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廣東藥學院(廣東藥學院籌建)是我國獨立建制的三所高等藥科大學之一,廣東省熱門高校,廣東省培養藥學、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人才的搖籃,廣東省國家執業藥師培訓中心,廣東省醫藥衛生系統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學校具有49年的辦學歷史。她的前身是建立於1958年的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普通本科學校,定名為"廣東醫藥學院"。1994年2月,為了適應廣東經濟進一步發展要求,更名為"廣東藥學院",成為繼中國藥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之後,我國的第三所獨立建制的高等藥科學校。
經過49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學生教育等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已發展成為一所融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於一體,醫藥與醫藥類相關專業並舉,在廣東省有較大影響的醫藥院校。現設有藥科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臨床醫學院、醫藥信息工程學院、醫藥商學院、食品科學學院、護理學院、基礎學院、人文社科部、外語部、體育部、繼續教育學院14個二級院(部)以及圖書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個教輔單位,設有藥學、藥物製劑、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預防醫學、衛生檢驗、臨床醫學、護理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製藥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行銷、人力資源管理、電子商務、公共事業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25個本科專業,其中,藥學專業、藥物製劑專業和預防醫學專業是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現有中藥學、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學、內科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病原生物學、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8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其中一級學科1個,二級學科7個,廣東高教精品課程3門。藥劑學是省級重點扶持學科,有校級重點學科9個,校級重點扶持學科6個。藥物新劑型實驗室為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提高型實驗室和廣東省教育廳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是廳級重點實驗室。成人教育開設函授和夜大等多形式多層次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截至2008年12月,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2241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96人,本科生20850人,專科生1269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2541人,其中校本部1677人。專任教師1254人,教授99人、副教授292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170人、碩士學位人員521人;碩士生導師123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6人、省教育廳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國際級裁判員1人、國家級裁判員3人,國家、省部級優秀教師30人,廣東省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培養對象1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重點培養教師31人(其中國家級培養對象1人)。
學校重視素質教育,主動適應區域醫藥產業和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始終將質量和特色作為辦學的生命線,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近年來,及時抓住廣東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機遇,科學定位,明確發展思路,全面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探索和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時最佳化專業和學科結構,大力拓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近十年來,我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一次就業率一直處於全省高校前列,多年以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6%。