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

平西王

平西王,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種封號,“王”的地位一般僅次於皇帝。冠以“平西”,有平定王朝西部疆域的意思。歷史上曾經獲此封號的人以吳三桂最為著名。有資料說唐代名將薛仁貴也曾獲此封號,但正史上無此記載。吳三桂,字長伯,遼寧人,明末清初人物,生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父吳襄,字兩環,明天啟二年(1622年)武進士,崇禎年間先後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高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年)擢為寧遠總兵,鎮守寧遠。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基本信息

簡介

平西王平西王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一種封號,“”的地位一般僅次於皇帝。冠以“平西”,有平定王朝西部疆域的意思。歷史上曾經獲此封號的人以吳三桂最為著名。有資料說唐代名將薛仁貴也曾獲此封號,但正史上無此記載。

人物簡介

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吳三桂(1612-1678),江蘇高郵人,籍遼東山海衛。其父吳襄為崇禎時錦州總兵,三桂以武舉隨征,因戰功及父蔭,官都指揮。後吳襄坐失戰機下獄,擢三桂為總兵,守寧遠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軍破大同、真定,京師戒嚴。明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率所部入衛京師,並起用吳襄提督京營。三桂令步騎先入關,親率精銳殿後。十六日抵山海關,二十日到豐潤,聞京師已陷,入衛兵皆潰,三桂引兵還頓山海關。李自成派部將唐通攜銀四萬兩犒三桂軍,並脅吳襄作書招降。三桂率兵西至灤州,聞其愛妾陳圓圓為李自成軍部將劉宗敏掠去,即回師山海關,秘密遣使上書睿親王多爾袞,請清軍入關討李自成。多爾袞得書即日急進,至山海關外十里,吳三桂出關迎降,即在軍中剃髮盟誓,其兵以白布系肩,前驅入關。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與清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大敗李自成軍于山海關(見山海關之戰)。是日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令其為前驅追擊李自成。吳三桂隨阿濟格敗李自成於慶都。後又自長城外進綏德、延安,攻西安。李自成出武關南走,三桂督兵追擊,自襄陽下武昌,進至九江,清廷召還,命往錦州鎮守。順治五年移鎮漢中。八年,清廷命吳三桂督李國翰征四川。九年,吳三桂分兵攻下成都、嘉定、敘州、重慶,又擊敗大西軍首領孫可望於保寧。十四年清廷命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進征貴州。十五年,擊敗李定國,下遵義。十六年,清軍會攻雲南省城,南明永曆帝奔永昌,復奔緬甸。清廷命吳三桂鎮守雲南,並諭吏、兵二部,凡雲南文武官舉黜及兵民一切事,命吳三桂暫行總管,俟數年後,仍照舊例。十八年,清軍入緬,緬甸王執永曆帝獻清軍。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於昆明。清廷晉封吳三桂為親王,並命貴州省亦屬管轄。吳三桂遂久鎮雲貴。
三藩勢成割據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雲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
吳三桂初鎮雲貴,清廷曾準予便宜行事,雲、貴督撫全受他節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西選”之官幾遍各地。順治十七年,雲南省俸餉九百餘萬,加以粵閩二藩運餉,年需兩千餘萬。鄰近諸省輓輸不足,則補給於江南,致使清朝財賦半耗費於三藩。吳三桂自恃勢重,益驕縱,踞明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據明黔國公沐氏舊庄七百頃為藩莊,圈占民田,迫令“照業主例納租”,並“勒平民為余丁”,“不從則誣指為逃人”。又借疏河修城,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所鑄錢,時稱“西錢”。吳三桂專制雲南十餘年,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蒙古之馬由西藏入雲南每年數千匹。他遍布私人於水陸要衝,各省提鎮多有心腹。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巨細,可以旦夕密報。於是,吳三桂自以為根蒂日固不可拔,朝廷終究不會從他手中奪去雲貴。
耿精忠襲封王爵後,縱令屬下奪農商之業,“以稅斂暴於閩”,縱使其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銀米”。又廣集宵小之徒,因讖緯有“天子分身火耳”之謠,妄稱“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據八閩以圖進取,可以得志”。
尚可喜在廣東令其部屬私充鹽商,又私市私稅。廣州為對外通商口岸,“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尚可喜對清廷比較效忠,但年老多病,將兵事交其子之信。尚之信素性桀驁,橫暴日甚,招納奸宄,布為爪牙,罔利恣行,官民怨恨。又酗酒嗜殺,常在其父面前持刃相擬,所為所行,日益不法。至此,三藩各據一方,互通聲氣,廣布黨羽,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勢力。
康熙帝決定撤藩三藩勢成割據,嚴重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早在清世祖死時,吳三桂擁兵北上入祭,兵馬塞途,居民走避,清廷恐吳三桂生變,命其在城外張棚設奠,禮成即去。康熙帝親政數年,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鎮之得失,曾說:“朕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康熙六年,吳三桂以目疾請解除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以相試探。康熙帝命吳三桂將所管各項事務交出,責令雲貴兩省督撫管理。雲貴總督卞三元、提督張國柱、李本深合詞請命平西王仍總管滇黔事務。康熙帝以照顧吳三桂身體為理由,予以拒絕。
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留其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經戶、兵兩部和議政王貝勒大867 臣集議,認為如果尚之信擁兵留鎮廣東,跋扈難制,康熙帝遂詔令盡撤全藩。吳三桂和耿精忠得知不能自安,在同年七月先後疏請撤兵,以試探朝廷意旨。經戶、兵二部確議,吳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領官兵家口應俱遷移。疏下議政王大臣會議,大學士索額圖、圖海等多以為三藩不可遷移。惟有刑部尚書莫洛、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等力請徙藩。康熙帝再命議政王貝勒大臣及九卿科道會同確議,畫一具奏。諸王以下所見不一,仍持兩議。康熙帝考慮到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之利;又以為吳三桂之子,耿精忠諸弟都宿衛京師,諒吳、耿二人不能發動變亂。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
三藩之亂及其覆滅吳三桂、耿精忠疏請移藩,實迫於形勢,並非本意。吳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雲南之先例。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與其心腹聚謀,暗中部署兵馬,禁遏郵傳,只許入而不許出,並勾吉他省舊部,又與耿精忠聯絡應和,準備叛亂。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禮部侍郎哲爾肯等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等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諭,會同該藩及督撫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陝西總督鄂善總督雲南軍務,寧夏總兵官桑額提督雲南軍務。此時吳三桂與其黨正日夜加緊密謀。侍郎哲爾肯、學士傅達禮等既至雲南,催促起行。吳三桂表面拜詔,而屢遷行期,反謀益急,而難於舉兵之名。欲立明朝後裔以號召天下,但緬甸之役及殺害永曆帝無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據腹心之地舉兵,又恐日久謀泄。是年十一月,吳三桂反,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順從的官員,發布檄文,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會台灣鄭經,邀約回響。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隨吳三桂反。雲貴總督甘文焜在貴州聞變,馳書告川湖總督蔡毓榮,急走至鎮遠,被副將江義以兵包圍,甘文焜自殺,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人物生平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吳世璠自殺,清軍進入昆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其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戰亂不斷擴大,吳三桂兵出三貴,進據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長沙;清軍雲集荊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攖其鋒。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四川,耿精忠叛於福建,台灣鄭經渡海進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提督王輔臣又叛於寧羌,擊殺清陝西經略莫洛。四方震動,人心動搖。康熙帝欲親征,經議政內大臣密議諫止。清軍東征西討,顧此失彼。隨後尚之信又叛於廣東,總督、巡撫俱附之,清廷增兵兩江
第二階段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輔臣敗降平涼為轉機,形勢向有利於清軍發展。隨後,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於桂林。於是,清軍集中兵力進逼長沙、岳州,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覆爭奪。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在軍事上仍處於相持階段。
第三階段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未能改變叛軍的困境。同年秋,吳三桂病死,形勢陡變。叛軍無首,眾心瓦解。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為清軍恢復。但馬寶、胡國柱等叛軍仍困獸猶鬥,節節頑抗;滿洲將帥仍多遷延,以致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雲南,康熙二十年底,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餘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起兵反清

