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湛江水產學院
1936年,廣東汕頭水產職業學校創建。
1936年,廣東汕頭高級水產職業學校改名為廣東省立高級水產職業學校。
1939年,日軍攻占汕頭,學校停辦。
1945年,廣東省立汕頭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復校並改名為廣東省立汕尾高級水產職業學校。
1950年,改名為廣東省立高級水產技術學校。
1952年,改名為廣東省水產技術學校。
1953年,廣東省水產技術學校輪機專業併入長江航務學校,後發展為武漢河運專科學校、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
1953年,廣東省水產技術學校、長江航務學校部分部分校區、廣西欽州農業學校的水產科、海口高級農業技術學校的水產科合併組建廣東省水產學校。
1956年,廣東省水產學校改名為廣東水產學校。
1960年,廣東水產學校升格為廣東水產專科學校。
1960年,暨南大學的水產系,併入廣東水產學校。
1958年,華南工學院(湛江分院)創建。
1962年,華南工學院的湛江分院,併入廣東水產專科學校。
1963年,廣東水產專科學校更名為湛江水產專科學校。
1966年,文革爆發,學校撤銷。
1979年,湛江水產專科學校復校並升格為湛江水產學院。
1997年,湛江水產學院、湛江農業專科學校合併並改名為湛江海洋大學。
原湛江氣象學校
1958年,湛江氣象學校創建。
1966年,湛江氣象學校撤銷,湛江氣象學校一部分,併入成都氣象學校。
1979年,湛江氣象學校復校。
2001年12月,湛江氣象學校併入湛江海洋大學。
2002年,廣東氣象學校併入湛江海洋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2005年,湛江海洋大學改名為廣東海洋大學。
2010年6月,廣東省與國家海洋局共建廣東海洋大學。
2013年8月,廣東海洋大學正式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
2018年11月,入選廣東省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計畫中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從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學校承擔包括國家973計畫、國家863計畫、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共285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43項;科研經費達6.3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9項;獲得授權專利432項 。
對蝦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名貴魚類的種苗繁育及養殖、海水魚類病害防治、珍珠貝的養殖及育珠、水產品加工及貯藏、雜交水稻育種、區域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科技成果的廣泛推廣套用,推動了中國南方海洋水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學校技術的支持下,僅湛江地區的海水珍珠產量就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對蝦的種苗產量、養殖面積、養殖產量、飼料產量、加工規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個方面均為全國第一 。
墨西哥灣扇貝養殖技術研究及推廣 | 2006年度國家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
馬氏珠母貝標準化養殖與示範推廣 | 2008年度國家海洋科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 |
華南地區對蝦產業高效技術 | 2007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 |
大宗低值蛋白資源生產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調味品共性關鍵技術 | 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日本囊對蝦和斑節對蝦地膜覆沙池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 | 2009年度海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附殼造型珍珠和優質海水珍珠養殖及加工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 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南海深海漁業資源開發關鍵技術及套用 | 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瓜果類蔬菜土傳真菌病害成災機制及防控技術研究與套用 | 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
橡膠/廢棄無機物複合材料關鍵技術研發及套用 | 201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
(參考資料: )
科研平台
機構名稱 | 機構性質 | |
廣東省水產經濟動物病原生物學及流行病學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 |
廣東南美白對蝦遺傳育種中心 | 農業部育種中心 | |
南方對蝦質量安全控制實驗室 | 農業部實驗室 | |
水產經濟動物病害控制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教育廳 |
南海水產經濟動物增養殖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
海產經濟無脊椎動物健康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廣東省普通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水產品深加工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
陸架及深遠海氣候、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 | |
海洋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
廣東海洋大學廉政研究中心 | 廣東省普通高校廉政研究中心 | |
廣東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 | 廣東省社科聯文化研究基地 | |
廣東省海洋開發研究中心 | 直屬機構 |
機構名稱 | 機構性質 | 機構名稱 | 機構性質 |
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園 | 校直屬機構 | 珍珠研究所 | 校直屬機構 |
海洋資源與環境監測中心 | 校直屬機構(掛靠分析測試中心) | 套用化學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南海海洋環境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信息技術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海洋生物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海洋文化研究所 | 部所合一 |
海洋食品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文學與粵西文化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法學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機電工程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外國語言與外語教學研究所 | 院所合一 |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設自然科學版(第一、三、四、六期)和社會科學版(第二、五期)。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海洋與水產科學基礎理論,海洋環境調查與保護,海洋、水產資源開發與利用,海洋漁業,漁船、漁業機械與儀器,水產增養殖技術,水產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貯運與綜合利用等方面的學術論文。“海洋論壇”為社會科學版重點欄目。
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並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聯合國《水科學和漁業文摘》(ASFA)等資料庫、檢索系統收錄。2011獲獎廣東省科技期刊優秀期刊三等獎;2010年獲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09獲全國高校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2008年獲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獎 。
•館藏資源
截至2016年8月,學校圖書館藏印刷型文獻194萬冊,電子圖書108萬冊,中外文資料庫32個,自建紙本特色文獻專題4個,中外文報刊3000多種 。
中文資料庫主要有:中國知網、萬方資料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資料庫、讀秀知識庫、超星發現等 。