絕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廣東省醫藥和衛生行業的技術骨幹和中堅力量,為廣東省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校重視科研與科技開發工作,設有廣東省藥物新劑型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現代中藥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教興醫重點實驗室,以及藥物研究所、生物製藥研究所、中藥開發研究所、中醫藥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有直屬附屬醫院1所,非直屬附屬醫院2所,非直屬附屬製藥廠1家,產學研基地4個,等等,儀器設備先進,形成較為完整的科研體系,積極承擔國家、部、省級以上的科研課題並獲得豐碩的科技成果,積極與企業開展橫向合作,為醫藥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了技術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廣東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學校對外合作與交流活躍,與美國州長州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國赫特福德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日本大板滋慶教育集團、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台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等建立了合作交流關係。1997年學校經教育部批准與香港大學合作培養藥學人才,對香港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春華秋實,桃李芬芳。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秉承“藥學中西,醫道濟世”的校訓,繼承和發揚廣藥人“自強不息,務實創新”的優良傳統,加快發展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朝著以藥為主、醫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辦學特色鮮明、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省屬同類院校前列醫藥大學的目標努力邁進。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吳梅興男,漢族,1954年出生,廣東梅縣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廣東藥學院黨委書記。1978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擔任中文系學生政治輔導員,系分團委書記。1984年調入學校黨委組織部,先後任組織部副科長、科長、副部長、部長等職,在此期間受省委組織部的委派,掛任中共龍門縣委副書記。1998年2月起至2004年2月任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廣東高校黨建研究會副秘書長,在此期間,2003年曾參加由中山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舉辦的“廣東省第二批高級公務員公共行政管理知識研究班”,期間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考察一個月。2004年2月起任廣東藥學院黨委書記。吳梅興書記長期在高校戰線工作,重視理論學習與實踐,潛心學習與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管理,曾撰寫並出版《論我國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一書(合著,由中國編譯出版社出版)。另外,發表高等教育管理論文20餘篇,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高校學生“三觀”教育》(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高等教育發展》(收編入《中國當代教育思想寶庫》,人民時報出版社出版)、《師德建設:高校道德建設的“龍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從創造教育到創新教育——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現代意義》(現代教育論叢,2007年第2期)、《“三對接”造就“三強”醫藥人才》(中國教育報,2007年10月29日)等等。此外,吳梅興書記注重開展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的實踐研究,積累了豐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經驗,先後主持《廣東中藥產業產學研創新模式及機制研究》、《複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特色大學形成的探討》等省、校級課題。
校長:朱家勇
1954年出生於安徽蕪湖,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82年畢業於皖南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88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獲寄生蟲感染免疫學碩士研究生學位。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被廣東省高教廳列為高校“千百十工程”重點培養教師,1998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底於美國加州大學參加廣東省首批高層次管理人才出國進修學習回國。曾任廣東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等職,2002年至今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朱家勇教授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現任廣東省熱帶病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寄生蟲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藥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常務理事、廣東醫藥行業協會化學製藥分會會長、廣州市醫藥行業協會副會長、廣東社區衛生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理事、國家醫藥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藥和食品行業協會學術顧問、廣東藥食同源學會顧問、香港中藥學會顧問、全國高等醫藥類規劃教材編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藥學年鑑》副主編、《藥學教育》編委、《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編委、《熱帶醫學》編委、《中國天然藥物化學》編委、《廣東醫學》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現代食品藥品雜誌》編委會副主任委員、《廣東藥學院學報》主編。