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希區柯克(Hitchcock)於1899年生於倫敦東部某小鎮的一個天主教家庭,9歲時被送到名為聖·伊格納修斯公學的基督教學校上學,他在那裡接受的是一種將罪惡無處不在觀念和邏輯的嚴密性結合起來的混合式教育。
有一部名為《希區柯克和他的時代》的傳記,描繪了那所學校體罰學生的情景和學生們在接受懲罰時的微妙心理:違反校規的學生將遭到鞭打,但他可以自己選擇受罰時間,可以在早餐前、中午或晚上臨睡前。通常孩子們總是儘量把那個可怕的時刻向後推到晚上,在受罰前的一整天裡都處於焦慮、恐懼之中。這種心理體驗對希區柯克後來的導演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1914年,希區柯克的父親去世,他離開聖·伊格納修斯公學,去學習工程學,後來到一家製造公司的廣告部從事繪畫工作。
1919年他投身電影界,加入英國的拉斯基影星公司,為公司設計電影字幕卡。在那裡,他結識了女友阿爾瑪,並於1926年12月與阿爾瑪舉行了婚禮。
在拉斯基公司,希區柯克平生第一次有機會當導演,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沒有引起任何反響的喜劇片《十三號》,後又拍攝了《經常告訴你的妻子》。在這之後希區柯克又被英國的培根·薩維爾·弗雷德曼電影公司聘用,並導演了《樂園》(1925年)和《山鷹》等。1926年他導演了《房客》,該片的情節設計有點類似貓捉老鼠的遊戲,這一點在希區柯克以後拍攝的《深閨疑雲)和《疑影》中也有所體現。
20世紀初,電影正處於無聲片時代。希區柯克初期拍攝的影片都是無聲片。他認為,拍攝無聲電影,要通過巧妙地構圖、剪輯並適當地插入一些文字說明來敘述故事。拍攝無聲電影也使希區柯克在製造視覺效果方面的非凡才能得以充分展現。在影片《房客》中,他用了一張玻璃板,把攝影機放在玻璃板下面,拍攝演員行走時的腳底板,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氣氛;拍攝《輕浮的德行》時,他請了一位壁畫家來改進背景幕布。
隨著對有聲電影的了解,希區柯克也開始在他的影片中刻意、謹慎地使用音響效果。1929年希區柯克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訛詐》,獲得觀眾的喜愛和影評家的一致好評。 希區柯克在英國的導演生涯極為成功,這期間他的主要作品有《知情太多的人》、《三十九級台階》、《失蹤的女人》等。
1938年,製片商大衛·塞爾茲尼克邀請希區柯克到好萊塢拍攝一部以沉船故事為背景的影片《鐵達尼號》,希區柯克於是偕妻子阿爾瑪和女兒帕特來到美國,從此定居洛杉磯並最終成為美國公民。拍攝《鐵達尼號》號的計畫因故擱淺,希區柯克轉而拍攝《蝴蝶夢》,這是一部由瓊·芳登和勞倫斯·奧立弗共同演繹的浪漫故事。
1950年代前期,希在攝影技術上不斷試驗。製作了《電話謀殺案》等作品。其中代表作就是《後窗》了。從《後窗》開始,1950年代後期,希在藝術性和娛樂性上同時高要求,拍出了《捉賊記》,《知道太多的人》,《眩暈》,《西北偏北》等一系列優秀作品。
1960年,希區柯克向新的恐怖挑戰,拍出了一部讓全世界驚觫的《精神病患者》。詭異的題材,意外的故事發展,低預算的黑白製作,讓這部電影成為希電影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1963年的《群鳥》和1964年的《瑪爾尼》都是不同的新嘗試,開創了恐怖、懸疑電影的新世界。當時法國新浪潮的導演們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區柯克的影響。我們看當時的作品都會有所體會,而在特瑞夫和希區柯克的對談錄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72年,在倫敦首映的《狂凶記》讓觀眾看到希區柯克雄風依在,這部電影流暢圓潤,是希後期的佳作。
1980年1月1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希區柯克爵士封號。4月28日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終因腎功能衰退,在洛杉磯逝世。6月3日,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希區柯克舉行安魂彌撒。希區柯克醫生為人們留下了53部電影作品。
生平年表
1899年8月13日,蔬菜水果店老闆威廉·希區柯克與妻子愛瑪的第三個孩子阿爾弗雷德.約瑟夫.希區柯克出生於倫敦東部的萊頓斯頓。8月14日,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妻子艾爾瑪·露西·蕾維爾出生於英國的諾丁漢。
1907年希區柯克一家遷至倫敦。
1910年家人把希區柯克送往倫敦市區的學校就學。從十月起到倫敦聖伊格納修斯學校學習,在那裡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學習生活。
1913年希區柯克從學校畢業後,開始在倫敦大學選修藝術課程。
1914年12月12日父親威廉.希區柯克去世。進入工程航運學校接受短期培訓。
1915年希區柯克從春天開始在亨利電訊公司工作,成為一名技術員。
1919年6月,在公司創辦的企業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麻醉劑》。
1920年希區柯克自薦到美國拉斯基明星公司設在伊林斯頓的一個製片廠,開始從事設計字幕的工作,不久即被正式聘用。
1921年在拉斯基明星公司一邊學習一邊工作,認識了他未來的妻子,電影剪輯師艾爾瑪.蕾維爾。
1922年希區柯克師從於美國導演喬治.菲茨莫里斯,並且向其他的美國電影技術人員學習。年底,最初嘗試執導一部名為《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號)的影片。
1923年拉斯基明星娛樂公司出現財政危機。麥可·巴爾孔、維克多·薩威爾以及約翰·弗里德曼接管伊林斯頓製片廠。在他們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女人對女人》中,希區柯克擔任助理導演。
