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十八歲的伊梵每天在學校和父親的中國餐館間度過。因為一本同志書籍,使伊梵被父親逐出家門。伊梵無處榕身,流落街頭,淪為男妓。只有街頭販毒的尼米治視他為朋友,收留他到家中居住。
趁家人在感恩節假期外出遊玩,伊梵叫上尼米治一起回自己家裡收拾細軟。誰知他的繼母因為遺下訪友的禮物,全家折返,發現了伊梵等人。父親怒不可遏,毆打伊梵。伊梵掏出手槍,將家人都綁了起來。
伊梵只想拿亡母的鑽石項鍊做紀念,偏偏項鍊在繼母的銀行保險箱里。而只有到第二天銀行才開門。
明明是一家人,身份卻變成綁匪與人質。所有恩怨情仇,均在今日了斷……
一句話評論
Sometimes the only way out is to break in
幕後製作
《志同盜合》是一部懸疑片、家庭倫理片、也是個愛情故事。除了劇情峰迴路轉出人意表,影片敘述的也是個少年成長的故事。伊梵是個在社會邊緣的少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他以為自己不懂去愛,到最後卻發現愛原來就在眼前。導演李孟熙認為,《志同盜合》是部向他所尊敬和仰慕的導演——希區柯克、小津安二郎、特呂弗、王家衛、基斯洛夫斯基——致敬的作品。
精彩劇照
影片評論
《志同盜合》不但探討了失職父母與受了傷害的兒女在面對危機時的衝突合關係,也是個效法《雌雄大盜》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青春愛情戀曲。歸根究底,這是個破碎青年找尋自己應得的、和在危難中冒險去愛的故事。
非quentin lee第一部劇情片,之前那部片名為《漂流三部曲》The Drift,講述感情世界的各種際遇的漂流不定,世上沒有不變的情感和關係。
漂流三部曲 (The Drift)是Quentin Lee加拿大華裔獨立製作,同志愛情版的,講的是感情世界裡的際遇浮沉,我和你,你和他、他和我的關係之間漂移不定的可能性,結局永遠難以預測。今天我和你是戀人,明日可能形同陌路;今天你和他是朋友,明日可能反目成仇;今天他和我是陌生人,明日可能一見鍾情成了戀人,是與非、親與疏之間猶如浮雲聚散,瞬息幻變無常。三個結局版本里我覺得最後的最好,尤其喜歡主角最終離去時所頓悟的那一番獨白。
有關機遇的題材,奇士勞斯基的《盲打誤撞 Blind Chance》(又譯機遇之歌)我嫌之太沉重,太政治化。德國新一代大師 TOM TYWKER 的《羅拉快跑》我嫌之太形式主義,這一部《漂流三部曲》讓我很喜歡,不只因為它講的是感情故事,而是其中通過感情的漂浮無依現象從而體悟生命和孤獨。
也許有人會認為無法媲美奇士勞斯基大師級影片,但我向來不盲信經典,經典是一種他人集體的詮釋論斷(往往偏見左右,像美國影評界列出的百年電影排行榜里,總是一大堆奧斯卡獲獎電影的名字,真大美國主義),然人云亦云,算什麼英雄好漢嘛,該有本身風格的美學見地與欣賞角度吧。
在此我想指出兩項優點:《機遇之歌》沒有而《漂流三部曲》飽含的。其一,生活質感。獨立電影雖然在拍攝手法上往往清澀,但卻勝在生活質感樸實淳厚,這是電影一旦步上拍攝工業化,敘事精緻化後所喪失了的,那粗粒感,其實更可能保留了生活原貌與故事原型。大抵是因為我在美學上親近簡約風格,這也是我喜愛蔡明亮電影的因素。
其二,內在情感深化度。《機遇之歌》在敘事上並沒有著墨濃重於主角的情感心理,比較形式主義,而且敘事“分流”較散,也較政治議題化。視野廣闊,卻兼顧不到情感深度。這也是意念式電影(意識電影)與情感式電影(心理電影)的差別。
抄錄劇末的獨白於此:“那天當我離開德恩時,走在大街上取車途中,我感到迷失但不彷徨,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單但不狂愛,感到蕭索但不哀傷。我決定去旅行,到處去,我收拾了些衣服,電腦和記事簿,我留了個口訊給祖兒,與嘉利談了一會兒,當我離去時,終於意識到這一刻,我可以是快樂的,即使死,我已沒有遺憾。。。”
我最喜歡這句:“我感到不完整但不需索,感到孤單但不狂愛。”
他還拍了第二部:《志同盜合》,此為後話。
線上看
http://dv.yez.cn/SoftView/SoftView_6865.html
下載地址
http://www.hao0358.com/movie/Film/Film2204.html
同性戀主題電影
在歐洲許多國家同性戀是被接納的一種少數文化,極少數國家同性戀婚姻已經合法化。希望這些電影能讓大家對同性戀以及同性戀文化多一些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