與清廷的矛盾

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就清朝政府而言,使用吳三桂攻打南明政權,是為了建立其對全國的統治。為此目的,歷時十數年,始將各地南明政權逐一消滅。在全國平定之後,清政府亟需在政治上實現對新占領地區的統治,在軍事上裁減軍隊以減輕財政上的壓力。因此,早在占領雲貴之初,便向這些地區派出了行政官吏,而後不久,又計畫撤回和裁減八旗及綠營軍隊。清朝的這些措施,無疑是和當時整個社會都需要休養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於十幾年來吳三桂政治、軍事勢力的迅速增長,清朝的這些措施卻觸犯到吳三桂本人的利益。就吳三桂方面說來,在南明政權尚未消滅之前,他與清政府命運相連,必須拚死作戰。但在雲貴底定之後,他便作起了“世鎮雲南”的美夢,並處心積慮地要把雲南變為自己的割據領地。
在政治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於轄下的各級官吏,他“選用自擅”,“各省員缺,時亦承制除授,謂之西選”。與此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朝官及各省將吏,為自己效勞。在經濟上,吳三桂除利用政治特權籍沒“故明沐天波莊田七百頃為藩莊”之外,還大肆兼併土地,“勛莊棋布”,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與此同時,他還“壟鹽井、金銅礦山之利”,官賣各種土特產品,放高利貸,並憑藉其龐大的財富,豢養賓客,收買士人。在軍事上,他招納李自成、張獻忠餘部,編為忠勇五營、義勇五營,加緊訓練。此外,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事實證明,吳三桂已經成為分裂割據勢力的總代表。