1924年巴爾孔創辦了他的蓋恩斯巴洛電影公司。希區柯克在拍攝《白色的陰影》、《充滿激情的冒險》、《普魯特的墮落》時,一人身兼多項職務,在拍攝《惡棍》一片時,曾親赴柏林的烏髮電影製片廠工作,在那裡向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大師汲取經驗。希區柯克與艾爾瑪.蕾維爾訂婚。
1925年希區柯克首次獨立執導影片《歡樂園》和《山鷹》兩部電影均在慕尼黑的埃米爾卡製片廠完成。
1926年執導影片《房客》。12月2日,希區柯克與艾爾瑪正式結婚。
1927年為蓋恩斯巴洛公司執導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楊花》。然後,希區柯克與英國國際影業公司簽約,相繼執導了《手鐲》和《農夫的妻子》。
1928年執導影片《香檳》和《孟克斯人》。7月7日女兒帕特里夏出生。開始著手改編並執導《訛詐》。
1929年希區柯克執導的影片《訛詐》,成為英國有史以來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0年希區柯克根據希恩·奧凱西的舞台劇改編成電影《裘諾與孔雀》。在執導影片《謀殺者》和《騙局》期間,參與歌舞片《愛爾斯特的呼聲》的部分導演工作。
1931年年初,為拍攝《騙局》一片與英國著名作家高爾斯華綏結識。希區柯克與艾爾瑪攜女兒帕特里夏外出旅行。
1932年執導影片《第十七號》、《奇怪的富翁》。在這期間又創作執導了《一代紅顏》。辭去在英國國際影業公司的職務。
1933年執導影片《維也納的華爾茲》。與麥可·巴爾孔再次合作,受聘於英國高蒙影業公司。
1934年執導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首次與家人一起到聖莫里茨歡度聖誕。
1935年執導影片《三十九級台階》和《間諜末日》。
1936年執導影片《破壞》。因英國高蒙公司宣告破產,希區柯克的聘用契約轉到蓋恩斯巴洛製片公司。
1937年執導影片《年少無知》。赴美國進行首次訪問。接著,貴婦失蹤案海報(4張)又執導影片《失蹤的女人》。
1938年6月,再次赴美訪問。7月,與獨立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簽定契約。同年秋天,執導影片《牙買加旅店》。《失蹤的女人》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獎,同時被評選為當年最佳影片。
1939年3月,希區柯克一家移居到美國的洛杉磯。在那裡結識了托馬斯·曼和歐內斯特·海明威。同年秋天,執導影片《蝴蝶夢》。
1940年執導影片《海外特派員》和《史密斯夫婦》。希區柯克赴美後第一次返回英國探親。
1941年執導影片《深閨疑雲》。
1942年希區柯克的女兒帕特里夏在百老匯舞台上參加演出。與桑頓·懷爾德合作改編《疑影》的劇本,完成此片拍攝工作。遷入貝爾.艾爾新居。執導影片《海角擒凶》。9月26日,希區柯克的母親在英國去世。
1943年1月4日,希區柯克的哥哥威廉在倫敦去世。執導影片《救生艇》。
1944年希區柯克在倫敦執導法語短片《一路平安》和《馬達加斯加歷險記》,其中一部引起法國抵抗組織的不滿。返回美國後開始拍攝影片《愛德華大夫》,其間與薩爾瓦多·達利一起合作。
1945年執導影片《美人計》。
1946年為了擺脫塞爾茲尼克的控制,在英國與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獨立的製片公司。
1947年為塞爾茲尼克執導最後一部影片《帕拉事案件》。
1948年希區柯克自己獨立製作的形片《繩索》問世,該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電影。執導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執導影片《怯場》。希區柯克與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閉。開始與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根據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說,拍成電影《列車上的陌生人》。希區柯克的女兒帕特首次在父親執導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
1952年執導影片《我懺悔》。
1953年執導影片《電話謀殺案》(首次採用立體電影技術拍攝)和另一部代表作《後窗》。
1954年執導影片《捉賊記》,在法國南部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1955年執導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這是希區柯克唯一的一部重拍片。同年加入美國國籍。10月,開始拍攝電視系列片《希區柯克劇場》。親自執導完成電視片《報復》。
1956年執導影片《哈里的麻煩》和《冤枉的人》。
1957年秋天開始考慮拍攝《在死者中間》,後來又易名為《眩暈》,不久即正式投拍。9月30日,電視連續劇《深閨疑雲》開始播映。法國人克勞德·夏布羅爾與埃里克·羅默爾出版第一部關於希區柯克的論著,受到電影評論界的好評。
1959年執導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影片《不準保釋法官》的拍攝計畫擱淺。執導影片《精神病患者》。
1963年希區柯克與環球影片公司簽約。執導影片《群鳥》。
1964年執導影片《瑪爾妮》。由於希區柯克管理過於嚴厲,開始影響到他與主要演員蒂比.赫德倫的合作關係。
1965年8月,在好萊塢接受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特別採訪。談話內容後經整理出版,書名為《希區柯克論電影》。
1966年深秋,開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4月,希區柯克獲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加州大學授予希區柯克名譽博士學位。
1969年執導影片《黃玉》。希區柯克當選為法國文人協會的理事。
1971年,希區柯克榮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為拍攝電影《狂凶記》,希區柯克回到自己闊別多年的祖國。
