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縣

黎城縣

黎城縣,山西長治市轄縣,古稱黎侯國,太行山革命老區,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2012年時,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96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24.9萬畝。境內主要河流6條,其中濁漳河最大,境內全長39.6公里, 縣政府駐地在黎侯鎮。 黎城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史長達2700多年。塔坡西周古墓群發掘,證明黎城縣是古黎侯國所在地。小寨村冀南銀行舊址,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被譽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搖籃。1998年,民間手工藝品——黎侯布虎被中國郵政選定為虎年生肖郵票圖案。 2012年,黎城縣生產總值3080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101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7102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2861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縣因古黎國故城而得名。

歷史沿革

春秋,為黎侯國。

漢朝、三國、兩晉,為潞縣。

黎城縣行政區劃圖 黎城縣行政區劃圖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廢潞縣,置刈陵縣,縣冶設於今李莊鄉古縣村,為黎城境內建縣之始。

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

唐初,先屬韓州,後屬潞州,隸屬河東道。天祐元年(905),改為黎亭縣。

五代後唐時,復為黎城縣。

宋初,屬河東路潞州。天聖三年(1025),遷縣城於原縣治東南4公里的白馬驛,即今縣城。熙寧五年(1072),併入潞城縣。元祐元年(1086),復置黎城縣,自此縣名歷代不改。

金朝,屬河東南路潞州。貞祐三年(1215),升涉縣為崇州,黎城屬之。貞右四年(1216),崇州復為縣,黎城仍歸潞州。

元,屬晉寧路潞州。

明代中前期,屬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為潞安府,黎城屬之。

清,屬冀寧道潞安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以道承省統縣,黎城屬冀寧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道,直隸于山西省政府。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確立專署 ,署黎城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將三區偏城、宇莊等54村劃出,設立偏城縣。

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1日,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太行行署四專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31日,為適應抗日鬥爭形勢需要,為黎城為黎城,黎北兩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5日,複合為黎城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屬太行三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恢復山西省建制,黎城屬長治專區。

1959年1月,長治專區改為晉東南專區。

1979年改為晉東南地區行政區署,黎城仍為其屬縣。

1985年4月30日,國務院撤銷晉東南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黎城劃歸長治市管轄。