康熙拆藩

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活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雲貴平定之初,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康熙二年(1663)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六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朝中央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康熙十二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

鋌而走險

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繼而又拖延時日,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他還指使其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在經過一陣短暫的準備後,同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吳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慟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布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吳軍乘銳連下貴州湖南、衡州,福建靖南、廣東平南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回響。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在他看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勝八旗,而揭起反滿的旗幟,可以爭取廣大漢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朝政府以從容布置反擊的時間。其次,由於此時清兵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不幸結局

吳三桂的估計相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訊息後,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布,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兵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康熙十五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與此相反,清朝政府卻以全國的兵源、財源作後盾,數路出兵,進行反攻,並迫使各地之吳軍處於守勢。在湖廣戰線上,清軍將領安親王岳樂師出湖湘,連克萍鄉等鎮,矛頭所向,直指衡州。在西北戰場上,自是年初圖海任統帥以來,所向皆捷。六月,窮蹙無路的王輔臣被迫投降。在東部戰場上,康親王傑書也率師自浙入閩,連克重鎮。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清師進入福州。受此影響,盤踞廣西的孫延齡和盤踞廣東的尚之信也表示要叛吳降清。十二月,孫延齡因事泄被殺,尚之信則遣使詣江西簡親王喇布軍前投降。

衡中稱帝

康熙十三年為“周王”元年,並聯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各地反清勢力起事。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區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清兵的反擊挫敗了吳三桂的鋒銳,吳三桂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678年3月23日),築壇于衡州府(今衡陽市)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稱“大周昭武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應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大周帝國轄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八月開科錄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95間,象徵九五之尊。
康熙十七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兵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
康熙十七年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
康熙十七年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10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
北部岳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兵幾次渡江,均未得逞。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其制定至大計為“捨棄雲南而不顧,北向以爭天下:以一軍圖荊州,略襄陽,直趨河南;一軍下武昌,順流而下,經略江北。勿畏難,勿惜身,寧進死,勿退生,拚死決戰,剜中原之腹心,斷東南之漕運,即令不能混一,黃河以南,我當有之。”吳國貴雖是周帝國頗有眼光、有膽有識的統帥,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康熙十八年改元為“洪化”元年,尊祖父吳三桂為“太祖高皇帝”,父吳應熊為“孝恭皇帝”。官制皆依三桂所定,郭壯圖女兒晉封皇后。
康熙十八年(1678年)二月初七,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復衡山縣,五月中旬,吳國貴、馬寶、夏國相棄衡州出逃,奔永州、辰州,入貴州。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清軍復克大周帝國都城衡州(衡陽),結束了衡陽作為帝都的短暫歷史。
乘此時機,清朝政府加強了政治策反和軍事進攻。康熙十八年(1679),克復湖南、廣西。康熙十九年(1680),又下四川、貴州並進兵雲南。康熙二十年(1681)春,師圍昆明,並分兵克復附近州縣。十月,昆明城內糧盡援絕,吳世璠自殺,餘部投降。由吳三桂掀起的持續八年之久的一場大規模的內戰至此全部平定。

人物評價

總評

後人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不一,甚至是兩極化。
有人認為,由於他作為漢人,卻與清朝勾結,導致大順政權及南明政權等漢人政權的覆亡,加上曾殺死永曆帝、明朝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為應被視為“漢奸”。因此故經常有人拿“現代吳三桂”這個稱號來攻擊對手。
也有人認為,在動盪的明清交際時代,吳三桂不過是忠於他和他的家族利益行事,所謂漢奸評價實在太過苛刻。更有人指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的吳梅村本人,最後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
現玉田縣南部窩洛沽鎮,仍保留著完整的《吳氏家譜》,其中記載,吳三桂引清入關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吳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殺吳家百餘口,原文如下:“李賊進京,於宣武門外,殺吳家百餘口.....”,並未聞怒髮衝冠為紅顏。家仇所使,這才是他引清入關的真正原因。

史書點評

《清史稿》:聖祖初親政,舉大事書殿柱,即首“三籓”。可喜乞歸老,曷嘗言撤籓?撤籓自廷議,實上指也。三桂反,精忠等回響,東南六七行省皆陷寇。上先發兵守荊州,阻寇毋使遽北。分遣禁旅屯太原、兗州、江寧、南昌,首尾相顧,次第漸進,千里赴斗而師不勞。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籓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