1972年執導影片《狂凶記》。希區柯克獲得金球獎,被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75年執導影片《家庭陰謀》。希區柯克的身體開始受到多種疾病困擾。
1978年從春天開始,籌劃拍攝影片《短夜》。
1979年3月,希區柯克被美國電影藝術學院授予終身成就獎。健康狀況日漸衰退,被迫放棄他所從事的電影工作。
1980年1月1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希區柯克爵士封號。4月28日晚,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終因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逝世。6月3日,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希區柯克舉行安魂彌撒。
評價
永遠的驚悚大師
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而希區柯克著名的那個人頭側像剪影,也不僅只是單純的剪影,它還成了這“希區柯克精神”的一個圖騰意向。 稱呼這位由英國來到好萊塢發展的導演為恐怖大師,他當之無愧!相信只要是喜愛心理驚悚恐怖劇的觀眾,一定會對“希區柯克”這個名字感到熟悉,自大師以後的許多相同類型劇,或多或少都會被拿來與希區柯克做研究比較一翻。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裡。
從小螺絲釘到大導演
希區柯克的電影事業起始於1919年為派拉蒙最有名的Players-Lasky工作室做默片的說明插圖。這份工作讓他習得了編劇寫作、編輯和藝術指導的知識,並在1922年升上助理導演的地位;該年他執導了一部未完成的電影《13號》(Number 13),或譯《皮伯蒂夫人》(Mrs Peabody);而他第一部完整執導的電影則是《歡樂花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5)。有了這個經驗,再加上在德國UFA作助理導演的經歷,因而在他電影裡,對於視覺上的設計和語言結構上的展現,出現了表現派作風的特質。《房客》(The lodger ,1926)這部讓他在電影界名聲大作的電影,就是開創了希區柯克式電影風格的一個典型樣本:一個無辜的主角,被人陰錯陽差扣上一道罪名,因而連帶的被捲入一連串陰謀策劃好的圈套中。
喜歡不經意露臉的導演
希區柯克可以說是表現欲非常強的導演,除了常在自己得電影中亮相外,在海報上也常常出現他的側面剪影。而他的喜愛亮相的舉動被柯克迷察覺出這些慣性以後,大家不免會在片中尋尋覓覓那個像大提琴的胖身影:《蝴蝶夢》(Rebecca ,1940)的電話亭旁、《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在牆上的某張小照片裡、《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一開始他提著大提琴箱子,拚命拍公車的門想要上車、《驚魂記》(Phycho ,1960)出現在房地產公司、《群鳥》(The Birds ,1963)片頭他拉著狗走出鳥店……後來希區柯克為了怕觀眾只顧著在電影裡尋找他的身影,而忘記要去注意劇情,乾脆在片子一開始的前幾分鐘就會露臉出現,免得大家因分神而影響了觀影的情緒。
取用演員的挑剔個性
從希區柯克的電影當中,不難發現他似乎是偏愛金髮美女的!比如《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1)中的瓊·芳汀(Joan Fontaine)、《後窗》(Rear Window ,1954)《電話謀殺案》《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5)中的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迷魂記》(Vertigo ,1958)中以冒牌身份假跳樓的金·諾娃(Kim Novak)、《怪屍記》(The Tronble with Harry ,1955)里認為自己才是殺死丈夫兇手的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的桃麗絲·戴(Doris Day)、《西北偏北》的伊娃·瑪莉(Eva Marie Saint)、《驚魂記》(Phycho ,1960)裡面在浴室被謀殺的珍妮·李(Janet Leigh)、《群鳥》及《艷賊》(Marnie ,1964)里的提比·海德莉(tippi Hedren)、《衝破鐵幕》(Torn Curtain ,1966)的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這些都是影壇上的金髮美女。他也曾經說過:“金髮美女最適合被謀殺!想像一下,鮮紅的血從她雪白的肌膚上流下來,襯著閃亮的金髮是多么美阿!”。而其中又以摩洛哥王妃格蕾絲·凱莉為難能之選,獲得希區柯克青睞,連續三次出演他的片子。
除了這些典型的金髮美女,他也喜歡用長的得體俊秀的男人,來搭配這些冷艷美女,真是好一對俊男美女所組成的電影,令觀影者賞心悅目極了!像是現今被公認的性格男星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在《後窗》、《奪魂索》(Rope ,1948)、《迷魂記》、《擒凶記》,以及加利·格蘭特(Cary Grant)在《深閨疑雲》、《美人計》(Notorious ,1946)、《捉賊記》、《西北偏北》,這兩位帥哥在這些片中和上述所提及的金髮美女搭檔演出。另外更別忘了還有《驚魂記》里清秀俊美的精神分裂殺手安東尼·柏金斯(Anthony Perkins)、《衝破鐵幕》里保羅·紐曼(Paul Newman)所飾演的科學家、《艷賊》里至今愈老愈拿翹的老帥哥辛·康納利(Sean Connery)。
這種令閱聽者賞心悅目的俊男美女組合──大師就是大師──希區柯克就是有辦法把這樣的組合轉變成心理戰慄片,這跟現代科技特效所呈現出來的懸疑緊張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他不靠噁心的鏡頭和死法,以及誇張煽動的劇情,但是他就是有辦法在片中的某位主角掛掉之前,先讓觀眾的腦細胞死掉一堆而神經緊張兮兮的。(不過《驚魂記》這部片在當時播出以後,女主角珍妮·李在浴室里的死法,可是嚇得一堆美國觀眾不敢進浴室洗澡的呢!)
