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是起源於山東臨清、濟寧、菏澤、兗州一帶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其初專說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銅板兩塊,以快節奏擊板敘唱,又名竹板快書。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山東快書。當初,山東大鼓盛極一時,山東大鼓裡有個牌子,近似半說半唱的韻誦體,叫做“竄鋼腔”,據說,山東快書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基本信息

起源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關於山東快書的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

劉茂基,相傳是明萬曆年間人。祖籍山東臨清,正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他是個不得志的武舉人,流落鄉間,採集當地流傳的武松故事,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沒有服裝和樂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裡敲打著兩塊瓦片。他有絕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傳統山東快書以《武松傳》為主,打架鬥毆猶如家常便飯,劉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趙大桅,相傳是清鹹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濟寧,是山東快書的另一發祥地。他是個落魄文人,窮極無奈,只好賣藝為生。他會編詞,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編成順口溜演唱,後來吸取山東大鼓的“竄銅腔”,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用山東大鼓的梨花片做為伴奏樂器,這就是至今還在使用的鴛鴦板

山東快書是發源於魯中一帶農村的說唱藝術形式。它產生的年代,至今尚未發現準確記載。據山東快書老藝人周侗賓傅永昌談: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舉子36人(有的說十餘人),歸途雨阻臨清,為發泄胸中憤懣不平,以民間廣為流傳的梁山好漢武松故事為依據,編成《武松傳》說唱。作者之一李長清(山東荏平南崗子王左人)將該書帶回,後與其表侄傅漢章去山西,因阻邯鄲,無奈拿出《武松傳》五回,交傅漢章在關帝廟前,以竹板節念唱,得錢還鄉。李長清於是發現傅漢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將全書傳給了他,傅得《武松傳》潛心研究,加以充實發展,乃於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孔林前春秋廟會),正式“撂地”演出,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所以說傅漢章是最早演出山東快書的藝人。至今約有150年的歷史。

傅漢章說承前啟後,以藝人傳說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撂地”演出為依據。有時間,有地點,有場合,可靠性大。

山東大學中文系李萬鵬先生推斷,劉茂基、趙大桅、傅漢章都不是山東快書的開山鼻祖,而是三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各有所長,都對山東快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孕育和形成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既稱山東快書,足見地利的重要。這裡集中說一說地利。據考證,山東快書發源於臨清、濟寧一帶,藝人有種說法:山東快書是從河裡來的。這裡說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橫貫南北的古運河。臨清、濟寧都是運河上的大碼頭,南來北往的行旅客商雲集之地,俗稱“沃土”。藝人向這裡擁集,就是所謂的“跑碼頭”。這裡商賈雲集,客人無聊,需要娛樂活動,也就養得住藝人。同時,這類碼頭又是多種藝術形式薈萃之地。以此推斷,當年臨清一帶說唱藝術頗為興盛,為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條件。北宋末年,臨清、濟寧一帶正是梁山好漢龍騰虎躍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以《武松傳》起家的山東快書應運而生。

僅從地利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山東快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無疑是人民民眾和民間藝人合作的成果,同時也不排斥個別人物的傑出貢獻。在曲藝發展史上,這種傑出人物大致有兩類:或是創作方面才能出眾,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響。從構成成分看,或是酷愛說唱藝術的知識分子,如子弟書作家韓小窗羅松窗等。或是粗通文墨的說唱藝人,如相聲名家“窮不怕”等。如果這一看法可以確立,不妨對劉茂基、趙大桅、傅漢章三個人物略作分析:

劉茂基是山東快書孕育期的代表人物。此人既沒有精湛的表演藝術,又沒有卓越的創作才能,卻對山東快書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山東快書以《武松傳》起家,內容儘是搏殺廝拼,表演程式也離不開一個“武”字。落魄的武舉人劉茂基把武功架子帶到山東快書中來,滿足了山東快書藝術發展的需要,促進了山東快書藝術的發展,篳路藍縷之功,不可低估。

趙大桅屬於另一類代表人物,粗通文墨和音樂。對山東快書進行加工整理,有時還自編自演。他出現在山東快書趨於成熟之際,觀眾口味高了,藝術也亟需隨之發展,文字加工和唱腔改革提上日程,文人插手,勢所必然。趙大桅是其中佼佼者。他屬於山東快書成熟期的代表人物,本來在上述三說中時代最晚,卻因成就卓著,被譽為山東快書的“奠基人”。

傅漢章是地地道道的山東快書藝人。像他這樣的藝人,歷史上恐怕數以百計,為什麼單單他能名揚青史呢?從上面引的資料推斷,他可能趕上山東快書歷史上的一次大革新。引人注目的是,這次革新的參加者既有民間藝人,又有落第舉子,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藝術家和作家結合。他們一邊加工整理,一邊“撂地”演出,幕後活動的文人只見數字,不見姓名,獻藝於人前的民間藝人聲名大噪,得以流傳。傅漢章繼承了這次革新的成果,孔廟林門會上的演出可能是革新後的初露鋒芒,以其嶄新的風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發展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形成之後,就從發源地擴散開來,逐漸形成山東省內和省外兩支。

山東省內的一支由魯西南地區擴及全省的許多城市、集鎮。省會濟南自不必說,早在30年代。煙臺青島等地就留下了山東快書藝人的遺蹟。其中的青島特別值得注意。當今山東快書高、楊兩派創始人高元鈞、楊立德都在此地一舉成名。山東省內不僅擁有楊立德這樣的自成藝術流派的名家。而且山東快書藝人眾多,實力雄厚,活躍在廣大農村集鎮。