朱家勇教授曾參加和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衛生部重大科研項目及省廳市級項目20餘項,獲省市級成果獎4項,擔任過國家科技部863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粵港澳重大科技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成果獎等重大科技項目的評審專家。在國家級和省級雜誌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多次出席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交流會,還參編、主編和主審了多本專著和教材。
黨委副書記:張建華
張建華,女,漢族,1962年出生,河北定興人,中共黨員,研究員,公共管理碩士(MPA)、醫學學士、江西省委黨校研究生。
1984年8月至1998年9月在贛南醫學院工作,曾任學院團委副書記、書記、學工處黨總支副書記等職務,獲助教、講師、副教授等職稱;1998年9月至2009年1月任江西省衛生廳黨組成員、副廳長;2009年2月至2009年7月任中共江西省委教工委委員、教育廳副廳長;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獲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研究員職稱;2011年6月至今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副校長:陳思東
男,漢族,1956年3月出生,廣東興寧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藥學院黨委常務委員,副院長。陳思東同志1972年9月至1974年4月在廣東興寧寧新公社陽光大隊陳屋生產隊務農;1974年5月至1975年5月在廣東興寧電機廠當臨時工;1975年5月至1978年3月在廣東興寧寧新公社陽光大隊陳屋生產隊務農,任生產隊長;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廣東醫藥學院公共衛生專業念書;畢業後至今在廣東藥學院工作,其中1982年1月至1987年8月任流行病學教研室助教;1987年9月至1988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當訪問學者;1988年11月至1992年11月任廣東醫藥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副主任,講師;1992年12月至1999年2月任廣東藥學院預防醫學系副主任,副教授;1999年3月至2003年5月任廣東藥學院預防醫學系黨總支書記;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第一軍醫大學讀博士學位;2003年4月至2003年8月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班學習;2003年6月至2005年3月任廣東藥學院院長助理兼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教授。2005年3月起任廣東藥學院副院長。陳思東同志一直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和基層黨務工作,特別是對高校行政管理、教學和流行病學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主編了廣東高校"九五"規劃重點教材《流行病學》;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近年來主持了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州市重點攻關項目及教育廳基金等的10個科研項目的研究,獲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2003年被中華預防醫學會評為抗非典先進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學類規劃教材編寫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流行病學學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消毒學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熱帶醫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和廣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專家委員會專家。
副校長:何崇軍
男,滿族,1957年7月出生,遼寧東港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碩士學位,助理研究員,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何崇軍同志1974年8月至1978年1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當工人,1978年1月至1982年1月就讀華南師範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82年1月至1984年6月在廣東省地質工程學校任教師,1984年6月至2005年3月在華南師範大學工作,期間1993年1月至1994年1月到廣東省英德市掛職扶貧,1993年1月定副處級,1995年7月至1999年11月任招生辦副主任,1999年12月至2004年12月任招生辦主任,2000年1月定正處級,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繼續教育學院院長。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2006年6月至2009年3月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委員、常委、副院長。