根據希區柯克的理論,所謂的懸疑必須是假設以觀眾群為主線,透過提供觀眾劇中角色陷入危機的情節來發發展,但是觀眾卻無法得知這些角色與危險是誰而造成、或是會再造成什麼樣的危險的這種緊張氣氛。但是為了達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須讓身處其中的無辜者不會受到傷害,於是男女角色之間的互動,都呈現在觀眾面前,唯劇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們可以藉由故事的敘述發展來了解男女演員之間的錯綜複雜,但是我們卻無法推測下一步,希區柯克會讓他們發生什麼事情!
永遠的驚悚代名詞
這種聲東擊西的遊戲手法,卻是讓後人回味無窮的戲劇張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經典的代表,為許多後輩導演模仿學習。而其中三部純正一時的電影傑作:《後窗》、《西北偏北》、《驚魂記》,更真是典型的線索追蹤電影,充斥著讓我們會想起希區柯克的元素:足智多謀的拍攝手法、不可思議的男女角色關係、戲劇性的真相、明亮鮮明的色彩、內斂的玩笑戲弄、機制風趣的象徵符號、和最重要的──能支配人心的懸疑配樂。因為這些元素,成就了“希區柯克”這個與懸疑緊張劃上等號的代名詞──讓人感覺無助、驚嚇、祈禱著接下來要(或不要)發生什麼──而這,就是這就是希區柯克!
婚姻
希區柯克電影中的美麗女郎絕大多數都是等待被謀殺的對象,因此有人便把他本人與電影混為一談,認為他厭惡女性,甚至是個施虐狂。實際上,生活中的希區柯克並不厭惡女性,他和女同事、女演員們都合作得不錯,但僅限於工作和友情,因為他的眼中只有妻子阿爾瑪。他的密友約翰.密朗曾經說,希區柯克一生有兩個堅持,一個是對電影的追求,另一個就是對妻子阿爾瑪的愛。
希區柯克23歲遇到了阿爾瑪,那時,他還在做字幕員、副導演,而她是場記,兩人很快墜入情網。一個有風雨的夜晚,兩人為拍片乘坐一艘顛簸搖擺的夜船航行,希區柯克就在這樣一個時機求婚了。日後談及此事,他坦言那樣一種天氣、氛圍中姑娘更不容易拒絕。
個人趣事
門縫裡的陰影
希區柯克4歲或11歲時(他本人每次回憶這段往事都會杜撰一個年齡),因為犯錯而被父親斥責,瘋狂的父親甚至把他拖到警察局,還惡作劇地給警察叔叔寫了張字條:“這個孩子壞透了!”希區在警局的黑房子裡被關了幾個世紀(實際上連五分鐘都不到),據說當門縫裡最後一縷光線無情的消失時,小希區堅信世界末日到來了。成年後的希區一直以這段經歷為參照,為所有電影蒙上了一層黑暗與恐懼交織的陰影。
折磨視力的西裝
在希區柯克的櫥櫃裡,擺放著一大堆頂級面料做成的西裝。最恐怖的並非西裝的數量和質量,而是它們的款式——如果不仔細辨別,肉眼根本無法看清這些貌似一模一樣的西服,顏色居然還存在著微小的差別。因此,在別人看來永遠不知道換衣服的希區柯克,實際上是一個相當刁鑽的肥胖男模。
電影就是情書
希區柯克與阿爾瑪在名伶-拉斯基公司邂逅時,並沒有眉來眼去,希區直到進入公司三年後才開口和這個女人說話。兩人正式戀愛後也沒有寫情書壓馬路,而是不停地看電影、看電影。希區後來說,在遇到身材嬌小卻活力四射的阿爾瑪之前,他從來不知道女人想要什麼,只知道女人要的絕對不是他。但阿爾瑪顯然與希區之前遇到的所有女人都不一樣。
緊一些,少一些
對於指導金髮神秘女郎表演,希區柯克通常只會給她們做三點要求:第一,儘可能降低聲調;第二,減少不必要的手部動作;第三,直勾勾地盯著對方眼睛。當然,對於格蕾斯-凱麗這樣的女演員,他還會附加要求,比如儘可能地穿得緊一些,少一些。
十個關鍵字
懸念
希區柯克認為,駭人的東西不僅潛伏在陰影里或者潛伏在隻身獨處的時候,有時,當光天化日之下,我們和正常、友好的人在一起時,也會感到十分孤獨、險象環生 和孤立無援。在希區柯克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莫名的焦慮,一種絕望的感覺。當影片《破壞》初次放映時,希區柯克還特意在海報上加上了“當心背後有人”的副標 題,以表現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恐懼。這種潛在的恐懼感被希區柯克當作懸念來發揮運用。希區柯克有個著名的例子:兩個人走進一個屋子,坐下來談話,突然桌子底下的炸彈爆炸了。--這個過程提供給觀眾驚奇。相反,如果在他們走進屋子前,觀眾首 先看到一個兇手進屋子將炸彈藏在桌子,接著的兩個人走進屋子卻沒有發現炸彈,仍然坐下來談話。--那么整個過程叫做懸念。
希區柯克最擅長的是利用時間的延展與空間的封閉來製造懸念氣氛。在《驚魂記》諾曼沉車一段,故意將車在泥潭中停留片刻;《奪命狂凶》中女秘書上樓發現屍體 也特地讓尖叫聲延緩。《鳥》、《衝出鐵幕》、《西北偏北》幾個場景,都是利用分鏡頭逐步加重暗藏殺機的懸念。有時希區柯克懸念的結果超乎常理,比如《破 壞》中將男孩炸死與《海角擒凶》里破壞分子成功地將軍艦炸毀--如此打碎觀眾的期待,在銀幕上是非常罕見的。
“麥格芬”
這是希區柯克作品最獨特的辭彙,這個字眼來自於他最愛說的一個故事:一列蘇格蘭火車上有個愛追根問底的人,他見隔壁的乘客帶著一個形狀奔奇特的包裹,就問那是什麼,乘客答:“麥格芬。”“什麼是麥格芬?”“是在蘇格蘭高地捉獅子用的。”“可是蘇格蘭高地沒有獅子啊。” “啊,這么說,也就沒有麥格芬了。”- -由此看出,麥格芬是個並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但它卻是談話、行動甚至整上故事的核心。