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見到了山東快書。戚永立高元鈞等山東快書名家都曾在這一帶作藝。高元鈞時間最長,遂有“紅遍江南”之譽。

山東快書起初流傳在農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漸漸進入城市,雖然健康淳樸的形式還保留著,但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跟相聲類似,流傳山東快書攙進所謂“葷口”,即色情的內容,以致婦女都不敢聽。於是質樸清新的山東快書越來越低級下流,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解放後,山東快書獲得新生,迅速發展。據說連山東快書這一名稱還是解放後正式定下來的,特別是在解放軍部隊里,山東快書十分活躍。這可能跟山東快書歌唱英雄的傳統和粗獷豪放的風格有關。50年代初期,山東快書始向全國發展,高元鈞在這方面的推動作用是很大的。1950年3月,他從上海北上,開拓山東快書新的流傳地區。先到天津,最初獻藝於小梨園,同台儘是曲藝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石慧儒等。天津號稱曲藝之鄉,觀眾藝術鑑賞力強,藝人站住腳不易。高元鈞一靠“紅遍江南”之盛譽,二靠初聞天津碼頭的新鮮勁兒,三靠技藝精湛,鄉土味濃,結果一炮打響,十分轟動。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獻藝於西單遊藝社會,同台也儘是曲藝名家,如孫書筠王佩臣張陌揚王寶霞花蓮寶鍾翠雲王元堂高鳳山等,從此在北京落住了腳。

50年代初期,在高元鈞的主持下,連續舉辦山東快書培訓班,主要由軍隊選送人員參加學習。學員分布之廣,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於是山東快書在全國範圍得以迅速普及。

山東快書飛速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新中國建立這一決定性的社會因素外。就藝術本身來說,還有下面一些因素:

一方面,形式簡通靈活。手裡一副鴛鴦板,打起來就能表演。尤其適合在工廠、農村、部隊開展業餘演出活動。另一方面,地方色彩濃厚。它用山東方音演唱,樸實粗獷,很有氣勢。同樣,山東快書在台灣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早在50年代初期,楊立德的弟子張天玉就到了台灣。張天玉擅長多種曲藝形式,曾在電台演播山東快書,自稱“山東鐵板快書”,所演多是長篇大書。如《武松傳》、《濟公傳》等,頗受歡迎,不少人“一聞鄉音而鼓舞”。

台灣曾出版張天玉輯的題為《山東鐵板快書》的小冊子,輯有《武松大鬧十字坡》及21個山東快書小段。從《武松大鬧十字坡》來看,與流傳的傳統腳本大致相同,不過語言和細節略有變動。

特點

山東快書自形成以來就以說武松故事為主,因此演員被稱為“說武老二的”,“唱大個子的”。正書之外有些風趣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的小段子叫作“書帽”,如《大實話》、《柿子筐》等。山東快書由於曾用竹板擊節而叫作“竹板快書”。20世紀30年代前後,著名演員高元鈞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書”;1949年他錄製《魯達除霸》唱片時定名為“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的唱詞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韻文,穿插一些過口白、夾白或較長的說白。語言明快風趣,情節生動,表情動作誇張,節奏較快,長於演說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東快書的語言本來是樸實、健康的,但在舊社會也摻雜進來不健康的情節和語言,即“葷口”。高元鈞從1940年首先開始致力于山東快書情節、語言的淨化工作,提高了傳統節目的藝術質量,並借鑑相聲京劇等藝術,加強了山東快書的藝術表現力。
山東快書是具有革命戰鬥傳統的說唱藝術。如在抗日戰爭時期戰鬥在魯南地區的八路軍中的楊興華,就編演過《智取袁家城子》、《大戰岱崮山》等宣傳抗日的山東快書節目。山東快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全國廣大地區,特別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中廣泛流傳。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湧現了《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偵察兵》等優秀新作。此後又相繼出現了《師長幫廚》、《張大發走娘家》、《李三寶比武》、《金媽媽看家》等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部隊生活的大量新作。

藝術流派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藝術史告訴我們,文學藝術的繁榮是在百花爭艷中得以實現的。一種藝術形式湧現各種不同流派,也是在競爭中得以實現的。諸家並存,流派興起,彼此競爭,相互借鑑,既是文學藝術發展的動力,也是臻於成熟的標誌。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因素十分複雜,應作具體分析。就基本因素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凡是自成流派的藝術家,必像王麻剪刀王致和臭豆腐那樣,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地方,擁有自己的劇目和作品,形成與眾不同、自成一家的風格特色。另一方面,藝術風格和造詣為社會輿論所承認,並擁有相當數量的景仰者。老藝人傳說,早期以趙震藝術成就最高,號稱“三鉤不敵”(“三鈞”即當時著名山東漁鼓藝人張教鈞山東洛子藝人李和鈞,山東快書藝人吳洪鈞)。盧同文、盧同武兄弟名氣也很大,被稱之為“盧氏雙雄”。戚永立綽號“鎮三江”,藝人誇他“走到那裡都有個山崩地裂”。