2009年3月起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副書記。何崇軍同志1988年被評為廣東省高校系統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評為廣東省扶貧先進工作組員,1999年被評為學校優秀黨務工作者,2002年被評為省委黨校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一班優秀學員,2002年獲華南師範大學行政管理工作優秀獎,2002年獲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個人獎。何崇軍同志長期在高校工作,熟悉高校的工作特點,有較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工作經驗比較豐富。他工作紮實,作風正派,廉潔自律,工作作風民主,密切聯繫民眾,有良好的民眾基礎,事業心和責任感強,較長時間擔任行政管理和黨的基層組織領導工作,有較好政策水平,決策能力強,工作思路清晰,講究科學管理並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善於駕馭各種複雜矛盾,正確處理各種關係,有較強的綜合協調能力和一定的領導水平。
副校長:張幼鐸
張幼鐸,男,漢族,1957年9月出生,浙江溫州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廣東藥學院黨委委員、常委,副院長。
張幼鐸同志1975年9月至1980年9月在浙江溫州市雙嶼中學任教,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讀中山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1984年7月至1986年9月在中山大學學生處工作,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在中山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1989年9月至1989年12月在中山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任教;1989年12月至1996年3月在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辦公室工作,先後任科員、副科級幹事、正科級幹事,1996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共廣東省委高校工委、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副處級調研員。1998年3月至2000年5月任廣東省委高校工委、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副主任。2000年5月至2003年9月任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任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調研員。2005年12月至2009年3月任廣東省教育廳辦公室主任。2009年3月起任廣東藥學院黨委委員、常委,副院長。
辦學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法》治校治教;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牢固樹立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教學是高校的中心工作的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走特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積極推進以藥為主、醫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全面提高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質量,把學校建設成特色鮮明、民主和諧的醫藥大學,為國家和廣東社會經濟發展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提供人才資源、技術支持和知識貢獻。辦學定位
類型定位
教學型大學。目標定位
把學院建設成為辦學特色鮮明、綜合實力位居國內省屬同類院校前列的醫藥大學。層次定位
以本科生教育為主體,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舉辦繼續教育。學科定位
以藥為主、醫藥結合、積極發展醫藥相關學科,多學科滲透融合、協調發展。人才定位
面向醫藥衛生行業,培養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套用型人才。服務定位
立足廣東,面向全國,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醫藥衛生事業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院系設定
現設有藥科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臨床醫學院、基礎學院、中藥學院、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夜景(19張)醫藥信息工程學院、醫藥商學院、醫藥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健康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製藥學院、護理學院、食品科學學院、醫藥化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人文社科部、體育部、培訓中心18個二級院(部)以及圖書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個教輔單位。廣東藥學院藥科學院
005藥學(本專業為廣東高校名牌專業)018藥學(醫院藥學)
027藥學(臨床藥學)
039藥學(醫藥事業管理(英語特色班))
040藥學(國際醫藥貿易(英語特色班))
056藥學(藥物化學)
藥學(藥物分析)
001製藥工程
002藥物製劑(本專業為廣東高校名牌專業)
003藥物製劑(天然藥物製劑)
082藥學(專科)
公共衛生學院
012預防醫學(本專業為廣東高校名牌專業)004預防醫學(衛生監督)
013預防醫學(衛生信息管理)
015預防醫學(醫療保險)