《三十九級台階》是“麥格芬”得以流傳的開端,在整部影片裡都圍繞著“三十九級台階”這個間諜組織展開,但關於這個間謀組織以及他產竊取的情報卻沒做什麼交待。在後期的力作《西北偏北》中,有一個最為典型的“麥格芬”--那個叫做凱普林的間謀根本就不存在。在所有希區柯克的影片中或多或少都用到這個概念, 他總是在影片中利用一個虛化的人物做主線,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有時又利用虛化的事件,比如《後窗》中 的推銷員謀殺案。
金髮女郎情結
據說希區柯克七歲時,在他家附近曾發生過一起毒死金髮女郎的案件,他對此事一直記憶猶新,但無法確定這對他的電影創作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不過,有一點可以 肯定,他對女演員有著固定的、獨特的審美趣味,使行“希區柯克女郎”成為一個傳奇色彩很濃的名詞,而且從任何一方面看,都要比現在名氣更響的“邦德女郎” 素質要高得多。
“希區柯克女郎”有著統一的標準:美艷不可方物、富有幽默感,甚至一樣的體型與心理形象--外表冷漠卻內心火熱、難以捉摸的神秘氣質,甚至垂在耳邊的髮式,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都是金髮!而且這些金髮女郎在貴婦矜持的外表下面都掩飾著隱隱約約的撩人肉慾。
在第一部真正的希區柯克作品默片《房客》中,希區柯克影片中充斥著金髮女郎,首先是兇手一連殺死八個金髮女郎,男主角的妹妹也是其中之一,於是他對牆壁上掛著的金髮女郎的畫像深感恐懼,不過對同樣是金髮女郎的女主角卻產生了愛慕之情。
罪孽轉移法
在《房客》中,他首次運用了“罪孽轉移法”,雖然房客最終是無辜的,但整部影片將他完全塑造成一個古怪、詭秘的殺人犯形象,儘管如此,觀眾仍然始終希望他 逃脫,而這種情緒完全來自希區柯克對畫面語言把握。像這樣的“案例”還有許多,而且希區柯克對觀眾陰暗心理的控制也越來越自如。
在《美人計》的最後,觀眾 大多同情起那個即將被同夥謀害的塞巴斯蒂安,儘管是他下毒想致美麗的褒曼於死地。《驚魂記》里,諾曼在將汽車沉入河底時,希區柯克故意讓汽車停頓一會兒, 從而令觀眾著實為他揪了一把心。
最過分的還是在《奪命狂凶》中,變態殺人狂羅斯克在尋找遺失的罪證那段過程中,觀眾幾乎一致希望他找到。在“罪孽轉移”的同時,希區柯克也經常故意將反角塑造得風度翩翩、幽默有趣。
樓梯與陰影
如何運用畫面來製造懸疑與緊張的氣氛,是希區柯克最擅長的,而“樓梯”與“陰影”是他最常調用的元素。在拍攝《房客》時,希區柯克從德國表現主義那裡學習 到了許多東西,包括他們認為的:當人物走上樓梯、逐漸進入黑暗時,觀眾會陷入恐懼。所以《房客》中男主人公在深夜帶著白色手套從樓梯上走下時,顯得陰森恐怖,但希區柯克其實只是將鏡頭對準了樓梯扶手上慢慢滑下的手套而已。
像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比較著名的如在《訛詐》中,愛麗絲隨克勞上樓時,在樓梯間的牆 壁上留下的不祥陰影就預示著悲劇的發生。最為著名的三個樓梯鏡頭出現在《迷魂記》、《鳥》與《奪命狂凶》里,《迷魂記》中教堂塔的鏇轉樓梯顯得極高、令人 目眩。
窺視
有窺視傾向的人或者用窺視者的視角來拍攝,是希區柯克電影常常表現的一個方面。以前,我們可能會把窺視和窺視者當作是精神不正常的表現,就好像在《後窗》 中格蕾絲凱莉講的那樣,窺視者是要被判刑的。在希區柯克的電影當中,往往運用窺視的鏡頭角度來反映事件,從而隨著偷窺者的感覺一道進入他們的世界。在《驚魂記》中,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橫搖過燥熱午後了無生氣的城市全景,然後慢慢推進一扇半掩的窗戶內,我們的眼神偷偷潛入一家旅社,瑪莉安戴著胸罩半裸地 躺在床上,看著沒穿上衣的男主角,男主角背對著觀眾,他們旁若無人般地談情說愛,希區柯克毫無保留地把男女之間的情慾放給我們,也讓我們不自覺的成為了窺 視者的角色。後來在貝茲汽車旅館裡,諾曼-貝茲偷窺更衣的瑪莉安,也是不動聲色就把赤裸裸的欲望表現了出來--甚至這種欲望是觀眾所有的。
線索道具
利用情節來製造懸念時,道具必不可少。希區柯克在影片片常用道具來達到令影片中的人物“恍然大悟”或“大吃一驚”,並加重緊張的氣氛。比較虛化的是《蝴蝶》中遠我處不在的“R”字圖案,以及《擒凶記》中的那個音符(希區柯克甚至將鏡頭對準五線譜來強化情境)。有時,希區柯克用物體的特寫來提示影片的核心 場景,比如《美人計》中的酒瓶,早在片頭的酒會上,希區柯克就已經用畫面為酒窖中那場驚心動魄的戲打下了伏筆。
《鳥》中也是這樣,將開場安排在鳥店中。《繩索》是運用道用最為經典的影片,影片中的繩索是殺死大衛的工具,又被殺人犯用用來捆綁書籍贈送給大衛的父母,以達到其尋求刺激的目的。繩索是重要道 具,同時也包含著深刻寓意--扭曲的心理束縛著知識與道德。希區柯克用的片頭字幕也呈擰成一團的繩索狀。
婚姻危機
希區柯克本人的婚姻似乎無可爭議的美滿,但他的作品裡的婚姻都籠罩著陰影。在他一九三二年的作品《奇怪的富翁》中,就開始對婚姻進行了全面的反諷;《破 壞》裡面維洛克這對夫妻甚至彼此之間既不了解也沒有感情,最後妻子刺向丈夫的那一刀既為她的弟弟報仇,也是向她的婚姻進行反抗。《蝴蝶夢》里德溫特與麗貝卡的夫妻關係被刻劃得無比可怕,愛與恨的表現只在一線之間,而德溫特與第二任妻子的婚姻因此蒙上陰影;《深閨疑雲》中瓊-芳登與加里?格蘭特的婚姻就以欺 詐為開端,以後竟然逐漸升級到妻子懷疑丈夫要毒死自己的地步。