當今山東快書藝術流派,世稱高元鈞楊立德兩大流派;後來崛起的劉司昌也自成一派。

高元鈞派山東快書,概括說來,就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門生最多、成就最高。關於高派山東快書的藝術特色,不少人作過研究。楊立德曾說:“高元鈞的表演風格剛健一些,從戲曲里吸收多些。動作較大,也顯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趨於滑稽,在上海獲‘滑稽快書’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藝術上刻苦鑽研,表演極為風趣生動,且善於從相聲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了快書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國的‘高派’。”谷源流《淺談高元鈞山東快書表演藝術的特色》一文里說:“高元鈞同志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說、唱,努力塑造各種人物的藝術形象,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題。”這篇文章還具體地論述了高元鈞山東快書藝術的基本特色,即傳神、情真、口甜形美、親切、風趣。這裡把高派山東快書的藝術特色概括為火爆、鮮明、滑稽。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如果說,高元鈞和楊立德同屬山東快書的正宗,那么,楊立德可以說是正宗中的正宗。高祖籍河南,多年來又在山東以外的地方作藝,他的快書藝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別具風格特色;楊立德則不然,他是山東人,多年來一直在山東作藝。他的快書藝術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長的氣派。

著名快書演員楊立德,注意吐詞的功力,善說:“俏口”、“貫口”,強調輕鬆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動作,自成一家,稱為“楊派”,也有很大影響。

楊的演出,即“俏”又“潑”。“潑”即賣力氣、認真。他以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唱字句氣勢宏偉,口若懸河,從內容出發真實地述說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動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據情節的發展,動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聯唱,一口氣抑揚頓挫明顯地聯貫唱出,既描述了場景,表達了人物,又給人以藝術享受。楊立德的藝術風格特色是俏皮和細膩。

劉派山東快書的精髓在於現實主義的深化。表現為廣泛地表現社會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努力開拓藝術之源,追求藝術上的真、善、美。劉司昌先後出版作品選集《暈頭轉向》、《劉司昌山東快書創作選》《劉司昌曲藝創作選》。他還與伍景壽合作撰寫了《山東快書概論》。

劉司昌博彩眾長,廣泛借鑑各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藝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傳統山東快書的表演程式大抵從傳統戲曲借鑑而來,適用於魯達武松等藝術形象的塑造。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原有藝術手段已經不敷套用,必須創新,於是歌曲口技電影話劇歌劇雜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進到山東快書中來,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表現能力,使之面貌一新。這是博採眾長的優秀傳統的發揚光大,也是劉派山東快書的重大貢獻。

山東快書傳統書目考

《東嶽廟》
又名《武松趕會》,江洋轍,故事不見於《水滸傳》。內容寫東嶽廟武松自少林寺學藝回到家中,聽說東嶽廟起會,會首惡霸李家五虎搶男霸女,橫行鄉里。武松不顧兄長阻攔,獨自趕往東嶽廟,欲除五虎。恰逢五虎之一的“瞎炮仗”調戲民女。武松打跑“瞎炮仗”,救下民女。瞎炮仗搬來兄長金槍李貴等四人,率領眾打手圍攻武松。武松退到木料行內,以榆木樑為兵器抵擋群敵。時小霸王周通販賣生薑,路過東嶽廟,加入戰團,幫武松打退眾惡奴。武松打死李家五虎,為民除害。最早的“武老二”書目僅僅包含《十字坡》、《石家莊》、《鬧公堂》、《鬧南監》、《快活林》等幾個段子,並沒有《東嶽廟》這個這箇中篇,僅是在《石家莊》中,石秀之父詢問武松來歷,和《鬧公堂》中州官過堂時,武松以倒敘方式提及。後來有的藝人單獨抽出來做一段節目演唱,到剷除李家五虎結束,中間少有枝蔓。高元鈞(綽號“高大鼻子”)、楊立德(綽號“楊小麻子”)演出本,雖涉及小霸王周通相助,但點到而已,基本仍是兩回書的路子。民國十四年(1925年)前後,山東快書藝人於傳賓(綽號“於小辮兒”)、周侗賓、傅永昌(綽號“傅大回頭”)三人在泰安演出時,因連陰雨被困在客店內。由於傳賓提議,三人各抒己見,共同討論,最終將《東嶽廟》擴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中篇作品。又因周侗賓追隨名藝人戚永立(綽號“鎮三江”)多年,走南闖北,熟悉地理,將《貼報單》一折由原來的幾十個地點擴展到近二百處,並攙入拉腔的貫口唱法,演出時大受歡迎,傳唱至今。之後,高元鈞、楊立德等人也將《貼報單》吸收到自己的唱詞中,並各有發展。山東快書藝人劉同武表演的《東嶽廟》獨具匠心,其細節處理多與他人不同。如武松一開始打的不是“瞎炮仗”,二是老四“不漏湯”。衝突的發生地點也不是在會場上,而是在廟門口,圍繞東嶽廟內外展開故事,與書目題名密切相關,顯得更為貼切。天津藝人金文聲在故事的結尾,加入梁山發兵下山的內容,並將傳統鼓書中常用的人辰轍“白馬將軍贊”移植至故事情節中,別具一格。
《景陽崗》
又名《武松打虎》,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崗武松打虎》。