行政區劃

2012年,黎城縣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家山鄉、洪井鄉。

黎侯鎮城東社區、城北社區、龍鳳社區、港口社區、公園社區、城內村、東關村、西關村、北坊村、南關村、上桂花村、下桂花村、南橋溝村、東窪村、西窪村、仁莊村、董北村、坑東村、坑西村、坑南村、正川村、陳村、辛莊村、青南村、大八山村、望北村、岩南村、上村、下村、北泉寨村、仵橋村、趙家山村、李莊村、城南村、城西村、港北村、古縣村、孟家莊村、上莊村、喬家莊村、賽里村、南村、麥倉村、北桂花村、岩井村、墳峧村、宋家莊村、元南村、榆樹坪村、好地港村、東下莊村、洪峧河村
東陽關鎮東陽關村、火巷道村、善業村、老金峧村、長寧村、辛村、上灣村、下灣村、小口村、香爐峧村、棗鎮村、棗畔村、東黃須村、東長垣村、西長垣村、三街村、前峧村、嶺西村、後峧村、東莊村、西莊村、龍王廟村、蘇家峧村、東石鋪村、秋樹垣村、下馬家峪村、上馬家峪村、榔坡村、高石河村、前賈嶺村
上遙鎮上遙村、東社村、正社村、西社村、榆樹村、東峪村、長河村、大灣村、英里村、交口村、吳家莊村、河南村、河西村、青紅底村、望兒峧村、西柏峪村、靳曲村、幸福莊村、北馬村、北寺底村、柏峪腦村、東柏峪村、六洞村、郎莊村、大寺村、前莊村、中莊村、行曹村、后庄村、古寺頭村、平頭村、渠村、新村、石板村、楊家莊村、東坡村、西下莊村、賢坊村、紅石片村、嵐溝村、松後村、後家莊村、上馬岩村、陽坡村、葫蘆腳村、陽火角村
西井鎮西井村、東井村、岩頭嶺村、北坡村、井峧村、嶺頭村、後寨村、栗家窯村、彭莊村、背坡村、卜牛村、谷堆坪村、洗耳河村、牛亂村、楊家窪村、北桑魯村、下寨村、樊家窯村、霍家窯村、王家窯村、南桑魯村、南港溝村、源泉村、源莊村、寺底村、北河南村、五十畝村、石背底村、東駱駝村、西駱駝村、朱家峧村、郭家莊村、後賈嶺村、南委泉村、北委泉村、杏樹灘村、下黃堂村、上黃堂村、仟仵村、牛居村、新莊村、車元村、茶棚灘村
黃崖洞鎮東崖底村、南陌村、西頭村、水峧村、趙姑村、上河村、下赤峪村、上赤峪村、南山村、四方山村、麻池灘村、白寺峧村、佛崖底村、看後村、清泉村、北陌村、方向村、小寨村、寺峪峧村、西村、柒樹村、寬章村
西仵鄉西仵村、東仵村、趙店村、東旺村、隔道村、東水洋村、西水洋村
停河鋪鄉停河鋪村、中街村、上台北村、下台北村、嶺底村、子鎮村、西黃須村、蘇村、霞莊村、元村、西宋村、北停河村、靳家街村、大停河村、石羊墳村、七里店村
程家山鄉程家山村、張家山村、八辿村、范家莊村、隆旺村、路堡村、北流村、南堡村、風子駝村、蟬黃村、段家莊村、高家腳村、暴家腳村、寨腦村、石機村
洪井鄉洪井村、吳家峧村、橫嶺村、石橋背村、劉家村、洪河村、山遙頭村、南信村、煙子村、白雲村、北社村、港東村、莊頭村、李堡村、南社村、柏官莊村、王家莊村、鴿子峧村、黃草辿村、孔家峧村、長畛背村、程家村、曹莊村、三十畝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13°21′,北緯36°30′。東臨河北涉縣,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界晉中左權,與河南林州為鄰。

地貌

黎城縣位於太行山東翼南段,屬黃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構造剝蝕侵蝕山地為主。縱觀黎城縣,四面環山,中間低凹,山多川少,地形複雜,是太行山中的一個小型山間盆地。縣境內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全榆窪頂,海拔為2020米;最低的黃崖洞鎮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為622米;縣城海拔為750米;黎城縣平均海拔800米。黎城縣山區約占總面積的58%,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1%,平川約占總面積的11%。

氣候

黎城縣屬典型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有效積溫3583.8℃,平均降水量547毫米,無霜期180天左右,最長年份達到216天。最熱月為7月份(歷年平均23.6℃),最冷月為1月份(歷年平均-4.3℃)。年平均降水量519.0mm,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548.5時。

水文

黎城縣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和清漳河,分別從南北由西向東過境,以橫嶺為界,流入濁漳河的有平頭河、中莊河、原莊河、小東河,流入清漳河的有龍王廟河、大南河、白寺交河、南委泉河、柏官莊河、源泉河、香爐交河。

土壤

黎城縣土壤劃分為二個土類(褐土、草甸土),三個亞區,20個屬,59個土種。其中以褐土為最多,占總面積96.8%,遍布在黎城縣各鄉鎮。其次是草甸土,占總面積的4.3%, 分布在清漳河、濁漳河及其支流兩岩的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上。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黎城縣 黎城縣

至2012年,黎城縣礦種主要為黑色金屬和非金屬。黑色金屬主要公布於北部,而南部則以非金屬礦產居多,主要礦種有鐵、矽石、白雲岩、石灰岩、石膏、花崗石、鉀礦(含鉀岩石)、紫砂岩、以及磷礦、紅石板、石棉蛭石、粘土以及河砂等。各類礦產21種,探明儲量的5種,其中鐵礦探明總儲量為2.03億噸。矽礦儲量20億噸左右,白雲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

