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斬首拼音:zhǎnshǒu
斬首也稱“砍頭”、“殺頭”或“問斬”。是死刑的一種,即將犯人的頭部砍去致死。
宋蘇軾《東坡志林·論子胥種蠡》:“生則斬首,死則鞭屍。”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數兆於字》:“唐李懷光叛逆,至埋懷村,為馬燧斬首。”明袁可立《奏毛帥屢獲奇捷疏》:“據所報功級解驗,前後大小三十餘戰,斬首共一千九十七級。”《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聞奏,怏怏不悅。遂出令:城內城外,挨戶查問女嬰。不拘死活,有人撈取來獻者,賞布帛各三百匹;有收養不報者,鄰里舉首,首人給賞如數,本犯全家斬首。”方誌敏《獄中紀實》一:“逮捕、審訊、監禁、槍斃、斬首,總想將中國所有革命分子殺滅淨盡。”
2.謂所斬之首。
《戰國策·秦策三》:“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簡史
斬首的歷史相當長,古代多國均有斬首的刑罰,與絞刑一類有相當長歷史的刑罰一樣。古代中國的斬首,劊子手必須接受過嚴格訓練,原因有二,首先斬首之時必須斬在關節之間,另外由於古代人強調全屍的觀念,因此斬首的時候,不能完全砍斷而要讓首級與身體的皮尚有連線。
常用的斬首工具有:斧、劍、刀。在法國大革命時,當時的人發明了專門用來斬首的機器:斷頭台。
在古代的中國、英國、法國等多個國家,斬首均會公開進行,民眾會圍觀劊子手如何執行有關刑罰。在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犯人的首級有時會被插在高竿上,懸於公眾地方展示,以儆效尤,遠望人頭像是夜梟站立於樹端,稱為梟首。雖然其他地方亦有類似梟首的行動,但通常只發生在戰場上;梟首刑是把人犯綁在十字架,以矛自脖內端剪下頭,略異於斬首。
過程
用斧頭斬首隻有一種方法:受刑人將脖子擱在木砧上,重重的斧頭用力地砍下來。用劍斬首,目的與前者相同,都是讓頭和身體分離,但有好幾種過程。斬首
第一種與用斧頭斬首相同,受刑人跪著,頭靠在木砧上,兩手綁在背後。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受刑人的手是自由的。第二種,受刑人或跪,或站,或坐在腳後跟上,雙手經常被綁在前面,低頭,下巴放在胸部,這樣,行刑人可以看到他的頸部。
第三種,受刑人站著受刑。這是最少也是最難的斬首法。
但不論是哪種方式,其出錯的幾率都非常高。比如有人對一次斬首刑這樣描寫道:“第一刀是從脖子上方砍下的,太接近頭;這一刀只把脖子割斷了一半,受刑人的身體仰面倒向了支架的左邊,臉朝天,腿和腳在抖動,手無力地抬起......行刑人朝他的脖子又砍了三四下,終於砍下了他的頭。”
現狀
斬首的刑罰現在已經很少使用,原因是其場面過於血腥,且難於清理,亦有不少人認為違反人權。中國在1905年以槍決代替斬首,法國也在1981年廢除死刑(至少廢除了斬首),現時只有部份回教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等以斬首作為處決囚犯的其中一種合法方式。雖然合法,但並不常用。
到了21世紀,斬首被部份人士,如恐怖分子等當作私下處決人質或敵人的方式,甚至成為恐怖攻擊的手段。2004年便有多名外國人,多數是一些參與伊拉克戰爭國家的平民,在伊拉克被恐怖分子擄為人質,並在退兵要求得不到其國家所屬政府答應後,在錄影機前以斬首處決(嚴格而言應為“割首”)。
其它
午時三刻,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差不多是中午的十二點,這個時間,陽氣最盛,人的影子最短,迷信的說法中,此時可以用旺盛的陽氣來沖淡殺人的陰氣。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用語
在英語中,所有切除對方頭部的行為均稱beheading或decapitation,但中文的“砍頭”或“斬首”含有以利器快速切斷死者頸部的意思。近年恐怖分子所採用的處決很多時都是割斷而非切斷受害人的頸部,用意在於增加受害者的痛苦及對觀看者造成的恐怖感,如果根據一斬首