內容敘武松打死惡霸李家五虎,逃至柴進莊上。後因思念兄長,辭別柴進回家探親,途經景陽崗,在崗下酒店連喝十八碗好酒。武松欲離店過崗時,被酒家攔住,告知景陽崗上有猛虎傷人。武松不聽勸阻,執意過崗,乃至山神廟見到陽穀縣告示,方信真的有虎,決心打虎為民除害。來至山高林密處,酒勁上涌,睡倒青石板上。一聲虎嘯,武松驚起,見猛虎撲來,武松與虎展開搏鬥,幾經周折,方將老虎摁住,踢打一陣,將虎制死。第一位親自改編《武松打虎》故事的快書藝人為劉同武。其中打虎的處理,並不是照搬《水滸》原著中的“三拳兩腳將猛虎打死”,而是處理為武松按住老虎後,將虎舉起,撞在山坡石壁上摔暈後,拳打腳踢而死。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高元鈞在肖亦五、馬立元的幫助下,參照《水滸》中有關武松打虎的故事,重新改編了《武松打虎》,演出受到歡迎,且灌制唱片,影響極大。高版《武松打虎》唱詞精練,動作瀟灑,尤其以擬人化的巧妙手法讓虎與武松展開對話的情節,更是神來之筆。該唱段氣勢恢弘,語言誇張,人物形象鮮明。高元鈞弟子孫鎮業武漢卿等皆精於此段。
《獅子樓》
又名《陽穀縣》、《怒殺西門慶》,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喪,供人頭武二設祭》,情節有所發展。情節緊接《景陽崗》,敘武松打死猛虎,受到陽穀縣縣令賞識,被提拔為六班都頭。一日在大街上巧遇哥哥武大,並被武大帶回家中。一日風雪,武大出門賣炊餅未歸,武大之妻潘金蓮春情蕩漾,趁機挑逗武松,遭武松痛斥。後武松辭別武大,去汴梁公幹。歸來時被潘金蓮告知武大已然病逝。武松心生疑惑,從團頭何九、小販鄆哥(一作淘氣)處問出真相,得知武大實被潘金蓮夥同姦夫西門慶毒死,大怒,上堂鳴冤,被縣令駁回。武乃設靈堂,親自審問潘金蓮,靈前將潘氏殺死,又手提人頭趕往獅子樓,斗殺西門慶。1944年,傅永昌在濟南聽到單弦藝人王鳳久演唱《挑簾裁衣》,很感興趣,從王處求得唱詞,改編為山東快書演唱。因情節纏綿拖沓,演出效果不是很好。傅得於傳賓指點,避開西門慶與潘氏勾搭成奸的“十分光”不唱,將情節直接處理成武松公幹回來,得知哥哥已死,使故事更為緊湊抓人。傅永昌曾將《獅子樓》唱詞交於另一位山東快書藝人鄒永學,由鄒帶往西安演出。後來,楊立德從鄒永學處得來此書,但最初因故事題材與藝術形式風格不夠協調,楊很少表演此段。之後,高元鈞對《獅子樓》這個回目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原唱詞的下半部分,有西門慶、潘氏、王婆飲筵作樂的情節,內容趨於淫穢。但是如果僅僅採取刪“葷口”的方法,整個回目將不復成立,而且影響以後情節的展開。高元鈞在保持原故事主題不變,人物關係不變的情山東快書
況下,對原情節進行了重新改寫,保證了《獅子樓》這個作品的完整性。與此同時,楊立德也在《獅子樓》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少增刪改動工作,如將“殺嫂”一折處理為潘氏起初並不認帳,而是激武松去獅子樓找西門慶,妄想借西門慶之手除掉武松。這樣,即避免了先後兩次殺人情節的重複,又使得潘氏狡猾、毒辣的的人物性格更為突出。
《十字坡》
又名《武松打店》,梭波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情節有所豐富。寫武松報兄仇後被判刺配孟州,途經十字坡,聞聽樵夫言講當地有黑店,欲除之。當夜宿於孫二娘與張青所開店中,先後識破人肉包子與蒙汗藥酒。後武松假裝昏迷,待孫二娘將自己背入後房,方與孫搏鬥,孫二娘非武松對手。張青趕至,問出武松為打虎英雄,二人遂訂交。山東快書《十字坡》為歷代山東快書藝人盛演書目,唱詞相傳為李長清創作。老藝人周侗賓、傅永昌談:清道光六年(1826),有落第舉子36人(有的說十餘人),歸途雨阻臨清,為發泄胸中憤懣不平,以當地流行的武松故事編寫成唱詞數段,《十字坡》就是其中一篇。原唱詞曾存在葷口內容,如“半吊子”罵街敘述其妻被人強姦,及孫二娘背武松去後院宰殺,武松陽物勃起猥褻孫二娘等處。20世紀30年代,高元鈞聯合楊立德、傅永昌等藝人擯棄葷口,將唱段中的色情內容剔除。多數藝人演出連本《武松傳》時,習慣將《十字坡》放在《石家莊》後。劉同武認為,孫二娘開的是黑店,不可能距離孟州太近,故應先唱《十字坡》,後唱《石家莊》。
《石家莊》
