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遼寧省下轄縣級市]

凌海[遼寧省下轄縣級市]

凌海市,是遼寧省下轄縣級市,由錦州市代管。凌海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地理坐標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凌海市是遼寧省沿海開放城市,素有“遼西走廊上一顆明珠”的稱呼。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2009年,全市轄18個鄉鎮、2個街道和260個行政村,總人口為53.7萬,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15個少數民族,土地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638.5平方公里)。 2015年,凌海市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90億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凌海全貌 凌海全貌

虞、夏時乃冀州之域。商屬孤竹國。周系幽州地。春秋、戰國時為屠河,屬燕國地。

秦滅六國統一後,行郡縣制,為遼西郡之轄境。

西漢時屬遼西郡徒河縣地。新莽改稱河福縣。東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遼東屬國,是為遼東屬國之徒河縣。

三國魏徵遼東後置昌黎郡,郡治昌黎縣。晉代時北方的鮮族興起,前燕之慕容廆復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樂縣於此。南北朝時則為北魏之昌黎郡廣興縣,轄徒河、永樂、燕昌地。

隋統一後為遼西郡滬河縣轄境。唐屬汝羅守捉地。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征服契丹硌部後建立了契丹國,後改為遼。始設錦州臨海軍,置永樂縣於此,屬京中道。錦州之名始於遼代,系以境內之小凌河繞城西南而東流,以其迴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於此。

金因遼制仍名錦州轄永樂、安昌、神水縣,屬北京路。元省軍縣名入州,稱錦州屬大寧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稱帝,推翻了元朝統治,建都南京國號明,統一了中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廣寧中、左屯衛,錦縣是其轄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廣寧右屯衛,初設於十三山堡。翌年遷治早閭陽縣之臨海鄉(今右衛鎮),隸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凌河中左千戶所(今之市駐地)。松山堡中屯千戶所,築城設守。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清太祖),建立後金國。明崇禎四年(1631年)後金皇太極(清太宗),率兵進圍大凌河城,明總兵祖大壽以城降。明崇禎九年(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清。明崇十二年(1639年)困松山城。至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明總督洪承疇、總兵祖再而三樂等被俘。從此錦縣地區論於清王朝。

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逐步統一了全國。清初大體承沿明代舊制,錦縣地區為錦州之轄境。清康熙元年七月(1662年)始改錦州為錦縣,隸屬奉天府。清康熙三年六月(1664年)改隸廣寧府。同年十二月罷廣寧,置錦州,縣附府。縣與府之治所駐錦州。延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分錦縣西境置江家屯廳,後更名為錦西廳,隸奉天府,清宣統三年(1911年裁縣為府,取名錦縣名稱仍稱錦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裁錦州府治,改府為縣,稱錦縣隸屬遼瀋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除道制,直隸奉天省。同年奉天省改名遼寧,錦縣隸屬遼寧省,縣治所駐錦州。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占據了中國東北,扶植偽滿傀儡政權,翌年(偽滿大同元年)設定錦縣公署,隸屬奉天省,縣治所仍駐錦州。偽滿康德元年十月(1934年),偽滿行錦省制,設錦州省,錦縣公署隸屬錦州省。偽滿康德四年(1937年)設錦州市,縣、市分治,縣治所仍駐錦州。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五五”光復後,錦縣曾一度由八路軍解放。同年冬國民黨軍隊進駐。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設錦縣政府駐於錦州市。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遼瀋戰役結束,錦州解放。錦縣人民政府移駐錦州城北流水堡屯。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初,錦縣人民政府遷至大凌河村。同年成立遼寧省,錦縣隸屬遼西省。

1954年並遼西、遼東兩省為遼寧省,錦縣隸屬遼寧省。同年省、市、縣的行政名稱改為人民委員會。錦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於遼寧省人民委員會。1980年末經縣人民代表大會決議,縣革命委員會改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首批環渤海灣對外開放城市,也是遼寧省確定的遼西沿海經濟區之一。1993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改錦縣為凌海市。  