黑色幽默
希區柯克的幽默準確地說是一種“殘酷的幽默”,其中最殘酷的一次出現在《磁場命狂凶》中,羅斯克在土豆堆中與死屍搏鬥的情景,起初他被死屍“踹”了一腳步,然後用來撬開死屍手指的刀被折斷--這組鏡頭竟然能讓你在毛骨悚然中,還能發出一絲笑來。
性虐待
看希區柯克電影的表面,似乎跟“性虐待”這個詞有些不沾邊際,但去看看他的作品裡是如何對付那些自視高貴的金髮女郎,你就發現在他和諧平靜的平常心下有著 高度壓抑的欲望。《三十九級台階》中的女政治家與《海角擒凶》中的女模特都被“殺人犯”拖來拖去,偏偏她們都打扮得時髦體面。文字希區柯克作品中的男女主角幾乎列一例外都有施虐與受虐傾向。《艷賊》里馬克與瑪爾尼是最為典型與明顯的一對,瑪爾尼因為誤殺了水手嫖客,而終身背負受虐性罪感;而馬克則對這個女賊有著強烈的征服欲與占有欲。
十大經典之作
1.《後窗》(Rear Window) 這部拍攝於1954年的影片包含了希區柯克擅長的所有技巧和手法,《後窗》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在這部影片中,詹姆士·斯圖爾特和格雷斯·凱莉看上去好得如漆似膠,身上散發出性感的氣息。斯圖爾特的傑弗斷了一條腿,不能夠四處走動,只好通過觀察來感知周圍的世界。在影片中還有一個膽小怕事的雷蒙德·布爾,讓人吃驚的卻是,正是這樣一個人,卻能用令人髮指的手段殺死自己的妻子,如果不是傑弗愛管閒事的話,根本沒有人能夠發現真相。 | |
2.《精神病患者》 (Psycho) 我們對這部拍攝於1960年的影片已經談論得很多了,因為無論在任何時期希區·柯克的這部《精神病患者》都可說是恐怖驚悚片的代表作,而其中的恐怖鏡頭亦是經典中的典範。在本片中有被譽為“驚叫皇后”的珍妮特·李和十惡不赦的諾曼·貝茨。當然,在這部電影幕後的精心策劃者就是希區·柯克本人。他用自己的攝像機拍攝了這部既讓人驚嘆又不乏創新的意境,令所有影迷和電影導演都肅然起敬的影片。 這部影片曾經被仔細研究並被分割成小部分進行分析,人們對它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有一點非常明確--這是一部讓人永遠都應該記住的經典影片,而希區柯克正是這樣一位把它帶給我們的天才人物。 | |
3.《群鳥》(The Birds) 這是希區·柯克拍攝的一部純憂鬱恐怖電影,本片運用了一些低位攝影手法。希區柯克在這部攝於1963年的影片中向我們表明:人性會非常容易地背叛我們的意願。 令人驚悚的鏡頭從蒂比·赫德倫的女友米蘭妮(第四位金髮碧眼的美人)坐在學校門口看見校園裡密密麻麻的聚滿了鳥群開始,就出現了。隨後當成群的海鷗襲擊波德加灣的小鎮時,觀眾不禁感到一陣陣的戰慄。然而,希區·柯克真正讓我們思考的卻是---我們真的要去怪罪飛鳥嗎?在人們認為的“人類可以征服大自然”的思想作用之下,這個話題似乎讓人感到有些害怕---如果動物王國的動物們都聚集起來對抗我們的話,人類將毫無立足之地。 | |
4.《眩暈》(Vertigo) 許多人認為這部拍攝於1958年的電影是希區·柯克最成功的一部影片,它講述了一個有關心理恐慌和心理疑惑的複雜故事。 詹姆士·斯圖爾特在這本片中一改他以往勇敢的風格,扮演了一名蘇格蘭警探---斯考蒂。在經歷差點從建築物上掉下來摔死的驚險場面後,斯考蒂患了極度恐高症,於是他被迫從警署辭職。受朋友的委託,斯考蒂去跟蹤一名深受往事困擾的女人瑪德林(基姆.諾娃克飾,又一名金髮碧眼的美人),不久他們雙雙墜入愛河。此時,瑪德林已在斯考蒂的心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斯圖爾特在本片中的表現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在影片結束之前,觀眾對他的形象幾乎還是不屑一顧,而到最後,當人們明白了事情真相的時候,便開始喜歡上了他。 | |
5.《諜海疑雲》(North by Northwest) 這部拍攝於1959年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關於弄錯身份的經典影片。加里·格蘭特在劇中成功的扮演了一名公關部經理的角色,他被政府的情治單位錯認為是一名美國間諜,而被全國的間諜追殺。詹姆斯·曼森和傑西·蘭迪斯在劇中分別扮演兩個間諜。 在影片中有很多有趣的情節,如:在農場上格蘭特被噴農藥的飛機追殺的一幕,在山上被間諜追殺時的經典動作場面。影片在有關格蘭特和另外一位金髮美女(艾娃·瑪麗·塞恩特飾)的情節上也有一些煽情的畫面。希區柯克喜歡在所有的懸念電影中都加入一點點性的成分。 | |
6.《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希區·柯克喜歡啟用那些金髮碧眼的漂亮女演員擔任主角,在這部戲中格雷斯·凱莉比任何人都更勝任這個主角的位置。她的面部表情非常細膩豐富,於是,希區·柯克從多角度對她的面部進行了拍攝。凱莉塑造的角色雖身處危險境地,意志卻越來越堅強。 在這部1945年拍攝的影片中,丈夫(雷·米蘭德飾)因為懷疑妻子(凱莉飾)對他不忠而對她頓生殺機。整部影片最讓我們感到震驚的就是當妻子快被勒死的時候,丈夫卻故意在電話中收聽她最後的殘喘之聲,但是凱莉最終還是掙開了繩索,並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此,這又是另外一個“完美”的謀殺案。 | |