又名《八岔路》、《武松裝媳婦》,江洋轍。故事不見於《水滸傳》。寫武松在十字坡辭別張青、孫二娘,起解孟州。途經石家莊,聞知江南大王方臘之弟惡霸方豹,因看中石秀之妹石桂香,即將搶親。武松決意為石家解難,遂找到石秀之父石員外,說明來歷,男扮女妝,代石桂香上轎成親。花轎抬至方家,武松殺死方豹的兩個妹妹,惡鬥方豹,最終將方豹活劈。山東梆子有《平霍林》一劇,描述武松打抱不平,殺惡霸救姑娘的故事,概山東快書《石家莊》唱詞即根據該劇改寫。另有一說,《石家莊》實為《桃花莊》中魯智深裝姑娘痛打小霸王的故事改編而來。山東民間亦有此故事流傳。該唱段故事情節雖較為簡單,但武松吃飯、化妝姑娘、坐轎難受,以及轎夫被壓得洋相百出等種種細節,描寫極為誇張風趣。原詞有色情內容,如武松在石**面前丟醜及在花轎中手淫等處。20世紀40年代初,高元鈞、楊立德等演出該段時將“葷口”內容剔除。此書亦為歷代山東快書藝人盛演書目,於傳賓、高元鈞、楊立德演出各有特點。1957年6月,傅永昌曾以此段演出於山東省第一屆曲藝會演,獲演唱一等獎。竹板書、東北二人轉亦有此曲目,內容稍有區別。
《鬧當鋪》
江洋轍,內容不見於《水滸傳》。寫武松充軍至孟州城外,遇老婦人坐地哭訴。武松上前一問,方知老婦進城噹噹,遭當鋪掌柜欺凌訛詐。武松一怒之下,大鬧當鋪,將自己皮襖、蚊帳高價當出。早期山東快書書目中並無《鬧當鋪》一段,僅在《鬧公堂》、《鬧南監》唱詞中提及武松噹噹一事。20世紀中期,黑龍江省山東快書演員黃楓根據同名太平歌詞整理改編《鬧當鋪》,後被收入《武松傳》(高元鈞演出本)及《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該唱段影響相對較小,少有演出者。
《鬧公堂》
江洋轍,故事略見《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林》。內容有較大程度的發展。敘武松由董平、薛霸押解,發配至孟州。州官施君方升堂審問,嗔怪二解差在路上耽擱時間過長,被董平巧言應對。後喚武松上堂,問明武松來歷。審問過程中,施與武松發生衝突,試出武松膽量過人,又得知其人乃是打虎英雄,心中暗自讚嘆。《鬧公堂》亦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周侗賓、邱永春(綽號“活武松”)、高元鈞、楊立德等皆擅演出此段。
《鬧南監》
江洋轍,故事不見於《水滸傳》。情節緊接《鬧公堂》,敘武松被州官押在南監,武松與眾囚犯互道來歷。時有獄卒催命鬼、活閻王進監勒索犯人。武松以當票戲耍二人。二獄卒被激怒,欲致武於死地,被武制服。該唱段也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相傳為李長清創作。原詞中有少年犯人向武松敘述自己姦殺民女案件的內容,內容淫穢。20世紀40年代後,“葷口”內容被逐漸剔除。楊立德擅演此段,風格火爆熾烈,為楊代表作之一,曾有唱片出版,影響較大。1957年6月,楊立德以此段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曲藝會演,獲演唱一等獎。
《摔杯計》
又名《安平寨》,江洋轍。故事不見於《水滸傳》。情節緊接《鬧南監》,寫武松制服二獄卒,州官施君方之子施恩至,與武結拜為兄弟。施君方設筵款待武松,席間,按父子事先定好的計策,由施恩失手打碎酒杯,施君方佯打施恩,被武松攔下,問明原由。施君方才道出施恩酒店被蔣鬥神霸占一事。武松決意替施恩奪回酒店。 《摔杯計》故事情節雖為《武松傳》不可缺少的一節,但因其情節上連下掛,且無明顯衝突,一般不作單獨演出,多與《快活林》連演。
《快活林》
又名《醉打蔣鬥神》,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林》,情節有發展。寫武松至快活林找蔣忠尋仇,欲奪回蒸酒館。路遇地痞金四。武松痛打金四,命金帶自己去找蔣鬥神,不料金四趁機逃走。武松因追金四,誤入賭場,眾賭徒欲訛騙武松,反被武松將財物贏盡。蔣忠之子(一作其侄)蔣郎調戲民女,被武松撞見,將其活劈,又至蔣忠酒館,故意滋事,將蔣忠之妹蔣三娘戳入酒缸。蔣忠趕到,與武松展開搏鬥,不敵,被武制服。蔣答應立即將酒館交還施恩,永遠離開快活林。《快活林》亦為山東快書早期曲目,頗有影響,歷代藝人在傳唱過程中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豐富與改編,李合鈞(綽號“小胡椒”)、於傳賓、周侗賓等均喜演唱。因原詞中蔣忠出場太晚,顯得枝蔓過多,難以環環相扣,故高元鈞演唱時儘量加以壓縮,楊立德則多唱《打金四》一段。《快活林》中提到的武松押寶情節,曾被於傳賓、傅永昌等移至《東嶽廟》中表演。
《調虎計》
又名《誆軍計》、《美人計》,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情節有發展。武松制服蔣鬥神,替施恩奪回酒館。蔣夥同岳父張團練,買通張督監,設計陷害武松。張都監將武松請入府內,並委武為軍領,教官兵演習槍棒。八月中秋,張都監邀武松飲酒賞月,命歌女玉蘭作歌,又提出將玉蘭送與武松為妻,武松大醉。時過半夜,武松酒醒,聽外邊大亂,有人高喊“捉賊”。武松奔出拿賊,遭蔣鬥神暗算,被縛。張都監誣武松為盜,將其送交知府衙門治罪。施恩上下打點,知府乃判武松刺配恩州。20世紀40年代之前,多數山東快書藝人演出《武松傳》只能唱至《快活林》。劉同武憑藉自己多年的演出經驗,以於傳賓所授唱詞為基礎,參考《水滸傳》及民間傳說及相關戲曲、曲藝作品,經過多年艱苦實踐,在《快活林》後,續編《調虎計》、《飛雲浦》、《鴛鴦樓》、《張家店》、《蜈蚣嶺》、《白虎莊》等章回,豐富了山東快書曲目,也對之後其他演員的創作、表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調虎計》一般與《飛雲浦》連演,罕有單獨演出者。