017預防醫學(職業病防治)
011衛生檢驗
臨床醫學院
008臨床醫學030臨床醫學(全科醫學)
043臨床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
007臨床醫學(計畫生育與婦幼保健)
醫藥商學院
國際醫藥物流管理038國際經濟與貿易(中藥國際貿易(英語特色班))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19張)
025公共事業管理(藥事管理)
026市場行銷(醫藥貿易)
031人力資源管理(醫藥人力資源管理)
034電子商務(藥品電子商務)
080醫藥行銷(專科)
醫藥經濟學院
038國際經濟與貿易(中藥國際貿易方向(英語特色班))(理工)090國際經濟與貿易(中藥國際貿易方向(英語特色班))(文史)
015健康保險(健康保險方向)(理工)
067健康保險(健康保險方向)(文史)
099經濟學(文史)
醫藥信息工程學院
029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軟體工程)03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醫藥信息)
063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商務信息)
03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智慧型信息處理)
036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動漫程式設計)
037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醫學套用)
048數字媒體技術
055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電子儀器)
056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
057電子信息工程
廣東藥學院中藥學院
024中藥學美麗的校園環境020中藥學(中藥分析與鑑定)021中藥學(中藥保健產品)
022中藥學(中藥養生學)
023中藥學(中藥現代化技術)
019中藥資源與開發
059中草藥栽培與鑑定
010中藥製藥
083中藥(專科)
生科學院
046生物技術051生物技術(生物技術安全評估)
061生物技術(能源與環境技術)
052生物科學
028生物製藥
護理學院
054護理學(理工)091護理學(文史)
食品科學學院
053食品質量與安全062食品科學與工程
醫藥化工學院
050化學工程與工藝校園一角047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058套用化學(化妝品)
009套用化學(精細化工)
外國語學院
045英語(醫藥英語)(理工)066英語(醫藥英語)(文史)
健康學院
康復治療學其他
繼續教育學院
體育部人文社科部
研究生部
中藥學
藥劑學
藥物化學
藥物分析學
內科學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病原生物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
附屬醫院
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其前身是廣州鐵路中心醫院,2004年12月更名為“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半個多世紀來,醫院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社會,構建和諧”的服務宗旨,不斷加強學科建設,逐步發展成為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和良好信譽的大型綜合醫院。我院於1993年成為廣東省首批“三級甲等”醫院,此後相繼被評為省“文明醫院”、衛生部“愛嬰醫院”、鐵道部“十佳醫院”,廣州市醫保、駐粵鐵路醫保定點醫院,是省、市、區公費醫療定點醫院,市生育工傷定點醫院。我院是廣東藥學院、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和暨南大學等的教學醫院。大內科為內科學碩士授權點。
醫院現有建築面積56,000多平方米,開放病床700多張,現有職工923人,其中副高級職稱以上有122人、中級職稱245人。醫院設有臨床及醫技科室36個。醫院目前擁有核磁共振(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DR.CR數位化X光攝影系統、全身伽瑪刀、高能量直線加速器、螺鏇CT、ECT、高檔心臟彩色B超、海扶刀(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內窺鏡系列、體外循環機、超聲乳化儀、膽道液電碎石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先進醫療設備。設備總資產2億多元。醫院還設有1,000M2現代化層流手術室(其中兩間達到百級)、重症監護中心(ICU)、心臟重症監護中心(CCU)、血液淨化中心等。
目前醫院能夠開展心臟直視聯合瓣膜置換、冠狀動脈搭橋、脊柱腫瘤切除及內固定、骨關節置換、器官移植、矯形整容、內窺鏡下微創手術、腹主動脈瘤切除術、全喉切除發音再造、顯微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冷超聲乳化下人工晶體植入、包括冠脈介入在內的各種心臟介入(心導管)診治手術、口腔癌根治及口腔組織缺損的重建、各種惡性腫瘤手術、放療、化療和介入放射治療、假肢安裝、康複診療等各種先進醫療技術。
作為廣東藥學院的附屬醫院,醫院還擁有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的,集生產、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設施藥學大樓。醫院藥學部與廣東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聯合成立了 “廣東藥學院藥品不良反應研究室”;率先在廣東省內開展了藥師下臨床工作;2006年底,經衛生部批准,藥學部成為“衛生部臨床藥物試點基地”。
為了進一步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要,醫院全體員工正努力朝著把醫院建設成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學附屬醫院的目標奮進
專業建設
1987年
l月5日,省高教局同意:
該院醫療專業改名為臨床醫學專業,其培養目標及教學計畫、教學大綱仍按原定為普教培養校醫人才的計畫執行。