7.《火車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the Train) 想像在火車上遇到陌生人,彼此聊上一會兒,了解一些關於他們的事情,如果他們願意殺死妨礙你的人,你就可以和他們簽上一紙協定。在兩個相互不認識的人看來,彼此之間只是陌生人的關係而已。 希區·柯克喜歡拍攝一些情節虛構、有關完美謀殺的主題(經常是殺死一個人的妻子)。在這部拍攝於1951年的怪誕恐怖影片中,陌生人蓋伊(法雷·格雲哲飾)認為這只不過是個黑色的玩笑,而精神病患者布魯諾(羅伯特·沃克飾)卻把這件事看得非常嚴肅,並且逐步實施計畫去殺死蓋伊那既令人討厭又讓人疏遠的妻子。這部影片給我們一個警示,正像我們要不時提醒孩子們的那句話一樣---不要和陌生人講話。 | |
8. 《繩索》 (Rope) 雖然本片並不算希區·柯克的成功之作,但是他在影片中運用的連續的、幾乎不經任何修改的鏡頭開創了電影界的先河,使它成為1948年的一部經典作品,因而《繩索》也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里程碑。 這部影片著實有點令人毛骨悚然。兩個年輕人認為自己比他們的另外一個朋友戴維·肯特利更加優秀,就密謀把他殺死。他們用繩索將他勒死後,把屍體放進一隻書箱中。為了炫耀自己的“智慧”,他們在書箱上鋪起檯布,置好餐具,然後邀請死者的父母、未婚妻、同學和教師前來赴宴。在客人中,只有茹伯特教授(詹姆士·斯圖爾特飾)發覺事情有些蹊蹺,或許是因為從書箱中散發出來的異味兒才令茹伯特教授生疑的吧。 | |
9.《美人計》(Notorious) 希區·柯克在這部1946年拍攝的電影中加入了一點點性感的成分,卡里·格朗特和英格利德·伯格曼在影片中扮演尾隨納粹而雙雙墜入愛河的兩個特工。伯格曼接受了間諜任務後,他最初的情人克勞迪·瑞因斯越來越令格朗特感到氣憤,但是格朗特還必須照樣為她做外線。就當格朗特和伯格曼的感情將要破裂的時候,他們的關係被瑞因斯發現了。伯格曼開始一點點的毒害瑞因斯,想把她置於死地,最後卻是格朗特拯救了她。在希區柯克看來,即使是最好的事物也會有兩個相反方面。 | |
10.《蝴蝶夢》 (Rebecca) 瓊·芳登在希區·柯克1940年的經典影片《蝴蝶夢》中扮演了一個命運悲慘的角色---作為一個新婚妻子卻不斷的被丈夫前妻的鬼魂糾纏,而表面上又不得不強裝歡顏。在這部根據達芙妮·杜·莫里葉的小說《麗貝卡》改編而成的電影中,芳達在和馬克西姆·德文特(勞倫斯·奧利弗飾)結婚,成為曼德利莊園新的女主人之後,她那種柔弱的性格使其無所適從,似乎生活中到處都有德文特前妻---麗貝卡的影子,麗貝卡在許多人的心中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地位,既讓人愛戴又讓人畏懼。房屋管家丹弗斯夫人(朱蒂斯·安德森飾)對麗貝卡甚至達到了畢恭畢敬的程度,她一心想悄悄地把現在的德文特夫人趕出曼德利莊園。 |
影響
對很多人來說,“希區柯克”這個名字再也不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成了懸疑驚悚的代名詞;而希區柯克著名的那個人頭側像剪影,也不僅只是單純的剪影,它還成了這“希區柯克精神”的一個圖騰意向。
希區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導演,卻從未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雖然曾經獲6次提名。1968年獲特殊奧斯卡獎,同年獲美國導演協會格里菲斯獎。1979年獲美國電影研究院終身成就獎。
希區柯克所貢獻給電影藝術的,絕對不僅僅是純電影的技巧。就像他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樣,希區柯克的電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懸念大師,也是心理大師,更是電影中的哲學大師。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設計的技巧之下,我們看到的是一顆在嚴厲的 天主教家教之下飽受壓抑的靈魂。希區柯克的電影,是生與死、罪與罰、理性與瘋狂、純真與誘惑、壓制與抗爭的矛盾統一體,是一首首直指陰暗人心的詩。
作品
電影
1922年《第十三號》(Number 13) 又譯《皮博迪夫人》
1923年《無秘密的丈夫》(Always Tell Your Wife)
1926年《歡樂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6年《山鷹》(The Mountain Eagle)
1926年《房客》(The Lodger)
1927年《手環》(The Ring)
1927年《放浪》(Easy Virtue) 又譯《水性楊花》
1927年《下坡路》(Downhill)
1928年《香檳》(Champagne)
1928年《農家婦》(The Farmer's Wife)
1929年《敲詐》(Blackmail)
1929年《Sound Test for Blackmail》
1929年《男人島的男人》(The Manxman)
1930年《Elstree Calling》
1930年《朱諾與佩考克》(Juno and the Paycock)
1930年《瑪麗》(Mary)
1930年《謀殺》(Murder!)