《飛雲浦》
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情節有改動和發展。蔣鬥神買通解差鄭該死、霍不長,商定在押解途中害武松性命。行至飛雲浦橋頭,二解差動手。武松崩枷斷鐐,打死二人。早已埋伏好的蔣鬥神眾徒弟一涌而上,不敵武松,被武松打散。山東快書《飛雲浦》亦是劉同武整理創作,並為劉代表曲目。1958年,劉以此段參加全國首屆曲藝會演,時已年過六旬,仍可上台表演打飛腳、搶背等高難度動作,開打來往招式瀟灑自如,受到觀眾及同行一致好評。
《鴛鴦樓》
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武松趁夜色回到孟州,由後牆跳入都監府,先後殺掉槽頭、更夫及歌女玉蘭,得悉張都監、張團練及蔣鬥神正在鴛鴦樓上飲酒。武松闖入鴛鴦樓,殺死三人,又將張都監全家殺光,並蘸血於牆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而後逃出孟州。 《鴛鴦樓》唱詞為劉同武創作,今孫鎮業常演。
《張家店》
又名《返十字坡》,梭波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情節有改動。敘武松血濺鴛鴦樓後,逃出孟州,來至十字坡張家店內。張青、孫二娘夫婦將武松藏在店中。孟州武官皇甫德搜查張家店,被孫二娘巧言矇混。皇甫德兵圍十字坡,武松改扮頭陀,與張、孫一同殺出張家店,刀斬皇甫德。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原唱詞為江洋轍,情節較簡單。後高元鈞及其弟子孫鎮業等,在劉版基礎上加以豐富,改唱詞為梭波轍,並加進皇甫德搜店一段,使故事情節愈發曲折,矛盾衝突更為激烈。《蜈蚣嶺》梭波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情節有改動。敘武松假扮頭陀逃奔二龍山。途經蜈蚣嶺,聽說當地關王廟內惡道王飛天及凶僧生鐵佛強搶民女,濫殺無辜,遂闖上山去,來至關王廟內與二寇展開搏鬥。經一場惡戰,殺死僧、道二人,為民除害。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原唱詞為江洋轍,故事情節與原著出入不大。後高元鈞、孫鎮業參考劉同武口述本進行改寫,變江洋轍為梭波轍,又加入生鐵佛這一反面人物作為武松的反襯,使情節更為緊張,人物性格較劉本也更為鮮明。 聯珠快書亦有此唱段,唱詞與山東快書版差別較大。
《白虎莊》
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武松冒雪趕奔二龍山,路遇酒館,吃酒時因爭搶菜餚,與孔亮發生爭執。孔亮不敵,回莊邀人。武松醉臥雪中,被孔明、孔亮弟兄捆至白虎莊上。時宋江客居白虎莊,認出武松,眾人遂盡釋前嫌。劉同武創作演出。
《二龍山》
江洋轍,故事為高元鈞、孫鎮業等根據《水滸》故事敷演而成。敘武松行至二龍山,欲與二龍山寨主魯智深玩笑,遂于山下破口大罵。三寨主曹正出戰,被武松戰敗。魯智深下山大戰武松,二人難分高下,武松亮出身份,與魯相認,同上二龍山聚義。《二龍山》一段無明顯矛盾衝突,氣氛輕鬆歡快,在整部《武松傳》中獨樹一幟。《武松傳》至此全本結束,但據老藝人回憶,尚有“武松、晁蓋梁山比棍”、“武松應誓,為方臘飛刀所傷”等故事,因情節荒誕,被當時之藝人所淘汰,現已失傳。
《李逵奪魚》
又名《鬧江州》,言前轍。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鏇風斗浪裏白條》。寫宋江發配江州,與戴宗同往酒樓飲酒,結識黑鏇風李逵。為增菜餚,李逵到江邊買魚,因身上無錢,被漁人張順罵作訛魚無賴,李逵怒而奪魚,與張順拳腳相搏。在旱地張順不是對手,便引李逵上船打鬥,乘勢將船踩翻。李不識水性,在水中不敵張順,險些喪命。幸宋江趕到解勸,李、張二人結為朋友。京韻大鼓亦有此唱段。山東快書的《李逵奪魚》最早為清末由山東大鼓鼓詞移植而來。1956年,山東省戲曲工作組在高元鈞、周侗賓等人口述稿的基礎上,結合山東大鼓唱詞,重新整理了這個段子。當時的整理者認為,《李逵奪魚》原詞對李逵這一農民英雄形象有所歪曲,把李逵寫成了一個酗酒訛人的無賴。且前半部宋江起解見戴宗一節所占篇幅太長,主人公李逵出場太晚,唱起來不緊張。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整理本刪去了宋、戴相認一段,直接從李逵寫起,同時吸收了周侗賓唱詞中的李逵贈金情節,不但正面地突出了人物,而且也為買魚沒錢暗伏一筆。整理本故事緊湊,情節細膩,在山東快書唱段中屬上承之作。該版整理完成後,由楊立德多次試演定稿,並隨後出版了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山東傳統曲藝選》。