些中國古代小說(如水滸傳)的用語,他們處決人質的方式應稱為割頭。
文化
陳寅恪晚年寫過〈欠砍頭詩〉:“平生所學惟余骨,晚歲為詩欠砍頭。幸得梅花同一笑,嶺南已是八年留。”圖書
《斬首》—摩薩德之怒《斬首》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頁碼:262
定價:29.80元
ISBN978-7-5075-3171-8
作者:黃嘉穎
內容簡介:以色列情治單位摩薩德成功之秘全披露
內容簡介······
以色列情治單位摩薩德成功之秘全披露
本書緊扣“以色列情治單位摩薩德成功之秘大析底”的主題,追根溯源地曝光、解密、破譯了摩薩德歷史上的經典案例和經典人物,全景呈現了摩薩德在諜海惡戰中的種種不俗表現,對其成功背後所隱藏的規律進行了深入剖析,還對它的失誤與未來之路進行了評析。本書特別突出了類似“哈馬斯”軍事領導人馬巴胡赫杜拜遇刺等摩薩德最新案例,必將極大地滿足間諜、軍事、時政題材愛好者的興趣。
作者簡介······
青年評論家、作家、出版人,作品《新同居時代》、《少年特工》、《羅馬的精神》等深受讀者關注。
著名受刑人
中國:關羽、文天祥、秋瑾、劉胡蘭韓國:金鮮一
法國:路易十六
英國:查理一世
後史
現代戰爭中的“斬首”概念是由英國的軍事理論家富勒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他提出攻擊敵方指揮系統為首要目標的“癱瘓攻擊”,亦稱“斬首攻擊”。“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這種思想。美國的一些信息戰專家認為,信息作戰時,尤其是美國在與開發中國家進行信息作戰,應遵循“斬首”原則。所謂“斬首”,就是打擊“敵方的頭部,而不是他的軀體”。這一原則要求:戰爭要首先攻擊敵國家指揮當局、聯合參謀部、戰區總部及各級部隊司令部;破壞敵方所有信息傳媒——電話、無線電頻譜、電纜和其他傳輸手段;制止敵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統,包括通信衛星。在戰爭中,戰爭對手作為一個大系統,通常由五個環節組成:“指揮領導環”,即指揮系統;“有機必需品環”,即電力等相關的工業以及彈藥、食品等;“基礎結構環”,即交通航線等基礎設施;“個體群環”,即人口;“野戰部隊環”,即以保護己方系統內部環節、攻擊敵方系統各環的環節。
按信息戰原則,這五個環節中,力量最弱的是第一環,其功能和構成決定了它是整個作戰系統中智力、技術和信息最為密集的要穴部位,但同時也是作戰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最弱的部位,因此歷來是兵家追求的首選打擊目標。
來源:本詞源自於古代(現代部分國家)的一種極刑,過程是行刑者將受刑者的頭顱砍下,是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在當今的民主社會占主流的時代里,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已經禁止對罪犯實施如此慘無人道的酷刑了。
電視劇
基本信息劇名:《浦口·1911》
又名:《斬首》
類型:歷史傳奇題材
集數:30集
出品方:江蘇中天龍文化傳媒公司
編劇:趙本夫
導演:安建
劇情介紹
該劇根據著名作家趙本夫的小說〈斬首〉改編。
清末,智勇雙全的義匪馬祥帶著一班兄弟劫富濟貧招惹了朝廷,清廷派來大內侍衛劉中麒前來捉住了馬祥,在朝廷下了就地將馬祥斬首的命令後,劉中麒保下了馬祥的頭,馬祥感念他的大恩,承諾他的頭永遠是劉中麒的。
可野心勃勃的劉中麒只想在亂世中謀取自己的利益,在民國初建之時,他與奸商和日本人勾結,妄圖復辟清朝。
馬祥為“報恩”而一度追隨劉中麒的左右,但他在革命黨人、海歸女學生梅妮進步思想的影響下,看清了劉的真面目。
馬祥最終加入革命陣營,義助革命黨奪得日本扶助滿清復辟的大量銀元,最終斬下了象徵著罪惡舊勢力的劉中麒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