4月21日,該院與海南省黎族自治州衛生局簽訂衛生專業本科生委託代培契約。該院每年為對方培養學生50名,契約期3年。
1988年3月2日,省高教局批准:
該院從1988年開始,增設計畫生育管理專業,學制3年。
1992年
3月9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增設計畫生育醫學專業。
3月16日,經省高教局批准,該院應省計畫生育委員會要求,開辦計畫生育醫學專業專科班,暫停招收計畫生育管理專業學生。
11月21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本年起增設藥學專業函授班,學制3年。
12月4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本年起增設藥物製劑專業,學制4年。
1993年1月20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從本年起增設藥物分析專業,學制3年。
3月17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從本年起增設藥學情報學、醫藥貿易專業,學制3年。
基地建設
1981年1月2日,廣東省衛生廳決定:省衛生防疫站、省藥研所、省食品衛生研究所為該院教學基地,始興縣人民醫院、港灣醫院為該院實習醫院。
1月13日,廣東省衛生廳決定: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為該院教學醫院;廣州市藥檢所為該院教學基地;廣州市傳染病院為該院實習醫院。
1月31日,廣東省衛生廳決定:省職防院為廣東醫藥學院、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教學醫院;省藥檢所為兩院教學基地。
1990年
l月9日,省衛生廳批准,增設海珠、越秀、荔灣區衛生防疫站為該院實習基地。
6月9日,衛生廳批准,芳村區人民醫院為該院實習基地,雙方簽訂了建立實習基地協定書。
1992年1月17日,廣州市衛生局批准,市紅十字會醫院為該院教學醫院。
6月20日,廣州市衛生局同意廣州市防疫站為該院教學基地,並掛為廣東醫藥學院教學基地牌子。
校園建設
1985年5月2日,廣州市規劃局同意該院徵用河南寶崗路該院以南29.47畝土地。1986年11月26日,廣州市房地產管理局同意該院使用南側29.08畝土地。
1992年
5月27日,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同意該院在運動場東側擴征2萬平方米土地作教學和科研用地。教工住宅用地擬安排在石榴崗路新村南即市解困住宅用地南邊2萬乎方米。
9月1日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批准該院在河南石榴崗路新村以南征地21698平方米。
10月21日,廣州市規劃局同意該院在原校區西北角建兩座宿舍。
合作交流
1985年4月4日,美國休斯敦大學藥學院院長T·P派克利教授來該院作“藥學教育”學術報告,並參觀了藥學系。
5月7日上午,印度CapitainSriniramusti藥物研究所的DrmdhanaKvishnaSwamy到該院藥學系參觀。
10月26日上午,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JohnLemox、ConaLenox(冷約翰冷玉蓉)來該院講授風溫性心臟病,真菌感染及學生衛生課。
11月28日下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姚尚炯來該院作電化學在醫學中的套用的學術報告,美國費城Merck大藥經理方德權作藥物的臨床實驗報告。
1987年
4月22日,到我國訪問的美國藥劑代表團一行12人到該院參觀交流。
6月8日,中德友協代表團一行五人到該院訪問,參觀了該院生藥、物化教研室及中心儀器室。
1988年
3月27日至31日,該院羅季兒副教授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應邀出席了在美國舉行的“美國第19屆環境誘變劑協會年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十三個國家的代表共600多人。會上她的論文《一種高效的姐妹染色單體區別染色方法》受到了不少權威學者的稱讚。
9月,該院與美國瓦特利德醫學科學研究中心駐泰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廣州市一歲以內門診腹瀉病例大腸菌致病因素的配對調查”的科研合作計畫,由中泰日三方合作完成。該研究所申請了5萬美元,作為該科研項目的試劑及設備經費。
3月27日至31日,該院羅季兒副教授作為中國唯一的代表應邀出席在美國舉行的“美國第19屆環境誘變劑協會年會”
1990年
5月,應香港中文大學中藥研究中心的邀請,該院藥學系生藥教研室羅集鵬副教授赴香港與該中心進行冬青屬生藥鑑定和植化的合作研究,並學習有關現代光譜學方法套用於生藥鑑定的技術。
1991年
11月,該院與香港羅素—優克福香港有限公司開展衛生殺蟲技術及套用方面的科研合作。該院派遣謝苑靈副教授赴香港參加此項科研工作。
1993年
9月1日,以JimL.Blackurn博士為團長的加拿大藥學代表團一行48人來該院參觀訪問。
11月19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家庭與社區醫學系EarlDunn教授一行4人來該院進行學術訪問。
1993年
9月1日,以JimL.Blackburn博士為團長的加拿大藥學代表團一行48人前來該院參觀訪問。
校辦產業
1984年7月29日,由省衛生廳投資創辦的委託廣東醫藥學院代管的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印刷廠歸由衛生廳直接領導和管理。
11月9日,廣東省衛生廳、省醫藥聯合總公司批准,成立“廣東醫藥學院附屬實驗藥廠”。
11月17日,廣東省高教局批准,成立“廣東醫藥學院綜合勞動服務公司”。
1985年
10月18日,黨委決定建立廣東醫藥學院附屬製藥廠。
1988年
l2月30日,藥學系與學院正式簽訂實驗藥廠承包契約,由藥學系承包藥廠經建設設。
1989年
9月23日,廣東省衛生廳同意該院創建附屬藥廠。
1991年
1月30日,科技開發服務部成立。
7月27日,省高教局同意該院附屬藥廠遷廠到順德縣容奇鎮。
8月13日,學院與順德縣容奇城鎮開發總公司簽訂合辦廣東醫藥學院製藥廠契約。
9月28日廣東醫藥學院製藥廠容奇鎮工地奠基。
10月3日,學院製藥廠董事會議討論決定,聘任何健廣同志為製藥廠廠長。
12月13日,廣州市衛生局同意:該院在學院範圍內設立“廣東醫藥院附屬門診部”,屬全民所有制綜合性門診部。門診部除為了教學、科研提供條件外,承擔地段範圍的醫療、防疫、保健、健康教育等任務。
1992年
5月19日,學院門診部正式開業。前來參加開業儀式的有:省高校工委副書記陳紹奇、省高教局副局長周鶴鳴、省衛生廳醫政處處長李才芳等30多位省市有關部門領導。