水資源

黎城縣地下水可采儲量0.2-0.4億立方米。黎城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7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851億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儲量0.97億立方米,重複水量為0.88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至2012年,黎城縣總土地面積1665987.8畝,其中耕地面積300564.2畝,園地面積31585.9畝,林地面積422911.3畝,牧草地面積347769.2畝,建設用地面積74781.4畝,未利用地面積410284.8畝。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黎城縣總人口15.96萬人,比2011年增加0.0321萬人,男性人口8.26萬人,女性人口7.70萬人,男女性別比(女=100)為107.12。全年人口出生率12.06‰,死亡率6.53‰,自然增長率4.52‰,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5.68%,比2011年提高1.68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5人。

民族

以漢族人口為主,2012年末黎城縣有另有回、蒙、苗、滿族等少數民族10個,共35人。

經濟概況

綜述

黎城縣 黎城縣

2012年,黎城縣生產總值308064萬元,比2011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8101萬元,比2011年增長4.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1%;第二產業增加值157102萬元,比2011年增長20.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0%;第三產業增加值122861萬元,比2011年增長8.9%,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9%。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48313萬元,比2011年增長14.8%;金融保險業增加值9321萬元,比2011年增長11.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6292萬元,比2011年增長8.6%。三次產業比例由2011年的10.3∶49.6∶40.1調整為9.1∶51.0∶39.9。

第一產業

2012年,黎城縣糧食種植面積17434.1公頃,比2011年下降3.77%;油料種植面積168公頃,比2011年下降28.72%;蔬菜種植面積735公頃,比2011年下降10.80%。糧食產量79757.2噸,比2011年增長16.26%,其中夏糧12676.61噸,比2011年增長12.93%;秋糧67080.6噸,比2011年增長16.94%,其中:玉米58946.52噸,比2011年增長19.88%;油料產量258.3噸,比2011年下降20.37%;蔬菜產量7729.7噸,下降16.40%。肉類總產量6258.82噸,比2011年增長45.39%;禽蛋產量4691.94噸,比2011年下降3.46%;奶產量1138.24噸,比2011年增長40.92%。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798.1萬元,比2011年增長9.07%。其中,農業總產值24529.0萬元,比2011年下降0.49%;林業總產值6273.9萬元,比2011年增長6.89%;牧業總產值16883.2萬元,比2011年增長25.42%;漁業總產值132萬元,比2011年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980萬元,比2011年增長0.15%。

第二產業

黎城縣工廠 黎城縣工廠

截至2012年末,黎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2012年,黎城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149.5萬元,比2011年增長25.1%,其中:輕工業增加值2519.1萬元,比2011年下降0.96%,重工業增加值153630.4萬元,比2011年增長25.6%。產品銷售率95.67%。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83.48,比2011年下降105.02個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37228.2萬元,比2011年增長44.0%;實現利稅11402.4萬元,比2011年下降39.3%,其中實現利潤982.1萬元,比2011年下降82.9%;實現稅金10420.3萬元,比2011年下降20.2%。虧損企業虧損額5275.4萬元,比2011年下降39.9%。

第三產業

2012年,黎城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598.4萬元,比2011年增長16.9%。

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908.6萬元,比2011年增長17.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689.8萬元,比2011年增長16.3%。

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75982.4萬元,比2011年增長18.0%,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989萬元,比2011年增長24.0%。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2年末黎城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5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年舉辦展覽13次,廣場文化30餘次,大型節日文藝宣傳活動5次。

教育事業

2012年,黎城縣普通國中學校10所,全年招生2402人,在校學生7396人,畢業學生2206人。普通國小學校133所,全年招生2413人,在校學生13321人,畢業學生2529人。職業中學全年招178人,在校生648人,畢業學生412人,幼稚園在園幼兒5318人。