《大鬧馬家店》
又名《大關西》,一七轍。敘五代時,馬家店店主馬世岐稱霸關西道,為害鄉里。趙匡胤闖蕩關西,與柴君貴(即後周世宗柴榮)、鄭子明、張廣遠、苗光義等四人結為兄弟。五人因窮困潦倒,又發現馬世岐欺壓良善,罪惡累累,決心為民除害,遂設計將磚瓦、石塊裝滿木箱,偽裝進寶人,將小車推入馬家店,待吃喝完畢後,謊稱自己丟失珠寶,與店內打手發生衝突。五人大鬧馬家店,最終馬世岐被鄭子明打死。山東快書《大鬧馬家店》系由山東落子唱詞改編、豐富而來,為山東快書早期書目之一。楊立德回憶自己年幼時,曾由叔父楊鳳岐傳授此段開蒙。原唱詞誇張生動,富有氣勢,惟打惡霸馬世岐來由敘述不清。1956年,經曲藝學者張軍整理,對店主惡行加以補充,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山東傳統曲藝選》。之後山東快書快書演員演出此段時,雖路數各異,但多以此版本為基礎,強調趙匡胤、鄭子明等人除暴安良,懲惡揚善的英雄形象。獨高元鈞《大鬧馬家店》錄音,在趙匡胤等弟兄五人落拓、無奈的狼狽相上下足了功夫,風格俏皮滑稽,別具風味。
《魯達除霸》
又名《小關西》,一七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情節有改動。敘綽號“鎮關西”的肉販鄭老虎因貪圖民女金翠蓮貌美,意圖霸占,將金父母害死。金逃出鄭宅,靠賣唱為生。一日,在酒樓遇見魯達,向魯哭訴遭遇。魯達打抱不平,收金為義女,並攜金趕往鄭家肉鋪尋仇。魯進店後,一再刁難、辱罵鄭老虎,鄭懼怕魯達勢力,忍讓再三,但終被激怒,與魯發生衝突,被魯活劈。京韻大鼓、西河大鼓、山東大鼓均有此曲目,山東快書《魯達除霸》即是由山東大鼓唱詞移植而來。原唱詞為五回,篇幅較長。其中鄭屠逼婚一段,原詞中金翠蓮答應與之成親,間有不健康描繪。後高元鈞將其壓縮為一回並剔除“葷口”內容。1949年6月,高元鈞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制《魯達除霸》唱片。其時,因內容為魯達故事,無法再以“武老二”命名藝術形式。高在廠長吉抗聯及何曼、吳宗錫等人幫助下,根據其藝術特色、發展歷程,正式將其定名為"山東快書"。
《小寡婦上墳》
窈窕轍,由姊妹曲種移植而來,山東琴書、河南墜子唱詞均與之極為相似。敘一位青年寡婦在給丈夫上墳時,在墳前哭訴自己被公婆、小姑欺凌虐待,及被本村流氓調戲的遭遇。西河大鼓、拉洋片等亦有同名曲目,但情節與山東快書唱詞存在出入。北京劉洪濱常演。
《打黃狼》
又名《打狼段》,江洋轍,根據寓言故事《東郭先生》改編。宋時,東昌府舉子傅恆昌進京趕考,徒中遇行狼口吐人言,言說自己被獵戶追趕,一旦被殺恐山中老母也難保姓名,求傅救之。傅深為憐憫,將狼藏入書箱,瞞過獵戶。黃狼脫險後,反欲吃傅。傅百般禱告,黃狼不為所動。幸獵戶又至,狼轉而再次哀告傅。傅又將狼裝入書箱,交於獵戶。西河大鼓、太平歌詞、山東琴書等曲種均有此唱段,情節基本相同。山東快書《打黃狼》唱詞與西河大鼓鼓詞最為接近,疑是由西河鼓詞改編而來。天津金文聲常演。山東快書
《打豐縣》民國時,於傳賓根據清末王金妮舉旗造反,率“大刀會”會眾攻打豐縣城之事跡編演。為迎合當時聽眾的新奇感,於將故事情節處理為書中人物使用火槍火炮開戰,運用如土壓五、水連珠、快把四、單打一等等當時槍械之新名詞,深受歡迎,成為於的保留節目。於傳賓弟子高福來(綽號“一鞭掃”)等亦曾演出此書。該唱段現已無演出者。
《打肥城》
周侗賓效仿於傳賓作品《打豐縣》創作,故事內容為虛構。寫一夥土匪用洋槍洋炮攻破肥城縣城的故事,演出效果強烈,為周侗賓代表作之一。今東平縣民間藝人郭慶山系周侗賓親傳弟子,能演此段。除上述中篇曲目外,山東快書還有不少小段唱詞,為藝人作開場書帽及返場時表演。其來源途徑主要有三:一是由其他姊妹藝術直接移植而來,二是由民間兒歌、童謠發展而成,三是由藝人根據民間笑話進行二度創作,編為唱詞。常演的山東快書傳統小段有《對》、《怕》、《哭》、《蛐蛐斗公雞》、《大實話》、《大瞎話》、《矬大姐》、《大腳妞》、《繡花鞋》、《小大姐翻身》、《賣我》、《禿媳婦》、《兩頭忙》、《一窩劉》、《拙大嫂》、《看財奴》、《耗子摔交》、《大老王剃頭》、《大老馬剃頭》、《小女婿》、《偷杏》、《要娃娃》、《萬百千》、《柿子筐》、《十八扯》、《青菜造反》、《老頭牽羊》等等。