9月28日,廣東醫藥學院與順德容奇城鎮建設開發總公司、香港容聲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辦中外合資廣東環球製藥有限公司契約。
10月16日,廣州市公費醫療預防實施管理委員會同意該院門診部納入公費醫療記帳關係。
10月19日廣東省公費醫療管理委員會同意該院附屬門診部作為省直公費醫藥掛鈎醫療單位。
1993年
8月7日,該院與容奇城鎮建設開發總公司、香港容聲集團公司三家合辦的“廣東環球製藥有限公司”正式落成並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國家教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局、省衛生廳等上級部門發來賀電並派人前來參加慶典。
1993年
2月4日,省高教局批准該院成立綜合服務公司。
學校社團
學術類
爭鳴社論辯社求索文學社調研社本草溯源協會軟體俱樂部中藥協會針灸協會植物研究社計算機協會英語吧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社J&G化妝品協會廣東藥學院實踐類
校園一角同舟愛心協會廣藥計算機學生服務隊紅十字會攝影協會染綠環境保護協會黃金導航就業創業協會零度行銷俱樂部論辯社勵志協會
公關協會心理健康促進協會營養協會SIFE
心理健康交流協會青年志願者協會
體育類
腳踏車協會毽球協會羽毛球協會定向越野俱樂部桌球俱樂部排球協會籃球協會網球協會足球協會棒壘球俱樂部棋友俱樂部輪滑俱樂部武術協會
藝術類
音樂協會健與美俱樂部書畫社YYK動漫社風韻笛蕭協會學校文化
校徽
新校徽是由毛體校名書法全稱、英文簡稱GDPU、象徵醫藥和生命的廣東藥學院校徽橄欖枝、象徵廣州市的木棉花,以及充滿活力的廣藥人,1958年建校日期等元素,精緻構圖設計而成。自2006年9月18日起正式啟用。校訓
藥學中西醫道濟世校歌
為中華醫藥譜新章黃紅星詞曲藥學中西
紮根在南粵的沃土木棉花綻放著火紅的理想
奔騰起珠江的豪邁橄欖枝綠色著生命的希望
走過崢嶸歲月歷史鐫刻著我們的光榮和夢想
邁入嶄新的世紀時代召喚著我們創新發展鑄造輝煌!
我們廣藥人尚義、求真、勵志、篤行
歲歲桃李育芬芳
我們廣藥人藥學中西醫道濟世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488人,教授、副教授579人,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占65%。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10人。有國家級、省級“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1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8人,全國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多名。優良的師資力量和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完善的教學設施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建校50多來,培養了近5萬名畢業生,為廣東省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湧現了大批廣東醫藥行業的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幹。學校重視素質教育,始終將質量和特色作為辦學的生命線,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近兩年來,及時抓住廣東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機遇,科學定位,明確發展思路,全面加強內涵建設,根據"以藥學為特色、藥醫結合、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思路,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探索和實踐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及時最佳化專業和學科結構,大力拓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形成了大學城主校區、赤崗校區、寶崗校區和中山校區多校區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含適量專科)、成人高等教育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由於專業的獨特性和學生的良好素質,近十年來,學院畢業生一次就業率一直處於全省高校前列,2002年以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均超過96%,各屆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絕大多數畢業生已成為廣東省醫藥和衛生行業的主要技術骨幹和管理幹部,為廣東省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知名校友
劉榮,美國Austarpharma公司總裁、首席科學官,博士,國際“難溶性藥物領域”知名專家
梁灼輝,美國Pfizer(輝瑞)製藥公司(世界第一大藥廠,500強企業)研究員,化學藥物研究領域知名專家
陳義生,美國Abbott(雅培)製藥公司(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製藥研究中心研究員,藥物配方設計領域知名專家
鄭重,廣州安健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洪江游,廣東中瑞醫藥有限公司、海南中瑞康芝製藥有限公司、廣東省醫藥貿易中心董事長
李子烘,美國安士藥業公司總裁
吳少文,雅芳(中國)製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昆南,廣州白雲山天心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申洪,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博士生導師,第四屆丁穎科技獎獲得者
潘波,主任醫師,廣東省寄生蟲防治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
吳飛馳,湖南省正清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濟學博士、高級製藥工程師,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