科技發展

黎城縣 黎城縣

2012年,黎城縣申報各類各項科技計畫共26項。受理各項專利申請25項,比2011年增加7項,其中實用新型專利16項。全年黎城縣農業技術集團承包獎4項,其中有4項技術獲得省科技獎項。

醫療衛生

2012年,黎城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79個,其中縣醫院1個、中醫院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學校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鄉鎮中心衛生院16個,廠礦、個體診所31個,協和醫院1個,村衛生室325個。病床位561張,衛生技術人員52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59人,註冊護士122人,藥劑人員39人,檢驗人員及其他103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6290人,參合率99.57%。

社會保障

2012年末,黎城縣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421人,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515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4239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1683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565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2181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3174人;工傷保險參保20600人。

交通運輸

2012年末,長邯高速公路黎城境內段26.043公里,國道309線黎城境內段43.091公里,國道207線黎城境內段54.6公里。縣、鄉、村公路通車總里程968.176公里,其中:縣道105.481公里,鄉道370.674公里,村道492.021公里。黎城縣擁有農村客運班線車輛36部,998個座位,其中公車輛15部,營業線路11條,日發100餘趟次,線路總長度123公里,公交線網覆蓋率38%。年末黎城縣共有貨車2079輛(含主掛),營運公交汽車15輛,出租汽車75輛。

境內長邯鐵路(境內長42公里)、長邯公路(309國道,境內長24.44公里)斜貫東南,黎左公路(207國道,境內長46公里)、涉武公路(境內長3.8公里)交匯縣中,陽涉鐵路(境內長2.7公里)、長邯高速公路(境內長26公里)穿縣而過;鄉鄉鎮鎮通油路(鄉鎮公路6條,8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29個村通水泥路,293公里)。

著名人物

馮奉世 馮奉世

馮奉世(?—前39年),字子明,西漢上黨潞(今黎城縣七里店村,漢時黎城屬潞州)人,戰國時上黨太守馮亭之後。馮奉世為西漢名將,歷武、昭、宣、元4帝。在西漢統一大業上,戰功卓著。

靳榮藩(1726—1784),字價人,號綠溪,黎城麥倉村人。乾隆九年(1744)中舉,十三年中進士。遺著有《吳詩集覽》20卷、《吳詩談藪》、《綠溪語》兩卷、《詠史偶稿》、《潞郡舊聞》3卷。

王發越(1794—1858),字英齋,號蘭溪,黎城南委泉村人。清道光五年(1825),由拔貢舉於鄉里,遺著有《倚雲山房文集》12卷、《試貼詩》12卷、《南遊吟草》4卷、《勸民歌》1卷。

王四虎(1855—1906),黎城子鎮村人,有上黨落子“宗師”之譽。

崔振芳(1922—1941),山西洪洞縣人,1937年冬參軍。年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崔振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王士傑(1910—1942),又名仁虎,黎城東井村人,抗日烈士。抗日戰爭初任西井區區警,岩頭嶺主村村長。

石寸金(1893—1962),黎城西井鎮樊家窯村人。1950年,石寸金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接見。1956年他領導的窯溝三村由初級社建成高級社。

石牛弟(1919—1973),女,祖籍河南省林縣仙岩村,抗日戰爭前逃難到黎城縣背坡村落戶。省級勞模。她曾四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勞動生產積極分子”、“勞動模範”、“紅勤巧儉女標兵”等光榮稱號。

風景名勝

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 黃崖洞國家森林公園

黃崖洞

在黎城縣北東崖底鎮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嶺下。這裡是八路軍兵工廠舊址,也是“黃崖洞保衛戰”的戰場遺址。

廣志山

廣志山位於黎城與襄垣兩縣搭界處,廣志山俗稱廣志垴,又名中陽山。

老君廟

老君廟始建於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黨地區員古老的寺廟之一,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

城隍廟

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於宋天聖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樓。現存建築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台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台高2.35米。

黎侯植物園

黎侯植物園坐落於207與309國道城東段。

南委泉群英會會址

坐落於黎城縣南委泉村。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