行政區劃

2013年,凌海市下轄2個街道(大凌河街道、金城街道),12個鎮(石山鎮、余積鎮、雙羊鎮、班吉塔鎮、沈家台鎮、三台子鎮、閻家鎮、新庄子鎮、翠岩鎮、安屯鎮、大業鎮、右衛滿族鎮),6個鄉(西八千鄉、建業鄉、白台子鄉、謝屯鄉、板石溝鄉、溫滴樓滿族鄉)。另有1個原種場(遼寧省金城原種場),1個農場(大有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凌海市位於遼寧省西南部、渤海遼東灣畔。凌海市地理坐標介於北緯40°48’-41°26’,東經120°42’-121°45’之間,全境環抱遼西中心城市錦州市區,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余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土地總面積2495平方公里(行政區域面積2638.5平方公里)。  

地貌

凌海市自然地貌結構大體分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內“山、平、窪、海”俱全。   凌海市地處渤海遼東灣的環抱中,全市海岸線長83.7公里,沿海灘涂1.7萬公頃,10 米等深線以內的近海水域9萬公頃。  

山脈

凌海市境內的山脈為松嶺山余脈和醫巫閭山脈。兩條山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延伸至凌海市的西部、北部。大凌河以西為松嶺山余脈,大凌河以東為醫巫閭山脈。  

氣候

凌海地處北溫帶,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8-8.7℃,年≥10℃活動積溫3400-3600℃,年降水量550-620毫米,無霜期160-180天,80%保證率為165天,南部低洼區比北部山區長5-7天。年日照時數2804小時,5-9月12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3%。春季雨量少,多南、東南大風,氣溫回升快,平均氣溫8-10℃,終霜期在4月末5月初。降水量65-8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2-13%。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量400-450毫米,占年降水量62-70%,平均氣溫22.5-23℃,極端最高氣溫可達39.5-42.0℃。秋季,溫雨驟減,降水量85-12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4-21%,平均氣溫9-11℃,初霜期在10月8日前後。冬季,氣候較寒冷、乾燥,平均-6--8℃,極端最低氣溫達-25.6℃,降水量5-12毫米,占年降水量1-2%。

凌海四季的特點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寒暑相差懸殊,夏季日極端最高氣溫在30℃以上,冬季日極端最低氣溫在-20℃以下,兩者相差50℃。  

水文

凌海市境內有流長在10公里以上河流有19條,分屬於大凌河、小凌河、遼河三個水系。其中,大凌河流程為85公里,流域面積為842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9年,凌海市有農業區劃的耕地面積為1889363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63%。實際耕地面積為1466654畝,占總土地面積的32.3%。人均耕地面積2.39畝,比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5畝)多0.89畝,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積(2.79畝)少0.4畝;比錦州市人均耕地面積(1.8畝)多0.59畝。與1949年比,耕地面積減少295856畝。

林地面積(包括果園面積)557231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2.28%。

草地和疏林草地面積785399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7.3%。

水域面積604900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3.33%。

其它用地面積為701158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5.46%。其中,城鄉居民點占地246299畝,工礦和交通用地181826畝,特殊用地8741畝,難利用土地264292畝。  

生物資源

獸類:狍子、狗獾、野兔、狐狸、貉、黃鼬(黃鼠狼)、豹貓、麝鼠。

鳥類:雁、野雞(雉雞)、野鴨、鵪鶉、紅咀鷗、貓頭鷹、天鵝、鴛鴦、海鷗、丹頂鶴、鷺鷥、喜鵲、壽帶40多種。

淡水魚類:鯉魚、鯽魚、鯰魚、黑魚、泥鰍、草魚、白鰱、花鰱、河蝦、河蟹。

海水魚類:梭魚(紅眼)、鯔魚(白眼)、同樂(黃姑)、鱸、鰵子、偏口、鯧魚、青鱗(青皮)、梅同(大頭飽)、黃鯽魚(油扣)、鱭魚(把齊)、小黃花、海豚、海鯰魚(扔巴)、海蜇、烏賊、毛蝦、青蝦、烏蝦、對蝦、文蛤、蘭蛤、牡蠣、四角蛤蜊、海馬、海龍。

