓷大碗,1975年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口徑19.2厘米,高6.3厘米。口沿微外卷。淺腹,腹呈半球形。圓 足。釉白中泛黃有開片。碗內澀圈、圈足無釉。底部有“三”字呈赭色。可能是窖址或窯工和用器人的記號。胎骨的燒法程度較高。屬遼白瓷系,為金代日用粗瓷。
其它文物
除上述主要出土文物外,尚有巴圖營子遼墓出土的三彩雙蝶海棠盤,中古城子遺址出土的瓷瓶、瓷盤,新農村鄉陸家收藏的清代遺物—祭紅小撣瓶,柳河溝鄉張家溝子張姓收藏的清代器皿—琉璃碟,姚堡鄉收藏的清代文具—瓷筆架,陶家屯鄉烏爾汗村收藏的明永樂年間造的銅鐘,遼濱塔村李姓收藏的清代器物—鐵戰刀

著名人物

李桂丹
李桂丹(1914―1938)遼寧新民人,抗日英雄。在武漢保衛戰中,僅其1人即擊落敵機3架,激戰中不幸被日寇擊中,壯烈殉國,時年24歲。
鄭新潮
鄭新潮(1913—1986),原名:鄭榮芳。遼寧新民東蛇山子籍,解放後,在軍委炮兵司令部、總後勤部工作,炮兵專家、軍馬行家,軍級(文職員),終年73歲。
邵清廉
邵清廉(1914.10—2004.8),女,1914年生(區劃前)新民人,享年92歲。延安抗戰女幹部、解放軍軍馬事業和軍馬場創始人之一。
郭鞏
郭鞏出生於遼寧省北鎮縣,“九·一八”事變後,郭鞏為了抗日救國,於1935年7月拋家棄子,投奔革命聖地延安,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蘇炳文
蘇炳文(1892年10月22日-1975年5月22日),字翰章,遼寧新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馬原
馬原(女),1930年生,遼寧新民人。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國婦聯第五屆常委,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副總幹事,全國婦聯第六屆執委。

遼寧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瀋陽市瀋河區 | 皇姑區 | 和平區 | 大東區 | 鐵西區 | 蘇家屯區 |東陵區 | 瀋北新區 | 于洪區| 新民市 | 法庫縣 | 遼中縣 | 康平縣
大連市西崗區 | 中山區 | 沙河口區 |甘井子區 | 旅順口區 | 金州區 |瓦房店市 | 普蘭店市 | 莊河市 | 長海縣
鞍山市鐵東區 | 鐵西區 | 立山區 | 千山區 |海城市 | 台安縣 |岫巖滿族自治縣
撫順市順城區 | 新撫區 | 東洲區 | 望花區 |撫順縣 | 清原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
本溪市平山區 | 明山區 | 溪湖區 | 南芬區 | 本溪滿族自治縣 |桓仁滿族自治縣
丹東市振興區 | 元寶區 | 振安區 | 東港市 | 鳳城市 | 寬甸滿族自治縣
錦州市太和區 | 古塔區 | 凌河區 | 凌海市 | 北鎮市 | 黑山縣 | 義縣
營口市站前區 | 西市區 | 鮁魚圈區 | 老邊區 | 大石橋市 | 蓋州市
阜新市海州區|新邱區 |太平區 | 清河門區 | 細河區 | 彰武縣 |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遼陽市白塔區 | 文聖區 | 宏偉區 | 太子河區 |弓長嶺區 | 燈塔市 | 遼陽縣
盤錦市雙台子區 | 興隆台區 | 盤山縣 | 大窪縣
鐵嶺市銀州區 | 清河區 | 調兵山市 | 開原市 | 鐵嶺縣 |昌圖縣 | 西豐縣
朝陽市雙塔區 | 龍城區 | 凌源市 |北票市 | 朝陽縣 |建平縣 |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葫蘆島市龍港區 | 南票區 |連山區 | 興城市 | 綏中縣 |建昌縣
(註:瀋陽市大連市為副省級城市。)(參見:遼寧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