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訊

審訊過程中,用暴力手段逼取口供,作為定罪量刑的依據。中國古代又稱“拷鞫”、“刑訊”、“掠治”、“拷問”。刑訊發端於奴隸制時代,到封建時代逐漸規範化、制度化。秦代以後,歷代有關刑訊的制度,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非驗狀明白,不得拷打。秦法規定,經過反覆詰問,犯人理曲辭窮,並繼續欺詐,改變口供,拒不認罪,始可拷問。《唐律疏議·斷獄》規定,審訊時,“必先以情審察辭理,反覆參驗,猶未能決,事須訊問者”,才加以拷問。

唐以後

唐以後的法律一般也這樣規定。②拷訊必須立案,經長官同意,或由諸審問官共同拷問。秦法觀定,拷打犯人須立下“爰書”(見睡虎地秦簡),寫明某犯多次改變口供,無從辯解,因此“對某拷打訊問”。至唐代則要求“立案同判”,即立下文書,寫明拷打原因,經長官同意,才能刑訊,否則審訊官要受到杖六十的處罰。元代要求,拷訊前,由“長貳僚佐會議立案,然後行之,違者重加其罪”(《大元通制·職制》)。③拷打不得過度。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時規定:“理官鞫囚,杖限五十”(《魏書·刑罰志》)。唐代規定,拷囚不得超過三次,每次相隔二十天,總共不得超過二百杖。否則以超過的杖數,笞打拷問官。犯人如果由於拷打致死,判處拷問官徒刑二年(《唐律疏議·斷獄》)。清代規定:“凡訊囚用杖,每日不得過三十”,強盜人命案允許酌用夾棍,對婦女可以拶指,但不得超過兩次(《清史稿·刑法志》)。④對享有“議、請、減”特權的官僚貴族,以及老幼、重病、殘疾等,一般不得使用刑訊。
歷代刑律對於拷訊雖然有所限制,但是不能貫徹執行。封建官吏常以法外的方式和刑具拷訊囚犯,名目繁多,手段殘酷。例如北齊時,“有司折獄皆酷。訊囚則用車輻、騶杖、夾指、壓踝,又立之燒犂耳上,或使以臂貫燒車,囚不勝苦,皆誣伏”(清汪士鐸《南北朝刑法志》)。唐代武則天掌政(684~704)時,酷吏來俊臣等人,用醋灌鼻、下地牢、把人放在大瓮中用火燒等酷刑,威逼囚犯口供,製造出大量的冤獄。明代法外刑訊發展到了頂峰。《明史·刑法志》載,嘉靖(1522~1566)年間,酷吏常用的拷訊手段和刑具有挺棍、夾棍、腦箍、烙鐵、一封書、鼠彈箏、攔馬棍、燕兒飛、灌鼻、釘指等。在封建社會裡,無數的冤、假、錯案,就是在野蠻、殘酷的拷訊中造成的。

酷刑

凌遲 | 車裂 | 斬首 | 腰斬 | 剝皮 | 炮烙 | 烹煮 | 剖腹 | 抽腸 | 射殺 | 絞縊 | 鴆毒 | 挖眼 | 截舌 | 刖足 | 宮刑 | 幽閉 | 廷杖 | 鞭撲 | 人食 | 獸咬 | 拷訊 | 雜刑 | 梳洗 | 灌鉛 | 斷椎 | 棍刑 | 活埋 | 插針 | 俱五刑 | 服毒 | 騎木馬 | 絞刑 | 溺刑 | 穿刺 | 笞杖 | 沉河 | 斷手 | 枷項 | 黥面 | 鑿顛 | 投擲刑 | 木樁刑 | 箭刑 | 貫穿刑 | 車輪刑 | 電椅 | 割喉刑 | 餓刑 | 十字架刑 | 肢解 | 碎身刑 | 夾棍刑 | 火刑 | 烤刑 | 炙刑 | 鋸刑 | 毒刑 | 吊刑 | 鞭刑 | 磔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