昆蟲類:黃蜂、赤眼蜂、蟬、土蟲。此外,還有蠍子、蟾蜍、青蛙、龜、蛇、蜥蜴、蚯蚓、水蛭等。

野生林木:楊、柳、榆、槐、松、柏、桑、黃鳳梨、丁香、荊條、山杏、山梨、山李子、酸棗。

藥材:延胡索、五味子、天南星、鈴蘭、闊葉遠志、細葉遠志、白頭翁、漏蘆、輪葉黃精、丹參、升麻、小玉竹、敗醬、赤芍、知母、防風、黃柏、紫花地丁、甘草、車前子、停力子、蒼朮、巨麥、劉寄奴、苦參、蒼耳。

草類:菖蒲、蘆葦、牡羊草、羊草、艾蒿、馬藺、南蛇藤、苜蓿、打碗花、蒲公英、黃蒿。  

礦產資源

凌海市到1985年發現和探明的礦產主要有:鐵、錳、石油、花崗岩、煤、建築河砂、泥炭、耐火粘土、膨潤土、白堊土、石灰石、滑石、矽石、硅藻土、氟石、長石、螢石、重晶石、珍珠岩、磷等。

凌海金屬礦藏主要有鐵和錳。其它如金、銅、鉛、鋅等僅作為由熱液作用而形成的礦化點存在於石英脈中。

鐵:主要分布在雙羊鎮的山峽峪,白台子鄉的城隍峪及三台子鎮的上鐵廠等地。礦石主要為磁性材料鐵石英岩,條帶明顯,礦體多為透鏡狀及扁豆狀,長約數米至數十米。最長的達200米,厚一般幾十厘米,最厚可達2米。含鐵品位一般為20-30%。

錳:主要分布在松山鄉富有屯北溝一公里處。礦石主要為軟錳礦,次為硬錳礦,細脈、網脈狀及塊狀,品位較低。

花崗石:分布在白台子鄉、石山鎮,屬中生代燕山期花崗岩侵入體,為灰白色中粗粒黑雲母花崗岩。以斜長石為主,次為微斜長石,其抗壓、抗剪、耐酸耐鹼能力均較強,可加工成各種規格的料石。有礦點幾十處,年產花崗岩石料36萬立方米。

建築河砂:分布在石山、三台子、白台子等鄉鎮,均出露於現代河床,屬沖積砂礦床,貯量豐富,達數百萬立方米。

耐火粘土:分布在班吉塔鎮的棉花地、缸窯溝一帶。礦床厚1米左右,含三氧化二鋁32-35%,耐火度1650℃,為良好的耐火材料。儲量達700萬噸。

膨潤土:又稱漂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白土。主要分布在西北火山岩地區的班吉塔、沈家台、板石溝等鄉鎮。單個礦床規模不大,但礦床數量多,總儲量達數百萬噸。

石灰石:分布在班吉塔鎮的缸窯溝至後石灰窯一帶。由寒武奧陶系石灰岩組成,岩質純,含氧化鈣49%,氧化鎂1.01%。礦層厚,儲量大,約5440萬噸。

滑石:主要分布在雙羊鎮的山峽峪,大凌河鎮的靠山屯等地。其化學成份主要含二氧化矽44.6%,三氧化二鋁7.8%,三氧化二鐵12.6%,氧化鎂24.1%,氧化鈣1.8%。

泥炭:分布在三台子鎮的小湖咀村,埋藏淺。

石油: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大凌河口兩岸。

磷:分布在白台子鄉城隍峪,品位含五氧化二磷1.4%-1.8%,儲量達800萬噸。

矽石:又稱矽石。主要分布在三台子、高峰、杏山等鄉鎮。

珍珠岩:分布在余積鎮的千軍、溫滴樓鄉的小石廠、天橋的臭山等地。為黑耀岩、珍珠岩,呈黑色、黑綠和棕色,其化學成份為:二氧化矽70%,三氧化二鋁12-16%,三氧化二鐵1.6-2.3%,氧化鎂0.1-1.2%,膨漲率為8-10倍。