1931年《The Skin Game》
1932年《第十七號》(Number Seventeen)
1932年《奇怪富翁》(Rich and Strange)
1933年《維也納的華爾滋》(Waltzes from Vienna)
1934年《擒凶記 (1934年)》(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5年《三十九級台階》(The 39 Steps) 又譯《三十九階》或《國防大機密》
1936年《間諜》(Secret Agent)
1937年《少女》(Young and Innocent)
1938年《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
1939年《牙買加旅店》(Jamaica Inn)
1940年《蝴蝶夢》(Rebecca)
1940年《海外特派員》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1年《深閨疑雲》 (Suspicion)
1941年《諜網情深》(Mr. & Mrs. Smith)
1942年《海角驚魂》(saboteur)
1943年《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4年《Aventure malgache》(紀錄片)
1944年《祝您旅途愉快》(Bon voyage) (紀錄片)
1944年《救生艇》(lifeboat)
1945年《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6年《美人計》 (Notorious)
1947年《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1948年《奪魂索》(Rope)
1949年《風流夜合花》(Under Capricorn)
1950年《慾海驚魂》(Stage Fright)
1951年《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3年《懺情記》(I Confess)
1954年《後窗》(Rear Window)
1954年《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4年《後窗》(Rear Window)
1954年《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6年《伸冤記》(The Wrong Man)
1956年《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
1958年《迷魂記》(Vertigo)
1959年《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63年《鳥》(The Birds)
1960年《驚魂記》(Psycho)
1964年《艷賊》 (Marnie)
1966年《衝破鐵幕》(Torn Curtain)
1969年《黃寶石》(Topaz)
1972年《狂凶記》(Frenzy)
1976年《大巧局》 (Family Plot)
電視劇
1955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1957年《Suspicion》
1959年《Startime》
1962年《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
榮譽
1967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授予他撒爾伯格紀念獎;
1967年希區柯克獲奧斯卡獎;
1979年美國電影研究院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他人評價
1)“希區是一個知道照顧別人感受的傢伙,至少,在他去好萊塢之前是這樣。” ——羅伯特·多納特 Robert Donat
2)“他是一個可以控制的人,但你必須有充足的道理讓他鑽不了空子。” ——查爾斯·勞頓 Charles Laughton
3)“希區柯克先生——我從不把他看作希區——並沒讓我感覺到他十分喜歡我的表演,或許這是因為他確實不喜歡。看到完成後的影片,我並不感到慚愧。” ——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4)“他是這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導演,無論男演員還是女演員,終究都是他的人。” ——加里·格蘭特 Cary Grant
5)“奧遜-威爾斯和希區柯克是我遇到的最容易合作的兩個導演。” ——約瑟夫·科頓 Joseph Cotten
6)“我能看出,希區對褒曼小姐的愛超過了亞歷山大(《美人計》中的角色)。” —— Claude Rains
7)“希區似乎並不想與我有什麼關係。有場戲我要出現在一個特寫鏡頭中,我問他想我怎么演,‘一片空白。’他回答說,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拿我看玩笑。”——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8) “我對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他逢人就說:‘我叫希區,不用柯克。’” ——雷·米蘭德 Ray Milland
9) “我記得有一次我就自己的角色問了希區一些問題,雖然我知道這種問題對他來說是禁忌。話一出口我就感到後悔,他朝我投來了那種痛苦的‘喔,你怎么能,我還以為你不至於這樣’的目光。當時我暗暗發誓,絕不讓自己站在這種目光的對立面。” ——詹姆斯·斯圖爾特 James Stewart
10)“只要是希區柯克的電影,無論什麼角色我都肯演。”——安東尼·帕金斯 Anthony Perkins
11)“希區柯克和他妻子對我們都很好,請我們去他家,帶我們遊覽南加州。正如每個導演一樣,他也有自己的導演方式。他不喜歡過分地討論某件事情,對他來說,任何討論都是‘過分討論’。拍攝《艷賊》是一段十分愉快的時光。” —— 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
12):“我覺得這部電影並沒那么差,我始終都不知道希區起初的真實想法。”——保羅·紐曼 Paul New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