山東快書代表人物

戚永立【1886--1944】綽號“鎮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今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戚莊人,老藝人誇他“走到那裡都響個山崩地裂”因學趙震[人稱“三鈞不敵”,注;三鈞指當時著名山東漁鼓藝人張教鈞、山東快書藝人吳洪鈞、山東落子藝人李和鈞。說明趙震藝術水平之高,三鈞均非對手。]、盧同武[注;因其兄盧同文也是山東快書藝人,所以江湖稱為“盧氏雙雄”]、杜永春等諸家之長頗有成就。一生授徒極多,其中高元鈞最為突出,後來發展成為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劉同武【1899-1961】山東省齊河縣人幼習山東大鼓,擅唱中長篇書,久在魯西北一帶演唱。後于山東快書著名藝人於傳濱[於小辮兒]相交甚厚,得於所創四頁竹板伴奏的《武松傳》演唱技藝及部分書目,遂改唱“武老二”不論伴奏、演唱都有不少發展、創造,特別是由於他有著長期撂地說書的豐富經驗積累,敢於“趟口”說唱《武松傳》,內容上多有充實創造,[注;實際上是在於傳濱等演唱本基礎上參照《水滸》原著有關部分進行了較大的整理、改編工作]1984年11月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根據1961年手抄本整理、出版了他的[全本武松傳]作為內部資料。高元鈞【1916-1993.3.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寧陵縣和莊村人,7歲隨兄流落江湖賣唱,14歲在南京怡和堂露天雜耍園子拜民間“說武老二的”名家戚永立為師,學藝三年,1943年後輾轉於鎮江、蚌埠、徐州、蕪湖、上海、青島、濰縣、濟寧、泰安、濟南等地賣藝。1946年夏在南京獻藝時,曾參加有進步人士組織的“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會,豎年又應邀赴上海參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漢等左翼作家舉辦的“紀念‘五四’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的示威演出。1949年上海解放後率先演出、改編新書目。高元鈞在藝術上造詣精深,不保守、善鑽研。堅持創新、不斷改革,並且能夠在保持山東快書藝術規律的前提下,采眾家之長為我所有,形成了親切樸實、口風甜脆、重說重做、擅抖[抖“包袱”]、擅模擬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壯灑脫、形神兼備、聲情並茂、剛柔相濟、富含喜劇色彩、鄉土味濃,被譽為“一人多角,快書戲做”的“高派”山東快書藝術風格。許多作家、藝術家曾對高老給於高度評價郭沫若盛讚他是“民間藝術一面旗幟”,茅盾同志曾寫下;“輕敲綽板輕搖舌,既慷慨兮復詭譎,絕技快書高元鈞,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詩句,呂驥同志則稱他是“語言的大師”、“動作的大師”和“山東快書大師”。1961年人民藝術家老舍先參加鎮業、高景佐拜師會賀詞中說:“高元鈞同志是我的好朋友,他為人好,不藏私,思想好,藝術好,希望兩位學員繼承他的藝術,也學習他的為人。”在山東快書理論建設上,他也做了許多工作填補了山東快書理論上的空白,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及與人合作、編寫的《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的演唱與表演》和《山東快書藝術淺論》中。有其一提的是他在全國、全軍範圍內培養並扶持了一大批人數客觀的山東快書創作與表演人才,對山東快書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楊立德【1923—1994.11.8】山東省利津縣城裡楊家胡同人,生於濟南山東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叔父楊逢歧皆是山東快書藝人。1928年隨叔父學藝並得到於傳濱、邱永春等前輩藝人的傳授。他的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時氣勢宏偉、口落懸河;趕板、奪字頗具功夫,敘述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在慣口運用上十、八句的聯唱一氣合成,抑揚頓挫給人以美感,板槽極穩、板式變化靈活。演唱講究分寸。不論語言、動作、表情都注意點到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餘味。講究唱快書有彈性;1清楚,2有力、有口勁,象出膛的子彈那樣,3美感、柔和、動聽。注意吐詞的功力、善說“俏口”、“貫口”,強調輕鬆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的動作。四十年代初期進入書場以後自覺地改“渾口”為“淨口”嶄露頭角,逐漸享名。1949年冬天在青島作藝迎來解放,1953年先後兩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7年曾參加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榮獲一等獎。劉洪濱【1927--】山東省萊州市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起從事部隊文藝工作,1952年跟隨高元鈞學藝。繼承“高派”藝術,吸收傅永昌、楊立德等各家之長。長期擔任山東快書的教學工作,培養了大批專業和業餘演員,對發展和普及山東快書藝術作了一定貢獻。曾與人合作、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山東快書作品《兩代神炮手》、《生擒海霸王》、《硬骨頭六連戰旗紅》、長篇山東快書《馬本齋》等,論著有《山東快書表演經驗》、《快書、快板研究》、《魂系鴛鴦板》等。劉學智【1929--】天津市人,1944年參加八路軍,1945年起先後在膠東軍區文工團、山東軍區文工團、總政文工團、北京軍區歌舞團工作。曾與他人合作、創作反映現實鬥爭生活的山東快書《大老唐》、《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等,論著有《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等。陳增智【1932--】河北省雄縣人,十歲時逃荒河南、陝西一帶,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擔任歌劇、話劇、舞蹈演員。1953年後跟隨高元鈞學習山東快書的創作和表演,創作、編演了許多軍事題材的作品,如長篇山東快書《李三寶傳》、中篇山東快書《武功山》以及與他人合作的中篇山東快書《趙永剛》和大量的山東快書作品,創作山東快書上在曲藝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孫鎮業【1944.3.31--】山東省安丘縣人,十五歲考入山東省曲藝團,1961年跟隨高元鈞學藝,四十多年的藝術生崖形成了幽默風趣、粗獷瀟灑、熱情奔放,刻畫人物細膩準確,喧染氣氛濃淡相宜的表演風格。1979年進入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後在山東省人民廣播電台、山東省電視台錄製、播出了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創作、播出了《魯智深》並被全國多家電台、電視台轉播得到同行、聽眾、觀眾的好評,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為其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合帶,1988齊魯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幽默小段集錦》盒帶,還出版、發行了十盤《武松傳》錄像帶,中央電視台於2000--2001年錄製、播出了《武松傳》、《魯智深》。創作、演出了大量軍事、地方體裁的山東快書作品,為山東快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已故著名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先生曾說:“《武松傳》這本書是我的演唱本,鎮業幫著我整理的,他出了力了,這本書鎮業學的最好,他是我高派藝術的最得意的繼承人……”

山東快書 - 視頻資料

古代娛樂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古代的活動流傳至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人的娛樂方式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