沸石:分布在溫滴樓鄉的小石廠、天橋的臭山、余積的茶山、半壁山等地,為1978年新發現的天然沸石礦,是一種新型的工業原料。

重晶石:分布在沈家台鎮的二道河子一帶。主體礦最長5米,厚1米,最厚處1.5米,其礦化帶較長,產於北東東向的張性裂隙及破碎帶中,礦石主要為粗大的重晶石晶體,質純、品位高,硫酸鋇達98%,貯量達數千噸。

螢石:又名氟石,也叫五花石,分布在沈家台鎮的湯池村南大山西麓,礦體長200米,地表出露標高為0-20%。礦石含氟化鈣為30-40%,儲量約為8萬噸。  

水資源

凌海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5.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3億立方米,地下水2.83億立方米。

地表水 凌海地表水多年平均逕流深90毫米,多年平均逕流總量2.53億立方米。保證率50%的年逕流深是78.3毫米,逕流量是2.20億立方米;保證率75%的年逕流深是46.8毫米,逕流量是1.33億立方米。

地下水 凌海地下水資源總量(天然補給總量)是2.65億立方米每年,開採資源總量是2.83億立方米每年。

水質:凌海絕大部分地下水的水質屬於重碳酸鈣——鎂型水,礦化度0.21-0.43克每升,鍋垢總量H=62-324,硬垢係數Kn=0.15-0.24,起泡係數F=64-260,灌溉係數Ka=19-68,腐蝕係數Kn小於0,沉澱少,半起泡,水質良好,符合國家規定的工農業用水和億萬民眾生活用水的標準。

溫泉:凌海境內有一溫泉。該溫泉位於沈家台鎮湯池子村兩條岩層斷裂的交會處。地面高程150米。泉水從沖積砂礫石和黃褐色亞砂土中溢出。屬深大斷裂型溫泉。  

人口民族

人口

凌海市歷代都是遼西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錦州府志》記載,明代廣寧左中右三屯衛(即後來的凌海市境)共有戶口25241丁。康熙初年,境內只有人口行差人丁6801丁,不行差食鹽男婦4150名(不包括滿洲八旗人數)。乾隆六年(1742年),凌海市已有11649戶,72873人。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增加到19029戶,164404人,40年增加91531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統計,全市有48271戶,217931人(是年七月錦西廳已析出,故不包括今錦西縣境的人口),比乾隆年間增加5萬多人。

民國時期人口繼續增長,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人數達353033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人口超過40萬,達到434456人(包括錦州市區94714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市縣分治後,凌海市人口只有34萬多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全市人口增加到39萬多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凌海市人口曾出現兩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從建國初期到50年代末,凌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年份達2.3%。第二次生育高峰發生在1963年以後至70年代初,1965年至1973年出生人口166021人,年平均出生18446人,年平均出生率為3.01%。1973年後深入開展計畫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從1974年到1985年,年平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904%以內。  

2009年,凌海市總人口為53.7萬。  

民族

漢族 境內的商周時期文化遺址和漢墓群證明,漢族在此定居的歷史很久。明末清初的戰亂使大量漢族人流入關內。但從清代中葉以後,關內災民又流向東北,在凌海定居的很多,漢族遂成為人口的大多數。

滿族明代以前境內無滿族人居住。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明軍戰敗降清後,滿洲八旗進駐錦州地區,從此滿族人開始在此定居。清軍入關後,雖有一部分滿族人隨軍入關,但由於大凌河牧場和滿族皇莊的設定,滿族人在此定居的不斷增加。1984年開始恢復民族族籍工作,過去誤報為漢族的滿族人按規定可以恢復滿族籍,滿族人數增加。