外文資料庫主要有:Elsevler Science Direct資料庫、Springer Link全文資料庫、 Web of Science(SCI)索引資料庫、 Ei Village索引資料庫、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文摘資料庫、Dialog國際在線上檢索系統、ScienceDirect—Encyclopedia of Ocean Sciences、國道外文海洋資料庫、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電子期刊等 。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序號 | 院系名稱 | 序號 | 院系名稱 |
1 | 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 | 2 | 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 |
3 | 廣東海洋大學海洋與氣象學院 | 4 | 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 |
5 | 廣東海洋大學工程學院 | 6 |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7 | 廣東海洋大學航海學院 | 8 | 廣東海洋大學信息學院 |
9 | 廣東海洋大學軟體學院 | 10 | 廣東海洋大學理學院 |
11 |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院 | 12 | 廣東海洋大學法學院 |
13 | 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 | 14 | 廣東海洋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
15 | 廣東海洋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 16 | 廣東海洋大學體育與休閒學院 |
17 |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 | 18 | 廣東海洋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9月,學校有教職工1987人,其中專任教師1434人、副高職稱以上人員660人、博士學位者379人;博士生導師24人、碩士生導師259人;“共享院士”3人;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珠江學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6人;先後有123人次入選近四批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現有15人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8人入選廣東省“揚帆計畫”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現有9個省級教學團隊、7名省級教學名師、8名教授受聘為教育部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5名教授受聘為廣東省第二批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9月,學校有“水產”、“食品科學與工程”和“海洋科學”等3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共11個領域);73個本科專業。擁有6個省級重點學科,其中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二級學科被列為“攀峰重點學科”,海洋科學、水產2個一級學科被列為“優勢重點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農業經濟管理3個二級學科被列為“特色重點學科”;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專業;8個廣東省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1個廣東省重點專業、9個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廣東省套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3個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 。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止2013年9月11日,學校擁有8個省級以上特色專業(其中5個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名牌專業、1個廣東省重點專業。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水產養殖、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
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水產養殖、食品科學與工程
廣東省重點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
省級特色專業:海洋科學(海洋生物)、海洋科學等
省級精品課程:海洋經濟學、動物繁殖學、食品微生物學、魚類增養殖學、水產食品加工學、傳熱傳質學、金工實習等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航海技能訓練中心、水產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洋食品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等
•教學成果
2009年至2013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8%,居廣東省高校前列;學生參加各類課外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有498人次獲得國家級獎勵,1704人次獲得省部級獎勵。2006年、2007年、2009年學校在校生分別應邀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立5周年和香港、澳門回歸10周年文藝演出,受到了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的高度讚揚 。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9月,學校先後與美國、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50多所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多層次、多領域合作關係 。
文化傳統
•校徽
新校徽:(2012年6月5日啟用)
標識釋義:
1、標識為圓形,內外雙環結構顯示了學校上下萬眾一心、團結努力的精神。
2、內圓中上方為帆的圖案,下方為浪圖案,表揚帆海洋,乘勢而上。
3、標有“1935”字樣,體現辦學歷史。
4、外圓上方為“廣東海洋大學”漢字字樣,下方為英文字樣。
5、背景色為湛藍,體現海洋特色 。
(圖冊“文化傳統”參考資料: )
•校訓
新校訓:廣學明德 海納厚為(2012年6月5日啟用)
釋義:
校訓以“廣東海洋大學”的簡稱“廣海”兩字為句頭。
“學”,有學習、學問、學識、學理、學說、學術、學科、學校等含義。
“廣學”,要求師生員工博學、博識、博為,即:廣泛學習、廣播學問、擴大學校影響力。
“德”,指品行、品質、道德。
“明德”,就是認同、踐行和彰顯美德,體現以德為立校之本、以德為立人之本。
“海納”,廣泛採納。
“厚為”,既有重視行為、勤動手之意,提倡實幹精神,培養“三能”套用型人才;也有厚實的作為、大有作為之意,通過厚實的作為來提升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
•校歌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蔚藍之歌歌譜 |
碧海旭日輝映南疆 大學精神催我成長 烽火歲月使命不忘 海洋世紀圓我夢想 蔚藍的征途蔚藍的風光 蔚藍的舞台蔚藍的樂章 | 孜孜以求真善美 做人做事做文章 懸帆以圖滄海志 乘風破浪向前方 向前方向前方 |
•校旗
校旗由藍色旗面、校徽、校名組成。校旗尺寸為2號旗:240×160cm,旗面為藍色,體現海洋特色,校徽位於旗面左上方,旗面中間偏上為“廣東海洋大學”校名 。
現任領導
姓名 | 任職時間 | 職務 |
曹俊明 | 2018年9月 | 黨委書記 |
潘新祥 | 2018年10月 | 校長 |
張蘭英 | 2010 年6月 | 黨委副書記 |
向獻兵 | 2013年6月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陳澤球 | 2006 年7月 | 副校長 |
章超樺 | 2006年7月 | 副校長 |
劉東超 | 2012 年 4月 | 副校長 |
高秀梅 | 2014年5月 | 副校長 |
(參考資料: )
知名校友
姓名 | 畢業時間 | 成就 |
溫國輝 | 1984年 | 廣州市市長 |
唐開興 | 1997年 | 南洋船務實業服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
陳明宇 | 1982年 | 副政委、政委、監獄長 |
吳壯 | 1978年 | 航海指揮員 |
溫桂安 | 1985年 | 封開縣掌舵人 |
章超樺 | 1969年 | 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食品科技學院前院長 |
吳灶和 | 1977年 | 廣東省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
郭遂紅 | 1985年 | 《英語通》雜誌和《英語輔導報》特約編輯、通訊員 |
2009中國大學農學50強
農學包括植物生產、草業科學、森林資源、環境生態、動物生產、動物醫學、水產等7個學科類,共有16個本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