回族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凌海市只有回族10餘戶。以後,回族遷入者日多。到嘉靖年間凌海始建清真寺。至1933年全市回族人口達到2757人。1985年統計回族人口為1332人,主要居住在石山、閆家、小柳一帶。

蒙古族凌海市西北的鄉鎮,原屬義縣管轄,地近北票等蒙古族人口較多的地區。建國前即有少數蒙古族遷入與漢族人雜居,漢族人與蒙古族聯姻的較多。建國後因工作調動等原因遷入的蒙古族人散居市內各地。

凌海市境內少數民族中,滿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較多,1964年統計,有朝鮮族323人居住在東部葦場,後葦場劃歸盤錦地區管轄,此後境內朝鮮族人口減少。   2009年,凌海市除漢族外還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15個少數民族,   朝鮮族、錫伯族、壯族、苗族、鄂溫克族、土家族、俄羅斯族等都不足百人。  

經濟

綜合

2013年,凌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82億元,比2012年增長10.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20.6億元,完成年初人代會通過17.25億元任務的1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75億元,比2012年增長2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231億元,比2012年增長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7.2億元,比2012年增長15.5%;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700元,比2012年增長13%。  

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8.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5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4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凌海市漁業經濟總產值完成約32.3億元,比2012年增加15.63億元,增長8.24﹪;水產品總產量預計完成18.09萬噸,比2012年增長10.5﹪。2013年全年實現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2家,認定面積1663畝,無公害產品認證2個。水產苗種檢疫合格率率達到90﹪以上;產地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產品證後監管率達到100﹪;水產品質量安全、苗種監管執法查處率達到100﹪。  

2013年,凌海市發放糧食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等惠農資金1.5億元。創建糧食高產示範片18個,糧食產量實現11.2億斤。新增綠色產品認證2個、無公害產品認證7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75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555個。全國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現場會在凌海召開,凌海市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完成節水增糧工程4萬畝、保護性耕作25萬畝,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2個、小流域治理9萬畝,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7.6%。  

第二產業

2013年,凌海市規模工業經濟實現強勢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2%,突破770億元大關。凌海市對納稅人百萬以上營業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建立了獨立的信息庫。先後爭取上級獎勵補助資金500多萬元,支持6戶企業進行技術改造。7戶企業成功升級為規模企業。201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000多萬元以上的新擴改工業項目達到129個。22個大項目已經正式投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771.3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凌海市主要開發河海觀光園、濕地迷宮、溫泉休閒度假村、生態農業觀光園等旅遊項目;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溫泉會所、14個室外溫泉池、1個溫泉旅遊池、6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購進遊艇5艘、快艇2艘;已建成花園溫泉酒店、77米高的九華山舍利塔、2.3萬平方米的聖水湖、大雄寶殿和望海寺,遼西地區最大的溫泉水城建成投入使用。另外,凌海市還整合張作霖墓園、蕭軍故居、翠岩山、岩井寺等旅遊景點。  

2013年,凌海市新增房地產開發面積100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民生投資

2013年,凌海市用於勞動就業、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涉及民生方面資金9.5億元。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住房公積金標準平均提高到135元。  

就業

2013年,凌海市完成實名制就業8640人、勞務輸出4.97萬人、培訓城鄉勞動力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社會保障

2013年,凌海市城鎮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將1萬名農村居民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範圍。城市低保標準每月提高40元,農村低保年標準提高213元,五保戶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年標準分別提高320元、280元。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穩步推進。投入資金360萬元,安排扶貧到戶2400戶。投入幫扶款物120萬元,救助困難民眾5000人次;爭取救災資金226萬元,為災民建房88戶、162間,維修房屋126戶、309間。公益性公墓建設全面啟動。  

科技

2013年,凌海市申請發明專利10件,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40億元。  

教育

凌海市內有三所高中,分別是凌海市第一高級中學、凌海市第二高級中學、凌海市第三高級中學。設有一間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2013年,凌海市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幼稚園8所;完成了21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衛生

2013年,凌海市中醫院門診樓建成並投入使用,鄉鎮衛生院基本藥物銷售全部實行零差價。推進人口計生服務均等化工作,優生優育水平全面提高。  

文化

2013年,凌海市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分別達到18個、282個,建成電子閱覽室9個。市檔案館被評為國家二級檔案館。  

體育

2013年,凌海市被評為中國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和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移民安置

2013年,凌海市簽訂移民安置協定5216戶,完成任務總量的97%,建設移民安置點22個。  

基建

2013年,凌海市共投資4億多元推進城市道路、給排水管網改造、公共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重大的民生工程建設,共投資2387.5萬元改造市區排水管線12.3公里;投資3545萬元完成344棟住宅樓自來水“一戶一閥”安裝和二、三級管網改造工程;投資1.42億元完成了錦凌路、青年大街、商業路、集貿街、中興街等9條街路改造及給排水、路燈及綠化工程建設,完成改造道路總長15.7公里;投資5738.8萬元,新建、維修及改造了國慶路、自建路、雙凌路等13條街路,共完成路面長度19382延長米。同時,凌海市對明珠廣場、人民廣場、蕭軍公園進行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工程,接受包括富華園小區、市府花園小區、東明珠小區等34各棄管小區,對全市17個棄管小區進行集中改造,改造總面積達37萬平方米。2013年,全市累計投資1.45億元,完成57個示範村環境整治任務,建設美麗鄉村項目9個,完成農村公路大中修101公里,村內道路硬化373公里。  

環境保護

2013年,凌海市開展集中清理背街暗巷衛生死角,在城市主要街路定時灑水除塵,全市保潔面積增加到121萬平方米。選取環城村、102國道、大錦線等主要交通線路沿線村為試點,逐步形成“戶保潔、村收集、街道轉運、市處理”的城鄉環境衛生保潔及垃圾處理一體化模式,治理道路邊溝551公里,綠化村路247公里,植樹11萬株,建立垃圾箱916個。  

宗教

佛教公元4世紀前後,佛教傳入今凌海市境內,北魏、遼、金、元各代佛教都興盛一時,錦州的大廣濟寺和大廣濟寺塔曾是佛教的聖地。清末,市內佛教僧侶尚有200多人。1912年(民國元年)8月凌海成立中華佛教總會凌海市分部。1917年(民國六年)4月改為中華佛教會凌海分部。1934年統計,全市有佛教寺廟118處。

道教清代,市境內的道教廟宇很多。錦州的離陽宮道院(即火神廟),曾是錦州一帶道教的活動中心,隸屬於奉天道緣司。民國改元後隸屬於關東道教分會。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統計,全市有道士道姑50餘人。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全市有道教廟宇15處,有道士道姑15人,道教活動比清代顯著減少。

伊斯蘭教1428年(宣德三年)回民阿訇哈奉先到錦州定居傳教。到嘉靖年間(1522-156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有10餘戶,在錦州修建清真寺。1908年統計,全市信奉伊斯蘭教的有600戶,2300餘人。1913年(民國二年)在錦州清真寺內設凌海伊斯蘭教俱進會支部。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主要集居在錦州城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回族遷居到石山鎮、大凌河鎮和沿海小柳村的逐漸增多。

天主教清代光緒初年,有法國神父到錦州傳教,1884年(光緒十年),荷蘭神父克來麥亦到錦州傳教。光緒末年在錦州建天主教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凌海境內的天主教信徒多參加錦州市的宗教活動。

基督教1883年(光緒九年)英國長老會牧師邵武裴到錦州傳教,在城內南街設福音堂,基督教開始在凌海傳播。基督教傳入之初,只有外國牧師傳教,1916年開始選中國信教者當牧師。凌海城廂設基督教長老會,有信教受洗者增多。  

交通

凌海市地處關內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發達。遼寧重要港口之一的錦州港座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處,是中國最北部的一類開放口岸。錦州機場僅距凌海市區30公里。京瀋鐵路(北京-瀋陽)、秦沈高速鐵路(秦皇島-瀋陽)、京哈高速公路(北京-哈爾濱)、錦阜高速公路(錦州-阜新)和錦朝高速公路(錦州-朝陽)橫貫全境。距遼寧省省會城市瀋陽210公里,距大連市400公里.。  

特產

大豆

大豆為凌海特產之一。大豆屬於蝶形花科,大豆屬,別名黃豆。大豆原產於中國,據推算中國種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大豆按其播種季節的不同,可分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類,但以春大豆占多數。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種,十月份收穫,十一月份開始進入流通渠道。

鹹菜

凌海鹹菜以本地特色農產品、黃瓜、蘿蔔、海帶、白菜、辣椒等為主要原料,其中凌海與日本成立凌海百合食品廠,已經將產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場。錦州特色小菜更以口感吸引著海內外的關注,同時也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大凌河酒

選用東北特產紅高粱為主要生產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發酵210天出窖,在原酒流酒中,分質接酒,分檔入庫、勾兌,經專家品評和先進的氣相色譜儀和理化指標檢測,質檢員抽檢合格後,儲存3年以上方可投放市場。“凌河釀酒”窖存時間長、酒質醇香,廠內尚存數十噸窖存30多年的原漿酒。

風景名勝

法華寺

法華寺原名朝陽寺,距錦朝公路帽山段18華里,分上下兩院。法華寺總面積達2000畝,其中廟宇占地20畝。現有僧人六單。法華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餘。洞內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數百,姿態各異,神形兼備。  

佛光寺

佛光寺坐落於遼寧省凌海市石山鎮境內,始建於乾隆年間,當時乾隆皇上路過此地見如此磅礴景色留連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賜建廟宇,至文革時毀壞,於2004年重建。

翠岩山

翠岩山在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錦朝公路旁,此山海拔210.4米,數峰插雲,石壁如削。山巔多生苔蘚,山石皆成褐綠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山巒蒼翠。山以此得名為翠岩山。早在漢代就有僧人于山之東麓修建寺廟,唐宋各代歷經修葺。明正統年間,名稱由清勝寺改為翠岩禪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岩山寺住持僧沙昆請儒將名筆都指揮王鍇手書七尺見方的“翠岩禪寺”四個大字刻于山崖之上,並浮雕四尊佛像。翠岩禪寺現有兩座石碑保存完好,其一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為嘉慶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閣大殿左右兩側牆的內壁上各有建閣碑記一塊。

班吉塔

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約有三層樓那么高,被塗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在這尊座佛面前,還擺有大小香爐兩個。第二層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蓮花等其他圖案,其間還有圓形雕刻,面積有銅鏡那么大,可並沒有銅鏡的痕跡,再往上看還有3層逐層縮小的蓮花座,每層之間更有密檐相隔,倒屬第二層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最頂層的小蓮花座內有蓮蓬。

茶山

茶山位於錦州市城北18公里處的凌海市余積鎮茶山村,風景區內群山環抱,有茶山、石虎山、關山、望城山、幽宮、棋盤山,山下清澈見底的放生湖、茶山湖麗水縈繞,山前夾極河水潺潺流過,兩岸綠樹成蔭。茶山寺主峰陡峭,“茶山寺”、“禪”一些大型摩崖大石刻迎面躍入眼帘。茶山以盛產茶葉而得名,主要有金桂茶、綠葉茶、虎皮茶、腎心茶、扶手茶等。

岩井寺森林公園

岩井寺森林公園有三殿寺和小洞寺兩座寺廟,均為依自然岩洞而建。洞內高5.6米,寬10餘米,原有古蹟在日偽時期遭到破壞,僅在洞壁上留有佛光跡兩處。努爾哈赤進兵復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很多戰鬥都發生在這裡。特別是在遼瀋戰役時,“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的典故就在這裡產生。

名人

凌海市的古今名人有尹繼善、恩銘、劉文翰、王慶升、陸善格、石佐卿、高維岳、張作相、黃紹斌、孫兆印、宋九齡、馮占海、蕭軍、李善祥、周鯨文、岳海岩、趙奇、鄭經十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